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窗花透视出的满族风情_解析沈阳地区的民间剪纸

窗花透视出的满族风情_解析沈阳地区的民间剪纸

窗花透视出的满族风情_解析沈阳地区的民间剪纸
窗花透视出的满族风情_解析沈阳地区的民间剪纸

满族研究2005年 第1期窗花透视出的满族风情

——解析沈阳地区的民间剪纸

金 鸥

(沈阳市文联,辽宁 沈阳 110006)

摘要:满族剪纸穿越历史长河,以其独特的方式衍生至今。沈阳地区的剪纸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五十年代初和八十年代后期至今。本文就沈阳地区剪纸代表性人物岳文义和最具满族特点的艺术家翟文慧的剪纸艺术解读、加之年轻的满族剪纸艺术家吴德新的作品分析,找出沈阳剪纸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满族文化的渗透脉胳。他们既是满族历史文化的诠释者,也是满汉民间剪纸的古今融汇。从而,完成了沈阳历史上第一个民间剪纸的真正读本。

关键词:沈阳剪纸;满族风情;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5)01-0079-10

沈阳地区的剪纸自解放以来,有了飞速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五十年代初,沈阳出现了新剪纸。所谓新剪纸的含义就是以新的生活理念表现新的生活。这所谓的新主要是指观念而言。旧剪纸大多表现祈求吉祥,福禄寿喜,平安避邪,供奉神仙,多生贵子,那种原始的期盼的,而新剪纸主要表现新中国的变化及欣欣向荣的春天。随着时代脚步,比如大跃进,比如三面红旗,比如工农兵;五十年代出现的剪纸,算是第一个高潮;而第二个高潮是在1985年以后。这两个时期的剪纸既有传统的民间剪纸,又有创新的现代剪纸。

民间剪纸的作者多为街道的家庭妇女,她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如和平区的丁秀荣、沈河区的王玉秋、皇姑区的王桂香、王忠香、常桂双等人,其中皇姑区剪纸的女子要多于其他区。她们的剪纸完全属于传统剪纸,表现领域也多为花鸟鱼虫、动物和戏曲典故,古代人物,传统心俗等,如“龙凤呈样”、“麒麟送子”“八仙过海”“麻姑献寿”及《三国演义》和《水浒》中的人物等。她们的作品在民间流传得比较广,近几年也参加了一些地区市举办的剪纸展览,但很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沈阳新剪纸的出现,始于五十年代。新剪纸的作者相对文化程度要高于旧剪纸的妇女们。其中代表性人物有岳文义、张世吉、李汉华、崔学东、赵文博等。他们的剪纸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当下的社会信息。因此,他们的剪纸经常见诸于报端。但由于无人组织,只是呈散兵游弋状态。各自为战,彼此极少交流,也与外界极少交流。因而,影响了剪纸艺术的发展的剪纸队伍的形成壮大。

其实,沈阳新剪纸真正的发展,还是在1981年3月成立了沈阳市剪纸研究组之后。因为有了剪纸组织,有人管了,经常会开展一些活动,有了交流剪纸艺术的机会。剪纸队伍发展很快,9名会员发展到了37名。到了1985年,沈阳剪纸研究组长改为沈阳市剪纸研究

会。

1986年以来,沈阳的剪纸进入了黄金时代。因为剪纸研究会归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改名为剪纸学会。这期间,省级剪纸学会会员已拥有55人,全国会员24人。

纵观沈阳的剪纸,以新剪纸为主,一方面向民间剪纸学习,从中汲取传统的文化营养,一方面又从绘画、木刻等多种艺术中寻找契和点。将传统的形式与现代的美学思潮融合起来,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主题思想的新剪纸。在吸取了南北方剪纸之长的基础上,其作品体现出的风格为南北融合,古今贯通,既有粗犷豪放,又不乏纤巧秀丽,题材广泛,主题鲜明。剪纸的艺术已经从窗花的意义走向了广角镜头,面对社会人生的发展去进行述说与表达。

比如,有反映轰轰烈烈的工业、农业、体育卫生、妇女儿童生活的作品,也有潜入宁静的古代风俗之中,以娴雅的心境,古代风俗画般的勾勒出市井民风。当然也有发自古之幽情的剪纸作品。在艺术手法上,也有了大胆的尝试和发展,以刻为主,还兼有剪纸、撕纸。2004年,出版了《关东剪纸》一书,书中大多作品出自我们沈阳剪纸艺术家之手。

满族文化的渗透

沈阳的剪纸作者当中有满族的后裔,他们对于满族文化的承袭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他们的作品里渗透着浓郁的满族味道。

年轻的满族剪纸艺术家吴德新,是位心细手巧的女性,她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对满族文化和满族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直接剪“满族人物”系列,她笔下的人物已不再是被神化了的老罕王,也非“青牛”“白马”,而是普通的人,平民化的人物,这种人物就生活在我们的现实之中,她表现的人物还不是老年人,是年轻的男女,还有儿童。这些年轻人都有个性特点,已不再是脸谱化模式化的人物了,也不是遥远的传说中的人物,他们亲切可人,甚至连他们的呼吸都能从纤细的笔触刀法中感受得到。

作者显然受到了美术绘画影响,线描式构图,人物面庞清新秀朗,在静态中,着重表现出入物细腻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她对童女剪得很是精心细致,娇嗔的表情,妩媚的姿态,眼神里边似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人物的内心无疑是从眼睛透示的,而剪纸剪的眼睛与画家画的眼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如果说画家画的眼睛能够画出人物的内心憧憬与忧郁,并不新奇,而剪纸能够剪出这样的效果与味道来,实在令人称奇。细品那女童的眼神中透示着的东西是什么?应该是一个孩子向女人的转换过程中的迷茫与惆怅,是女孩对于她们将来未知世界的隐忧;而美丽与乖巧,则是满族女孩子的审美所在,也是作者的真正用心所在吧!细瞅这些女子脸部的线条,能够看出她所受到的满族传统剪纸中那种刻划人物的影响。这里边有着民间传承剪纸的底蕴。

吴德新显然比她的前辈们艺术视野更开阔,表现手法也更大胆,更具现代性。这从她的作品《情》中一目了然。这幅很有冲击力的作品其实题材并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一个女人怀抱孩子哺乳。这样的题材不仅在现实农村中不新鲜,而且在以往的各种形式作品中,也屡见不鲜。可是,经过她的处理,完全是另外一层含义了:母亲直接给婴儿哺乳,在一棵大树之下,母亲生活在乡下,应该是村头的外景吧?女人壮硕的乳房夸张着满族先民的野性,其对于生殖的向往与尊崇,令我们感受到了女真人对于生殖繁衍的顶礼膜拜。这就是文化

的浸透。乳晕用阴刻,透白的弧形,不仅透出肤色的白嫩,更有成熟女人的味道。令人赞叹的不是母亲身上的这对乳房,而是母亲身后那棵大树上的树结子也成了饱满肥硕的巨乳,这种饱满与树冠的丰盈透示着生命与生活的一片繁盛。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于东北地区满族先民早期文化习俗与现代美术夸张变形的深刻融汇。这是表现生育繁衍的最生动最直接的笔触。吴德新的《春姑娘》更具表现力。那是人体与树体的结合,是现代与传说的融合,令人回味无穷。树是柳树,而姑娘的胳膊也刻有柳叶花纹,她几乎就变作了一棵婀娜的柳树。满族先民对于柳树有着图腾般的寄托,如“佛托妈妈”就是“柳枝娘娘”,这是专管生殖繁衍的始母神,柳叶是女阴的喻意。剪纸中出现的“柳树”、“佛托毛”,均属“佛托妈妈”的象征。满族传统剪纸中,有的将柳树人格化,直接剪成人形的“祖神”。而吴德新与此不同,既有传统的精神符号,更有现代的女性“形体行为艺术”。

融贯古今,交汇南北的剪纸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王琨笔下的十二生肖的《狗》。众所周知,狗在满族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相传老罕王当年被官兵追杀,已陷绝境。大火焚烧着他藏身的芦苇,眼见要将他一起燃为灰烬。就在这时,一条狗自天而降,不断地在水中跳进跳出,以水湿的身体滚灭了大火,从而救了老罕王一命。这样壮烈英勇的传说,导致以往的剪纸绘画中所表现的狗,都是勇猛健壮英气逼人的形象,而这条狗,却与传说中的英雄完全不同。这条狗像一个热爱装饰,披花戴朵的待嫁新娘,柔顺的耳朵是花纹,尾巴翘出丰盛的花,蹄角也有花朵相伴,简直一条醉入花丛的狗。这是条现代狗,传递出的完全是商品时代的装饰与粉饰的生活真实情境。

