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学院:农学院

学号:20094011323

姓名:陈新

阿富汗战争在历史上有两次,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年,是指1979年12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年的战争。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001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为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盖达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

美国发动的以9·11事件为直接导因的阿富汗战争,既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也是一场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互存偏见而引发的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恐怖与反恐怖只是其表现形式。美俄等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合作实际是出于反恐怖的共同需要所促生的策略之举,它并未使相互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全面化解,所谓“后冷战”结束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阿富汗战争中有限的国际合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但它将使美国今后在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选择问题上更为实用和灵活,分别或合并使用二者。阿富汗战争也将使反恐怖及其国际意义成为美国今后推行新干涉主义的新的“正当理由”。

9·11事件的发生使全球反恐怖问题备受关注,人们的目光也为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所吸引。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垮台和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成立,阿富汗战争已进入尾声,但人们对反恐怖问题和这场战争的议论并未结束,它的影响似乎才刚刚开始。阿富汗战争究竟是否是文明的冲突,是否意味着后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单边主义的抛弃,可谓见仁见智。

一、阿富汗战争是以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

阿富汗战争的直接起因是9·11事件,因而阿富汗战争作为一种对恐怖分子的报复行动,无疑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但它在事实上又不仅仅是一场反恐怖战争,而且是由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偏见引发的以恐怖与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自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问题后,人们对亨氏的观点褒贬不一。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爆发后,文明的冲突问题被再次提起,甚至亨廷顿本人也站出来就此发表看法。不少人认为, 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虽发生在个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但还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国际反恐力量对恐怖分子的打击。其主要理由: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大成文明的冲突。

二、是9·11事件发生后,在准备反恐战争的过程中,布什三番五次讲战争不是针对阿富汗人民和全体穆斯林,而是针对恐怖分子,恐怖主义也不是穆斯林的信仰,美国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朋友。布什甚至还到一座清真寺去给穆斯林以安慰。

三、是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只是看到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融合”的一面。所有这些的确都有一定道理,但真正理论起来,都难以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首先,亨廷顿的言论并不等于事实本身,他不讲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是文明的冲突,并不表明战争本身的进程就不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他的讲话事实上也有其政治考虑,如果他明确承认这是文明的冲突,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某种混乱,从而给美国的反恐行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不会不考虑国家利益的需要,更何况他并没有否认反恐战争发展为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而是提醒人们存在这样的“危险”和“可能”,希望美国政府设法阻止。但愿望改变不了现实,控制战争进程。

其主要理由: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

大成文明的冲突。二是9·11事件发生后,在准备反恐战争的过程中,布什三番五次讲战争不是针对阿富汗人民和全体穆斯林,而是针对恐怖分子,恐怖主义也不是穆斯林的信仰,美国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朋友。布什甚至还到一座清真寺去给穆斯林以安慰。三是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只是看到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重要的“融合”的一面。

所有这些的确都有一定道理,但真正理论起来,都难以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

首先、亨廷顿的言论并不等于事实本身,他不讲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是文明的冲突,并不表明战争本身的进程就不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他的讲话事实上也有其政治考虑,如果他明确承认这是文明的冲突,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某种混乱,从而给美国的反恐行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不会不考虑国家利益的需要,更何况他并没有否认反恐战争发展为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而是提醒人们存在这样的“危险”和“可能”,希望美国政府设法阻止。但愿望改变不了现实,控制战争进程的是美发展为文明的冲突也就由不得他的个人看法。

其次、布什对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正当性的宣传和对穆斯林的安慰,乃至给阿富汗平民以必要的人道主义援助,都不过是政治上的策略考虑,目的是为赢得战争胜利寻求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尽可能减少干扰。这些讲话和辩白同样不能改变文明之间发生冲突这一事实本身,他在战前的宣传和战争初期的辩解并不等于战争的进程就不向文明冲突的方向发展。他在反恐问题上以我划线的做法不仅把伊朗、伊拉克等伊斯兰国家置于其对立面,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否认着“美国是全世界10亿穆斯林的朋友”的说法。而当塔利班政权被摧毁,战争进入尾声之际,美国又在寻找新的打击对象,将目标锁定在伊拉克等国的做法,不正是亨廷顿所担心的扩大反恐战争进而将其扩大成文明的冲突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战争本身的进程并未像亨廷顿所希望的那样,美国政府在设法阻止它成为文明的冲突,而是在扩大战争。

其三、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融合”并不能否认碰撞与冲突的存在,更不能取代它。“冲突”与“融合”是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必然会有碰撞与冲突。没有碰撞与冲突,融合也将无从发生,只有经过碰撞与冲突,才可能找到文明之间的契合点。而从冲突走向融合有一个过程,二者不可能相互取代。因而以融合重于冲突来说明阿富汗战争不是文明的冲突只能是愿望而已。基于上述,笔者认为当前一些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性质的观点都还缺乏充足的根据。事实上,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不仅亨廷顿本人注意到这一点,就是批评“文明冲突论”的人也不能否认这一点。十字军的东征和一些巴尔干人被迫皈依伊斯兰教等都是其典型表现。

中亚安全与阿富汗问题

近代以来西方对伊斯兰国家的殖民掠夺和伊斯兰国家借助伊斯兰教进行的反抗活动同样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原教旨主义思潮的萌发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文明扩张和殖民掠夺的一种反应。尽管在中世纪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都有扩张倾向,相互攻伐不断,但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日益走向强势和伊斯兰国家的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一千多年来相互间的不断攻伐和对异教徒的杀戮,近代以来西方文明的兴盛及其优越感和“普世”情结,伊斯兰文明昔日荣耀的失去,等等,使得相互间的偏见日益积聚,延及至今。在一些西方人的眼里,伊视,也因此使一些国家间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在上半年还龃龉不断的俄美、中美关系大为缓和,并在阿富汗战争问题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合作。因而一时也有了“后冷战”时代结束的说法。针对

