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筛选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体会课文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语言。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深深的吸引着一个人,他就是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为我们带来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积累词语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萌发(méng ) 连翘(qiáo)纬度(wěi)次第 (cì) 翩然 (piān) 孕育 (y ùn)

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风雪载途(zài)

周而复始(fù) 草长莺飞(zhǎng)衰草连天(shuāi)销声匿迹(xiāo)

2、积累词语---辨别多音字

3、理解词义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次第:一个接一个。

萌发:种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是,这。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再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两遍课文,根据要求从文章中筛选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探究学习,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作者把道理说得有条有理,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二自然段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的。

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这一段按照从古代到近代时间顺序;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第三部分:

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作者是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这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第一第二个因素纬度的差异和经度的差异是在地球上空间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前三个因素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这是由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的逻辑顺序。

第四部分:

在这部分作者说明研究物候学四个方面的意义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用“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说明其他的意义。按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五、总结

在说明文里,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文章的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2、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郭沫若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周而复始、草长莺飞、衰草连天、销声匿迹”等词语;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第二课时

一、体会课文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语言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自然段之后,仔细揣摩品味这个自然段中描写一年四季物候现象的词语,体会它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特点。

明确:

在这一段中作者写春天用“苏醒”一词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用“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漏着暖暖的春意;用“萌发”这个词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次第”一词则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写夏天“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请;“孕育”形象的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写秋冬:用“销声匿迹”描写昆虫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迎接”将秋天拟人化,很有情趣,好象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簌簌”写出秋天的肃杀气氛;“风雪载途”写寒冬,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大,寒气逼人。

2、接下来请同学们揣摩、品味下面划线词语,体会它用词的准确。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文中“左右”一词表示约数。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去掉了它,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就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左右”这个词在文中措词严谨准确。

3、总结文章语言特点:

生动:词语优美,运用描写、拟人的写法,加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准确:文章词语从数量、范围等方面进行限制,措词严谨准确。

典雅:如“次第”、“销声匿迹”、“衰草连天”等。

二、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文章在前两段列举了很多事例说明物候现象及其同农业生产的关系,如果不举这些事例好不好呢?

举例说明,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通俗、明了。举例子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它往往能深入浅出地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把事物特征或事理说得更清楚。

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

这句话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同时举了具体的数字,还进行了比较,具体突出的说明纬度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又是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为了将4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说明清楚,作者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条理更加清晰。

为了让我们对“物候”和“物候学”有科学准确的了解,作者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三、总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将大自然人格化,采用逻辑顺序和多种说明方法,将物候现象说得条理清晰、生动有趣,揭示了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四、布置作业

1、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

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2、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3、积累农谚。