神的观念在弱化,英雄传说已成遥远往事并随记忆飘散。而市井民风、民间烟火倒越来越旺,成为现代人的津津乐道。

孙希武的《满族火锅》、侯桂芝的《拜鼓》、王渤的《庆丰收》罗贵芬的《联手姑娘》等作品,非常生动地表现现代民间生活,营造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满族民间情调,特别是孙希武的《满族舞蹈》,十位满族姑娘成罗盘状排成一个圆形,不仅取古人“天方地圆”“圆圆融融”的吉祥之意,也是先人剪纸八卦造型的延续,而更具审美意义的还是人体造型艺术的魅力在圆的队形中呈散射状。他们的剪纸在现代生活中飘出了满族的香味儿。

表现的满族题材的剪纸作品非常丰富。这些作品都不是简单地机械地照搬摹仿,而是富于灵性地个性化地叙述。比如张丰泉的《捕鱼图》,浩浩江面上一艘小船乘载的是两名渔夫,小船本身像条简洁明快的鱼,而江面上密密实实的鱼阵排列出一种生命繁衍的旋律。天上的飞鸟也赶来看热闹,飞鸟的形状也像鱼。这是现实还是梦境,是虚拟还是回忆?值得认真品味的还有他的艺术刀法,无论从构图的装饰性上还是人物变形上,还有黑白处理上,都明显吸收了砖刻的艺术。

徐丽红的《网鱼》,有种满族先民的原始奢望。那条鱼的两鳍呈网纹,通联着人的两腿,而两位女人以同样的僵直姿态抬着这条大鱼,她们有种同样的虔诚。衬景是一张网,这张网不仅罩住了人和鱼,也网住了历史,罩住了时空,给人一种古今相联的网中的宿命主题,其中,还有对于鱼的原始体味。这样的作品是很有表现力的,也能够令人回味无穷。

李强的《八旗颂》是一曲满族的颂歌。八面旗阳刻出八条站立的龙,旗下是六位阿娜多姿的舞女,她们脚踩云朵般花纹,有种飘逸的美感。八面旗与六位美女相比,作者显然更生动地表现了美女。这与传统的江山美人主题如出一辙?

在东北地区有种皮影戏,辽南一带非常盛行,叫驴皮影。皮影戏的前身应该是满族的“窗户剪纸动画”:将纸剪成各种人物动物,并用线将其连上,使它们能够自由活动。再将多面小纸旗、布旗糊在不同长度的旗杆上插入房檐,并用线连接旗的边缘和剪好的纸人及动物的某部位,贴连在窗户外面,于是,千姿百态的动画戏便此起彼伏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这种自家制作的动画片完全可以自娱自乐。

皮影也是如此。剪刻出来人物,然后就用这些形象窜联起传说与故事,搬进影窗去演,犹如现代的遥控,还能声情并茂,生动无比。所以,在电影电视没有进入山村人们的视野中时,皮影成了人们的最喜爱的形式。至今,在一些偏僻山乡依然保留着皮影的形式作为保留节目。

沈阳的白金库,他剪的《皮影脸谱》系列很是鲜活,他一定是很爱好京剧的,他的脸谱都是京剧化的人物,有老生也有花旦,不仅表情生动着,而且更让人称赞的是他将人物头饰上那么复杂的发式或古典装饰,刻化得十分精细,十分准确,就连珠子、发簪、茸球等一应饰物都剪刻得十分逼真,可想而知,这样的生动脸谱要是动起来,那么皮影戏准会精彩怡人的。怪不得如今这种皮影形式还有市场,皮影的生动是源于生动传神的剪纸艺术呀!

还有王松的《皮影脸谱》,是一组《西游记》的四个人物脸谱,因为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四位的形象人们见得太多太熟悉了,所以,作者是很难真正创造出更让人们接受的皮影剪纸的,好在,王松的功底不错,他将这四个人物剪得还是很具有性格特点和个性魅力的。

许多民间剪纸属于中规中矩,固守田园,一丝不苟的。如郭婧的《满族卖花女》完全受传统式剪纸影响,六个姑娘被脚下一条杠子联接,面部的眼睛鼻子简单地阴刻,与前辈剪纸没有任何变化,三角形裙子造型也与前人一样的,裙上的花也是阴刻的,这种剪纸与传统满族剪纸《大翻车》等造型一脉相承,原汁原昧。

在固守传统剪纸技艺上,老年人居多。赵文博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便是以传统剪纸的技法表达古人的情怀。将流传千古的故事生动再现。

王桂香、王忠香都是年近80岁的老人,她们的剪纸是纯粹的传统式剪纸,吉祥如意,福字的图案,有松有鹤,松鹤延年,吉庆有余,福禄寿喜等等,都是传统的心俗。她们的剪纸取材于记忆的底片,表现她们小时候所经历的事情,和她们印象最深的故事、人物等。她们不是在倾诉表达,而只是用剪纸记录自己有滋有味的回忆。她们对于历史人物的感情显然胜于对于现代人物。王桂香的作品《王昭君》,在剪的时候肯定是她非常投入的过程,看得出来“一枝一叶总关情”。昭君服饰的每一道花纹似乎都被作者浸透了情感,下摆的每一层皱褶,如同折扇般的缱绻情丝,将古今情感含蓄其中,真可谓“谁解其中义”呵!还有《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杨玉环》这些千古绝唱,她都刻画得极其精致,线条委婉纤细有如现代速写。而人物的表情也各自不同。如果没有对于这些古人的深刻的,不可磨灭的,由童年至老年的漫长生命记忆过程,要想如此耐心精致地剪出来,恐怕是不可思议的。这里面不仅是发自古人的幽情,还有对于古人的膜拜情结。

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的剪纸作者也有着同样的虔诚。比如王立明的《皇太极入关》,那是一种对于英雄的真正崇拜与倾慕:凌空的战马几乎跨越古城,凭天而立,皇太极的战袍旋起英雄旋律,如果利用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配以贝多芬的《英雄》乐章,那可真是惊天

地泣鬼神!我欣赏的还不是这位年轻作者体内的英雄情结,而是他精到沉稳的刀法,是皇太极的战袍那个穗带,飘逸出的曲线,以及茸茸细毛毫发毕现。从中,说明了满族大英雄仍然可以生活在现代青年剪纸家的心目中,并且栩栩如生,经久不衰。

冉立伟的撕纸堪称一绝。他以手指代替剪刀,在选取材料上更是独具特色。他是利用纸的色彩本身去创造各种生动的形象,或人或物,如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取决于画报或挂历纸的色泽与原有的图案。在撕毁原有图案的同时,开始了他的创作。他的这种创作过程,始于破坏,这不仅是对旧的图案的破坏,也是对约定俗成的习惯眼光的打破,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人们观念形成的框子的突破。因此,这样的撕纸创作不仅技术出新,更是观念的更新,其意义具有开创价值。这需要经验更需要作者的想象力。

冉立伟的美女系列完全是利用色彩艳丽披红挂绿的挂历纸撕出,绚丽多彩的青春气息,肤色光滑体态优美的青春女子如同精心挑选出的女模,迈着跨张与得意的步态朝我们款款而来。披着彩霞,挽着朝露,很有视觉冲击力的。作为满族的民间艺术家冉立伟,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表现满族题材的。比如他的《故宫大政殿》,是用紫褐色的挂历纸拼凑而成的。作为这个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在绘画中摄影中屡见不鲜,可以说比比皆是,都令人熟视无睹了,然而,经过他的撕纸,其效果完全变了。撕纸的那种毛边儿痕迹,恰如经风沐雨的剥蚀,建筑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撕纸与剪纸刻纸不同,后者是比较容易做到精雕细刻的,而前者仅靠手来撕,精细之处,会有相当的难度。而冉立伟恰恰在这些地方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他指下创造的满族人也表现得十分生动俏皮。戴着花翎乌纱帽的男子与满族女子的调逗姿态,形态与神态均令人印象深刻。他对撕纸已经驾轻就熟,无论写实还是夸张,其作品都能做到造型新颖,简洁明快,形肖神似,纯朴自然。他曾在《民间美术》上发表了《撕纸技法初探》的文章,使他不仅从实践中而且也从理论上,自立成撕纸一派的学说。他还曾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表演过撕纸艺术。

满族历史文化的诠释者

在沈阳众多的民间剪纸作者当中,翟文慧是最具满族特点的艺术家。这不仅因为他是满族人,主要是他对于满族文化与习俗有着很深的理解,而且,他的剪纸作品也从多方面来表现或诠释满族历史的沿革的。

他的作品满族先民系列的《之渔》采用了粗犷豪放的刀法,画面密实而紧凑,鱼和人混搅在—起,有种博斗的原始气势。人物的四肢是粗蛮骠悍的,面孔五官均不清楚,倒是鱼的形状比人更清楚,鱼的眉眼鳞纹也剪得比人清晰,在人和鱼的世界里,鱼似乎比人更多更富于激情。这种表现,令人很强烈地感受到远古的先民们的生存状态。

