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总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

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

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5、物体颜色:

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αβ

2、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 )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

出来的。

凸面镜 凹面镜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

灶)。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α α

γ

γ α γ β

空气 水

第六节眼和视觉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

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4、凸透镜成像规律(P30)

④ ⑤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u

像的特点 像与透镜的距离v

应用 倒立或正立 缩小或放大 虚像或实像 2u f >

倒立 缩小 实像 2f v f <<

照相机 2f u f <<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 u f <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u f

= 不成像

获取平行

光 2u f

=

倒立

等大

实像

2v f =

测焦距f

5、眼球与折光系统:

眼球由眼球壁(包括角膜、巩膜、视网膜等)及其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组成。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6、虹膜的作用: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图见P33-34) 原因

矫正 近视 成像在视网膜前 佩戴凹透镜 远视

成像在视网膜后

佩戴凸透镜

第七节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1、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2、获取、处理信息的途径:

外界事物 →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电磁波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紫外线可以杀菌消毒,还能是荧光物质发光,用来鉴别纸币真伪;X射线在医学上可以诊断疾病;γ射线可以杀死肿瘤细胞。

5、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答案】A 【解析】解:A图改变水量,能改变空气柱的长度,能改变频率,改变音调,故A正确;B图探究了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 C图探究了声音传递能量,故C错误; D图可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题考综合考查了声学的知识,对于这类题目,要结合相关的声学概念进行分析处理。2.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圆柱体AB放置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P为2倍焦距点,圆柱体所成像的形状和位置应是() A.两头细中间粗,像到镜距离都大于焦距 B.A端细,B端粗,B端的像到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C.两头粗中部细,像到镜的距离都大于2倍焦距 D.A端粗,B端细,A端的像到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答案】B 3.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答案】D 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高为10cm的物体发出的光由该透镜在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高为7cm的像,则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一定是() 看起来没 那么深啊! 水深 危险 F P F P A B 第1 页,共10 页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集

课题 1.1 对环境的察觉(一)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人皮肤中的四种感受器,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重点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引入] 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明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人能对感觉环境世界的各种刺激——感觉世界 [新课展开] 让学生说出刚才例子中的各种刺激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器官去感觉的?分别形成以哪些感觉? 视觉——眼听觉——耳 讨论: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有那些感官的参与? 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 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②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③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 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不同的感觉。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热觉、触觉、痛觉……] 1. 皮肤的触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 1.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 味道酸甜苦咸 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 【答案】 一、选择题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答案】B 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妈妈用的是() 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 【答案】B 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 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 【答案】D 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 C.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D.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答案】C 7.下列叙述最符合人的皮肤的功能的是() 第1 页,共4 页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浙教版)七年 级下科学复习提纲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 感觉器官。 2、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 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 3、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 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4、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5、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6、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7、嗅觉的特点:(4点) ①大脑嗅觉会产生疲劳现象,由于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了。 ②人的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不同的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8、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 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9、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10、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11、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1.如图2-2-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B) 图2-2-2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解析】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当往钟罩外抽气时,钟罩内由于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 2.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A) 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 【解析】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__020m。 4.图2-3-1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图2-3-1 (1)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⑦内有位觉感受器⑧内有听觉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 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5.图2-3-2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⑤ 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①。(填数字代号) (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不能(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填数字代号)张 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4)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这与图中数字③所示结构的调节有关。 图2-3-2

新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 天,38周〕, 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女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骨盆变大,乳房增大,声音变尖; 18.生殖器官发育成熟的标志:遗精和月经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第1节感觉世界 A.感觉的产生 人有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当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感受到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作出分析,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B.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感觉的类型: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具有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感觉功 能 2.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 不同的,如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3.皮肤的其他功能: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 如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C.鼻和嗅觉 1.嗅觉:嗅觉是由气体物质刺激嗅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蛋糕香味形成嗅觉的过程

