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 虚词(一) 学案

文言文 虚词(一) 学案

文言文  虚词(一)  学案
文言文  虚词(一)  学案

高考满分必做题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执事聪明文章,与孟轲、扬雄相若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以为莫己若者

6、为蛇将若何?

7、亦使之若何? 8、国其若之何?

9、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0、若毒之乎?

11、若属皆且为所虏 12、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13、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

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7、望洋向若而叹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2、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则以兵围所寓舍 8、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二、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5、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

9、霓为衣兮风为马。 10、士大夫多予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11、君既为府吏。 12、十七为君妇。

13、自名为鸳鸯。 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5、始尔未为久。 16、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7、非为织作迟。 18、为秦宫人。

19、为仲卿母所遣。 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3、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4、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

25、公为我献之。 26、阿母为汝求。

27、慎勿为妇死。 28、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答案

一、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1.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一、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3.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一、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一、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一、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

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表示疑问语气。

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

一、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二、9.CEF(A将近。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

一、1—3“如同、像、相似”;4—5比得上;6—8“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9—11“你、你的”;12—13至于;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的样子”;27海神的名字。

二、C(①如,像②如,像③假如④假如⑤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

一、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一、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4—5动词,制作;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7动词,是;18动词,成为;19—20介词,表被动;21助词,表诘问;22语气助词,呢;23—24动词,帮助;25—26介词,替、给;27介词,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

二、CD(A因为 B是 C对,向 D对,向 E为了 F呢 G“为所”表被动

一、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则”“就”

二、AF(A词尾,…的样子 B之,他 C哪里 D兼词,于之 E语气助词 G词尾,……的样子)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高三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一、自主探究指明句中“何”字的用法和意义。 1、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客何为者?《鸿门宴》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12、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东南飞》 13、何其衰也!《五人墓碑记》 14、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5、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规律总结归纳“何”的用法: 1.作词时,意义: 2.作词时,意义: 3.作词时,意义: 4、固定用法 课堂演练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自主探究二、指明句中“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3、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5、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庸》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7、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8、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2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13、其业有不精,得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1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规律总结归纳“其”的用法: 1.作词时,意义: 2.作词时,意义: 3.作词时,意义: 4.作词时,意义: 实战演练 下面的短文中有十二个“其”字,并已给它们编上了号码,请你先仔细辨析它们各自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将它们的号码分别填入与该“其”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例句后的括号中。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闻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 加之罪,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而去。 例句: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②此皆言其可目者。() ③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 ④用手拂之,其印自落。() ⑤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⑧其业不精,德有不成者() ⑨其皆出于此乎?()