五、结束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学习写读书摘要。 2、了解一些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3、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重点: 了解一些物候知识,理清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的顺序,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新吐绿芽的柳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翻飞如火的枫叶、傲雪独开的梅花)同学们,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特的语言更是魅力无穷。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子燕翩舞、落叶翻飞,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有关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题) 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是竺可桢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二、出示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有四个: 1、感知一篇摘一摘(内容要点) 2、选读一段理一理(说明顺序) 3、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语言) 4、仿写一段练一练(表达能力)三、感知一篇摘一摘 首先,我们来进入第一个环节: 1、积累字词(指名学生读自己积累的字词;然后教师出示重点字词,让学生齐读)出示: 2、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我们知道课文是一篇讲述物候知识的文章,请同学们根据所提示的问题,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提取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内容要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我们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 小结:文章首先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物候观测与农业的重要关系; 接着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 (随机板书:物候、关系、因素、意义) 2、出示“摘录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5大自然的语言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里面都描写了小草。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小草中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的小草中我们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1.速读课文,筛选、概括、整理出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语言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热烈,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读准字音。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 连翘.(qiáo) 阻挠.(náo) 纬.度(wěi) 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诸侯.(hóu) 难测.(cè) 侧.面(cè) (3)多音字。 翘连翘.(qiáo) 翘.尾巴(qiào) 落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一等奖 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图文: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其实,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枯荣、候鸟去来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去探究《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 2.了解背景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翩然(piān)簌簌(sù)物候(hòu) 载途(zài)农谚(yàn)刺槐(huái) 连翘(qiáo)短促(cù)孕育(yùn) 悬殊(shū)销声匿迹(nì)草长莺飞(yīnɡ) (2)理解词意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年年如是:每年都像这样。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花香鸟语: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完成如下两个任务: ①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②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周而复始、草长莺飞”等词语。筛选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体会课文生动形象、准确严谨的语言。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培养注重观察的科学态度,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志趣。 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深深的吸引着一个人,他就是竺可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竺可桢为我们带来的《大自然的语言》。 二、积累词语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萌发(méng ) 连翘(qiáo)纬度(wěi)次第 (cì) 翩然 (piān) 孕育 (y ùn) 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悄然无声(qiǎo)风雪载途(zài) 周而复始(fù) 草长莺飞(zhǎng)衰草连天(shuāi)销声匿迹(xiāo) 2、积累词语---辨别多音字 3、理解词义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次第:一个接一个。 萌发:种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年年如是:每年都这样。是,这。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再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两遍课文,根据要求从文章中筛选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四、探究学习,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 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及原文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原文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 感悟能力 4、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起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1、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能力,理清 文章说明顺序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 感悟能力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导学案设计 导学语:同学们,词典上说,“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既然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那么,竺可桢为什么写了一篇文章叫《大自然的语言》,莫非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也有它们的语言?今天,我们就跟随竺可桢一起走进大自然,一探究竟。 1、阅读材料,了解作者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一生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而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学科——物候学》一文改写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并完成字词练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看看它们在说些什么?(展示图片) 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种种消息。 2、小组交流 就学案上的问题,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看看能否借助同学的智慧帮助你解决困惑。 3、合作探究 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还可以提出老师预设之外的问题,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合作探究。(预计⑦⑧⑨⑩题) ●在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之前,我想先提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也算对同学们课前自学情况的一个检测 风雪载.途这是一个多音字zǎi zài 那什么时候读zǎi,什么时候读zài? 【让学生借助字典寻找规律】 练习:准确读出“载”的正确读音 登载、载运、超载、三年五载、载歌载舞、满载、号泣载道 ●对预计问题的解答: ⑦逻辑顺序首先描写四季景物引出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介绍物候观 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介绍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现象——本质。 ⑨第5段反面举例,更能突出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8段连举两例,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 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 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只举一个,具有偶 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⑩准确性:例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 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 ..避免。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看到表估计、推测、程度、限制的词,一般就考虑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性:例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再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 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第1段对四季的描写 【看到比喻、拟人的修辞;描写;引用故事、传说、谜语等,一般就考虑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4、拓展延伸

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教案

3* 安塞腰鼓 最炫民族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用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安塞腰鼓》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卷中《安塞听鼓声》。 本单元的课文,或是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是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能够让学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安塞腰鼓》一文,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壮阔、豪放的气概和精神。文章用语激动昂扬、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运用大量的铿锵的短句,疾猛的节奏,来营造激越昂奋的气氛,表达对安塞腰鼓、黄土高原的情有独钟,并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安塞听鼓声》一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从声音的角度,描写了安塞腰鼓的豪放、欢快、刚劲、奔放,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两文的共同点是都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对生命的礼赞,对中华民族

