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逻辑起点)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逻辑起点)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逻辑起点)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逻辑起点)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这里的人是指?现实的个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所谓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能动地表现自己个性的人。由此可知,现实的个人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生产劳动、社会关系、个性。人的本质因而也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由自觉活动的一般本质,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本质,自由个性的内在本质。因此,人的解放也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劳动的解放、社会关系的解放、个性的解放。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逻辑起点。

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一论断极为深刻,它表明这样一个真理,即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具体地说,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虽然语言、思维、符号、理性、心理、情感等意识形式,都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地方,但都无法体现人的全部特质,不能成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据。当我们追溯它们更根本的前提时,就无法回避劳动范畴。对于一切人的属性来说,劳动具有更根本的意义。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也就是说,人本身的一切都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人的本质体现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及其成果中。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劳动也就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类正在劳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创造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秘密就在于劳动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人类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马克思认为,野蛮人是这样,文明人也是这样,即使是孤岛上的鲁滨逊也是如此。

人的需要是劳动的内在动因。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根据,是人的本性的根本体现。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是截然不同的。动物的需要,只表明生物自身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它所需要的东西在自然界里并不缺乏;如果这种东西在自然界里缺乏了或根本不存在了,那就意味着这种生物濒于灭绝或已经灭绝了。而人的需要一开始就与动物的需要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的需要具有双重性缺乏,即一是人自身某种东西的缺乏,二是人的需要所指向的对象在自然界中的缺乏,即没有现成的存在物与之相对应。这就是人的需要的最本质的特征,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马克思断言:?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正是人的需要具有双重缺乏决定了人所追求的对象物必然是超越了现成的自然存在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不能直接利用现成的自然来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情形不得不使人对自然界现有对象按照人的需要进行改变,也就是通过劳动去解决这个双重性缺乏的需要,由此能够生活下去。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社会生产力来源于人的劳动创造活动,而人的需要就是劳动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因。不仅如此,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二、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不仅作为总体的“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性或人的属性有各种规定,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也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从所有单个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个人总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同时又是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正是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的社会地位。一个人资本家还是工人,这并不取决于人们的自然本性,而是社会关系的性质和人们的社会关系中的不同地位决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如此激动人心,并不是因为这是两个肉体人的私情,而是其中的社会性。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贾府上的焦大是不爱林妹妹的。爱情和婚姻是不可以只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去说明。

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什么是经济关系呢?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什么是生产关系呢?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呢?它表明生产资料归什么人所有,归什么人支配。因此,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列宁曾经给阶级下过一个经典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关系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区别阶级的根本标志是什么呢?根据列宁的说法,是看其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他集团的劳动。/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由于人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物,而是人之具体的、历史的社会规定性的总和。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布洛赫:人的自我超越本质。人总是在追求未来和突破现在过程中形成的,超越当下的规定性是人的基本特征,所以,在未来引领下的不断超越就是人的本质。/萨特:存在先于本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萨特反对任何既定的不变的人的本质的假设,而坚持?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萨特说:?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人首先是存在——人在谈的上别的一切之前,首先是一个把自己推向未来的东西,并且感觉到自己在这样做。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虽然看到了人在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被制约状态,但他却没有充分考虑人性本身的复杂性,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人性结构。那么,什么才是完整的人性结构呢?在弗洛姆看来,这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之全面潜能的发挥,这种真正的人性结构只有通过实现人的自我,使他成为他自己才能获得。他说:?在这种生存方式中人不占有什么,也不希求占有什么,他心中充满欢乐和创造性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与世界融为一体?。

