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抗组胺药

药理学——抗组胺药

药理学——抗组胺药

考情分析

1. 组胺和组胺受体组胺的作用了解

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啶、

二十六、抗组胺药

2.H 1受体阻滞剂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等的药理作用特点、掌握

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

二、 H1受体阻断剂

【药理作用】

1.阻断外周组胺 H1 受体——抗过敏

2.阻断中枢组胺 H1受体——镇静催眠

3.中枢抗胆碱作用——镇吐、抗晕动病

4.外周抗胆碱作用——不良反应

【常用药物及其特点】

阻断 H1- R镇静催眠抗晕止吐抗胆碱苯海拉明++++++++++

异丙嗪(非那根)+++++++++++

吡芐明(扑敏宁)++++

第一代

氯苯那敏(扑尔敏)+++++++

赛庚啶++++++++

苯茚胺略兴奋-++

吡咯醇胺++++(哮喘有效)-

阿司米唑(息斯敏)+++--

第二代美克洛嗪+++++西替利嗪中枢抑制作用轻,12 岁以下不宜使用

氯雷他定长效外周H1 受体阻断药,无镇静作用

【临床应用】

1.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2.防晕止吐

3.镇静催眠

1.变态反应性疾病

①皮肤 I 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②昆虫咬伤,药疹,接触性皮炎。

2.晕动症及呕吐——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

丁嗪、美克洛嗪。

3.镇静、催眠

——苯海拉明、异丙嗪。

【不良反应】

1.中枢抑制作用(镇静,嗜睡)

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最明显;

2.抗胆碱作用

如: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消化道症状;

3.诱发心脏毒性

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息斯敏)。

抗过敏药

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是代表;

皮肤黏膜过敏症,选用此药可纠正;

治疗失眠和止吐,作用较强正对路;

不良反应比较少,口干嗜睡常见到。

有抗胆碱作用的药

抗精抗抑抗过敏,类同阿托抗胆碱;

尿不出去和便秘,老年痴呆青光眼;

吉林省2015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药理学:抗组胺药考试试题

吉林省2015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药理学:抗组胺药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患儿突发寒战高热,伴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神志淡漠。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散在出血点,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应首先考虑的是A:菌痢 B:伤寒 C:乙脑 D:流脑 E:脑膜炎 2、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 A.心、脾、肾 B.肺、脾、肾 C.脾、肾、肝 D.肺、肝、肾 E.肺、心、肝 3、患者肺部感染后出现高热,咳嗽气急,咽痛咳血,颜面黑,舌红绛或紫绛,苔黄,脉滑数,中药应用何方加减治疗__ A.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 B.小承气汤合小陷胸汤加减 C.大承气汤加减 D.回阳救急汤加减 E.救逆汤加减 4、不属于不孕症的常见证型的是 A:痰湿 B:血瘀 C:肾虚 D:肝郁 E:脾虚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是 A.阴阳五行与脏象经络 B.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C.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 D.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 E.辨证求因与审因论治 6、针灸治疗痛经实证应取哪些经脉____ A:任脉、足少阴经 B:任脉、足厥阴经 C:任脉、足太阴经 D:冲脉、足厥阴经 E:督脉、足厥阴经 7、急性硬脑膜外血肿CT扫描的典型表现是

A.片状混杂密度区 B.半月形低密度区 C.楔形低密度 D.半月形高密度区 E.梭形高密度区 8、患者,男,66岁。因呼吸困难,咳嗽,汗出1小时而就诊。查体:端坐呼吸,呼吸急促,口唇微绀,心率114次/分,律齐,双肺满布哮鸣音。为迅速缓解症状,应立即采取的最佳治法是 A.口服强的松 B.口服阿托品 C.口服氨茶碱 D.肌注氨茶碱 E.喷吸沙丁胺醇 9、腹部揉面感最多见于 A.胃穿孔 B.腹腔内出血 C.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D.结核性腹膜炎 E.急性阑尾炎 10、肺炎高热骤降,汗出,肢冷面色白,脉微细欲绝者,其证型是____ A:脾肺气虚 B:心脾气虚 C:心肾阳虚 D:邪陷正脱 E:脾肾阳虚 11、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药比例是 A.2:1 B.1:1 C.1:2 D.3:1 E.1:3 12、痰黄而黏稠,多属 A:燥痰 B:寒痰 C:热痰 D:湿痰 E:津液不足 13、头部钝性伤后短暂神志丧失,伴脑脊液鼻漏,下列哪项最正确 A.不会有急性脑损伤 B.一定有脑震荡 C.属于开放性脑外伤 D.颅骨x线片能确定诊断 E.应立即填塞鼻漏,以防感染 14、期门的定位是