还有这个系列中的《之牧》。画面很满,一头牛,六只羊,都是正面对着你的视角,左边三个头重叠一起,右边三个头也是同样的罗列一起重迭着,对称着,中间的是一头非常壮硕的牛,牛背上是归来的牧童。戴顶草帽,五官只能看清眼睛,眼睛很大。座骑是壮硕的,狩猎者的两手两脚也都是壮硕粗憨的。这种构思很古朴亲切且很有想象力。画面上牛羊的数量多与人,牛羊的体态也远比人胖壮,更有意味的是牛羊的形状花纹要比人的五官刻画得更为精致生动。作者说,放牧是东北先民劳作的一部分。在荒原山谷间,在河流旁,有

牧童老叟在放牧。他们怡然自得,只要牛羊吃得饱,只要牛羊肥壮,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这是一种古朴而原始的放牧图。

民以食为天,《农耕》《猎》都是为了食。农耕体现的是坚忍,是先民们世世代代在松辽平原上的春种秋收。画面表现的是少年在耕做,一头老牛,拖着木犁,一位位老人紧随少年身后,往垅沟里点种。这就是满族先民的农耕。

《猎》的布局结构很大胆,人马犬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如此混杂局面排布的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所有的动都在静中体现着极至。除了非常动势之外,更传神的还是一种情绪,那是一种极难表现的狩猎情绪,紧张?亢奋?狂奔?如果没有对松辽平原的历史与现实的深刻了解与思索,如果不是马背上的民族那狂放的热血不曾真正冷却,那么,是无论如何难以创作出这样的有血性的作品的。何况还是用静态的剪纸艺术来表达?!

翟文慧在对神话传说的表现中更是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蛇神庙的传说之一》表现的不是庙宇,而是一个激烈的场面:皇太极怒骑狂奔。皇太极犹如战神,年轻时便能征善战,经常统兵与明军作战。据说有一次他中计兵败落荒而逃时,只剩他单枪匹马。他逃到一个荒丘上,见四周光秃秃的连个藏身之地都没有。于是,他看到身后狼烟滚滚,他知道追兵马上就要来了,于是,情急之下,他不能做俘虏,便绝断地拔剑对准自己。就在他刚要自刎的时候,一阵疾风旋起,随后一条大蛇在他眼前飞掠而过,直扑向追兵。追兵见到这条奇特的巨蛇,顿时慌得四散而逃。皇太极因此得救。他认为是这条巨蛇给了自己的生的可能,便纳头就拜。他发出誓言,有朝一日坐天下时,一定要修座蛇神庙供奉这条救命的大蛇。

神话充满传奇色彩,剪纸如何表现传奇?剪纸画面没有直接表现传奇,也无法再现,只能以神彩替代神奇,于是,皇太极的骁勇战马的雄姿还有天空的飞雁,共同创造营造了一个氛围,正是这个氛围准确传递了历史信息,从而将人与马的悲壮神态刻写得栩栩如生。

《蛇神庙传说之二》刻画了一个大场面:一条网状纹盘旋的粗壮巨蛇位于画面正中,左边是惊悸的皇太极,右边是他的发呆的战马,而最传神的描写是在画面的顶部:一队明军土兵被吓得惊慌而逃的萎缩姿势,弓腰曲背,无比渺小。

《蛇神庙传说之三、之四》无非是故事的延续过程吧?但且慢!作者将这个故事漫长的过程浓缩到最具表现力的瞬间:皇太极给大蛇跪拜的场面极具人情味儿。他的胡须不打弯地翘向上方,将一位英勇将军的性格刻划得入木三分。而大蛇这时候体现的是一片温柔如同女性。大蛇与皇太极的造型都非常鲜明独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之四表现得也是皇太极,不过,这时候的皇太极已经庄严地定格了,定格在庙宇之中。传说由此而延续出更大的魅力:皇太极能够统一东北,能够最终当上皇帝,是因为金花大蛇不仅关健时刻现身救主,而且始终在暗中庇护着他。据说沈阳北陵周围有一老者一大早起来捡粪时,看见一条大蛇足有两抱粗从昭陵的东门墙上探出头来。头如磨盘,两眼如灯,蛇身是黑底金花斑纹,它趴在陵前小河边吸水,河水一下子落下去一尺多。等蛇起身时,四处生风。据说,这条大蛇就是救皇太极的蛇神,据说皇太极建了蛇神庙之后,每年香火不断,而且不断地有灵验的故事从蛇神庙里传扬开来。皇太极选择自己的墓地时,也是看好了当年被巨蛇营救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昭陵。

除了这个传说之外,他还剪了另外一个传说系列——《皇姑传说》,也是四幅。其顺序也是按着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相传罕王坐镇盛京时,余暇时间经常到郊外打猎。有一次,

罕王单骑便装来到桂花屯打猎,快到晌午了,他觉得饥渴难耐,便走进村子找到一户农家找水喝。结果,刚一迈进院子,就看到一位农家少妇迎出来,笑盈盈地着问他找谁,罕王说他是个打猎的人,因为口渴得很,才到这里讨口水喝。于是,这位少妇很有礼貌地将罕王让进屋。

这一段故事起因,便构成了剪纸之一:罕王腰挎战刀,气宇轩昂进了农家院。这画剪纸中有四个人物,但四个人物中只有罕王一人塑造得比较好,神态与形态都把握得比较准确,笔法也很细腻。

之二:罕王被少妇引进屋了,分宾主坐下。这时候,老罕王因为坐下来后,逼人的气宇一下子不见发,变得特别平易和善,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作者的局束也好像一下子被解脱了,其灵气因此活泛开来。茶水的飘香,飘出向道热气儿,而半跪的少妇恭敬端茶,其发式穗带柔情地下垂着,与老罕王的胡须挨得那么近。这种人情味儿渲染得很浓很浓。这幅比之一要刻得更好更细致。而且,从外貌到内心,两个人物都刻画到位了。之一有点只顾罕王了,忽略了那么漂亮的少妇了。

之三:女人将做好的吃的东西给老罕王端上。这幅画面上最生动的人物是女子了。她的脑袋在头两幅画面中一直是羞涩地低垂着,而这一幅她却将脸仰了起来,那份娇嗔极生动地表现了农家女的性格。她的饭做得好吃,她的秀色也非常娇好,而她还很会说话,于是,老罕王被感动了,给她留下手谕,让她日后登门时如果门卫不让进便可亮出这个字条。这时候的人物关系由生到熟,迅速发生了变化。像父与女。这是人情味儿最足的一幅剪纸。皇上与农家女,地位悬殊差异也皆因情谊而淡化了。

之四的故事情节:农家女挑着农产品进城看望老猎人。守门看到了罕王手谕,将她带到凤凰楼前参见罕王。小两口完全想象不到老猎人竟会是罕王。老罕王设宴款待他们夫妇,并认了义女。留他们住在宫中,但他们过惯了乡下生活,不肯住在宫中。画面表现得比较简洁,小两口带着农产品兴致很高地进了盛京故宫……

当然,这个义女走后,老罕王经常派人到挂花屯送感谢的礼品,从此,人们就将义女住的这个挂花屯唤作皇姑屯了。等到这位皇姑死后,也就埋在村边,她的坟被叫作皇姑坟。据说民国末年尚能见到此坟。

翟文慧的剪纸还有取材于祭祀的,满族先民都以信仰萨满教为精神寄托。他们因此从图腾崇拜而转向了对祖先的崇拜。他们有祭天祭地祭野神家神,这些祭祀活动俗称跳单鼓。作品《祭天》就是表现这种远古的仪式。还有《颁金节》,也是满族人的一段优美传说。这是满族先民的传统节日,在这一节日的由来是因为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酋长以部落首领的身份奖励农渔牧猎的杰出者,也就是英雄吧,由此开始了一项活动,那就是人们从事本民族的有趣的赛事活动。在这类作品中,给我们传递信息最多的还是《射柳》。

柳树在满族先民中的地位是具有神灵的。那无疑又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与太平鼓有关,也与多伦玛法有关。还有一位青年叫达木鲁,他为了救那些快饿死的村民,自告奋勇去找多伦玛法。结果他急忙上路时,救下了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口渴,要吃悬崖上的梨,那个叫达木鲁的年轻人就爬上去给老人采摘。不想一脚未踩稳,他跌了下来。下面是万丈深渊,年轻人以为必死无疑,却不曾想他掉到了老人的怀里。而梨子变成了柳枝太平鼓,老人也现了真身: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多伦玛法。

多伦玛法说:一定要种上柳树枝,能发神水,浇灭山火,手鼓能盖上大山,生出五谷。青年达木鲁回到村里,马上栽柳,插上柳枝,敲起手鼓,结果五谷丰登,人们称手鼓为太平鼓,满族人从此有了植柳和敬柳的风俗习惯,并且代代流传。

