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基聚硅氧烷汇总

氨基聚硅氧烷汇总

氨基聚硅氧烷汇总

聚硅氧烷

有机硅阻燃剂的应用 有机硅阻燃剂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防熔滴、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剂,也是一种成炭型抑烟剂。有机硅阻燃剂在赋予基材优异的阻燃性能之外,还能改善基材的加工性能、耐热性能等。因此,作为阻燃剂的后起之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有机硅阻燃剂的应用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 聚硅氧烷 1.1线型聚硅氧烷 1981 年,Kamber等发表了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与聚碳酸酯共混,可使聚碳酸酯( PC) 阻燃性提高的研究报告。但聚二甲基硅氧烷本身阻燃效果并不好,为提高其阻燃性,在其结构中引入一些反应性官能团,如端羟基、氨基或环氧基等。日本Mitsubishi Gas Chemical公司在使用羟苯基烷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备有机硅阻燃剂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合成了一系列含聚硅氧烷链段的阻燃剂,并申请了多项专利。美国Dow Corning 公司开发并已商品化的“ D. C. RM 系列”阻燃剂,包括不具反应性的RM4-7105、带有环氧基RM4-7501、甲基丙烯酸酯基RM4-7081 和氨基RM1- 9641。在适用的塑料中添加0.1%~ 1.0%的阻燃剂就可改善加工性;添加1% ~ 8%,即可得到发烟量、放热量、CO 产生量均低的阻燃性塑料。Wang 等合成了一种环氧单体-三缩水环氧苯基硅烷( TGPS),将TGPS与环氧树脂Epon828 以不同比例相混合,采用4, 4- 二氨基二苯甲烷( DDM) 进行固化处理,环氧树脂的极限氧指数(LOI) 随着TGPS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并且由于硅的引入使得炭层的热稳定性得到有效地改善,在高于700℃时,就不再发生因炭层氧化而失重,在空气中的成炭率达到31. 9%。Fujiki等研究的阻燃性有机硅树脂,包括二甲基乙烯基硅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氢硅氧烷等,通过交联反应制成透明制品,适用于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中的保护材料。Masato shi、Shin在研究中发现,在硅氧烷分子链中端基含有甲基、苯基、羟基、乙烯基时,其中端基为甲基苯基的支化的硅氧烷对聚碳酸酯( PC)的阻燃效果最好,阻燃级别达到UL94V-0 级。周文君等人以苯基甲氧基硅烷和甲基甲氧基硅烷为原料,制备了硅树脂阻燃剂,并研究其在PC中的应用。在PC 中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该硅树脂就能使其燃烧氧指数从26.0 %提高到34.0 %。李晓俊等人也采用甲基苯基硅树脂对PC进行阻燃改性,使其阻燃等级由UL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及其微乳液的研制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及其微乳液的研制 ?类别: 纺织印染 ?作者: 王绪荣 ?关键词: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八甲基环四硅氧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柔软,织物 ?【内容】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包括氨基改性硅油和氨基改性有机硅弹性体。氨基改性 )或聚硅氧烷的合成路线主要有3条:一是以氨基硅烷偶联剂、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 4 DMC、或羟基封端的低摩尔质量聚硅氧烷(低聚体)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开环聚合反应;二是以含氢硅油与含不饱和键的胺基化合物在铂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加成反应;三是以环氧改性硅油与有机胺反应。 (或DMC)或低聚体为原料合成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的方法以氨基硅烷偶联剂与D 4 分为本体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是环体或低聚体直接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成氨基改性聚硅氧烷;该法的特点是反应釜利用系数高,生产效率高,但摩尔质量很大的产品乳化较困难。乳液聚合法以水为分散介质,以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在催化剂存在下,使环体在乳化剂形成的胶束中聚合成乳液型氨基改性聚硅氧烷;该法的特点是低温安全,聚硅氧烷的摩尔质量可以达到几十万以上,而乳液粘度并不高,使用方便。 本所以本体聚合法合成了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再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将其乳化成非离子型微乳液或乳液;同时,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型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 1实验 1.1 主要原料 (或DMC):工业级,进口或国产;氨基硅烷偶联剂:纯度大于95%,南京、杭州;六 D 4 甲基二硅氧烷(MM):工业级,进口;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工业级,苏州、南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工业级,海安;氢氧化钾:CP,进口或国产;酸:工业级,南通。 1.2 本体聚合工艺

氨基硅油乳化

氨基硅油乳化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李玮 {Year}:1995 {Title}:TS系列氨基硅油乳液应用试验 {Tag}:0 {Journal}:有机硅材料及应用 {Issue}:2 {Pages}:20-22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白杉,周洁 {Year}:2006 {Title}:氨基改性硅乳液在纺织整理中的应用{Tag}:0 {Journal}:天津纺织科技 {Issue}:2 {Pages}:12-15

{Date}:2009-11-01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王树根,苏开第,马永才 {Year}:1998 {Title}:氨基改性羟基硅油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Tag}:0 {Journal}:印染助剂 {Volume}:15 {Issue}:6 {Pages}:5-9 {Date}:2009-09-20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Year}:2009 {Title}: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及其微乳液的制备研究{Tag}:0 {Date}:2009-10-22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Year}:2009 {Title}: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化技术的探讨{Tag}:0 {Date}:2009-10-26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钟泰宣 {Year}:1996 {Title}:氨基硅油乳化工艺的研究{Tag}:0 {Journal}:有机硅材料及应用{Issue}:2 {Pages}:9-11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郭丽霞,梅玉娇 {Year}:2000 {Title}:氨基硅油乳化剂的分析与配制{Tag}:0

