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科学第二章

一周知识概述

1、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声能等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可以储存。

3、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研究运动时,选定一物体,并将它看作静止来作为标准,这个标准物就叫做参照物。

5、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公式为:v=s/t

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这种能叫做动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多种形式的能,但动能只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

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1)流动的水,能使水车转动,流动的水也具有动能。

(2)风是流动的气体,风使风车转动,流动的气体也具有动能。

2、比较速度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两者通过的路程,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两者所用的时间,时间越少则速度越快。

3、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可能就不相同。为了研究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一周知识概述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5、力的测量

(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2)弹簧秤的刻度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它的伸长成正比.

(3)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零点的确定;量程的选择;最小刻度值的判断;指针,拉杆不要与秤壳相摩擦;视线与秤面垂直.

重难点知识讲解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

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

B.要产生力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的参与,可以吗?

至少两个物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称为作用点.

物体的各部分(或物体表面的各部分)在受到某些连续分布的力的作用时,从效果上讲可等效于其合力的作用,像物体受到重力、浮力、支持面的支持力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样的力的作用点均是等效作用点,即连续分布的力的合力作用点.

一周知识概述

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G;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均匀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3)重力的单位:牛顿

(4)重力的大小.物体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可用G=mg计算.其中g =9.8牛/千克,表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

(5)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2、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1)摩擦分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2)摩擦有利有弊,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方法之一是改变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方法二是改变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法三是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之间的相互转变.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A.形状规则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

B.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或平衡法找出物体的重心.

2、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始终保持竖直向下.

如图甲、乙所示无论铁架台是否倾斜,重锤静止时悬线总是处于竖直状态.

利用这一特点制成重垂线可以用来检查墙面是否竖直.

3、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我们应当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气体、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用滚动代替滑动.b.减小压力.

c.给接触面加上润滑油.d.气垫的方法.

如机器的转轴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各个转动部分加润滑油就是这个目的.

气垫船的原理.水翼船虽然与气垫的原理有所不同,但当高速行驶时,利用水翼来提高船身位置,减小船体与水的接触面,同样可以达到减小水的摩擦力的目的.

一周知识概述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即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2)惯性: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二力的合成及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二力的合成.初中自然科学只涉及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①要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②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

④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

2、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外力的作用呢?

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二力平衡.

A.当物体受到二力平衡时,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B.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光学之平面镜易错题整理(包含答案)

七下易错题整理:光的反射平面镜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 1.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 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 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 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 2.如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最好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 等大 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 光屏上 D.玻璃板应选择较厚且涂有水银反光面的镜子 3.某人手持边长为 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始终保持为 0.4m。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 6.0m,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 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这棵树的高度约为() A. 4.0m B. 4.5m C. 5.0m D.5.5m 4.有一位同学在湖边拍了一张照片。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 A.倒影比真实景物暗一些 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 C.倒影中人物排列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 D.景物与倒影对称于水面 5.下列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凿壁借光 B. 渔民叉鱼 C.水中倒影 D. 雨后彩虹6.把微小放大以利于观察,这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右图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 A为激光笔, B、 C是平面镜, P为台面,未放重物时,激光束反射在屏上的光斑为点 D,当把重物 M放在台面 P上时,台面将发生微小形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镜 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 D点的左侧移动 B.平面镜 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 D点的右侧移动 C.平面镜 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 D点的左侧移动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播。(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0.1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 = 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第三节耳和听觉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小实验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小实验 实验4.小孔成像观察仪(操作) 实验目的: 1.认识小孔成像观察仪的原理; 2.学会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 实验准备: 两个圆纸筒(- 大一小,大的能够紧套在小的外边,并能相对移动),锡箔,防油纸或绘图纸(- 般半透明纸也可),蜡烛和火柴。 实验步骤: 引子: 你是否看到过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地面上有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不是树口十间缝隙的影子,而是太阳的像。这个光斑是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发生小孔成像而产生的。关于小孔成像现象,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记载,其中指出,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相比较,是上下颠倒的。下面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个小孔成像观察仪,来观察小孔成像的情况。 1.在大纸筒的-端包上锡箔,在锡箔中心戳-个针孔;在小纸筒-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纸作为纸屏,将小纸筒插入大纸筒内。整个装置除锡箔有针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这样就做成了所示一一个小孔成像观有孔的锡箔图1- 6观察仪,。 2.在室内,把小孔成像观察仪有小孔的一侧对着光线明亮的窗户或窗外,一个明亮的物体,在另一侧观察就可看到光屏.上呈现窗户或明亮物体的像。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况:像比物大还是比物小宁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9像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3.在室内,点燃- - 支蜡烛,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点亮的烛焰,观察蜡烛的像,注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使小孔成像观察仪逐渐接近(或远离)蜡烛,观察像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保持小孔成像观察仪与蜡烛距离不变而将纸屏向针孔推近,观察像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 4.如果把观察的烛焰向右(向左)移过- -小段距离,则它在屏上的像将向哪侧移动?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将针孔稍微变大- -点,重复上述过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变化。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听觉产生过程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知识点二:乐音的三个特征 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知识点三:噪声 1.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2.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二、重难点突破 考点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 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如图: 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半规管、前庭: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就是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注:(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另一种耳

