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6、【茵陈五苓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6、【茵陈五苓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6、【茵陈五苓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6、【茵陈五苓散】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76、【茵陈五苓散】

【方药】2 处方茵陈蒿末30克五苓散15克[返回]3 制法上二味,和匀。[返回]4 功能主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返回]5 用法用量每次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返回]6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返回]7 《金匮》卷中7.1 方名茵陈五苓散7.2 别名茵陈散、五苓茵陈散、五苓散、茵陈五苓汤7.3 组成茵陈蒿末10分,五苓散5分。

7.4 功效润气分燥热。清热祛湿。7.5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烦渴。黄疸病。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因病未除,忽然一身面目悉黄,如橘子色,由瘀血在里,或因大热,以冷水洗之,湿热相搏,熏蒸肌肉,谓之黄疸。酒积黄疸,小便不利。阴黄,小便不利。7.6 用法用量先食饮方寸匕,日3次。7.7 制备方法上药和。7.8 临床应用1.黄疸:有一家病伤寒7-8日,身体洞黄,鼻目皆痛,两髀及项颈腰脊强急,大便涩,小便如金。予曰:脉紧且数,脾元受湿,暑热蕴蓄于太阳之经,宿谷相搏,郁蒸而不得散,故使头面有汗,至颈以下无之;若鼻中气冷,寸口近掌,无脉则不疗。急用茵陈汤调五苓散与之,数服愈。2.传染性肝炎:用茵陈五苓散治疗传染性肝炎3例,肝功能均转为正常,黄疸指数迅速下降。其中一例肝功能损坏较严重,故恢复时间较长。治疗过程无副作用,肝脏肿大及消化系统症状逐步

消失,精神恢复迅速。7.9 各家论述1.《医方考》:茵陈,黄家神良之品也,故诸方多用之;猪苓、泽泻、茯苓、白术味淡,故可以导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积之处。2.《古今名医方论》:罗东逸曰,治酒积黄疸,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7.10 附注茵陈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苓茵陈散(《准绳·伤寒》卷四)、五苓散(《伤寒大白》卷三)、茵陈五苓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外台》引作“茵陈蒿五苓散”。[返回]8 《医便》卷二8.1 方名茵陈五苓散8.2 组成茵陈3钱,白术1钱半,赤茯苓1钱半,猪苓1钱,桂2分,泽泻1钱,苍术1钱2分,山栀1钱2分,滑石1钱2分,甘草(炙)5分。8.3 主治湿热黄疸。

8.4 用法用量加灯心1握,水煎,食远服。[返回]9 《杏苑》卷三9.1 方名茵陈五苓散9.2 组成茵陈1钱5分,泽泻1

钱2分,茯苓1钱,猪苓1钱,白术1钱,官桂3分,枳实6分。9.3 主治热蓄发疸。9.4 用法用量水煎,食前服。[返回]10 《便览》卷二10.1 方名茵陈五苓散10.2 组成黄芩、黄连、山栀仁、茵陈、猪苓、泽泻、苍术、青皮、龙胆草各等分。10.3 主治黄疸。10.4 用法用量水2盏煎服。10.5 加减有积,加莪术、三棱、砂仁、陈皮、神曲。[返回]11 《普济方》卷一三二11.1 方名茵陈五苓散11.2 组成生料五苓散

1两加茵陈半两,车前子1钱,木通1钱,柴胡1钱半。11.3 主治伤寒、湿温、热病感冒后发为黄疸,小便赤,烦渴发热,不得安宁。此盖汗下太早,服药不对证,因感湿热病,以致偏身发黄。11.4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分作2服。每服水1碗,加灯草50茎,同煎8分,去滓,食前服,滓再煎,连进数服。小便清利为愈。11.5 加减酒后得证,加干葛2钱。[返回]12 《保婴撮要》卷十12.1 方名茵陈五苓散12.2 别名茵陈四苓散12.3 组成赤苓3分,猪苓3分,泽泻3分,白术3分,茵陈3分。12.4 主治伏暑发黄,烦渴,小便不利。湿热黄疸。12.5 用法用量水煎服。12.6 附注茵陈四苓散(《会约》卷十一)。[返回]13 《内科摘要》卷下13.1 方名茵陈五苓散13.2 组成茵陈1钱,白术1钱,猪苓1钱,桂3分,泽泻1钱5分。13.3 功效利湿。13.4 主治酒积。

13.5 用法用量水煎服。[返回]14 《幼科金针》卷下14.1 方名茵陈五苓散14.2 组成粉猪苓、泽泻、焦白术、茯苓、川连、黑山栀、茵陈、大黄。14.3 主治湿热黄疸。14.4 用法用量水煎,热服。【用法】

【原文】

【解说】

【运用】

一、黄疸

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刘渡舟临证验案

精选》1996:63)

按语:黄疸见便溏、虚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阴黄。刘老用茵陈蒿汤治疗,加附子、干姜以温阳除寒湿。临床上,刘老常用本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性肝炎、肝硬化之属于湿盛于热,或寒湿内阻者,用之即效。

二、湿郁

叶天士医案:某,59岁。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属湿郁。绵茵陈9克,生白术3克,寒水石9克,飞滑石9克,桂枝木3克,茯苓皮9克,木猪苓9克,泽泻3克。(《临证指南医案》)

按语:湿气盛而舌苔白腻,用一般燥湿、渗湿药不除者,加寒水石、飞滑石甚效。

三、手足心黄(叶红素皮病)

夏永潮医案:任某某,女,34岁,工人。患者于1974年5月30日来诊。自诉一年前起,原因不明地出现手足心色黄如橘,伴头晕口苦,腹胀欲呕,大便干结,小便色黄。检查:神志清楚,巩膜无黄染,手足心色黄甚深,其余内科检查未见异常。肝功化验正常。脉弦大,苔淡黄而腻。予温胆汤合茵陈蒿汤三剂,证未减,6月2日复诊时,诉肠鸣便溏,手足心黄如故,遂更方如下:茵陈24克,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白术9克,桂枝9克,白茅根30克,

竹茹9克,半夏9克,防己9克,甘草5克。3剂。

6月4日复诊,手足心黄稍减,以后随证加减,于6月12日复查时,手足心黄完全消退,皮肤色泽如常人,头晕、恶心、便溏诸症悉除。(北京中医杂志1987;<5>:33)

按语:本症为叶红素皮病,大都因食用过量的含叶红素食物引起,如橘子、胡萝卜、蛋黄等。轻微者仅鼻唇皱襞及掌等处呈橘黄色;重者,除巩膜外,全身均可呈橘黄色。与黄疸鉴别,有以下几点:一、有食用过量含叶红素食物史;