坚毅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的歌颂。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 2、品读课文,感受绚烂民俗、品味绝妙语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生命的律动。 难点:比较阅读,品析两文的句式及修辞,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四、教学资源 1、课件:自制多媒体课件。 2、视频:安塞腰鼓表演片断。 五、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我校“语文主题学习”活动的平台,贯穿“海量阅读”思想,以“1+1”的形式(即以一篇课文带一篇“语文主题丛书”中的文章)学习。本文是一篇诗化的散文,加之所选“丛书”中的文章《安塞听鼓声》也文辞优美,故采用“朗读法”学习课文,将“读”进行到底,一以贯之,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教师范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 课文解读 灯笼,是孩童的玩具,是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灯笼身上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黑暗中的灯笼,点亮人们前行的路;寒风中的灯笼,慰藉着远行客孤寂的心;宅第中的大红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走近吴伯箫,探究他记忆中的灯笼,进一步体会灯笼对个人、对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词句,了解科学小品文特点; 2.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思路,激发科学探究热情。 教学重点 1.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要点; 2.理清文章思路,激发科学探究热情。 教学难点 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要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看见。 ——戴巴棣《大自然的语言》诗人戴巴棣告诉我们,大自然也有语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去揭开物候学的秘密吧! 二、课文讲授 1.背景介绍。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最早以《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为题发表于1963年第1期《科学大众》,被选入教材后改题为《大自然的语言》。 2.文体常识。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性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文章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因而融科学性与生动性于一体。 3.字词积累。 (1)识记一组雅词。 次第:一个挨着一个地。 翩(pi ān )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y ùn )育:怀孕生胎,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簌(s ù)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连翘(qi áo ):落叶灌木,春季开鲜黄色花,果实可以入药。 抽青:植物长出芽来。 (2)积累一组短语。 北雁南飞 田间草际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4.活动一:抓关键,知文意。 (1)出示话题。 默读课文,提出一个具有统领作用的问题,并就统领内容做简单的阐释。 (2)给出范例。 例如:“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一问题统领了文段7—10段内容,分别从纬度、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几个方面来阐释这个问题。 (3)学生默读,思考。 (4)班内交流分享。 (5)活动小结。 ①问题一: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呢? 这个问题统领课文1—3自然段,它由日常的自然现象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物候和物候学,通俗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②问题二: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是什么? 这个问题统领课文4—5段内容,它通过具体例子阐述了物候观测这种简便易行的灵敏方式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③问题三:物候学研究对于农业生产有怎样的意义? 这个问题统领课文11—12自然段,文段从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引种植物、避免或减轻虫害等方面进行阐述,告诉读者它是一门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 5.活动二:画导图,理思路。 (1)根据活动一的关键问题,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出本文的思维导图。 (2)学生思考,动笔画导图。 (3)分组展示思维导图。 (4)教师小结: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的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起直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一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叙述的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 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 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 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 教学安排: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背景介绍: 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文就改写自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他当时写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2. 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习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提取信息,准确概括内容。 2、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3、理清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 4、发现并欣赏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其中阐述的事理。 教学难点 要敢于大胆质疑问难,学习科学额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春》,还记得里面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嫩嫩的,绿绿的......” 从“嫩嫩的,绿绿的”我们就知道春天到了;冬天的小草呢?“枯死了”。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同学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三、文题解说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丰富的物候现象。标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四、文体知识 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所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

文的一大特点。 五、写作背景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六、生字、词 孕育(yùn)翩然(piān)簌簌(sù)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草长莺飞(zhǎng)农谚(yàn)纬度(wěi) 萌发:①种子或孢子发芽;②比喻事物发生。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①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②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悬殊:相差很远。 衰草连天: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天的景色。 七、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具体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阐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同学们是否也觉得课文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呢?课文语言生动、妙趣横生,充满了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吸引力。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 二、课前复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重点】 一、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二、学习写读书摘要。 三、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____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 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串读,齐读、默读,完成多媒体出示的问题。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展示自己归纳的课文结构: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C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初中语文精品教案: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

5.《大自然的语言》(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物候现象”。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物候学》一书是竺可桢多年研究物候的结晶。 2.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检查字词。 (1)订正字音。 萌.发(méng)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 ..(sù) 销声匿.迹(nì)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农谚.(yàn) 纬.度(wěi) 悬殊 ..(xuán shū) 短促.(cù) 连翘.(qiáo) (2)词语释义。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文中指生长。 簌簌:形容眼泪、树叶等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遍地是枯黄的草。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木枯荣:草木发芽、生长和枯死。 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活生生:实际生活中的。 因素: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悬殊:相差很远。 短促:(时间)极短暂。 (3)词语辨析。 “观测”和“观察”两个词都有“仔细察看”的意思。“观测”指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侧重于测量。“观察”侧重于察看,没有测量的意思。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案示例:物候和物候学。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案示例:逻辑顺序 3.看注释⑴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5 大自然的语言 看图片听大雁声音激趣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难点)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重点) 作者名片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背景链接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字词学习 翩然()孕育()风雪载途()炎热()簌簌()物候()农谚()连翘()悬殊() 纬度()经度()销声匿迹() 词语解释 次第: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整体感知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文章结构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课文解读 默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朗读第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出示四季图片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

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