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

[摘要]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必须首先确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财务本质起点论”“财务假设起点论”“本金起点论”“财务目标起点论”等。应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财环境;理论框架财务管理理论是人们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系统性归纳和总结,是对企业财务运行规律和关于财务管理理性认识的系统性描述。财务管理理论框架是指构成财务管理理论的各理论模块以及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理论框架,不仅是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完善,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框架,必须首先确定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笔者认为,应以财务管理环境为起点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一、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分析研究财务管理理论框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财务本质起点论”“财务假设起点论”“本金起点论”“财务目标起点论”等。财务本质起点论。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以“财务的本质”为起点的。从这一起点出发,逐渐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对企业财务学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争议,财务管理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并指出财务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财务的独立性,财务的种种独特性态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来看,对财务的本质进行科学定义是必要的,但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问题,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财务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因此,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的起点,会阻碍财务管理应用理论的发展,不利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财务假设起点论。财务假设起点论是近年来人们在借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财务学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奠定了基础。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但以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财务管理假设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根据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显然,环境决定假设,而不是假设决定环境。二是即使是过去一直以假设为理论起点的会计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也逐渐放弃了这种观点,改用其他范畴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可见,并不是任何学科、任何时候都以假设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empirenews.page--] 本金起点论。本金起点论是郭复初教授近年提出的一种观点。他认为,本金是指为进行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垫支的货币性资金,具有流动性与增殖性等特点;经济组织的本金,按其构成可以分为实收资本、内部积累和负债等几大组成部分。本金起点理论符合逻辑起点的基本标准,弥补了其他起点理论的种种不足。毋庸置疑,本金作为财务资金的代名词已成为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财务资金运动已成为是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以本金作为基本细胞并从此开始研究,有利于从小到大、层层展开,从而构成完整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但以本金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必须对本金与资金、资本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回答。财务目标起点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以财务管理目标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任何管理都是有目的的行为,财务管理也不例外;只有确立合理的目标,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应该以财务管理目标为出发点;财务管理目标是在考虑风险和报酬两个重要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目标起点论突出了财务管理目标在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和人的解放观

《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的政治解放观 和人的解放观 【摘要】《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对犹太人获得解放问题的看法。马克思一方面高度赞赏鲍威尔的文章,认为“他把这一切都做得大胆、尖锐、机智、透彻,而且文笔贴切、洗练和雄健有力”;另一方面,也针对其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和论证。在这一过程中阐述了他自己的政治解放观和人的解放观。 【关键词】:论犹太人问题政治解放人的解放 布鲁诺·鲍威尔在1843年出版的《犹太人问题》,以及在1843年6月发表的《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中阐述了他对犹太人获得解放问题的看法,在他看来犹太人的解放问题纯粹就是一个宗教问题,混淆了“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界限,由此引起了马克思对他的批判。《论犹太人问题》于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对什么是“政治解放”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批驳鲍威尔有关人的宗教解放观点的基础上鲜明地指出,人的解放,不论是宗教解放,还是公民解放,不论是犹太人解放,还是德国人解放,都与国家有直接的关系,实质性的解放就是政治解放,而最终的解放是人类的共同解放。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宗教问题。 犹太人问题是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问题。信奉犹太教的犹太人是德国一个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商业资本家和高利贷者,日益形成一个有经济实力的社会阶层,他们受到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德意志国家的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而犹太人要求与基督徒享有同等的权利,要求宗教平等﹑族平等和政治平等。这种要求与日俱增,愈演愈烈,成为德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犹太人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矛盾。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当时社会是具有很大实际意义的。 鲍威尔一方面把宗教问题归结为政治问题,认为宗教解放只能通过政治解放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 的逻辑起点也就是会计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问题。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它是一个人造系统。那么以什么作为这套体系的逻辑起点呢?所谓逻辑起点,是指展开某种逻辑体系赖以推理、论证的最本源性的抽象范畴。它是实践探索的起点、理论研究的导向,是最普遍和最简单的现象。它所含的内在矛盾,是这个理论体系中一切矛盾的萌芽;它可反映理论与其赖以存在的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能推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具有结构的张力和推衍的能力。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随着的变化、环境变化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下面以时间顺序来论述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本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会计假设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导会计原则。 (一)1922年,佩顿(Paton)在其所著《会计理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会计假设”概念。他认为,会计不但需要在许多场合下运用估价和判断,而且整个结构都是建立在一般的假设之上的。换句话说,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或假设来支持会计人员对价值、成本或收益等作出特定的结论。否则这些结论将难以成立。他提出了七项会计假设,对其后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毕业论文