二、皮肤虽黄不痒;三、巩膜无黄染;四、血内有过多的叶红素,而胆红素含量不增高;五、尿化验胆红素阴性。夏氏认为,手足心黄发生之病机,多为脾虚血亏,饮食不节,湿热蕴郁,交蒸于四末。治疗应用茵陈五苓散加自茅根方清热利湿。其中,茵陈用量宜大以清化湿热,桂枝用量宜小仅取其通阳。白茅根一味,我多年用为治疗黄疸,取效颇捷,今重用其治疗手足心黄,其效亦显。如经3~5剂药治疗后,退黄尚不满意者,则加丹参以化瘀消滞,加滑石以助清利湿热之功。

四、盗汗

陈兵跃医案:刘某某,男,20岁,工人,1987年8月23日初诊。盗汗三月。伴见四肢困倦,纳呆,小便黄等症。在县人民医院诊治,服药数十剂,疗效不佳,求医于我

处。、症见睡则汗出,寤则汗止,身体困倦,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属湿热内蕴之盗汗,治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处方:茵陈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小蓟10克,车前子15克,焦栀子1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2剂,汗出竟止,原方去栀子、茵陈、滑石,加扁豆、陈皮、佩兰。服3剂后,其它症状亦除。(国医论坛1989;

(4):17)

按语:湿热内蕴,迫津外泄,而致盗汗。据陈氏报道,湿热型盗汗,用茵陈五苓散治疗效佳。治疗62例,痊愈61例,好转1、例,有效率100%。湿热伤阴者,加川断、五味子;湿盛、加佩兰、苡仁;热盛,以栀子、六一散、竹叶。忌食辛辣香燥、烟酒厚味。

五、带下

班秀文医案:马某某,女,30岁,已婚,农民。平时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稠秽,近日因田间劳动,复为暴雨淋湿,现腰脊酸胀欲折,肢节烦痛,带下量多,质如涕而有臭秽之气,小便短涩,脉缓,苔白黄厚腻,舌质如平,证属湿热下注,兼有外邪,仿太阳蓄水为治。绵茵陈20克,桂枝5克,土茯苓20克,白术9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防风5克,独活5克。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3剂。(《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1982)

按语:素有带下量多,内湿为重;复淋暴雨,外湿所侵。内外湿合,下注冲任,而致腰脊酸胀,带下加重,非去水湿不能愈此证也。故用茵陈五苓散以利内湿;加防风、独活,以去外湿也。内外合治,表里双解,湿无藏匿之所,则带下自止。

中医名著99本

中医学的教科书能让你成为一个医生,但很难让你成为一个高明医生。因为教科书的内容只是概括了中医学的起码知识,在临床最安全的范围内去运用辩证论治,包罗的也只是非常有限的信息量。千变万化的临证状态,数千种中药作用目标的不确定性,数万首成方配伍组方的千差万别,如何准确的体会、把握、得心应手的运用?只有你在多读书、勤积累的不懈努力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举一反三,升华你的医术, 在临床运用自如,成为一代名医。 下面推荐99种中医名著,供同道中人参考,每种书根据其成就与价值以星号表示其必读的程度(☆~☆☆ ☆☆☆) 1.☆☆☆☆☆黄帝内经 2.☆☆☆☆类经明·张介宾 3.☆☆内经知要明·李中梓 4.☆☆☆☆☆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5.☆☆☆☆☆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清·吴谦 6.☆☆☆三指禅清·周学霆 7.☆☆四诊抉微清·林之翰 8.☆☆望诊遵经清·汪宏 9.☆☆辨舌指南曹炳章 10.☆☆☆☆☆珍珠囊药性赋4卷金·李杲 11.☆☆☆☆本草备要清·汪昂 12.☆☆☆☆药征三卷日·吉益东洞附二卷 13.☆☆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14.☆☆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 15.☆☆☆☆☆医方汤头歌诀清·汪昂 16.☆☆☆☆☆删补名医方论8V 清·吴谦 17.☆☆☆医方考6卷明·吴崑 18.☆☆☆医方论清·费伯雄 19.☆☆局方发挥元·朱震亨 20.☆验方新编清·鲍相璈 21.☆☆☆☆☆伤寒论汉·张仲景 22.☆☆☆☆☆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吴谦 23.☆☆☆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吴谦 24.☆☆☆伤寒来苏集八卷清·柯韵伯 25.☆☆☆☆伤寒类证活人书宋·朱肱 26.☆☆☆☆☆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 27.☆☆☆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吴谦 28.☆☆☆☆金匱要略心典清·尤在泾 29.☆☆☆☆☆瘟疫论明·吴有性 30.☆☆☆☆温热论清·叶桂 31.☆☆☆☆温热经纬清·王孟英 32.☆☆☆☆温病条辨清·吴瑭 33.☆☆☆湿热条辩清·薛雪 34.☆☆☆时病论清·雷丰 35.☆☆☆☆☆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清·吴谦 36.☆☆☆☆☆杂病证治准绳8卷明·王肯堂

附子汤

附子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 【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 一、脾肾虚寒 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 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 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1980年5 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先后用活血化瘀、祛湿化痰、育阴潜阳等法治之,症状时轻时重。6月26日突发心绞痛,证见:面色青黄,剧痛难忍,背冷恶寒,汗出不止,四肢发凉,指端青紫,舌淡苔白多津,脉沉细。证属阴寒内盛’胸阳不振,尤以背恶寒症状突出,思仲景“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附子汤主之。’’以附子汤加味。 处方:红参、炮附子各10克,白朮、川芎各15克,白芍、茯苓、薤白各30克,急煎频服。 服药须臾,汗止,精神好转,疼痛减轻。2剂后背冷减轻'疼痛消失。以上方继服40剂,心绞痛未再发作,背冷消失,血压稳定在150~140/100~90毫米汞柱之间,能上班工作。 按语:胸痹以背恶寒为甚,可见胸阳不振,阴寒内盛之重,恰与附子汤证相合。临床上,若舌有瘀斑者加红花、丹参、赤芍;四肢发凉加桂枝;气虚加黄芪,重用参附;痰盛重用茯苓,并加薤白、半夏。 三、心悸 章继才医案:高某某,女,48岁,1980年5月诊。心悸、心胸不舒数月,经中西药治疗罔效。今见心悸、心胸憋闷,自汗出、动则甚,易疲乏'时寒时热,颜面青紫,唇舌紫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弦,肢微冷。治以温阳补气为法,用: 附片20克(先煮)、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白芍l0克,桂枝6克,丹参20克,牡蛎20克,水煎服。 2剂后症状大减,6剂心胸舒畅,汗出止,寒热除。宗前方为丸巩固疗效。三月后访,诸证已愈。 按语: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悸。对少阴虚寒,心阳不振,血脉无主,神无所依而心悸者,可

