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共6篇)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共6篇)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共6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探索中西医临床医学教学的实践方案

实验诊断学是发展最为迅猛、集中高新精尖技术最多的医学学科之一,是一门重要的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同时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又称中西医结合专业,该专业既要学习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又要学习西医的新成就、新技术,还要学习中西医结合课程,比中医或西医临床专业的课程要多出很多,时间非常紧张。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跟上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

为此,我们将微课引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一种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利用微课建立一种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授课模式,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探索出更适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具体实践方案。

1微课适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特点

微型化

微型化是微课的典型特征,即时间的微型化和内容的微型化。首先,微课时间简短,一般不超过10min,适应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时间紧而任务重的特点。其次,微课内容精简,重点突出,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一个课程一个主题,适应于实验诊断学涉及学科多、涉及临床多、知识点零散、概念抽象复杂等特点。微课将每一个零散的知识点、每一个抽象的概念升华为简短课程,使学生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重点内容,且不易产生疲劳,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视频化

视频化是微课的另一个典型特征,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没有视频就没有微课。视频展示法本身即为大班授课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而微课的视频化使其魅力十足。视频化适应于实验诊断学微观性、定量性、数据化、抽象化[5]等特点,使静态的数据化为动态的影像,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画面,微观世界生动地呈现。实验诊断学本身即为实验学科,口述实验操作枯燥乏味,而视频演示却能充分调动人

的视觉、听觉乃至心灵感觉,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网络化

网络化是微课重要的现代化特征。微课不一定是网络的,但网络的微课更具魅力。网络化使微课具有随时性、重复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作为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有效缓解了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学习由课堂学习,变为随时随地学习。网上包含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等教学文档,便于课后复习的微习题、微思考题等教学资源,以及相配套的交流论坛。

2微课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的应用

微课与课前预习

以基础理论知识点为核心内容的预习微课,为实验诊断学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验诊断学是桥梁课,在教学中,我们做到以基础理论为铺垫,紧密联系临床,注意医学知识的连贯性及其内在的联系,避免讲授内容的孤立性和片面性,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如血液学检查,其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点繁多不易记忆,因此可以制作关于血细胞起源的微课,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看到血细胞的来源、分化及功能;

针对肾功检查,制作尿液生成和肾脏结构功能的微课,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肾脏结构,容易理解尿液生成的原理,进一步联系相关的检查项目等。这样在课前,帮助学生直观地回忆起相关的基础课程,减弱基础差异性,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使其更容易理解建立这些检查项目的原因及临床意义,强化实验诊断意识,学会正确选择检查项目。

课前利用微课进行预习,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实验诊断学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现代的教学强调启发式,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实践性。课前,教师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对即将要讲授的内容展开思考,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以活跃思想,加深理解,深化认识。借助问题鼓励学生发现和利用学习资源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对我校200名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同学认为微课应用于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能够更好地帮助回忆相关基础知识,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微课与课堂教学

以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主题制作成微课,应

用于课堂教学,使难学难记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易于记忆理解,同时强化、突出重点内容。如针对红细胞参数检查,将红细胞指数制成微课,将3个红细胞平均值的来龙去脉利用视频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其基本概念和临床意义变得易学易记。微课与讲授法相结合,利于学生把握重点难点。课堂则成为知识内化的场所:教师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学生深入探讨,总结汇报等。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以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寻找或制作成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学生在课前预习及平时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加以归类和积累,通过寻找或制作相关的微课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反复学习观看,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创作,共同合作探究,营造出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学生的主动性有所增强,对于暴露出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积极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深入理解,解决问题,同时还能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调查结果显示,75%的同学对微课的课堂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对于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

微课与课后复习

微课的网络化可满足学生们随时随地学习,视频化使知识易理解易记忆,微型化使学习内容简洁而重点突出。将实验诊断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制成视频,形成微课系列,传到网上,使学习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自主学习,对不理解的内容反复研习,可满足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的平台,定期回答学生问题,对较为集中的问题可以展开针对性的讨论。完备的基本资源,丰富的拓展资源,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原创作品使学习方式更加立体多元化,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调查结果显示,79%的同学认为微课的应用能够使课后复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微课与远期学习

利用微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督促教师不断的学习进步。医学生即便步人工作岗位,也需要主动学习以获取不断更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完成工作的需要。微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有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医学知识和技术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微课的内容也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学

习,录制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前沿知识的微课。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增进交流,相互学习。

3微课教学的不足

微课教学的不足主要是其“知识点”形式的讲授。实验诊断学内容多,知识点多,单一的“知识点”讲授缺乏连贯性,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而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课程多,时间紧,能够利用的课余时间较少。大班授课使一个教师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学生,师生之间难以充分交流,导致微课教学难以成为学习的主流模式。故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微课教学仍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但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总之,微型化、视频化与网络化使微课适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微课在实验诊断学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复习以及远期学习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当然,现阶段微课尚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如何合理利用微课逐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将是在今后的发展和实践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现今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后续任务。

