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速信号PCB设计处理的通用原则

高速信号PCB设计处理的通用原则

高速信号PCB设计处理的通用原则
高速信号PCB设计处理的通用原则

通用的高速信号PCB设计处理原则有:

(1)层面的选择:处理高速信号优先选择两边是GND的层面处理

(2)处理时要优先考虑高速信号的总长

(3)高速信号Via数量的限制:高速信号允许换一次层,换层时加GND VIA 如图

(4)如果高速信号在连接器有一端信号没有与GND相邻PIN时,设计时应加GND VIA如下图:

(5)高速信号在连接器内的走线要求:在连接器内走线要中心出线。

(6)高速信号应设置不耦合长度及本对信号的长度误差,在做长度误差时须考虑是否要加PIN DELAY

(7)高速信号处理时尽量收发走在不同层,如果空间有限,需收发同层时,应加大收发信号的距离

(8)高速信号离12V要有180MIL的间距要求,距离时钟信号65mil间距

电路板怎样进行抗干扰设计

电路板怎样进行抗干扰设计?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系统或装置既不因外界电磁干扰影响而误动作或丧失功能,也不向外界发送过大的噪声干扰,以免影响其他系统或装置正常工作。因此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是该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系统抗干扰设计 抗干扰问题是现代电路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反映了整个系统的性能和工作的可靠性。在飞轮储能系统的电力电子控制中,由于其高压和低压控制信号同时并存,而且功率晶体管的瞬时开关也产生很大的电磁干扰,因此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是该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形成干扰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干扰源,是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用数字语言描述是指du/dt、di/dt大的地方。干扰按其来源可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外部干扰是指那些与仪表的结构无关,由使用条件和外界环境因素决定的干扰,如雷电、交流供电、电机等;内部干扰是由仪表结构布局及生产工艺决定的,如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引起的干扰、寄生振荡引起的干扰、尖峰或振铃噪声引起的干扰等。 2)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如微控制器、存贮器、A/D转换、弱信号处理电路等。 3)传播路径,是干扰从干扰源到敏感器件传播的媒介,典型的干扰传播路径是通过导线的传导、电磁感应、静电感应和空间的辐射。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系统或装置既不因外界电磁干扰影响而误动作或丧失功能,也不向外界发送过大的噪声干扰,以免影响其他系统或装置正常工作。 其设计一般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抑制噪声源,直接消除干扰产生的原因; 切断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或者提高传递途径对电磁干扰的衰减作用,以消除噪声源和受扰设备之间的噪声耦合; 加强受扰设备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降低噪声敏感度。 目前,对系统的采用的抗干扰技术主要有硬件抗干扰技术和软件抗干扰技术。 1)硬件抗干扰技术的设计。飞轮储能系统的逆变电路高达20kHz的载波信号决定了它会产生噪声,这样系统中电力电子装置所产生的噪声和谐波问题就成为主要的干扰,它们会对设备和附近的仪表产生影响,影响的程度与其控制系统和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接线环境、安装距离及接地方法等因素有关。 转换器产生的PWM信号是以高速通断DC电压来控制输出电压波形的。急剧的上升或下降的输出电压波包含许多高频分量,这些高频分量就是产生噪声的根源。虽然噪声和谐波都对电子设备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谐波通常是指50次以下的高频分量,频率为2~3kHz;而噪声却为10kHz甚至更高

线路板pcb设计过程抗干扰设计规则原理

线路板PCB设计过程抗干扰设计规则原理 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随着电于技术的飞速发展,PG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PCB 设计时。必须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设计的要求。 PCB设计的一般原则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且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 布局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 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某 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3) 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4)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5)应留出印制扳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 1)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2)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 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摘要:为保证电路性能,在进行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设计时应考虑电磁兼容性,这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重点讨论按元器件的布局与布线原则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路的性能指标,达到抗干扰的设计目的。通过几个实验测试事例,分析了影响印制板抗干扰性能的几个不同因素,说明了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应采取的实际的解决办法。 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射频电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其中的射频电路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的抗干扰设计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射频电路PCB的密度越来越高, 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同一电路,不同的PCB设计结构,其性能指标会相差很大。电磁干扰信号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整个电路系统的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如何防止和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电磁兼容性,就成为设计射频电路PCB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系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中按照设计要求能正常工作的能力。电子系统所受的电磁干扰不仅来自电场和磁场的辐射,也有线路公共阻抗、导线间耦合和电路结构的影响。在研制设计电路时,希望设计的印制电路板尽可能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而且也尽可能小地干扰影响别的电子系统。 设计印制板首要的任务是对电路进行分析,确定关键电路。这就是要识别哪些电路是干扰源,哪些电路是敏感电路,弄清干扰源可能通过什么路径干扰敏感电路。射频电路工作频率高,干扰源主要是通过电磁辐射来干扰敏感电路,因此射频电路PCB板抗干扰设计的目的是减小PCB板的电磁辐射和PCB 板上电路之间的串扰。 1 射频电路板设计 1. 1 元器件的布局 由于SMT一般采用红外炉热流焊来实现元器件的焊接,因而元器件的布局影响到焊点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成品率。而对于射频电路PCB设计而言, 电磁兼容性要求每个电路模块尽量不产生电磁辐射,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因此元器件的布局也影响到电路本身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直接关系到所设计电路的性能。故在进行射频电路PCB 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普通PCB设计时的布局外,主要还须考虑如何减小射频电路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何减小电路本身对其他电路的干扰以及电路本身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经验,射频电路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射频电路板本身的性能指标,很大部分还取决于与CPU处理板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布局的总原则是元器件应尽可能同一方向排列,通过选择PCB进入熔锡系统的方向来减少甚至避免焊接不良的现象;根据经验元器件间最少要有