(二)195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的同时,设立会计研究部(ARD)专门进行理论研究。于1961年和1962年先后发表第1号会计研究文集《会计的基本假设》和第3号会计研究文集《试论广泛适用的会计原则》,遵循了上述佩顿的这种思路。这种观点认为,面对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会计假设是客观环境见之于主观推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现代会计存在的基础。它着眼于会计活动的环境和前提条件,强调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理论范畴。它主要根源于西方的“会计论”,把会计看成是一项艺术,而不是一门。因为没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就难以确定目标,只能从其艺术活动环境中寻找前提条件。但是,“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会计假设“只能来自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而社会经济十分复杂,如何形成会计假设,多少假设以及假设有多少层次,都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制约”。何况公认的四项基本假设也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了挑战,可见以会计假设为起点来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沿途荆棘难以行得通。 二、197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设立以特鲁彼拉特(Trueblood)为首的会计目标研究委员会,1973年,此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标志着人们对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已从会计假设转变为会计目标。毕业论文

论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理论起点

论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理论起点 目前,关于会计理论的涵义有多种解释。例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会计理论可解释为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则用来提供:(1)评价会计实务所依据的通用观点;(2)指导新程序的开拓。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理论的涵义也有论述,但多侧重于具体会计理论的内容。综合这些理论概括,我们能得到一个基本认识,那就是会计理论是一套合乎逻辑的推理,具有系统性或逻辑上的严密性;它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零碎的知识和经验的简单集合。会计理论研究有多种方法,例如归纳法、演绎法、经济学法、实证法等。其中,滇绎法同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更能保持理论结构的逻辑统一性和内在严密性,因而成为中外会计界研究会计理论时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演绎法的主要特点是从既定的基本概念或前提命题出发,通过逻辑推导得出结论。在运用演绎法研究会计理论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摆在研究者面前,那就是从何处着手,以什么作为逻辑推导的出发点,即如何确定研究的理论起点问题。 ―、关于理论起点的涵义及其选择 1.科学认识论认为:所谓理论起点,是构造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该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对该学科其他理论要素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会计理论结构体系的理论起点是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的最高层次和会计系统的导向。因为它是进行任何层次的会计学研究和对其他层次的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的预设前提。人们在进行会计研究时,不可避免地要确定研究模式、研究策略和进行说明、解释的方式,这样,起点理论就潜在地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正是起点理论制约着会计学研究的学科性质,决定着会计学反映经济业务活动所达到的深度,并为会计学科提供自我发展的深层依据。 2.中外会计起点论简介由于美国在会计实践发展、会计理论研究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最具有代表性,因此,这里以美国为代表介绍国外会计理论研究理论起点的演变。 (1)本世纪50年代末以前,是会计理论研究理论起点的模糊时期。虽然自3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学界围绕会计原则的建立展开了大规模的理论研究,但大部分都是就事论事,主要对现行处理惯例加以选择和认可,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前后一贯的理论依据。如这一时期的公认会计原则制订机构——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的“会计研究公报”。这种状况导致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工作受到强烈批评,从而在1959年被会计原则委员会所替代。 (2)本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是以会计假设作为会计理论起点时期。会计假设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它是会计基本环境的集中反映。最早