2015年北师大版七至九年级文言虚词汇编学案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 【备课时间】2015年3月7日【授课时间】 【复习内容】:文言文知识——文言虚词 【复习目标】:掌握、熟悉文言文言虚词。 【复习重点】:掌握、熟悉文言文言虚词。 【复习难点】:掌握并灵活运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编号】: 【复习方法与步骤】: 七年级上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 1. 行牧且.荛() 2. 以.缚背刃() 3. 虽.疮手勿惮() 4. 我幸皆.杀之矣() 5. 乡之.行劫缚者() 6. 或.与人梦() 7. 尔.时预复募索()8. 岂.不善耶()9. 悉.举出() 10.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11. 屠乃奔倚其.下()12. 盖.以诱敌() 13. 狼亦.黠矣()14. 止增笑耳.()15. 于.人不啻倍也() 16. 故人之为.虎食者() 【答案】:1.连词,表并列。2.把。3.即使。4.全,都。5.助词,的。6.有时。7.这。 8.难道。9. 全,都.10.表转折关系,可是。11.指柴草堆。12.原来。13.也。14.罢了。15.跟,,相比。16.表被动关系,被。 七年级下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 1.年且.九十() 2.且焉.置土石() 3.投诸.渤海之谓() 4.曾.不若孀妻弱子() 5.虽.我之死() 6.无陇断焉.() 7.舜发于.田亩之中()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9.所以 ..动心忍性() 10.曾益.其所不能()11.以.堙于东海()12.乃.遣吏持币往() 13.信夫.()14.尝.见史舍人嗣彪() 【答案】:1.将近。2.哪里。3.之于。4.竟然,还。5.即使。6.句末语气词。7.从。8.所以。9.用这些来,,10.增加。11.用来。12.于是。13.语气词。14.曾经。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 虛詞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设计:程国栋 第一课时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在”,第二句中“于”译为“被”。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重点虚词整理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 古汉语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的词。在句中一般充当状语、补语,偶作谓语。 古汉语副词的数量很多,用法复杂,表义广泛。根据意义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敬谦副词 一、程度副词 (一)表示程度高、深 殊、良、甚、颇、孔、重、至 可译为“很”、“十分”、“非常”、“特别”、“格外”、“极”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四) 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贾谊《论积贮疏》) 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颇预政事,纳货。(世说新语·惑溺) ⑤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方苞《狱中杂记》) ⑥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小雅·鹿鸣) ⑦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礼记·檀弓下) ⑧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二)表程度稍深少、稍、略、微、颇一般可译为“稍微”、“略微”等。 ①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四) ②稍不如意,则鞭笞酷虐。(《容斋逸史·方腊起义》) ③请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 ④莽色厉而言方,欲有所为,微见风采。(汉书·王莽传)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⑥皆取史籒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说文解字叙) ⑦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汉乐府《陌上桑》)注意 “稍”在先秦主要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唐宋以后才分化出程度副词的用法,表示“稍微”、“略微”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史记·殷本纪)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黔之驴》) (三)表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愈(俞)、益、加、弥、兹(滋) 一般可译为“更加”、“越发”等。 ①主上愈卑,私门益尊。(韩非子·孤愤) ②辞俞卑,礼俞尊。(国语·越语下) ③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汉书·食货志上)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⑥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注意:现代汉语中“加”单独只作动词,不作副词。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范围的词。 主要修饰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等。 (一)表总括 毕、举、悉、咸、率、尽、俱(具)、并、既、共、凡①列侯毕已受封。(史记·萧相国世家) ②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③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⑥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⑦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 ⑧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⑨凡百三十篇。(司马迁《报任安书》) ⑩共约烧房铺数百间。(广东军务记·三元里抗英)(二)表限止 表示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相当于“仅”、“祇” 但、第(弟)、特、徒、直、唯、止、独、仅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②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③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④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⑤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⑦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 ⑧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华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⑩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齐策四)注意“独”还可以用作语气副词,表示一种反问语气。 “仅”字先秦、两汉时期,用法和现在一样,极言其少,但汉代以后,尤其是在唐代,是“差不多达到”的意思。它是极言其多,不像近代的“仅”字极言其少。如: ①“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杜甫《泊岳阳城下》) ②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三)表互相“相” 1.一般可译为“互相”,表示主语不是单一的,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例如: 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相”还可表示“递相”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例如: ①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②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相”还可以表偏指,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 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始吾与公为刎颈交,今王与耳旦暮且死,而公拥兵数万,不肯相救。(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③稍出近之,愸愸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高考文言文翻译专题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高玉玺审核人蔡勤贵2014-9-15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译句的基本方法。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考点阐释】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真题回放】(2014年湖北高考卷)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答案: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方法指津】 一、文言翻译的要求 二、文言翻译的原则 三、具体方法 字词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各、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典例】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14年全国卷) 【研习】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侯和秦伯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没有礼貌。(若翻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就错了。) 2、删:把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衬字删去。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句中舒缓语气词、结构作用词、凑足音节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 【典例】昼夜勤作息 译文:白天和夜晚都勤奋的劳作。(“作息”为偏义复词,只强调“作”。) 【研习】①夫战,勇气也。 译文:作战,是要靠勇气的。(夫,发语词) 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 译文:我对于国家(的治理),尽心了。(之,取独;也,停顿;焉耳已,语气助词)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词……换言之,该留的留下,该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14年山东卷) 译文: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②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译文:扬言道:我看见相如,一定侮辱他。 综合练习(一)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换)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变故。 ③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13年湖北卷)(换) 译文: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软了点。 4、调: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调整过来。(特殊句式往往都是答案采分点) 【典例】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14年重庆卷) 【答案】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5、补:古汉语比较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的。为了译文完整流畅,增补原文中省略掉的成分或意思。 【典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14年江西卷) 【答案】(众鸡)拖拽(它)驱赶(它)使它出去,随后(又)争相回去啄食那些粟粒。 【研习】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省略主语、宾语) 译文:(蛇)碰到草木,(草木)都死了;如果咬伤人,没有抵挡它的方法。 ②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省略句子) 译文:但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是有所悔恨的。 6、贯:古文中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等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典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14年湖南卷) 【答案】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本句亦是定语后置句式)

文言文翻译二轮复习学案(教师版)

蕉岭中学2015届二轮复习学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 【学案略语】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句式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考查知识面较广,可能涉及到高中阶段所需掌握的全部特殊文言现象:实词(通假字、偏(同)义复词、偏义副词<见、相>、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虚词(18个)、兼词(诸、焉、盍、叵、耳)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本学案将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构建文言文考点知识框架,训练同学们的采点得分意识,帮助同学们多得分、得高分。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修改常见的翻译失误(在原句中改)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误译:晋国侯爵和秦国伯爵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晋国国君和秦国国君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国君对晋国国君没有以礼相待。 2.把今义当古义 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广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了。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能把今义当古义。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误译: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误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因为蔺相如的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误译: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不吝啬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误译: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要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误译: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孙权把曹操的书信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误译: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文言虚词专题复习学案