作者:杨帆,梁文杰,张园园,张楠,何莲,徐红俊(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石家庄050200)

第2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院同其他5所医学院校首批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为了办好该专业,我们在此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反复的论证,近3年来又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改革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现作一介绍。

1专业设置背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我院自1992年起,在中医学专业内设置“中西医结合方向”,招收五年制本科生,在国内率先试办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到2001年止,已连续招收10届学生,培养出毕业生近500名。根据我们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表明,此项改革受到普遍欢迎和肯定,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中西医课程的比例问题,究竟应侧重于中医还是侧重于西医,常常出现一些争议;又如毕业生的定位问题,是中医师还是中西医结合医师,在某些地区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认定时存在分歧。我们认为,这些均与在中医学专业内设置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局限性有一定关系。为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促进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发展,有必要

分化出新的专业,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批准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空间。

2人才模式设计

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以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了设计,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人才类型定位

根据培养人才“能中会西、临床适用”的知识结构特点,我们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类型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力求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划分。同时根据社会对某些专科人才的特殊需要,在专业内设置某些柔性的专业方向,打造“通用专长“的人才模式。

专业培养目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兼备中、西医两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医学人才,中西医结合应是其必然归宿。因此,本专业虽无“结合”之名,而“结合”却自在其中,应以中西医结合医师为主要目标。专业培养目标注重于结合,立足于临床,着眼于应用。学生毕业后能胜任中西医结合通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工

作。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技能,具有一定的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基本能力。以中、西医两套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为特征。其主体、重点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知识与技能。专业方向则是在此基础上,培养侧重于掌握某一临床专科的业务能力。

3课程体系研究

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1)指导思想: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规格出发,实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以期培养出创新与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宽口径、大基础、复合型、应用型,前期同步,后期分化”的培养要求,强化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强调应用,突出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

(2)构建原则: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与21世纪对医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相适应)与21世纪需要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现状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从

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学生就业需要的大局出发,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重组。课程设置保持与国家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科目衔接,并以一专多能为特色规划课程,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按照模块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

根据中西医结合学科的现状和特点,本专业课程结构应逐步从“H”型模式向“A”型模式发展。早期的中西医结合教育,课程模式基本上呈“H”型,即中西医两套知识的平行相加,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构建了“A”型的培养模式。即基础课中西医相对独立,分别开设,由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两套课程构成宽厚的基础,共同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主体;临床课程力求中西医整合一体,渗透融会,优势互补)在基础与临床、中医与西医之间设置作为过渡的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从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及学习方法上帮助学生进行沟通。至于专业方向,则是在前三学年执行同一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从第四学年起,根据个人志向对一部分学生进行后期分流,着重进行某些专科知识和技能的

学习。

专业课程模块设计

本专业课程设置是在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优化整合,设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西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专科方向分化课程等5个有机结合的知识模块,构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1)中医基础课程模块:突出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与针灸学等主干课程,教学时间与内容同中医学专业持平。对中医经典课程进行改革、整合,开设仲景杂病学与外感热病学必修课。

(2)西医基础课程模块:在“中西医结合方向”课程设置基础上开设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接近于临床医学专业的水平。由于该模块课程门类较多,其课时总数与中医基础课程模块之比约为:。

(3)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模块:基于中西医基础课程分别独立开设,尤其是中西两大医学体系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中西医结合桥梁知识对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特点、优势及不足,有必要增设中西医结合导论、中西医比较医学、中西医结合思维学等中西医结

合桥梁课程,给学生提供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4)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模块:改革过去中医、西医临床课程分离的模式,使之一体化。课程内容不仅包含中西医两种知识,还着重介绍各病种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与优选方案,将中西医结合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学生。合并后的基本临床课程为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

(5)专科方向分化课程模块:根据近期市场需求预测,拟先设置皮肤性病、骨伤与眼耳鼻喉3个专科方向,分别开设各专科基础及临床课程。皮肤性病方向设皮肤性病基础、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等;骨伤方向设骨伤学基础、骨伤手术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等;眼耳鼻喉方向设眼耳鼻喉基础、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等。从第四学年起以必修课或选修课方式陆续进行,在毕业实习阶段亦对相应专科的临床实践学习予以加深加强,以确保专科临床技能的掌握。

作者:王明杰,刘克林,吴绍华,尹思源,王全(泸州医学院泸州646000)

第3篇:分析中西医临床医学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在西医院校设置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发扬祖国医学的一个渠道。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均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方向,为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优越的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西医院校与中医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普遍存在缺乏整体优化模式、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培养质量欠理想等状况。现结合当前我国西医院校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做粗浅探讨。

1当前开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学中”模式,在党和国家“走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倡导下,培养了一批适合中国卫生事业需要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科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尤其是随着现代疾病谱的改变,促使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所谓“纯中医”或“纯西医”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中西医