药理学代表药总结

药理学代表药总结 镇静催眠药: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安定) 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巴比妥 抗惊厥:硫酸镁 抗癫痫:苯妥英钠(大伦定)、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地西泮、乙琥胺、 抗帕金森:左旋多巴 抗精神病:氯丙嗪、氯氮平 镇痛药:吗啡、可待因、哌替啶、曲马朵、罗通定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布洛芬、尼美舒利 中枢兴奋药:咖啡因、 呼吸中枢抑制药:尼可刹米、二甲弗林、洛贝尔 抗高血压一线降压药: 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 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 ACEI(普利类):卡托普利、依那普利 ARB:氯沙坦、缬沙坦 钙拮抗剂(地平类):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拉西地平、氨氯地平 α1受体阻滞剂:哌唑嗪 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血管扩张药:硝普钠

抗心律失常: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Ⅰ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 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ⅠC类—氟卡尼、普罗卡尼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地尔硫卓体内、外抗凝血药:肝素 体内抗凝血药:香豆素类 体外抗凝血药:枸橼酸钠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 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尿激酶 促凝血药:维生素K 促血小板生成药:酚磺乙胺 血管促凝血药:垂体后叶素 抗贫血:铁制剂、叶酸、vitB12、促红素、 血容量扩充药:右旋糖酐 利尿药:呋塞米(速尿)、氢氯噻嗪 低效能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 脱水药:甘露醇、山梨醇、高渗葡萄糖 拟组胺药:组胺 抗组胺药,H1受体阻断药:

第一代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扑尔敏) 第二代阿司咪唑(息斯敏) 抗消化性溃疡药:中和胃酸 氢氯噻嗪、氧化镁、三硅酸镁、碳酸氢钠、 胃酸分泌抑制药: H1受体阻滞药(替丁类);替丁类;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 H+—K+—ATP酶抑制药:奥美拉唑 M胆碱受体阻滞药:哌仑西平 胃泌素阻滞药:丙谷胺 胃粘膜保护药:硫糖铝、枸橼酸铋钾 抗幽门螺杆菌药:三联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用铋制剂、四环素、甲硝唑 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 泻药:硫酸钠、酚酞、甘油 抗炎平喘药:倍氯米松、布地奈德 支气管扩张药:沙丁胺醇、克伦特罗、氨茶碱、胆茶碱 抗过敏平喘药:色甘酸钠 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右美沙芬 刺激性祛痰药:氯化铵 子宫平滑肌收缩药:

抗组胺药简介

抗组胺药物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定作用或镇定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而部份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觉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利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1、概述 目前活着界范围内进入临床利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的防治。我国目前临床利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和2002年上市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的应用逐年减少。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加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此后几年内利用更为普遍的抗过敏药物。另外最近几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而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取得FDA的批准,可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庞大市场。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实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2、非索非那丁 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 180,Allegra, 【异名】MDL16455

组胺

新型抗组胺药氮异丙嗪的合成研究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大气污染、环境恶化使这些常见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上述疾病的多发使得市场上对抗组胺药的需求也相应增加,同时对药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消费量每年持续递增。杂氮吩噻嗪类药物(如氮异丙嗪)因其作用广泛,药效突出,加之病患者基数较大,市场销售良好。下面就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及作为新型抗组胺药的氮异丙嗪合成作一综述。 一抗组胺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分类 组胺在l9世纪早期首次被确定为一种生物学功能介质,靶向其受体的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已有60余年。组胺在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且其新作用仍在被研究。 自然界中多种植物、动物及微生物体内都存在组胺,它是在组胺酸脱羧酶催化下,由组氨酸脱羧形成的。在动物体内,组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递质,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参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通常,组胺与肝素——蛋白质形成粒状复合物存在于肥大细胞中,当机体受到如毒素、水解酶、食物及一些化学物品的刺激引发抗原——抗体反应时,肥大细胞的细胞膜改变,使组组胺释放进入细胞间液体中。[1] 组胺 ( hi stamine)是存在于介质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生物活性介质。当这类细胞受损或在外界特异性抗原的激发下,细胞膜破裂而脱颗粒,粒释放组胺进人血管和体液中,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非血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细胞趋化、末梢神经受刺激等一系列组织反应而出现相应的过敏症 组胺与组胺受体作用而产生效应,目前已知的完全不同的组胺受体至少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组胺作用于H1受体,会引起肠道、子宫、支气管的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呼吸困难。另外,还引起毛细血管舒张,导致血管壁渗透性增加,产生水肿和痒感,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组胺作用于H2受体,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组胺H3受体,虽已在中枢神经系统和一些周围组织中发现,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抗组胺药依其作用环节的不同,可分为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组胺H1受体拮抗剂和组胺H2受体拮抗剂。其中主要是组胺H1受体拮抗剂。 抗组胺药依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烃胺类、乙醇胺类、乙二胺类、吩噻嗪类、哌