阿富汗战争中的俄美合作,布什和鲍威尔曾先后明确表示这意味着“冷战后”时代结束。其突出表现是针对10月17日普京宣布关闭两个海外军事基地所发表的言论。布什认为“这是冷战已经结束的又一个迹象……”鲍威尔则进一步说这标志着“冷战后”时代的结束,“不仅冷战结束了,冷战后时期也已结束”,“这是与俄罗斯合作的战略新时机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此相应,普京也曾在讲话中表示俄美关系“正在发生实质性变化”。对于俄美关系的重大变化,一些国际媒体也是相当看好,不仅认为普京与美国和北约修好可与1991年苏共垮台带来的深远影响相媲美,而且认为两国将建立新型关系,俄美事实上已成为盟友。[4]我国学术界也有人认为9·11事件改变了传统的国家间关系的方式,俄美间相互以对方为潜在对手的观念已不适应,阿富汗战争是俄美间的一次积极合作,等等,因而“后冷战”时代已经结束了。上述这些说法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大国关系特别是冷战对手国之间关系的重大变化,这的确也是事实。尤其是俄美之间的某些相互友好举动和就阿富汗战争展开的合作是以前不曾有过的,中美关系也因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有了很大转机。这些围绕国际反恐问题进行的必要合作也有利于今后相互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但若因此就说“后冷战”时代已经结束可能为时尚早。理由在于:

一是9·11事件后美俄、美中在反恐和阿富汗战争问题上的合作很大程度上是暂时的利益需要,能否长期保持这种合作目前看来没有充分根据。即使这种反恐合作保持下去,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也能合作或顺利合作,至多也是为反恐合作的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某些让步。美俄在阿富汗战争上的合作实际是在反恐问题上各取所需的结果,双方以后能否继续合作和扩大合作领域同样取决于有无共同需要和是否找到了满足共同需要的结合点和方式,而这一切并非易事。

二是美国既未因俄国对其进行阿富汗战争支持和合作而放弃领导世界和建立单极霸权的战略目标,也未对俄的友好举动做出相应的实质性回报。俄在单方面宣布关闭驻海外军事基地的同时,曾要求美国有相应的举动,关闭其在挪威的电子窃听站,但美方并未响应。既然冷战是相互的,解除冷战的努力也应当是相互的,然而美国却只说不做,其结束冷战和后冷战的诚意何以体现?后冷战又如何能在事实上消失?

三是美国与俄、中之间的一些固有分歧、战略矛盾不可能短期内消除,也不可能仅靠一次反恐合作完全消除,而这正是长期冷战和后冷战持续的症结所在。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俄关系的曲折历程表明,美俄之间在未来世界格局、国际秩序、欧洲安全格局等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甚至截然对立。正是这些分歧和对立使以往美苏之间互视对方为最大现实威胁的冷战活动,演为当今美俄互视为潜在对手和假想敌的后冷战活动。尤其是北约东扩和导弹防御计划的提出,都不同程度地以俄为假想敌和潜在对手,以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从而在事实上沿袭了“冷战思维”。尽管美国为这两项举措多次辩解,但都经不住推敲。

当阿富汗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美国于2001年12月再次进行导弹拦截试验和正式宣布退出反导条约的举动,为其继续奉行冷战思维作了很好的注脚。同样,就美中关系发展来讲,相互间的分歧也是多方面的,并未因反恐合作而全面化解。美中之间不仅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美国的反共意识不会消失;而且双方在世界格局、国际新秩序、人权、宗教、武器扩散等问题上的分歧也是长期的,尤其是美国借台湾问题遏制中国根本立场没有改变,不断提高售台武器的数量和水平,为两岸统一设置障碍。

美方虽在有些场合强调中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但并不认为中国是真正的盟友,在其战略构想中从来也没有放弃把中国视为潜在对手予以遏制的念头。既然美国与俄中间的矛盾和分歧未因阿富汗战争中的合作而一并化解,美国也没有彻底放弃以俄中为假想敌和潜在对手的旧观念,要说后冷战结束自难令人信服。四是美国在阿富汗战争后期的举动表明了它在反恐合作上的功利性和冷战思维的顽固性。铲除塔利班政权和拉登的基地组织是美国发动对阿战争的直接目标,为此,美国积极争取俄中等国的合作和支持。但当塔利班政权被摧毁,基地组织溃散后,美国又旧病复发,开始了不利于与俄中友好的活动。它不仅通过外交努力等各种手段谋求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进行长期驻扎的准备,而且在中情局关于导弹威胁的年度报告中,将中国视为威胁之一,一些“鹰派”人物也在宣扬中国的“威胁”。

这种继续视俄中为潜在对手的举动,无疑从事实上证明了布什和鲍威尔关于后冷战结束的言论具有明显的宣传性,美与俄中的合作也因此极具功利性,其骨子里的冷战思维并未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后冷战是否结束,并不在于个别政要出于某种考虑而发表的言论如何动听,关键在于是否从行动上摒弃了冷战思维。美、俄、中等在阿富汗战争和反恐问题上的合作虽有助于相互关系的改善,但还不足以消除相互间的固有分歧和主要障碍,因而也不足以使冷战思维退出历史舞台。

多国角逐之地

美军与北约在阿富汗步步小心。不过,阿富汗依然充满吸引力。

2010年9月,美韩投资8亿美元,抢修四条直达伊朗边境的高等级公路。沿着一条新修的公路跑了整整2个小时,沿路基本看不到村镇、景点或者矿……阿富汗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驴,用不着公路。美军驻阿司令暗示了这些公路的可能用途,他说:“有证据表明有塔利班在伊朗受训练。”而地方塔利班头目古拉卜毫不避讳地说:“加兹尼省的塔利班并没有到伊朗受训,只有靠近伊朗其它省的才会到伊朗受训。”

继向北约开放领空、陆地补给线之后,国际观察员一直在猜测的俄罗斯有可能重返阿富汗正在获得越来越清晰的迹象。英国《独立报》等媒体报道说:俄罗斯同意向北约部队提供直升机,帮助北约在阿富汗运送兵员;同意向北约开放运输线,从而可以甩开巴基斯坦的运输线;俄军还可以帮助训练阿国民军和警察。“我们和北约将开始共同的事业!”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将亲自参加11月的里斯本北约峰会。

