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一、先秦散文

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先秦散文的发展:先秦的散文著作大多不是一人所作,而是经过许多人的润饰和加工,所用时间长短不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第一个阶段是从殷

商到西周:这是属于先秦散文的初级阶段。作品主要有甲骨卜辞、殷周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辞》、《爻辞》它们的文字清晰,句意明显,叙述完整周到,可以说是记叙散文的胚芽。《尚书》中的《商书》、《周书》等,其中《尚书》是中国第一部散文集。(二)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时出现了大量的历史著作;《春秋》、《国语》和《左传》是其中的代表作,《国语》广阔丰富,叙事状物、刻画人物、语言表达和结构布局都达到很高的水平,标志着中国的历史散文已经综于成熟;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这段时间,诸子散文开始崭露头角,出现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著作,这时的哲理散文还处在初创阶段。(三)第三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这时期的诸子散文以辩论说理为主要形式,在体制上已具有一定规模,语言生动活泼,表达自由酣畅。(四)第四阶段是战国晚期: 这个时期,全国统一的条件越来越成熟,百家争名的情势已经发展到总结融合的阶段,《荀子》、《韩非子》正是此时的代表。他们都不在限于对话体的辩说,而是围绕著某个中心作专题性的探讨。文章结构紧密,讲求逻辑和修辞,反映出先秦说理文章的高度成就。

先秦散文的特点及影响:先秦散文在我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是源头,又是高峰,而且包含许多特色,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概括的说,先秦散文共可分为二类,一类是以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一类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通称诸子散文,又称哲理散文。它们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些特色广泛的表现在内容、体裁、风格、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文体上:先秦散文众体兼备,百花齐放。就历史散文而言,《国语》、《战国策》为国别体;《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为编年体。《尚书》、《国语》和《战国策》以记言体为主;《春秋》、《左传》、《竹书纪年》以叙事为主。就诸子散文而言,《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孙子兵法》是散韵结合的格言体;内容上:先秦散文、史、哲不分,学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不少作品既是历史学、哲学,还兼具文学色彩。由于作者的思想、气质、政治流派不同,他们的文章便明显的表现初步同的风格个性。如:《论语》的风格是雍容和顺;《孟子》则灵活善譬,多辞好辩;《庄子》想象丰富;《荀子》结构谨严,论断缜密;《韩非子》辞锋峻削,说理透僻等等;性质上:先秦散文都是密切为现实服务的产物,不存在为艺术写作的文章。许多著作的目的性非常明确,作家首先想到的事实用价值,而不是美学欣赏。如:在历史散文方面,历史散文的写作,主要是为了记载和总结历史上统治阶级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镜,

并指导当时的政治斗争。先秦散文的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两千多年来,先秦散文著作中博大的思想内容,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教育、伦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有些思想成为中国力带来政治统治的思想,民族的精神。

二、秦汉散文

一、秦代

秦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王朝,随著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姹紫嫣红的文学园地变的一片凋零,在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和刑法统治下,短短十九年的秦代,几乎没什么文学可言,谈不上什么成就。称的上有成就散文作家唯李斯一人,李斯在文学上以散文见长,其文上承战国荀卿,下西汉邹阳、枚乘,不仅布局谋篇构思严密,而且说理纵横驰骋,既重质实,又富文采,往往文质互生,在寂寥的秦代文坛上一枝独秀。

李斯的文章以秦立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文章带有游士说辞能言善辩的特点,最著名的是《谏逐客书》。全文立意高远,议论恢宏,笔锋犀利,说理透辟,一气呵成,在语言上也极富文采,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时而排比,时而对偶,时而设问,既严密整饬,又灵动多变。词采富丽,具观赏美,又抑扬顿挫,具音节美,有明显辞赋化的倾向。

秦帝国建立后,李斯本人的文风也因为政治发生转变,先前文采斐然的游说之辞变为“质而不文”的法家之文这一时期的文章分为两类:一类是为秦帝国歌功颂德的刻石文,如:《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内容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模仿雅颂,这些刻石文没甚么文学价值,但对后代碑文有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封禅》:“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另一类是写给皇帝的上书,如《论督责书》、《狱中上二世书》,但无多大文学价值,与《谏逐客书》比,有着天渊之异。

二、汉代

(一)特色

散文到了汉代,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发展起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散文在前世的基础上品类更加繁多,凡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中所涉及

的颂、赞、祝…等三十种散文文体都已独立出现,而每种文体往往又会细分为若干不同式样用途的小类,正如刘师培所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此外,汉代散文虽然大多为应用文,少有现代观念中的纯文学的散文,但在优秀作家手中“述理于心,著言于翰”,往往“杂用文绮”,锻炼成为语言运用的艺术,将直接的实用性与艺术的审美价值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成为文学史上成就斐然、影响巨大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主要用于针对社会与国家大事,表达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意见主张,以及在人与人之间住行诸如赞誉、思念、哀悼等情感的交流,有很强的工具性意义。而为了取得最佳效果,这些散文十分讲究如布局谋篇、句式结构、修辞藻饰等形式上的完美,又善运用比兴、取象的手法,在叙事、说理或感情抒发中,都追求感性的直观性。而且无论所涉及的是何种题材,即便是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也总是注入内心强烈的投入参与的意识,寄托自己的理想愿望、爱憎褒贬,从始至终流荡著主观激情,使得文章自然的洋溢着形式美、形象美与情感美,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正因如此,使得汉代散文不仅品类繁多,诸体大备,而且文质相生,异彩纷呈。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在汉代散文创作中出现了司马迁的伟大巨著《史记》,不仅以无与伦比的史学成就被公认为“史家之极则”(赵翼《廿二史札记》)、“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而且也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新领域,并一举登上了无人能企及的高峰,使汉代散文愈加发射出璀璨的光辉。

