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以国家贫困县安徽省颍上县为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张时飞唐钧

“在过去20年来,中国使4亿人脱离贫困,这是一个极大的成就”。这是世界银行对中国上个世纪80—90年代扶贫工作的赞誉。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贫困问题继续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格外重视。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减贫工作,对于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就必须有个清楚的认识。

2006年5月间,由国务院扶贫办提议并牵头,联合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全国残联,民委、中国社科院等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组成了一个课题组,目的是摸清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由于各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面对的政策对象群体不同,加上在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使得各种统计数字难以统一到同一个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中。

为了理清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各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基层去解剖麻雀,到这些统计数字的最初的出处去看看这些数字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及怎样汇总上报的,可能是一个相对可行而且可操作的思路。从这个研究假设出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受国务院扶贫办和课题组的委托,组织人员于2006年8月赴安徽省颍上县作实地调查。

安徽省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全县人口158万;土地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公顷;辖30个乡镇,727个村(居)民委员会。颖上境内地势起伏,南低北高,岗湖洼地多,易涝易旱。2003年,由于淮河两次炸坝行洪,该县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早在1985年,颍上县就被定为国家贫困县。2002年,颍上县再次被国务院确

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确定216个贫困村,其中重点贫困村130个。1调查期间,调研组分别与颍上县扶贫办、民政局、残联、农调队四个部门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座谈,四部门都竭尽所能地向课题组提供了他们掌握的相关数据资料。调研组也设计了问卷,在部分乡镇进行了必要的问卷调查。然后,调研组详细分析来自各方面的数据,对颖上县的农村贫困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的目的是要理清一个国家贫困县各部门上报的统计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最后,试图根据以上的分析框架来探讨中央层面的各部门的统计数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数据来源及资料采集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提供数据的具体政府部门及他们的采集数据的方法分述如下:

颍上县农村扶贫开发办公室(简称“县扶贫办”)2004年8月,县扶贫办策划并实施了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至是年底,数据收集工作基本完成,数据录入及初步整理、分析于2005年结束。

此次调查以县扶贫办提供的《安徽省农村贫困监测卡》为基础,具体指标包括户主信息(姓名、地址等)、家庭基本情况(人口、劳动力及文化程度、在校学生数、住房面积等)、经济状况(年纯收入及分项等)、特殊群体情况(是否为五保户、特困户等)、致贫因素和帮扶情况等。

本研究采用的是此次调查的原始录入数据,涉及全县31个乡镇,共计524723户、155407人。数据统计分析由调研组完成,分析工具为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 12.0版)。县扶贫办提供的汇总资料是委托当地某一电脑培训学校完成的,其分析工具和结果生成过程无法得知,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及分析以课题组的运算结果为准。

颍上县民政局(简称“县民政局”)县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是颖上县农村社会救1本报告中的数据资料除特别注明出处的之外,均为颖上县各有关政府部门提供。

助对象群体的的基本资料,共分两个部分:

一是全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数据。农村五保对象又分为两类,即“已实行五保供养对象”和“符合条件但仍未实行供养的对象”(简称“应保未保”对象)。在调查中了解到,县民政局对全县所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建立了项目较为完备的台帐,内容包括户主姓名、性别、民族、地址、邮编、类别、享受人数(其中含女性、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人数)、登记时间、证件号码、身份证号码等。

二是全县农村特困救助对象的数据。主要包括农村特困对象的摸底数和其中已经实际享受救助的人数。2004年4月,根据国家民政部的要求,县民政局对全县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家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摸底排查,于是年10月结束。共收集了38599户、107054人的基本信息。由于此项工作属于摸底性质,且时间紧、任务重等因素影响,数据收集仅限于农村救助对象的户数、人数、致贫因素等少量指标,无分户详细资料。

在农村特困救助对象资料中,在调查当时已享受特困救助的13908户、30644人的基本资料较为详细。不过,除汇总表外,大量信息散布于各级各类的申请表、审批表中,没有录入计算机。受到调查时间的限制,虽曾有过将相关数据资料重新进行计算机处理的动议,但因档案数以十万计,调研组感到力不从心而放弃。

为与颍上县实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对照,调研组根据需要制作了一份《颍上县农村特困救助对象基本信息表》,请县民政局帮助下发至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样本单位,请村委会协助填写。考虑到全县农村特困救助对象摸底人数超过10万人,研究人员决定把调查项目限于家庭成员姓名、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在校学生数、有无严重疾病、是否残疾、有无劳动能力、就业状况、2005年家庭人均收入和是否享受特困救助等。最后采集的有效样本为759户、1682人,占2004年摸底户数人数的2.0%和1.6%。其中享受农村特困救助待遇的433人,占样本总数的25.7%。

颍上县农村调查队(简称“县农调队”)鉴于县农调队本身并没有作统计分析的任务和农村调查数据资料属于保密范围等因素,县农调队负责人只是简要介绍了该县农村贫困人口的监测方法和几个主要汇总数据,如2004、2005年的农村贫困人口数,2005年的脱贫人数等。

颍上县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县残联”)2005年,中残联在全国开展了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颍上县的4个乡镇(润河镇、十八里铺镇、红星镇和关屯乡)中的8个行政村(邢元村、刘岗村、十八里村、张庄村、宁大村、丁楼村、关屯村和孔洋村)被抽中成为此次调查的样本单位。根据全国统一部署,此次抽样调查的现场调查已于2005年5月底结束。由于此次调查的基本分析单位是在省一级,县里的调查数据并无典型意义。所以调查完毕后问卷都送到省里进行汇总处理。目前县残联所存资料仅是一份简单的《抽样调查快速汇总表》,具体指标有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残疾人数,性别、残疾类别,家庭地址等。据汇总表所载,全县共抽取1028户、3412人,住户调查见面人数2915人,见面率为85.4%。其中,有残疾人的家庭为192户204人。由于分表中有1页缺省,本研究实际可利用的仅仅是189户、201人的相关数据。