印度和日本也在忙着布局阿富汗——印度只派了警官负责阿富汗国民警察的训练,看不见的功夫也下了不小,从阿富汗北部边境到喀布尔的输电线是印度公司费时费力费钱修好,有“阿富汗生命线”之称的兴都库什公路的高等级维护也是印度的“力作”,阿富汗境内诸多全国性战略公路,印度是兴修重要的角色……阿富汗举国上下公认印度人“是目前真正愿意帮助阿富汗的外国人”。完全不同于“侵略我们的西方人,让人想起痛苦过去的俄罗斯人……”

日本在阿富汗的布局做得更深:从喀布尔到巴米扬省150公里的沿途,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和医院,外面赫然立着“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支援阿富汗人民”的水泥纪念碑。“从娃娃

抓起,让阿富汗人对日本政府和日本人的好感根深蒂固。这是日本人在阿富汗的战略布局。”来自东京的记者渡部阳一坦言。

19世纪英属印度总督寇松把阿富汗比作“鸡尾酒”,他说,“阿富汗的战略位置让全球帝国、区域强国和众多邻国都要来搅和一把。”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正搅和着,在其中痛苦并快乐着。

伤亡

据联合国报告,平民伤亡人数,从2006年的929人,上升至2008年的2000人。

根据联合国驻阿富汗援助团的统计:

2007年阿富汗死于暴力袭击者超过了8000人,其中1523人为平民。死亡平民中630人死于阿富汗政府军和驻阿外国部队的误杀,893人死于塔利班的自杀性爆炸和路边炸弹等袭击事件。其余死者中约6000余人为塔利班等反美武装人员。

2008年死于阿富汗暴力袭击者超过了6000人,其中1988人为平民。死亡平民中828人死于阿富汗政府军警和驻阿外国部队的误杀。1160人死于塔利班制造的暴力袭击。其他死者中绝大部分为塔利班。但当年由北约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指出,死于北约军队袭击的平民为97人,死于塔利班袭击的平民为973人。

阿富汗战略位置虽然优越,但频繁的战争与纠纷为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伤害。

我明白了,得地利者未必得人和,也许它带来的是不幸。

参考文献:《中亚安全与阿富汗问题》孙壮志

《阿富汗战争及美国中亚驻军长期中国安全的影响》贾春阳

《略论阿富汗战争的性质及其影响》王晓敏

《阿富汗战争——血腥玛丽》郑宝仁

《百度百科——阿富汗战争》网络资料

十年课改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給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十年课改可以说是风云激荡、波澜壮阔,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一直与新课改相生相伴。 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辽宁的凤城六中……,一大批新课改先进校、典型校、特色校,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诠释着新理念、解读着新方法。洋思中学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人人参与,个个展示,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凤城六中的德育创新“评星晋级、总结反思、精神充电、完善人格”。 另一方面对新课改的质疑与批评从没有间断过。前教育部长何东昌曾给胡主席写过一封信“目前中国大多数学校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么?能不能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北京大学教授姜伯驹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刘英明院士在2005年两会期间曾分别提出议案表明自己的不同观点。有的地方出现“老师不会讲、学生不会学、家长不理解”的现象,中国青年报曾做过长篇报道“专家叫好、教师叫苦、学生喊冤”……。 我市从2003年进入新课改,2006年召开总结表彰会。之后的一段时间“新课改”似乎在渐渐的淡化,甚至已经被一些学校和教师遗忘。在赞誉与批评,掌声与质疑这胶着的状态中,“新课改”何去何从?我们在期盼着国家的声音,我们在等待着上级的指示……。 2010年7月13、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与《教育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不仅对十年“新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为我们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胡锦涛主席在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温家宝总理强调:“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试验。” 听了中央领导的讲话,读过《教育规划纲要》,真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前面的种种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唯一的想法就是在新课改这条路上赶快“整理行装,再次启航”。 十年课改、课改十年,这十年的时间里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经验呢?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摘要】以美军的新军事变革为背景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对我军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伊拉克战争信息化战争军事变革我军信息化建设一、前言 过去12年间,美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一战争,三场战争前后递进,不断创新,不仅验证了新军事变革的阶段性成果,而且促使战争形态从机械化向信息化一步步逼近。在三场战争的基础上,美军又于今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主要特点是:依托C4ISR系统,验证网络中心战理论; 依托信息化武器装备,验证精确闪击战、快速决定性作战; 依托数字化改造后的新型地面作战力量,验证信息化战争中地面部队快速推进和越点突袭的新战法,同时确认地面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的来看,伊拉克战争实践并检验了“先发制人”战略和“震慑”理论,把作战理论和战法聚焦在联合、控制、精确、快速四个方面,从而为未来的信息化战争确定了新的模式。 二、伊拉克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使用

新军事变革的技术支撑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新军事变革的关键是系统集成、技术融合,新军事变革的最终实现是军事理论、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全面革命。没有武器装备的数字化就没有信息化,没有作战空间的网络化就没有一体化,没有信息化和一体化也就没有信息化战争。所以,信息化武器装备是提高军队作战能力,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要素。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基础在于实现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和作战空间的网络化。 1. C4ISR系统的作战运用 武器装备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和支柱,没有信息化武器装备,就不可能打赢信息化战争,也就不可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建设信息化战场,主要是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侦察和监视(C4ISR)系统的建设,其主要功能是信息获取、处理、传递、指挥和控制,主要作用是粘合剂和力量倍增器,其核心是构建信息化作战体系,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一体化作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了全球一体化指挥控制系统。C4ISR系统的全球化、网络化、一体化和实时化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区分概念。 发现目标就意味着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就意味着摧毁目标。因此,及时准确地发现目标,是精确打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发现目标,主要由侦察监视和预警系统实现。美军的侦察、监视和预警体系非常健全,基本覆盖了所有维度、所有空间、所有频段。对地面目标的侦察、监视和定位,主要是依靠空天一体的C4ISR系统。电了信息装备在作战中的运用效能,主要是看信息化和一体化程度的强弱。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对阿富汗战争的浅析 学院:农学院 学号:20094011323 姓名:陈新