翟文慧的《射柳》,表现得是满族青年男女求爱的一种活动,亦庄亦谐,情趣盎然。季节是在春天里。郊外。女青年头顶插有柳条葫芦,男青年亢奋地挽弓射之。谁命中,女青年就同意与其成婚。翟文慧笔下的女子端坐在画面正中,她的头顶上笼罩着一个柳枝环,如同皇冠般平添了几多圣洁与高贵。再细端详这位女子的坐态,俨然一幅菩萨状了。这或许是在说明对于追求的男青年眼中的女子的高不可攀吧。但愿心仪的男子都能够射中柳枝,从而,带来美妙而诗化的人生。

满汉民间剪纸的融汇

在沈阳众多剪纸作者当中,真正满族的作者并不多,更多的还是汉族的剪纸。但是,随着时代的脚步,满汉的文化早已走向融容,而满汉的剪纸也走向融容。其实,这种通融本身就是一种特色。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还是岳文义。在沈阳这片地域,他的剪纸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之最。他是剪纸艺术的带头人。他的剪纸有着很深的功力,笔触敏感而精细,他对于生活的认知与对于艺术的认知有着同样的严谨与郑重。

岳文义的剪纸取材相当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他几乎无所不剪。他不仅有着系统的文化传承,而且他还能够与时俱进。从宏观剪纸到微观表达,他都得心应手。

他能够及时表现时代变化的剪纸作品,而且充满情感。比如十一国庆节,或者是大庆的时候,还有建党重大纪念日,香港回归日,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伟人英雄等,这类作品代表着他对于生活的时代的态度。因为他一直在国家机关工作,他的思想感情与国维方式便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民间工作者,这是导致他大量的歌颂式作品出现的原因所在。比如《庆祝建国50周年》这幅剪纸,是用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汉族、苗族、傣族6组舞蹈人物和天安门、礼花、喜鹊等形象组成的画面,表现举国上下,普天同庆的热烈欢庆场面。虽然这样的欢庆场面有着大同小异的构思,但是,由于岳文义的工笔如同木刻般精细,使得这幅作品依然焕发着艺术魅力。在人物造型上,其简洁的刻化,生动的形态蹈姿,也能够从中看出他所受到的满族传统剪纸中,表现人物技巧的那种简洁的几何形体的影响。

《春风得意》也是一幅喜庆画面,风筝与一对童男女同样的姿态,如同借足春风而翩翩起舞。孩子拖拽着风筝,而风筝何尝不是在拖拽着孩童?那种儿童与风筝浑然一体的画面感觉,令你简直会觉得儿童也会变成风筝随时会在春风上飞向自由而美好的天际》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喜庆画面了,它的寓意在延伸,因为孩子与风筝的共同默契与象征,使得作品寓意得以深化了,给人增大了想象的空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风筝不是单纯的风筝,而是飘动着一个神圣的图案:阴阳鱼的八卦图。这就使得整个剪纸画面变得不简单了。

宏观的国家的喜庆场面与民间的孩童的欢乐场面,是两个不同的关注点,但是岳文义都能够得心应手地予痛快的淋漓地描绘出来,不能不说明他观察能力与表现能力的超凡性。

岳文义的剪纸更多取材于民俗的具像生活。这里面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他受满族传统

剪纸的影响,以及他在努力将满族与汉族的文化习俗交汇相熔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由于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文化的流汇交融,其观念和价值取向在某些方面的合一,便产生了共同的思想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共同语言。这种共同语言作用于剪纸,便是一种共同的认知方式与表现方式,我们将这种方式称作符号。如?福?禄?禧?寿?松?鹤?梅?鹊等。

显然,福、禄、禧、寿是我国传统观念的重要内容。先民们多选用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为吉祥物,并以其形象作为吉利祥瑞的符号。而我们所看到的民间剪纸在表现福、禄、禧、寿等作品,主要是以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抽象的概念,称作借代方法。

岳文义的《福如东海》与《寿比南山》这两幅剪纸,一方面承袭了上述的传统东西,另一方面,他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传统的画面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而岳文义在表现福与寿时,画面却要复杂得多。他追求图文并冒,文不是简单几个提示性的文字,那是一大片阴刻阳刻相间的如同花边纹状的古字排列,这么多的字如同满树的叶子,冷眼一看是一样的,但细致分辨,却没有任何两个字是相同的。这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在这个浮躁的商品流通时代,能够潜心制做这样的剪纸,无疑是令人钦佩的。

《挂符》是一组充满节日味道的剪纸。在春节期间,这样的挂符是会深受欢迎的。四幅挂符中,“连年有余”画面是一个坐在莲花座的女孩,两手扶着一对立起的大鱼。这类图案在满族先人的剪纸中不难找到。鱼的图案是以双鱼出现,而双鱼也是生活在江边靠打鱼为生的满族先人常用的装饰纹案。金时的女真人更是应用广泛。这是满族对于生活的某种感悟或期许,以及由此而生发的自然宗教中的某种仁物惜生意识。

“人寿年丰”是一位老寿星,拄一根拐棍,棍头是一个葫芦。这种构图又是完全传统的汉族习俗。

“吉祥如意”“恭贺新喜”也都是民间味道极浓的剪纸,采用了谐音或象征手法。将文字花鸟人物植物各种形象组织在一起。小男孩放鞭炮,还有喜鹊,就是“恭贺”新喜了;而小女孩,鸡,如意,这三者之间的组合,便是岳文义的“吉祥如意”了。当然,这也不是岳文义的独创,也是他承袭传统民间方式的结晶。

这种表达是约定俗成的世代传承,以鸡代吉;以羊代祥;蹁蝠代福;鹿代禄;喜鹊代禧;桃、松柏表示寿;牡丹象征富贵;鱼代余;猴代侯;艾虎的艾代爱;勋代年;莲代连;鹤代贺等等。

《麻姑献寿》是道教传说中关于人与仙的传说故事。其人物与场景均构成一幅飘飘欲仙的意境。还有《弄玉吹箫》,姑娘与凤凰的相映相衬中,透出许多美好的神往。

岳文义对于古人先人圣人贤人好象特别感兴趣,并且能够表现充分。如《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毛泽东主席像》(这是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形象,一组,不同年龄,不同表情,也突现出了不同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剪纸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对于人物的深入了解,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准确把握。从剪纸艺术上说,这是融版画技法和绘画写实手法于一炉,使时代伟人的形象更加形神兼备,且具备一种历史的穿透力。)《孔子》便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包拯》《王朝》《北斗》《公孙胜》《韦陀》《鹿童》《温天君》《二郎神》等众多肖像,这些肖像他采用京剧脸谱的形式再现,不能不说是一种讨巧的机智。

《格格》非常端庄,中规中矩,眉清目秀,头饰手镯还有衣服花纹也都相当讲究,这不仅透出作者对于满族女性的尊崇,也说明了作者对于满族文化习俗的一丝不拘。

值得称道的还有他的风光景观剪纸:

建筑剪纸:《沈阳故宫》《沈阳昭陵》《抚顺永陵》《沈阳福陵》。建筑剪纸如同建筑画,有时会出力不讨好的。因为建筑是死的,而如何寻找到自己的角度而且融入自己的情感,其实并不容易。但是,岳文义的这几幅建筑,还是渗透了他的主观东西的,诸如《抚顺永陵》他没有用近景,而是用中远景,特别强调了通向陵墓的那条石阶路。这条路剪得比远处的建筑更清楚也更具感染力。而画面的四个层次:路、建筑物、山体、云朵如同岁月的四重奏,在寂寮的荒野之中,进行着某种富有深度的呼唤。相比较而言,这四幅清代建筑作品我更感兴趣的是抚顺的永陵。其它三幅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于建筑物的正面表现。尤其故宫的大正殿与昭陵的方城城门楼,这两处都是点晴之笔,也都是故宫与昭陵的核心建筑部位。岳文义不仅抓住了,而且能够精雕细刻,将历史云烟沧桑岁月由台阶开始,一一从柱梁攀升缭绕,直至凝固于斗拱之间。

名胜剪纸:《鞍山千山》,《营口望儿山》《锦州笔架山》《丹东凤凰山》这是人人皆知的风景胜地,选取什么样的角度表现,如同你拿着一台照相机,你驾在什么位置上能够选取最佳的角度。

岳文义显然很自信地找到了他的视点:千山的自然山体大佛;望儿山的老母立于山头的不倦的期盼身影;笔架山的山海之路;凤凰山的巅峰之峻峭,这些就是特点,就是点睛之笔,岳文义轻松抓取到了,因而他的剪纸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