有机聚硅氧烷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有机聚硅氧烷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摘要:介绍近年来有机聚硅氧烷的研究发展情况。对含有环氧基、乙烯基、氨基和具有嵌段结构等有机聚硅氧烷的合成方法、工艺以及聚合物的结构及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聚硅氧烷合成研究进展 有机聚硅氧烷是第一个工业上获得应用的元素高分子,由于有机聚硅氧烷结构特殊,它具有很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耐高低温性能、耐辐射性、耐氧化性、高透气性、耐候性、脱模性、憎水性以及生理惰性等,是高分子材料中性能独特的品种。现已在电工与电子、化工和冶金、建筑、航天、航空、医用材料等几十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有机聚硅氧烷自40年代商业化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有机聚硅氧烷的发展十分迅速,一系列具有特种官能团(例如环氧基、乙烯基以及氨基等)、特殊结构(嵌段结构)、特种性能的改性聚硅氧烷相继在实验室合成并产业化,在保留了上述有机聚硅氧烷优异性能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性能,包括可以采用低温辐射固化技术进行固化、与有机聚合物中官能团的反应性、对水及醇的相容性、易乳化性、赋予界面活性等。总之,功能性有机聚硅氧烷是一大类正在各种新技术中发挥重大作用并迅速发展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1、聚硅氧烷的发展及应用 1.1 在日用品及化妆品中的应用 早期使用的聚硅氧烷类化合物是聚合度不同的二甲基硅油,主要用于少数化妆品中,增加皮肤的润滑感和抗水性。现在有机聚硅氧烷类化合物已广泛应用于护肤、护发、美容产品及抗汗剂和除臭剂等特殊用品中。人们通过长期大量的生理学、毒理学及遗传学实验,确认部分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安全可靠且性质优良,比如,透光又抗紫外线,生理惰性强,无毒,无异味,又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这些特点使有机聚硅氧烷在化妆品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聚硅氧烷类化合物用于个人护肤产品有很多突出的优点。有人通过与多种常用于个人护理品的成分(凡士林、白油等)比较,得出黏度为315×104(m2/s)的甲基聚硅氧烷,在涂展性、润肤性和柔软性三个方面都是最好的,而且,硅氧烷护肤不会堵塞皮肤表面孔隙,可降低粉刺的产生。

纺织品多功能复合整理技术

纺织品多功能复合整理技术 目前,多功能复合整理使纺织产品向着深层次和高档次方向发展,不仅可以克服纺织品本身的缺点,还可以赋予纺织品多功能性。多功能复合整理是将两种或多种功能复合于一种纺织品的技术,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该技术已在棉、毛、丝、化纤、复合及其混纺交织物整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例如:防皱免烫/酶洗复合整理、防皱免烫/去污复合整理、防皱免烫/防沾色复合整理,使面料在防皱免烫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功能;具有抗紫外线和抗菌功能的纤维,可用作为泳装、登山服和T恤衫面料;具有防水、透湿、抗菌功能的纤维,可用于舒适性内衣;具有抗紫外线、抗红外线和抗菌功能(凉爽、抗菌型)的纤维,可用于高性能的运动服、休闲服等。同时,应用纳米材料对纯棉或棉/化纤混纺织物进行多种功能的复合后整理,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棉织物多功能复合整理技术 随着各国对纺织品甲醛限量标准的完善,低甲醛和无甲醛整理剂及整理方法一直是纺织品抗皱整理研究的热点。以丁烷四羧酸(BTCA)和柠檬酸(CA)等为代表的多羧酸类,以及长链多羧酸体系是最有潜力取代N-羟甲基酰胺类化合物的抗皱整理剂。此类整理剂不含甲醛,能达到良好耐久压烫(DP)等级。但多元羧酸整理剂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催化剂价格高;易污染环境;会导致某些硫化染料和活性染料染品色变;整理品上残留的羧基,使阴离子染料的上染率降低,而阳离子染料染色的湿摩擦牢度差等。壳聚糖与纤维素的分子结构相类似,不含甲醛,可以作为永久整理剂,使织物耐水洗、耐摩擦,具有固色和增强作用,提高织物的坚牢度,减少缩水率,并使织物具有滑爽光洁和挺括的外观和手感。壳聚糖还具有广谱抗菌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菌等多种细菌的生长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壳聚糖还可用来对织物进行抗菌防霉整理。由于市售壳聚糖的相对分子量较大,所以织物经壳聚糖整理后,弹性回复角增加不多,且手感变硬,布面泛黄,润湿性下降。而壳聚粘经降解后,相对分子量变小,穿透力增强,抗菌性能提高。 毛织物多功能复合整理技术 羊毛鳞片层结构造成的定向摩擦效应,使羊毛织物在水洗时产生很大的毡缩。对其进行树脂整理则是将聚合物沉积于羊毛纤维表面,遮盖鳞片层,以减少羊毛纤维的顺逆摩擦差,从而达到机可洗防缩的目的。树脂的作用还可使纤维之间存在粘接点,以阻碍纤维之间的相互移到。能够单独用树脂处理法达到机可洗标准的防缩剂,以拜耳Synthappret BAP的使用最为广泛。从树脂结构上看,环氧树指类的作用不是改变羊毛纤维表面结构,而是与鳞片发生交联,从而将鳞片的边缘包裹起来,获得良好的防毡缩效果。聚氨酯树脂是目前防毡缩整理中最常用的一种。国外品牌有BAP及W AR,但价格昂贵。这种热反应型聚氨酯的防缩,即降低了纤维表面的定向摩擦效应,又阻止了纤维之间的相互移动。采用单独树脂处理方法,符合IWS机可洗标准,能大大改善织物耐磨性和起球性,提高织物尺寸稳定性,但手感较差。 拒水、拒油整理是利用氟化物表面的特点,在织物表面形成分子屏障,以阻止水及各种油污、污物的润湿,即使有水或油污在织物表面滞留,也是呈现液态,很容易去除。利用一种氟系化合物在毛纺织物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改变织物的表面张力,使