药理学分类

1) M 、N 受体激动药: Ach. 氨甲酰胆碱 1 胆碱R 2 )M 受体激动药: 毛果芸香碱. 氨甲酰甲胆碱 激动药 3 )N 受体激动药:烟碱(尼古丁) 易逆性抗chE 药: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 2 .抗胆碱酯酶药 毒扁豆碱 难逆性抗chE 药:敌敌畏、敌百虫、沙林 (有机磷酸酯类)马拉硫磷、 抗胆碱药??? ?? ?? ??羟乙酸奎宁酯中枢性抗胆碱药:二苯 神经节,骨骼肌溴铵。 胆碱受体阻断药:泮库平滑肌解痉药品、东莨菪碱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 N M (二)N2胆碱受体阻断药 (骨骼肌松弛药)(神经肌肉阻断药) N2R 阻断药??? ? ? ? ?+溴铵等 (竞争型肌松药)泮库毒碱、三碘季铵酚非极化型肌松药:筒箭(非竞争型肌松药)烃季铵 胆碱、除极化型肌松药:琥柏 抗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按作用持续时间分:?? ?长效药:酚苄明 短效药:酚妥拉明 2.按对受体的选择性: 1)阻断α1和 α2:酚妥拉明 2)选择性阻断α1受体: 哌唑嗪 3)选择性阻断α2受体: 育亨宾

(二)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 传入神经药 传入N 药 ????????? ? ?液刺激药:松节油、氨溶 润滑药 物油类、矿酯类、合成润滑药:植物油类、动阿拉伯胶粘膜药:淀粉、明胶、 滑石粉保护药:炭、白陶士、 收敛药:鞣酸、明矾、利多卡因、丁卡因。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 (三)局部麻醉方法: P65 1.表面麻醉(surface anaesthesia ):将穿透力强的局麻药施用于粘膜表面,使其穿透粘膜而阻滞其浅表的神经未稍以产生粘膜麻醉。用于眼、鼻、口腔、咽喉、气管、尿道等处的浅表手术或检查。方法有点滴、涂敷、喷雾、灌注等。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将稀浓度的药液注射要进行手术部位的皮下、肌肉、浆膜等深部组织中,以浸润用药部位的感觉神经或末梢,以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而产生麻醉。 3.传导麻醉(conduction anansethesia) :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丛或节 )的周围,以阻滞其神经传导,使该神经支配区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麻醉。 4.硬膜外腔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 ):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阻滞脊神经要,使躯干的某一节段产生麻醉作用, 5. 蛛网膜下腔的麻醉:麻醉部位方法与硬膜外麻醉相同,只是针对入鞘深些,即刺入蛛网膜下腔中 6 封闭疗法(blockade treatment ) 二.保护药:(皮肤粘膜保护药 一、收敛药 金属收敛药:硫酸锌、明矾、硫酸铝、氧化锌 植物收敛药:鞣酸、鞣酸甘油 二、吸附药 药用炭、白陶土、滑石粉等 三、粘浆药 鸡蛋清、阿拉伯胶、淀粉、明胶。 四、润滑药 是油脂类或矿脂类物质。凡士林、豚脂、羊毛脂、花生油、豆油、麻油、橄榄油、聚乙二醇等 三.刺激药 松节油、樟脑、.芳香氨醑、氨搽剂, 1.全身麻醉药? ?????? ?酮(分离麻醉)比妥、硫喷妥钠、氯胺非吸入性麻醉药:戊巴 烷等气体:氧化亚氮、环丙 、氟烷挥发性液体:麻醉乙醚吸入性麻醉药: 2.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 ?比妥类 抗惊厥药:硫酸镁、巴 醛 丙嗪、地西泮、水合氯镇静药:氯丙嗪、乙酰