颇有意味的是岳文义与翟文慧的合作。翟文慧是满族。一位汉族剪纸艺术家与一位满族剪纸艺术家的合作,本身就是两种文化的交汇。他们合作得非常融洽。我曾打电话问过岳文义,为什么他那么愿意与翟文慧合作。他笑笑回答说,因为他们是取长补短。翟文慧更擅长绘画与构思,而岳文义对于剪纸这种形式更精到更有悟性。其实,在我看来,他们的合作还不仅仅是剪纸方面的,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文化默契与人格融溶。

他们合作的《颁金节》是直接表现满族节日的作品,场面宏大,气魄不凡。人物尊卑等级,人与物,物与物,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几个层次的关系处理得极其自然贴切,有种形肖神似,手到擒来的自由感。这就是两个人合作的优势。而《祭天》《射柳》这种洋溢着浓郁的满族民间风味的作品,尽管我在前边谈到翟文慧的作品时,已经不吝笔墨加以详述,但是,在这里,我仍然还是忍俊不住地要说,这是他们两个人的共同成果,他们应该共同为此而欢欣,因为,这是满汉文化的一次成功的聚会,也是他们两个人智慧与艺术的一次真正的相融相汇。粗犷的原始的笔调,无疑拓宽了一惯纤巧清秀的岳家“刀术”,而精致典雅的点晴笔法,也是翟院“枪法”的真正演练。

【责任编辑 白 羽】

中班健康活动:美丽的窗花(欣赏)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民间剪纸艺术作品,了解剪纸是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 2.感受窗花的色彩、图案、对称等艺术之美,体验剪纸乐趣。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使用剪刀和看简单步骤图的经验。(二)材料投放:展现新春佳节人们贴窗花喜庆场面的照片或录像、剪纸窗花步骤图、各色彩纸、剪刀等。 (三)环境创设: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布置成展板。 (四)资源利用:有条件的班级或园所可请相关的民间艺人到班级或园内给幼儿展示才艺。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引导语:新年到真热闹,敲锣打鼓放鞭炮。你们的新年是怎么过的?做了解些有趣的事? 二、出示照片或录像,引导幼儿感受贴窗花的喜庆气氛。 (一)引导语:有些人在过新年的时候,还会做一些很特别的事情,会是什么事情呢? (二)出示新春佳节人们贴窗花喜庆场面的照片或录像,引导幼儿充分讨论、交流、体验民间剪纸图案的精美及其带来的喜庆气氛。(三)提问:画面中的人们在做什么?他们把窗花贴在了哪里?窗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四)小结:新春佳节时,很多地方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窗花。窗花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品的一种,颜色很多,图案、花纹也很多。美丽的窗花能给人们带来喜气和好运,所以人们都非常喜欢它。三、播放数字资源《窗花》,引导幼儿进一步感受剪纸窗花的美。(一)提问:这些剪纸美吗?美在哪里? (二)小结:窗花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图案细致、精美,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窗花不仅颜色很丰富、漂亮,而且图案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花瓣形等等。许多窗花作业两边花纹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对称。 四、提供剪纸窗花步骤图,幼儿体验剪纸。 (一)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纸张,边看步骤图边运用对边折剪、对角折剪等方法剪出各种窗花。 (二)鼓励幼儿在学会看步骤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意,改变折剪方式,剪出自己喜欢的窗花。

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由此可以看出时代和时代里的人是构成文化的主要元素。文化的核心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模式也就是人的活动。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特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各民族遵循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生产,满族文化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满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她以东北为根据地,是少数的建立全国政权的少数民族,并在军事、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形成了历史上独具一格的文化模式。 一、满族文化的形成 满族文化形成于明末,有“马背上的民族”、“引弓民族”之称,其领袖人物也与中国历代皇帝一样具有神话色彩,这色彩与她长期繁衍生息的“白山黑水”相呼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模式。 对满族文化的内涵解释,学术界有很多争议,可谓百家争鸣。有些学者认为满族文化指具体的文化形态,有些学者认为满族文化泛指民族精神。我认为满族文化指满族民族总体的精神传统、政治制度、生存方式甚至是生活面貌。 明末时期,女真各部落生存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发展领先一筹,从传统的游牧民族生存方式,逐渐向农业转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的是文明程度的提高。明万历十一年(1583),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国关东部,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此时是满族文化凝结的初始阶段。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趁势入关,逐步统一中国。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励精图治,清王朝发展到了巅峰状态。 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到清王朝,密切了满族个部落的联系,满族成为一个具体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统一民族。金刚建立时期,努尔哈赤迁都至盛京沈阳。满族进入了以汉农耕文化为主的辽沈地区,其生存方式由原来的游牧、渔猎转为农耕。此时满族文化脱离了女真文化,结合辽沈地区的农耕,形成了一个具有满族特色的文化,走上了自我发展的轨道。 大清国号的改立、清王朝统一政权的建立与稳定政权的辉煌,都为满族民族的壮大和满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尤其是清王朝的建立,对原来约定的民俗、政令、法律的形式予以强制实行,在与汉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将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 清王朝初期的八旗制度使满族由一个自在的民族转化为一个自觉的民族,而且从根本上促成了满族文化的最终形成。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八旗制度创立是为了“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实际上是“以旗统人”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制度的创建对满族早期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以旗统族”的军事制度,大大增强了满族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满族人皆以身为旗人为荣,但是八旗又都由努尔哈赤统领,这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战斗力直接推动了满族由部落变为国家。同时八旗组织还在统一各部落的生活方式上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服饰上,从前各部在服饰上并没有严格的阶级规范,后来在接纳了汉臣的上奏“正衣冠,以辨等威”。皇太极于天聪六年(1632)对八旗首领、王公、大臣,下到一般臣子,以及满族贵族妇女的衣帽都做了规定,逐步完善了满族的服饰。另外,在八旗组织的整合下,满族也呈现出了特殊的日常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为了区分等级并与汉人有所区别,满族旗人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也是后来满族人“规矩大”习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6.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C.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其产生就是象征性的装饰物,作者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功利目的。D.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能反映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从艺术角度看,它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作时,往往让人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种情趣的获得是因为剪纸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B.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物就是民间剪纸这一载体,承载着艺术上造型形式的传承和其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C.蛙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虽然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在民俗文化中保持着原始崇拜敬仰的地位。D.蛙因其丑陋的形态常被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保护神,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题材,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

民间剪纸的题材是很广泛的,它既反映现实生活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也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剪纸艺术的题材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人民那种朴实,纯真的思想感情. 工具/原料 剪刀、彩纸 步骤/方法 1.花瓣层次 剪纸的其他符号,大同小异,无论是柳叶形、花瓣形还是逗号形、水滴形等等,都是从中心空白处大的地方下剪刀,沿着线条从右往左或从下往上剪。总的来说,先内后外,先简单后复杂,要求线条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瓷砖,缺如锯齿,线如胡

须。水滴形及其应用实例。

2.锯齿形 锯齿形是剪纸中高难度的技法。先剪出一半圆线,顺着半圆线右边剪出一条弧线作为开口处(不宜太大),然后,让剪刀在两手之间平衡稳当,右手持的剪刀尖放在左手的食指上,大拇指把剪的花瓣部位压牢,使它不容易错位。剪刀尖不离原处,左右移动,一刀紧挨一刀,排列长短、大小要均匀。两手与剪刀协调配合,使锯齿毛剪成自然圆形,阴与阳、黑与白反差明显,艺术感强。初学者在剪锯齿形时,要先剪直线锯齿形,然后剪弧线锯齿形,进一步再练习剪圆形锯齿形,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

最后把锯齿形装饰到各种剪纸画面上。你如果要剪一只猫,猫身和外轮廓都要用精细的锯齿形来表示猫的毛,表现花瓣的层次也如此,看上去要有毛绒绒的艺术效果。

3.柳叶形 柳叶形,顾名思义,其形状像柳叶,剪时,从中间空白处下剪刀,自右往左剪,要求线条圆滑、简洁。

4.月牙型 形状近似月牙,比较容易掌握。先从月牙中心空白处下剪刀,顺着月牙的外轮廓线从左往右剪即可。常用于吉祥字中的眼、口、 眉,人物及其他动物的眼睛。 5.小圆孔 小圆孔在剪纸中是常见常用符号,例如:人物、动物的眼睛,花心、花瓣和浪花的水珠等。剪小圆孔时,首先对准圆孔中心空