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务实,求用的政论性文体,较之战国诸子之文,体裁、风格已有明显变化:有关治世的原则、见解和措施,而且比较深刻,也颇具文采。其中,以贾谊、晁错成就最高。贾谊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文学家,有专题性政论文:如《过秦》、《大政》等篇章;西汉中期的散文及创作:汉武帝至宣帝时期,文坛上空前繁荣。就散文而论,此时不仅出现了《淮南子》、《史记》两部大的散文著作,单篇的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议论说理外,散文中言志抒情的成分有了增加。同时,受到汉赋的影响,散文的辞赋化也特别突出,司马相如等人的作品都有这个特点,其中《淮南子》以具有奇幻瑰丽的色彩:文章除了善于运用比喻、寓言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是反映荆楚一带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与信仰;语言的富丽华美:用优美的语言来谈论哲学问题,《庄子》首开风气,《淮南子》则继其踵武;继承并发扬先秦诸子散文:特别是《庄子》的风格,往往寓哲理于物象的生动描绘中,或从横驰骋,或层层剖析,反复申说,或浪漫想像,奇伟宏富,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的价值取向。后期的散文:汉文章较之先前缺乏生气而流于经学气味,这与此时儒家地位的强化巩固有关,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这是一部保存汉代有关经济、思想史料的极有权威的辩论专著。从散文角度说,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政论性散文专著,是散文的新发展;刘向的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疏言事的政论,一类是校书时所作的叙录,其中的《论起昌陵疏》颇为著名等;《史记》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还是这一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撰修的不朽巨著《史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散文作品的顶峰,而且还开创了新的文学门类-传记文学,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史记》的艺术成就:高超的写人艺术、深沉的人生感慨、优秀的语言艺术等。《史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集先秦之大成,又为后世之楷模,不仅在史学上的地位是空前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如: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自《汉书》起,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

东汉前期的散文以《汉书》和《论衡》为代表。它们一为国史,一为私人著作,风格迥然不同,《汉书》贯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论衡》则表现了独立思考、自抒机杼的个性。

东汉后期的散文:从整体上说,没有摆脱东汉一代模拟、因袭之风,也没有产生杰出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多数作家仍然是努力适应统治者的政策,思想贫弱,文采不足。但受到政治影响,议政之风盛行,因此,有些文人、学者,不再囿于神学迷信的专制统治或以疏奏议政,或著书立说品评人物,或纯作理论性清议,散文的范围有所扩充,品种有所增加,并且在思想内容、语体风格上也出现新的特色,如:论说性散文出现针砭时弊的倾向,作家的自主意识有所加强;书、檄、箴,不仅用来议政,也用来进行私人交际,特别是书,几乎成了求荐、荐人、酬谢等日常生活的专用品种。从整体上说,汉末虽没有杰出的作家,艺术成就不大,散文的风格缺乏西汉前期的气势,也没有东汉前期的朴实厚重,但是体裁品种有新的发展,记事说理的语言更趋清丽,风格也更为典雅。其中著名的作家有汉末“三子”。

艺术成就:汉代的散文总体上来说,有著很高的成就。一方面出现象司马迁那样卓越的文学大师,在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的文体,给后世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汉代的政论文,也在先秦散文基础上发起来一种新的散文体,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汉

代的散文,无论在叙事或说理方面,或是在塑造人物、描写社会现实方面,都较先秦的散文有很大的进步,也表明了我国散文的新成就。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在多元政治和政权频繁更叠的同时,思想家于一尊的局面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玄学、佛学的盛行,以及儒、释、道三家并存局面的出现。这一时期是中国歷史上又一思想相对活跃、开放的时期,散文的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1、散文中经学的迂腐气大大降低,向着更加文学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作家们不再将自我拘泥于儒家经典的框架之中,而是以强烈的自我意识来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因而文章也就显得洒脱自然。

2、文章更加富于审美情趣,并且表现了新的审美追求。眼光不再局限于现实的政治,而是投向内心与自然的交流,于是出现一些清丽喜人的有关山川景物描写的佳作,如《兰亭集序》、《与宋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

3、散文受到骈文盛行的影响,逐渐骈化。

4、散文内容、风格多样化发展。题材内容上,不仅明显地增加主体意识,而且对人生、对社会乃至日常生活的各领域,都比汉文的思考深刻、广泛、更充满生活气息。此外,散文的用事用典,以及小品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期的新面貌。此时期虽然体裁的创造不多,但前代已有的各种文体,从建安起都有了发展,尤其南朝出现的抒情小品文的发达,丰富了散文的体裁。

(一)汉末至魏

鲁迅先生指:“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曹操就是这种文风的创始者,他的散文具有政治家的宏伟气魄,带有鲜明的帝王形象,出语豪放,无所顾忌。文章中最著名的是《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抗争的锋芒。曹操那种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曹丕较擅长散文,他著有《典论》一书,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己散佚或残缺不全,较完整的只有《自叙》和《论文》两篇。《自叙》善于叙事,其中写到一些较量才艺的细事,都能真切地传达出当时的情景。《论文》则善议论,其中无论是对当时文人的批评或对文学观点的表述,都简明中肯。此外,他的《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

悼念亡友,凄楚感人,对后来短篇抒情散文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他的散文表现建安通脱自然的共同倾向,但又具有自己清丽的特色。

曹植的散文,有表、章、书、序、论、说、赞、谏等,概括言之,有几个特点:一是有用世的理想和热情,胸怀大志;二是率真、恳切,有广泛的题材和深刻的内涵。举凡征伐、陈情、答谢、辩道、评介人物,以及田、木、禾、谷、牛等,其范围几乎达到无所不写的程度,这本身就是超越前人而为建安作家不及的;三是说理叙事,语言优美,长于抒情。

刘勰评价说:“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节矣。”说明曹植的散文除了讲究文采,已经在注意字词的搭配,音节的和谐,有了骈偶化的倾向。

在三曹之外,七子的文章亦色彩纷呈,其中以孔融的成就最高。他的作品均属表、疏、教、令、论、书之类。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气势盛,辞采飞扬,刘勰曾评价他“气盛于为笔”。此外,又有笔调诙谐“杂以嘲戏”的特点,他常以嘲讽、揶揄的态度对待曹操,文章“词辩巧利,庄出以谐”实际上是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给曹操提意见。当然,从恣肆逞才的议论中,隐约间也透露出孔融的自负、高傲。

(二)两晋

王羲之是个大书法家,其实也是个文章妙手,他最知名的文章是《兰亭集序》,文章语言清新优美,不假雕琢,尤善于写景,也是东晋不可多得的一篇优秀作品。

陶渊明是东晋杰出诗人,他的散文虽然不多,但篇篇真淳,宛如蓝田美玉,在当时的文坛可谓别树一帜。他把写作当作一种精神上的消遣、享受,心灵表达的需要,因此,他就能够在文章中自由、真实地再现自我,创造出一种真率、自然的文章风格,故刘熙载评价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他的《归去来兮辞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都是再现其真性的名篇。

(三)南北朝

于骈文发展盛行的时代,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中,还可以看到一些比较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散文作品,但这些作品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骈文的影响,和魏晋以前的散文风格颇有不同。