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二组胺和抗组胺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H1、H2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应用; (2)熟悉H1、H2受体阻断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3)了解组胺H1、H2受体的生理活性。 能力目标 (1)能为患者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 (2)使用抗组胺药时能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为康复患者实施预防和治疗措施。 案例引导 小李来自中部城市,趁假期来沿海度假。度假第3日口唇和眼睑突然肿胀,全身大片风团,奇痒无比,不一会连呼吸也变得困难起来,急送到医院,诊断为过敏性荨麻疹。 案例分析:急性荨麻疹为常见的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过敏原致体内组胺H1过度兴奋,肥大细胞等释放过敏物质,出现过敏症状。该患者可用抗组胺H1受体药(如氯苯那敏、酮替芬、西替利嗪等)进行治疗,同时叮嘱患者减少与过敏原接触,如尽量少食海鲜,避免接触尘螨分布多、毛茸茸的物体等。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一)概述 组胺(histamine)是一种自体活性物质,由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脱羧而成。几乎在体内所有组织中都含有组胺,以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为多见,故组胺在肥大细胞较多的皮肤、胃肠黏膜、肺和支气管黏膜组织中分布较高。 目前发现组胺受体有四种亚型,分别为H1、H2、H3和H4。激动H1受体可引起肌醇磷脂水解增加和细胞内Ca2+增加;激动H2受体使细胞内cAMP增加;激动H3受体则可能减少Ca2+内流;H4受体则有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组胺受体分布及其激动效应见表8-2-1。 表8-2-1组胺受体分布及其激动效应

药理 组胺

组胺 及抗 组胺 药 组胺(histamine)是最早发现的体内自身活性物质(autacoids)之一。在体内,组胺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由于肥大细胞沿着血管壁分布,因此,组胺在体内的分布很广泛,几乎所有的组织中均有它的存在,其中,又以皮肤、肠粘膜、结缔组织、心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肺部的浓度为高。另外,它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是组胺能神经元的递质。 【药理作用与机制】 作为一种自身活性物质,组胺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效应。其所有的效应均是通过激动组胺受体(H1、H2、和H3)实现的。 其中,组胺激动H1受体产生的效应称为H1型效应。它包括: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小动脉、小静脉、Cap前括约肌扩张、 Cap通透性等。 组胺激动H2受体产生的效应称为H2型效应。它包括:小动脉、小静脉、Cap前括约肌扩张; 胃酸、胃蛋白酶分泌↑; 正性肌力和频率作用等。 表-1 组胺受体在体内的分布及其效应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鉴别真假胃酸缺乏症。由于组胺的作用强大而广泛,没有特异性,所以它这方面的应用现在已被五肽胃泌素所代替。另外,组胺也可用于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小剂量组胺皮内注射,可出现“三联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出现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红斑上形成丘疹;最后,通过轴索反射致小动脉扩张,丘疹周围形成红晕。麻风病人由于皮肤神经受损,“三联反应”常不完全,故可据此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有颜面潮红、头痛、体位性低血压等。溃疡病、胃肠出血及支气管哮喘患者禁用。 倍他司汀 倍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是组胺H1受体激动剂,能导致血管扩张,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轻膜迷路积水。临床上用于:①内耳眩晕病,能消除眩晕、耳鸣、恶心及头痛等症状,近期治愈率较高;②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③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不良反应较小,偶有恶心、头晕、心悸等症状,溃疡病患者慎用。 倍他唑与英普咪定 倍他唑(betazole,氨乙吡唑)和英普咪定(impromidine,甲双咪胍)均为选择性H2受体激动药,刺激胃酸分泌,用于胃功能检查。英普咪定对H2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还可增强人心室收缩功能,试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二、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又称组胺拮抗药(histamine antagonists),是指一类能在组胺受体水平竞争性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根据药物对组胺受体选择性的不同,可将抗组胺药分为H1、H2和H3受体阻断药三类,H1和H2受体阻断药已广泛用于临床,H3受体阻断药目前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药。 (一)H1受体阻断药

最新执业药师习题及答案——内脏系统药理及抗组胺药

执业药师习题及答案——内脏系统药理及抗组胺药 一、A型题 1、强效利尿药呋塞米与以下哪类药合用会增强耳毒性: A.大环内酯类 B.氨基苷类 C.β-内酰胺类 D.四环素类 E.氯霉素 答案:B 2、以下不属于低效利尿药的为: A.螺内酯 B.氨苯蝶啶 C.乙酰唑胺 D.速尿 E.氯非那啶 答案:D 3、轻中度心性水肿的首选利尿药为: A.呋塞米 B.依他尼酸 C.螺内酯 D.甘露醇 E.噻嗪类

答案:E 4、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为: A.呋塞米 B.胺苯蝶啶 C.氢氯噻嗪 D.甘露醇 E.螺内酯 答案:D 5、不会造成低血钾症的利尿药为: A.依他尼酸 B.布美他尼 C.氢氯噻嗪 D.螺内酯 E.强心苷、氢化可的松 答案:D 6、强效利尿药的作用部位是: A.集合管 B.近曲小管 C.远曲小管 D.髓袢升支粗段 E.髓袢升支皮质部 答案:D 7、呋塞米没有的不良反应是: A.低氯性碱中毒