2.颖上县各部门现有资料数据的收集方法

在与各有关部门的座谈中了解到,除了农村残疾人的统计数据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直接得出之外,县农调队、县扶贫办、县民政局提供的数据采集方法基本相同,即以农调队随机抽样的“记账式”农民家计调查所获得的贫困户数据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在我国农村界定贫困人口时普遍采用的方法。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推行扶贫计划时,采用的界定方法也与之非常相似。

通过农民家计调查确定贫困率随机抽样的“记账式”农民家计调查是农调队的一项日常工作。在全国抽取若干样本县,在县里又抽取若干样本户,抽中的农户每天都要对自家的收入和支出记账,然后交给农调队,逐级汇总起来,就成为计算农民家庭日常生活费收入和开支的基本数据。

国家农调队根据农民家计调查数据,用科学的统计方法(“马丁法”)计算出贫困线,包括食品贫困线和非食品贫困线,再以此确定“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2006年这两项贫困标准分别为683元和944元(见表1)。

年数据据《国务院扶贫办称全国农村有2365万人未解决温饱》,《新京报》2006年3月29日。

在全国的贫困标准确定之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再根据省情(市情、区情)确定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贫困标准和贫困率。一般来说,像安徽这样的贫困县和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会适当调低贫困标准。然后,省扶贫办会同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再确定省内各县(市)的贫困比率。县里再根据省里的贫困标准和贫困率决定各乡镇、各村的贫困比率。最后,由扶贫办和乡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共同将扶贫任务落实到户。

通过群众民主评议具体落实到户所谓“群众民主评议”,拿农民的话说,叫“倒推法”或“拔大个”,大致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村民根据自己对贫困的理解,包括看农户的家庭收入和支出,从熟悉的邻里乡亲中,将最困难的家庭依次排序。然后,村里的“评议会”听取群众意见后,根据以贫困率计算出来的本村贫困家庭的户数和人数,从低往上选出本村的贫困户。边缘部分可上可下的再作适当调整,个别户可拿到乡镇进行平衡。确定初步名单后,要在村里张榜公布,确信村民没有意见后,再向上报。

二是想申请扶贫或救助待遇的村民,也会将自己与村里最困难的家庭比条件(一般是综合条件)。如果自认为家庭条件更差,就可理直气壮地提出申请。若感觉比不了,一般就会主动放弃。

在实际工作中,完全采用家庭收入核实农户收入来确定农村贫困对象的并不多见。颖上县农调队的贫困监测、扶贫办的建档立卡、民政局的调查摸底,均采用了上述以群众评议为主来落实贫困户的办法。实际上,这种办法在农村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也更少出纰漏。

就合理性和实用性而言,群众民主评议的方法自有其优势:一是农村家庭收入的核算极为复杂,要准确评定实属不易;二是农村中的贫困家庭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单凭家庭收入作出决定,未必合理;三是群众民主评议的方法简便易行,通常也更为准确和有效。说到底,群众评议方法的核心标准就是一条:“给你报上了,村里不能有意见”,因为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在民主评议的过程中会自我作比较,相熟相知的邻里乡亲也在观望衡量;四是仔细分析群众民主评议的方法,其内涵中有诸多科学元素,如注重贫困定义的完整性和村民的民主参与,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熟人社会”和村民们本身的“地方性知识”,等等。

二.颖上县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

㈠.颖上县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

在调查中,县扶贫办、县民政局和县农调队都给我们提供了他们掌握的数据资料。根据这些资料数据,我们作出了如下的分析:

1.颍上县扶贫办提供的有关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的数据

县扶贫办提供了他们通过建档立卡而搜集、整理的贫困人口数据,其中关于农村贫困人口规模的数据是155407人,颖上县的农业人口总数是141.3万人,据此计算得出的贫困发生率是11.0%。

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扶贫办的统计口径,贫困人口可分为“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在调查当时,颖上县设定的具体标准是: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625元1的为绝对贫困人口,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在625元至882元2之间的为低收入人口。据此,对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作统计分析处理,调查当时颖上县的绝对贫困人口为79378人,低收入人口为76029人。3

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中,还有两个与民政部门的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相关的数据,即五保供养对象人数和特困救助对象人数,前者为10387人,后者为41418人。

1此绝对贫困标准低于当年的国家标准,625元实际上是2000年农村绝对贫困的国家标准。

2此低收入标准低于当年的国家标准,家庭年人均收入882元实际上是2003年农村低收入的国家标准。

3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没有作这样具体的分类。

2.颍上县民政局提供的有关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规模的数据

县民政局提供了他们通过逐乡逐村逐户排查摸底得到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数据。按照国家民政部的统计口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分为“五保供养对象”和“特困救助对象”。在调查当时,县民政局提供的调查摸底数据是五保供养对象17310人,特困救助对象107054人。将上述数据加总,则得到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总数为124364人。如果据此去计算农村贫困率,则为8.8%。

在民政部门的这两类救助对象中,又要分已经得到救助或供养的和没有得到救助或供养的两类人。具体的数据是:已经落实五保供养待遇的五保对象为14632人,占五保对象总数的84.5%;“应保未保”的为2678人,占15.5%。已经落实特困救助的特困对象为39644人,占37.0%;“应救助未救助”的为76410人,占71.4%。将已经得到五保和救助的对象加总,已经落实相应待遇的占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总数的43.6%。

3.颍上县农调队提供的有关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的数据

在县农调队提供的数据中,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162800人。据此计算得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是11.5%。

县农调队提供的数据也将农村贫困人口分为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为70900人和91900人。

㈡.对颖上县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和结构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

1.关于颖上县农村贫困人口总数和贫困率的讨论

关于颖上县农村贫困人口总数的讨论,可用的资料仅有农调队和扶贫办提供的数据。2004年,县农调队和县扶贫办统计的农村贫困人口为162800人和155407人。如果分为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县农调队的数据是70900人和91900