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扩展和加深。比如在现代综合征、医源性疾病、SARS等疾病方面,中医西医临床医生都在不同程度地应用中西医学的诊疗手段从事治疗工作,并取得了比单纯采用中医药或西医药更好的疗效,显示出了中西医明确指出:“坚持中医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而奋斗”,“加快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为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2001年经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业委员会评议,结合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实际,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当前,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也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与西医、中医并列的一个类别,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2如何确定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基本模式

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卫生事业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切实需要呢?西医、中医院校开办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应该相同还是应该各有特色?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和完

善。故有人认为,当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111。我院于2004年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是较系统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然而,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中医治疗重视的是得病的人,西医治疗强调的是人得的病;西医侧重于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常常借助于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中医学侧重于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

就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状况而言,现阶段仍处于临床结合阶段,尚未建立较系统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因此,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要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楚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

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3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就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言,传统的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包含30%—40%的西医课程内容,而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其中医教学力量雄厚但西医教学力量则相对薄弱,故其课程设置大多只是増加了西医课程的内容和学时,仍是以系统的中医学课程为主。与此相对,西医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由于其西医基础及临床教研室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实验仪器设备先进、齐全,而中医教学力量相对薄弱,故其课程设置则西医课程为重、中医课程较中医院校相对少些。问题是,中、西医课程的比例究竟是多少较为科学合理,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可谓摸着石头过河。

无论是西医院校还是中医院校,在学制未延长(一般为5年)的情况下,要完成中西医两套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确实给教与学双方都増加了较大的困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正是由于中西医两个学科体系的紧密相联和碰撞,才有可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领先世界的创新和成就,才有可能不断地推进中西医的学术发展及其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升华。

然而,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或中西医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四大块,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这样结合的课程设置,由于课程多、培养时间短,学生难于达到理解和汲取两种理论体系之精华的目的,造就了一批专业知识不精、专业思想不稳、专业能力不强的毕业生,在中医专业方面不及中医院校培养纯西医专业的毕业生,出现西医不深、中医不精的局面。有人将这样的毕业生的中西医能力比喻为“两个专科生”甚至是“两个中专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难以将所学的中医、西医两种知识融合运用的,也难以找到中、西医的最佳契合点,更难说发展与创新了。这是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克服的问题。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关系到中西医结合生力军的前途和命运。目前该专业的学生均为理工科的考生,他们此前所受的教育是以数、理、化为主导的科学体系,建立的是因果联系、可量化的、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与中医理论的随机辨证、抽象化的、宏观整体的思维模式格格不入。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中医的理论、经典、概念、逻辑往往抱一种怀疑的态度,用一种审视的眼光来看待。西医比之中医,更容易应用现代科学阐明,概念比较明晰,临床诊治也比较规范,常常使一些学生倾向于学习西医,影响其对

中医的深入学习。为此,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精减课程门数,増加课程内涵,优化课程结构,并注意调整中西医课程顺序,注重开设中医经典必须让学生信仰中医,要真正学会中医的思维方法,具备辨证思维能力,建立起中医思维模式,这是中西医结合型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

4如何培养中医思维能力

中医学在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时,吸收了天文、历法、地理、气象、数学、生物、社会、心理、哲学等中国古代传统的人文、自然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并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遇到中西医学本质差异与中西医课程并设的矛盾,而且还不得不让中西医两种思维模式在自己的大脑中相互迁移。

目前我国西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入学后,多数与西医其他专业一样首重外语、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课,专业课则侧重于西医,所谓的“前期趋同”。其实,这对中医思维的建立是很不利的。应该改变目前先开西医基础课而后中西医课程同时并进的现状,在第一学期就让学生接触到中医基础理论,如《中医学基础》、《医古文》或《内经选读》等课程,让学生先建立中医的概念。主张中医授课教师在传授中医的

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理论特色等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掌握中医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医的思维方式。

5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要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由整合后的中医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后期临床各科课程、公共课程五部分构成。以下四个方面值得重视。

优化中医基础课程

为精减课程门数、优化课程结构,建议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优化、整合,可将《中医基础理i论〉、《中医诊断学》合而为一,《中药学》、《方剂学〉合而为一,压缩理论课时,精简教学内容,做到减少重复,突出重点,相互衔接,有机联系,达到整体优化。既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又使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系统学习西医知识。