B.低钾血症 C.低钠血症 D.低镁血症 E.血尿酸浓度降低 8、下列不是氢氯噻嗪适应症的是: A.轻度高血压 B.心源性水肿 C.轻度尿崩症 D.特发性高尿钙 E.痛风 答案:E 9、呋塞米的利尿作用是因为: F.抑制肾浓缩功能 G.抑制肾稀释功能 H.抑制尿酸的排泄 I.抑制肾浓缩和稀释功能 J.抑制Ca2+和Mg2+的重吸收 答案:D 10、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A.抑制肾小管碳酸酐酶 B.抑制Na+-Cl-共同转运载体 C.对抗醛固酮的K+-Na+交换过程 D.抑制Na+-K+-2Cl-同向转运系统 E.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多

5第二十五至第三十章 内脏系统及抗组胺药药理学

第二十五至第三十章内脏系统及抗组胺药药理学 一、A型题(最佳选择题) 1、利尿药主要是作用于哪个环节发挥利尿作用 A、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B、增加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C、增加肾血流 D、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 E、影响肾内血流分布 2、呋塞米利尿作用部位在 A、远曲小管起始部 B、近曲小管 C、髓袢降枝粗段 D、髓袢升枝粗段 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3、呋塞米的利尿作用主要是 A、抑制髓袢升枝粗段皮质部对Cl—的主动重吸收 B、抑制髓袢升枝粗段的Na+—K+—2Cl—同向转运系统 C、抑制碳酸酐酶,减少H+—Na+交换 D、拮抗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醛固酮受体 E、直接抑制远曲小管和集合管Na+的重吸收 4、呋塞米的利尿作用特点是 A、迅速、强大而短暂 B、迅速、强大而持久 C、迅速、微弱而短暂 D、缓慢、强大而持久 E、缓慢、微弱而短暂 5、加速毒物排泄常用的药物是 A、氢氯噻嗪 B、呋塞米 C、氨苯喋啶 D、乙酰唑胺 E、螺内酯 6、哪种利尿药不宜与卡那霉素合用 A、氨苯喋啶 B、螺内酯 C、呋塞米 D、氢氯噻嗪 E、阿米洛利 7、呋塞米没有的不良反应是 A、低氯性碱血症 B、低钾血症 C、低钠血症 D、低镁血症 E、低尿酸血症 8、氢氯噻嗪的主要作用部位在 A、近曲小管 B、集合管 C、髓袢降枝 D、髓袢升枝粗段 E、远曲小管近端 9、氢氯噻嗪的利尿作用机制是 A、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Na+—Cl—转运系统 B、抑制髓袢升枝粗段的Na+—Cl—转运系统 C、对抗醛固酮的K+—Na+交换过程 D、抑制肾小管碳酸酐酶 E、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增多 10、下列不属于氢氯噻嗪的适应症的是 A、轻度高血压 B、心源性水肿 C、轻型尿崩症 D、轻度肾性水肿 E、痛风 11、高血钾症禁用的是 A、氢氯噻嗪 B、依他尼酸 C、布美他尼 D、氨苯喋啶 E、呋塞米 12、关于螺内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与醛固酮竞争受体产生作用 B、有保钾排钠的作用,久用可致高血钾 C、有排钾的作用,长期应用可致低血钾 D、利尿作用弱而缓慢

药理学——抗组胺药

药理学——抗组胺药 考情分析 1. 组胺和组胺受体组胺的作用了解 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赛庚啶、 二十六、抗组胺药 2.H 1受体阻滞剂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等的药理作用特点、掌握 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 二、 H1受体阻断剂 【药理作用】 1.阻断外周组胺 H1 受体——抗过敏 2.阻断中枢组胺 H1受体——镇静催眠 3.中枢抗胆碱作用——镇吐、抗晕动病 4.外周抗胆碱作用——不良反应 【常用药物及其特点】 阻断 H1- R镇静催眠抗晕止吐抗胆碱苯海拉明++++++++++ 异丙嗪(非那根)+++++++++++ 吡芐明(扑敏宁)++++ 第一代 氯苯那敏(扑尔敏)+++++++ 赛庚啶++++++++ 苯茚胺略兴奋-++ 吡咯醇胺++++(哮喘有效)- 阿司米唑(息斯敏)+++-- 第二代美克洛嗪+++++西替利嗪中枢抑制作用轻,12 岁以下不宜使用 氯雷他定长效外周H1 受体阻断药,无镇静作用 【临床应用】 1.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2.防晕止吐 3.镇静催眠