人,根据县扶贫办提供的资料计算得出的数据是79378人和76029人。

颍上县共有农业人口141.3万,据此计算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按县农调队的数据是11.5%,按县扶贫办的数据是11.0%,按两个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到的贫困率仅相距0.5个百分点,绝对人数相差7393人(见表2)。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仍处于≤±1%的合理误差区限内。

根据前文所述,县农调队提供的数据是抽样调查的统计结果,应该说,只具有理论上或统计学上的意义。而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是根据县农调队提供的理论数据,再逐乡逐村逐户一一落实得到的数据,所以更接近客观事实。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县级扶贫办都像颖上县扶贫办一样做了这么扎实的基线调查,拥有这么详细的基础数据。1

2.关于颖上县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人数的讨论

关于颖上县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人数的讨论,可用的资料有民政局和扶贫办提供的数据。2004年,县民政局和县扶贫办统计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分别为124364人和51805人,两者之间差异较大。但是,如前所述,民政局的统计数字中包括了“应保(救助)未保(救助)”的对象,而县扶贫办的数字里则没有这一块。如果不算这一块,仅计算已经落实五保供养的和已经落实特困救助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则为14632人加上39644人,等于54606人。这样,两个数字就比较接近了,后者比前者多出3609人。如果还用类似计算贫困率的办法,计算出“救助率”,那么根据县民政局数据和扶贫办数据计算出来的分别为3.9%和3.7%,两者仅相差0.2个百分点,应该也在≤±1%的合理误差区限内。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往下细分,两家所提供的五保供养对象数和特困救助对象数又差异极大。五保供养对象数,民政局提供的为14632人,而扶贫办的数字是10387人;特困救助对象数,民政局据提供的为41418人,而扶贫办的数字是30644人。但是,我们在分析扶贫办的统计资料时发现,有5032人既认同自己是五保供养对象数,又认同自己是特困救助对象。在登记表格中,他们把两项都填了,而在输入电脑时,并没有被甄别出来。2可能的解释是,这5032人按实际情

1据颖上县扶贫办反映,在应上县所属的阜阳市,只有他们在2004年做了一次基线调查。

2输入电脑时所用统计软件有一功能,如属于输入错误,数字对不上,计算机则不认可。

况应该是五保对象,但是没能落实五保待遇(每年400元),最后,民政局作为弥补,给了他们特困救助的待遇(每年130元),但在性质上仍认为他们是“五保对象”。如果将民政局的特困救助对象41418人减去5032人,计算结果是36386人;将五保供养对象加上5032人,计算结果是15419人,再与扶贫办的数字相比较,就比较接近了。

另外,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数是动态的。如前所述,2003年颖上县是大灾之年,民政局的调查摸底是2004年上半年做的,统计数字仍会受到上一年灾情的影响;而扶贫办的建档立卡是2004年下半年做的,这时农村的情况已经恢复常态,所以,民政局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数比扶贫办统计的数字更大,是可以理解的。

3.农村贫困人口与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关系

国务院扶贫办界定的农村贫困人口与民政部界定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从颖上县的情况看,年人均收入低于822元的农村贫困人口是个最大的概念,它基本上可以把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涵盖在内。对县扶贫办提供的数据作统计分析,收入超过822元的农村贫困人口虽然也有,但是极少,在54723户、155407的农村贫困人口中,仅有423户、990人的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了882元,分别占人数和户数的0.8%和0.6%。所以,在讨论中可以将他们忽略不计。

从五保供养对象看,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是6036户,7834人,占五保户总户数的80.9%,总人数的75.4%;在625—882元之间的是1386户,占18.6%,2497人,占24.0%。

从特困救助对象看,人均年收入在625元以下的是11797户,27783人,占特困户总数的71.5%,总人数的67.1%;在625—882元之间的是4594户,占27.8%,13416人,占32.4%。

总的来看,不管是农村五保户也好,特困户也好,属于绝对贫困人口的要占七成以上乃至八成,属于低收入人口的则在二、三成上下。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财力有限所致,尤其是像颖上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虽然新出台的《农村五保条供养工作例》规定:“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

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1但是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款项中,包括了五保供养经费,但没有列为专款,所以,到基层落实起来实际上就有困难。2005年颖上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2而目前的五保标准却是每人每年400元,3月均33.33元,现行五保标准只相当于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5。特困救助更是因为要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标准更低,每人每年130元,月均10.83元,现行标准只相当于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15。所以,即使是将绝对贫困标准确定在2000年的水平(年人均625元),仍有七成到八成的五保对象和特困对象事实上还不能脱贫。

小结

颖上县3个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数字并不统一。从数据的可信度来看,农村贫困人口及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数字,比较可靠的是县扶贫办的数字,因为这是逐村逐户调查汇总得来的。县农调队的数字与县扶贫办的数字较为接近,也很有参考意义。至于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数字,则要以民政部门的统计数字为准。其中,已经享受待遇的数字更为精准,因为这是用于发放社会救助金的工作上的统计数字。

将县扶贫办提供的建档立卡的数据和县民政局提供的实际工作的数据,放在一起作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农村贫困人口与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关系,前者基本上囊括了后者。进一步细分,则可以看到社会救助对象中的五保户和特困户在绝对贫困人口中都要占到七成以上。

三.颖上县农村贫困人口的结构

1《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民政部网站。

2《颖上县“十一五”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颖上县政务信息网。

3此标准乃省民政厅所定。

㈠.农村贫困家庭中劳动力的状况

在收入低于625元的绝对贫困家庭中,家中没有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的家庭要占41.2%,有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要占18.9%。两者相加为60.1%

在收入在625—822元的低收入家庭中,家中没有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的家庭要占22.2%,有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要占17.7%。两者相加为39.9%。

在目前享受特困救助的家庭中,家中没有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的家庭要占38.4%,有在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但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要占23.3%。两者相加为61.7%。

另外,绝对贫困家庭和目前享受特困救助的家庭户均拥有劳动力都不到0.9人,缺乏乃至根本没有劳动力使他们陷入贫困。而低收入家庭户均拥有的劳动力就比前二者高出约50%,达到1.3人,因此他们的收入就要相对高一些。