名医钟益生验案6则_骆继军

·医案医话· 名医钟益生验案6则 骆继军,李勇华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万州404120) 关键词:钟益生;名医经验;大头瘟;癥瘕;男性不育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12)12-2481-02收稿日期:2012-08-20 作者简介:骆继军(1968-),男,重庆万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内科临床研究。 钟益生(1910 1995),重庆万县人。曾在重庆市中医训练所及国医内科讲习所学习, 拜陈逊斋、张简斋、吴棹仙、李复光、沈仲圭等近代名医为师,技艺渐入佳境。1935年开业行医,曾参加成都中医学院的筹建,担任过重庆中医学校及中医进修班教师,1985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名老中医”荣誉称号。现简介钟老6个验案,以窥其临床经验之一斑。1 风 温 税某,女,14岁。1982年7月26日初诊,患者持续发热,体温40?已经1月余,微恶风寒,无汗,咳嗽,吐泡沫痰,口干渴,食少,小便黄,大便调。苔浅黄,脉浮数。证属风热袭肺伤阴,病名风温,治宜养阴、清热、宣肺,用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生石膏24g ,牛黄2g (分3次吞服),水蛭4g ,杏仁泥12g ,麦冬15g ,前胡12g ,桔梗12g ,枳壳9g ,肺筋草12g ,甘草9g 。水煎,1日1剂,分3次温服。服1剂后,微汗,体温恢复正常。第2剂去牛黄,服完3剂后,咳嗽明显好转,口渴减轻。7月29日复诊,舌苔浅黄,脉濡数,此时着重养阴解毒,兼清热疏风,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银花12g ,连翘12g ,晒沙参25g ,麦冬15g ,生石膏20g ,芦根15g ,肺筋草12g , 前胡12g ,桔梗12g ,荆芥10g ,薄荷9g ,甘草6g 。水煎服,连服3剂,病情显著好转。8月2日三诊,舌苔淡黄而薄,脉濡数。仍宗前法,用桑菊饮减去芦根,加晒沙参18g ,麦冬15g ,生石膏18g ,青蒿9g ,竹茹6g ,水煎服,以善其后。服完3剂,病即痊愈。 按 风温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 肺卫见证为其特征。然陈平伯言:“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袭,肺胃内应,风温内袭, 肺胃受病。其温邪之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 ”钟老认为陈氏之言比较客观而符合实际,只要立证为发热、咳嗽、烦渴,或微恶风寒,便为风温。本案钟老综合运用疏表、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和养阴等法,据患者病情变化进退自如,快速取得良效。其用药,妙在高热以生石膏配牛黄苦寒直折,余热以生石膏配青蒿清退,热邪灼津伤阴,全程不忘育阴生津清热。 2 大头瘟 曾某,女, 33岁。1985年7月30日初诊:患者左侧耳下及颌下肿大,红而热痛,咽干痛,头昏痛,发热,口苦,起病至今已有5天。西医诊断为左颞颌关节炎,左腮腺炎。曾先后服西药红霉素、消炎痛、麦迪霉素、 强的松、去痛片等,并肌注庆大霉素及青霉素,均不见效。脉弱而稍数,舌红苔薄黄。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药用:玄参24g ,麦冬18g ,板蓝根12g ,蒲公英15g ,银 花9g , 马勃12g ,大力子12g ,桔梗12g ,僵蚕9g ,连翘12g ,薄荷9g ,荆芥9g ,甘草9g 。水煎,1日1剂,分3次 温服。上方连服3剂后,于8月2日复诊,病情明显好转,身热退,左侧耳下及颌下肿痛已减轻十之七八,咽痛、头痛也减轻大半,脉濡,舌质不红,苔薄黄。效不更方, 续服3剂而愈。按 此病大头瘟,系肾阴亏虚,时当炎夏,温毒乘虚侵犯少阴、少阳二经,治宜养阴清热,祛风解毒。本 案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把握肾阴虚的病机,以玄参、麦冬加入而一举中的。3 肛门坠胀 徐某,女,25岁。1985年8月2日初诊,患者身体 瘦弱,长期感觉肛门坠胀,并无痔疮,也无泻痢。1982年7月下旬人工流产后,肛门坠胀加重,同时感觉头昏、纳食减少,腰骶胀痛,少腹冷痛,小便不畅。曾经服过多种中、 西药物,均不见好转。苔薄白,脉虚弱。予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太子参30g ,黄芪24g ,当归15g ,白术18g ,炙甘草10g ,柴胡9g ,升麻9g ,陈皮6g ,肉苁蓉15g ,肉桂6g ,五味子12g ,干姜6g 。水煎,1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4剂。8月9日复诊,肛门坠胀及少腹冷痛明显好转, 食欲增强,二便通畅,唯觉右腿疼痛,苔薄白,脉弱。以补中益气汤加怀牛膝12g ,续断15g ,肉桂6g ,淫羊藿15g 。连服3剂后,肛门不坠胀,头昏、少腹冷痛及腰骶胀痛均明显好转,唯夜间梦多。8月12日三诊,苔薄白,脉濡。前方加炒枣仁12g ,连服7剂。8月20日四诊,腰骶胀痛及少腹冷痛完全消失,食量恢复正常。还稍觉头昏,夜寐有时做梦,白带较多,小便稍黄,苔微黄,脉濡。再用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加龙骨30g ,夜交藤30g ,枳实12g ,泽泻18g ,萆薢15g 。连服5剂,遂获痊愈。 按钟老认为此乃脾肾阳虚、中气下陷。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生化之源,脾肾阳虚导致气血两虚,加之流产失血,血虚则气弱,以致肛门坠胀更甚;阳虚则寒,故