七年级下册 科学 第二章 运动和力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有很多种形式存在: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等等 2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 3能跟物质的运动一样,能的存在也是多种形式,动能,势能,电能,化学能,光能,声能等等 4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既有两种形式,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所具有的能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 7不同形式的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 1参照物: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标准物体就叫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可能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将物体运动分为1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 3直线运动可以分为(1)匀速运动(2)变速运动 4匀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 5变速直线运动: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变化 6比较快慢: 1比较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2比较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7速度: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ひ)=路程(s)÷时间(t) 常用单位m/s读作米每秒,交通运输常用千米每时,km/h,单位换算关系为1m/s=3.6km/h 8平均速度:平时看到的物体运动大多数是变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常在变化,对速运动快慢描述很复杂,一般只需粗略描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快慢,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

物体在这一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变 第三节力的存在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力,却能看到各种力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2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能使物体的速度由小变大,也能由大变当.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科学上,物体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统称运动状态的改变.可见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也同样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单个物体是不能产生力的,力也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并不一定要接触,如磁铁) 5弹性:弹簧受到手的拉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这种性质叫弹性 6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手拉弹簧时,也会感受到弹簧对手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弹力是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7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 8力的单位是牛顿N(相当于托起两个鸡蛋) 9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用弹簧做的) 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图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形象地表示力的三要素.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未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发的作用点.这种方法叫做力的图示.注意点:(1)定标度:就是要定标准度(2)定作用点:一般在物体上(3)定方向:沿着力的方向画射线4定长度:要画等分格子(5)标箭头:箭头的未端顶着格子,至少2格(6)标出力的数值和单位以上叫四定两标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 运动和力

第二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 【教学内容】 浙教版《科学》第二册第2章第1节“运动和能的形式”:运动的多种形式和能的多种形式。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2.能结合实例说明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的存在,从而确认能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通过事例让学生确认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 【教学难点】 确认各种形式的能。 【教具准备】 小车、钩码、细绳、定滑轮、饮料罐、橡皮筋、吸管。 【学生课前准备】 按图2-9制作一个玩具。做一个风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中。那么,运动有哪些形式?听说过能吗?能有哪些形式?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新课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1)小组内说说你见过的运动。(2)自读课文和插图。思考运动有哪些形式?(3)分组讨论,机械运动有哪些特征?运动有哪些形式?(教师参加讨论)。交流讨论结果。(4)小组内试举一例上述运动。

2.能的多种形式:(1)学生在室外展示自己的玩具,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玩具运动的。(2)演示图2-8、2-9的实验,思考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3)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上述“思考”题(教师参加讨论)。(4) 交流讨论结果。(势能可以积蓄,可以转化为动能;风是流动的气体,风使风车转动,流动的气体也具有动能。(5)读图2-6,你知道该图的故事吗?你从图上发现了什么?讲故事谈发现。(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水利的故事。流动的液体也具有动能。)(6)分组讨论,说说能有哪些形式?能量可以储存吗?试举一例说明。机械能包括哪些能?你家里要消耗哪些能?(能的形式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可以储存。) 三、小结本节所学内容 小结(略) 四、作业 1.第49页1、2、3题。 2.谈谈你见过哪些运动,它们都具有哪些能? 第二节机械运动 第一课时运动和静止 一、学情分析 在前一节中学生学习了运动的各种形式,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运动和静止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再提出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结合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判断参照物,学生兴趣往往比较浓厚,但参照物的选择只要让学生有常识性了解即可,不必展开。 机械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内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 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 同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在一定范围内,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力的测量:1.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一牛。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科学第二章 一周知识概述 1、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声能等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能可以储存。 3、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研究运动时,选定一物体,并将它看作静止来作为标准,这个标准物就叫做参照物。 5、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公式为:v=s/t 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这种能叫做动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多种形式的能,但动能只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 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1)流动的水,能使水车转动,流动的水也具有动能。 (2)风是流动的气体,风使风车转动,流动的气体也具有动能。