抗干扰设计原则

> 抗干扰设计原则 1.电源线的设计 (1)选择合适的电源 (2)尽量加宽电源线 (3)保证电源线、底线走向和数据传输方向一致 (4)使用抗干扰元器件 (5)电源入口添加去耦电容(10~100uf) 2.[ 3.地线的设计 (1)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开 (2)尽量采用单点接地 (3)尽量加宽地线 (4)将敏感电路连接到稳定的接地参考源 (5)对pcb板进行分区设计,把高带宽的噪声电路与低频电路分开 (6)尽量减少接地环路(所有器件接地后回电源地形成的通路叫“地线环路”)的面积 3.. 4.元器件的配置 (1)不要有过长的平行信号线 (2)保证pcb的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尽量靠近,同时远离其他低频器件(3)元器件应围绕核心器件进行配置,尽量减少引线长度 (4)对pcb板进行分区布局 (5)考虑pcb板在机箱中的位置和方向 (6)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引线 4.】 5.去耦电容的配置 (1)每10个集成电路要增加一片充放电电容(10uf) (2)引线式电容用于低频,贴片式电容用于高频 (3)每个集成芯片要布置一个的陶瓷电容 (4)对抗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要加高频去耦电容 (5)电容之间不要共用过孔 (6)去耦电容引线不能太长 5.— 6.降低噪声和电磁干扰原则 (1)尽量采用45°折线而不是90°折线(尽量减少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与耦合) (2)用串联电阻的方法来降低电路信号边沿的跳变速率 (3)石英晶振外壳要接地 (4)闲置不用的们电路不要悬空 (5)时钟垂直于IO线时干扰小 (6)尽量让时钟周围电动势趋于零

(7)IO驱动电路尽量靠近pcb的边缘 (8)- (9)任何信号不要形成回路 (10)对高频板,电容的分布电感不能忽略,电感的分布电容也不能忽略 (11)通常功率线、交流线尽量在和信号线不同的板子上 6.其他设计原则 (1)CMOS的未使用引脚要通过电阻接地或电源 (2)用RC电路来吸收继电器等原件的放电电流 (3)总线上加10k左右上拉电阻有助于抗干扰 (4)采用全译码有更好的抗干扰性 (5)~ (6)元器件不用引脚通过10k电阻接电源 (7)总线尽量短,尽量保持一样长度 (8)两层之间的布线尽量垂直 (9)发热元器件避开敏感元件 (10)正面横向走线,反面纵向走线,只要空间允许,走线越粗越好(仅限地线和电源线)(11)要有良好的地层线,应当尽量从正面走线,反面用作地层线 (12)保持足够的距离,如滤波器的输入输出、光耦的输入输出、交流电源线和弱信号线等(13)长线加低通滤波器。走线尽量短截,不得已走的长线应当在合理的位置插入C、RC、或LC低通滤波器。 (14)> (15)除了地线,能用细线的不要用粗线。 7.布线宽度和电流 一般宽度不宜小于(8mil) 在高密度高精度的pcb上,间距和线宽一般(12mil) 当铜箔的厚度在50um左右时,导线宽度1~(60mil) = 2A 公共地一般80mil,对于有微处理器的应用更要注意 8.} 9.电源线尽量短,走直线,最好走树形,不要走环形 9.布局 10.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 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 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最新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 计