氨基硅油整理织物的色变及解决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氨基硅油整理织物的色变及解决方法 1前言氨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柔软剂因分子中氨基极性很强,易与 纤维上的羟基、羧基、酰氨基等相互结合,形成稳固的硅氧膜,从而有效 地降低纤维表面的摩擦系数。对氨基硅油进行不同的结构设计,可以使织 物表现出柔软、滑爽、挺括丰满、活络等各种手感特性。目前大部分氨基 硅油都是双氨型结构,这种结构的氨基硅油因其伯氨基在高温时易被氧化 形成偶氮结构的发色团,从而使硅油膜有一定的黄变。人们普遍认为这是 造成织物黄变或色布色变的主要原因,并由此采用对伯氨基进行酰化、醚 化改性等方法,生产改性氨基硅油或添加抗氧化剂,以期降低其黄变或色变,但这是以牺牲整理织物的手感为代价的。事实上,上述方法并不能彻 底消除整理织物的色变。我们知道,染色织物在高温定形时,染料分子活 动加剧,部分结合不牢固的染料会脱离纤维热迁移或升华,染料在向外层(包括织物表面和空气中)扩散时若没有受到阻碍,织物最后的色泽将主要 体现为表层染料的色光;若受到阻碍(硅油成膜),发生热迁移的染料将在 织物表面集中。最后的色泽较为复杂,一方面表面染料浓度增加,另一方 面由于硅油膜改变了光线的折射率,加上氨基在高温情况下被氧化等,织 物颜色将变深变暗。为降低织物因染料热迁移引起的色变,设想通过提前 交联的方法,使染料在升华迁移之前即已渗入纤维内部并被已经交联的硅 油膜挡住,这样可以适当降低定形焙烘温度,也就能有效避免更高温度时 因氨基氧化而造成的色变,并据此自制了活化剂AT。 2试验部分2.1试验材料与仪器2.1.1试验材料织物16.5tex(150D)涤纶平纹呢低温型及高温型分散染料;不同氨值的氨基硅油(采用相同的乳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改性聚硅氧烷在上光剂中的应用

改性聚硅氧烷在上光剂中的应用关键词:上光剂、聚硅氧烷、改性聚硅氧烷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上光剂的发展背景、原理简介,重点介绍有机硅中改性聚硅氧烷在上光剂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烷基改性聚硅氧烷、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原理及方法。 1上光剂简介 1.1上光剂发展背景 至今为止,去污上光剂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了,早在12世纪末,欧洲人就将熔化蜂蜡涂抹在地板上,然后靠人力将地板擦亮。后来有人把蜂蜡熔化在松节油里,制成柔软的油膏体,使用时将膏体倒在地板上,再用布擦拭,将地板擦亮。到了16世纪末,人们发现了加洛巴蜡,即巴西棕搁蜡,该蜡硬度大,熔点高,将其涂于物体表面上,得到的蜡膜光亮度和耐靡性能好,蜡膜滑爽而无粘性,在上光剂中加进加洛巴蜡后.质量显著提高。直到今天,蜂蜡和巴西棕搁蜡仍是人们制造皮革上光剂、汽车上光剂及家俱上光剂的首选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相继开发出石蜡、蒙旦蜡、OP蜡、赫西斯特蜡等多种蜡原料,极大地推进了上光剂的进展。在石油化学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上光剂的开发研究中.可以任意选择上光剂的原料。在上光剂配方中,除把蜡作为主要原料外,还将二甲基硅油、白油等做为主要上光成分。此外,在上光剂中还加进石油溶剂、乳化剂、去污剂、抗氧化剂、防腐剂、防锈剂、抗紫外线吸收剂等成分,使上光剂的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其用途更加广泛。 去污上光剂系指用于车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和家用设备(如冰箱、洗衣机、各种家用电器及家具、地板等)的漆膜及电镀层表面去污、上光及保护的一种乳白色或透明状溶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采用传统的擦拭方法对物体表面进行去污上光,即首先对需要擦拭的物体表面进行去清水冲洗,用布擦拭,然后用上光蜡在其表面上打蜡,经日晒后抛光,整个擦拭工序需逐一进行。该方法不但消耗大量的清水,而且增加人们的劳动强度。 去污上光剂的问世则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擦拭方法。由于去污上光剂集清洁

