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基聚硅氧烷

氨基聚硅氧烷

氨基聚硅氧烷
氨基聚硅氧烷

聚硅氧烷

有机硅阻燃剂的应用 有机硅阻燃剂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防熔滴、环境友好的无卤阻燃剂,也是一种成炭型抑烟剂。有机硅阻燃剂在赋予基材优异的阻燃性能之外,还能改善基材的加工性能、耐热性能等。因此,作为阻燃剂的后起之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有机硅阻燃剂的应用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 聚硅氧烷 1.1线型聚硅氧烷 1981 年,Kamber等发表了聚二甲基硅氧烷( PDMS)与聚碳酸酯共混,可使聚碳酸酯( PC) 阻燃性提高的研究报告。但聚二甲基硅氧烷本身阻燃效果并不好,为提高其阻燃性,在其结构中引入一些反应性官能团,如端羟基、氨基或环氧基等。日本Mitsubishi Gas Chemical公司在使用羟苯基烷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备有机硅阻燃剂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合成了一系列含聚硅氧烷链段的阻燃剂,并申请了多项专利。美国Dow Corning 公司开发并已商品化的“ D. C. RM 系列”阻燃剂,包括不具反应性的RM4-7105、带有环氧基RM4-7501、甲基丙烯酸酯基RM4-7081 和氨基RM1- 9641。在适用的塑料中添加0.1%~ 1.0%的阻燃剂就可改善加工性;添加1% ~ 8%,即可得到发烟量、放热量、CO 产生量均低的阻燃性塑料。Wang 等合成了一种环氧单体-三缩水环氧苯基硅烷( TGPS),将TGPS与环氧树脂Epon828 以不同比例相混合,采用4, 4- 二氨基二苯甲烷( DDM) 进行固化处理,环氧树脂的极限氧指数(LOI) 随着TGPS含量的增加而提高,并且由于硅的引入使得炭层的热稳定性得到有效地改善,在高于700℃时,就不再发生因炭层氧化而失重,在空气中的成炭率达到31. 9%。Fujiki等研究的阻燃性有机硅树脂,包括二甲基乙烯基硅基封端的聚二甲基硅氧烷、聚甲基氢硅氧烷等,通过交联反应制成透明制品,适用于集成电路和混合集成电路中的保护材料。Masato shi、Shin在研究中发现,在硅氧烷分子链中端基含有甲基、苯基、羟基、乙烯基时,其中端基为甲基苯基的支化的硅氧烷对聚碳酸酯( PC)的阻燃效果最好,阻燃级别达到UL94V-0 级。周文君等人以苯基甲氧基硅烷和甲基甲氧基硅烷为原料,制备了硅树脂阻燃剂,并研究其在PC中的应用。在PC 中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该硅树脂就能使其燃烧氧指数从26.0 %提高到34.0 %。李晓俊等人也采用甲基苯基硅树脂对PC进行阻燃改性,使其阻燃等级由UL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及其微乳液的研制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及其微乳液的研制 ?类别: 纺织印染 ?作者: 王绪荣 ?关键词: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八甲基环四硅氧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柔软,织物 ?【内容】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包括氨基改性硅油和氨基改性有机硅弹性体。氨基改性 )或聚硅氧烷的合成路线主要有3条:一是以氨基硅烷偶联剂、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 4 DMC、或羟基封端的低摩尔质量聚硅氧烷(低聚体)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开环聚合反应;二是以含氢硅油与含不饱和键的胺基化合物在铂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加成反应;三是以环氧改性硅油与有机胺反应。 (或DMC)或低聚体为原料合成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的方法以氨基硅烷偶联剂与D 4 分为本体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本体聚合法是环体或低聚体直接在催化剂作用下开环聚合成氨基改性聚硅氧烷;该法的特点是反应釜利用系数高,生产效率高,但摩尔质量很大的产品乳化较困难。乳液聚合法以水为分散介质,以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在催化剂存在下,使环体在乳化剂形成的胶束中聚合成乳液型氨基改性聚硅氧烷;该法的特点是低温安全,聚硅氧烷的摩尔质量可以达到几十万以上,而乳液粘度并不高,使用方便。 本所以本体聚合法合成了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再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将其乳化成非离子型微乳液或乳液;同时,以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型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 1实验 1.1 主要原料 (或DMC):工业级,进口或国产;氨基硅烷偶联剂:纯度大于95%,南京、杭州;六 D 4 甲基二硅氧烷(MM):工业级,进口;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工业级,苏州、南通;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工业级,海安;氢氧化钾:CP,进口或国产;酸:工业级,南通。 1.2 本体聚合工艺