扎实西医基础课程

应充分发挥西医院校师资及设备的优势,要求西医基础课程系统、完整、扎实,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西医基础知识,一方面为中西医双方的优势互补打下良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篇1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对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6.67%和90.0%,对照组分别为 43.33%和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眩晕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庭动脉闭塞、脑梗死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可见颈椎病、梅尼埃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 涉及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眩晕多因天冷,气温下降,血管急剧收缩致血压升高,或因情绪激动,血管痉挛致脑供血不足,易诱发脑卒中,应予重视。 临床上现代医学予降压、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理化指标可恢复正常,但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常不明显,而配合中医药治疗,患者的症状常可得到迅速的改善并得以保持。 本人以西医治疗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经确诊病例(经检查均排除脑部肿瘤、小脑梗死、脑干梗死病例)共60例,所选病例为2013.06~2014.06我科住院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6~76岁;病程2 d~11 a。 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5岁~78岁;病程2 d~11 a。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 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昏,汗出、耳鸣耳聋、眼球震颤、面色苍白等。 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 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列为观察治疗对象。 1.3 方法对照组:长春西汀针3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灯盏花素针5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 10d为1疗程。 治疗组: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12g 白术15g 天麻10g 陈皮15g 茯苓15g 钩藤15 g、石决明30 g(先煎)、川芎10 g、泽泻15 g、石菖蒲20 g、 栀子6g、黄芩6g、炙甘草6g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30g、党参10g、当归15g;肾精不足加枸杞子15g、五味子10g、山萸肉30g;痰湿加胆星10g、竹茹10g;血瘀加丹参10g、牛膝10g、 赤芍10g;呕恶加竹茹10g、苏梗10g、代赭石20g;高血压加葛根10g;夜寐不安加酸枣仁20g、远志15g、麦冬12g等。 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 治愈:眩晕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好转:眩晕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头晕或漂浮感;有效:眩晕较前好转,仍有间断眩晕,恶心;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

中西医临床论文集锦9篇

中西医临床论文集锦9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中医和西医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尤其当现代医学疾病谱改变,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更促使中西医之间的渗透日益加深和扩展。如在代谢综合征、医源性疾病、sars等疾病方面,中、西医临床医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中西医学诊疗手段进行治疗工作,并取得了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更好的疗效,充分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极大优势。 1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源于东方中国文化的中医学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的西医学,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 1.1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特色 西医学侧重于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其立论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严谨,概念明确,体系开放,可重复性强;其治疗上强调人得的“病”,疾病诊断规范,疗效确切,体现的多是普遍性。中医学则重视得病的“人”;其立论具备现代“三论”科学思想的整体恒动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和养生防病更符合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其治疗上偏重于研究自然、社会、身心一体化的人,临床上强调个性化治疗,体现更多的是特殊性。 1.2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缺点不足

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弘扬自身优势的同时,亦显现出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如西医学偏重局部微观研究和定量检测,整体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存在不足,总体上仍偏重于生物医学,尚未真正完成医学模式的现代转变,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中医学则受传统文化羁绊,学科的现代医学科学基础较薄弱,理论概念较抽象,以经验知识主导,临床疗效可重复性低,技术方法传统古朴,缺乏当代医学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发展。故有人评价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格物太过则涉于固,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涉于虚。 比较不难发现,中、西医学的不足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重视整体与辨证论治的中医学与重视局部器官、细胞形态结构的西医学,具有明显的可相融性和可互补性,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取彼之长,克己之短,临床互用。中西医结合医学正是两种医学从差异、互补逐步走向渗透、融合的新学科。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从患者的临床现象入手,从现代科学的定性、定量,对患者的整体和局部病理生理学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化研究,即“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提高了临床疗效。相信,这一新学科将会在科学相近相似之处,寻求还原分析法与系统整体法相结合,进而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走向,决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现实可行与不可或缺。而“病证结合”这一中西医结合模式所展示的疗效,也体现了理论发展和教育本身的规律,即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2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为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吸收两者之长,确定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优选4篇)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优选4篇) 关键词:西药中药化;药性研究 1中西药的区别与互通 按照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划分,药物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别:中药是 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特性,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 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药物,主要由复方的天然中药材及在此基 础上提纯复合而成的中成药构成;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 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 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主要为单一或有限几个化合物单体构成,多为化学 制剂和生物制品。 正如中医与西医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存在差异,中药与西药之间 差别也十分明显。一是用药机理不同。中药更多考虑人体机能的恢复,治 的是“症”,用药的机理多为“调整”,西药以恢复人体脏器的实体为目的,治的是“病”,用药的机理也多为“对抗”。二是药物的作用模式不同。中药多采取不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多个不同的靶点而产生协同、放大 的优势作用,以整体的观念治疗病症;西药多采用化合物单体作用于特定 的靶点,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三是药物组合方式不同。中药多 为复方而西药多为单一化学成分。 尽管中药西药属于不同的药物体系,区别明显,但在现代科学研究和 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如:黄连、麻黄、丹参、川芎、青蒿等传统中药材经过提纯,获得了针对原病症效果 更佳的黄连素、_、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多种新型西药,阿托品、 强的松等部分西药在广泛的临床使用的基础上暴露出一些中药特性和功效。