总之,家中拥有劳动力的情况与农民家庭收入是成正比的,与贫困程度则成反比。

㈡. 农村贫困家庭中残疾人的状况

贫困人口中到底有多少残疾人,这是本次调查预定的目标之一。正因为颖上县是2005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样本单位,才被选为本次做个案研究的点。但是,实际情况却很不如意。

到调查当时,县残联能够对外公开的农村残联人的基本数据,仍是根据1987年全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5%左右)推算的。据县残联负责人介绍,颖上县农村的残疾人大体在5万人左右,其中属于农村特困救助对象的有2.1万人,目前已经落实特困救助待遇的约9000余人。

2005年的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颍上县仅有4个乡镇、8个行政村被抽中成为样本单位。根据残联提供的《抽样调查快速汇总表》,全县共抽取1028户、3412人,有残疾人的家庭为192户、残疾人为204人。残疾人数占样本总量的5.98%。

从性别看,农村残疾人以女性为多,要占被调查残疾人人数的55.2%,男性则

比女性差不多要少10个百分点,为44.8%。

从残疾类别看,视力残疾占被调查残疾人人数的31.3%、肢体残疾占26.9%、听力残疾占14.4%、多重残疾占13.9%、精神残疾占6.5%、智力残疾占6.0%、言语残疾占1.0%。(见表3)。

为了将此次残疾人调查的数据充分利用起来,我们设计了调查表,委托县民政局帮助我们收集残疾人调查时所抽中的(4个乡镇的)8个村中所有社会救助对象的情况,最终将表格中列出的社会救助对象与残疾人调查资料中列出的残疾人相对照,找出那些两方面都在册的,这就是贫困残疾人。对得到的数据再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的统计结果:

在民政局调查摸底的社会救助对象中,有25.7%的人得到了社会救助。这个比例小于全县统计数(43.6%)。

在民政局调查摸底的社会救助对象中,残疾人(自报加认定)占18.5%,其中实际得到救助的占摸底所得的社会救助对象总数的4.2%。

在残疾人调查落实的残疾人(比例为 6.0%)中,实际得到社会救助的要占23.3%。

小结

在绝对贫困人口和特困救助对象中,都是60%以上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没有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或有处于劳动年龄阶段的成员但丧失劳动能力。看来家中无劳动力是重要的致贫原因之一,

在民政局调查摸底的社会救助对象中,残疾人大约要占两成;在两成的残疾人中,又有两成是实际得到救助的。这么一算,真正得到救助的在社会救助对象中仅占4个百分点。这个数字远低于残疾人调查得出的残疾人比例(6%),这恐怕应该引起重视。

四.以颖上县贫困人口的结构框架分析全国情况

1.以定性方式作简要表述

以颖上县调查所获得结构框架来分析全国的情况,可以先用定性的方式来给出一个说法,这包括以下几点:

国家农调队给出的农村贫困人口以及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统计数字是整个分析的基础。

上述农村贫困人口数基本上已经将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对象囊括在内,进一步细分,可以说五保对象和特困对象大部分已经涵括在绝对贫困人口之内,其余的一小部分则是低收入人口。

贫困人口中残疾人的数量还是比较少的,主要反映在残疾人在贫困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低于在一般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缺乏劳动力是大部分贫困家庭的主要致贫原因。

2.以定量方式作表述的尝试

以一个地方的个案调查的数据框架来对全国的情况作定量分析,本身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现在且勉为其难地尝试一下。郑重声明,以下的分析只供参考,不

能作为例证引用:

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绝对贫困人口,二是低收入人口。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在683元以下,有2365万人。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在683—944元之间,有4067万人。两者合计,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人口有6432万人。

中国目前的农村社会救助对象有三个部分,一是农村低保对象,二是农村特困救助对象,三是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有476万户,959万人,农村特困救助对象有395万户,881万人,农村五保对象已经落实待遇的有414万户,443万人,应保未保的87万户,111万人。总共加起来,一共有1372万户,2394万人。

如果将农村特困救助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中的70%算入农村绝对贫困人口,那么就是说,有937万人,他们在领取了政府的五保金和救助金之后仍然未能脱贫;加上应保未保的五保户111万人,在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中,有1038万人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占绝对贫困人口的43.9%,占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43.4%。

如果按20%来计算社会救助对象中的残疾人,那就有479万人。如果按4.2%来计算已经得到救助的残疾人,那就有101万人。

如果按60%来计算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农村特困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那就有523万户属于这种类型。如果以每户平均2.5人计算,就会涉及到1308万人。

3.本研究的社会政策意义

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6500万人(大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有1100万人左右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且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其中大约有不到500万是残疾人,有500多万是五保户,(这两个数字是交叉关系,不能简单相加),这部分人应该作为五保和低保政策的对象,用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养起来。

其中有4400万人是有劳动能力的,他们大多数是低收入户,可以继续用用扶贫开发的方式帮助他们脱贫。

还有2000万人是处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的,要看他们所在地区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自然环境,也要看政策是否对路。这两个条件缺少一个,可能用转移支付的办法养起来比较经济。如果两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用扶贫开发的办法更为有效。目前这部分人中大约有1300万人已经归到社会救助一边,这一定有其客观的道理。但对这2000万人值得作更加详细的分类研究。

五.本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的发展

1.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是一个难度很大的研究课题。首先是收集资料数据困难,但误打误撞,选对了颖上县。这里有一批很有事业心的干部,他们的工作以及给予我们的无私帮助解决了这个首当其冲的难题。接着,就是要读懂现有的数据资料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随后的困难是,要使一些重要的数据统一到同一个框架中来。最后,还要犯忌来作以一个个案来推及全面的冒险。

本研究时间太紧,经费不足,使调查研究很受局限。同时,试图以一个县的个案来推论全国的情况,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因此,特别强调,对颖上县的贫困人口所做的分析,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以此推论全国的情况,仅有参考的意义。