1.变态反应性疾病 ①皮肤 I 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②昆虫咬伤,药疹,接触性皮炎。 2.晕动症及呕吐——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 丁嗪、美克洛嗪。 3.镇静、催眠 ——苯海拉明、异丙嗪。 【不良反应】 1.中枢抑制作用(镇静,嗜睡) 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最明显; 2.抗胆碱作用 如: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消化道症状; 3.诱发心脏毒性 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息斯敏)。 抗过敏药 H1受体阻断药,苯海拉明是代表; 皮肤黏膜过敏症,选用此药可纠正; 治疗失眠和止吐,作用较强正对路; 不良反应比较少,口干嗜睡常见到。 有抗胆碱作用的药 抗精抗抑抗过敏,类同阿托抗胆碱; 尿不出去和便秘,老年痴呆青光眼;

抗过敏药物

抗过敏药物 目录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二、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irizine) 三、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 四、西替利嗪(Cetirizine) 五、氮卓斯丁(Azelastine)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 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我国目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 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一、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 【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 180,Allegra, 【异名】MDL16455 【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半衰期为11-15小时,平均为14.4 h,蛋白结合率60%~70%(主要是α1酸性糖蛋白)。疗效可持续约18-24小时,因此可每日1次给药。吸收后非索非那丁和血浆蛋白广泛结合, 结合率高达95%。已证实非索非那丁不需通过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CYP酶代谢。本品不透过血脑屏障。 【药理机制】初期研究发现特非那丁不仅本身有药理作用,其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如直接用其治疗过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而消除对人体的心脏毒性,就是根据特非那丁的这个特性,在1995年德国hoechest marion roussel 药厂最先研究开发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丁,并于1997年获FDA批准,由于该药没有心脏毒副作用,被某些学者

药理学药名整理

一.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1.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克仑特罗 2.抗肾上腺素药 酚苄胺、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哌唑嗪、育亨宾、麦角碱类、氯丙嗪、氟哌啶醇 (a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心得平--非选择性B阻断剂 美多洛尔、阿替洛尔一选择性B 1阻断剂 丁氧胺一选择性B 2受体阻断剂(B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胍乙啶、溴苄胺、利血平(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 胆碱能神经药 1.拟胆碱药 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氨甲酰胆碱、氨甲酰甲胆碱、毒蕈碱、槟榔碱、毛果芸香碱、氧化震颤素、甲氧氯普胺(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腾喜龙、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溟吡斯的明、美斯的明、西维因一可逆性抑制剂 蝇毒磷、倍硫磷、马拉硫磷、敌百虫、二嗪农、敌敌畏、沙林、梭曼-不可逆性抑制剂(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2.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溟化甲基东莨菪碱、硝甲阿托品、后马托品和优卡托品、甘罗溟铵、甲胺太林和苯胺太林、托品酰胺 3.肌肉松弛药 筒箭毒碱、阿曲库胺、多杀氯铵、米哇库铵、潘冠罗宁、维库罗宁一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 断剂 琥珀胆碱、奎双胺一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愈创木酚甘油醚、氨基甲酸愈创木酚甘油醚酯、异丙安宁、美他沙酮、胺苯环庚烯、巴氯 酚一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 硝苯呋海因一外周性骨骼肌松弛剂 局部麻醉药 表2-5常用麻醉药的特点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 皮肤黏膜用药 1.保护剂 药用炭、白陶土、滑石粉、淀粉、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硼酸一吸附药 淀粉、糊精、明胶、阿拉伯胶、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一黏浆剂 豆油、花生油、棉子油、麻油、橄榄油、豚脂、羊毛脂、凡士林、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聚乙二醇、吐温-80一润滑剂 鞣酸、鞣酸蛋白、明矾、铝,锌,钾,银的无机盐一收敛剂 2.刺激剂 煤焦油、鱼石脂、薄荷醇、水杨酸甲酯、斑蝥素、辣椒、松节油、氨溶液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抗组胺药的药理与应用