D. 舌和味觉 1. 味觉:味觉是由溶解性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所引起的感觉 2. 形成味觉的过程:舌上有味觉感受器,能感受各种食物的刺激。当食物进入口腔内, 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唾液中,味觉细胞接受刺激,通过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这就是形成味觉的过程 第2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A. 声音的产生 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 止,发声也停止。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B. 声音的传播 1.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2.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3. 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 4. 真空不能传声 C. 声波 1.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 叫声波。声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2. 声波的应用 a) 医疗上用超声波粉碎结石,通过内脏反射的超声波分析体内病变(B 超) b) 科学家用声呐探测海水深度 蛋糕香味 人呼吸 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 信息 嗅觉神经 信息 大脑皮层嗅觉中枢 嗅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 第1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器官(5个):。 2、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冷热,痛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3、嗅觉的形成:气味→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形成嗅觉)。 4、嗅觉的特点:时间长了,会闻不出鱼腥味,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的缘故。人的嗅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不同。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5、舌的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内有许多,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主要可分为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第2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声音产生的条件:;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3、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即回声。(可用于测距离)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速度不同。同一温度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中传播最快。在同一物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越。15℃时,空气中声速是米/秒。 第3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②中耳包括、(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和。 2、耳的主要功能:和。位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感受器在和

中,保持身体平衡。(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听小骨()→耳蜗(内有感受器,把振动转化为声音信号)→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神经中枢(大脑产生听觉)。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或发生障碍会造成传导性耳聋——可用助听器;耳蜗、听觉中枢和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会造成神经性耳聋—不能用助听器。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或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5、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声音尖细刺耳或低沉描述的是,震耳欲聋描述的是,闻其声知其人描述的是。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单位是()。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7.乐音:悦耳动听的声音。噪声:使人烦躁不安,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第4节光和颜色 1、自身会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传播的。实例:(①小孔成像(阳光下树影中的圆形光斑)②影子的形成(手影、皮影戏)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⑤坐井观天。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4、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m/s)。光速:真空>空气>水>玻璃。 1光年指的是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千米,

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呈蝌蚪形 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 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 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 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 其他废物。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第38周:称作胎儿期(之前称为胚胎),胚胎在第9周已初具人样,从此称为胎儿; 第六个月的胎儿活动已很频繁,生长迅速;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 9个多月(约 280 天,38周),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有一层膜为屏障),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阻 断一些传染病,但有些药物仍有影响(如酒精,毒品,烟,孕妇禁用药) 10、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是胎生的优越性。 1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12、分娩几秒钟后婴儿就会哭或咳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促进呼吸系统工作 13、初生婴儿主要靠母乳,母乳营养全面,含有抗病物质,是婴儿最好的食品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 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2、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1节 感觉世界教案 (新版)浙教版

感觉世界 课题2.1感觉世界日期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 能。 2.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 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重点 难点分析1.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课程资源 的准备 课件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准备引入] 播放一段录像,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可能的答案: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看到的片段,对影片中有关情节的描述,有关语 言的评价。 [课题揭示] 这些现象说明人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即人能对感觉环境世界 的各种刺激——感觉世界 [新课展开] 让学生说出刚才对影片中的各种刺激是通过人体的哪一个器官去感觉的?分别形 成以哪些感觉? 可能的答案:视觉——眼听觉——耳 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是用身体的哪些结构来感觉 的? 一、人的感觉 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2-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②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③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思考1:1、以吃棒棒糖的人为例:是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与你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2.以听音乐的人为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首歌?你是不是喜欢每一种类型的歌曲? 思考2:1、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 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最后总结,感觉的产生图2-2 刺激——感觉器官——大脑 二、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可能的答案:热觉、触觉、痛觉…… (一)皮肤的触觉 实验一、以同桌为实验小组,其中一生闭上又眼,将双手往后放,另一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玻璃球、金属块、木块、橡皮等物品,让同桌同学摸,通过手的触摸,让对方同学说出此物体的:形状、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物品材料、物体冷热程度等一些物品的特点。 思考一:实验时,你是用手的哪一部位去触摸物体的?为什么不用其它部位?由此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手指与手背、身体背部等人体不同部位的触觉的敏感度的差异。

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对环境的察觉 透镜和视觉 一等奖

第2课时视觉 【基础达标】 1.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照相机B.投影仪 C.放大镜D.汽车后视镜 2.我们通常所说的蓝眼睛是指人的眼球中() A.角膜是蓝色的B.虹膜是蓝色的 C.晶状体是蓝色的D.玻璃体是蓝色的 3.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产生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B.大脑、大脑 C.视网膜、大脑D.大脑、视网膜 4.检查视力时,视力表上的落在被检查者视网膜上的图像是() 5.物像落在盲点上不能形成视觉的原因是() A.没有视神经B.不能成像 C.感光细胞过于集中D.没有感光细胞 6.眼球的折光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相当于一个________,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 7.人的眼睛和照相机的结构非常相似,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在________上。下列示意图中,属于近视眼的是________,矫正时应戴的眼镜镜片是________(填“丙”或“丁”)。 (第7题) 8.(2023·绍兴)小敏对眼球成像原理进行模拟实验。如图所示,将蜡烛放在A处时,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把 此时凸透镜和光屏模拟成正常人眼球模型,光屏相当于眼球的________。在原位置上,换一个凸透镜后,发现要将蜡烛移动到B处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凸透镜和光屏相当于模拟________(填“近”或“远”)视眼的眼球。 (第8题) 9.如图甲所示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 (第9题)