丰宁满族剪纸 简介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民间流传的丰宁满族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乾隆年间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色的新异风格,它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批毛纤长,剪工精细。清末民初丰宁满族剪纸进入鼎盛时期,1949年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更为贴近现实生产与生活。1960年以后,剪纸艺术创作堕入低谷。1982年,丰宁民间剪纸队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随着各种展览和出国表演在海内外造成广泛的影响。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剪纸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看,丰宁剪纸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这与同为河北省代表性剪纸的蔚县剪纸相比,阴阳手法正好相反。其表现常常运用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的形象和吉祥文字,以民谚、古俚语、传说故事为题材,通过直接、借喻、谐音、夸张、联想等手法,借以表达自己的祈望。丰宁剪纸的制作分为设计图案、画墨稿、钉彩纸、雕刻等几个步骤。其用纸多为宣纸,因为宣纸纤维柔软,纸张薄,有拉力,有韧性,也便于染色。丰宁剪纸包括单色剪纸、点染剪纸、填色剪纸、复色组合剪纸等。单色剪纸就是用单色宣纸剪成的剪纸;点染剪纸是用白色宣纸剪成,然后用不含胶的品色上色。品色的调制很有讲究,先用水泡开,再加酒,以增加颜色的渗透性,然后在一沓剪纸的反正两面同时上色;填色剪纸一般多用深色,要先将图案剪好,然后将其轮廓勾勒在白色底版纸上,在需要着色的部位上色,最后再将剪纸扣在上面而成;复色组合剪纸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它是按照图案中不同部分的用色需要,用不同颜色的宣纸分别剪出后拼贴而成的。丰宁满族剪纸从内容上可分为吉祥剪纸,花鸟鱼虫剪纸,山水风光剪纸,人物、盆篮碟盘瓶、瓜果、动物、花字剪纸等类。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窗花、祭神祖吊签(挂签)、阴天扫天婆、节令剪纸、礼花(结婚的喜庆剪纸、葬丧的素色剪纸等)、日常室内装饰用顶棚花、风斗花、炕围剪纸等。在我国众多民间剪纸之中,丰宁满族剪纸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占有一席之地。 丰宁剪纸的历史 丰宁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流传的丰宁剪纸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起初它是用来加固窗户纸的纸条,后来发展成五颜六色的窗花和以红色为主的剪纸,到乾隆年间形成了独特风格。清末民初,丰宁剪纸进入繁盛期。新中国成立后在形式和内容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1960年后陷入创作低谷。1982年,丰宁民

走出民间·走进课堂·走向发展——满族剪纸、撕纸“写生”教学研究 第28卷第9期 2007年9月 通化师范学院 JOURNALOFTONGHUATEACHERSCOLLEGE V o1.28№9 Sep.2007 走出民间?走进课堂?走向发展 —— 满族剪纸,撕纸"写生"教学研究 王纯信 (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吉林通化134~2) 摘要:发祥于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剪纸,撕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很好地加以传承与保护. 将民间剪纸引进写生理念,是对传统民间剪纸技法的突破,丰富其新传统,新观念,为现代知识青少年一代所接受,将使民间剪纸 走出民间,走向发展. 关键词:剪纸,撕纸写生;走出民间;走进课堂;走向发展 中豳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07)09--0001--03 收稿日期:2O0r7一o4—05 作者简介:王纯信,1939年生,吉林通化县人,通化师范学院中国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满族民间美术. 民间剪纸是包括剪,刻,撕,烧等多种镂空手段, 在纸等薄片材料上创造的图案艺术,是在民间一代 代,一辈辈传承延续的民间美术,是靠母女,姑嫂,师 徒等途径口传教授的文化模式,是靠目识心记,烟熏

墨拓,传摹移写等方法延续,教习的艺术形式. 民间剪纸在内容上追求喜庆,吉祥,以表现大众 的信仰,崇尚,希冀和祝愿等.在表现理念上不追求形似,不表现空间,虚实等现代美术造型手法,形成了民间美术的独特体系.当今,在民间剪纸的发展, 延续,探讨,研究中,在弘扬民间艺术使之后继有人的摸索,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民间剪纸的继承人已不再是目不识丁,没走出过大山的老太太,小媳妇,而是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的受到多种门类不同层次艺术教育的年青一代,更多的是作为民间剪纸传承对象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很显然,仍延用传统的教习方式是不够的,面对新的传承对象,如何运用新的传承方式,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一 ,关于剪纸,撕纸 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有悠久的历史,商周时期 即出现了以金,铜,玉等薄片材料镂空的工艺制品, 这是剪纸艺术的先河.至汉代纸张的出现促进了剪纸的广泛应用,普及到民间,_直延续到今天.发祥 于长白山区的满族民间剪纸,起源于女真时期,是为萨满祭祀服务的,多用桦树皮,柞树叶,包米窝等植物薄片作为剪纸的载体材料,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撕纸是以手代剪的剪纸,是一直与剪纸并行发 展的一种艺术形式,经实践研究,撕纸有自己的许多特性,构成了它的长处:一是以手代剪,可训练手指的灵活性,使手指肌肉群得到全面锻炼,特别是少年儿童,手指的训练,锻炼对以后写字,作画,使用各种工具都是十分重要的;二是以手代剪,不使用剪刀,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增加了安全性,可防止刀,剪对孩

民间美术————陕西窗花剪纸 窗花剪纸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传统的装饰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民间农夫女子就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一种“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以作美丽的装饰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到隋唐时代,在节日、庆典用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动植物、人物故事,贴在窗格上的称“窗花””,贴在门楣上的称“门签”、“门画”,婚嫁时床头、墙炕上的称“贴花”、“喜花”、“顶蓬花”等;宋代就有了系统的各种剪纸讲究,使“喜花”、“礼花”、“门花”在婚嫁上应用到丧礼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丧葬,有长筒形的各种“葬仪花”;明清时期,女子出嫁,十分讲求“上炕剪子”(即会剪各种窗花、衣样等刀剪工艺活路),所谓“上炕剪子下炕镰”。发展到近现代,陕西各地农村,上至老年妇女,下至青少年女子,几乎家家都有剪贴窗花的习俗,多数人都会剪出个“花鸟虫鱼”来,许多家户,均保存有“窗花底样”,逢年过节,前后窗格、墙头,都贴有各种人物、戏曲、山水、花鸟虫鱼、家禽、兽物等剪纸和窗花,尤其以剪纸最为普遍。每逢红(喜庆)白(丧葬)事、喜庆、节日,都要剪贴各种“花格”、“花边”、单、双“喜”字、“吉祥图”、“太极图”等,把房间、堂屋布置得有条有理,美观鲜沽。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有增无减,日渐兴盛。在许多农户,窗花剪纸成为择婚的条件之一,如某某姑娘“能描(绘)、能剪(窗花、衣服样式、款式)、能扎(绣工)”,就被农家竞相择婚,同时,这种剪纸工艺也成为人与人、户与户之问,求美、比美、争胜的风俗内容之一。这都充分反映了陕西民间各族人民的共同心理。 陕西窗花剪纸,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域之间,各有特色和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文化传统的差异。至于个人风格的差异,则取决于民间艺术家素质的差异,除了先天性因素外,阅历、文化修养、个人爱好也是民间艺术家的重要后天因素。陕北窗花剪纸,在全国较有名气,这是由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艺术家广为扶植、引导、介绍的结果,当然,其窗花艺术的蕴藏和质地之雄厚,是历史形成的。陕北窗花比较浑厚、纯真,自然成趣,反映了陕北人民的质朴和敦厚,其山水人物、各种山区风情跃然纸上;关中的窗花剪纸,略显粗犷兼有巧思,许多窗花剪纸有粗有细,巧、捷玲珑,题材多而广,形式杂而巧,并且,不以“识字”作为标准,许多不识字的老年妇女,所剪出的窗花,其巧思与结构,令识字者“瞠目哑舌”、赞叹不已;陕南一带的窗花,相对之下,较关中为少,但各种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

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

新年窗花剪纸教案 【篇一:剪窗花教案】 剪窗花教案 教学目的 认识“窗花”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窗花的剪法,剪出好看的窗花。 作业要求 要正确地按剪法的步骤制作,特别注意相连不断。 课前准备 范品若干件及色纸、剪刀、浆糊等教学用品。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窗花范品,让学生欣赏,问:这是什 么画种、叫什么名(引出“窗花”)? 二、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上方的彩色照片。说明窗花是西北地区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照片中的老大娘是陕西省剪纸能手——民间艺人。她正在做什么?她剪的窗花是什么内容?这种窗花是我国群众创 造的艺术形式,在国际上素负盛名。 2.讲解:什么是“窗花”?“窗花”是用色纸剪成的图案,花样很多, 有花卉、鸟兽、虫鱼及图案纹样等。过春节时,常把这种用纸剪出 来的图案贴到窗户上,因此叫它“窗花”。它既有画意,又有装饰趣味,很受群众喜爱。 3.窗花的剪法(边讲边演示): ①将方形色纸对角折两次或三次,要折整齐。 ②画上简单的花纹,花纹的线条要接连。把要剪去的地方画上记号。 ②按照纹样剪出,小心揭开(美妙的图案出来了)。④涂上浆糊,贴在窗户或底纸上。 小结:窗花剪法的步骤;特别要注意什么,看图讲述。 三、布置作业:用色纸剪一幅窗花。要根据窗户的大小来设计窗花 图样。注意纹样要相连。 四、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五、讲评:教师画一大窗户,选优秀作业贴上,其余的作业集中展 示在课室中的某个地方。师生共同评价优劣,教师小结。 【篇二:剪窗花教案】