2、比较速度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两者通过的路程,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两者所用的时间,时间越少则速度越快。 3、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可能就不相同。为了研究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一周知识概述 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理解: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 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5、力的测量 (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2)弹簧秤的刻度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它的伸长成正比. (3)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零点的确定;量程的选择;最小刻度值的判断;指针,拉杆不要与秤壳相摩擦;视线与秤面垂直. 重难点知识讲解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第1节感觉世界(知识要点+练习)有答案解析版一、知识点简要 1.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其中_____和_____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_____。 4、嗅觉的形成:_____→__________(接收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_____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__________(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_____上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味觉的形成:_____→_____(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__________(接受刺激)→__________(将信息传递到大脑)→__________(形成味觉)。 6 味道酸甜苦咸 敏感区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 【答案】 一、选择题 2.“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心情。”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两句诗,诗中“花气袭人”和“鹊声穿树”描述了诗人的感觉正确的是() A.听觉和视觉B.嗅觉和视觉C.触觉和味觉D.嗅觉和听觉 【答案】D 3.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答案】B 4.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妈妈用的是() A.手心B.手背C.自己的额头D.自己的脸颊 【答案】B 5.在医生对已经实施局部麻醉的病人进行手术的过程中,病人的感觉状况应是()A.痛觉和触觉完全消失B.痛觉存在,触觉消失 C.痛觉和触觉都存在D.痛觉消失,触觉存在 【答案】D 6.右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 C.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D.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答案】C 7.下列叙述最符合人的皮肤的功能的是() 第1 页,共4 页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主要探究生命表现的规律及生命活动的基 本过程,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动物和植物的细胞、细胞分裂、生物 遗传及交配、骨骼和肌肉、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等。 一、细胞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但它们的 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叶 绿体,而植物细胞则具有这两个结构。细胞中的核是控制细胞生 长和分裂的重要部分。 二、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重要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可以实 现生长和增殖。同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也会复制并分离,确保新生细胞具有与先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细胞分裂有两种 形式: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三、生物遗传及交配

生物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这种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交配过程中进行传递。同时,交配也是生物进化和多样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动物交配中,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相互结合,形成新的个体。 四、骨骼和肌肉 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骼提供了支撑和保护,肌肉则实现了人体运动和姿态的调整。人体有200多个骨骼和600多个肌肉,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系统和器官。 五、人体的呼吸和循环 呼吸和循环是人体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呼吸通过吸入空气、氧气经由肺部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经过肺部排出体外。循环则实现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运输,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送到相应的组织和器官。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中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础,同时也对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 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完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一、光和颜色 【知识点1】光的基础知识: 1. 光源、光的传播 (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倒立的像)、日食、月食、射击运动员瞄准射击等。 (3)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透过瓦缝的圆形光斑,不管瓦缝的形状如何,其光斑都是圆的,说明这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 2. 光的传播速度 (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真空中最快,达3×108m/s,在空气中稍微慢一点,在水中光速为真空的3/4。 (2)光年:1光年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1012km。故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知识点2】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 1. 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雨后彩虹”就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单色光、复色光和不可见光: ①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绿光等; ②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白光就是复色光。 ③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光叫不可见光,常用的有:红外线,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就是红外

线;军事上有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杀菌,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2. 物体的颜色: ①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色光进入眼睛,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 ②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单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单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透过的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反射的颜色 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二、光的反射 【知识点1】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如图所示,理解“三线”:入射光线AO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两角”:入射角α,反射角β;O 点既是入射点,又是反射点。 ①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和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分居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②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物 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1.如图2-2-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B) 图2-2-2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解析】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当往钟罩外抽气时,钟罩内由于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 2.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A) 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 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 【解析】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__020m。 4.图2-3-1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