2.本研究的发展前景

如果仅把本研究看作一次对研究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的探讨,本研究还是有一定的贡献的。本研究开辟了一个有用的观察和分析此类问题的视角,如果有机会、有经费,可以考虑再做若干个县级单位的个案研究。然后总括起来,再来分析全国的情况,就有一定的把握了。

如果能够有充足的经费和时间,能够从设计调查方案开始从头做起,不受现有资料数据的限制(只作参考),那就可以做出一个很漂亮、当然也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来。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现出零星性的特点。我国贫困人口零星分布还表现为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民人口等等。(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5)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况调研报告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却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及存在问题,市政协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民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在王世英副主席的带领下,赴定边、靖边、吴堡、xx县等几个县区,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及政府扶贫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其中7个县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另外定边、靖边被列入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陕西省的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到2500元后,全市有贫困人口88.02万人,经过两年的扶持,截止XX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1.9万人。据调查数据统计,XX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只有69.06亿元,仅占全市总产值的2.5%,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38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2%左右,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约占63%,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23%。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此外,诸如孩子上学、婚嫁,大灾、大病等情况,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XX年-XX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45亿元,较上一个五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54亿元增长7倍多。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1.7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6亿元,增长近9倍。XX年以来,启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移民搬迁共投入省市财政扶贫资金14.2亿元。实施搬迁项目84个,搬迁24881户、101977人。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小额到

2021年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调查报告

2021年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调查报告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21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_户、_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_%。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_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 _%;15012021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20212500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25012736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 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户均当 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 数的_%;饮水困难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未通广播电视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住危房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 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 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巡检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 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

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 _______镇6个,_______镇6个,_______镇6个,巡检镇4个,_______镇4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此外,_______镇和 _______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 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 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 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 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 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 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2021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 百分点。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 调研报告 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接壤,西与朔州市右玉县毗邻,南连朔州市怀仁、山阴县,东靠大同市南郊区。境内国土面积131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林地88.56万亩,草地38万亩。全县辖3镇6乡228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境内土地资源广阔,煤炭资源丰富,既是传统的农业小县,又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更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总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是山地丘陵多、平川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解和掌握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我们对左云县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据对228个行政村初步统计,农业总人口10.8万人中,处于贫困线下的有8883户,1247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1.5%。涉及到9个乡镇,22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人口在30%以上的村庄52个;贫困人口在50%以上的村庄29个,目前在册人数300人以下,常住人口不足150人的偏远山区农村48个,3524户,8665人,需要搬迁的村庄9个,534户,1636人。搬迁遗留旧村32个,7399户,17994人。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特

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81个贫困村中,未通汽车的有25个。“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县贫困村中还有28个村5680人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自来水入户仅有760户,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用电难。全城区贫困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虽然贫困村中没有稳固住房的只有92户272人,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村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五是通讯难。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尚有些村未通电话,未通广播电视。 (二)贫困村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卖粮难问题比较突出。这些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无灌溉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大部分属中低产田,基本上靠天吃饭。 (三)缺乏发展经济的"领头羊",村委会发展农村经济没有清晰的思路。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村委会干部对于该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没有清晰的思路,一味强调该村资源

农村贫困人口减贫工作报告

农村贫困人口减贫工作报告 为了切实做好农村贫困人口减贫工作。我县坚持以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通过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扶持农村特色产业项目,积极开展农村劳动 力技能培训,努力实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现将减贫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全国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省要完成9万名贫困人口的减贫 任务,其中,省下达给我县的减贫指标任务是5040人。 截止目前,我县完成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精准识别贫困人口8665 户36022人。经过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共锁 定20**年减贫对象5442人。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减贫工作,提上党政议程,召开专题会议统一安排部署减贫工作。及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担任组长的减贫工 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农村贫困人口减 贫工作。通过制定出台《自治县20**年减少贫困人口工作实施方案》,及时将减 贫指标层层分解,切实做到减贫任务落实到村,到户。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了使减贫工作做到家喻户晓,让贫困群众真正了解国家政策。我县利用县、乡镇及村三级宣传平台,通过今日、新闻等媒体向广大农村 贫困人口宣传国家相关减贫优惠政策,并印发宣传资料,帮助贫困群众了解有关 减贫工作内容。同时积极动员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及青年志愿者下村到户, 面对面咨询贫困户需要发展的产业和增收的项目,向有意向脱贫的贫困户加以引 导扶持,告知他们脱贫后还能继续享受三年的扶贫政策,保障了减贫对象的知情权。 (三)落实帮扶责任。我县通过开展“四联三问、联村帮扶”工作,派出驻村帮扶 工作队100个,驻村工作队员588人,到全县100个行政村。驻村工作队严格按 照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的名单,比对户口本信息,围绕今年5040名减贫任务, 锁定减贫对象5442人。我县各部门、各单位领导干部与锁定的5442名减贫对象 结成“一对一”帮扶,把帮扶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干部,确保每个减贫对象都有一名 帮扶责任人。由帮扶责任人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减贫计划和措施,按照计划给减贫农户落实减贫措施。 截止目前,已落实完成5442名贫困人口的帮扶计划,比年度计划数5040名贫困 人口多402名,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指标任务,完成率达到108%。 农村运行机制学习材料

农村贫困现状

三、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贫困恶性循环。如放羊娃。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2)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返贫率高。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

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3)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贫困地区人口普遍营养不良。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4)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36%,有效灌溉面积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和20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年人均仅0.3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1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贴101亿元,县均1706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5)特困的顽固性。 有很多贫困农民居住在耕地匮乏、水源困难的石山地区以及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大山区和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且其中多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地区,要使他们脱贫致富,工作相当艰巨。