阿富汗战争在历史上有两次,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1979 年,是指1979 年12 月末,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的长达10 年的战争。这次入侵被认为是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失败。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发生在2001 年,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为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盖达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 美国发动的以9-11事件为直接导因的阿富汗战争,既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也是一场由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之间长期互存偏见而引发的一定范围的文明冲突; 恐怖与反恐怖只是其 表现形式。美俄等国在阿富汗战争中的积极合作实际是出于反恐怖的共同需要所促生的策略之举,它并未使相互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全面化解,所谓“后冷战” 结束的说法尚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阿富汗战争中有限的国际合作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单边主义,但它将使美国今后在单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选择问题上更为实用和灵活,分别或合并使用二者。阿富汗战争也将使反恐怖及其国际意义成为美国今后推行新干涉主义的新的“正当理由”。 9 ? 11事件的发生使全球反恐怖问题备受关注,人们的目光也为随之而来的阿富汗战争 所吸引。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垮台和阿富汗临时政府的成立,阿富汗战争已进入尾声,但人们对反恐怖问题和这场战争的议论并未结束,它的影响似乎才刚刚开始。阿富汗战争究竟是否是 文明的冲突,是否意味着后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单边主义的抛弃,可谓见仁见智。 一、阿富汗战争是以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 阿富汗战争的直接起因是9 -11事件,因而阿富汗战争作为一种对恐怖分子的报复行动,无疑是一场反恐怖战争。但它在事实上又不仅仅是一场反恐怖战争,而且是由不同文明之间 的相互偏见引发的以恐怖与反恐怖形式表现出来的文明的冲突。自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问 题后,人们对亨氏的观点褒贬不一。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爆发后,文明的冲突问题被再次 提起,甚至亨廷顿本人也站出来就此发表看法。不少人认为,9 ? 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虽发 生在个不同文明的国家之间,但还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国际反恐力量对恐怖分子的打击。其主要理由: 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大成文明的冲突。 二、是9 ? 11事件发生后,在准备反恐战争的过程中,布什三番五次讲战争不是针对阿富汗人民和全体穆斯林,而是针对恐怖分子,恐怖主义也不是穆斯林的信仰,美国是全世界穆斯林的朋友。布什甚至还到一座清真寺去给穆斯林以安慰。 三、是认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只是看到了文明发展中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更重要 的“融合” 的一面。所有这些的确都有一定道理,但真正理论起来,都难以否认阿富汗战争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首先,亨廷顿的言论并不等于事实本身,他不讲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是文明的冲突,并不表明战争本身的进程就不具有文明冲突的性质。他的讲话事实上也有其政治考虑,如果他明确承认这是文明的冲突,可能会在国际上引起某种混乱,从而给美国的反恐行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作为一个美国公民他不会不考虑国家利益的需要,更何况他并没有否认反恐战争发展为文明冲突的可能性,而是提醒人们存在这样的“危险” 和“可能” ,希望美国政府设法阻止。但愿望改变不了现实,控制战争进程。 其主要理由: 一是亨廷顿本人不认为这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他也希望不要把反恐战争扩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1979~198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介绍 1979~198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与阿抵抗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 战争。亦称阿富汗战争。 70年代,苏联推行L.I.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战略,加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实现其南下印度洋,控制中亚枢纽地区的战略企图,从1973年起对阿富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渗透。1978年4月,苏支持阿人民民主党军官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79年9月,阿人民民主党内部发生火并,政府总理H.阿明杀死党的总书记N.M.塔拉基,自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兼总理。阿明上台后试图摆脱苏联控制,声称要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苏担心失去对阿富汗的控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并进行战争准备。1979年8~10月,苏联派遣陆军总司令I.G.帕夫洛夫斯基等人赴阿进行实地勘察,并以援助为名向阿富汗派兵,控制马扎里沙里夫、巴格兰、赫拉特等战略要地;同时以检查武器为名封存阿政府军的轻武器,拆除重装备,使其失去应付突变的能力。随后,苏军在苏阿边境的铁尔梅兹建立前方指挥部。1979年12月中旬,苏军进入集结地域;27日入侵阿富汗,占领阿北部地区。阿富汗人民在国际社会支持和援助下,与侵阿苏军和苏联扶植的政府军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苏军全面入侵(1979.12~1980.1) 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和现代化武器,以突然袭击方式大举入侵阿富汗。1979年12月24~26日,苏军出动大型运输机280架次向喀布尔国际机场和巴格兰空军基地空运5000多名官兵和大量武器装备。27日晚7时30分,进驻喀布尔的苏军占领阿首脑机关、国防部、电台等,打死阿明,粉碎阿政府军抵抗,将B.卡尔迈勒扶上台并宣称阿富汗发生政变,苏军系"应邀进入阿境"。28日起,苏军集结在边境的6个师分东、西两路对阿富汗发动钳形攻势。东路3个师沿铁尔梅兹─马扎里沙里夫公路南下;西路3个师沿库什卡-赫拉特公路南下。次年1月2日,东西两路在坎大哈会师。一周内,苏军基本完成对阿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占领,并控制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阿富汗与伊朗的边境要地。在此阶段,苏军共出动7个师8万人;阿明控制的阿政府军(1个军团、13个师,共10万人)对苏军的入侵基本上未予抵抗,大部分缴械投降并归顺了苏联扶植的卡尔迈勒政 权。 第二阶段,苏军发动全面"扫荡"和重点"清剿" (1980.2~1985.12) 苏军完成对阿富汗的占领后,将进攻矛头指向以反政府武装为主体的抵抗力量,先后于1980年2月、4月和6月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对喀布尔、昆都士、巴格兰以及库纳尔哈、楠格哈尔、帕克蒂亚等省的抵抗力量游击队展开全面"扫荡"。游击队利用熟悉地形等有利条件,广泛开展山地游击战,使苏军摩托化部队无法发挥其兵力兵器优势, 被迫停止全面"扫荡"。 全面"扫荡"失败后,苏军改变战术,在确保主要城市和交通线的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对游击队主要根据地发动重点"清剿",企图切断游击队的外援渠道,歼灭游击队的有生力量。"清剿"的重点地区有潘杰希尔谷地、库纳尔哈、霍斯特、坎大哈等,其中对潘杰希尔的大规模"清剿"达8次之多。1982年5月和1984年4月,苏阿军队出动1个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孙传远 一、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 新课程改革以来发生了三次大的“学术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王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针对王策三教授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有宝华研究员随即在《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发霉的奶酪—口<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接着,钟启泉教授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同时期的同类文章还有张正江的《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和夏正江的《果真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等。钟启泉教授等的主张是:当前并非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素质教育也并非是轻视知识的教育;要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统一起来,开展课程知识学习及课堂文化概念的重建与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敢于放弃陈旧、发霉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树立良好学风。 这次争论反映了双方知识观之分歧。王策三教授的根本失误在于他的知识观的“偏失”与陈旧,他认为所谓知识就是书本知识,即人类认识的成果或间接经验,忽视了知识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学生)在吸收知识中的主动性和情感体验。这一点可从王教授的“教学认知论”看出。但他也给了我们诸多有价值的提醒:要处理好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要尊重知识、尊重经验,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文风建设等。钟启泉教授等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唯一出路是由应试主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他的核心观点是“动态的课程观”和“动态的知识观”。但他将“凯洛夫教育学”比喻成“发霉的奶酪”而要求人们“敢于放弃”和“坚决摒弃”之,则未免失去了对待传统教育理论所应具有的“扬弃”的态度。 第二次争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这次讨论首先由西南大学靳玉乐教授发起。《中国教育报》分别在2005年刊登了一系列文章,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争论。 2005年5月18日,靳玉乐教授等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认为,不能盲目地将国外的理论进行翻译和组装之后就成为改革的理论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8月13日,深圳大学高天明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说,讲课程理论基础时,不能泛泛搬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入的探讨。河南焦作的马福迎更认为,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鲜活的、清晰的、先进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杜威和加德纳的理论等使我们突破了长期以来只重文理智力的狭小天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 西南大学的孙振东、陈荟在《中国教育报》(11月28日)上撰文认为,我们要批判、改造、借鉴先进的外国教育理论,且认为我们的课程与教育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西南大学的郑绍江更进一步认为,“我们已经有一套新的理念,并且有完整的课程框架作为新课程实践的支撑”。但就“理论基础是什么”而言,他说“答案在探索之中,而我们都是探索者,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讲稿 伊拉克战争以来,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最后评价众说不一,这场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各个国家都从这场战争中总结出不少的经验和启示,也吸取了不少的教训,现在由我为大家介绍伊拉克战争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这次交流包括伊战进程、胜负评定、军事理论和思考启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伊战进程: 1、战争开始,美英联军从2阶段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2、僵持阶段 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