郦道元《水经注》

《水经注》是一部具有科学与文学双重价值的奇书,此书详细记述了一千多条水流的分布、走向,作者又以出色的文笔叙述水流沿岸的自然风光,创造了优美动人的山水散文,这些山水的佳作,以多变的笔力描绘山川水脉的不同风姿,或峻峭,或旖旎,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擅用简洁的语句,刻画山水形貌,又有骈文的精细雕琢,显然受到谢灵运以来的山水文学和骈文修辞精细的影响。此外,他还善于在山水描写中揉合进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既反映作者尚奇的特点,又显示了他广博的见闻。

(四)艺术成就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以后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散文已从陈腐的儒家经典的禁锢中挣脱出来,表现出清新活泼的生命力,虽说这一时代没有產生超越司马迁的杰出的散文大家和伟大作品,但也有自己的发展,有一定的成就。已开始研究如何提高作品的文学性,引导著散文向美文学的方向迈进,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散文现出新的风采。

四、隋唐散文

(一)隋代

隋代文风上承南北朝宫体文学的馀绪,浮华轻靡。隋文帝崇尚朴质,有意转变文风,但当时作家受南朝文风的影响甚巨,一时难以改革文风。而炀帝又崇尚宫体之类的金粉文学,于是隋朝文学,又笼罩在六朝唯美的风气下,缺少新时代的气象。这期间提倡古文的作家并不多,以李谔与王通为代表。

李谔感慨时文过于讲求浮华,连篇累牍,不外吟风弄月,于是要求改变文风,使归于璞质。李谔抨击时文的缺点,而陈舜禹之典、周孔之说,以儒家的实用文学来代替月露风云之篇。

王通主张为文为贯道济义的工具。他极力排斥六朝唯美文学的不是,建立道统的文学。他指责六朝文人为小人,如谢灵运、沉约等人,均受其鄙视,而倡教化作用的文学理论。王通只是个理学家,不能振溺于一时。

(二)初唐至贞元前

陈子昂和四杰

唐的统一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可能。在此形式下魏徵等人提出了南北文学融合的问题。此时的文坛虽延续齐梁,为骈体文所主宰,却也在发生潜移默化。这种变化在四杰和陈子昂的文章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四杰是指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四杰在唐代散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创作上。他们既是名重于时的诗人,又是骈文名家。以文来说,他们的骈体文在词藻华艳之外,又加进了俊逸刚健,没有堆砌芜杂的毛病。虽然还没完全脱离六朝文风,但毕竟表现出新的追求和倾向。

总之,四杰和陈子昂的散文代表了初唐文风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骈体文本身的洗心革面;一是散体文章浓厚的儒家精神和风格近古。这两种倾向左右了其后的唐代文坛。

(三)中兴古文的先趋者

在韩愈、柳宗元登上文坛之前,盛唐至中唐时期相继出现了一批以提倡古文为己任的作家。独孤及、柳冕等人。这些人上承四杰、陈子昂,下开韩愈、柳宗元,成为古文运动的先趋人物。这个时期,散文开始增多,、疏议、墓志、碑文渐由骈体转为散文。骈文、散文的分工也因而日趋明朗:凡是需要歌咏赞颂的应酬文字,多用骈文;凡是务实致用的文章,多用散文。天宝中,萧颖士、李华、贾至等文人为了称颂统治者扭转文风、复兴风雅的功绩,提出效法三代古文,使儒术和和古文的复兴与大唐继承唐尧虞舜之治的盛明气象相称。安史之乱后,唐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剧烈变化,促使文人们开始认真思考拯救国家命运的办法。从肃宗到德宗贞元年间,复古思潮十分的盛行。元结、独孤及、权德兴等人,都大力主张用散文“尊经”、“载道”。古文运动先趋者也反对那些“词绮靡于景物”的诗赋和骈文,再加上他们认为雅颂之音才是国家兴盛的象征,所以冗长夸饰的骈体赋颂不但不可能遭到排斥,反而要大力提倡。同时,他们所推崇的古文的最高标准,还是典谟、训诰一类的上古之书,没有意识到要发展古文,还要对古文自身进行革新,尤其要解决在文学领域内如何与散文争夺优势的问题。由于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古文运动先趋者的散文成就,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局限。

(四)古文的全盛

经过韩愈、柳宗元的提倡,唐代散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唐代古文运动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到唐宪宗元和这二三十年的一次文体革命。它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使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次运动最主要的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而且其他参加者很多,再加上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文学浪潮,使古文

对骈文取得了压们的胜利,而且对后代散文的影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韩愈

韩愈倡导古文的目的,做文不能:内容不含经典的旨意、不载儒家的道理,同时气象萎靡,不具司马迁、扬雄文章的风格。韩愈倡导古文,也就是在文体方面,恢复东汉以前朴实的散文体;在内容方面,要求文章载道;在气格方面,恢复古文浑厚的风格。

韩愈的文学理论主要有四点:

(1)载道:“道”专指儒家的仁义道德,这就是他的载道的文学观。这可从三方面来了解:

第一、从学习方面来看,韩愈自称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透过古人的文辞去学古道。这可看出在韩愈的观念裡,认为古人的文章都载道的。第二、从作者修养方面来看,韩愈认为道是文艺的根本,作文必须先修养仁义道德,就像种树要先培养根本一样,根本坚固,内容才会充实。第三、从写作方面来看,韩愈认为文章在于表达义理,不是要夸多。他便是本著这个原则而写作,所谓“歌颂尧舜之道”、“扶树教道”,无非是载道之作。

(2)陈言务去、辞必己出

根据李翱解释:“陈言去务”即凡是前人已经用过的词句成语,都不能再用。“辞必己出”则是要树立自己风格,不因循前人。他认为汉代太史公、司马相如、刘向等作家的文章所以能留传后世,就在于他们能创造文辞。韩愈之所以特别注重文辞要创造,对古人的文章只取其意而不取其辞,是因为儒家的义理,古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难以再有所创造,因此韩愈不得不在文辞方面力求创新,独树一格。不仅如此,韩愈更进一步要求文章要奇特。因为一般人都要爱好奇特的心理,文辞奇异,不但作者自己珍惜,也会受人注意。

(3)文气

唐代古文家很讲究文气。最先提到文气的是梁肃,他把文气分为两种,一是跟仁义道德有关,一是跟人的才性有关,也就是说一种是由道而产生的文气,一种是由才性而产生的文气。到了韩愈则主张文气是全由仁义道德所产生的浩然之气,文气与才性无关。韩愈推崇孟子,这种说法显然是受孟子影响。韩愈将文、气、仁义、诗书四者合为一体,不论天赋和才性,这是他的创见。