图2-3-1 (1)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⑦内有位觉感受器⑧内有听觉感受器。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 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5.图2-3-2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⑤ 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①。(填数字代号) (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不能(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填数字代号)张 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4)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这与图中数字③所示结构的调节有关。 图2-3-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知识点梳理 考点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正在发生的物体叫作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1.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_,它们应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时纸片上下跳动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靠近发声音叉的小球被多次弹开 答案:振动;转换法. 【解析】观察上面的四幅图,可见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扬声器发声,碎纸屑跳跃;音叉发声,溅起水花;靠近发声音叉的小球被多次弹开;当它们在发声的时候,都能使紧靠它们的物体振动,这说明它们在发声的同时,自身都是在振动的,由此可得出结论: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些都是使用转换法思想进行研究的. 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考点2.声音的传播 1.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月球上没有空气,航天员们只能通过无线电设施进行交流。 例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 在真空中也可以传播声音 C . 振动的物体一定会发出声音 D .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答案:D

变式训练一: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变式训练二:用大头针在两个塑料杯底部扎了个小洞,把细线插进杯中打结制成一个土电话,对其通话过程合理说法为() A.声音只在固体中传播 B.声音只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既在空气中传播,也在固体中传播 D.通话过程主要说明声音可以反射 答案:C 【解析】声音既可在空气中传播,也可在固体中传播,用细线和塑料杯制成的土电话,主要依靠固体(细线)传声,并且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考点3.声波 1.与水波的传播相似,声音在空气中也是以声波的方式向远处传播的。 2.声波用途广泛,如: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深度。 例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声音具有能量 B.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 D. 声音是一种波 答案:C 【解析】A. 声音具有能量,如超声波碎石等,故A正确;B.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C.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传播介质有关,在空气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故C错误;D. 声音是一种波,是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故D正确。 考点4.声音传播的快慢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 2.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米每秒,气温每升高1℃,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米。注:1.对山崖高喊,会听到回声。因为声音在传播中遇到山崖被反射回来了。 3.估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之间的距离S,在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s/t即可。(2)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听到回声所用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离山崖的距离s,利用v=2s/t即可。 例4.在一根足够长的装满水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__________次响声,最后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声音不能在____________中传播。

华师大 科学 七下 第二章 空气 知识点

第二章空气 2.1空气的存在 1、一切物质都有质量,空气作为一种物质也有质量。 2、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它对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会产生保护的作用。一个物体,只要在空气中,就会受到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大气压作用。 3、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非常大。 4、大气压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水泵、塑料吸盘、挂衣钩、吸管、抽水机等。 5、大气压过低,人呼吸的时候氧气摄入会减少,使人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严重时会导致昏迷;大气压过高,空气相对干燥,容易诱发哮喘等疾病。 6、空调一般安装在上部,暖气片一般安装在底部,是为了空气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 7、空气的水平运动主要是地球上不同地区接收的太阳热量不同而形成的,也和地球自转、地形、空气和地面的摩擦有关。 2.2空气的成分 1、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2、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探究空气的成分实验中,当燃烧结束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被吸入了集气瓶,白烟消失,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约占其体积的五分之一。 3、烟一般是固体小颗粒,雾一般是液体小液滴,烟雾是2者混合。 4、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氮气大约78%,氧气大约21%,二氧化碳大约0.03%。 5、像空气一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6、稀有气体不活泼,曾被叫做隋性气体,但是也能够与一些物质发生反应。氦气也可以用来填充气球,当电流通过稀有气体的灯管时,就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7、法国的拉瓦锡首先发现空气的组成,实验的材料是氧化汞。 8、工业上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氮气和氧气,这是根据他们的沸点不同。这种方法叫分离空气法,是物理变化。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空气复习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复习学生姓名课题第二章复习 年级班级7 学科科学课程形式1V1 任课教师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一、知识回顾 1、空气的存在 A、空气具有质量。 B、大气压方向。 2、空气的成分 A、探究空气成分: 实验原理:; 选择红磷原因:; 实验步骤:; ; ; ; ;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误差分析: 小于五分之一原因(3条):; ; ; 大于五分之一原因(2条):; ; 实验成功的关键:; ; ; 间接证明氮气哪些性质(3条):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 B、空气成份及含量:78%,21%,0.03%,0.94%,0.03%。 C、稀有气体种类及用途:; ; D、工业制取氧气和氮气方法:;