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部分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已可按西医药学理论来使用;西药在治疗艾滋病、高血压等顽疾时,通过采取类似中药复方式的联合用 药疗法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2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的特性为指标,来研 究目前使用的西药,使其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重要的中药基 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七情和合”等理论来指导中 医临床使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无论中药和西药,其有效成分都是化合物分子, 正是这些单一或聚合的化合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决定着药物的药性及功效,因此二者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临床医学实践也已证明,西药在 临床应用时,若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分型规律选择应用,往往会对疾病有较 好的疗效,从侧面说明一些西药已经表现出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氢化 可的松,它对肾阳虚患者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 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但易引 起患者的恶心、呕吐等反应,而反应的程度往往与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很大 关系,体质差者反应强,体质好者反应轻,说明其具备中药苦寒的特性,在清 热泻火的同时,易于伤及脾胃阳气。这说明西药具有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3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西药的中药属性。从现有西药的特性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在于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 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其吸收转化方法主要为临 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 若能使热毒之证得解,则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或清热凉血解毒,其他亦然。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 一项工作方针。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 阅读参考! 篇1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 摘要: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思路已越来越清晰, 并且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我们将通过参考近年来的各类相关 文献,总结中西医治疗的主要思路,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 和不足,扬长避短,为日后治愈白血病而努力。 关键词: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西医;中医;砷剂 1西医治疗 白血病是起源于人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1]。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不断有治疗白血病的新药物被 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而现在的西医治疗主要可分为3个方面:化学治疗[2]、诱导分化[3]和生物治疗[4]、基因治疗[5]和骨髓移植[6]。

1.1化学治疗化学治疗起源于1948年,因为氨甲喋吟治 疗白血病的成功,开辟了化疗治疗白血病的途径[7]。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发现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后,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同时,治疗成人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以应用含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化疗方案 [9]。目前,对于复发急性白血病[10]的治疗,主要以泊苷和 阿糖胞苷化疗药物为基础。方案则是根据单一药物化疗时的明显不足而设计的,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耐药性这一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1.2诱导分化和生物治疗 在诱导分化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产品也是层出不穷,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内容:①IFN及其诱生剂;②胸腺提取物如胸腺素;③淋巴因子及细胞因子,如TNF、IL、cF等;④肿瘤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⑤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疫苗;⑥免疫活性细胞,包括NK细胞,TIL,LAK细胞等;⑦其他免疫增强剂,如BCG,Leocticeuemia,CML有较大的前景[12]。我们相信,随着科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文 论文参考题目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78例临床疗效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及其实验研究 思路: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各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参麦、榄香烯、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体外肝癌细胞转移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统计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和省市中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2月间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和局部门诊病人,进展统计学处理。用MTT法观察三种中药注射液对肝癌细胞BEL-。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系统评价 思路: 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易致畸致残,是造成我国人群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安康。本病是以双手和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为主的对称性、持续性多关节炎。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尽管近年来生物制剂的出现给RA 的。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术后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思路: 目的:针对局部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后转移性肝癌(Hepatic Metastasis Carcinoma,HMC)患者“毒、瘀、虚〞之病机特点,拟定解毒化瘀为主治原那么之复方中药田柴合剂(TC Mixture),结合经皮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MC的疗效。方法:将46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手术后HMC。 题目: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中的评价 思路: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实施效果,分析实施中的各种变异,为建立方便可行、符合实际的临床路径提供依据,以便规该类患者的医护诊疗流程,最终到达降低医疗本钱,提高医疗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方法:1.制订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表;2.以2021年1月1日至。 题目: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与平安性的系统评价 思路: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可侵犯中轴关节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关节,导致疼痛、晨僵,并可渐进开展到关节强直。目前尚无根治AS的药物,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功能锻炼结合NSAIDs、DMARDs、生物制剂和激素等治疗。临床上多采用NSAIDs。 题目:“中西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在老年院中的应用研究 思路: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篇1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结论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 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 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2.3)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3.3)岁。 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1.2.1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 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 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 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 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 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 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

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中西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结合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学科。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旨在探究中西医临床医学发展现状、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的重视和认同,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现有研究指出,中西医临床医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强调了中西医学之间的融合,将中医的整体性与西医的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丰富了临床诊疗手段,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研究方法 1. 综合临床研究法:该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与分析,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定疾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客观地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2. 实验研究法:该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实验室中的动物或细胞模型,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机制的研究。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生物学基础,为中西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三、中西医临床医学应用前景

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发展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很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中医药的现代临床研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中医药的药理学、药效学等进行研究,为中医药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加科学的解释和依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利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物的协同作用,实现疾病的综合治疗。比如在癌症治疗中,结合放化疗和中医药治疗可以减轻治疗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 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慢性病:比如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性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中西医临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机制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丰富的治疗选择,也为疾病的预防与康复提供了新思路。未来的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解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各种挑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 中医药学学习心得篇一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 摘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 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生理学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 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 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于中西医结合论文优秀的范文