(1)眼球内能成像的部位是[]________。成像过程中对光的折射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 (2)刚走进电影院时几乎什么也看不见,片刻后才能看清周围的人。这种变化是由于眼球中的[]________变大了。 (3)如图乙所示为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眼球同时看一个圆球的示意图。由图可知,________(填序号)是正常眼,原因是物像落在________上。 10.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的近视发病率高达60%,居世界首位,并且还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这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如图所示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10题) (1)近视患者看不清________处的物体,可以戴装有________透镜片的眼镜加以矫正。 (2)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结构①是窗户上那块明亮的玻璃。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___。 (3)在眼球的成像过程中,对进入眼睛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结构主要是[]________。 (4)眼球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相当于胶卷的眼球结构是[]________,该结构上的一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到________的一定区域,产生视觉。 (5)眼睛是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预防近视、爱护眼睛要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请列出两项预防近视的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高】 11.仔细观察图中的眼镜,可知它() A.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B.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C.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D.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第11题) 12.(2023·莱芜)有一次,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镜架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多选)() (第12题) A.用手摸镜片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 B.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C.让镜片正对太阳光,太阳光通过镜片后能呈现一个大光斑的是近视镜 D.拿着镜片看字,把字放大的是近视镜 13.小明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焦距大小。实验中测得图甲焦距为10厘米,再将甲分别挤压成图乙、丙的形状,并分别测量焦距。

2020-2021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课练--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6节 第1课时 透镜

第6节透镜和视觉 第1课时透镜 知识点 1 透镜的分类及特点 1.如图B2-6-1所示,对光有发散作用的透镜是( ) 图B2-6-1 2.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关于折射光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 D.折射光束比原来光束会聚 3.如图B2-6-2所示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 图B2-6-2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如图B2-6-3所示是一个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则这个玻璃体( ) 图B2-6-3

①可以看作两块凹透镜 ②可以看作一块凸透镜 ③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 ④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 2 透镜特殊光线作图 5.完成如图B2-6-4所示的光路图。 图B2-6-4 6.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B2-6-5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分别放在太阳光下,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 图B2-6-5 A.a B.b C.c D.都不行 7.小明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图B2-6-6中操作最合理的是( ) 图B2-6-6

8.如图B2-6-7所示,虚线框内各放置一个透镜,由发光点S发出的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可知( ) 图B2-6-7 A.图甲为凹透镜,图乙为凸透镜 B.图甲、乙都为凸透镜 C.图甲为凸透镜,图乙为凹透镜 D.图甲、乙都为凹透镜 9.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10.如图B2-6-8甲所示,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桌面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F,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________,从A处射出的光为________(填“发散”“平行”或“会聚”)光束,这种小灯泡的灯丝位于A的________处。 图B2-6-8 11.如图B2-6-9所示,根据透镜对光的作用分别在图甲、乙中画出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并在图丙的虚线框中填上合适的透镜。 图B2-6-9

第02章 对环境的察觉(填空题)-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题型专项突破(浙教版)