射频电路板抗干扰设计摘要:为保证电路性能,在进行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设计时应考虑电磁兼容性,这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重点讨论按元器件的布局与布线原则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路的性能指标,达到抗干扰的设计目的。通过几个实验测试事例,分析了影响印制板抗干扰性能的几个不同因素,说明了印制板制作过程中应采取的实际的解决办法。 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射频电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其中的射频电路的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射频电路印制电路板( PCB)的抗干扰设计对于减小系统电磁信息辐射具有重要的意义。射频电路PCB的密度越来越高, 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同一电路,不同的PCB设计结构,其性能指标会相差很大。电磁干扰信号如果处理不当,可能造成整个电路系统的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如何防止和抑制电磁干扰,提高电磁兼容性,就成为设计射频电路PCB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电磁兼容性EMC是指电子系统在规定的电磁环境中按照设计要求能正常工作的能力。电子系统所受的电磁干扰不仅来自电场和磁场的辐射,也有线路公共阻抗、导线间耦合和电路结构的影响。在研制设计电路时,希望设计的印制电路板尽可能不易受外界干扰的影响,而且也尽可能小地干扰影响别的电子系统。 设计印制板首要的任务是对电路进行分析,确定关键电路。这就是要识别哪些电路是干扰源,哪些电路是敏感电路,弄清干扰源可能通过什么路径干扰敏感电路。射频电路工作频率高,干扰源主要是通过电磁辐射来干扰敏感电路,因此射频电路PCB板抗干扰设计的目的是减小PCB板的电磁辐射和PCB 板上电路之间的串扰。 1 射频电路板设计 1. 1 元器件的布局 由于SMT一般采用红外炉热流焊来实现元器件的焊接,因而元器件的布局影响到焊点的质量,进而影响到产品的成品率。而对于射频电路PCB设计而言, 电磁兼容性要求每个电路模块尽量不产生电磁辐射,并且具有一定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因此元器件的布局也影响到电路本身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直接关系到所设计电路的性能。故在进行射频电路PCB 设计时除了要考虑普通PCB设计时的布局外,主要还须考虑如何减小射频电路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如何减小电路本身对其他电路的干扰以及电路本身的抗干扰能力。 根据经验,射频电路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射频电路板本身的性能指标,很大部分还取决于与CPU处理板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合理布局显得尤为重要。布局的总原则是元器件应尽可能同一方向排列,通过选择PCB进入熔锡系统的方向来减少甚至避免焊接不良的现象;根据经验元器件间最少要有

抗干扰措施

抗干扰措施的基本原则是: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1、抑制干扰源 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di/dt。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 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 (1)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仅加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动作更多的次数。 (2)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3)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4)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5)布线时避免90度折线,减少高频噪声发射。 (6)可控硅两端并接RC抑制电路,减小可控硅产生的噪声(这个噪声严重时可能会把可控硅击穿的)。 2、切断干扰传播路径的常用措施 (1)充分考虑电源对单片机的影响。电源做得好,整个电路的抗干扰就解决了一大半。许多单片机对电源噪声很敏感,要给单片机电源加滤波电路或稳压器,以减小电源噪声对单片机的干扰。比如,可以利用磁珠和电容组成π形滤波电路,当然条件要求不高时也可用100Ω电阻代替磁珠。 (2)如果单片机的I/O口用来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控制电机等噪声器件,在I/O口与噪声源之间应加隔离(增加π形滤波电路)。 (3)注意晶振布线。晶振与单片机引脚尽量靠近,用地线把时钟区隔离起来,晶振外壳接地并固定。此措施可解决许多疑难问题。 (4)电路板合理分区,如强、弱信号,数字、模拟信号。尽可能把干扰源(如电机,继电器)与敏感元件(如单片机)远离。 (5)用地线把数字区与模拟区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要分离,最后在一点接于电源地。A/D、D/A芯片布线也以此为原则,厂家分配A/D、D/A芯片引脚排列时已考虑此要求。(6)单片机和大功率器件的地线要单独接地,以减小相互干扰。大功率器件尽可能放在电路板边缘。 (7)在单片机I/O口,电源线,电路板连接线等关键地方使用抗干扰元件如磁珠、磁环、电源滤波器,屏蔽罩,可显著提高电路的抗干扰性能。

PCB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PCB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随着电于技术的飞速发展,PG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必须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设计的要求。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且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布局 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应留出印制板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 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以每个功能电路的核心元件为中心,围绕它来进行布局。元器件应均匀、整齐、紧凑地排列在PCB上.尽量减少和缩短各元器件之间的引线和连接。在高频下工作的电路,要考虑元器件之间的分布参数。一般电路应尽可能使元器件平行排列。这样,不但美观.而且装焊容易.易于批量生产。位于电路板边缘的元器件,离电路板边缘一般不小于2mm。电路板的最佳形状为矩形。长宽比为3:2成4:3。电路板面尺寸大于200x150mm时.应考虑电路板所受的机械强度。 布线 布线的原则如下: 输入输出端用的导线应尽量避免相邻平行。最好加线间地线,以免发生反馈藕合。印制摄导线的最小宽度主要由导线与绝缘基扳间的粘附强度和流过它们的电流值决定。当铜箔厚度为 0.05mm、宽度为1 ~ 15mm 时.通过2A的电流,温度不会高于3℃,因此.导线宽度为 1.5mm可满足要求。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通常选0.02~0.3mm导线宽度。当然,只要允许,还是尽可能用宽线.尤其是电源线和地线。导线的最小间距主要由最坏情况下的线间绝缘电阻和击穿电压决定。对于集成电路,尤其是数字电路,只要工艺允许,可使间距小至5~8mm。印制导线拐弯处一般取圆弧形,而直角或夹角在高频电路中会影响电气性能。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铜箔,否则.长时间受热时,易发生胀和脱落现?。必须用大面积铜箔时,最好用栅格状.这样有利于排除铜箔与基板间粘合剂受热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印刷线路板的布线要注意以下问题:专用零伏线,电源线的走线宽度≥1mm;电源线和地线尽可能靠近,整块印刷板上的电源与地要呈“井”字形分布,以便使分布线电流达到均衡;要为模拟电路专门提供一根零伏线;为减少线间串扰,必要时可增加印刷线条间距离,在意;