氨基改性硅油氨值的测定(精)

一、原理 氨基改性硅油是一种弱碱性硅油,不溶于水,因而难以用水相酸碱滴定法测定其氨值,在此采用HClO4-HAC非水滴定法进行测定,并用三氯甲烷作质子惰性溶剂,结晶紫作指示剂,滴定反应方程式如下: ⑴ HCl04+CH3COOH=CH3COOH2+CLO4- ⑵硅油母链—C3H6NHC2H4NH2+2CH3COOH→ 硅油母链—C3H6NH2+C2H4N+H3+2CH3COO- ⑶ CH3COO-+CH3COOH2+ClO4=2CH3COOH+ClO4- 二、仪器与试剂 微量滴定管三角瓶(100ml) 1.HClO4-HAC标准溶液(0.05mol/l) 2.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 3.结晶紫指示剂:2g/l冰醋酸溶液 4.冰醋酸(A.R) 5.乙酸酐(A.R) 6.三氯甲烷(A.R) 三、操作步骤 1.HClO4—HAC溶液(0.05mol/l)的配制与标定 配制:在t≤25℃的750-900mL冰醋酸中缓慢加入72%(W/W)的高氯酸4.5mL,混匀;加入4.5mL醋酸酐,充分混匀,冷却至室温。用冰醋酸稀释至1000mL,放置24h后标定。 标定:称取于105-110℃下烘干2H的邻苯二甲酸氢钾0.2克(准确至0.0001g)于干燥锥形瓶中,加20mL冰醋酸使其完全溶解。加入1-2滴结晶紫指示剂,用HClO4—HAC溶液滴定到紫色消失,出现兰色为终点。

计算:HClO4—HAC溶液浓度C按下式计算 G C(mol/l)= V×0.2042 式中: G:邻苯二甲酸氢钾之质量,g; V:HClO4—HAC溶液之用量,mL; 0.2042:1mmolKHC8H4O4之克数。 2.氨基改性硅油氨值测定 称取样品0.5g(准确至0.0001g)于干燥锥形瓶中,加10mL冰醋酸和10mL三氯甲烷使其充分溶解;加结晶紫指示剂1-2滴,用0.05mol/l的HClO4—HAC标准溶液滴定到紫色消失,刚出现兰色为终点。同时作空白试验。 计算:氨基改性硅油氨值A按下式计算: C(V-V0) A(m?mol/g)= m 式中: C:HClO4—HAC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滴定样品时消耗标准溶液体积数,ml; V0:空白消耗标准溶液体积数,ml; m:样品重,g。 氨基硅油技术指标(AV:0.6) 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浊液体

氨基硅油

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应用实验 一、实验目的 聚硅氧烷是一类有着特殊硅氧主链结构的半有机、半无机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独特的低玻璃化温度、低表面张力特性,以及优良的耐热性、耐候性、憎水性、电绝缘性等性能。典型的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其分子结构示意如下: CH3 Si O n CH3 氨基硅油,即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是二甲基硅油中部分甲基被氨烃基取代后的产物。氨基硅油除保留着二甲基硅油原有的疏水性、脱模性外,氨烃基的存在还可赋予其反应性、吸附性、润滑性及柔软性等性质,因而广泛应用于纺织、制革、日化等行业,尤其是纺织品的染整行业。 氨基硅油作为纺织品的柔软整理剂,可赋予织物柔软、滑爽、丰满等效果,以及良好的弹性手感。近年来,国内对氨基硅油的研究仍在不断加强。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探索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制备一定组成、结构的氨基硅油,并应用氨基硅油对羊毛或涤纶织物进行后整理研究。 二、实验反应机理 氨基硅油中的氨基主要有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芳氨基、季铵盐等,例如: NH2NHCH2CH2NH2NHC2H4NHC2H4NH2OC6H4NH2 其中,不同的氨基赋予氨基硅油不同的应用性能。本次实验用的是仲氨基改性。 氨基硅油的制备方法,主要有:(1)氨烃基硅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2)氨烃基硅氧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3)氨烃基硅烷与端羟基硅氧烷缩合;(4)含氢硅油与烯丙胺加成等。 本实验拟采用氨烃基硅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法,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602)、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来制备氨值为0.1~0.9的氨基硅油,反应式示意如下:

硅油及改性硅油

硅油及改性硅油 硅油(silicone)又称为硅酮,学名聚硅氧烷,是指聚二甲基硅氧烷和它的一系列衍生物。它属于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类无油腻感的合成油和蜡。在化妆品中,作为一种优质油性原料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特性。1950年,美国道康宁(Dow Corning)公司首先将它应用于化妆品,制造出硅酮擦手霜。由于这种产品具有良好的护肤、润肤效果,引起了化妆品同行的极大兴趣。70年代后,硅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硅油经过进一步反应,其聚二甲基硅氧烷中的部分甲基被碳官能基、特殊有机基或聚醚链段取代,可以制得各类改性硅油。改性硅油既保留了聚二甲基硅氧烷的耐高低温性、憎水性及生理惰性,又赋予其新的特性,如与有机聚合物的相容性、水和醇的溶解性、易乳化性、润滑性、柔软性、吸附性及更优异的表面活性。 现在,硅油几乎可以应用到各类化妆品中,含硅油的化妆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一)润滑性能好,涂敷皮肤后能形成一层均匀防水透气保护膜,但又没有任何粘性和油腻的感觉,光泽性好; (二)抗紫外线辐射的性能好。它在紫外线下不会发生氧化变质从而引起皮肤刺激作用; (三)抗静电性好。实验表明,擦过含硅油的护肤霜的皮肤静电全部消除,并有明显的除尘效果; (四)透气性好,即使在皮肤上形成硅油膜也不影响汗液的排出。