抗组胺药的药理与应用 体内组胺受体有H1、H2和H3三种亚型,其中H1受体多分布于毛细血管、支气管、肠道平 滑肌,当H1受体活化时,可引起过敏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伴随的瘙痒、喉痉挛及支 气管痉挛等反应。用于防治变态反应的抗组胺药物均能选择性地拮抗组胺H1受体、拮抗组 胺的作用。H2受体则主要分布于胃壁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具有促进胃酸分泌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作用,H2受体拮抗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 1 抗组胺药的分类 按其化学结构可将临床常用的组胺H1受体拮抗药分为:①烷基胺类:具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属于强效H1受体拮抗药,如氯苯那敏、阿伐斯汀等;②乙醇胺类:具有显著的镇静和抗胆 碱作用,但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低,如苯海拉明、氯马斯汀等;③乙二胺类:为选择性H1 受体拮抗药,有中度镇静作用、胃肠道不适及皮肤过敏反应,如美吡拉敏、安他唑啉等;④ 吩噻嗪类: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及显著的止吐和抗胆碱作用,可发生光过敏反应,如异丙嗪等; ⑤哌嗪类:具有中度镇静作用和显著的止吐作用,如赛克利嗪、羟嗪、西替利嗪等;⑥哌 啶类:具有中度或低度镇静作用,是高度选择性H1受体拮抗药,如咪唑斯汀、依巴斯汀、 阿扎他定、赛庚啶及新型抗组胺药阿司咪唑、特非那定、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卡巴斯 汀等。⑦其他类:多赛平等。联合使用两种结构类型不同的抗组胺药可增强疗效。 2 抗组胺药的药理与应用 本类中的大多数药物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2.1 抗外周组胺 H1受体作用: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H1受体,拮抗组胺的作用,可抑制 血管渗出、减轻组织水肿,此为其最主要的药理作用,故对于某些以组织水肿为特征的变态 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湿疹、急性喉水肿、过敏性鼻炎、内耳迷路水肿等疗效 较好。但抑制平滑肌收缩作用远不及交感神经兴奋药和茶碱类,故对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 胃肠痉挛等效果差,与肾上腺素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2.2 镇静作用:治疗量抗组胺药可致中枢抑制如镇静和嗜睡作用,可能与拮抗中枢H1受体有关,作用强度因个体敏感性、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而异。 2.3 本类药物主要用于防治: 2.3.1 各种过敏性疾病主要为Ⅰ型变态反应(速发型过敏反应),对各种过敏性皮肤疾患疗效佳,尤其是过敏性药疹及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呼吸道过敏中,过敏性鼻炎及花粉 性鼻炎较支气管喘息疗效好。其他Ⅰ型过敏反应中,凡属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渗出、 水肿、分泌增加的疾病疗效较好,而以平滑肌痉挛为主的疾病疗效较差,外源性过敏较内源 性过敏疗效好。 2.3.2 非过敏性疾病恶心、呕吐和眩晕: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等,其强力的止吐作用可用 于晕动病、放疗及手术后、妊娠、药物、梅尼埃病、内耳迷路炎症等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恶心、呕吐和眩晕。②镇咳:尤以异丙嗪作用为显著,常作为复方镇咳祛痰药成分之一。③ 镇静:可用于镇静、安眠和手术前给药。④抗帕金森病和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本类药 物已经成为临床抗变态反应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对急性(速发型)变态反应的疗效较慢性(迟 发型)变态反应为佳,起病早期用药的疗效比长期反复使用为佳。 3 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①中枢抑制作用:大部分传统的抗组胺药可通过血脑屏障 进入中枢,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嗜睡、疲倦、乏力、眩晕等。应用日久后 此副作用减轻乃至消失,但同时抗过敏疗效也可随之而减弱。新型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

药理学总结:组胺和抗组胺药

组胺及抗组胺药 组胺 Ø自体活性物质 Ø由组氨酸脱羧产生 Ø以无活性形式(与蛋白质结合型)存在 Ø化学或物理因素能够诱导组胺以活性形式(游离型)释放 组胺的释放 组织中的组胺主要在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中 皮肤、支气管粘膜和肠粘膜中组胺浓度较高,脑脊液中也有较高浓度 组胺的生物学效应 体内过程:口服无效,皮下、肌内注射吸收甚快,代谢迅速 1、促进腺体分泌: 胃壁细胞的H2受体,激活AC,cAMP水平提高,激活H+-K+-ATPase,胃液分泌增加,同时胃蛋白酶分泌 2、兴奋平滑肌(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 3、心血管系统 血管:BP↓(扩张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 大量组胺→强烈而持久的降压反应→休克 心脏:反射性HR↑;面红、头痛、温热感,颅压增高(小动脉扩张) 4、炎症反应

5、中枢神经系统 • 组胺神经元的活动 • 参与调节脑内其它神经递质释放 • 广泛区域表达,调节多种神经递质 • 睡眠调节 应用 1、检查胃酸分泌功能: 判断是否真性胃酸缺乏症 在晨起空腹时,皮下注射磷酸组织胺0.25~0.5mg,然后化验胃液,如果仍无胃酸分泌,即可判定为真性胃酸缺乏症 2、麻风病的辅助诊断:即用磷酸组织胺皮内注射,观察反应,正常皮肤应出现完整的三联反应,如周围神经受损,则出现不完整的三联反应。三联反应完整可排除麻风;三联反应不完整则有患麻风的可能 抗组胺药 H1-receptor blockers •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茶苯海明、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 H2-receptor blockers • 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尼扎替丁、西米替丁 H1受体阻断药 第一代:镇静性抗组胺药1937年--80年代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茶苯海明等 特点:受体特异性差,中枢神经活性较强 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NSA) 80年代以后 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特点:H1受体选择性高,无镇静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致死性心律失常。 新型第二代:非索非那定、左西替利嗪 特点:作用快而强,无镇静、嗜睡等副作用;心脏毒性小 药理作用 1、抗外周H1受体作用 2、抑制中枢作用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练习题-药理学 第二十六节抗组胺药