林进平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探究

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探究 林进平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后) [摘要]马克思在其思想成熟期曾经拒斥、批判正义思辨,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未曾思索过正义;相反,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及其在莱茵报时期的文章富含着他对正义的思考。其正义理念统摄了伊壁鸠鲁哲学对人的自我意识的高扬和近代政治哲学对人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精神的肯定,又突显着他的理论特质—— —实践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早期马克思;正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462(2008)03-0026-05 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人们或许会把马克思视为一个正义的追求者,但是笔者认为,如要指认马克思有过对正义的追求,就不要试图在其成熟期的思想中去指认,因在这一时期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他对正义的拒斥与批判。诚然,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即博士论文阶段和莱茵报时期,可见到他对正义的追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困惑。 一、博士论文中的正义图景 尽管从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的题目上来看,是讨论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关系问题,但是,自我意识却是这篇论文的灵魂。马克思通过对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哲学的阐释,借助伊壁鸠鲁的原子世界,展现了人的价值、尊严、自由与平等。一幅人的正义图景,在马克思的勾勒之下,脱颖而出,伊壁鸠鲁也因之被解读为近代正义思想的先驱。[1]147而我们透过马克思对伊壁鸠鲁思想的诠释和评价,可以由之领略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 1、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拥有最高神性的自我意识。 人是正义的立法者,是正义的主体。如何看待人?如何诠释人是任何正义理论都难以避开的问题?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人—— —确切的说是人的自我意识—— —被赋予了神圣的地位。在博士论文的序言之中,马克思就点出了人与哲学、自我意识的关系,赋予了人的自我意识以最高的神性。“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把众人的意见强加于众神的人’。”哲学就是要反对“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2]12出于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肯定和高扬,马克思由衷地赞美“伊壁鸠鲁是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他是无愧于卢克莱修的称颂的”[2]63。在他看来,“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则不是阿尔谢斯特拉图斯的美食学,像克里西普斯所认为的那样,而是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2]62-63,即自我意识被视为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灵魂,伊壁鸠鲁哲学的深刻意蕴就在于对人的自我意识的高扬和阐发之中。 2、人因有自我意识而自由和平等。 首先,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的原子世界所展现的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世界。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赋予原子以偏斜运动是赋予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因为在原子的直线运动中,原子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和独立性被扬弃,就“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落的物体也在它所划出的直线中被扬弃。这与它所特有的质完全没有关系。一个苹果落下时所划出的垂直线和一块铁落下时所划出的一样。因此,每一个物体,就它处在下落运动中来看,不外是一个运动着的点,并且 26 ??

作业2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 一、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国家职能、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一切活动的承担者。 1、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 2、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创造的,没有人的创造,就没有社会历史; 3、人也是自然物的人化的创造者。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可以使自然物适应自己的需要,而且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改变自然物,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 那么,什么是人呢? 1845年,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1、“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除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之外,还包括人和自然的关系; 2、“总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相加”,而是对各种不同社会关系的概括,即把各种不同社会关系最本质的、最共同的、一般的东西,归结到一起,这就是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唯一特性; 3、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本质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 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就意味着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原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解放人的问题。人的解放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终。 人的解放,不是思想活动,而是一种历史活动,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这里仅就经济和政治作点具体分析。 人的解放,就经济条件来说,必须消灭私有制,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恩格斯说:“只要异化的主要形式,即私有制仍然存在,利益就必然是私人的利益,利益的统治必然表现为财产的统治。”私有制、异化、剥削、占有欲、私人利益,这些现象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不发展的结果。如果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出大量的丰富的产品,能够满足社会成员各种不同的需要,私人占有就是多余的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消灭私有制,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是人的解放的经济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的解放,就政治条件来说,就是消灭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主义在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上,第一,发现了工人阶级是消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这场革命的依靠力量。第二,确定了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是暴力革命,在过渡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和平过渡”。暴力国度还是“和平过渡”完全取决于资产阶级的态度。第三,找到了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国体——无产阶级专政获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人的解放的政治条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论证了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变的。但是,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人从自然的、社会的、人为的种种矛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人。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阐明怎样解放人的。解放人贯彻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始

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收稿日期:2011- 05-01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CK2010Z02) 作者简介:邓龙奎(1974—),男,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2011年7月第38卷第4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July ,2011Vol.38 No.4 马克思早期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 邓龙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马克思早期在参加现实生活的斗争中,汲取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有利因素,从历史发展的逻辑起 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三个方面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阐释清楚马克思早期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历史观;超越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5957(2011)04-0016-04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的一个重 要理论问题,它规定着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可以说,对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关系的认识历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是马克思在继承以前思想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在马克思的早期阶段,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其他青年黑格尔主义者都对马克思思想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厘清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与黑格尔历史哲学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弘扬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逻辑起点的超越:从“绝对精神”到 “现实的个人” 在人类思想史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主张的哲学形态、哲学观点存在着重大的差异,但是,每个哲学家在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时总有一个逻辑出发点。在哲学史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原子为逻辑的出发点构建了原子论哲学。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规定,要认识现象世界,必须先认识理念世界。他们以理念作为逻辑出发点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在对自然的认识上,思想家们要么从物 质出发, 对自然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要么从思维(精神)出发,对自然作出唯心主义的解释。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观上,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历史进行阐释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认为,精神、理性、自由和理念,它们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负有责任,历史不外是精神的外化和扬弃外化的历史。正如马克思 指出,“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 生产史。”[1]203可见,黑格尔的历史观是以绝对精神作为自己的逻辑出发点, 在精神自身的生成和外化中去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历史不是丰功伟绩和大灾大难的杂集,而是世界精神在自我意识方面时而渐进、时而突发的进展。 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逻辑出发点去诠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早期深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但是,马克思早期在现实生活的斗争中逐渐意识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缺陷,从历史观的逻辑起点上逐步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超越,从而为创立唯物史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841年,马克思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阐述了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原子运动的“偏斜却表达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 [2]35 。在这里,马克思在阐 — 61—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 理论与改革2009·4理论与改革2009·4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批判本性 — ———读《论犹太人问题》引发的思考 ■陈宇宙 ■胡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北京 100872) 【摘要】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是一种历史活动,而非思想活动。在《论 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正是通过对政 治解放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了必须从政治解放进展到人类解放的结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使命赋予无产阶级。这一使命在《法兰 西内战》中被界划为“社会解放”。但社会解放还不是真正的人类解放,而只是无产阶级在经济上 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对政治解放的辩证否定性环节。因