2.柳宗元

柳宗元的文学主张与韩愈有异有同。韩愈主张“文以贯道”,柳宗元则主张“文以复道”。贯道、明道是相同的。不过,韩愈的道专指儒家的仁义之道,而柳宗元著重在《大学》、《中庸》中庸之道,他论文以正心诚意、行为不邪僻不自欺为主,与韩愈所谓的仁义道德,差异还不算大。最大的不同,在于韩愈专指儒道,而柳宗元则包括佛老之道。柳宗元认为佛家的道理与儒家的经典相合,和孔子的道理并无不同。

柳宗元的文学理论主要有三点:

(1)取道之源与旁推交通:所谓“取道之源”是儒家的五经,而为文的目的是“羽异夫道”。柳宗元虽信奉佛教,但在文道观上还是主张儒家的信条。他的可贵之处在于学道而不拘于道,认为除了学习儒家经典之外,还应该学习《孟》、《荀》、《庄》、《老》、《国语》以至于《离骚》、《史记》等作品。在“旁推交通”中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在谈及上述作品时,他又著眼于它们的文学特色和审美价值,由此显示了他艺术家的眼光。

(2)长吟哀歌,舒泄幽鬱:柳宗元十分重示文学的抒情性。以文来“舒泄幽鬱”,这一观点与韩愈的“不平则鸣”有相近之处,但更加强调文学的个性化、抒情化,并以追求深婉幽怨的审美情趣为特征。这当然是柳宗元的经历惨痛使然,同时也是柳宗元文幽深孤峭风格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3)文体、文风:在文辞方面,柳宗元反对文章专讲求色彩、平仄、音韵,也反对文辞奇怪,内容怪诞的文章。他认为文章应该既深刻又观点鲜明,既明快畅达又有所收束,既清新又凝重。

(五)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古文衰落,复文复兴。晚唐时,政治日趋腐败,文人在们在忧时悯乱、伤感身世之余,转以沉迷声色自我麻醉。爱好华艳纤巧的风尚重新在文坛流行起来。骈文的复与这一背景有关。散文虽前有杜牧后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努力,但终不能继中唐再盛。

1.杜牧:杜牧兼擅诗文,对韩柳颇为推崇,他的文论和写作基本上承继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但又有所修正,有所综合。在理论上杜牧提出“文以意为为主”的主张。他强调命意的重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更重内容,这点和韩柳的主张是一致的。但他又不像韩愈那样重“道”,只是从文章的角度立论,而不是从维护儒家道统出发。

2.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皮日休在晚唐是一个自觉继承中唐古文传统的作家。这表现在他对儒家道统的维护和对韩愈的推崇。他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几乎篇篇针对现实,剥露出统治者的可鄙面目,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能发人深省。皮日休的讽刺散文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具有民主思想的因素。他不仅敢于直接地抨击帝王,更真正的参加黄祸的队伍,做了黄巢的翰林学士。因而失败后,遭到诛杀的命运。皮日休在散文艺术上的创新,首先,是将历来只用开文的赋和箴都变成散文。这两种文体,即使在古文运动的兴盛时期,也从未受到散文的冲击。皮日休所作《霍山赋》、《忧赋》、《河桥赋》则全用长短不齐的古文句法,这就开了后来宋代散文赋的先河。

陆龟蒙生活在唐末衰乱之世,一生“躬劳苦,甘淡薄”,虽退隐江湖,却仍关注时政。为文作诗,均是伤古思今,发抒自己的穷愁愤鬱;文直意深,对传统道德和黑暗现实都作了尖刻的讽刺。

罗隐文多讽刺小品,深寓愤闷不平,他的讽刺虽较为隐晦,但也同样极为锐利,和皮日休、陆龟蒙一样,能大胆地抨击古今的统治者。罗隐散文明辨是非,题材广泛,往往在一二百字裡,透露出深刻的思想意义。

(六)唐代散文的成就

回顾唐以前的散文的历史,可以清楚的看到,散文走的是一条由散入骈的道路。特别是六朝时期,骈文得以大行天下。它的出现标志着散文表现技巧的提高、美文学意识的觉醒和文章观念上的更新。但是,由于骈文多是出入宫廷的文学世族所作,作品缺乏充实内容,只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华丽,遂使骈文逐渐堕入唯美主义的冰河,成了一位贫血的贵妇。这一事实本身就昭示着骈文需要改造。只有从堆垛辞藻和典事过甚的死胡同里走出来,才能摆脱处于搁浅的困境。因此,回到三代、两汉就不仅是一些文人的愿望,也是散文自身求生存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古文得以复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由此,古文的复兴就获得了改造文风、文体及至于文学语言的积极意义。

大体来说,唐代古文运动的成就,可分古文理论的建立和古文的创作成就二者:

(1)古文理论的建立

唐代古文家提出复古的理论,其实是新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承受传统的文学观,开创更开阔的散文途径,以排斥六朝以来,偏重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骈文。他们重视散文实用性和写实性的功能,必须和教化道统合在一起,同时也要和日常生生结合

在一起,这样的散文才有生命,才有价值。

(2)古文创作的成就

韩柳之所以成为古文大家,就是他们在古文创作上,立下不朽的地位。韩柳之后的古文家,作品依然有不少佳作。

综合唐代古文创作上的成就如下:

1.廓清当时浮靡的文学,建立新生、活泼、实用的文学。

2.新文体的建立,取代六朝骈体。

3.作品多方的尝试,无论说理议论、传记咏物、抒情叙事、写景书信或杂著,都能曲尽其妙,有卓越的成就。

4.此期作品的特色,在严谨奇崛、雄深雅致。

所以唐代古文运动,不仅改变了当时文风,使散文代替骈文的流行,同时带来传奇小说的兴盛。而唐代的古文运动更影响宋代的古文运动,以及明清的古文运动,使我国的散文,开拓更广阔、更康庄的大道。

五、五代散文

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时期,军阀割据,彼此互相攻代,政权皆由军人所掌,政局十分的混乱。

这个时期唯美文风高涨,散文没落,不受重视。这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杨夔、沉颜、牛希济、孙郃等。

杨夔,为文学《春秋》,精通《文选》,所作叙议兼擅,肉容以关国事,反映现实为主,形式上多为小品文。又善写寓,言想丰富,下笔琳瑯,至风格之幽隐,则与陆龟蒙类类似。

沉颜,著《聱书》,他十分崇仰元结,工议论,如《象刑解》、《时日无吉凶解》等文章,内容皆与政教有关,善于破除迷信,而且逻辑严密,风格爽朗,颇具特色,故清圣祖誉其“清拔之气,矫然自异”。洪迈亦把他与孙樵、刘蜕并称。