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3、转折阶段 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2003年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4、收尾阶段 美军2003年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据美国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为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英军士兵死亡31人。战争消耗了美国大约200亿美元。2003年3月美国开打伊拉克战争,迄今共有4400名美军阵亡。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在白宫宣布,将于今年12月31日前撤回全部驻伊拉克美军,正式终结持续近9年时间的伊拉克战争。 美国总统奥巴马12月14日在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军事基地发表讲演说伊拉克战争正在结束。 二、胜负评定

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论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信息技术的重要影响 一、引言: 自战争产生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游牧时期的徒手战争、农业时代的冷兵器战争,工业时代的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则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及战争实践发展到又一新阶段的产物。信息化战争是信息起主导作用的战争,是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进行的战争,它突破了传统有限战场的时空概念,可利用计算机兵不血刃的控制敌方的信息系统,在敌国民众中制造恐慌,所以,信息化战争将成为未来信息的主导。 二、下面将论述信息技术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的影响(一)信息技术使作战空间多维化 1.物理空间超大无限:阿富汗战争的作战规模虽远不及海湾战争和 科索沃战争,但其作战空间范围要远比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大得多。美军在空中部署有各种侦察、预警飞机,全方位、全时段监视对方的所有行动。在外层空间利用多颗卫星组成太空侦测网,全面监视、搜寻塔利班和本拉登的动向。 2.信息空间多维广阔:电磁战场被称作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 五维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温和”的电磁脉冲炸弹。伊拉克战争中,萨拉姆的地下指挥控制设施、伊拉克军队的光纤通讯网络都是重点攻击对象。美军利用这种电磁脉冲弹与萨拉姆大巷战,很快破坏在城市建筑物中的伊军武装系统,但没有使城市建筑和平民住宅遭到巨大破坏。

(二)信息技术使作战力量一体化 1.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各类武器装备系统经过信息化改造,相互 之间能够直接进行信息传输,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武器装备系统的反应速度和作战效能。美军和伊军之间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坦克大战,美军取得了187:0的骄人战绩,就主要得益于美军坦克实现了数字化,展示了武器装备系统一体化的巨大成效。 2.作战单元一体化: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把参战的空军、海军航 空兵、陆军航空兵临时组合起来,统一划归空中作战司令部指挥,依赖的就是信息处理的高度一体化和物理结构上的“可拼装化”、“可剪裁化”。 3.作战要素一体化;只有情报侦察、指挥控制、信息对抗、火力打 击、综合保障等作战要素实现了一体化,“发现即摧毁”才能从可能变成现实。一体化的作战要素是一体化作战能力最终形成的关键所在。 (三)信息技术使交战行动非接触化 1.打击效果上实现了精确毁伤: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 军以空中平台(B-52、B-1B、B-2型远程轰炸机)和海上平台相结合,在防区外发射中远程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对预定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取得了良好效果。 2.兵力运用上达成了灵活机动:在伊拉克战争中,B-2型隐身战略轰 炸机首次实现自主作战,B-1B战略轰炸机首次实现一次携带3种