《剪窗花》 教师介绍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钓民间艺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 觉给人以通透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一把剪子,一张彩纸,就可以剪 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每逢 过节或新婚喜庆,人们便将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家中窗墙壁、门和 灯笼上,。以此达到装饰、美化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 纳祥的愿望。 剪纸根据用途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喜花、鞋花纹样、门笺、窗花。窗花是贴在窗户上做装饰的剪纸。窗花的内容丰富:包含着浓浓的 生活气息:花鸟鱼虫、庭台楼阁、风景、人物、历史传说等,这些 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为了剪纸的花样。 我们继续欣赏剪纸图片,提问: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回答:过年贴窗花。 1、从剪纸的色彩来分,主要分为单色、彩色、套色三种, (1)单色剪纸就是用一种颜色的纸做的剪纸,如:红色、黑色、 白色等。 染色。 (3)套色剪纸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纸剪好后叠加粘在一起。 2、从制作方法来分,分为阳刻和阴刻剪纸 (1)阳刻剪纸,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 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2.阴刻剪纸,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 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 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彩色剪纸多采用此方法。 重点讲解河南剪纸:咱河南的剪纸历史悠久,河南剪纸历史悠久, 早在宋代,剪纸就已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出现了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而且技艺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师生一起欣赏河南民间剪纸:看,大路上丈夫推着装饰花朵的独轮车,俊俏的媳妇坐在里面美滋滋地一起回娘家;园子里,两个女人 在葡萄藤下,一个纺线,一个织布,美丽的花布在指尖延伸,自己 自足的小农家生活多么安逸知足。这些剪纸的大部分内容,都与普 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关。

漫谈满族饮食文化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 清朝入关后,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贵族把本民族的食俗带到了宫廷、王府,在制作上更精益求精,成为宫廷菜和王府菜的主体,其烹饪技艺也逐渐完善。御府菜是指清建都盛京时,宫廷菜肴及王府菜肴的称呼,“满洲八小炒”就是其中最典型的菜肴。而名目繁多的筵宴是清宫饮食的重要内容,如太和宫筵宴、乾清宫家宴、皇太后的圣寿宴、皇后的千秋宴、皇子成婚宴,以及康熙、乾隆时期举行的千叟宴。筵宴饮食的品种和类别依进宴人的身份和地位而有差别,宴席菜的内容和上菜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说这个时候满族的文化、礼仪、风格、饮食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使得满族菜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汉族的烹调技艺并驾齐驱,互相融合和促进。官员之间的调防、省亲以及皇帝出巡又把改良后的满族菜传到了全国各地,这也更加促进了满族菜的流传。三、旗风满韵关东菜 有人把吃东北家乡口味的饮食称“关东菜”,而关东菜的主体就是满族风味。东北地区的物产丰富,各种山珍野味,如熊、鹿、酣达罕(即四不像)、哈什蟆、飞龙鸟、猴头蘑、野山参、野鸡、山菜、蜂蜜等,比比皆是。民谚讲:“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对东北物产的真实写照。丰富的原料为民族烹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飞禽、野兽、山珍、鲜蔬、谷物为关东满族菜提供天然的条件。

剪纸图片简单又漂亮 A.简单三步剪出美丽剪纸图案 1.画稿 一幅剪纸的好坏与画稿关系很大,因此起画稿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严肃的创作过程。这就要求作者到生活的源泉中去体验生活,发现和选取题材。 初稿画好了以后,还应该拿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并需不断修改,直至比较满意时,才算定稿。 起稿时,应当注意剪纸的画稿和一般绘画不同,不但要把线条的粗细、疏密、虚实等安排得当,而且要根据剪纸的特点,尽量发挥它的长处,同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尽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和谐。这样的剪纸作品才更有特色。 画稿定下来以后,就把稿子和选好的纸固定在一起。如用剪刀剪,则每次可固定五张纸左右,如用刻刀刻,则可十余张一起刻(宣纸每次可刻二十多张,蜡光纸或大红纸每次可刻十几张)。固定画稿时,把画稿放在纸的最上层,然后用纸捻或订书机来钉牢。钉的时候要选择不影响画面线条的地方来钉,切勿损坏了画面线条。 需成批生产的剪纸,可把画稿用晒图方法晒出需要的数量,得出一批相同的稿样,以供成批刻制。 也可把画稿画在透明纸上,反过来用复写纸把画复写在要刻的纸的反面,再进行刻制。 复制剪纸时,可用旧稿熏样。熏样,就是把旧样放在白纸上,用水喷湿,然后在油灯上用烟熏黑,把旧样揭开便成。民间剪纸常用此法。

剪纸技艺高的民间艺人可不要任何样稿,光凭腹稿,便可直接在纸上剪出来。民间的折叠法剪纸也不用画样,但要掌握好折叠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剪对称和连续的图案)。 2.剪和刻 如何用剪刀作剪纸,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努力实践纯熟技艺。民间艺人在剪纸时,一般只需要十到三十分钟左右,一幅剪纸便可出现在眼前。技艺纯熟,剪出的线条不但方、圆、曲、直、粗、细变化自如,而且整齐、均匀、流畅、挺拔,刀刀合缝,丝丝入扣,达到了所谓“用剪出神”的地步。 刻纸时,先把画稿和纸固定好了,便可放在刻盘上进行刻制。 手握刻刀的姿态,一种和执毛笔相似(在刻盘上用刀大多这样),一种和执钢笔相似(在三夹板上刻纸多如此)。还有人把大拇指由里向外顶住,其余四指向内握紧刀柄。不管怎样握,总之以便于刻制时运刀为宜。 运刀时,主要是把刀用力切下去,再微拔起,又切下去,这样,一刀一刀连续不断地移动进行。刻纸的顺序一般应该从上而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由小到大。下刀要正,不要歪斜,否则一叠纸刻出来,就会产生上下线条粗细不匀的现象。 运刀用力要巧要准。所谓巧,就是不要用死力,要用巧劲,线条刻得要流畅、均匀、一致;所谓准,就是用力要得当,要防止用力过大把线条刻断刻坏,也要防止用力不够,有时上面的刻得很好,而下面的纸还没有刻到。特别是线条交接处,如果未到头,该脱落的部分掉不下来,就该再补一刀,最忌用手硬拉。 3.衬托 衬托是剪纸的最后一道工序。

走进满族剪纸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丰宁满族剪纸》实施方案 丰宁第一小学李辉 一、活动背景: 1、我国剪纸的历史 剪纸作为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蔡伦发明纸以前,人们就运用 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1967年我国考古学 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高昌遗址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为我国的剪纸艺术的形成 提供了实物佐证。 2、丰宁满族自治县剪纸情况 丰宁满族自治县满族剪纸,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赋予变化, 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细腻婉约,亦情亦景、具有浓郁的满族特色。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 离不开剪纸作品,1993年,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19年5月,丰宁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19年经文化部确定,张冬阁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10月,丰宁剪纸与蔚县点彩剪纸、陕西剪 纸等捆绑为《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学校剪纸情况,2019年我校自主研发了校本教材《丰宁满族剪纸》一书,从三年 级开始开设剪纸课,学生对身边的剪纸艺术十分感兴趣。以满族剪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 热爱剪纸艺术,激发学生做满族剪纸艺术接班人的热情。 二、活动目的: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满族剪纸的来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受到 美的熏陶和传统文化的教育。 (2)了解和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资料搜集、信息归纳的方法,掌握报告、汇报、讨论等学习方法。 (3)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表达、协作分工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找学习资源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积极 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5)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锻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觉养成注意安全的意识,卫生意识,创新意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民间剪纸的阅读理解和答案 阅读能够充实一个人,将小学生爱闹爱玩的多余精力运用到阅读中,使他们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以下是民间剪纸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 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 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 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 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 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 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 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 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然中丑陋的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 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 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 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 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 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