此,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是一 种辩证否定的批判性话语,呈现为辩证否定的动态结构性过程,人类解放也并不是人的“解放” 的最后形式。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解放;社会解放;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7426[2009]04-0021-04 一、政治解放“当然是一 大进步”,然而,并不是 彻底的没有矛盾的人类 解放的方法 在马克思看来,解放不是理性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理性,是要用真正实物的方式 达到改变实物的现实的目的。 在 1844年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中, 马克思肯定了政治解放的进步意义,但同 时也指出了它的局限性。马克思指出: “政 治解放当然是一大进步;尽管它不是一般

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内,它是人的解放的最后形式。”[1]那么,什么是政治解放呢?学界往往 一言以蔽之曰:资产阶级革命,或曰: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的社会革命,等等。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太笼统。试问,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什么?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政教合一的社会,君主同时就是宗教上的神,它具有“宗教国家性质”和“非政治性质”。因此,马克思认为,在德国,政治解放首先就是指国家从宗教中获得解放,“犹太人、基督徒、一切宗教信徒的政治解放,就是国家摆脱犹太教基督教和一切宗教而得到解放。”[1]而且, “当国家 从国教中解放出来,就是说,当国家作为一个国家,不再维护任何宗教,而去维护国家自身的时候,国家才按自己的规范,用合乎自己本质的方法,作为一个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时,[1]就标志着政治解放的完成。 马克思还说:

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

总结 2011年5月17日,继张玉柱教授之后,我又一次聆听了朱勇副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报告,此次报告依旧令我收获颇丰。 谈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关系,在当代的中国,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事实是,我们没有广泛的、国家性质的宗教信仰,而在一个大国的发展过程中,国民的信仰又是不可或缺的,于是,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国民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中国诞生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其理论的成功在于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吸纳和彻底的批判、忘我的奋斗以及艰难的探索,他在研究中揭露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发现了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兴的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规律,他倾其一生完成了世界性的著作——《资本论》,为全世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针对马克思主义,朱勇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的统一与结合。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是能够帮助我们,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

原因。3.我们的国家在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的今天,没有完全贯彻其内涵,社会上充斥着信仰危机,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社会诚信体系濒临崩溃。与其他世界上的强国相比,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贯彻还有一定的偏差。4.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形象的理论,而不是空洞的、冲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有些时候、有些地域的老百姓会误解和无视马克思理论,是因为我们的有些党员存在腐败现象,从而导致了引导上的错误,使老百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误入了歧途。 说到青年与时代的关系,青年人是一个国家国民的新鲜血液,充满活力,血气方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践行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关于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每个人都要培养四种意识,拥有四种精神。所谓四种意识,即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忧患意识和高尚意识。权利意识是一种做事的资格与可能性,它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平等意识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但真正的平等却不是十分容易达到的;忧患意识是最不易培养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觉悟才能实现;高尚意识则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一个人立足的有利因素。所谓四种精神,即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利他精神和法治精神。理性精神是一个大国国民所理应具有的,是大国之崛起所不可缺少的;批判精神则是现今国民所缺少的,它要求我们敢于批判现状,而不是人云亦云;利他精神就是为他人着想,在当今“自我之心”急剧膨胀的现状下,这样一种精神是尤为可贵;而法治精神则是我们