抗干扰设计原则

抗干扰设计原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抗干扰设计原则 1.电源线的设计 (1)选择合适的电源 (2)尽量加宽电源线 (3)保证电源线、底线走向和数据传输方向一致 (4)使用抗干扰元器件 (5)电源入口添加去耦电容(10~100uf) 2.地线的设计 (1)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开 (2)尽量采用单点接地 (3)尽量加宽地线 (4)将敏感电路连接到稳定的接地参考源 (5)对pcb板进行分区设计,把高带宽的噪声电路与低频电路分开 (6)尽量减少接地环路(所有器件接地后回电源地形成的通路叫“地线环路”)的面积 3.元器件的配置 (1)不要有过长的平行信号线 (2)保证pcb的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尽量靠近,同时远离其他低频器件 (3)元器件应围绕核心器件进行配置,尽量减少引线长度 (4)对pcb板进行分区布局 (5)考虑pcb板在机箱中的位置和方向 (6)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引线 4.去耦电容的配置 (1)每10个集成电路要增加一片充放电电容(10uf) (2)引线式电容用于低频,贴片式电容用于高频 (3)每个集成芯片要布置一个的陶瓷电容 (4)对抗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要加高频去耦电容 (5)电容之间不要共用过孔 (6)去耦电容引线不能太长 5.降低噪声和电磁干扰原则 (1)尽量采用45°折线而不是90°折线(尽量减少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与耦合)(2)用串联电阻的方法来降低电路信号边沿的跳变速率 (3)石英晶振外壳要接地 (4)闲置不用的们电路不要悬空 (5)时钟垂直于IO线时干扰小 (6)尽量让时钟周围电动势趋于零 (7)IO驱动电路尽量靠近pcb的边缘 (8)任何信号不要形成回路 (9)对高频板,电容的分布电感不能忽略,电感的分布电容也不能忽略

抗干扰设计原则

抗干扰设计原则 1.电源线的设计 (1)选择合适的电源 (2)尽量加宽电源线 (3)保证电源线、底线走向和数据传输方向一致 (4)使用抗干扰元器件 (5)电源入口添加去耦电容(10~100uf) 2.地线的设计 (1)模拟地和数字地分开 (2)尽量采用单点接地 (3)尽量加宽地线 (4)将敏感电路连接到稳定的接地参考源 (5)对pcb板进行分区设计,把高带宽的噪声电路与低频电路分开 (6)尽量减少接地环路(所有器件接地后回电源地形成的通路叫“地线环路”)的面积 3.元器件的配置 (1)不要有过长的平行信号线 (2)保证pcb的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尽量靠近,同时远离其他低频器件 (3)元器件应围绕核心器件进行配置,尽量减少引线长度 (4)对pcb板进行分区布局 (5)考虑pcb板在机箱中的位置和方向 (6)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引线 4.去耦电容的配置 (1)每10个集成电路要增加一片充放电电容(10uf) (2)引线式电容用于低频,贴片式电容用于高频 (3)每个集成芯片要布置一个0.1uf的陶瓷电容 (4)对抗噪声能力弱,关断时电源变化大的器件要加高频去耦电容 (5)电容之间不要共用过孔 (6)去耦电容引线不能太长 5.降低噪声和电磁干扰原则 (1)尽量采用45°折线而不是90°折线(尽量减少高频信号对外的发射与耦合) (2)用串联电阻的方法来降低电路信号边沿的跳变速率 (3)石英晶振外壳要接地 (4)闲置不用的们电路不要悬空 (5)时钟垂直于IO线时干扰小 (6)尽量让时钟周围电动势趋于零 (7) IO驱动电路尽量靠近pcb的边缘 (8)任何信号不要形成回路 (9)对高频板,电容的分布电感不能忽略,电感的分布电容也不能忽略 (10)通常功率线、交流线尽量在和信号线不同的板子上

印制电路板设计原则和抗干扰措施

印制电路板设计原则和 抗干扰措施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印制电路板设计原则和抗干扰措施 印制电路板(PC8)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随着电于技术的飞速发展,PG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必须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设计的要求。 PCB设计的一般原则 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且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 布局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 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3)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4)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5)应留出印制扳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 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