关于中西医结合论文优秀的范文 一、引言 中西医结合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 广泛应用和推崇。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西医学治疗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本文将介绍一篇优秀的中西医结合的论文,从中探讨其中的优秀之处。 二、论文简介 本文介绍的论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该论文是由中国医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编写的,主要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以及其治疗机理。 该论文在研究糖尿病治疗方面秉承了中西医结合的理念,结合了现代医学和传 统中医治疗方式,借鉴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优秀之处,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治疗方案。 三、论文的亮点 在论文中,作者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其亮 点如下: 1.充分结合中西医治疗方法 论文中提到了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治疗等,与现代医学的治疗 手段进行了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用中药来调节病人体内的平衡,还能采用现代医学的手段进行监测病情,从而制定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 2.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治疗糖尿病时,每个病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论文强调了个体化治疗 的方法。应用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和技术,对每个病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他们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该方法在论文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加强了对中医诊断方式的研究 本文对中医诊断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论文中介绍了一些中医诊断的方法,并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每个病人的 病情,从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四、结语 总体来说,本文所探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通过 整合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治疗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效地治疗病人,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推广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中医治疗方法的研究,探寻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发挥的优势。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是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阶段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这篇论 文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知识,通过研究和实践,对某一疾病或医学问 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或研究建议。本文将从中西医临床毕 业论文的重要性、撰写步骤以及一些实用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中 西医结合的理念也日益受到重视。而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 用中西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撰写论文,学生可以深入研究某一疾病 或医学问题,了解中西医学的异同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或研究建议。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医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 的参考和指导。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的撰写步骤。首先,学生需要选择一 个具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疾病或医学问题作为论文的研究对象。其次,学 生需要进行文献综述,对该疾病或医学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这一 步骤旨在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接着,学生需要设计并实施相应的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在数据分 析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发现,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或研究建议。最后,学生需要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并撰写成一篇完整的论文。 在撰写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时,有一些实用的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论文的质量。首先,学生应该注重论文的结构和逻辑。论文应该包括引言、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等部分,并且各个部分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

关系。其次,学生应该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时,学生应该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操作,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 学生还应该注重文献引用的规范性。在撰写论文时,学生应该引用相关的文献 并注明出处,避免抄袭和剽窃的行为。 总之,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是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阶段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通过撰写论文,学生可以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知识,对某一疾病或医学问题进行 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或研究建议。撰写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需要 学生进行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等步骤,并注重论文的结构、数据的准确性和文献引用的规范性。通过努力和实践,学生可以撰写出一 篇优秀的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为医学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西医结合论文

浅谈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的关系 [摘要]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关系的探讨逐年增多,各家学说不一,各执一辞。单一的辨证论治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医发展的需要,而单从辨病论治、全盘西化,又偏离了中医学发展的轨道。中医的辨证论治,西医的辨病论治,应该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但是二者孰主孰辅?是辨证论治指导辨病论治,还是辨病论治指导辨证论治?这是目前中医学发展的困惑。 关键字:辩证,辨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所谓辨证,就是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到的数据,全面了解病人所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明确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探察其邪正对比,从而掌握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实质,“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及方药。辨病治疗是西医认识、分析、辨别、治疗疾病的诊疗手段。现代中医临床在坚持传统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有无必要结合辨病而论治,观点不一,结合自身近30年的临证体会,笔者认为辨证与辨病的结合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辨证论证的特征与优缺点 辨证论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中医的辨证治疗认为一个病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辨证证候相同,则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此即所谓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由此可见中医辨证的“证”是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致病因素和机体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的概括。中医的辨证论治,辨的是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是以机体内在的生理病理状态为主,致病因素为辅,而建立起的一套完整的病证诊治体系。 中医历来重视辨证,但亦未忽视过辨病,甚至可以说中医的诊疗活动始于辨病识病。如早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记载有头、眼、耳、鼻等疾病16种;《周礼·疡

整理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1世纪,随着生物医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新的医学体系之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结合、融汇了中医药知识和西医药知识,取长补短、融会贯穿、防病治病、提高临床疗效,以新的医疗思维与模式效劳于人类安康,以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丰富了世界医学科学。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随着科学方法学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开展,临床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也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 等科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大大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开展,提高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根本思路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它表达了中医的整体恒动观,重视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西医以辨病为主,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因此,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根本思路。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展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经常采