十年课改我在数学课的收获和感悟

课改十年我的收获与困惑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自己刚刚师范毕业,怀着对教育的憧憬踏上了三尺讲台。当时恰逢教育课程的大改革我也有幸赶上了新课改的列车。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已经吹过十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这十年里我一直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学习着,摸索着,感受着,总结着。十年里我深感课改的势在必行与肩上的重任,我品尝到了课改收获的喜悦,同时也面临着课改的种种困惑。首先我想谈一下自己在实践新课程改革中的收获: 一、教材的不断改革,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新教材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孕育创新精神,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此外新教材注重培养思想方法、关注学生不同需求,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天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理性精神,使学生体会数学探索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学会借助数学符号和逻辑关系进行数学推理和探究,推求新的事实和论证猜想,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和规律、处理相应的逻辑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能够有条理地、符合逻辑地进行思考、推理、表达与交流。

同时新教材也注重总结,除了数学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基本概念,还强调数学的思维方法,特别是通性通法,在每一章的小结中,除了归纳本章知识结构,还在“思考与交流中”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出本章知识与相关内容的联系,注意数形结合以及知识间的联系。 二、新课改打造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学习气氛更加浓厚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我本着这个态度对待自己的学生,学生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到每节课,甚至延续到课后。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于是我们提倡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合作中学习。比如,我常常会搞一些小组竞赛,督促学生学习,或者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小故事,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而且能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体验,通过交流,他们更加自信起来。同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课堂上能力强的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超过以前同级的学生。这都是新课改下课堂模式的转变后,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教师比以往更加好学了。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面对这种压力,我发现身边的同事都变得好学起来,看到别人都在学习和充电,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动力。收获的过程是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 基础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十年回顾与反思 代写论文 为深入了解论文联盟《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的情况,教育部先后两次以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为主要对象展开了全面的调研。2003年调查市县级实验区17个,其中被试有252人;2007年调查了29个省,其中被试有2895人。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案例、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2007年,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又针对《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情况访谈了中科院、南京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通过与当地教研员的合作,访谈了江苏、宁夏、广东、辽宁、山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地的中学教师及教研员。十年来,物理课程标准组成员深入一线实地考察,听课、评课3000多节。另外,我们还通过查询相关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状况。调查结果和查询的文献表明:《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得到了教科书编写者、教学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同。广大物理教师改革热情高涨,教学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学中注重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生活出现了新的局面。很多一线教师深刻地感到新课程促进了他们_的专业发展。 毕业论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是一次从理念与目标,到内容与实施,以及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所难免。为了深化物理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将从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总结物理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并展望改革的前景。 1物理课程改革的成效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 【摘要】:阿富汗作为苏联南部邻国,与苏联有着长达2400余公里边境线,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苏联的南部边疆的安全和中亚五国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美苏全球争夺的冷战期间,阿富汗作为战略资源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的中东边缘地区,成为苏联大规模渗透的对象。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突然发动政变,达乌德被推翻,这一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自称为“四月革命”的事件,不仅把阿富汗带入了国内政局的大动荡时期,而且开启了苏阿关系的新局面。莫斯科视阿富汗为自己的准卫星国,开始全方位、大规模地援助阿富汗。阿富汗革命被苏维埃化,国内改革没有考虑到阿富汗自身的文化价值及传统,不仅不被人民所理解,而且逐渐丧失了人民的支持。1979年9月,阿明在与塔拉基的权力斗争中胜出,对内展开了新一轮清洗,旗帜派、塔拉基派、伊斯兰派、保皇派均遭受打击,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对外则采取了疏远苏联、接近美国的政策,而这是莫斯科所不能容忍的,在各种原因的促动下,苏共高层做出了出兵阿富汗推翻阿明政权,扶植卡尔迈勒傀儡政府的决策。苏联出兵阿富汗后,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国际社会对莫斯科黩武主义的担心,没想到如此迅速地变为现实。苏联出兵后,非但没有实现巩固阿富汗亲苏政权的政治目的,反倒因自己“入侵者”的角色,激起阿富汗伊斯兰抵抗力量的扩大与联合,加上美国、巴基斯坦、伊朗和沙特等国的介入,战争不断升级,而各方又缺乏政治解决的诚意,导致战争陷入长期化,打碎了莫斯科2-3个星

期结束战事的妄想。1985年是阿富汗战争的转折点。这一年,由于戈尔巴乔夫的上台,以及苏联国内进行改革的需要,莫斯科调整了对外政策。在阿富汗问题上,谋求体面撤军。为此,苏联一方面加大了对阿富汗抵抗力量的军事打击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与阿富汗问题相关各方接触,3年内连续进行了七轮日内瓦间接会谈,为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做出有限度妥协。苏联态度的转变,促动了喀布尔政策的变化。纳吉布拉取代卡尔迈勒上台后,推出“民族和解”政策,摆出与反对派和解分权的姿态,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由于阿富汗主要抵抗力量的反对,效果不佳。1988年,苏联国内局势急剧恶化,莫斯科急于摆脱在阿富汗的困境,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步伐明显加快。相关各方频繁接触,协调立场,终于达成日内瓦协议。1989年,在日内瓦协议规定的期限内,驻阿苏军全部撤出。1989年12月24日,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苏军进驻阿富汗的政治评价,认为“该决定理应受到道义上和政治上的谴责”。苏军撤出后,阿富汗由于日内瓦协议的不完整性、模糊性陷入内战,美苏为了各自的地缘政治利益,继续援助各派。直到1992年1月1日,美苏才按照达成的协议同时停止了对圣战者和纳吉布拉政权的军事援助。4月,纳吉布拉交出政权,但抵抗力量各派基于民族和教派分歧基础上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并未停止。国家和平、民族和解、难民返回等旧有问题还没解决,毒品、恐怖主义等新问题随之而来。可以说,在阿富汗的长期战乱中,大国干涉是促使阿富汗国内问题国际化、长期化、复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种干涉又演变为“回力棒”,不仅给予解体前的苏联最后一击,而且使“9·11”后的美国长期陷入在阿