嵌入式系统硬件抗干扰分析和解决方法

模拟地和数字地的认识 模拟地和数字地的认识在电子系统设计中,为了少走弯路和节省时间,应充分考虑并满足抗干扰性的要求,避免在设计完成后再去进行抗干扰的补救措施。形成干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1)干扰源,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du/dt,di/dt大的地方就是干扰源。如:雷电、继电器、可控硅、电机、高频时钟等都可能成为干扰源。 (2)传播路径,指干扰从干扰源传播到敏感器件的通路或媒介。典型的干扰传播路径是通过导线的传导和空间的辐射。 (3)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如:A/D、D/A变换器,单片机,数字IC,弱信号放大器等。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类似于传染病的预防) 1 抑制干扰源 抑制干扰源就是尽可能的减小干扰源的du/dt,di/dt。这是抗干扰设计中最优先考虑和最重要的原则,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小干扰源的du/dt主要是通过在干扰源两端并联电容来实现。减小干扰源的di/dt则是在干扰源回路串联电感或电阻以及增加续流二极管来实现。 抑制干扰源的常用措施如下: (1)继电器线圈增加续流二极管,消除断开线圈时产生的反电动势干扰。仅加续流二极管会使继电器的断开时间滞后,增加稳压二极管后继电器在单位时间内可动作更多的次数。 (2)在继电器接点两端并接火花抑制电路(一般是RC串联电路,电阻一般选几K 到几十K,电容选0.01uF),减小电火花影响。 (3)给电机加滤波电路,注意电容、电感引线要尽量短。 (4)电路板上每个IC要并接一个0.01μF~0.1μF高频电容,以减小IC对电源的影响。注意高频电容的布线,连线应靠近电源端并尽量粗短,否则,等于增大了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会影响滤波效果。

抗干扰设计原则大全

抗干扰设计原则大全 一电源线布置: 1、根据电流大小,尽量调宽导线布线。 2、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应与资料的传递方向一致。 3、在印制板的电源输入端应接上10~100μF的去耦电容。二地线布置: 1、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 2、接地线应尽量加粗,致少能通过3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电流,一般应达2~3mm。 3、接地线应尽量构成死循环回路,这样可以减少地线电位差。 三去耦电容配置: 1、印制板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μF的电解电容,若能大于100μF则更好。

2、每个集成芯片的Vcc和GND之间跨接一个0.01~0.1μF 的陶瓷电容。如空间不允许,可为每4~10个芯片配置一个1~10μF的钽电容。 3、对抗噪能力弱,关断电流变化大的器件,以及ROM、RAM,应在Vcc和GND间接去耦电容。 4、在单片机复位端“RESET”上配以0.01μF的去耦电容。 5、去耦电容的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带引线。 四器件配置: 1、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应尽量靠近且远离其它低频器件。 2、小电流电路和大电流电路尽量远离逻辑电路。 3、印制板在机箱中的位置和方向,应保证发热量大的器件处在上方。 五功率线、交流线和信号线分开走线功率线、交流线尽量布置在和信号线不同的板上,否则应和信号线分开走线。 六其它原则: 1、总线加10K左右的上拉电阻,有利于抗干扰。

2、布线时各条地址线尽量一样长短,且尽量短。 3、PCB板两面的线尽量垂直布置,防相互干扰。 4、去耦电容的大小一般取C=1/F,F为数据传送频率。 5、不用的管脚通过上拉电阻(10K左右)接Vcc,或与使用的管脚并接。 6、发热的元器件(如大功率电阻等)应避开易受温度影响的器件(如电解电容等)。 7、采用全译码比线译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为扼制大功率器件对微控制器部分数字元元电路的干扰及数字电路对模拟电路的干扰,数字地`模拟地在接向公共接地点时,要用高频扼流环。这是一种圆柱形铁氧体磁性材料,轴向上有几个孔,用较粗的铜线从孔中穿过,绕上一两圈 ,这种器件对低频信号可以看成阻抗为零,对高频信号干扰可以看成一个电感..(由于电感的直流电阻较大,不能用电感作为高频扼流圈). 当印刷 电路板以外的信号线相连时,通常采用屏蔽电缆。对于高频信号和数字信号,屏蔽电缆的两端都接地,低频模拟信号用的屏蔽电缆,一端接地为好。对噪声和干扰非常敏感的电路或高频噪声特别严重的电路,应该用金属罩屏蔽起来。铁