会计理论知识点

规范会计研究方法采用了归纳、分析、比较、综合与数学等基本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会计研究过程1、确立研究课题。会计中存在大量可作实证研究的课题,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受何因素影响,公司为何采用某一信息披露策略,公司信息披露策略的选择和变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及对管理人员、投资者、信贷者和职员的影响,选择和变更会计方法的制约因素,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变更对企业、企业股票价格、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过程2、进行文献评述。研究者应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寻找相关的基本理论,并对已有的相关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和评述。通过这一主要环节,了解有关问题的研究状况和发展,如所涉及的理论、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研究结果、研究特点和缺陷、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可能性等等。 Gaap安然钻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根据GAAP的规定,对于股权不超过50%的子公司,无须合并其会计报表。对于结构非常复杂,层级很多的安然。而对很多层级较低的公司,在股权比例上都很低,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子公司的负债在安然本身的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不出来。该做法使得安然的资产负债率降低得惊人 为什么需要国际会计准则 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中国内地因为反倾销问题,每年资产损失超过800亿元。排除其他原因,懂得国际会计准则的人才匮乏是主要的原因,企业屡屡败诉的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提供有关产品生产的准确会计资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已经在全球扮演的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们的会计准则没有完全趋同于国际,所以遭受了很多巨大的损失。中国的会计准则在几年之内势必要跟IFRS保持一致。为此,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资深学术会员苏淑欢教授根据中国的国情,把AIA国际会计师公会的IFRS文凭引进了中国,并且亲自做了中文的翻译,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综合性国际化人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资产负债观的相关计量属性是公允价值收入费用观不一致 先进先出法转变为后进先出法 如果企业最初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在物价上涨时期改用后进先出法时,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因为企业的存货品种多,收发比较频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无法合理地确定其累计影响数,所以通常的存货计价方法变更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 会计政策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 持续经营假设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十二个月。 或有负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无形资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货币计量假设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全面收益:建立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之上的报告期内企业与所有者以外的其他各方之间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净资产的变动额; 商誉: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要达到或者满足的质量标准,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当追求的质量标志 经济交易观:确定一个期间的会计损益,应分析该期间实际发生的交易,按应计制确认和计量各种收益和费用,根据“收益-费用=利润”计算确定该期间损益。 损失:某一个体除出于费用或派给业主款以外,出于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以及出于一切其它交易和其它事项与情况的净资产减少

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一)

试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一) 摘要: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有四种观点:财务本质起点论,假设起点论,本金起点论,目标起点论。这些观点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笔者认为,从20世纪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应该将财务管理环境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合理起点。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环境一、财务管理理论的涵义世界著名的《韦氏国际词典》(Webster‘sNewInternationalDictianary)第三版对“理论”一词解释为:理论是某一研究领域的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概念和实用原则所构成的系统。我国的《辞海》对理论的解释是:理论是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对理论的解释是: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不论怎样描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总是非常密切并相辅相成的。它们互为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每一方都有助于纠正对方的缺陷,使它变得更加完善。理论的职能是扩大经验的范围,并深化其含义。凡属科学的理论,必须能完整地、准确地解决两个问题:(1)如何解释实践,即认识世界;(2)如何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即改造世界。根据上述理论的含义,结合财务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财务管理理论定义为:财务管理理论是根据财务管理假设所进行的科学推理或对财务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而建立的概念体系,其目的是用来解释、评价、指导、完善和开拓财务管理实践。理论研究的深度,是衡量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志;首尾一贯的理论,则是评估实务正确与否的指南。财务管理实务已有较长历史,但财务管理理论的出现则较晚。根据现有资料,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财务管理学,是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费。吉亚琴科教授倡导和创建的。在西方,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比较规范的财务管理理论。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始终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务管理实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急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以求今后的财务管理实务得到更好的发展。二、现有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起点的主要观点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从何处人手,即以什么作为逻辑推理的出发点。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1.财务本质起点论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是以“财务的本质”为起点的。从这一起点出发,逐渐阐述财务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任务、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认为,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对财务的存废问题存在很大争议,财务管理理论工作者在形成财务独立论的过程中,从财务的本质研究出发,奠定了财务理论的基石1].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证,指出财务质的规定性决定了财务的独立性,财务的种种独特形态,乃是奠定财务独立存在的客观基础。从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学科体系来看,对财务的本质进行科学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以财务的本质作为理论研究的起点,只能解决什么是财务、什么是财务管理这些纯理论的问题,不能解决为什么进行财务管理这一与财务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问题,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财务管理实践。因此,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会阻碍财务管理应用理论的发展,不利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完善。2.假设起点论这种观点是近年来人们在借鉴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任何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假设为逻辑起点的,然而,在财务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并指出:“假设对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为本学科的理论和实务提供了出发点或奠定了基础。”2]财务管理假设是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但以财务管理假设作为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起点还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因为:(1)财务管理假设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根据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的内在规律概括出来的,显然,环境决定假设,而不是相反。(2)即使是过去一直以假设为理论起点的会计学,进入20世纪70年代,也逐渐放弃了这种观点,改用其他范畴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可见,并不是任何学科、任何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