氨基硅油乳化

氨基硅油乳化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李玮 {Year}:1995 {Title}:TS系列氨基硅油乳液应用试验 {Tag}:0 {Journal}:有机硅材料及应用 {Issue}:2 {Pages}:20-22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白杉,周洁 {Year}:2006 {Title}:氨基改性硅乳液在纺织整理中的应用{Tag}:0 {Journal}:天津纺织科技 {Issue}:2 {Pages}:12-15

{Date}:2009-11-01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王树根,苏开第,马永才 {Year}:1998 {Title}:氨基改性羟基硅油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Tag}:0 {Journal}:印染助剂 {Volume}:15 {Issue}:6 {Pages}:5-9 {Date}:2009-09-20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Year}:2009 {Title}: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及其微乳液的制备研究{Tag}:0 {Date}:2009-10-22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Year}:2009 {Title}: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化技术的探讨{Tag}:0 {Date}:2009-10-26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钟泰宣 {Year}:1996 {Title}:氨基硅油乳化工艺的研究{Tag}:0 {Journal}:有机硅材料及应用{Issue}:2 {Pages}:9-11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郭丽霞,梅玉娇 {Year}:2000 {Title}:氨基硅油乳化剂的分析与配制{Tag}:0

有机聚硅氧烷的研究进展和现状

有机聚硅氧烷的研究进展和现状摘要:介绍近年来有机聚硅氧烷的研究发展情况。对含有环氧基、乙烯基、氨基和具有嵌段结构等有机聚硅氧烷的合成方法、工艺以及聚合物的结构及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聚硅氧烷合成研究进展 有机聚硅氧烷是第一个工业上获得应用的元素高分子,由于有机聚硅氧烷结构特殊,它具有很多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耐高低温性能、耐辐射性、耐氧化性、高透气性、耐候性、脱模性、憎水性以及生理惰性等,是高分子材料中性能独特的品种。现已在电工与电子、化工和冶金、建筑、航天、航空、医用材料等几十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有机聚硅氧烷自40年代商业化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近年来有机聚硅氧烷的发展十分迅速,一系列具有特种官能团(例如环氧基、乙烯基以及氨基等)、特殊结构(嵌段结构)、特种性能的改性聚硅氧烷相继在实验室合成并产业化,在保留了上述有机聚硅氧烷优异性能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性能,包括可以采用低温辐射固化技术进行固化、与有机聚合物中官能团的反应性、对水及醇的相容性、易乳化性、赋予界面活性等。总之,功能性有机聚硅氧烷是一大类正在各种新技术中发挥重大作用并迅速发展的新型高分子材料。 1、聚硅氧烷的发展及应用 1.1 在日用品及化妆品中的应用 早期使用的聚硅氧烷类化合物是聚合度不同的二甲基硅油,主要用于少数化妆品中,增加皮肤的润滑感和抗水性。现在有机聚硅氧烷类化合物已广泛应用于护肤、护发、美容产品及抗汗剂和除臭剂等特殊用品中。人们通过长期大量的生理学、毒理学及遗传学实验,确认部分有机聚硅氧烷化合物安全可靠且性质优良,比如,透光又抗紫外线,生理惰性强,无毒,无异味,又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这些特点使有机聚硅氧烷在化妆品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聚硅氧烷类化合物用于个人护肤产品有很多突出的优点。有人通过与多种常用于个人护理品的成分(凡士林、白油等)比较,得出黏度为315×104(m2/s)的甲基聚硅氧烷,在涂展性、润肤性和柔软性三个方面都是最好的,而且,硅氧烷护肤不会堵塞皮肤表面孔隙,可降低粉刺的产生。