城乡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城乡贫困人口现状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扶助贫困群体,建设幸福延安”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我县及时安排部署,由县委农工部牵头,扶贫、民政、街道办等部门参与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就我县贫困人口情况汇报如下: 一、贫困现状 xx位于延安市南部,属省级贫困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8镇2乡 1个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服务中心、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498元。 1、农村贫困现状 按照省定16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约2.4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19687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按照市定1800元的贫困标准,我县农村贫困人口2.6万人,其中位于洛河峡谷及支流等重点区域21090人,贫困村数128个、辖320个自然村;非重点贫困村中的贫困人口约4910人。 我县农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这些地区生存条件较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扶贫难度很大。我县农村贫困人口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占全部经济收入的90%以上,从事种植业的贫困人口约85%以上;养殖业占全部经济收入的2%、从事养殖业的贫困人口为5%;工资性收入占全部

经济收入的7%,其中从事服务业的占3%,外出务工人员占7%。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占24%、45岁以上占48.3%、18岁以上占88.4%、16岁以上的89.3%.农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下高中及其以上学历占5.7%、初中学历占38%、小学学历占37.3%、文盲19%。 农村贫困人口中享受养老保险8081人、低保7140人、救助10640人。2000年以来,移民搬迁35处、931户、4291人,脱贫2.152万人。 2、城市贫困现状 按照生活保障线标准,我县城镇“三无”人员166人;有一定劳动能力和不固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居民2665户6653口人,下岗职工370人,失业人员436人,零就业家庭46户,分别占贫困人口5.6%、6.6%、1.7%,因灾、因病生活困难的家庭292户,城镇贫困户中经营性收入26.5%,工资性收入73.5%。无住房户居民633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共有2005户,5240口人。 3、贫困主要原因 目前,我县城乡贫困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我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塬沟壑、洛河峡谷及支流葫芦河等流域区域。这些地区资源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没有形成主导产业,有近30%的农户用水、吃粮、花钱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暖而复寒、饱而复饥的情况也较为严峻,刚刚脱贫不久的群体抗灾能力弱,稍有变故就可能重新返贫。二是贫困人口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全球第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却依然存在,全球7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因此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贫困现状和原因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原因;对策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界定 我们一般认为贫困就是物质生活资料无法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存需要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的定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精神贫困也被包括在内,本文着重探讨农村贫困问题,旨在分析农村物质资料匮乏、农民生活困难产生的原因。所以,本文中的贫困特指物质贫困。朗特里和布思在1901年撰文认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在这个经典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把农村贫困定义为:“一定数量的货物和服务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福利的必需的;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农村居民和家庭的生活状况”。相对于一般的贫困而言,农村贫困问题更突出,也更难以解决。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标准由上年的693元年调整为785元,低收入人口标准由上年的958元调整为1067元。与此同时,一方面,我国贫困线标准从2008年年底前的人均年收入785元,大幅提升至目前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另一方面,世行的贫困线标准为人均美元/天。与我国平均贫困标准相比,农村贫困线低了将近35%,与世界水平相比则相差更大。 '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贫措施研究

目录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1) 二、城市人口贫困的原因 (2) (一)失业问题 (2) (二)收入水平的高低不一 (3) 三、解决贫困问题的方案 (4) (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社会福利制度 (4) (二)积极的就业脱贫的根本措施是“就业保障” (5) 1、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实现就业 (5) 2、做好做好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5) 3、组织和帮助贫困人口从事社区居民服务 (6) 4、帮助贫困人口自谋职业和创业 (6) 5、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6) 参考文献 (8)

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与脱 贫措施研究 【内容摘要】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贫困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社会群体、利益格局和分配机制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人民群众生活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城市贫困人口。本文讲述关于这一群体对其所处的困境进行分析,找出解决这一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贫困贫困人口措施研究 贫困是指缺乏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绝对贫困。贫困的定义是:贫困是指人们在寿命、健康、居住、知识、参与、个人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而限制了人的选择,即人文贫困。贫困可以是国民普遍幸福条件下部分人生活改善相对滞后——相对贫困。人们常常以货币单位对贫困进行区分,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指人均收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 一、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中国的城市贫困人口究竟有多大?迄今为止,由于没有国家权威部门制定城市贫困标准,也没有开展专项的贫困状况调查,因此只能依据专家学者的估算。国际上每人每日支出不足一美元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据民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截至2007年3月31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42.7万人(1038万户),平均保障标准为173.9元/人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如下决定。 一、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总体目标

贫困户调研报告

贫困户调研报告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贫困户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XXX村村书记助理 XXX 在上级领导和村内干部的帮助和支持下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5个月,5个月以来我对我村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也接触了村内80%村民,特别是对村内的困难户进行了挨户走访,以下是我走访的现实情况、贫困分析和几点建议: 一、走访两户困难户的现实情况。 在欢喜庄村干部的引领下,我们先走访了欢喜庄村的低保户高艳玲。高艳玲,女,45岁,其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上高中。每年的收入就靠几亩稻地,每年还要为她上大学和高中的的孩子交纳大笔学习费用(每年8000余元),使本已十分拮据的家庭,生活更是难以为继。离开高艳玲家后,我们又到了低保户马宝凤的家中,这个三口之家主要以务农维持生计。马宝凤,女,59岁,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两个孩子都已出嫁到外地,身边无人照顾,在其家里我们看到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屋子特别小。

二、困难户的贫困原因分析。 根据我同本镇的同志进行走访困难户所见的现实情况分析, 我认为,首先病、残是导致我区大部分困难户贫困的主要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生病无钱医治的困难户在农村比较常见。虽然我 区农民享受到了“新农村”等医疗保健待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了我区农民看病治病的负担,但是遇到病情稍重一点,由于医疗 费用高昂,一般农民家庭无法承担,贫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农 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家庭成员中如果有人生了重病,就会令贫困 的家庭雪上加霜。另外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没有 经济来源,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其次,贫困户家庭仍 以种养业为主,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人数多等因素,制 约了贫困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贫困家 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其家庭成员中的老弱病残,牵扯很大精力; 另一方面由于其本人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外出务工,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 养业维持生计。 三、目前困难户家庭存在的几大问题 1、孤寡老人今后的生活问题; 2、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困难家庭如何改变现状脱离贫困状态; 3、有患重病病人的困难家庭的治疗如何进一步保障;