PCB电路板EMC抗干扰设计

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摘要:本文通过对PCB板产生电磁幅射及受外来因素干扰原因的分析,阐述了PCB印刷电路板抗干扰设计的思路、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抗干扰设计 一.引言 PCB(印制电路板)是各种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抗干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各种电子产品经常在一起工作,它们之间的干扰越来越严重,所以,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电子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而PCB作为组成各种电子设备的基本部件,它的抗干扰能力问题就非常重要了。 二.常见的几种电磁干扰 提高PCB印刷电路板的抗干扰能力,必须在干扰源和和传播途径上深入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PCB印刷电路板设计中存在的电磁干扰有: ——传导干扰 ——串音干扰 ——辐射干扰。 产生干扰的根源是电路中电压或电流的变化。下面对几种电磁干扰的特性分别描述: 2.1.传导干扰 传导干扰主要通过导线耦合及共模阻抗耦合来影响其它电路。例如噪音通过电源电路进入某一系统,所有使用该电源的电路就会受到它的影响。 图1是噪音通过共模阻抗耦合的示意图,电路1与电路2共同使用一根导线获取电源电压和接地回路,如果其中一个电路的电压突然需要升高,那么另一电路必将因为 共用电源以及两回路之间的阻抗而降低。对于地回路也是如此。 2.2 .串音干扰 串音干扰是由电容性干扰和电磁性干扰所引起的,是一个信号线 路干扰另外一邻近的信号路径。它通常发生在邻近的电路和导体上,用电路和导体的互容和互感来表征。例如,PCB上某一带状线上载有低电平信号,当平行布线长度超过10cm时,就会产生串音干扰。由于串音可

以由电场通过互容,磁场通 过互感引起,所以考虑PCB带状线上的串音问题时,最主要的问题是确定电场(互容)、磁场(互感)耦合哪个是主要的。当源和接收器阻抗乘积小于300时,耦合的主要是磁场;当源和接收器阻抗乘积大于1000时,耦合的主要是电场;当源和接收器阻抗乘积在300 ̄1000之间时,则磁场或电场都可能成为主要耦合,这时取决于线路间的配置和频率。 2.3.辐射干扰 辐射干扰是由于空间电磁波的辐射而引入的干扰。PCB中的辐射 干扰主要是电缆和内部走线间的共模电流辐射干扰。当电磁波照射到传输线上时,将出现场到线的耦合问题,沿线引起的分布小电压源可分解为共模(CM)和差模(DM)分量。共模电流指两导线上振幅相差很小而相位相同的电流,差模电流则是两导线上振幅相等而相位相反的电流。 为了减少电流辐射的干扰能量,应该根据预测或测量到的电磁波频率,并根据印制线的长度和其辐射频率的影响关系,合理的设计线路的长度,使其组成的共模天线 尺寸小于或不满足上面关系式。 三.提高PCB印制版的抗干扰能力设计 为了提高电路、电子设备之间的抗干扰性能,对于PCB印制板来说,可采取以下有益的措施。 3.1.PCB的合理分层 单板由电源层、地层和信号层组成;层数也就是他们各自的数量总和。根据单板的电源、地的种类、信号线的密集程度、信号频率、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数量、周边要素、成本价格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来确定单板的层数。要满足EMC的严格指标并且考虑制造成本,适当增加地平面是PCB的EMC设计最好的方法之一。 3.1.1单板电源层数 单板电源的层数由电源的种类、数量决定。对于单一电源供电的PCB,只需一个电源平面;对于多种电源,如需互不交错,可考虑采取电源层分割;对于电源互相交错的单板,例如器件MPC8260,需要多种电源供电,且互相交错,则必须 考虑采用两层或两层以上的电源平面。 3.1.2信号层数 通常来说,信号层数的确定由单板的功能决定。大多数有经验的CAD工程师通常由EDA软件提供布局、布线密度的参数报告,再结合板级工作频率、特殊布线要求的信号数量以及单板的性能指标与成本承受能力,来确定单板的信号层数。而从EMC的角度,需要考虑关键信号(如

PCB的抗干扰设计的六大原则

PCB的抗干扰设计的六大原则 ( 发布日期/Update Time: 2010-6-30 ) 一电源线布置 1、根据电流大小,尽量调宽导线布线。 2、电源线、地线的走向应与资料的传递方向一致。 3、在印制板的电源输入端应接上10~100μF的去耦电容。 二地线布置 1、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 2、接地线应尽量加粗,致少能通过3倍于印制板上的允许电流,一般应达 2~3mm。 3、接地线应尽量构成死循环回路,这样可以减少地线电位差。 三去耦电容配置 1、印制板电源输入端跨接10~100μF的电解电容,若能大于100μF则更好。 2、每个集成芯片的Vcc和GND之间跨接一个0.01~0.1μF的陶瓷电容。如空间 不允许,可为每4~10个芯片配置一个1~10μF的钽电容。 3、对抗噪能力弱,关断电流变化大的器件,以及ROM、RAM,应在Vcc和 GND间接去耦电容。 4、在单片机复位端“RESET”上配以0.01μF的去耦电容。 5、去耦电容的引线不能太长,尤其是高频旁路电容不能带引线。 四器件配置 1、时钟发生器、晶振和CPU的时钟输入端应尽量靠近且远离其它低频器件。 2、小电流电路和大电流电路尽量远离逻辑电路。 3、印制板在机箱中的位置和方向,应保证发热量大的器件处在上方。 五功率线、交流线和信号线分开走线 功率线、交流线尽量布置在和信号线不同的板上,否则应和信号线分开走 线。 六其它原则 1、总线加10K左右的上拉电阻,有利于抗干扰。 2、布线时各条地址线尽量一样长短,且尽量短。 3、PCB板两面的线尽量垂直布置,防相互干扰。 4、去耦电容的大小一般取C=1/F,F为数据传送频率。 5、不用的管脚通过上拉电阻(10K左右)接Vcc,或与使用的管脚并接。 6、发热的元器件(如大功率电阻等)应避开易受温度影响的器件(如电解电容等)。