氨基硅油整理织物的色变及解决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氨基硅油整理织物的色变及解决方法 1前言氨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柔软剂因分子中氨基极性很强,易与 纤维上的羟基、羧基、酰氨基等相互结合,形成稳固的硅氧膜,从而有效 地降低纤维表面的摩擦系数。对氨基硅油进行不同的结构设计,可以使织 物表现出柔软、滑爽、挺括丰满、活络等各种手感特性。目前大部分氨基 硅油都是双氨型结构,这种结构的氨基硅油因其伯氨基在高温时易被氧化 形成偶氮结构的发色团,从而使硅油膜有一定的黄变。人们普遍认为这是 造成织物黄变或色布色变的主要原因,并由此采用对伯氨基进行酰化、醚 化改性等方法,生产改性氨基硅油或添加抗氧化剂,以期降低其黄变或色变,但这是以牺牲整理织物的手感为代价的。事实上,上述方法并不能彻 底消除整理织物的色变。我们知道,染色织物在高温定形时,染料分子活 动加剧,部分结合不牢固的染料会脱离纤维热迁移或升华,染料在向外层(包括织物表面和空气中)扩散时若没有受到阻碍,织物最后的色泽将主要 体现为表层染料的色光;若受到阻碍(硅油成膜),发生热迁移的染料将在 织物表面集中。最后的色泽较为复杂,一方面表面染料浓度增加,另一方 面由于硅油膜改变了光线的折射率,加上氨基在高温情况下被氧化等,织 物颜色将变深变暗。为降低织物因染料热迁移引起的色变,设想通过提前 交联的方法,使染料在升华迁移之前即已渗入纤维内部并被已经交联的硅 油膜挡住,这样可以适当降低定形焙烘温度,也就能有效避免更高温度时 因氨基氧化而造成的色变,并据此自制了活化剂AT。 2试验部分2.1试验材料与仪器2.1.1试验材料织物16.5tex(150D)涤纶平纹呢低温型及高温型分散染料;不同氨值的氨基硅油(采用相同的乳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改性聚硅氧烷在上光剂中的应用

改性聚硅氧烷在上光剂中的应用关键词:上光剂、聚硅氧烷、改性聚硅氧烷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上光剂的发展背景、原理简介,重点介绍有机硅中改性聚硅氧烷在上光剂中的应用,分别介绍了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烷基改性聚硅氧烷、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的原理及方法。 1上光剂简介 1.1上光剂发展背景 至今为止,去污上光剂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了,早在12世纪末,欧洲人就将熔化蜂蜡涂抹在地板上,然后靠人力将地板擦亮。后来有人把蜂蜡熔化在松节油里,制成柔软的油膏体,使用时将膏体倒在地板上,再用布擦拭,将地板擦亮。到了16世纪末,人们发现了加洛巴蜡,即巴西棕搁蜡,该蜡硬度大,熔点高,将其涂于物体表面上,得到的蜡膜光亮度和耐靡性能好,蜡膜滑爽而无粘性,在上光剂中加进加洛巴蜡后.质量显著提高。直到今天,蜂蜡和巴西棕搁蜡仍是人们制造皮革上光剂、汽车上光剂及家俱上光剂的首选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相继开发出石蜡、蒙旦蜡、OP蜡、赫西斯特蜡等多种蜡原料,极大地推进了上光剂的进展。在石油化学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上光剂的开发研究中.可以任意选择上光剂的原料。在上光剂配方中,除把蜡作为主要原料外,还将二甲基硅油、白油等做为主要上光成分。此外,在上光剂中还加进石油溶剂、乳化剂、去污剂、抗氧化剂、防腐剂、防锈剂、抗紫外线吸收剂等成分,使上光剂的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其用途更加广泛。 去污上光剂系指用于车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和家用设备(如冰箱、洗衣机、各种家用电器及家具、地板等)的漆膜及电镀层表面去污、上光及保护的一种乳白色或透明状溶液。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采用传统的擦拭方法对物体表面进行去污上光,即首先对需要擦拭的物体表面进行去清水冲洗,用布擦拭,然后用上光蜡在其表面上打蜡,经日晒后抛光,整个擦拭工序需逐一进行。该方法不但消耗大量的清水,而且增加人们的劳动强度。 去污上光剂的问世则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擦拭方法。由于去污上光剂集清洁

氨基改性硅油氨值的测定(精)