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

确定新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主要标准有:贫困人口的数量、年人均纯收入的水平和基本生活水平。还包括财政收入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 (一)农村贫困的界定标准 贫困,是人们生活、收入差距的一个相对概念。在当今世界,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绝对贫困,也称极度贫困,是指难以生存的问题。世界银行把每人每天的消费支出低于一美元视为绝对贫困。一类是相对贫困,是指当一部分人或一个家庭的收人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生活状况,即不公平的问题。世界银行认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收入只有(或少于)社会平均收入的1/3,便可视为相对贫困。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的发展中国家。缓解和消除贫困,尤其是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是关系全局的当务之急。本世纪末,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消除绝对贫困,即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各个国家由于国情、国力和贫困人口的分布不同,对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但都以能维持生存、参与生产的最低需要,参照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6 0%以上),作为界定的基本依据。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物质生活特别困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避风雨),只能维持萎缩性再生产或简单再生产的那一部分绝对贫困的群体。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测算,中国居民维持正常生活的日摄热量应为2400大卡,最低限为2000大卡。我国政府考虑到农村居民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实际情况,选择了2100大卡作为最低热量输入量。按此标准,国家统计局计算,1985年全国农村人均最低生活费支出平均为206元。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大,贫困人口分布面广,各地的食物结构、消费水平和物价指数的不同,以及其他特殊因素,因此,1986年在第一次确定国定贫困县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即:以县为单位,1985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元的县和年人均纯收人低于200元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对民主革命时期作过重大贡献,有较大影响的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照顾,放宽到人均年纯收入250、元一300元。这个标准虽然比较低,但它基本符合我们的国情和国力。如果把贫困的标准定得过高,扶持面扩大,就不利于集中力量尽快解决极贫户的温饱问题。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扶贫国际研讨会上,国家统计局就此作了说明,与会者对我国制定的贫困标准,均表理解和认同。 我国所称的国定贫困县,实际上是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少数特别贫困县。 我国所称的省定贫困县,主要是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下,或当地省、区、市人民政府认定的低收入县。 我国所称_的贫困地区,是指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集中连片的地带。不仅农民生活困难,而且生产条件恶劣,不改善生存环境,就很难脱贫致富。 按照上述标准推算,1 978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口为2.5亿人,1985年为1.25亿人。1986年确定国定贫困县331个,省区自定的贫困县333个。这些贫困县中,有64.8 9/6的县集中分布在18片贫困地 区。 经过多年扶持,到1994年,国定贫困县的经济发展较快,但一些原比国定贫困县收入略高的省定贫困县,由于扶持力度不够,发展非常缓慢,甚至有的县经济水平落在国定贫困县的后头。为了加快改变贫困县的面貌,1994年制定《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重新调整了国定贫困县的标准。即:以县为单位,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按原贫困线为320元)全部纳入国定贫困县,凡是1992年年人均纯收入高于700元的原国定贫困县,原则上退出国定贫困县。调整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定贫困县标准的25个县,退出国定贫困县行列,原定扶贫资金不减,今后也不再增加,走向自立致富;原困难较大的283个省定贫困县,列为国定贫困县;204个中央和省未扶持的贫困县和低收入县,列为省定贫困县扶持。总计,全国列入国定贫困县的有592个县,列入省定贫困县的有254个县。 扶贫对象的界定和调整,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为我国从1986年起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从1994年起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供了明确的扶持对象和制定扶贫开发战略的依据。 (二)贫困人口的分布和特点

中国贫困现状

中国现在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含城市)、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按照联合国人均消费1.2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还有1.5亿贫困人口,大体分布为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由散步逐步向某些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域集中。同地理环境有极强的正相关性,进入21世纪,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我国山西、山西、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和云南、广西、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率低,生存条件恶劣,一直是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贫困人口57%的所有收入仍然来自农业,贫困人口对农业有着严重的依赖性。此外,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对贫困的影响仍然很大。2005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地区,52%的人口分布在山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实施,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力资本缺乏作为导致贫困的一个原因,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低教育的人口和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贫困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普通人口。 中国扶贫政策可分为三类,即开发式扶贫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惠农政策。中国扶贫政策的突出特点,就是城乡扶贫长期采用双轨制的扶贫方式。开发式扶贫政策主要针对农村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侧重于生产性开发;社会保障政策至今主要以城镇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此外,惠农政策包括医疗、教育,税改等很多政策,主要不是针对贫困人口。而是采取了选择贫困县、贫困村的区域瞄准办法。贫困人口没有能从扶贫开发中同等受益,扶贫开发带来的好处更多地被

贫困地区内部的中等甚至高收入家庭享用。部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如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的回收率很低。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及结构 ——以国家贫困县安徽省颍上县为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 张时飞唐钧 “在过去20年来,中国使4亿人脱离贫困,这是一个极大的成就”。这是世界银行对中国上个世纪80—90年代扶贫工作的赞誉。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贫困问题继续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格外重视。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扶贫减贫工作,对于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就必须有个清楚的认识。 2006年5月间,由国务院扶贫办提议并牵头,联合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全国残联,民委、中国社科院等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组成了一个课题组,目的是摸清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由于各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面对的政策对象群体不同,加上在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使得各种统计数字难以统一到同一个概念框架和指标体系中。 为了理清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以及各政府部门的统计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基层去解剖麻雀,到这些统计数字的最初的出处去看看这些数字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及怎样汇总上报的,可能是一个相对可行而且可操作的思路。从这个研究假设出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受国务院扶贫办和课题组的委托,组织人员于2006年8月赴安徽省颍上县作实地调查。 安徽省颍上县,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黄淮平原最南端。全县人口158万;土地面积1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公顷;辖30个乡镇,727个村(居)民委员会。颖上境内地势起伏,南低北高,岗湖洼地多,易涝易旱。2003年,由于淮河两次炸坝行洪,该县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 早在1985年,颍上县就被定为国家贫困县。2002年,颍上县再次被国务院确