大班美术美丽的窗花教案反思 大班美术美丽的窗花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学习用正方形纸三次对角折后,通过剪去三个角、三条边的适当部分,表现出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的不同窗花,发展手部运动的灵活性,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美丽的窗花教案吧。 活动设计: 孩子对剪贴手工较感兴趣,根据兴趣爱好让幼儿学习用正方形纸三次对角折后,通过剪去三个角、三条边的适当部分,表现出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的不同窗花。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方形纸三次对角折后,通过剪去三个角、三条边的适当部分,表现出圆形、方形、不规则形的不同窗花。 2、发展手部运动的灵活性。 3、激发对剪纸的兴趣,喜爱民间剪纸艺术和窗花的欣赏情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窗花范例。 2、正方形的彩纸、剪刀、浆糊。 3、操作材料“剪窗花”,引导幼儿欣赏民间剪纸艺术。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窗花范例。 师: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看!这上面的花纹好看吗?想一想它是怎么弄出来的? 师:这个叫窗花,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过年的时候就有贴窗花的习惯。我们今天就来制作美丽的窗花。 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剪窗花的方法。 师:这些窗花都是用折剪出来的。我选一张正方形的彩纸,把正方形纸角对角折三次后再用剪刀剪出小三角形、心形、还有只要是漂亮的图形都可以。再把彩纸慢慢的打开,我的窗花就剪好了。 三、观看操作材料学习制作再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请小朋友观看操作材料“剪窗花”,看看操作材料是怎么教我们制作窗花的。 师:我们都知道了怎么制作,那么我们也拿起彩纸剪窗花,使用剪刀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四、展览并评价作品。 选出有创造性、层次分明的窗花,对认真的幼儿给予表扬,并展览窗花。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小朋友很积极的参与,而且很认真的制作,能在尝试和探索中剪出方形、圆形等的作品,作品展现出来时很漂亮的。小朋友对我们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又有了一点的了解,在快乐的制作中无形的传承和发扬了这种文化遗产。

满族民间剪纸艺术研究 摘要: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反映出满族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文章浅析了满族剪纸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特征。根据满族人的生活习俗而选择的剪纸创作题材丰富多彩,以及多样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剪纸艺术研究 满族民间剪纸是广泛流传于满族地区的一种特定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满族先民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对美的追求。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以特有的普及性、实用性、审美性满足了满族人民的心理需要,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和对幸福的企盼。 第一章绪论 剪纸,又叫“刻纸”,是以纸为主要加工材料,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满族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满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动中往往要制造图腾形象,或用树皮、兽皮剪刻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 满族是一个善骑射、喜渔猎、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沿革中,满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留于民间的民族遗产,虽然没有留下具体的文字资料,但这种植根于白山黑水间,通过口传心授,缘物寄情,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代代相传。

第二章满族民间剪纸流源 满族民间剪纸起源于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其基本观念是信鬼神的存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满族先民在白山黑水间骑射渔猎,在林海雪原中繁衍生息,绿野山川孕育了勇悍旷达的天赋,抑制了忧愁悲哀,然而,因为他们对大自然的天地山河,风雨雷电难以理解,加之大自然对他们的无情威胁,便产生了超自然的神奇幻想和“万物皆神”的“原始拜物教”,这就是“萨满教”。他们把一切有益于人类的物体现象都看作是神,反之,则把一切对人类有害的东西都看成是人间的“胡图”(鬼)或“巴拉尊”(妖)。 满族的萨满教有崇奉神灵的习俗,如天神、地神、祖先神、动物神等170多个,其中160多个是嬷嬷神,意即老太太。这些嬷嬷神各有分工,有管子孙繁衍的,管儿女婚姻的,管进山不迷路等。满族的剪纸就是从这种对嬷嬷神的崇敬开始的,将神的形象加以突出、强化、形象化;需要将祭祀仪式装点得肃穆、庄重;萨满也需要造成舆论以扩大影响,正是这种种需要产生了为萨满巫术服务的民间剪纸艺术。 满族有自己的审美意识,在色彩上认为白色吉祥,红色凶恶,和汉俗迥异。这就是满族的“色尚白”。这一色彩观的形成与满族的习俗是有关的:满族是以狩猎为生的民族,生活在丛林峻岭中,这里冬季漫长,到处是皑皑白雪。出猎时,白色是最好掩护,狩猎时身上有红色,就容易被野兽发现而招来祸害。天长日久,产生了对白色的崇尚。 满族民间剪纸的创作是满人发挥才智、表达感情、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在精神生活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臵。满族姑娘出嫁时,新媳妇必须剪些纸花粘帖在居室或窗户上,作为洞房点缀之用。谁家的媳

陕西民间剪纸阅读答案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就是一种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鲜明地反映出我国民间广大民众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民俗文化之一。因此,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从艺术的角度看民间剪纸艺术是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出来,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集体表象的一种文化模式。民间剪纸的作者们在创造时,从来没有任何政治功利,但有生活方面的功利意识潜入在其中。他们在创造时,往往让人(包括创造者自己)从中感受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由于它们适合于人的审美经验的审美心理而形成的美感。所以,自中国民间产生剪纸以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一种象征性装饰物,尽管历代在造型样式和利用形式上不断发生更新和变化,可民间大众所赋予它的造型思维方式和特定的深层寓意内涵,却一直不变地流传至今。因此,可以说民间剪纸是一种大众艺术。从客观上说,中国民间剪纸是一种物承文化现象。它不仅有它的造型形式的传承,而且还有着它自身深层独有的特定内涵。从中国民间剪纸的纹饰寓意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民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的传承,以及当地民众的心理特征、生活追求和审美情趣。它是我们探寻本民族的民族渊源和原始文化的活证。例如蛙这一形象在民间剪纸中屡见不鲜,民间常将它视为一种威力的象征,看作是生活中最可靠的保护神,并将蛙这一自

然中 ___动物形态,运用民间美术中的互渗造型手法,将其变为神圣、稚拙、亲切、动人、给人美感的剪纸花样,缝绣在孩童的枕头、围涎、肚兜、香包等衣物上,以希望孩子在蛙的保护下,茁壮成长,美满幸福。需要指出的是,蛙这一图腾物产生以来,因为囿于民间文化而没有上升到中国的上层文化之中,所以也就得不到龙凤那样由皇权所推崇的中华文化象征的地位。但是,作为一种原始图腾物,蛙这一形象虽然在中国上层文化中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却在民俗文化中得以流传,并保持了它的原始崇拜敬仰之地位。就这一文化现象看,开展 ___民间剪纸艺术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原始文化的演变。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都是原始文化的嫡传物。它作为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地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在它的意象符号中,不仅赋予了原始艺术符号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而且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这个审美理想民族、人类群体的基本追求,人们歌颂生命,赞美生的欢乐,追求着人生的幸福圆满、健康长寿,祈求家庭和睦多子、丰收安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中国民间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如凤穿牡丹莲花多子鸳鸯戏荷福寿双全瓜瓞绵绵如意似锦葫芦五毒等等花色纹样的剪纸,并将这些民间剪纸融入到各种民俗事象活动中,来满足广大民众精神心理上的需要,以扶持人类的生存,充实人类的生活。6.下列关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植根于我们民族土壤,广泛表现在民间信仰和生活习俗之中,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B.中国民间剪

满族剪纸简介 早在明代的时候,满族剪纸就已经在民间流行开,虽然家家户户都有剪纸好手,但是由于该种剪纸的主要从事者都满族农家妇女,所以被称为值为“满族剪纸”。在现在的东北和华北一代地区,我们依旧能够看到逢年过节不少农家在门楹和窗户上贴剪纸以求平安祥和。 据社会和历史学家考证,满族剪纸的兴起和流行的是与其基础条件形成分不开的。在后金皇太极的时候,女真人已经开始进行造纸,这就为随后满族剪纸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基本才材料基础。由于满族剪纸材料和工具上面的简单,再加上历史、地理以及民族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很强自身特色的风格,主要可以分为这样两个方面,一来满族剪纸题材相当广泛,主要记录和刻画的是人物、动物以及民间生活习俗,二来具有有别于其他剪纸风格的独特剪纸技巧,相比于我们更熟悉的汉族剪纸,其造型古拙、走剪粗犷。 正是由于满族剪纸所依附的满族民间文化、生活背景,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语言和风格的承载着长白山一带灿烂厚重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经过数百载的传承与发展,满族剪纸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很强文化影响力的民间技艺。

剪纸是满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心灵手巧的满族民间艺人把所见、所闻、所喜爱的人物、景物等都剪成作品,装饰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由于对嬷嬷神的崇拜,满族剪纸产生了《嬷嬷人儿》,这是满族剪纸的代表作,由于对动物神灵的崇拜,《狗》、《龟》、《鹊》、《鹿》、《鹰》等剪纸十分多见,常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长白山区至今仍有许多民间剪纸如《祭祖》、《挂签》、《野祭》等,其内容直接表现民族祭祀的活动,成为反映满族习俗、透视满族文化的珍品。还有许多作品表现自然风貌、生产习俗、节令习俗、婚丧习俗及民间传说,如记述“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系列剪纸,如表现“关东三大怪”的《敬烟》、《摇篮儿》等风情剪纸……满族人是浪漫的,因而满族民间剪纸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故事。《人参姑娘》、《白山狩猎》、《姐 妹易容》……每个故事都反映了满族人朴素善良、 耿直纯真的道德风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