一、原理 氨基改性硅油是一种弱碱性硅油,不溶于水,因而难以用水相酸碱滴定法测定其氨值,在此采用HClO4-HAC非水滴定法进行测定,并用三氯甲烷作质子惰性溶剂,结晶紫作指示剂,滴定反应方程式如下: ⑴ HCl04+CH3COOH=CH3COOH2+CLO4- ⑵硅油母链—C3H6NHC2H4NH2+2CH3COOH→ 硅油母链—C3H6NH2+C2H4N+H3+2CH3COO- ⑶ CH3COO-+CH3COOH2+ClO4=2CH3COOH+ClO4- 二、仪器与试剂 微量滴定管三角瓶(100ml) 1.HClO4-HAC标准溶液(0.05mol/l) 2.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物 3.结晶紫指示剂:2g/l冰醋酸溶液 4.冰醋酸(A.R) 5.乙酸酐(A.R) 6.三氯甲烷(A.R) 三、操作步骤 1.HClO4—HAC溶液(0.05mol/l)的配制与标定 配制:在t≤25℃的750-900mL冰醋酸中缓慢加入72%(W/W)的高氯酸4.5mL,混匀;加入4.5mL醋酸酐,充分混匀,冷却至室温。用冰醋酸稀释至1000mL,放置24h后标定。 标定:称取于105-110℃下烘干2H的邻苯二甲酸氢钾0.2克(准确至0.0001g)于干燥锥形瓶中,加20mL冰醋酸使其完全溶解。加入1-2滴结晶紫指示剂,用HClO4—HAC溶液滴定到紫色消失,出现兰色为终点。

计算:HClO4—HAC溶液浓度C按下式计算 G C(mol/l)= V×0.2042 式中: G:邻苯二甲酸氢钾之质量,g; V:HClO4—HAC溶液之用量,mL; 0.2042:1mmolKHC8H4O4之克数。 2.氨基改性硅油氨值测定 称取样品0.5g(准确至0.0001g)于干燥锥形瓶中,加10mL冰醋酸和10mL三氯甲烷使其充分溶解;加结晶紫指示剂1-2滴,用0.05mol/l的HClO4—HAC标准溶液滴定到紫色消失,刚出现兰色为终点。同时作空白试验。 计算:氨基改性硅油氨值A按下式计算: C(V-V0) A(m?mol/g)= m 式中: C:HClO4—HAC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滴定样品时消耗标准溶液体积数,ml; V0:空白消耗标准溶液体积数,ml; m:样品重,g。 氨基硅油技术指标(AV:0.6) 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浊液体

氨基硅油

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应用实验 一、实验目的 聚硅氧烷是一类有着特殊硅氧主链结构的半有机、半无机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独特的低玻璃化温度、低表面张力特性,以及优良的耐热性、耐候性、憎水性、电绝缘性等性能。典型的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其分子结构示意如下: CH3 Si O n CH3 氨基硅油,即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是二甲基硅油中部分甲基被氨烃基取代后的产物。氨基硅油除保留着二甲基硅油原有的疏水性、脱模性外,氨烃基的存在还可赋予其反应性、吸附性、润滑性及柔软性等性质,因而广泛应用于纺织、制革、日化等行业,尤其是纺织品的染整行业。 氨基硅油作为纺织品的柔软整理剂,可赋予织物柔软、滑爽、丰满等效果,以及良好的弹性手感。近年来,国内对氨基硅油的研究仍在不断加强。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探索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制备一定组成、结构的氨基硅油,并应用氨基硅油对羊毛或涤纶织物进行后整理研究。 二、实验反应机理 氨基硅油中的氨基主要有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芳氨基、季铵盐等,例如: NH2NHCH2CH2NH2NHC2H4NHC2H4NH2OC6H4NH2 其中,不同的氨基赋予氨基硅油不同的应用性能。本次实验用的是仲氨基改性。 氨基硅油的制备方法,主要有:(1)氨烃基硅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2)氨烃基硅氧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3)氨烃基硅烷与端羟基硅氧烷缩合;(4)含氢硅油与烯丙胺加成等。 本实验拟采用氨烃基硅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法,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602)、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来制备氨值为0.1~0.9的氨基硅油,反应式示意如下:

氨基硅烷偶联剂

氨基硅烷偶联剂 2007-5-27 来源:网络文摘 【全球塑胶网2007年5月27日网讯】 1 前言硅烷偶联剂最早是作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中玻璃纤维的处理剂而开发的,自20世纪中期开发至今,品种相当繁多,仅已知结构的硅烷偶联剂就有百余种之多,成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有机硅产品。氨基硅烷偶联剂由美国UCC公司于1955年首次提出,而后陆续衍生出一系列改性氨基硅烷偶联剂,由于其独特性能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成为硅烷偶联剂种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类产品。本文将着重介绍氨基硅烷偶联剂的种类、合成、用途及应用工艺。 2 氨基硅烷偶联剂种类及物理性能氨基硅烷偶联剂是最常用的硅烷偶联剂之一,据其氨基含有数量可分为单氨基、双氨基、三氨基以及多氨基。氨基硅烷类偶联剂属于通用型,几乎能与各种树脂起偶联作用,但聚酯树脂例外。常用的氨基硅烷偶联剂的物性数据见表1。 3 氨基硅烷偶联剂的合成氨基硅烷偶联剂的合成大致需要经过3个过程:(1)氯烃基氯化硅烷的合成;(2)醇解反应;(3)胺化反应。下面将就反应原理、反应过程作以详细介绍。 3.1 氯烃基氯化硅烷的合成一般因取代基团位置不同而采取两种合成路径:氯化法用以制取α—官能团硅烷偶联剂,而硅氢加成反应用以制备γ—官能团硅