“茵陈降脂方”的临床疗效观察

“茵陈降脂方”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11T09:55:18.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10期供稿作者:李德来 (双城市双城镇人民政府卫生院双城市骨伤科医院黑龙 [导读] 我院用“茵陈降脂方”治疗44例高脂血症获得一定的近期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0-0200-01 我院用“茵陈降脂方”治疗44例高脂血症获得一定的近期疗效,现小结于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38例,女性6例。年龄40~50岁16例,51~60岁 19例,60岁以上9例。体力劳动者39例,脑力劳动者5例。其中三分之二有烟酒嗜好史,少则5年,多则30年。体形肥胖15例,中等19例,消瘦10例。实验室检查结果:甘油三酯偏高40例,其中有29例>250毫克%以上;β–脂蛋白偏高34例,其中19例>700毫克%以上;胆固醇偏高39例,有23例>250毫克以上。普遍有胸闷、心悸,伴心前区隐痛,气短乏力,其中10例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缺血,考虑为冠心可能。 中医分型痰湿内阻型16例,肝胆湿热15例,肝肾不足11例,气滞血瘀2例。 2 治疗方法 “茵陈降脂方”组成:茵陈30克、生山楂15克、生麦芽15克。加工成口服糖浆,每瓶500毫升。日服3次,每次30 毫升,连服2000毫升。同时不服其他降脂药,1个月为一疗程,复查血脂1次,连服3个月。 3 近期疗效观察 40例甘油三酯(毫克%正常值<160毫克%)增高者,治疗前平均值为275毫克%,治疗后平均值为127毫克%,平均降低148毫克%。治疗后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39 例胆固醇(正常值<250毫克%)增高者,治疗前平均值为269 毫克%,治疗后平均值为165毫克%,平均降低104毫克%。治疗后显效,有效22例,无效10例,加重7例。 32例β-脂蛋白(正常值<600毫克%)增高者,治疗前平均值为712毫克,治疗后平均值为506毫克%,平均降低206 毫克%。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17例,无效6例,加重2例。10例冠心,治疗后6例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改善,S-T段由压低到平坦。多数患者服药后胸闷、心悸、气短、高血压等症好转,体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 病例介绍 宫XX,男,43岁。患高脂血症多年,甘油三酯360毫克 %,胆固醇300毫克%,β-脂蛋白900毫克%,形体胖,体重175斤,胸宇左前方经常放射痛,心电图提示心肌劳损、缺血、缺氧,运动试验阳性,伴胸胁苦满,脉弦细,苔腻。临床诊断:高脂血症,可疑冠心。中医辨证肝胆湿热,脾不化湿,治拟清肝胆湿热,和脾化湿祛脂。用茵陈降脂方,连服半年后,血脂、心电图均恢复到正常值,胸闷、气短、心悸等症好转,特别是体重明显下降了45斤,自觉良好。 6 讨论 6.1据临床观察,早期高脂血症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往往表现为痰湿内阻、肝胆湿热之实证。“茵陈降脂方”具有清肝利胆、清热化湿、醒脾祛脂作用,故适用于高脂血症早期患者,对辨证为肝肾不足或气滞血瘀的高脂血症见效欠佳。 6.2“茵陈降脂方”服后一般无特殊副作用。服药第一周少数病员有不同程度胃部不适,胃纳减少,甚则轻度腹胀,泛恶感,至第二周逐渐适应。这可能是山楂的酸性和茵陈的苦味对胃肠道产生轻度刺激的缘故。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学中医

一、《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二、桂枝汤阴阳自和,保胃气、存津液,加强气血循环,促进消化吸收桂枝汤里的桂枝能够把气血送出去,芍药能够把气血收回来,生姜、甘草加强消化吸收,大枣保住脾胃不受伤害。桂枝汤能增强体质。怎么用这个方? 1,体表问题,如果病毒和人在体表交战,最明显的症状一是脉浮,一是头痛。当然其他的体表问题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2,局部问题,如果是局部的酸麻胀痛,而又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就是用这个方的最好机会。不管他是什么“神经性。。。”。 3,左右问题,人身体左右是有阴阳之分的,如果身体左右两边有明显不同的感受,这个方子可以一试。 4,禁忌问题,可以参考伤寒论,临床使用要慎重,但也不可泥守禁忌. 如果要我解释原因,那就是加强气血流通,重新分配能量,增强消化吸收。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人身体强大的自我恢复能力基础之上的。如果说这样的一个循环能够解决看好多少病人,要我说,至少两成吧。 三、桂枝,桂枝是木中之木。木性曲直,和肝脏最像,肝乃刚脏,性刚直、易怒。桂枝最能补肝,木旺生火,所以能够补火。所以桂枝也能补心。中医中肝藏血、心主血,当肝和心脏力量强大的时候,血液就能够更有力地输送出去。事实上不光是血液,还有气,这会在下一讲提到。 芍药,芍药是金中之土。金性收敛,土乃金之母,可以助金收敛。所以金中之土,收敛之性强大而又不失后援。所以芍药在方中可以把气血有力地收回来。 生姜,生姜是木中之土,枝叉分散,体格粗壮,形似木而生于土中。木本克土,木中之土可以很好地管理脾土。 甘草,甘草是土中之木,生于沙漠中,根大而苗小,善吸水护土。土被木克,而甘草和生姜刚好组成一个配伍。像敌对双方,各有应对。保护脾土不受肝辱。 大枣,大枣是土中之火。土性运化,火乃土之母,大枣外红而内黄,最能从心脏借取力量来保护脾脏。12颗乃七、五之数也。 1,为什么要保护脾脏。在中医理论中,脾为太阴湿土,主运化。如果气血流动过速会伤害到脾土,就好像河里的水流太急会带走两岸的泥土一个道理。而本人的试药经验,当脾脏有大量血液通过的时候,会很疼。有心人可以试一试桂枝汤不加大枣时脾脏的感受。同时也请大家参考仲景方中所有使用大枣的方子。 2,桂枝汤的整体运行。桂枝主发,芍药主收。生姜和甘草又组成了一个肝胆和脾胃的交流。桂枝强肝的同时,通过生姜和甘草的相互作用,加强了对脾胃的督