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发展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即《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也就是1841年到1843年这个时间段,是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因为从1842年到1844年,马克思迅速地完成了自己思想上的两大转变,即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文章中,《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研究马克思思想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写于1842年1月15日~2月20日。在文中,马克思对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批判,揭露了新检查令的虚伪自由主义。“书报检查不得阻挠的对真理的探讨,在这里有了更具体的特征:这就是严肃和谦逊的探讨。这两个规定所指的不是探讨的内容,而是内容以外的某种东西。这些规定一开始就使探讨脱离了真理,并迫使它把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莫名其妙的第三者身上。”马克思批判了新检查令关于真理探讨规定的虚伪,并以此引申,将出版物分为自由出版物和受检查的出版物这两种类型:“自由出版物的实质,是自由所具有的英勇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受检查的出版物的性格,是不自由所固有的无性格的丑态,这是文明的怪物,洒满香水的畸形儿。”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是马克思写于1842年10月,并在《莱茵报》发表的。当时代表地主阶级的议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建议修改法律,认为捡拾森林里的枯枝的行为也是盗窃林木,要求国家政权严厉打击。马克思作为一名有正义感的青年,自然提笔发表自己的愤慨,捍卫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他认为省议会把捡枯枝视为盗窃林木的行为“明显地暴露出私人利益希望并且正在把国家贬为私人利益的手段”,国家已“变成林木所有者的奴仆”,而林木所有者所力图出台的法案其实是不法行为合法化,是侵犯了大自然的合理安排。然而,马克思当时的这种理论仍然持有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根本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更不能解决问题。 《论犹太人问题》写于1843年秋,是马克思与鲍威尔就犹太人问题进行论战的文章。在鲍威尔看来,“犹太人和基督徒之间最顽固的对立形式是宗教对立”,犹太问题之所以存在,本身是一个宗教问题,犹太人之所以受到歧视,是因为他们的宗教犹太教代表了一种落后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犹太人要想摆脱受歧视和打击的境遇,根本的途径是放弃犹太教,而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发展,因此,解决犹太人问题的第一个方案是完全废除宗教,第二个方案是废除基督教作为国教的地位。而马克思认为,犹太人的彻底解放,本身是一个和宗教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犹太人的解放,只能是犹太人放弃犹太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马克思称鲍威尔“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国家’,而不是‘国家’本身,他没有探讨政治解放对人的解放的关系,因此,他提供的条件只能表明他毫无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普遍的人的解放混为一谈”。这里马克思已经涉及到经济解放与政治解放的相互关系问题,并提出了个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于1843年末,是马克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著作。在《导言》中,马克思按照“理论批判—实践批判”的思路,逐渐将重心引向实践批判。“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从中可见马克思已经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同时,马克思还认为,对现实的批判既不能盲目进行,也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一定物质条件的保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还注意到,在革命的力量上,当时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作用,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在于“被彻底的锁链束缚着的阶级”——无产阶级。因为“它本身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恢复才能恢复自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纲1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⑴识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答: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答: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⑵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消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③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⑶简单应用: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①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②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