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确定了许多种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根底。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然要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这样就开展成为西医的辨病与中医的辨证分型相结合。一个病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的反映,对辨证分型的不同看法,主要还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 另外一点是辨证分型中的治疗问题。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故一般都是按证型固定方药或主方。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的原那么。自古以来,除治疗专病的验方外,每个方剂都是为一定的证型而设立的。这样,每个证型有其相应的方剂,每个方剂也有其适应的证型,从而到达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早在?伤寒论?中就是按方剂的适应证型进展病证分类,每个证型各有相应的方剂,甚至以方剂作为证型的命名,这就是所谓“方证对应〞。 除了中医有辨证分型之外,西医的诊断中也有分型或分期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医和西医的分型依据是不同的,例如西医常以病理组织学变化,局部的功能变化或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分型的主要依据,而中医那么常依据整体的反响性或功能变化。多年来,对这两种分型进展了不少的比照研究,发现其间有一定的关系。但由于其着眼点和依据不同,不可能完全对应,所以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中,中医和西医的分型常只能相互补充,而不能彼此取代。 将西医的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本身就表达了同病异治的原那么。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将不同的疾病进展横的联系,发现局部病例尽管疾病的诊断不同,却有共同的证候,可用一样的治法和方药进展治疗,这又表达了异病同治的原那么。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既可以从某一种疾病出发,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也可以有方案地从某一证出发,对于假设干种不同疾病的患者中共同具有该证候者,应用一样的方法进展治疗,探讨辨证论治的规律。后者不仅能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同样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有效途径。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精选)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ﻫ《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2期.成战鹰.蓝文蕖.逯晶.刘惠娜. [2].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众科技》.2015年5期.刘丽. [3].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4期.郑玉玲.张大伟.彭新.张瑞.呼海涛.许国防.申意彩. [4].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ﻭ《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年z1期.程丽娟. [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认知度调查与分析. 《科教文汇》.2015年32期.武松.汪国兴.彭青和.王可.黄金玲.陈光亮. [6].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年22期.刘娜.欧阳.杜清. [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临床医学 专业》解读.ﻭ《中医教育》.2014年1期.何清湖.刘朝圣.

[8]."寓教于研"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ﻫ《医学信息》.2014年23期.丑天舒.杨彤.盛海峰.徐洋.宋程.邓奕辉. [9].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规划的研究.ﻫ《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10期.武志娟.谭玮璐.张 志敏.范萍.任培华.黄婉怡. [10].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教育环境的测量与分析.ﻭ《医学教育探索》.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收录ISTIC.2010年10期.赵琛.王欢.沈宇弘.张振贤.王怡.陈敏.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医院校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河南中医学院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调查.ﻫ作者:申晨.思想政治教育河南中医学院2013(学位年度) [2].腰段夹脊穴的临床应用解剖学与影像学研究. 作者:姜永霞.中西医临床医学温州医学院2012(学位年度) [3].对应针刺“足三里、阳陵泉”穴对CCI大鼠痛阈和P2X3受体的影响. 作者:操芬.中西医临床医学温州医学院2012(学位年度) [4].自然铜、鹿衔草对肺癌骨转移瘤抑制作用的研究.ﻭ作者:曹照文.中西医临床医学温州医学院2012(学位年度) [5].慢盆消炎方对慢性子宫内膜炎模型大鼠NFκB、IκBα及TNFα、MCP1表达的影响.ﻫ作者:张瑞.中西医临床医学温州医学院2012(学位年度)