白蒿的功效与作用

白蒿的功效 白蒿,学名茵陈蒿,别称茵陈或绵茵陈。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达1米,多分枝。茎生叶,羽状全裂,裂片丝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总苞片三四层,卵形;花绿黄色,瘦果长圆形,无毛。根繁殖,全草有香气。 白蒿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京西分布广泛,以中部山区和浅山区居多,多生于田间、地头、路边、沟边,尤其撂荒地里居多。 其茎叶可入药《本草纲目》载:气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白兔食之仙。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附方:茵陈羹。除大热黄疸,伤寒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嫩茎叶可供食用。清明节之际,正是白蒿风华正茂之时,上坟祭祀的人们络绎不绝,顺便采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馋。白蒿的吃法有许多,一是吃包子、团子做馅,二是掺进玉米面蒸窝头,还可以清拌豆腐……都挺好吃。 白蒿窝头:将白蒿嫩茎叶去杂洗净,切碎,掺进玉米面,拌匀和好,蒸窝头。既调剂了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药用价值 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还可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疾病。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去伏瘕、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等。 1、野菜泡水白蒿喝有利胆退黄的作用 人们饮用了用白毫泡制的水以后,能让身体内部胆汁的流量明显增加,让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下降,从而也就减少了胆固醇结石的形成,经常饮用就能让黄疸消退。 2、野菜泡水白蒿可降低转氨酶活性 野菜白毫中有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陈黄酮等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天然的保肝成分,人体吸收以后,对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也能保护肝细胞的不受损伤,并降低肝脏转氨酶的活性,对多种肝病都有治疗和预防

茵陈五苓散治疗药物性肝病5例

曲等天然药物,其作用机理之一是通过抑制肝脏HM D 2COA 还原酶,从而阻止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调脂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具有降低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 G )、低密度脂蛋白(LDL 2C )及升高高密度胆 固醇(HDL 2Ch )的作用。本资料表明口服地奥脂必妥 疗效达8816%,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幅度明显高于烟酸肌醇酯,且无副作用,是治疗高血脂症的理想药物。 表2  口服地奥脂必妥、烟酸肌醇酯对血脂的影响 项目 组别用药前(X ?±S )用药后 (X ?±S )差值 (d λ±Sd ) P 值TC 地奥脂必妥6107±01905140±01741131±01953<0101(mmo l L )烟酸肌醇酯6177±01795192±01550185±0193<0101T G 地奥脂必妥2127±01521157±01530170±01793<0101(mmo l L )烟酸肌醇酯2114±01561188±01590127±0160<0105HDL 2Ch 地奥脂必妥0182±01201128±01230146±01283 3 <0101(mmo l L ) 烟酸肌醇酯 0182±0115 111±0122 0124±0110 <0101 茵陈五苓散治疗药物性肝病5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李 玲 福州市第二医院 李丽娜 随着结核病的死灰复燃,抗结核药物广泛应用,由此引发的药物性肝病,临床上也常有发生。异烟肼、利福平作为联合化疗的首选方案,它的负面效应——药物性肝损害,在抗结核药物中占了一定的比例。我们应用中药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5例药物性肝损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一、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女,40岁。因消瘦、盗汗、咳嗽咳痰半年,1994年2月X 线诊断右上肺结核进展期。服用异烟肼013g ,每日1次;利福平0145g ,每日1次;链霉素0175g ,每日1次肌注。两周后出现黄疸,皮肤搔痒,恶心呕吐,上腹饱胀,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功能试验:总胆红素88nmo l L ,间接胆红素68nmo l L ,谷丙转氨酶462Iu L 。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33umo l L 。血象:白细胞814×109 L ,嗜酸粒细胞0108。诊断:药物性肝病。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口舌干燥,尿短,色如浓茶,大便秘结。并见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弦滑。立即停止服用异烟肼、利福平。以中药茵陈五苓散化裁治疗。具体用药:茵陈30g ,茯苓24g ,泽泻15g ,白术10g ,陈皮9g ,半夏10g ,五味子10g ,生大黄6g ,丹参15g ,花粉20g ,沙参15g 。服药5剂,黄疸开始消退,恶心呕吐减轻,尿色转淡,大便通畅。照方再服5剂,恶心呕吐缓解,食欲增进。 原方茵陈减半,去半夏、大黄、花粉,加黄芪15g ,淮山15g ,每日1剂,共两周,黄疸退尽,食欲正常,肝功能复查均已正常。1996年7月因肺结核再度复发,当地医生又予利福平、异烟肼口服,两周后黄疸重新出现,皮肤搔痒,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与第一次发病相似。再次给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一个月后肝功复查转氨酶已下降,但未至正常,方中加入丹参20g ,当归10g ,两周后肝功能完全正常。 二、讨论 药物性肝病一般在服药后2~6周发生。患者有黄疸、皮肤搔痒或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肝功能异常,可有白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达0106以上。本例患者再用药时再度出现肝脏损害。异烟肼作为抗结核的一线药物,一般认为其毒性较低,但也有引起相关性肝炎,使转氨酶升高的报告,重者可致肝细胞坏死,主要由其在体内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酰肼毒性和过敏反应有关,它与肝细胞内的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共价结合,造成肝细胞坏死。利福平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和胆汁淤积,它能减少肝脏摄取胆红素,同时诱导药酶P 450的活性,影响药物在肝中的生物转化,并能促进异烟肼的代谢,增加乙酰肼的产生,从而增加异烟肼对肝脏的毒性。异烟肼与利福平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药物性肝病在中医学属黄疸范畴, 4 8福建医药杂志1997年第19卷第2期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一位自学中医的买书录 我买了许多有关《伤寒论》的书,迄今为止我觉得最有用的是这几位的书,对我的用方思路起到了关键作用,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郑钦安(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郑钦安医书阐释》:有关阴阳的判断,各种症状的讲解补充(主要是三阴症)是很好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大家一定要详看,多看。一般来说,市面上对某种症状老是治不好的,换个思路来一用就灵。 二、张锡纯(对本草经有实际验证的临床实战家)《中药亲试记》:觉得张氏最好的部分是在这本书,其他《伤寒论讲义》和《屡试屡效方》仅初看) 三、胡希恕(真正的伤寒大师和有专长的宗师)《张仲景用方解析》《百年传承---胡希恕那本》,另其《伤寒论讲稿录音》那本还没买:六经辨证的思路直接影响我对疾病症状的判断和讲解。 四、李可(真正的伤寒大师和临床实战家)《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个是破格救心汤的使用;二是用量上遵守汉代量度;三是一日内连续进攻的思路都深深影响了我。这本书我也是一看再看,越是碰到危症我越是信任这本书,因为这是中国目前绝无仅有的专门碰大症的书,非常有价值。 五、黄煌(真正的伤寒大家和有专长的宗师,当前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代表性人物)《中医十大类方》《经方的魅力》《50味药证》《药证与经方》《经方沙龙第一期》《经方一百首》(还没买到):每一本书