药理学第二十六节抗组胺药 一、A1 1、H1受体阻断剂药理作用是 A、能与组胺竞争H1受体,拮抗组胺作用 B、和组胺起化学反应,使组胺失效 C、有相反的药理作用,发挥生理对抗效应 D、能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组胺的释放 E、拮抗ACh作用 2、无明显中枢副作用的H1受体阻断药是 A、苯海拉明 B、异丙嗪 C、吡苄明 D、氯苯那敏 E、阿司咪唑 3、苯海拉明不具有的性质是 A、镇静 B、催眠 C、抗胆碱 D、镇吐 E、降低肾素分泌 4、下列中枢抑制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氯苯那敏 B、苯海拉明 C、阿司咪唑 D、吡苄明 E、氯雷他定 5、下列药物不是H1受体拮抗剂的是 A、阿司咪唑 B、苯海拉明 C、氯苯那敏 D、氯丙嗪 E、异丙嗪 6、对异丙嗪,错误的是 A、是H1受体阻断药 B、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 C、能抑制胃酸分泌 D、有抗过敏作用 E、有止吐作用 7、H1受体阻断药的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主要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B、主要代表药有法莫替丁

C、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 D、可用于治疗变态反应性失眠 E、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枢抑制现象 8、西咪替丁抑制胃酸分泌的机制是 A、阻断M受体 B、阻断H1受体 C、阻断H2受体 D、阻断α受体 E、阻断β受体 9、下列中枢作用弱,几乎没有中枢镇静作用的是 A、苯海拉明 B、氯苯那敏 C、吡苄明 D、阿司咪唑 E、异丙嗪 10、下列不属于H1受体阻断剂临床应用的是 A、失眠 B、晕动病 C、过敏性休克 D、变态反应性疾病 E、药物所致呕吐 11、氯雷他定属于 A、抗生素 B、抗肿瘤药 C、抗过敏药 D、镇静催眠药 E、非甾体类抗炎药 12、下列药物中中枢抑制作用最强的H1受体阻滞药是 A、曲吡那敏 B、异丙嗪 C、氯苯那敏 D、氯雷他定 E、美可洛嗪 二、B 1、A.组胺 B.西咪替丁 C.苯海拉明 D.阿司咪唑 E.甲硝唑 <1> 、用于治疗滴虫病的药物是 A B C D E <2> 、对H1和H2受体均有作用的药物是

医学药物学知识点

医学药物学知识点 1. 药物分类 1.1 化学药物分类 1.1.1 有机化合物药物 包括酸碱、醇类、酚类、醚类等药物,如氨茶碱、阿司匹林、酒精等。 1.1.2 无机化合物药物 包括金属盐、氰化物、氢氧化物等药物,如硝酸甘油、硫酸 亚铁等。 1.2 药理学分类 1.2.1 肾上腺素类药物 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 1.2.2 组胺类药物 包括组胺、抗组胺药等。 1.2.3 抗生素类药物 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 1.2.4镇痛药 包括阿片类药物、非处方镇痛药等。

2. 药物吸收 2.1 通过消化道吸收 2.1.1 胃肠道吸收 包括口服吸收、胃肠黏膜吸收等。 2.1.2 直肠吸收 包括直肠给药、肠黏膜吸收等。 2.2 通过皮肤吸收 2.2.1 经皮吸收 包括透皮吸收、跨膜吸收等。 2.2.2 粘膜吸收 包括眼药水吸收、口腔贴剂吸收等。 2.3 通过黏膜吸收 2.3.1 鼻腔吸收 包括鼻腔喷雾吸收、鼻腔滴剂吸收等。 2.3.2 阴道吸收 包括阴道给药、阴道乳剂吸收等。 3. 药物代谢

3.1 肝脏代谢 肝脏是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活性或无活性代谢物。 3.2 肾脏排泄 肾脏通过滤过、分泌、再吸收等方式排泄药物,肾功能不全时药物排泄减慢。 3.3 肺脏排泄 肺脏通过呼出气体和水蒸气排泄部分药物。 3.4 肠道排泄 肠道通过粪便排泄未吸收和药物经胆汁排泄的部分。 4. 药物作用机制 4.1 细胞膜受体结合作用 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改变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如β受体阻断剂、激动剂等。 4.2 酶的抑制作用 抑制目标酶的活性,阻断关键代谢途径,如抗生素类药物的作用。 4.3 核酸的干扰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