回顾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反思我的课堂教学

回顾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反思我的课堂教学记忆中,在原来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课堂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以及学生学习成绩、表现的评价者,甚至是评判者,可以说老师的地位是绝对的权威。而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为重要的是以师生情感交流为纽带,努力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最近,在我们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一行人又亲自到淄川实验中学学习,使我有了更大的触动,更深深感到教改的责任之重大。 回忆十几年来的教学历程,我对教学改革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挥学生主体性,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认为,学生在数学方面以及各个方面的的发展,只有在学生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我觉得我能够做到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情境需要去调适教材。而且我能够注重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探索多样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层次的数学,让课堂活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投身课改,响应课改。

我一直在学校的指引下投身课改实践,努力改变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和运用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小组合作教学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用心用智,结合教学实践,针对每个阶段的问题做好调整,从细节做起。 例如,有一个阶段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我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了一些做法: 1、结合我校的小组合作教学,每节课预设几个小组,争取让多个不同的小组展示,尽量不要重复叫某一个小组。 初一的学生,多数表现欲还是比较强的,即使没有很成熟的观点,也会积极发言,起码有那种欲望,因此,老师要给予学生尽量多的机会,而且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评价,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加入课堂。 2、对于学生的课堂展示要求,要尽量细化。 交流、展示什么问题——在交流之前就明确到位,并且注意给学生的是明确的有挑战性的任务,有探究、交流的必要性,并且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哪位同学展示——在准备展示时提出,一个可以考察学生小组的交流成果、交流情况,有没有滥竽充数、充当看客的;另一个可以给每一个同学提供展示的机会。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计划性,不可以天天叫那几个小组。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兵力部署、战略投送、精确打击、快速机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后勤保障和官兵素质等诸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准,体现了其超级大国的军事实力,其诸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能力仍然是其他国家难以与之相比的。在实力悬殊的对比之下,伊拉克军事上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还要取决于人民是否支持。由于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不成立,遭到伊拉克和世界人民的反对,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仍不能取胜。 1.美国战略决策和战略指导错误。美国政府高估了美军入侵伊拉克战争计划的可行性,高估了军事力量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全球和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情绪估计不足,对军事占领后伊拉克人民的反抗斗争准备不足,美军在战后重建行动中遭到挫折时,也未能及时进行战略策略的调整,导致其被动,是伊拉克战争无法取胜的重要原因。美军重新犯了在越南战争中的战略错误。越南战争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认为越南战争美军失败的原因是:对敌人的意图进行了错误的估计,用自己的经验模式看越南人民和领袖;低估了人民的力量、忽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信仰;没有认识到高科技装备在非正规作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实施军事行动之前和之后没有与国内公众进行深入讨论,没有认识到美国也不是万能的;没能组织一个高效的领导班子去处理战争中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 美军占领伊拉克的代价远远超过美国最初的估计,而且至今还没有结束。美国即将离任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佩斯陆战队上将2007年9月14日说,自己在伊战初期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伊军和老百姓都会欢迎美军的“解放”,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导致驻伊美军数量不足,使伊拉克局势不断恶化。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已遭挫败,所依据的两个假设被伊拉克战争证明已不可行:一是美国能获得对手能力和意图的可靠情报;二是美军有技术优势使战争的代价显著减少。战争初期此一理由似乎还有说服力,但到了今天,证明其假设是错误的,拉姆斯菲尔德倡导的军队转型计划已遭到重挫。 2.美军的转型计划和一系列作战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在战争中遭到挫败。美国切奇准将2006年6月在《陆军》杂志上指出:海湾战争后,一些时尚的概念抓住了国防部官员和公众的想像力,它们依次是:“震慑论”、“全球力量、全球到达”、“由海向陆的机动”、“快速决定性作战”和现在提出来的“基于效果作战”。尽管这些理论都包含着少许的智慧,并以新式武器技术带来的一些证据为支撑,但也包含着对对手的错误假设和对技术能力的实实在在的狂妄自大。这些花哨的概念都是工程师们为解决结构复杂的难题而设计的。他们依据的思维模式导致线性和确定性的预期结果。今天,这些过于片面的和基于技术的现代战争概念已失去吸引力,战争又被认为是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人类集团间复杂、你死我活的斗争。 战争是否能达成目的是以军队所能达到的效果来划定的。应当放弃那些过于不切实际的先敌发现,并决定性地结束战斗的颂歌,以及诸如“信息优势”或“制信息权”等狂妄自大的术语。作战理论必须要强调对作战之初了解敌方的程度持怀疑态度。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作战理论社“网络中心战”、“基于效果作战”、“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震慑论”、“五环理论”在伊拉克战争中都不完全成功。这些理论在这场战争实践中尤其战后重建中效果有限。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情报系统,并对伊拉克进行了十多年的全面深入的情报分析,但战时美军的情报与实际情况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差距,存在着严重的情报问题。美军靠卫星、无人侦察机、雷达预警机等技术手段难以全面搞清敌情。缺少中东问题研究专家和语言专家,无法在任何级别上最佳地使用传感器和接收系统。美军不具有查明建筑物内部藏有什么,里面的人在干什么和对建筑物进行目标定位的能力,美军情报、监视与侦察系统错误地确定了打击伊拉克领导人所在的地点,也夸大了打击伊拉克C4I系统的重要性。对伊拉克安全部队、非常规部队,对步兵及轻型装备的探测十分困难。美国对这些理论的局限性也进行了批评和检讨。“网络中心战”和“基于效果作战”可以改变作战的特征,但是不可能改变战

军事英语口语系列:阿富汗战争

军事英语口语系列:阿富汗战争 605. A group of terrorists attacked the United Stated on September 11,2001. 2001年9月11日,一伙恐怖分子袭击了美国。 606. The U.S. counterattacked immediately. 美国立即进行了还击。 607. Afghanistan is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阿富汗是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608. The U.S. is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y. 美国是最发达的国家。 609. It has been a typical one-sided war. 这是一场典型的单边战争。 610. The war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11. Some officers of the art of war are trying to summarize the lessons learned. 一些致力于战争艺术的军官正试图总结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612. Waging war against the terrorists is the correct response to defeat terror. 对恐怖分子发动战争是反恐的正确反应。 613. The side that gains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holds an enormous advantage. 取得制信息权的一方占有巨大优势。 614.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has revolutionized how the U.S. fights its wars. 信息优势已经使美国作战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615. It is as important today as air superiority has been in past wars.