抗干扰技术总结

抗干扰技术总结 2009-12-26 16:45:03 1、概述 电磁兼容性设计(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包括如下含义:1.设备或系统具有抵抗给定电磁干扰的能力;2. 设备或系统具有不产生超过限度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干扰的基本要素有三个: (1)干扰源,指产生干扰的元件、设备或信号,用数学语言描述如下:du/dt,di/dt大的地方就是干扰源。如:雷电、继电器、可控硅、电机、高频时钟等都可能成为干扰源。 (2)传播路径,指干扰从干扰源传播到敏感器件的通路或媒介。典型的干扰传播路径是通过导线的传导和空间的辐射。 (3)敏感器件,指容易被干扰的对象。如:A/D、D/A变换器,单片机,数字IC,弱信号放大器等。干扰耦合传播途径: 传导干扰;辐射干扰。 抗干扰设计的基本原则: 抑制干扰源,切断干扰传播路径,提高敏感器件的抗干扰性能。 主要手段:接地;屏蔽和隔离;滤波和吸收。 2、干扰耦合途径 2.1 传导耦合 传导耦合是骚扰源与敏感设备之间的主要耦合途径之一。传导耦合必须在骚扰源与敏感设备之间存在有完整的电路连接,电磁骚扰沿着这一连接电路从骚扰源传输电磁骚扰至敏感设备,产生电磁干扰。按其耦合方式可分为电路性耦合、电容性耦合和电感性耦合。在开关电源中,这三种耦合方式同时存在,互相联系。 ⑴电路性耦合 电路性耦合是最常见、最简单的传导耦合方式。其又有以下几种: ①直接传导耦合 导线经过存在骚扰的环境时,即拾取骚扰能量并沿导线传导至电路而造成对电路的干扰。 ②共阻抗耦合 由于两个以上电路有公共阻抗,当两个电路的电流流经一个公共阻抗时,一个电路的电流在该公共阻抗上形成的电压就会影响到另一个电路,这就是共阻抗耦合。形成共阻抗耦合骚扰的有:电源输出阻抗、接地线的公共阻抗等。 ⑵电容性耦合 电容性耦合也称为电耦合,由于两个电路之间存在寄生电容,使一个电路的电荷通过寄生电容影响到另一条支路。 ⑶电感性耦合 电感性耦合也称为磁耦合,两个电路之间存在互感时,当干扰源是以电源形式出现时,此电流所产生的磁场通过互感耦合对邻近信号形成干扰。 2.2 辐射耦合 通过辐射途径造成的骚扰耦合称为辐射耦合。辐射耦合是以电磁场的形式将电磁能量从骚扰源经空间传输到接受器。通常存在四种主要耦合途径:天线耦合、导线感应耦合、闭合回路耦合和孔缝耦合。 ⑴天线与天线间的辐射耦合