第02章对环境的察觉(填空题)-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册科学题型专项突破 (浙教版) 一、填空题 1.2016年9月4日﹣5日,G20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在文艺晚会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在悠扬的琴声中,一把美轮美奂、光彩流转的折扇,缓缓打开(如图).水下部分的折扇是由 于光的 形成的;湖边的观众看到演员水面下的腿似乎变短了,这是光的 引起的. 2.小金同学由于经常玩手机,近期发现视力严重下降,经眼科医生检查小金看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前方,则小金被确诊为视眼,应佩戴______透镜矫正.3.大厦玻璃幕墙反射强光刺眼是由于光的_______反射造成的。凸透镜可以用来矫正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4.味觉细胞对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舌对甜味最敏感,舌对苦味最敏感。 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将发生__________现象,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将__________,但折射角总是__________于入射角。 6.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漂浮着一个正方体的木块,水面以下的部分看起来比水面以上的部分要大一些,这是因为烧杯和水起到了__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的放大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________像(选填“虚”或“实”)。________视眼镜用的就是这种透镜(选填“近”或“远”)。 7.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不同。 8.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我省北部将能观察到日全食。观测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如果没有专用的太阳滤镜,可采用如图的两种简便方法:如图甲所示,准备一盆黑墨水置于阳光下,在脸盆中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是利用了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将手指展开,互相垂直叠放,对着阳光,在白纸上也能观察到太阳的像,这利用了光沿传播的原理。 9.一位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某次实验蜡烛距透镜18cm, 第1 页,共5 页

新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单元 对环境的察觉之声学学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复习提纲一:声学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如温度、气味、颜色、 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觉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例:“孔子闻韶音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触觉和味觉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对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例:妈妈常用手背来感觉小孩是否发烧,说明手背皮肤中有敏感的 ( ) A.触觉感受器B.痛觉感受器C.热觉感受器D.冷觉感受器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 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注意:人的各种感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不要把感觉器官当成感觉形成的部位,平时考试容易出错,请同学们切记! 例:狗的嗅觉特别灵敏,形成嗅觉的部位是( ) A.大脑皮层 B.鼻腔 C.嗅觉神经末梢 D.嗅神经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 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等各种味道。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最敏感的区 域是舌根,是舌尖,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味道酸甜苦咸 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下册 第02章 对环境的感觉复习课(学生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 第2章对环境的感觉 复习课 目录 (1) (3) (7) (11) 【知识网络构建】

【考点专题梳理】 考点1 感觉世界 人们对环境的察觉是通过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_等来实现的。 考点2 声音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它的传播必须依赖于物质且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传播的速度跟物质、温度有关,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考点3 光和颜色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3×109米/秒。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且太阳光中还有不可见的紫外线和红外线 2.发光物体的颜色由其所发射光的颜色决定。 不发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反射光的颜色决定,如红色物体能反射红光,吸收除红光以外所有色光,所以当有红光(或有红光的复色光)照射在该物体上时,该物体为红色,而当没有红光照射在该物体上时,该物体为黑色;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其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如红色透明物体能透过红光,吸收除红光以外所有色光。 考点4 光的反射 1.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而且都遵循“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

人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光的反射定律。其应用有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平面镜的作用既可以改变光路,又可以成与物体等大的虚像。 考点5 光的折射 1.一束光斜射到两种物质的界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进入另一种物质,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人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等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等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考点6 透镜及成像 1.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其中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可以成像,照相机和放大镜均是根据其成像规律制成的。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是凹透镜。 2. 照相机的“变焦”:照相机的镜头一般不能真正改变焦距,所谓“变焦”其实是改变像距与物距从而改变所成像的大小,改变的规律是:u>2f时,u变小,v变大,像变大,但f<v<2f。 3.人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近视眼可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远视眼可戴凸透镜矫正。 【重难点突破1:声音】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①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如果没有介质,声音则无法传播,如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只有在1标准大气压、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才是340m/s。 ③声音能反射。回声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而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要能区分开回声和原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应比原声晚0.1s以上。 ④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及听觉形成的机理角度来看,防止噪声污染一般有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的特性

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期中复习-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教案)

1.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使用物镜甲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一所示,而改用物镜乙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二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镜乙可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较物镜甲少 B.若使用相同的光圈,物镜甲比物镜乙视野暗 C.若不改变目镜,则物镜甲比乙的镜头要短 D.若想将图一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蝉翅样本向左下方移动 【答案】B 2.自然界里有许多动物的名称中带“鱼”字,但它们却不是鱼类,比如甲鱼、娃娃鱼、鲸鱼.关于以上三种动物的共同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 B.成体都能用肺呼吸 C.体表都有鳞甲 D.都是卵生 【答案】B 【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一、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细胞结构

(1)基本结构: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异同 共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不同点:植物比动物多了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细胞结构的功能 特别提醒: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把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二、显微镜的使用 结构名称 作用 细胞壁 由纤维素组成,保护和支持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细胞膜 将细胞与外界隔开,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细胞,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细胞质 细胞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 位于细胞中央,近似球形,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液泡 内有细胞液 叶绿体 含叶绿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并非所有的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