从阿富汗战争谈特种部队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作用

从阿富汗战争谈特种部队在未来联合作战中的作用 摘要: 9.11事件后,2001年10月7日,美国打击“9.11”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本.拉登为由, 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这是21世纪一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具体体现。美国特种作 战部队在战争中实施战场侦察、袭击重要目标、进行搜剿作战等行动。在高新技术无法发挥其 最大作用的山区作战中,美国特种作战队员在现地准确定位与呼唤远程火力打击,弥补了侦察 监视在山区作战的局限性,赋予了特种作战新的内涵。 关键字:阿富汗战争,特种部队,联合作战 阿富汗战争经过 2001年10月7日,美国以打击“9.11”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头目本.拉登为由,开始对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持久自由行动”的猛烈火力打击。这场战争以其独特的作战背景、作战对象被称为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9.11”事件后,经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及其盟国便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战争一开始,美军便对阿富汗进行猛烈地火力打击。摧毁阿战略目标和防空设施,例如阿总统府、国家广播电视大楼、机场、塔利班武装指挥中心、防空系统、油库等重要军事目标。打击阿战役战术目标,例如塔利班军队的训练基地、武装指挥所等重要武器装备,杀伤其有生力量,支援地面作战。后来,以空中火力搜剿溃退、潜藏的塔利班武装,火力追歼拉登和奥马尔。随后进行城市攻坚战,美国人采取以阿制阿的战略,有效避免了美军的重大伤亡。最终将奥马尔、拉登及其残余部队逼进了山区,随后美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地面搜剿行动。 美国特种作战部队在战争中的作用 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先后动用了来自海陆空三军以及中央情报局行动小组等特种作战部队共2000多人,盟国如英国也都先后派出特种作战人员参战。主要进行了以下活动:一是实施战场侦察。战争开始后,美军实施了代号为“巨浪”的侦察行动,派遣大量特工和情报专家前往巴基斯坦和其他前哨阵地,并向阿境内派出特种作战部队500余人和中情局“特别行动队”150余人,广泛收集战场情报。为了加强对阿境内重要目标的监视,美陆军“海豹突击队”和海军的“绿色贝雷帽”部队共250余人秘密进入阿境内,在主要交通要道和秘密地点上安装监视仪,用于监视塔利班武装和拉登“基地组织”兵力调动情况。 二是袭击重要目标。2003年10月20日凌晨,美军组织特种作战部队分别对位于坎大哈的塔利班指挥部实施了袭击战斗。担负袭击的特种作战部队乘坐直升飞机,从靠近巴基斯坦海岸的“小鹰”号航母起飞,在战机的掩护下,直扑位于坎大哈北部的目标。机降后,按照事先计划,迅速展开对主要目标的攻击,并很快夺占了指挥中心和加固的地下掩体,缴获了大批情报资料。另外一批特种部队人员乘坐运输机,从安曼军用机场起飞,以伞降的方式,迅速占领控制了机场,实施破袭行动,炸毁了机场内的部队武器弹药,随后又乘坐运输机返回基地。整个作战行动中,充分发挥了小股部队的快速机动、不易被发现的优势,取得了不菲的战果。 三是进行搜剿作战。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美、英、加等国的特种部队先后多次对拉登、奥马尔可能藏匿的地点实施空袭式的搜剿行动,虽未抓到主要头目,但迫使他们无法实施正常的组

十年课改回顾与反思

十年课改回顾与反思 一、风风雨雨课改十年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依据 “两决定一纲要”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依据。“两决定”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一纲要”是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但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

不平衡,一些地方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统一开设外语课,中小学增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学设置选修课。普通高中要设置技术类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纲要》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功能(目标)、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管理。 因此说,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是政府行为。

阿富汗三十年历史的揪心记录

阿富汗三十年历史的揪心记录,一部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自我救赎的动人故事。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布卡” 编辑推荐 Amanda Richards: “这本小说会让最刚强的男人也偷偷拭泪。胡赛尼简单却充满丰富细节的描写让阅读充满乐趣,在我看来,灿烂千阳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之一。绝不可错过!” 长篇小说《灿烂千阳》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私生女玛丽雅姆被迫嫁给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从此生活在家庭暴力阴影下。18年后,少女莱拉也被迫嫁给拉希德。两个女人曾经因为嫉妒而水火不容,最终又因为苦难变得像母女般相濡以沫。多年后,拉希德设置的骗局被揭穿,他试图掐死莱拉,玛丽雅姆则用铲子将拉希德打死。最终,莱拉走上逃亡之路,玛丽雅姆则被塔利班的党羽乱石打死。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风格异常简洁清晰,人物刻画深刻而鲜明,主题直达根本而深重。这是一位令人瞩目的作家,我将继续关注。 胡赛尼熟练地勾勒出了其故土在20世纪后期的历史。与此同时,他还描绘了微妙的,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双重肖像。他的写作简单,朴实无华,但是他的故事却动人心弦。高度推荐。 在那遙遠封閉的國度,我們只知道那是個連年動盪、內戰外戰不斷的國家 可對於其風俗文化、國家的組成起源、種族之間矛盾都不甚理解 作者简介 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热销600万册,创下出版奇迹。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灿烂千阳》是胡赛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使胡赛尼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 新的书名来自波斯诗人塞依伯歌颂喀布尔的诗歌:“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北约驻阿富汗的美军士兵2月20日焚烧《古兰经》,激起了阿富汗民众持续发酵的怒火,美国随后的道歉不断升级。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致信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表达最正式、最有诚意的歉意。焚烧《古兰经》一事何以如此敏感,导致美国爽快地五次三番致歉? 美军焚烧古兰经阿富汗群情激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