同时,它对香精具有缓释定香作用,因而保香期较长; (五)稳定性好,化学上表现惰性,对化妆品其它组分,特别是活性成分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匹配性好; (六)无毒、无臭、无味,对皮肤不会引起刺激和过敏。 根据硅油的结构及它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硅油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聚二甲基硅氧烷(Dimethicone) (二)环甲基硅氧烷(Cyclomethicone)或挥发性硅油(D m)(三)聚醚硅氧烷共聚物(Dimethicone Copolyol)或水溶性硅油(四)氨基硅油 (五)聚甲基苯基硅氧烷(Phenyldimethicone) (六)乳化硅油 (七)硅蜡 (八)硅脂和硅膏 (九)长链烷基硅油 表1是各种聚硅氧烷在化妆品中的特征及应用。 表 1 聚硅氧烷在化妆品中的特征及应用 一、聚二甲基硅氧烷 聚二甲基硅氧烷是硅油中产量最大和应用最广的一个品种,其结

氨基硅烷偶联剂

氨基硅烷偶联剂 2007-5-27 来源:网络文摘 【全球塑胶网2007年5月27日网讯】 1 前言硅烷偶联剂最早是作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玻璃纤维的处理剂而开发的,自20世纪中期开发至今,品种相当繁多,仅已知结构的硅烷偶联剂就有百余种之多,成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有机硅产品。氨基硅烷偶联剂由美国UCC公司于1955年首次提出,而后陆续衍生出一系列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由于其独特性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成为硅烷偶联剂种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类产品。本文将着重介绍氨基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合成、用途及应用工艺。 2 氨基硅烷偶联剂种类及物理性能氨基硅烷偶联剂是最常用的硅烷偶联剂之一,据其氨基含有数量可分为单氨基、双氨基、三氨基以及多氨基。氨基硅烷类偶联剂属于通用型,几乎能与各种树脂起偶联作用,但聚酯树脂例外。常用的氨基硅烷偶联剂的物性数据见表1。 3 氨基硅烷偶联剂的合成氨基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大致需要经过3个过程:(1)氯烃基氯化硅烷的合成;(2)醇解反应;(3)胺化反应。下面将就反应原理、反应过程作以详细介绍。 3.1 氯烃基氯化硅烷的合成一般因取代基团位置不同而采取两种合成路径:氯化法用以制取α—官能团硅烷偶联剂,而硅氢加成反应用以制备γ—官能团硅

烷偶联剂。 3.1.1 氯化反应以甲基三氯硅烷的合成为例,反应式为:CH3SiCl3+Cl2hrClCH2SiCl3具体实验方法[1]:在装有温度计、分馏柱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基三氯硅烷和少量催化剂,加热使之气化,向三口烧瓶中通入干燥氯气,用日光灯或紫外光灯照射。反应过程中底温逐渐升高,直至产物沸点;顶温保持在原料沸点附近。反应结束后,分馏,取112~120℃馏分,产率约70%。 3.1.2 硅氢加成反应ClCH2CHCH2+HSiCl2R1[pt]Cl(CH2)3SiCl2R1R1=CH3—,Cl—当取代基在γ位时,即官能团与硅原子相隔3个碳原子,官能团对硅原子的影响很小,所以这种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是稳定的。具体实验方法[2]:在装有回流冷凝器恒压滴液漏斗、温度计的三颈烧瓶中放入溶剂和催化剂。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以油浴加热,用控温仪控制温度在150℃左右。当瓶中液温上升到80~95℃时,从冷凝器上的恒压漏斗中滴入含氢硅烷和烯丙基氯的混合液,滴加速度控制在使烧瓶中液温维持在85℃左右,约6~8h滴完。然后回流直至几乎无回流液滴为止,产率约40%~60%。 3.2 醇解反应[3]ClR2SiCl3+3R3OHClR2Si(OR3)3+3HCl↑Cl(CH2)3SiCl2+2R3OHCH3Cl(CH2)3Si(OR3)2+2HCl↑CH3R2=CH2—,CH2CH2CH2—,R3=CH3—,C2H5—醇解反应可分为甲醇解和乙醇解两种。甲醇解反应较乙醇解投料方式、反应过程都略复杂,收率也偏低。甲醇解:在装有直形冷凝器(内填有瓷环)、两个恒压漏斗和温度计的四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石油醚(60~90℃),然后在搅拌下,加热反应器。当石油醚回流时,从两个恒压漏斗中分别滴入甲醇和氯硅烷,不断搅拌维持正常回流。滴完后再回流约1h,反应产率约80%左右。乙醇解:在装有直形冷凝器(内填有瓷环)-恒压漏斗、温度计和N2插底管的四口烧瓶中,投入一定量的氯硅烷,加热至一定温度,再滴加乙醇,鼓泡赶酸,滴完后保持正常回流,测定氯含量判定反应终点,产率在90%以上。 3.3 胺化反应ClR2Si(R3)2+R′HR4R′R2Si(OR3)2+HClR4R4=CH3—,OR3—R′=NH2—, NH,HN(CH2)2NH2,NHCH2CH2NHCH2CH2NH2单氨基:单氨基硅烷偶联剂的胺化反应比较困难,且副反应较多。中科院化学所[4]合成(EtO)3SiC3H6NH2的工艺条件为:在压力釜中,加入一定量的(EtO)3SiC3H6Cl和液NH3,使釜升温,100℃下反应12h,釜压高达6.2MPa。分馏后得产品,收率约43%。合成PhNHC3H6Si(OEt)3时,加入过量的PhNH2以抑制付反应,可得到78%的目的产物。双氨基[5]:在装有冷凝管、恒压漏斗、温度计的三口瓶中放入乙二胺,加热回流。从漏斗中滴入氯烷基甲(乙)氧基硅烷,回流反应5h,冷却蒸除过量乙二胺。三氨