烷偶联剂。 3.1.1 氯化反应以甲基三氯硅烷的合成为例,反应式为:CH3SiCl3+Cl2hrClCH2SiCl3具体实验方法[1]:在装有温度计、分馏柱的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基三氯硅烷和少量催化剂,加热使之气化,向三口烧瓶中通入干燥氯气,用日光灯或紫外光灯照射。反应过程中底温逐渐升高,直至产物沸点;顶温保持在原料沸点附近。反应结束后,分馏,取112~120℃馏分,产率约70%。 3.1.2 硅氢加成反应ClCH2CHCH2+HSiCl2R1[pt]Cl(CH2)3SiCl2R1R1=CH3—,Cl—当取代基在γ位时,即官能团与硅原子相隔3个碳原子,官能团对硅原子的影响很小,所以这种结构的有机硅化合物是稳定的。具体实验方法[2]:在装有回流冷凝器恒压滴液漏斗、温度计的三颈烧瓶中放入溶剂和催化剂。用磁力搅拌器搅拌,以油浴加热,用控温仪控制温度在150℃左右。当瓶中液温上升到80~95℃时,从冷凝器上的恒压漏斗中滴入含氢硅烷和烯丙基氯的混合液,滴加速度控制在使烧瓶中液温维持在85℃左右,约6~8h滴完。然后回流直至几乎无回流液滴为止,产率约40%~60%。 3.2 醇解反应[3]ClR2SiCl3+3R3OHClR2Si(OR3)3+3HCl↑Cl(CH2)3SiCl2+2R3OHCH3Cl(CH2)3Si(OR3)2+2HCl↑CH3R2=CH2—,CH2CH2CH2—,R3=CH3—,C2H5—醇解反应可分为甲醇解和乙醇解两种。甲醇解反应较乙醇解投料方式、反应过程都略复杂,收率也偏低。甲醇解:在装有直形冷凝器(内填有瓷环)、两个恒压漏斗和温度计的四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石油醚(60~90℃),然后在搅拌下,加热反应器。当石油醚回流时,从两个恒压漏斗中分别滴入甲醇和氯硅烷,不断搅拌维持正常回流。滴完后再回流约1h,反应产率约80%左右。乙醇解:在装有直形冷凝器(内填有瓷环)-恒压漏斗、温度计和N2插底管的四口烧瓶中,投入一定量的氯硅烷,加热至一定温度,再滴加乙醇,鼓泡赶酸,滴完后保持正常回流,测定氯含量判定反应终点,产率在90%以上。 3.3 胺化反应ClR2Si(R3)2+R′HR4R′R2Si(OR3)2+HClR4R4=CH3—,OR3—R′=NH2—, NH,HN(CH2)2NH2,NHCH2CH2NHCH2CH2NH2单氨基:单氨基硅烷偶联剂的胺化反应比较困难,且副反应较多。中科院化学所[4]合成(EtO)3SiC3H6NH2的工艺条件为:在压力釜中,加入一定量的(EtO)3SiC3H6Cl和液NH3,使釜升温,100℃下反应12h,釜压高达6.2MPa。分馏后得产品,收率约43%。合成PhNHC3H6Si(OEt)3时,加入过量的PhNH2以抑制付反应,可得到78%的目的产物。双氨基[5]:在装有冷凝管、恒压漏斗、温度计的三口瓶中放入乙二胺,加热回流。从漏斗中滴入氯烷基甲(乙)氧基硅烷,回流反应5h,冷却蒸除过量乙二胺。三氨