都有价值,建议每一个学中医的人都从黄师的书开始看起,最容易入仲景门且可以直接实践,对初学者的信心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有此“沙龙论坛”作为普及经方的阵地,所以说黄师是当今最有能力普及经方的人。黄师对体质学说的研究树立了自己专长的方向,历史上没有哪位医者能象黄师那样把体质讲得那么明白。 六、陈瑞春《伤寒实践论》和《陈瑞春论伤寒》:提供自已伤寒用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七、张存悌《中医火神派探讨》和《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对火神派的用方思路作了很好的总结。 八、闫云科《临证实验录》:都是经方治病,值得借鉴。 九、余国俊《名医师承讲记》两本书:对经方使用部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非经方部分只粗略看,因为不容易总结。 十、张步桃《小中药大功效》(二):原来没注意他,后来随手翻阅时才知道他也是经方家,看来(一)也要找来买。这本书有个特色是讲药物是哪一科的植物,类似的有什么,主要有什么作用,是本草学的补充。 十一:马正大《妇科证治经方心裁》:最大的特色是专讲妇科用经方,实在难得,我虽然看得少,但这么有专长的书以后肯定会借鉴他的经验(我现在经验最少的就是治妇科)。 其他的还有: 《十年一剑全息汤》:主要是整体观的思路,据此思路我还曾想过把六经主方: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乌梅

经方抗感染

1.经方治疗胆囊炎进展(河北中医2006年3月第28卷第3期)【综述】 胆囊炎可由胆道细菌感染、结石阻塞、寄生虫、胆固醇代谢失常、胆汁淤积等多种原因引起。运用经方治疗慢性胆囊炎应用包括: ⑴柴胡汤类方:①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闫辉认为许多胆囊炎患者或多 或少都有少阳病主症,而小柴胡汤的使用原则是“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 “,故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胆囊炎146例),药物组成:柴胡、白芍药各15g,制半夏、黄芩、川芎各12g,人参、川楝子、香附各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有黄疸者,加茵陈30g、郁金15g;有结石者加芒硝 (冲服)30g、金钱草30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后下) 10g;便溏者加炒白术 15g、炒山药15g。 ②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凡肝胆气郁化火,或湿热蕴结肝胆以致疏泄 失常,影响胆汁的正常运行和排泄而引起本病发作,属实证、热证者皆可用 之。刘菊华运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胆石症40例,基本方:柴胡6g,黄芩10g,赤芍药、白芍药各15g,枳实10g,制半夏10g,制大黄10g,鸡内金15g.延胡索10g,香附10 g,郁金12 g,金钱草30 g,谷芽、麦芽各 15g。 ③柴胡桂枝干姜汤治慢性胆囊炎,柴胡桂枝于姜汤温而不助胆热, 寒而不伤脾阳,融温脾化湿、利胆和中于一炉,诚为慢性胆囊炎表现少阳违 和,湿胜阳微变局之的对效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柴胡10~15g,桂枝6~10g,干姜5g,黄芩6~12 g,瓜蒌根10~15 g, 生牡蛎(先煎)15~30g,炙甘草3~5g。 ④四逆散,治疗胆囊炎110例,药物组成:柴胡、枳实、木香、 郁金、陈皮各10 g,白芍药18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至400 ml,分 早晚2次服。加减:气滞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青皮、香附各10g;湿热重者加茵陈30g、蒲公英30g、车前子30g、黄芩10g、大黄10g;脾胃虚弱者加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8g,枳壳易枳实10 g;伴结石者加金钱 30g、海金沙30g、鸡内金12g;兼瘀者加丹参30g、生山楂30g、桃仁 10g、莪术10g。 ⑵泻心汤类方,临床上由于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而损伤脾胃,导致升降失常,运 化失司,湿浊内生,进而影响肝胆疏泄,郁而化的热,遂成土壅木郁、寒热错杂的胆囊炎。常见的治疗胆囊炎的泻心汤类方有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等。黄连汤主治寒热相兼,上热下寒之证:黄连10g,半夏10g,人参5g,桂枝 15g,炙甘草15g,干姜10g,太枣6枚,陈皮15g,厚朴10g。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61、【栝萎瞿麦丸】(本证为下有水气,上有燥热肾气不化,水气内停于下,则小便不利;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61、【栝萎瞿麦丸】(本证为下有水气,上有燥热。肾气不化,水气内停于下,则小便不利;水气不化,津不上承,久失滋润,则上焦燥热,故其人苦渴) 【方药】栝蒌根二两(6克) 茯苓三两(9克)薯蓣三两(9克) 附子一枚(炮)(6克)瞿麦一两(3克)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现代用法:将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服3~6克,每日服三次,温开水送服。或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萎瞿麦丸主之。(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十) 【解说】本证为下有水气,上有燥热。肾气不化,水气内停于下,则小便不利;水气不化,津不上承,久失滋润,则上焦燥热,故其人苦渴。此外,据“有水气’,三字及方后所云“腹中温为知,,看,当有腹中冷,或浮肿等症。夫上焦燥热,非滋不解;下积之阴,非暖不消。用栝蒌瞿麦丸以润燥、化气、利水,三者兼顾。润燥者,栝蒌根、山药也;利水者,瞿麦、茯苓也;化气者,辛热之附子也,寒去阳温,则气化自复。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肾炎、肾盂肾炎、肝硬化腹水、输尿管结石、糖尿病等,有较好疗效。 【运用】