牛希济所存散文,全为论辨体,是针对当时时政、文学的积弊,提出一连川改革的方针文采博辩,洞识深刻,有助于教化生民。

孙郃,为文慕韩愈,所作议论侃侃,譬贴,切法度尤为严谨。

这些作家作品所存数量多寡不一,风格亦迥然各异,然而作品体类样,结构严密,有的技巧灵活,有的文采勃发,在五代是较为突出的作家。

一般而言,五代时期的散文成就,比不上前代的唐,及后继的宋。

六、宋代散文

宋初,承唐末五代的陋习,“四六文”盛行,学者只知道雕琢字面,堆砌辞藻,外型虽然装饰得美丽,但却没有真实的情感,在文学上实在没什么价值。柳开、穆修、尹洙等,要变更当时的文体,只因能力薄弱,没有多大影响。直至欧阳修出,倡导师法韩愈、柳宗元,力扫雕琢堆砌之弊,才使宋初华丽的风气为之一变。

二、四六文之盛衰

晚唐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所倡导之三十六体骈文乘韩派散文衰败而起;至北宋初,与西崑体诗歌并行,形成华美文风之再度全盛。李商隐名其文集为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四六文遂承唐末、两宋骈丽文字之定名,且隐然与六朝骈文有别。

四六文至宋初臻于鼎盛,实得力于西崑诗之推波助澜,两者体制虽异,然其重视对偶用典,致力于雕琢字句,则并无二致,故能相得益彰。仁宗庆历以后,欧阳修所领导之古文运动大盛,文坛开始出现散文独尊的局面,四六之势渐衰,然两宋应用文字仍以四六为之,终宋之世,此体不废。北宋散文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皆有四六之作。南渡之后,犹有汪藻,洪迈、周必大、綦崇礼、叶适等工为四六。不过,“组织繁碎,文格日卑”,较北宋之作又有逊色。

三、古文运动的先驱

首先举起革新旗帜的是柳开。柳开,字仲涂,大名人。五代汉隐帝乾佑元年生,宋真宗咸平四年卒(西元九八四—一00一)。死后门人编其遗文为《河东集》。

他强调古文同今文的主要区别不在言辞,而在于内容。内容方面,他要求宣传“圣人之道”。言辞方面,他主张“随言长短、应变作制”,就是不要像骈文那样拘执于声病对偶,又不要刻意模拟古人,而应根据表达的内容,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王禹偁(西元九五四年~西元一00一年),字元之,钜野人。世为农家。王禹偁的文学理论主要见于《答张扶书》和《再答张扶书》两篇文章。《答张扶书》说:“能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又辅之学,助之以气,吾将见子之文显于世也。”

这里对学习作文提出了三点要求:立本,即确立正确的方向,这主要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要求;对文章语言的要求,即要流畅、通俗;要求以丰富的知识和充沛的气势辅助基本观点的表达,使文章充实而有力,有些对形成宋代通俗流畅的风格、提高

散文的表现力起了重大的作用。

由于社会条件和文学本身的条件尚未成熟,柳开、王禹偁等人改革的乎声病没有造成很大的声势,也没有扭转文坛的颓风,但作为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们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一)欧阳修

欧阳修不仅是古文家,就是在诗、词、赋及四六骈文方面,也是一代名手。加上他在政治界、学术界都有崇高的地位,乐语音指导青年,奖励后进,于是成为文坛的盟主。还有他的朋友尹洙、梅尧臣、苏舜钦的往来切磋,门下士曾巩、王安石、苏轼兄弟等人的相互推动,使古文的提倡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风潮,而达到较韩、柳时代更成熟、更普遍的成就。

欧阳修的散文有以下的特色:

1.平易条畅,妙丽古雅:欧阳修的文章,苏洵称赞他,叙事完备,说理清晰,语气缓急适度,使人觉得简明易读,无艰难劳苦之态。他在上欧阳内翰的信中,说:执事之文,纡馀委备,往复百析,而条达舒畅,无所间断,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欧阳修这样的文体,作品被推为“宋代古文的源头。”;

2.温润雅正,曲折感人;

3.阴柔之美,渊懿动人;

4.情韵绵邈,馀音不绝。

欧阳修秉持“事信言文”的法则,所以他为文绝不矫揉造作,最能表现出真情的流露。他不但讲求文辞的修饰,而且更重视音韵的和谐。因此,他的文章具备了“情韵绵邈”的特色。令人读来,有余音绕栋,不绝于耳的感觉,绝不因造诣的简易而流于平淡。

(二)曾巩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三十九岁登进士,官至中书舍人。曾巩被称为桐城派古文的宗师,为文极重义法的严谨,全篇的布局必求层次分明,使人一目了然而有规矩可循,作品内容与欧公明道的取向相同,曾氏的代表作有《读贾谊传》、《唐论》、《书魏郑公传》、《墨池记》,其中《书魏郑公传》,前人誉此篇为曾文第一,并比之为古之立言。

(三)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二十二岁中进士。神宗时为相,积极推行青苗、水利、均输、保甲等新法。然所用非人,新法失败。变法失败后,卜居金陵蒋山,以

诗酒为生,自号半山老人。著有《临川集》。介甫之文,充满法家思想的功利主义,处处表现经国济世的政治主张,所以他的文论可与司马光并称政治家的文论,不过前者稍近于道学家,后者则为纯粹的古文家,因之为文也更重实用。

(四)苏洵

苏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曾多年闭门读书学文,嘉祐年间,携其子轼、辙游京师,以文献欧阳修受到赞许,遂有文名。任过校书郎一类小官,著有《嘉祐集》。苏洵之文,得力于《国策》、《史记》、《庄子》、《韩非》。虽为欧公所识拔,但体制殊异,其笔力则较二子为坚劲,故谢枋得说他“有法度、有气力、有精神、有光焰,严谨而华盪者也。”

(五)苏试

苏试,字子瞻,号东坡。他主要活动在仁宗、神宗、哲宗三个时期,他可谓才气纵横,行文飘逸清新,挥洒自如,传世的诗有四千多首,辞赋三百多阕,散文三百余篇。苏轼的散文有以下几点特色:1.诡变:文章常没有固定的型态;2.雄伟:文章气势是很大的;3.真实:论事不尚空言,必就事实立言;4.创新;5.自然:所谓自然,也就是意到那里,写到那里。

苏轼的散文对后世有以下的影响:

1.树立散文之规范:前面提到欧阳修提倡古文,是以“明道致用”为口号,偏于道,而略于文。而三苏则别立标志,因而他们并不特别重视“道”,强调就文论文,但是苏轼又异於他父亲的主张,他在“文以贯道”中融合了儒道、佛道和老庄之道。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显得既有勤政爱民的一面,也有空灵飘逸超然物外的一面。由此可说,欧阳修提倡古文运动,只提出了“怎么样”,但因他自己重道而不重文,所以若无三苏的支援,古文运动很难掀起如此的高潮。或者正由于苏轼重文的关係,反而使古文家立下一个规范,而不是徒然的一句“明道致用”而已。因此他对于后世的影响,是把古文运动给具体化、实效化了。

2.启引公安派之文风:苏试对明代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影响很大。袁氏三兄弟当时在李东阳及王世贞的拟古风气之下,极力提倡自然、直抒性灵,尤其是老大袁宗道,特别敬佩苏轼和白居易,所以把他的书斋称为白苏斋。而袁宏道在其《与友江进之书》中说:“且读古今名人赋,始知苏子瞻、欧阳永叔辈见识真不可及也。”亦可见他对苏轼的推崇竟到了如此地步,故而袁氏三兄弟在李东阳和王世

真的拟古派风气下,提倡自然抒情的文风,而形成所谓公安派。这实在是受到苏轼的影响。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概述 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二、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三、散文的主要特点 (一)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二)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一】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 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

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 体单篇散文形式。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 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完整版)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归纳 古代散文包括汉今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拥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 篇的散文能够追想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 .盘庚》是商代国王 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辞别,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到此刻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拥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经常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好多寓言故事和生 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髓简短,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岁寒此后知松柏此后凋” ,多半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但孔子 的音容笑脸,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 给人以真实详细的感觉。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 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辟。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分的魄力,但又经常曲折生姿,富饶幽 默感。《孟子》讨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辈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率下,从不同样角度、不同样层面,加以形象地显现。庄子总 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立出确实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忧如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 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运用自如的风格,对后辈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讨论透辟,行文流利;《荀子》朴素深邃,说理 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 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依照鲁国史料编纂 的一部编年史 ------ 《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 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表达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犯历史真实的 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令人入迷。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经常出乎不测,波浪迭 起,优秀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 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优秀记述了当时的好多外交辞令,描述了复杂的战争场 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眉目纷繁、 汹涌澎拜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 ,标志住我国叙事散文的初 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 有好多优秀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 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神情毕现。其中有好多出于虚假思象 的文学性描述。《战国策》铺张扬厉、讨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色的表现。 先秦散文首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讨论文和叙事文。诚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合用性, 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能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史(先秦散文、秦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 一、先秦散文 文学的起源是远在文字之前的。我国最古老的文学便是始于诗歌;有了文字以后,由于中国文字具单音、独体等特性,在用字造句的时候,自然会因为声气调和的关系,产生了奇、偶的自然音韵。于是讲求对偶的便逐渐形成诗赋一派,好奇的则产生为散文一派。然而我国在汉以前所谓的“散文”,并不能算纯文学,大多都是一些记事说理的实用文,像伏羲的“教”,神农的“占”,都属这一类。仅管如此,这些说理记事的散文,随着时间不断的累积,除了提供前人的思想见解给后人了解外,文章的写作手法,实际上也不断的在往纯文学的艺术标准迈进着。 先秦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指的是后殷商到战国末年这一段时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来,我国最早的“书面文学”应该起于商朝的甲骨卜辞及铜器铭文,它们包括了韵文和散文的记载,这就是散文的起源。接着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社会文化变迁,提供给散文一个很好的孕育、发展环境,使散文迈向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可分为两大派:史传散文与诸子散文。当时的散文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发展,成为先秦时代散文最重要的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土地的利润,也增加了土地的侵占掠夺情形;且当时列国并立,竞争激烈,经常有兴亡纷争的事件发生,需要有文章记载这些事情。于是史传散文因用而生,并且开始迅速发展。同时,因为农业生力的发展,渐接造成商业繁荣,商人抬头。当时有不少富商置身政治舞台,而封建制度则日趋毁坏,从此贵族没落,平民崛起。贵族在封建制度破坏后流落民间,与庶民无异,只能以传授知识技能谋生,学术文化也从贵族专有普及于民间。再加上社会政治的影响,一般的才智之士,可以抒发己见,用以劝谏君王,或著书立作,匡救时弊,百家争鸣局面由此产生,于是有诸子散文的产生,并且呈现长足的进步,与史传散文互相辉映。 总之,先秦时代散文能突然蓬勃发展、大放光彩,主要是受到政治经济的改变、社会阶级的变动、文化思想、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先秦散文的发展:先秦的散文著作大多不是一人所作,而是经过许多人的润饰和加工,所用时间长短不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第一个阶段是从殷