3、 氧气 A 、 氧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 ; 化学性质: ; B 、 氧化反应:两种常见方式 和 ; C 、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的区别: ; D 、 燃烧三个基本条件: 、 、 。 E 、 木炭、红磷、硫、蜡烛和铁丝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现象及文字表达式: 4、 二氧化碳 A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 B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文字表达式: ;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变红的文字表达式: ; 加热后,石蕊试液中由红变为紫色的文字表达式: ; C 、 二氧化碳的利弊: 利: ; 弊: ; 现象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文字表达式 备注 反应 前 在空气中燃烧 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后 红磷 暗红 色粉 末状 固体 微弱的黄色火焰 明亮的黄色火焰 生成大量白烟 点燃 五氧化二磷 P 2O 5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 2P 2O 5 木炭 黑色 固体 燃烧发红 燃烧更旺,发出白光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点燃 二氧化碳 CO 2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C+O 2CO 2 硫 黄色 固体 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点燃 二氧化硫 SO 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 2SO 2 铁丝 银白 色固 体 不能燃烧 只能发红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黑色固体落入瓶底 点燃 四氧化三铁 Fe 3O 4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 2Fe 3O 4 蜡烛 乳白 色固 体 正常燃烧 燃烧更旺,发出 白光 瓶壁上出现水珠,生成的气体能使澄 清石灰水 变浑浊 点燃 二氧化碳CO 2 水H 2O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华师大科学七下第二章空气知识点

第二章空气的复习提纲 1、一切物体都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 课本第42面图2.1.1:你观察到水平细木条发生现象?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放气的一端上翘。说明了空气是有质量的。 2、空气有哪些用途? 答:供生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形成风、雨、云、雪等天气现象,供物质燃烧,气球升空,放飞风筝,降落伞降落,飞机飞行,滑翔,帆船运动,吸饮料,钢笔灌墨水等。 3、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这个空气层叫大气层。它对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会产生大气压的作用。作用的方向是向各个方向都有。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叫马德堡半球实验。若地球上没有空气,地球将会变得怎样?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变的很大,地球上生物将不能存在。 5、覆杯实验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用嘴吸装矿泉水的空塑料瓶,瓶会变瘪,原因是瓶内气压变小,且小于外界大气压。 请解释瓶吞鸡蛋的实验原理:酒精棉花的燃烧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而溢出,鸡蛋放在瓶口把口封住了,里面的空气因受冷而缩,气压变小,外面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而把鸡蛋压入瓶内。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 塑料吸盘、离心式水泵、吸饮料、钢笔吸墨水、茶壶倒水等。 5、空气对流的原理:空气受热会膨胀,密度会变小并上升;而空气受冷会收缩,密度会变大并下沉。也就是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这样空气就会流动起来。所以要使气体(包括液体)很快流动,加热必须加热气体(液体)的__下部_,而冷却气体(液体)应该冷却气体(液体)的上部。 6、海陆风形成:因为水容纳热的能力比沙石大,接受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升温快,放出同样多的热,沙石比水降温也快。所以白天接受太阳辐射,陆地的气温比海洋高,陆地上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而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区,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即风从海洋吹向陆地_,形成了海风。晚上刚好相反。 8、在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1)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百烟,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打开止水夹会有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约占集气瓶体积1/5。 等集气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时,会有约1/5的水进入集气瓶中,这说明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水进入瓶中是因为_氧气消耗了,瓶内气体减少,气压变小。 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量要充足,装置的气密性要好,要等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若放入的红磷量不足,会导致测得的数据偏小;若未等冷却就打开止水夹,会导致实验 数据偏小;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则会导致看不到实验现象。 9、空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稀有气体包括氦、氖、氩、氪、氙、氡六种。它们化学性质不活泼,曾一度被称作惰性气体,但现在发现稀有气体还是能发生化学反应的。它们有许多用处:例、氦气约为氢气密度的2倍,但氦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安全,因此可用氦气充填飞艇和气球。当电流通过冲有稀有气体的灯管是,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光,霓虹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10、利用液态氮和液态氧沸点不同,工业上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办法来制取氧气和氮气。由于液氮的沸点为-196℃,液氧的沸点为-183℃,所以氮气先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氧。人们液氧和液氮分别装入蓝色和黑色的钢瓶里。工业制氧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