一、水肿 魏长春医案:袁某某,女,59岁,1980年lO月6日诊。时感腰酸,小便量少色黄,已历数年,多方治疗鲜效。现证面、目、下肢浮肿,腹胀不舒,胃纳欠佳,头痛。舌质红、边有青痕,脉沉弦而细。此乃阳气不运所致,治拟通阳利水,用《金匮》栝蒌瞿麦丸法。瞿麦、大腹皮、地骷髅、淮牛膝各9克,淡附子6克,茯苓12克,生米仁30克。 5剂后小便增多,面目下肢浮肿减轻,腹胀头痛好转,胃纳亦增,唯腰仍疲,大便干,口燥不欲饮,原方加天花粉9克,火麻仁12克。5剂后基本痊愈,续服7剂以资巩固。(浙江中医杂志1983;<10):436) 按语:魏老常以本方加消胀利水之车前子、椒目、路路通,以及引药下行之牛膝,组成瞿附通阳汤,功能温煦脾胃,通阳利尿。临床治疗阳弱气困,水湿不行,上喘、中胀、下尿闭之水气肿胀,屡用屡效。 二、癃闭 朱卓夫医案:陈某,初患淋症,继则小便点滴不通,探其脉象,左手沉缓。余拟用栝蒌瞿麦汤:花粉15克,山药24克,茯苓15克,瞿麦9克,附片15克,车前、牛膝各10克。服3剂,小便涌出如泉矣。(《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第一辑》) 按语:本案为肾阳不足,气化失司,用栝蒌瞿麦丸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严选内容)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一、痹证秦伯未医案:黄某某,女,24岁。下肢关节疼痛已年余,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现病情仍重,尤以右膝关节疼痛为甚,伸屈痛剧'行走困难,遇阴雨天则疼痛难忍,胃纳尚好,大便时结时烂,面色咣白,苔白润滑,脉弦紧,重按无力,诊为寒湿痹证,处方:桂枝尖30克,炮附子24克,炙草18克,生姜18克,炙草12克,大枣4枚,3剂。复诊:服药后痛减半,精神食欲转佳,处方:桂枝尖30克,炮附子30克,生姜24克,大枣6枚。连服1 O 剂,疼痛完全消失。 按语:寒湿痹证而阳气不足,故关节疼痛遇阴雨天加重,且面色冲白,苔白润滑,脉虽弦紧·但重按无力。桂枝附子汤温阳散寒,祛风胜湿,正与本案相合也。二、痹证刘渡舟医案:韩某某,男,37岁。自诉患关节炎有数年之久,右手腕关节囊肿起如蚕豆大,周身酸楚疼痛,尤以两膝关节为甚,已不能蹲立,走路很困难,每届天气变化,则身痛转剧。视其舌淡嫩而胖'苔白滑,脉弦而迟,问其大便则称干燥难解。辨为寒湿着外而脾虚不运之证,为疏:附子

l5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两腿膝关节出粘凉之汗甚多,而大便由难变易。转方用:干姜1O克,白术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服至3剂而下肢不痛,行路便利。又用上方3剂而身痛亦止。后以丸药调理,逐渐平安。按语:风去湿存,内困脾气,脾不健运,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而大便反硬,用去桂加白术汤以健脾气行津液,逐水气。仲景用药精妙之处,于本案中可窥一斑。服药后周身如虫行皮中状而痒,即大论所谓“其人身如痹,此正气得药力资助,与邪奋争,湿气欲出之象。服药完毕见两膝汗出粘冷,反映了寒湿邪气由皮内而出,邪退正复,其病向愈。三、头晕(低血压) 刘新华医案:杨某,男,67岁。入夏后劳累过度,体质素弱,心阳虚损,不能鼓血上荣,引起严重低血压症。刻诊:血压70/40mmHg。全身乏力,头重脚轻,肢凉脉弱。用能量合剂等疗效不显。拟桂枝、制附子、炙甘草各1 O克,大枣4枚。冲开水,代茶频饮。5剂后血压上升至1 10/70mmHg,头晕乏力等症好转,脉亦较前有力。原方剂量减半,加红枣1O克,又5剂善后,复查血压稳定。按语:本案低血压起于高年气血两虚,又加劳倦之后,清阳不升,血运无权。治非桂附,不能达功,取异病同治之理,以辛温助阳通络之桂枝附子汤治之。然高年体虚,不任峻剂,故改

祛湿剂之五苓散

祛湿剂之五苓散 出自《伤寒论》 [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去皮(6g)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做散剂,每服3- 6g.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 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人即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证。(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伤寒论》原用本方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府,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表邪未尽,故仍见头痛,发热,脉浮;邪人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为畜水,水蓄下焦,气不化津,水精不布;故烦渴欲饮;饮人之水,不得输布,故水人即吐而成“水逆证”。总之,本方证是以水伙停蓄为惠,故急应渗利蓄水,兼解外邪。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蠲饮之功;加白术健脾气而运化水湿。更佐以桂枝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五药合方,则水行气化,表解脾健,而蓄水留饮诸疾自除。 本方重在渗湿利水,兼有健牌化气之功,故亦可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它如水湿下注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痰饮,脐下动悸者,用本方渗湿利水,则饮去悸止。霍乱属湿浊为患,兼有表邪者,亦可用本方治之。 [附方] (1)四苓散(明医指拿)) 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水煎服。功用:渗湿利水。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茵陈五苓散(《金医委略》)茵陈蒿末十分(10g) 五苓散五分(5g)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七(6g),日三服。功用: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3)胃苓汤(《丹演心法》)五苓散(3g) 平胃散(3g) 上合和,姜、枣煎,空心服。功用:祛湿和胃。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渗湿利水,随证加味,可用于各种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作用,主要用于水湿内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大便泄泻等证。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人一倍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疽病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文献摘录] 方论吴谦等:“是方也,乃太阳邪热人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治水逆,水人则吐:一治消渴,水人则消。..证曾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成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牌助土,为之提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宜通阳气,燕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信,小便利而水不蓄臭。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冯自止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伤寒医案

伤寒医案 寒名医验案精选桂枝汤伤一、营卫不和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按语: 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二、高热岳美中医案: 张某某,女,15岁。发热半年余,体温高达40℃,多方治疗无效,且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淡苔黄,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诊为中风证未罢,营卫失和,用桂枝汤3剂,如法服用而痊愈。按语: 发热虽高.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自无里证。但见恶风、汗出、脉来浮缓,表证备焉。乃卫气外浮而发热,与桂枝汤济营调卫,中病即愈。三、自汗刘少轩医案: 林某某,青年渔民,文关岛人。体素健壮,某年夏天午饭后,汗渍末干,潜入海中捕鱼,回家时汗出甚多从此不论冬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就诊数处,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等,后来亦用桂枝汤加黄芪,均稍愈而复发。嗣到某医院诊治,疑有肺结核,经x光透视,心肺正常。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成灰色,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减少,流汗时间午、晚多而上午止,清晨末起床前,略止片刻。自觉肢末麻痹,头晕,脉浮缓重按无力。 治宜微发其汗而调营卫.处方:

肾病名医医案

肾病名医医案 肾病名医医案发表者:赵东奇 2987人已访问1.何炎燊医案——阴虚湿热郁结吴××,男,12岁。 1989年初患肾炎,家人十分焦急,日日中西医药并进,西医用强的松,以致面目浮肿,中医见其肿,说是寒湿,用胃苓汤及防风羌活等药,又惑于肾病宜补之说,常用鲍鱼、鱼漂胶炖猪腰子等强之食,病遂缠绵不愈。 1989年乃专程来东莞就医。2月15日初诊,病孩面目浮肿而红,神气疲乏,自述时有头晕眼花,肌肉酸楚,烦躁咽干,口秽喷人,不思饮食,溺黄短味辣,大便两日一行,溏滞肛热,诊其脉弦滑细数,舌红苔黄腻浊,血压18.9/11.7KPa, 化验检查(摘要): BUN 7.8 mmol/L,Cr 140umol/L,尿蛋白3+,红细胞3+,白细胞+,现每日服驱风燥湿中药及强的松30mg。 【辨证】肾阴不足,湿热郁结。 【治法】清化湿热,兼顾肾阴。 【方药】生大黄20g,山药20g,茯苓30g(皮、肉各半),牡丹皮15g,泽泻15g,白花蛇舌草30g,崩大碗30g,黄