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发展史 论文摘要: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如果从《尚书》中初步成型的作品算起,至今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古代、近代、现代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积累的散文精品和相关典籍,浩如烟海;各阶段涌现的散文作家,灿若星群。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无论古代散文、近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结晶,也是我们观察世相,观察人生的窗口。这些散文,尤其是那些散文精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裁万殊,章法各异。而这其中的演变更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古代现代影响 散文史中国文学中最大的一个家族,种数繁衍最为庞杂,甚至古今散文概念也不一致,但是中国散文史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有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自形成了散文的若干特色,也积淀了一些共同特质。 具体来说,中国的散文史可以分为四个大时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一、上古期(先秦、秦汉) 先秦 首先,是先秦时期。先秦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文章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简单记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的材料看,中国的文字记事,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这是不仅有了甲骨刻辞,而且有了铜器铭文。《尚书?盘庚》等篇章,虽有后代润色附益的辞语,但那文章基本事实,也是写于商代的。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据事直书,无所文饰。 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但物盛而衰,由于礼乐大备,这时的文章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一志一文,可以说是从殷商到西周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这以后,质文递变,也是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条合乎规律的现象。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原来王公贵族曾经独占的文化,这时再也不得专擅了。这时候私人讲学,处士可以横议。由于讲学和横议,散文便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例如代表孔子之文的《春秋》和《论语》。总的看来,春秋之文是周朝尚文的继续。由春秋到战国,社会的变革更大,战国时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比春秋时代更大的变革。文化上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巨变,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文章的变化也是空前的。从文体的发展变化看,这时的文章,已经由《论语》那样的语录、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论著,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由《春秋》那样简约的记事发展为《国语》、《左转》、《战国策》等近于纪传的史籍。从文风的发展变化看,这时各家的论著,有的虽然“尚文”,有的则已开始“尚质”。文质并存的情况出现了。孟子、荀子、庄子是尚文的,而墨子韩非子是尚质的。这反映了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文、质的不同需求。而在百家争鸣中,其中压倒一切的是论辩文章。战国文章在用语方面还有一个特征是:散文杂而韵语。后代所谓散文与韵文、散体、骈体,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区分。特别是诸子的论说文章,常常是韵、散并用的。这也是这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历史脉络】 一、先秦散文:夏(前21~前16世纪)→商(前16~前11世纪)→周[西周:前10 6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476年(春秋)~前475~前221年(战国)] →秦(前221~前202年~前206年)。先秦散文分为两类: A、历史散文: 1《尚书》:最早,商周记言史料汇编记 2《春秋》:最早编年体史书,大事记言 3《左传》:叙事散文成熟标志,“叙事之最”。左丘明 4《国语》:最早国别史。左丘明记 5《战国策》:录士策谋,记言。西汉刘向编事 6“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B、诸子散文: 1《老子》:春秋老子著 2《论语》:记录孔子言行,语录体。寓 3《孟子》:对话辩论式,战国孟子和弟子编理 4《庄子》:又称《南华经》,汪洋恣肆,变幻莫测, 挥洒自如,寓言故事连缀战国庄周 5《墨子》:逻辑性论理。战国墨翟著于 6《荀子》:朴实深厚,说理精辟战国荀况著形 7《韩非子》:严峻峭刻 二、两汉散文:(前206~公元23年~25~220年)汉代散文可分三类: A、史传文 1《史记》: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2《汉书》:断代史,东汉班固 B、政论文 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 2晁错《论贵粟疏》 3王充《论衡》(东汉) C、赋 1枚乘《七发》(开汉赋先声) 2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3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4班固《两都赋》东 5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汉 最早写赋是战国荀子(咏“礼、智、云、蚕、箴”) 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这时期散文分三大类: A、散文 魏(220~265) 1曹丕《与吴质书》 2曹植《与杨德祖书》 3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4阮籍《大人先生传》 蜀(221~263):诸葛亮《出师表》 西晋(265~316):李密《陈情表》 东晋(317~420年) 1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王羲之《兰亭集序》 南朝(420~589):刘义庆《世说新语》(笔记小说)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体裁,它既可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也可以记录事实,反映人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有着不同的流派风格和代表作品。 先秦散文: 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是《诗经》中的《国风》、《楚辞》等。这些散文和现代的散文有所不同,大多数是通过歌谣的形式传唱流行的。在这些文字表达中,也没有太多精致与深入的思想,更多的是对生活、对美好的追求和表达。 汉代散文: 汉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散文开始逐渐从音乐歌谣向纯文字发展。韩愈、刘禹锡等人的散文成为了汉代散文的代表。韩愈在文学世界里的地位非常高,他的散文深受人们欣赏,成为了无数后人学习的典范。他的《进学解》、《师说》等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散文: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发展更加深入。这个时期的散文更注重写作技巧,尤其是语言的艺术表现。岳阳楼记、梁甫吟、杂录等是这个时期著名的散文代表。杂录是一种以写作者日常所见所闻为主题的散文题材,它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这个时期的散文注重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提倡“天人合一”、“自然感人”,影响了以后散文的写作风格。 唐代散文: 唐代是散文达到繁荣全盛期的时期。唐代散文家有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杜甫等许多文学巨匠。他们不仅在传统散文因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唐代散文独特的特点:如以美感、典雅、洒脱为精神特征,以骨力、节奏、意味为语言魅力,以志向、个性、地域为艺术特色,以述叙、议论、抒情为基本手段。这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品有《漫兴》、《庐山谣》、《六一山房文集》等。 宋代散文:

2021年整理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那么,古代散文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呢? 首先,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一)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兼散文集。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分为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主要是哲学家用以说理,历史散文主要是史学家用以记事。诸子散文流派众多,汉代对先秦文化学术进行总结整理,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在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比较著名的如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杂家的《吕氏春

秋》等。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 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内容更丰富,形式多样。《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是一部大事记,《春秋》记事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一字一句都暗含褒贬之意,后人称之为“微言大义”或“春秋笔法”。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春秋》所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一般认为左丘明所写,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也是国别体,相传为西汉刘向辑成,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和记叙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以上两种形式都有密切联系。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已不可掩抑,在叙事写人、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后世良好的先导。 (二)汉代散文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赋三类。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之称。 ●战国策: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西汉刘向整理。文学性和艺术性很强,对后世的文、赋 有重要影响。 6、诸子散文: ●论语: 孔子与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经典之一。春秋时期。 ●孟子: 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提倡仁政、王道、民贵君轻。 ●庄子: 战国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之一。 ●荀子: 战国荀子著作集,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韩非子: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与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与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本文将从不同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并介绍代表作品。 一、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点,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哲学著作为主要形式存在。其中,《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学作品集合,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涵盖了民歌、宴会歌曲、祭祀歌曲等多种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先民的生活、思想与情感。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承袭先秦时期,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作品。其中,代表作之一是《楚辞》。《楚辞》是一部以歌辞为主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表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其中,代表作之一是《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文学鉴赏集,收录了魏晋时期以前的一些重要古文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四、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多种形式。其中,唐代的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代表作包括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白的《静夜思》等。宋代的散文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代表作包括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苏轼的《赤壁赋》等。 五、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后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继承和创新了前人的成就。明代的戏曲文学达到了顶峰,代表作包括《西游记》和《红楼梦》等。清代则以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代表作包括曹雪芹的《红楼梦》和施耐庵的《水浒传》等。 六、近现代文学 近现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延续与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和题材。现代诗歌和小说成为主流,代表作有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祝福》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文化史,每个时期都有许多代表作品留存至今。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灵魂的体现。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与流派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与流派 中国古代散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形成了多样的流派。这些散文作品不仅丰富了古代文学遗产,也展现 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散文 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主要流派。 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开端。先秦时期的散文主要以宗教、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文章为主, 这些文章往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政治意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诗经》中的《风》和《齐民要术》等,它们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表 达了先秦时期社会的风气和农业生产的规范。 随着秦汉时期的到来,散文逐渐由政治权谋转向了人生哲理和文化 艺术,这也标志着散文流派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此时期的散文作品 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说苑》等。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描 写和优美的语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追求。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时期的 散文以文人墨客的作品为主,建立起了独特的文学风格。王羲之的 《兰亭集序》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作品,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作品凭借他们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大 量涌现,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流派。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苏轼的《东坡志林》等作品,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 明清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延续与继承。散文作品逐渐多样化,包括旅游随笔、杂记、笔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枚的《随园诗话》,这是一个全面反映社会百态和表达个人感受的作品,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散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样的流派。从先秦时期的政治散文到魏晋南北朝的人文散文,再到唐宋时期的文化散文,以及明清时期的杂记散文,每个时期的散文作品都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些散文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也为后世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散文名篇精选