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确定216个贫困村,其中重点贫困村130个。1调查期间,调研组分别与颍上县扶贫办、民政局、残联、农调队四个部门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座谈,四部门都竭尽所能地向课题组提供了他们掌握的相关数据资料。调研组也设计了问卷,在部分乡镇进行了必要的问卷调查。然后,调研组详细分析来自各方面的数据,对颖上县的农村贫困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的目的是要理清一个国家贫困县各部门上报的统计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和结构。最后,试图根据以上的分析框架来探讨中央层面的各部门的统计数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一.数据来源及资料采集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提供数据的具体政府部门及他们的采集数据的方法分述如下: 颍上县农村扶贫开发办公室(简称“县扶贫办”)2004年8月,县扶贫办策划并实施了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至是年底,数据收集工作基本完成,数据录入及初步整理、分析于2005年结束。 此次调查以县扶贫办提供的《安徽省农村贫困监测卡》为基础,具体指标包括户主信息(姓名、地址等)、家庭基本情况(人口、劳动力及文化程度、在校学生数、住房面积等)、经济状况(年纯收入及分项等)、特殊群体情况(是否为五保户、特困户等)、致贫因素和帮扶情况等。 本研究采用的是此次调查的原始录入数据,涉及全县31个乡镇,共计524723户、155407人。数据统计分析由调研组完成,分析工具为社会科学软件包(SPSS 12.0版)。县扶贫办提供的汇总资料是委托当地某一电脑培训学校完成的,其分析工具和结果生成过程无法得知,本研究的统计结果及分析以课题组的运算结果为准。 颍上县民政局(简称“县民政局”)县民政局提供的数据是颖上县农村社会救1本报告中的数据资料除特别注明出处的之外,均为颖上县各有关政府部门提供。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央农村政策的调整和各级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如何组织引导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增强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已成为当地政府体现亲政爱民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应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在此,笔者通过自已多年乡镇工作的实际,深入村组农户,走访干部群众,就韩家乡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中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年来由于各级加大扶贫力度,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以韩家为例,在人口基数下降的情况下,全乡贫困人口从2000年的410户1439人,下降到2005年的137户417人。五年时间,脱贫率达到71%,年均脱贫率达到14.2%。但是就目前的贫困户现状来看,其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更为严重,有的贫困户甚至是一贫如洗,全乡137户贫困户中,

有54户为特困户,这些特困户人均年收入410元,仅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42元的25.6%,相差1232元,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调查,笔者认为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致富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源所在。思想观念滞后是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贫困人口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多数贫困人口依然被传统小农经济思想束缚,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墨守成规,温饱即安,满足现状。更有一些特困人口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习以为常,得过且过,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以韩家乡为例,全乡137户贫困户,多数满足于平常吃饱肚子,自己不想事,不干事,整日等待的是救济和帮扶,总体来说,这些贫困人口缺乏商品观念和经济意识,生产生活上往往带有一些朦胧的盲目性,没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紧迫感,缺乏改变生活质量的自信心。 (二)科技意识淡薄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障碍。农村人口受地理因素、文化素质等诸多方面原因影响,对农业科技知识接受较慢,知之甚少。笔者通过对韩家乡42户群众生产情况调查发现,在同等地力和同样投入的情况下,无论从事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其农村贫困人口由于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或品种差异,其产出率往往低于平均水平30% 左右,与管理先进、品种优质的生产户

我县农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_1

我县农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及对策建 议 XX年3月10日至5月10日,XX政协组织部份政协委员由政协副主席XXX带队分成三个组深入乡镇、村组,就我县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工作的部署,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农业实用科技推广应用步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基本情况 全县有总农户141505户、422610人。XX年底,全县农村人平纯收入1000元以下低收入贫困户有2949户,占总农户2.1%,贫困人口6643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6%。贫困人口经济总量占农业人口经济总量的0.41%。 (一)贫困人口收入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为673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58%,养殖业收入占24%,林业收入占4%,务工收入占10%,其它收入占4%。 (二)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中大学、大专文化占0.07%,高中、初中文化占1.97%,小学、初识字占49.46%,文盲率为48.5%。全县人均受教育为6.57年,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为2.92年。

(三)贫困人口年龄构成情况:农业人口平均年龄为35.6岁,贫困人口平均年龄为54岁。 (四)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我县有贫困户2949户、6643人,其中:缺劳力贫困1135户,2306人;灾害造成贫困57户,150人;自然生存条件差贫困331户,833人;缺乏增收项目贫困240户,620人;就学造成贫困138户,398人;因病致贫968户,2149人;其它原因贫困85户,186人。 二、农村主要致贫原因 (一)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和社会保险,对农户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我县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34%,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二)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

XX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XX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却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及存在问题,市政协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民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在王世英副主席的带领下,赴定边、靖边、吴堡、xx县等几个县区,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及政府扶贫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其中7个县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另外定边、靖边被列入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陕西省的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到2500元后,全市有贫困人口万人,经过两年的扶持,截止XX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万人。据调查数据统计,XX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只有亿元,仅占全市总产值的%,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38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2%左右,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约占63%,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23%。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此外,诸如孩子上学、婚嫁,大灾、大病等情况,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XX年-XX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亿元,较上一个五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亿元增长7倍多。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亿元,增长近9倍。XX年以来,启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移民搬迁共投入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亿元。实施搬迁项目84个,搬迁24881户、101977人。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小额到户贷款亿元,扶持贫困户万户;投放项目贷款亿元,扶持企业37个;建立村级互助协会260个,扶持农户万户;实施产业项目扶持企业 181个。全市完成贫困人口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次,实施“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万人。XX年开始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项目,两年共资助3377人。近五年来,实现了万人脱贫,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收入也有了一定增长,由XX年底的780 元增加到XX年底的2381元。 二、导致农村贫困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市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贫困问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困扰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我市水资源匮乏,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水利设施老化,人畜饮水困难,尤其是白于山区腹地,无地表水利用或地表水流量小,水质苦碱不能饮用,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利用难度大,无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