芩12g,滑石20g,冬瓜皮20g,白茅根30g,山楂20g,麦芽25g。每日1剂,连服7天。 并嘱从即日起激素减半,每日绝一切补品,饮食清淡。 再诊:家人因故未能及时来莞,见服药有效,已连服12剂,病孩面肿消退一半,夜睡颇安,大便成形,每日一行,小便量多,色黄稍淡,舌苔退薄,而口干、头晕、目花依然。此时湿热已去七八,转方以清养肾阴为主,驱湿清热为铺。未作化验检查。 生大黄25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20g,泽泻20g,泽泻15g,牡丹皮15g,龟甲25g,知母12g,天门冬12g,白茅根30g,白果肉15枚,川荜茇20g,冬瓜皮20g。连服15剂激素再减至每日7.5mg。 三诊:浮肿消退七八,面赤转黄,眠食好转,精神稍振,舌苔退薄大半,脉弦细略数,小便不黄量多。化验检查:BUN 6.2mmol/L, Cr 128 umol/L, 尿蛋白+,红细胞3~4,白细胞-,血压16/9.3KPa, 此时邪已去,正虚稍复, 转方以补肾阴为主(激素每两日5mg,1周后停用):生、熟地黄各12g,山茱萸15g,山药20g,茯苓15g,泽泻15g,牡丹皮15g,龟甲2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随着人们的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茵陈这种中药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可是你知道茵陈的吃法有哪些呢?你知道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茵陈鸭肉汤怎么做呢?是不是很想多了解一些茵陈的相关知识呢?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药理学研究有利胆,黄疸保护肝功能,;小便不利,解热;湿疮瘙痒等。抗炎,降血脂,降压,扩冠等作用。 当然,这只是西医学提取茵陈成分做出来的研究,临床应用上效果如何不好判定。陈素毒性为中枢抑制,表现为思睡,流涎等。 茵陈用量过大可引起头晕,恶心,腹泻,上腹部不适,急性肝胆损伤,亦有心律不齐的报导。但是治疗剂量的茵陈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作用 茵陈有很好的保肝作用,对黄疸型肝炎,甲,乙型肝炎,都有很好的作用。 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胆酸和胆红素排出的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并有降血压,降血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的作用。

茵陈鸭肉汤 用料 主料 茵陈蒿6g 调料 食盐适量,葱8g,姜5g,调和油适量 茵陈鸭肉汤的做法 1.茵陈清水快速冲净,葱切段姜切片,鸭边腿切块后焯水去血沫备用, 2.炒锅上火加入适量植物油下入葱姜炒香后取出备用, 3.锅上火加鸭块、茵陈、葱姜后加入适量清水, 4.大火烧开转小火盖好盖子煮40分钟鸭肉烂软加入调味品即可。 总结:现在知道茵陈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了吧。茵陈对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它的食疗方法也是有很多的,但是茵陈也不能吃的太多,吃的太多的话容易引起恶心,头晕等这些症状。

中药茵陈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c2999545.html, 中药茵陈的故事 作者:张健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9年第05期 有一位患者,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患者得的是黄疸病,摇了摇头说:“眼下还没有找到治这种病的办法,我也无能为力啊!”患者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了。 半年后,华佗又碰见了那个人,他不但病好了,而且身强体壮、满面红光。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个病是哪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我跟他学习去。”那人回答说:“我没有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吧?”“药也没有吃过。”“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野草。” 患者领着华佗去看这草,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疸病?采点回去试试看。” 于是,华佗用青蒿试着给黄疸患者治病。但连试用了几次,患者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便又找到之前那位患者,问:“你真的是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华佗想了想又问:“你吃 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 第二年开春,华佗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给得黄疸病的人吃。这回效果奇佳!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黄疸病了。 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二年,华佗又一次做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患者吃,结果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才可以入药治黄疸病。为了便于区别,华佗把可以入药治黄疸病的幼嫩青蒿取名为“茵陈”,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别名“茵陈蒿”“绒蒿”等。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有利湿退黄、解毒疗疮的功效。 临床应用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方药】吴茱萸三两(9克) 当归二两(6克) 芎劳二两 <6克) 芍药二两(6克) 人参二两(6克) 桂枝二两(6克) 阿胶二两(6克)生姜二两(6克) 牡丹皮(去心)二两(6克) 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8克) 【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则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九) 【解说】本方主治冲任虚寒兼有瘀血之证。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冲任虚寒,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留,胞宫失养,于是崩漏下血,少腹冷痛,月经闭阻,久不受胎诸证作矣。其病机关键是冲任虚寒加瘀血内留,故治疗当主要用温经之法,《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此外,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津液失润,亦当佐以润养之法。温经汤集

温、润药物于一炉,阴阳兼顾,既能温经散寒,又能滋养阴血,务使寒者温而燥者润,瘀者行而下者断。本方用于妇女冲任虚损,月经不调,崩中下血,痛经,闭经,以及半产漏下,瘀血内留,少腹急痛,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久不受孕等证,都有较好疗效。 【运用】 一、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岳美中医案:周某某,女,51岁,河北省滦县人,1960年5月7日初诊。患者已停经三年,于半年前偶见漏下,未予治疗,一个月后,病情加重,经水淋漓不断,经色浅,夹有血块,时见少腹疼痛。经唐山市某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注射止血针,服用止血药,虽止血数日,但少腹胀满时痛,且停药后复漏下不止。又服中药数十剂,亦罔效,身体日渐消瘦,遂来京诊治。诊见面色咣白,五心烦热,午后潮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七年前曾小产一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证属冲任虚损,瘀血内停。治以温补冲任,养血祛瘀,投以温经汤:吴茱萸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12克,党参9克,桂枝6克,阿胶9 克(烊化),丹皮6克,半夏6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麦冬9克。 服药7剂,漏下及午后潮热减轻,继服上方,随证稍有加减。服药2 0.剂后,漏下忽见加重,挟有黑紫血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