PCB设计经验总结

-- [PCB]PCB设计经验总结 [PCB]PCB设计经验总结布局:总体思想:在符合产品电气以及机械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考虑整体美观,在一个PCB板上,元件的布局要求要均衡,疏密有序。1.印制板尺寸必须与加工图纸尺寸相符,符合PCB制造工艺要求,放置MARK点。2.元件在二维、三维空间上有无冲突?3.元件布局是否疏密有序,排列整齐?是否全部布完?4.需经常更换的元件能否方便的更换?插件板插入设备是否方便? 5.热敏元件与发热元件之间是否有适当的距离?6.调整可调元件是否方便?7.在需要散热的地方,装了散热器没有?空气流是否通畅?布局:总体思想:在符合产品电气以及机械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考虑整体美观,在一个PCB板上,元件的布局要求要均衡,疏密有序。1.印制板尺寸必须与加工图纸尺寸相符,符合PCB制造工艺要求,放置MARK点。2.元件在二维、三维空间上有无冲突?3.元件布局是否疏密有序,排列整齐?是否全部布完?4.需经常更换的元件能否方便的更换?插件板插入设备是否方便? 5.热敏元件与发热元件之间是否有适当的距离?6.调整可调元件是否方便?7.在需要散热的地方,装了散热器没有?空气流是否通畅?8.信号流程是否顺畅且互连最短?9.插头、插座等与机械设计是否矛盾?10.蜂鸣器远离柱形电感,避免干扰声音失真。11.速度较快的器件如SRAM要尽量的离CPU近。12.由相同电源供电的器件尽量放在一起。布线:1.走线要有合理的走向:如输入/输出,交流/直流,强/弱信号,高频/低频,高压/低压等...,它们的走向应该是呈线形的(或分离),不得相互交融。其目的是防止相互干扰。最好的走向是按直线,但一般不易实现,避免环形走线。对于是直流,小信号,低电压PCB设计的要求可以低些。输入端与输出端的边,以免产生反射干扰线应避免相邻平行。必要时应加地线隔离,两相邻层的布线要互相垂直,平行容易产生寄生耦合。2.选择好接地点:一般情况下要求共点地,数字地与模拟地在电源输入电容处相连。3.合理布置电源滤波/退耦电容:布置这些电容就应尽量靠近这些元部件,离得太远就没有作用了。在贴片器件的退耦电容最好在布在板子另一面的器件肚子位置,电源和地要先过电容,再进芯片。4.线条有讲究:有条件做宽的线决不做细;高压及高频线应园滑,不得有尖锐的倒角,拐弯也不得采用直角,一般采用135度角。地线应尽量宽,最好使用大面积敷铜,这对接地点问题有相当大的改善。设计中应尽量减少过线孔,减少并行的线条密度。5.尽量加宽电源、地线宽度,最好是地线比电源线宽,它们的关系是:地线>电源线>信号线。6.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共地处理,现在有许多PCB不再是单一功能电路(数字或模拟电路),而是由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混合构成的。因此在布线时就需要考虑它们之间互相干扰问题,特别是地线上的噪音干扰。数字电路的频率高,模拟电路的敏感度强,对信号线来说,高频的信号线尽可能远离敏感的模拟电路器件,对地线来说,整人PCB对外界只有一个结点,所以必须在PCB内部进行处理数、模共地的问题,而在板内部数字地和模拟地实际上是分开的它们之间互不相连,只是在PCB与外界连接的接口处(如插头等)。数字地与模拟地有一点短接。7.信号线布在电(地)层上在多层印制板布线时,由于在信号线层没有布完的线剩下已经不多,再多加层数就会造成浪费也会给生产增加一定的工作量,成本也相应增加了,为解决这个矛盾,可以考虑在电(地)层上进行布线。首先应考虑用电源层,其次才是地层。因为最好是保留地层的完整性。8.关键信号的处理,关键信号如时钟线应该进行包地处理,避免产生干扰,同时在晶振器件边做一个焊点使晶振外壳接地。9.设计规则检查(DRC)布线设计完成后,需认真检查布线设计是否符合设计者所制定的规则,同时也需确认所制定的规则是否符合印制板生产工艺的需求,一般检查有如下几个方面:线与线,线与元件焊盘,线与贯通孔,元件焊盘与贯通孔,贯通孔与贯通孔之间的距离是否合理,是否满足生产要求。电源线和地线的宽度是否合适,电源与地线之间是否紧耦合(低的波阻抗)?在PCB中是否还有能让地线加宽的地方。对于关键的信号线是否采取了最佳措施,如长度最短,加保护线,输入线及输出线被明显地分开。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部分,是否有各自独立的地线。后加在PCB中的图形(如

PCB抗干扰设计原则

印制电路板(PCB)是电子产品中电路元件和器件的支撑件.它提供电路元件和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随着电于技术的飞速发展,PGB的密度越来越高。PCB设计的好坏对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在进行PCB设计时.必须遵守PCB设计的一般原则,并应符合抗干扰设计的要求。 PCB设计的一般原则 要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元器件的布且及导线的布设是很重要的。为了设计质量好、造价低的PCB.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 布局 首先,要考虑PCB尺寸大小。PCB尺寸过大时,印制线条长,阻抗增加,抗噪声能力下降,成本也增加;过小,则散热不好,且邻近线条易受干扰。在确定PCB尺寸后.再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最后,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 在确定特殊元件的位置时要遵守以下原则: (1)尽可能缩短高频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设法减少它们的分布参数和相互间的电磁干扰。易受干扰的元器件不能相互挨得太近,输入和输出元件应尽量远离。 (2)某些元器件或导线之间可能有较高的电位差,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距离,以免放电引出意外短路。带高电压的元器件应尽量布置在调试时手不易触及的地方。 (3)重量超过15g的元器件、应当用支架加以固定,然后焊接。那些又大又重、发热量多的元器件,不宜装在印制板上,而应装在整机的机箱底板上,且应考虑散热问题。热敏元件应远离发热元件。 (4)对于电位器、可调电感线圈、可变电容器、微动开关等可调元件的布局应考虑整机的结构要求。若是机内调节,应放在印制板上方便于调节的地方;若是机外调节,其位置要与调节旋钮在机箱面板上的位置相适应。 (5)应留出印制扳定位孔及固定支架所占用的位置。 根据电路的功能单元.对电路的全部元器件进行布局时,要符合以下原则: (1)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电路单元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