氨基聚硅氧烷对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与性能的影响

氨基聚硅氧烷对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与性能的影响! 张 冰! !,刘香鸾,黄英! !!(分子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 要:将带有N -(! -氨乙基)-"氨丙基侧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环氧树脂共混,制备了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研究了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基含量对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形态与性能主要依赖于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基含量,在环氧树脂中引入适宜氨基含量的氨基聚硅 氧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模量,提高其柔性,并可明显改善环氧树脂的表面性能。关键词:氨基聚硅氧烷;环氧树脂;氨基含量;微观形态中图分类号: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57(2000)01-0069-04 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卓越的粘接性能与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因而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环氧树脂交联密度高,脆性大,抗开裂、抗冲击性能差,加之表面能高,限制了它在某些高技术领域的应用。 聚二甲基硅氧烷具有卓越的柔性与独特的低表面能,因而是改性环氧树脂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材 料〔1,2〕。但是,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环氧树脂不相混溶,难于分散。在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分子链上引入能 与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反应的官能团如酚羟基、羧基、氨基等基团是改进二者相容性的一条重要途 径〔3,4〕。T.T akahashi 等人在聚硅氧烷分子链的二端引入氨基,通过氨基与环氧基的反应,制得了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明显降低了环氧树脂的模量〔5,6〕。M c g rat h 等人将二端带有哌嗪基的二甲基甲基三氟丙基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反应,大大降低了环氧树脂的摩擦系数 〔7〕。本文将带有N -(! -氨乙基)-"-氨丙基侧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环氧树脂共混,制备了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研究了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基含量对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与性能主要依赖于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基含量,在环氧树脂中引入适宜氨基含量的氨基聚硅氧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模量,提高其柔性,并可明显改善环氧树脂的表面性能。 !实验部分 !.!原料 双酚A :环氧树脂由S hell c he m ical c o.制造;4,4/-二氨基二苯甲烷 (DDM ):在乙醇中重结晶后,作为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含N (-!氨乙基)-"-氨丙基侧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简称氨基聚硅氧烷,APDM S )由甲基!-(氨乙基)-"-氨丙基硅氧烷低聚体 (自制);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三甲基硅氧封端的低分子量聚二甲基硅氧烷进行碱催化共聚与重排反应制备。表1列出了氨基聚硅氧烷的设计结构参数与氨基含量的设计值与测定值。 !."样品的制备 在带支管的试管中加入18g 环氧树脂与2g 氨基聚硅氧烷,搅拌均匀后,将此混合物加热至90# 100C , 加入化学计量的DDM ,搅拌溶解,混合均匀后,将混料趁热浇铸至硅橡胶模具中,放在150C 烘箱中固化3h 。 !.#测试 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样品的断面形态使用~itatch S -530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样品的力学 V o l .132000年3月 功能高分子学报Journal o f Functional Po l y m ers N o.1M ar .2000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张冰(1974#) ,男,硕士。收稿日期:1999-09-06

反应性氨基硅油

皮革用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滑爽剂的 研制及应用 ! !"#$%"%&’()%)*%$$+’,%&’()(-"#%,&’.#%/’)($(+01’+(2%)#+#%&3#"1/((&3%4 #)&周建华!!张晓镭(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咸阳!"#$%" )!"#$%&’("$’,!"’()*&’#+,&(5(++#4 #(-6#1(7",#%)*8).’"()/#)&,93%%)2’:)’.#"1’&0(-9,’#),#%)*;#,3)(+(40,<’%)0%)4 !"#$%")摘 要 以!,"&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9&’#>)和?&#&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9@&9’($$)为原料,胺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利用A 6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微乳化技术,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制备透明、粒径细小、稳定性优良的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将其作为滑爽剂应用于皮革,并测试了皮革的有关性能。应用结果表明: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值为$B )(!’//(+/4,黏度为’)$$/!%·1时滑爽性最佳,其处理后的皮革具有优异持久的柔软、滑爽、丰满的手感特性,并且革面细腻、光亮自然、疏水性强。 关键词!,"&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 微乳液 皮革滑爽剂 中图分类号;9)" 文献标识码C C D 1&"%,& *+,-.!,"&/,01/2341/,5670189381+,834:-6(;<&’#=):-/>&#&:5,-367018&$&:5,-392391 8&72,5670341+,8:-6(K U V K H T V J W 38G R Q >3G "( " """"""""""""""""""""""""""""""""""""""""""""""""""""""""""""""""""X @7G #$$) !!!第一作者简介:周建华,女,"(!R 年生, 硕士学位,讲师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Q Y Z "R Q )万方数据