文言文---文言虚词学案 【使用说明】认真阅读本学案内容,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本专题共12课时。其中讲读课6节,练习课4节,讲评课2节。 【真题体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2012年高考语文山东卷) 阴兴字君陵,光烈皇后母弟也,为人有膂力。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守期门仆射,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涂泥,率先期门。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是以世称其忠乎。第宅苟完,裁蔽风雨。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士,令天下觖望,诚为盈溢。臣蒙陛下、贵人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心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廉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明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会疾廖,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以群臣能不。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显宗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不幸早卒,朕甚伤之。贤者子孙,宜加优异。其以汝南之鲖鲖阳封兴子庆为鲷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博弟员、丹并为郎,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员、丹。帝以庆义让,擢为黄门侍郎。庆卒,子琴嗣。建初五年,兴夫人卒,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即墓赐策,追谥兴曰翼侯。琴卒,子万全嗣。万全卒,子桂嗣。 [注]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涂泥,率先期门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称:称赞 C.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固:坚决 D.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和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为华而少实我腾跃而上 B. 卒不为宗亲求位你为击破沛公军 C.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 D. 兴皆固让,安乎里巷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阴兴美德的一组。 ①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 ②是以世称其忠平 ③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④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 ⑤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⑥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A.①②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兴跟随光武帝平定天下,随从护驾恪尽职守,举荐人才不以个人 好恶,得到了光武帝的认可和世人的称赞。 B. 阴兴认为自己蒙受皇上、贵人的恩宠已经非常多了,身为皇亲国戚 应该知足、谦让、因此谢绝了皇帝的封赏。 C. 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 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D. 明帝认为阴兴军功显著,为人正直,仁义孝顺,于是封他的两个儿 子为侯。阴兴后代相继为侯数世。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4分) 译文:。 (2)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3分) 译文:。 (3)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3分) 译文:。 【考点分析】 一、综合概述: 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以、因、则、者、之、与。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3、疑问代词——安、焉、何 (二)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三)介词:于、以、为、因、乎 (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 因、遂 (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①代人:谁、孰——谁、哪一个 吾孰与徐公美? ②代事物、处所:何、胡、奚、曷、安、恶(乌)、焉——什么、哪里、在 哪里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蹈死不顾,亦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副词 1、时间副词 ①表过去:既、业、已、曾、尝、适、初、曩、昔、向、乡——已经、 过去、刚才,从前 适得府君书。《孔雀东南飞》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②表现在:方、会、适——正、正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③表将来:且、将、欲、行、垂——将、将要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第- 1 - 页共13 页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虚词整理 (教版) 劝学 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于 (1) 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4.焉 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师说 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 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 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 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 表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 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 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 (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 (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3.其 (1) 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导学案)

专题二“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导学案)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 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的用法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 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三、词性界定法 方法技巧: 先界定虚实;如果不能区分,再进一步向下一层级界定,直到分辨出异为止。 (2005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四、语法功能分析法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方法技巧: 语法分析法,是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和用法。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④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⑤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13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

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 教案 2014-05-02 22:31 文言文虚词最详实最完备教学案 【学习目标】 “以”的用法 A用作名词译为"原因" 例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B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4.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11.(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C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表修饰关系更好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D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一、复习“之”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余之力尚足以入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0、顷之,烟炎张天。11、蚓无爪牙之利。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5、夫晋,何厌之有。 1—2动词“到……去”;3—4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5指示代词“这”;6用在定语 和中心语中间“的”;7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8—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用在时间副词后, 补足音节;11-13定语后置的标志;14—15宾语提前的标志。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答案:1、动词,到、往2、代词,他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这样 5、指示代词,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的9、人称代词,我 二、复习“而”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图穷而匕见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5、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6、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0、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1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14、既而儿醒,大啼 参考答案:1—2连词,表承接;3—4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0—11连词,表假设“如果”;12连词,表因果“因而”;13代词,通“尔”,“你”“你的”;14既而,不久。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

高考文言文虚词

文言虚词练习(一)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2何以哉?(《曹刿论战》)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且”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 案: “且” 文言文虚词逐一精析学案:“且” 【且】另:“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荆轲刺秦王》中的“且”读为“jū”,在古籍中,“且”字往往作为“雎”的通假字而作人名。如“唐雎”可以写作“唐且”。因此,“夏无且”就是“夏无雎”。 (一)用作连词。 .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注意:“且……且……”也是表并列,如“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中的“且搏且却”即此意。 5.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例释: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战国策•齐策》 (二)用作副词。 .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