氨基聚硅氧烷对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与性能的影响

氨基聚硅氧烷对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与性能的影响! 张 冰! !,刘香鸾,黄英! !!(分子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 要:将带有N -(! -氨乙基)-"氨丙基侧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环氧树脂共混,制备了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研究了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基含量对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形态与性能主要依赖于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基含量,在环氧树脂中引入适宜氨基含量的氨基聚硅 氧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模量,提高其柔性,并可明显改善环氧树脂的表面性能。关键词:氨基聚硅氧烷;环氧树脂;氨基含量;微观形态中图分类号: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57(2000)01-0069-04 环氧树脂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卓越的粘接性能与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因而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环氧树脂交联密度高,脆性大,抗开裂、抗冲击性能差,加之表面能高,限制了它在某些高技术领域的应用。 聚二甲基硅氧烷具有卓越的柔性与独特的低表面能,因而是改性环氧树脂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材 料〔1,2〕。但是,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环氧树脂不相混溶,难于分散。在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分子链上引入能 与环氧树脂的环氧基反应的官能团如酚羟基、羧基、氨基等基团是改进二者相容性的一条重要途 径〔3,4〕。T.T akahashi 等人在聚硅氧烷分子链的二端引入氨基,通过氨基与环氧基的反应,制得了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明显降低了环氧树脂的模量〔5,6〕。M c g rat h 等人将二端带有哌嗪基的二甲基甲基三氟丙基聚硅氧烷与环氧树脂反应,大大降低了环氧树脂的摩擦系数 〔7〕。本文将带有N -(! -氨乙基)-"-氨丙基侧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与环氧树脂共混,制备了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研究了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基含量对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的形态与性能主要依赖于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基含量,在环氧树脂中引入适宜氨基含量的氨基聚硅氧烷,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模量,提高其柔性,并可明显改善环氧树脂的表面性能。 !实验部分 !.!原料 双酚A :环氧树脂由S hell c he m ical c o.制造;4,4/-二氨基二苯甲烷 (DDM ):在乙醇中重结晶后,作为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含N (-!氨乙基)-"-氨丙基侧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简称氨基聚硅氧烷,APDM S )由甲基!-(氨乙基)-"-氨丙基硅氧烷低聚体 (自制);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三甲基硅氧封端的低分子量聚二甲基硅氧烷进行碱催化共聚与重排反应制备。表1列出了氨基聚硅氧烷的设计结构参数与氨基含量的设计值与测定值。 !."样品的制备 在带支管的试管中加入18g 环氧树脂与2g 氨基聚硅氧烷,搅拌均匀后,将此混合物加热至90# 100C , 加入化学计量的DDM ,搅拌溶解,混合均匀后,将混料趁热浇铸至硅橡胶模具中,放在150C 烘箱中固化3h 。 !.#测试 改性环氧树脂固化物样品的断面形态使用~itatch S -530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样品的力学 V o l .132000年3月 功能高分子学报Journal o f Functional Po l y m ers N o.1M ar .2000 !!!!!!通讯联系人 作者简介:张冰(1974#) ,男,硕士。收稿日期:1999-09-06

反应性氨基硅油

皮革用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滑爽剂的 研制及应用 ! !"#$%"%&’()%)*%$$+’,%&’()(-"#%,&’.#%/’)($(+01’+(2%)#+#%&3#"1/((&3%4 #)&周建华!!张晓镭(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咸阳!"#$%" )!"#$%&’("$’,!"’()*&’#+,&(5(++#4 #(-6#1(7",#%)*8).’"()/#)&,93%%)2’:)’.#"1’&0(-9,’#),#%)*;#,3)(+(40,<’%)0%)4 !"#$%")摘 要 以!,"&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9&’#>)和?&#&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9@&9’($$)为原料,胺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利用A 6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微乳化技术,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制备透明、粒径细小、稳定性优良的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将其作为滑爽剂应用于皮革,并测试了皮革的有关性能。应用结果表明: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值为$B )(!’//(+/4,黏度为’)$$/!%·1时滑爽性最佳,其处理后的皮革具有优异持久的柔软、滑爽、丰满的手感特性,并且革面细腻、光亮自然、疏水性强。 关键词!,"&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 微乳液 皮革滑爽剂 中图分类号;9)" 文献标识码C C D 1&"%,& *+,-.!,"&/,01/2341/,5670189381+,834:-6(;<&’#=):-/>&#&:5,-367018&$&:5,-392391 8&72,5670341+,8:-6(K U V K H T V J W 38G R Q >3G "( " """"""""""""""""""""""""""""""""""""""""""""""""""""""""""""""""""X @7G #$$) !!!第一作者简介:周建华,女,"(!R 年生, 硕士学位,讲师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Q Y Z "R Q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