中西医结合 论文

2013-2014 中西医结合导论论文 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报告 A repor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专业 :2012美容医学班 学号 : 12613035 指导老师:吴成长 学生:汪姗姗 论文完成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完成时间:2014/4/18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面对新兴的学科,描述各界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了解以及发展的态度。并针对中西医结合现存的状态,其次,提出发展壮大中西医结合的措施,实现美好蓝图。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看法态度现状措施 正文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中医历史的大国,但自从西医随着西方传教士踏上这片神州大地后,我国医学同时存在着两个医学体系“中医学是整体观,是辩证医学,西医学是是还原论,是辨病医学[1]。各界人士对着两种医学提出了不同看法,中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质疑和挑战,人们认为中医是经验的医学,没有足够的科学道理,以至于将中医学推到了濒临灭绝的局面。为了挽救这种局面,保护数千年来为人类健康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的医学,毛主席指出中国不可能长期两种医学,只能存在一种辩证的医学,实际上指出了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真理一元论说,对同一事物全面的真理性认识的客观真理只有一个,中医学是中国的国粹,是我们祖祖辈辈从亲身实践中得到的全面总结,它的实践性、真实性不容置疑,但同时西医基于科学的学科,从分子到物质,都是经过试验得出可靠结论,二者同有优点,也有不能忽视的缺点“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基于中医学和西医学都不完美,如果二者互取所长,纵深发展,在互补的情况下解决更多的医疗问题,那么中医学结合必将是最好的出路。 一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解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以前自己只是简单的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医疗与诊断手法的结合,中医中包涵西医,或西医中渗有中医就是结合,学了中西医结合导论后才知道它是理论上高层次的结合,高层次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所研究的项目或课题具体跨学科性质;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应用研究特征,发现的新知识解决于人类健康。疾病的防治以及医药学发展相关的问题有用;可开拓新的医学研究领域【2】但我个人觉得中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好像不能结合,也就在临床上把两者结合,比如西医手术的时候运用一些中医理论,像什么整体理论,就能考虑到手术对全身的影响,或者中药搭配西医,先用西医快速治标,在用中药缓慢治本。但不管是治疗与诊断的结合还是理论上高层次的结合,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医生诊治灵活技能,并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二我对中西医结合的看法 哲学上说新事物的产生于发展总是坎坷与曲折的,中西医结合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几度春秋的风吹雨打,但都毅然的生存至今,而且日益繁荣,中西医结合的学生遍布全国,中西医医院也参差林立,所以说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不是说中西医结合要代替中医或者西医,而是中西医结合会发展到优于那二者或者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我对中西医结合的态度 研究表明,近半中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持“不确定”态度,而西医近半持“非常乐观”的态度【3】就我自己个人经历来说,在上大学前我是非常不肯定中西医结合的。填志愿的时候,因为必须专业服从,本抱着一点侥幸的心理能分到中医专业,可是最后落了一个中西医结合,抱着录取通知书,没有一点开心,甚至想过复读一年,就像大家说的一样,中不中,西不西,不伦不类的,加上上了大学之后,课程以西医为主,西医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31.12%【4】中医的课程好少,感觉不是结合,是中医辅助西医发展,但随着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感觉中西医真的能结合,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举例子,比如一种疾病中医怎么治,而西医又怎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融合在一起,共同对医学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中西医结合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丰富了医学的研究领域。本文将就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应用及优势进行探讨。 一、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理论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基础之一。中医学相信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通过“气”与“血”之间的协调运动而实现的。疾病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气”和“血”失调、破坏和阻滞,导致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而西医学则采用推论、实验方法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中西医结合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医学的“整体观”。中西医结合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多方面因素。由此“整体性诊断”和“整体性治疗”成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之一。 二、中西医结合的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1. 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中西医结合以中医理论为主要基础,配合西医学术,突出中医诊法的辨证施治特点,通过“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多层面的检查,通过缜密排除法则外因素,以察性格、测脉象等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分析。 2. 中西医结合对疾病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主张采用“辨证论治”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较先进的西医诊疗技术相结合。通过综合运用各种疗法,实现疾病的控制、治疗和康复。例如,在治疗冠心病时,中西医结合可以采用草药、针灸和保守治疗等中医治疗方法,同时配合西医的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药物治疗等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二)中西医结合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优势,在公共卫生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中西医结合对于常见疾病和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有益。例如,针灸可以用来治疗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来预防疾病;中西医结合可以提供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2. 中西医结合在传染病控制和预防上具有潜在的优势。传染病的出现和传播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和导致的,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对于传染病发生及其爆发因子上的调节,如气候改变、环境因素及修改人类健康行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通过对从病初

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西医,通常所指西方国家的医学。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 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浅析西医临床合理使用中成药 【摘要】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下,以中药材为主,在 中药方剂中根据相关处方进行中成药的制备。因为中成药使用较 为简便,同时价格较为合理,大部分的西医同样会采用中成药对 患者进行治疗。而在使用中成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合理使用现象,所以西医临床应合理使用中成药,以利于医疗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西医临床;合理用药;中成药 我国西医临床中,使用中成药进行治疗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现象有利于我国中药的发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所产生的多 数作用并未经过证实以及研究,与此同时,中药为单独体系,西 医对其掌握程度不能够单凭一张处方说明[1]。而大部分研究则证 实中西医联合应用在一定情况下会改变西药自身作用,然而西药 如果存在较窄的安全计量范围,那么在临床中则会出现严重的影响。 1西医不应盲目进行联合用药

西医在临床用药中采用中成药能够有效的提升治疗效果,有 助于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如果联合用药使用不合理,则会降低 药物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严重者则会对 自身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中成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应按照循证用药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实际治疗中不对症的现象常 有发生[2]。例如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西医如果想 联合用药则需要邀请中医进行联合会诊,诊断患者疾病的类型, 随后进行对症治疗。而采用人参治疗时同样需要进行辨证治疗, 如果患者为热证以及实证则不应采用人参,对于阴虚的患者使用 人参之后会产生便秘现象,同时还会加重自身的病情。所以,通 常情况下身体较为健康且未产生虚症的患者则不需要采用人参。 2遵循配伍原则 将中西药进行联合应用则需要对其之间产生的反应予以重视。而物质均通过化学物质所构成,因此在进行中西药联合应用时需 要对药物自身所产生的反应予以注意[3]。若不能正确进行联合应 用则会降低药物的治疗效果,严重者会引发药源性疾病。例如包 含有机酸的山楂丸以及护肝片等药物不应与氨茶碱以及苏打片进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5000字_中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5000字_中医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医临床医学论文5000字(一):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论文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 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 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 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 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 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 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