氟硅油

氟硅油 摘要:氟硅油因结合了硅油和氟碳化合物的双重性质而具有卓越的耐候性、耐高低温性、化学稳定性和防水防油性, 可作为润滑剂、消泡剂、表面处理剂、脱模剂和添加剂广泛用于化妆品、石油、皮革、纸张和药物等领域, 并成为材料领域的新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氟硅油,然后讲述了氟硅油的性能以及因它优异的性能在生活中应用,最后展望了氟硅油的发展方向及前景。 关键词:氟硅油,性能,应用,发展趋势 含氟烷基聚硅氧烷俗称氟硅油是指聚合物中含有C-F 键、C-Si 键和Si-O-Si 键,但不含Si-F 键,且氟化的碳基团不直接连在硅原子上,中间有间隔基团的一类聚合物,氟硅油系列可分为油、脂以及润滑剂三大类, 该系列产品除了具备氟硅材料共有的特性外, 还有着其他普通油类产品无法比拟的高效润滑性。 1 氟硅油的性能 由于氟硅油兼有硅氧烷和氟碳化合物的共同优点,因而表现出优良的耐候性、耐高低温性、化学稳定性和防水防油性,广泛地应用于宇航、汽车、机电和电子机械等摩擦领. 1.1 摩擦性能 氟硅油在摩擦副表面可形成疏水疏油性良好的-CF3分子组装膜,可极大地降低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氟硅油的摩擦性能比一般矿物油要好,尤其是高负荷性能,用四球机测定其最大无卡咬负荷较高。 谷国团等制备了二甲基-γ-全氟辛酰氧丙基硅烷单分子膜,实验表明其表面自由能很低,对水的接触角高达110°,可以很好地降低摩擦因数。冯欣研究了两种含氟硅油作为聚α-烯烃基础油中添加剂时的摩擦性能。试验表明,低载荷时,磨斑中仅有少量的硅和氟,但在高载荷时,产生了大量的含硅和含氟的摩擦产物。这些活性组分受到金属表面能的影响,紧紧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了吸附膜和摩擦化学反应膜,从而可以提高摩擦副的抗磨减摩性能。姜克娟等发现,含γ- 三氟丙基侧链的氟硅油的润滑性能不如酯类润滑油,但是优于甲基硅油,尤其是在其侧链引入氯元素后,极压性能优于酯类润滑油,且不腐蚀金属。李战雄等研究了不同含氟烷基取代的氟硅油,其中甲基三氟丙基聚硅氧烷的润滑性能优于甲

[实用参考]氨基改性硅乳液在皮革业中的应用

氨基改性硅乳液在皮革业中的应用 氨基改性硅乳液在皮革业中的应用 一、有机硅在皮革业的作用 1、助剂 皮革助剂渗透剂是为了增加涂层的流动性、透水性及乳液的稳定性,常用材料有JFC、平平加等。手感剂能增加柔软度并改善手感,在这方面,国内的新产品有氨基改性羟基硅油乳液ND-3,以羟基硅油、十八醇、两性眯唑啉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两性皮革柔软剂等。国外产品有BaPer公司的CorialWaG系列等。 2、防水剂 主要是为了增加涂层的光亮性、防水性,其主要成分是含硅、含氟的化学品,具有防水、防油、防污的产品有上海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及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氟碳类助剂?aPer公司的GerodennL700、BASF公司的Densoderm 系列、3M公司的FG-3578等。其它涂饰助剂如消化剂有BuPer公司的BnPdemSeal系列,增稠剂有BuPer公司的BMI系列。 3、涂饰剂 在涂饰操作中,为了增加涂饰剂的渗透性、稳定性及涂层的流平性,在涂饰配方中常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同时为了适应全粒面涂饰、打光涂饰、熨平涂饰的不同要求,以及喷涂、辊涂等涂饰方法的需采,还用了一些表面活性剂以提高皮革的打光效果,渗透剂是为了增加涂层的流动性、透水性及乳液的稳定性,常用材料有JFC、平平加等。 4、手感剂 能增加柔软度并改善手感,在这方面,国内的新产品有氨基改性羟基硅油乳液ND-3,以羟基硅油、十八醇、两性眯唑啉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的GQ-SW