中国散文名篇精选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中国散文的历史与发展 2.散文名篇的定义与特点 3.散文名篇精选介绍 4.散文名篇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中国散文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散文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先秦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墨子》等,多以对话和寓言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秦汉以后,散文逐渐发展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散文和《离骚》、《庐山谣》等抒情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兰亭序》、《桃花源记》等。唐宋时期,散文继续发展,出现了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他们的作品如《师说》、《岳阳楼记》等,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明清时期,散文在唐宋八大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的流派和风格,如公安派、桐城派等。 散文名篇的定义与特点 散文名篇是指在散文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优秀作品。散文名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二是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三是思想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独到见解;四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散文名篇精选介绍

以下是几篇中国散文名篇的简介: 1.《兰亭序》: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文章通过描绘兰亭春游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2.《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的代表作,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厌倦。 3.《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的代表作,通过对岳阳楼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为国家民族献身的精神。 4.《师说》:唐韩愈的代表作,通过论述师生关系,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5.《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的代表作,通过对醉翁亭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为政之道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散文名篇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散文名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文学、教育还是思想道德方面,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散文名篇的优秀品质,如优美的文笔、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都为后世散文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中国古代散文史古代散文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史古代散文发展中国古代散文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既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反映了当时社会、 思想和文化的发展状况。本文将从先秦时期起,概述中国古代散文的 发展轨迹,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散文的雏形开始出现。《诗经》中的《小雅》、《齐民要术》等篇章,已经展示了散文的一些特点。散文以均衡、平 实的语言表达,描绘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与情感。同时,散文也注 重语言的节奏与韵律,以呼应其所描绘的场景或情节。 进入战国时期,散文逐渐脱离了《诗经》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文体。《吕氏春秋》、《管子》等重要著作,体现了战国时期散文的成熟与 多样性。这时期的散文多以议论、训诲、记述等方式呈现,具有明确 的目的性与实用性。散文以清晰简练的表达,准确地传达作者的观点 与思想。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大一统思想的推行,散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阶段。《礼记》、《汉书》等著作,不仅是对前人文学成就的整理与 发展,还注重形式的规范与风格的塑造。这一时期的散文在内容上更 加宏大,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追问。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散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魏晋时期的 文学家以王羲之、陆机、阮籍为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描绘了社会的 变革与动荡,并通过对个人命运的抒发,展示了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

微妙定位。南北朝时期,散文开始以谴责官场腐败、赞美自然风光和 反映个人命运多变等内容为主题,呈现了较强的个性化与艺术感染力。 唐宋时期,古代散文进一步丰富多元。唐代的韩愈、刘禹锡、白居 易等文学家以及宋代的苏轼、欧阳修等文人都对散文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们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并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时 代的风貌与社会的变迁。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是一个多样化与持续增长的过程。 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都通过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表达彰显了时代特色。古代散文的特点主要包括均衡的语言风格、节奏感与韵律、实用性强、注重个性抒发等。这些特点不仅表明了古代散文对当时社会与文化的 反映,也为后世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古代散文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与影响不可忽视。它不仅为后世文 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技巧,也推动了文言文的传承与流传。作 为一种多样化的文学形式,古代散文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文字表达的需求,也为社会传媒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着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着名。 2. 史传文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文化,给予大

散文的发展历史

散文的发展历史 论引言 散文自古以来就以其精巧细腻、抒情自由著称,其在国学曲院里也备受喜爱。两千五百多年来,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通过梳理散文的发展历史,可以深远地理解散文对文学史的影响力及其艺术性特点。 一、先秦:兴起最早的散文 中国最早的散文形式是“训诫散文”。“训诫”的散文,大都以凝练的语言宣扬正道,在政治上表现惩恶扬善之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势;在宗教上提倡信仰传统,彰显出人们对道义的追求;在思想上强调智慧与品德,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性作品有《管子》《尚书》《诗经》等等。 二、春秋时期:繁荣并演变 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散文的发展事业大大蒸蒸日上,呈现出了繁荣景象,以拓展以及改革原有形式,实现了散文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著名的《荀子》就把古训诫文化和性质的文章演变成了情感化、文理兼顾的“致言”散文,成为春秋之际散文发展的一大突破。 三、汉至宋代:进步与崭新 汉代开始,散文人物开始多有创作,形式开始规范,《尚书》就形成了“句句圆融,文情晦涩,思辨灵秀,表里如一”的特点,是春秋散文发展的重要成果。杨玉环写出了《玉芙蓉》等十三篇古风散文,这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品。汉代散文表现出从情感化到实用性的转变,从内容上观之,有了突显内容的“说而不赋”的新重心,是散文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到了宋代,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代散文在自然美的描写及凝练传神的文字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例如林清玄的《秋词》,陆游的《荷花池边》等,堪称为宋朝散文录的精品,享誉文坛,成为模板,为後世案牍。 四、元明清:宝贵补充 元明清两代保存了大量宝贵的散文作品,如令狐楚、令狐冲的《谈虎》,蒙古学家穆英杰的《晚钟》等等。清代散文则动情无限的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热爱之情,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佳篇,比如纳兰性德的《泊船瓜洲》和《鹊桥仙》;冯梦龙的《满江红》和钱钟书的《游园惊梦》等。

古代散文发展

古代散文发展 【篇一:古代散文发展】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述论余恕诚内容提要对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历 程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散文的主要样式、成就、重要作家、流派 及代表性著作,均有评述,从中可见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脉络和 主要艺术特征。关键词中国古代散文先秦散文唐宋八大家小品文 一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学史上,散文是最为重要的文学形 式之一。它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对,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 也包括说理性著作中具有才情和注意语言修辞的作品。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 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 《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程度不等地具 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份, 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语录体 散文,精练简洁,含意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 是孔子的声音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性格特点,也能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场景,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们一起编纂的,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 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辟。孟子讲究养气,文章 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见梁惠王》说:“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咄咄逼人,让 人感到其锋芒气势不可抵挡。但他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却非常幽默,富有戏剧性,充分揭露了齐人的可鄙可悲可笑,具有深刻的讽 刺意味。《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 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自称多“谬悠之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以各种各样的寓言,从不同角度,不同 层面,加以形象的展示。如《逍遥游》中宣扬一种精神自由的“无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