硅蜡两性皮革柔软剂等。国外产品有BaPer公司的CorialWaG系列等。防水剂主要是为了增加涂层的光亮性、防水性,其主要成分是含硅、含氯的化学品,具有防水、防油、防污的产品有上海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及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共同开发的氟碳类助剂、BaPer公司的Gerodennl700、BASF公司的Densoderm 系风 3M公司的FG-3578等。其它涂饰助剂如消化剂有BaPer公司的BaPdemSeal 系列,增稠剂?蠦aPer公司的Bukanol系列。 二、有机硅产品及应用 氨基、羧基、环氧基等基团及聚醚键以单体会成、嵌段共聚等方法将其引入后,因改性基团的结构和相对分量各不相同,使这类柔软剂产品的性能改性聚硅氧炼吸附在纤维上后,可在纤维表面和内部形成高聚合度的弹性网赋予织物超柔软效果和很高的耐洗,其整理后,织物的光滑度大,但白度泛黄。代表产品有DowComing8460、09,TSF4703等。低黄变氨基改性聚软剂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德国Wacker以不同氨基官能团侧锭改性的聚二甲的性能,发现什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有很佳的综合整理效果。 N-氨乙基一氨丙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使用普遍和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氨基硅氧烷,但由于氨基和活泼氢太多,而易泛黄。减少或抑制泛黄性循方法有3种:烷基化改性,酰化改性,采用乙酸酐、丁内酯对重均摩尔质量37500g/mol 的ASO于1N-氨乙基聚醚羧酸改性氨基硅油的处理浴配方中含氨基硅油9.2份、聚醚酸酯6.3份、甲苯998份,将处理布剪成2份,其中1份用SCA机械公司的SM测色计测黄变度APt,其余布样用Clerk法测刚软度评价柔软性,用Mc~tnto法测 抗皱性,以此对衬衣料的运用性作综合评价。聚醚羧酸改性氨基硅油的抗黄变性、

聚氨酯改性用有机硅的种类及其改性机理

服务有机硅氟行业 打造硅氟贸易新天地变成了艺术品,赋予了建筑艺术不灭的灵魂。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硅橡胶制品使用上,其产量、 品种、数量、用量均在逐年增加,用途也在不断 扩大。今后,随着橡胶加工技术及建筑水平的提 高,海外在建筑中对硅橡胶的应用。开发质优价 低,使用方便,绿色环保的新型硅橡胶密封条将 有着深远的意义。相信作为硅胶密封条大量应用, 满足人们在新世纪新观念的需求。 聚氨酯改性用有机硅的种类及其改性机理 张志国,姜绪宝,朱晓丽,孔祥正 (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济南) 摘 要:聚氨酯改性用有机硅的种类有4种,分别对这4种有机硅共聚改性聚氨酯的研究进行了论述,介绍了复合材料的改性机理、性能和应用。 聚氨酯是以二异氰酸酯和多元醇为基本原料 加聚而成的,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可以制 成聚氨酯泡沫塑料、橡胶、涂料、粘合剂、合成 纤维、合成皮革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及日 常生活中,并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聚氨酯具有力学性能好、耐磨耗、耐油、耐撕裂、 耐化学腐蚀、耐射线辐射、粘接性好等优异性能。 聚硅氧烷是一类以重复的Si-O键为主链,硅原子 上直接连接有机基的聚合物。通常将硅烷单体及 聚硅氧烷统称为有机硅,它具有低温柔顺性好、 表面张力低、生物相容性好、热稳定性好等优点。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希望把有机硅和聚氨 酯的优点结合起来,得到性能优异的材料。改性 后共聚物中软段的聚硅氧烷或聚醚链段使材料具 有良好的弹性,硬段的聚氨酯、聚脲链段使材料 保持原有的强度。但由于聚硅氧烷与聚氨酯溶度 参数相差很大,简单共混、原位聚合制互穿网络 聚合物的结果都不令人满意,因此,共聚改性是 有机硅对聚氨酯改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有机硅对聚氨酯的共聚改性方法按照有 机硅的结构分为4种:①硅醇改性法;②氨烷基 聚硅氧烷改性法;③羟烷基聚硅氧烷改性法;④ 烷氧基硅烷交联改性法。 1 硅醇改性法 所谓硅醇是指-OH直接连在硅原子上,通过 -OH与异氰酸酯反应,从而实现两者的共聚,由 于两者相容性不好,通常要在反应过程中使用溶 剂。最终形成的是Si-O-C键,其耐水解性差,不 稳定。 刘俊峰等以蓖麻油聚氨酯(PU)改性有机硅 树脂,合成方法是先用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 蓖麻油制备蓖麻油聚氨酯预聚体,然后将其滴加 到有机硅的乙酸乙酯溶液中。研究PU含量及制备 工艺对改性体系热性能及抗冲击性能的影响,并 用热失重研究改性体系的热分解行为,推断出其 热分解反应机理为受相界面控制的收缩圆柱体。 田军和薛群基研究了端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OH)与醇解蓖麻油改性聚氨酯预聚体共 混改性树脂,探讨了其相结构,发现其具有较高 的微相分离程度;还研究了其与低表面能填料的复 合及复合涂层的机械性能。他们认为,成膜后有 机硅链段倾向于表面聚集取向,而聚氨酯链段则 趋向聚集于膜内层。膜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得到 了改善,其表面能也较低。 Stanciu等用聚己二酸乙二醇酯二醇 (PE-GA)、PDMS-OH、4,4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 酸酯(MDI)和顺丁烯二酸双甘油酯多醇制备了 交联的聚酯-聚硅氧烷-聚氨酯树脂。PDMS-OH对 最终材料的力学性质影响不大,但它使改性树脂 在低温下的稳定性和弹性提高,而且热稳定性更 好。他们还用PEGA、丁二醇(BD)与MDI、TDI 或1,6-己二异氰酸酯(HDI)制得了聚硅氧烷-聚 氨酯(PDMS-PU)嵌段共聚物。透射电子显微镜 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