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_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_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_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一):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中的问题探析论文

键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力量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是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体。经过50多年的艰难

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即“两个

基础,一个临床”,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

学和管理的专业后备人才和生力军。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时代的

到来,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各种矛盾日渐凸显,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造成在很多毕业生招聘会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

学生中医院和西医院均不想要的怪现象。笔者对此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起来有

以下3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1现状分析

1.1基础不扎实,学生多偏重西医中医和西医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讲究整体,西医讲究还原。西医有一个量化、客观、具体的标准,可以指导

学生的学习。而中医是宏观整体的,更多地依靠医生主观的辨证。中医的学习更

注重学生自身的悟性,而多数学生在接触中医之前所学的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其思维方式与西医类似。如果学生的悟性不高,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以西医为主,忽略中医,因为西医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不扎实。而对于西医基础理论,由于学时有限,教师也会精简一些内容,导致西医学习不深入。尽管专家们在如何学习中医、西医及学到何种程度方面争议颇多,但普遍认可学好中医、西医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在基础知识没有学透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一种奢望。

1.2对临床实践重视不够中西医结合之所以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主要是由于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疗效既高于中医治疗也高于西医治疗的效果。从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看,中西医结合临床体系相对较为成熟,已有一套主导临床的思维方法——病证结合,积累了大量各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学科本身内在的特点和特色。医学本科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临床医师,所以临床教学是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切入点。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对临床实践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2.1在课程安排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目前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学生缺少教学见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由于缺少这些内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明显感觉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接诊时问诊不系统、查体不全面、操作不规范,导致病史、体征等临床资料不全面、不准确,以致不能正确地辨病辨证。同时在临床实习阶段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严格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最终导致学生临床能力的不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1.2.2学生主观上对临床实践不重视:由于就业的压力较大,多数学生在最后一年临床实习阶段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和考研上,要么频繁地参加各种招聘会,要么闭门苦读理论知识准备考研,极少有学生能安心实习,从而导致临床技能缺乏。而临床技能和经验的缺乏进而又会引起用人单位积极性的下降,使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造成恶性循环。

1.3缺乏创新精神多年来,许多专家对“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做过有意义的探讨。陈士奎对中西医结合医学下的定义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1]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是新理论、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应富有创新精神,培养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要有创新意识。但就现状来看,在我们的教育中尚未真正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多数教师的授课仍然是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填鸭式僵化的教学方法常常导致学生思路狭窄,各学科之间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学生不了解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很难形成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则难以找到中医和西医的结合点,中西医结合则很难发展。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国内还属初级阶段,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2主要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工作。

2.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临床实践能力调整课程结构,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实验课时,增加学生临床实践的时间。精简教学内容,删减重复,突出重点。从课程群建设角度,将中西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优化、整合,做到减少重复,相互衔接,有机联系,既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中西医基础理论,又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另外,中医课程应从传统文化教育着手,可以增开一些选修课,注重中医思维能力的训练。多阅读一些古代经典医籍,体会其精髓,更好地搜寻前人具有指导或研究应用价值的理、法、方、药,把精髓继承下来,使之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寻求中西医间更多的融通结合点。临床实践教学应强化以下3个环节。

2.1.1教学见习:目的在于使学生全面认识并了解中西医诊疗的一般过程,用临床获得的感性知识验证课堂所学的知识,巩固并扩充理论知识,初步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2.1.2强化训练:针对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临床基本技能较缺乏的现实,增设强化训练。可以应用电子标准化病人创建“模拟医院”,学生通过对标准化病人的试诊,进一步学习各种操作技能,巩固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初步应用中西医两种知识和技能解决一些较为简单的诊疗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为后期临床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2.1.3毕业实习:这一阶段,学生以实习医生身份直接参加医院临床工作。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全部中西医专业理论知识,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

项医疗任务,熟悉并掌握医疗过程中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诊疗能力,即能运用中医辨证、西医辨病的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技术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掌握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抢救危重病人的方法,以期成为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医生。

2.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开发其创造性潜能,促进其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教会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学生对只会一字不漏地读教材、读课件的老师特别反感的原因。我们可以改革一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探究式思维,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一些院校已经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在中西医结合专业桥梁课中,应用问题教学模式(PBL)教改实验,或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等。通过问题病案的选择和设计,分组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总结评价反思等教育过程,实现了临床与各基础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2-3]

继承和创新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不变的主题。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在本科教育过程中,除了完成教育大纲规定的讲授内容外,教师可将自已的科研思路和体会转化为教学内容,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课堂教学时适当向纵深拓展,让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发现,以及今后研究探索的方向。另外,根据学生个性,选拔一些基本功扎实的高年级学生,让他们较早参与科研过程,在实践中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2.3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特别需要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要造就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就对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尤其是临床课程教学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从事临床课教学的教师,既要中西兼顾,又要掌握所讲授课程的最新科研进展及动态,将其纳入教学中。这就要求临床教学教师除了要有较扎实的中、西医学知识之外,还要有创新意识,要勇于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我们可以从3方面入手提高师资水平:①鼓励和要求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②举办中学西、西学中两种形式的临床课程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水平;③定期开展前沿学科的学术报告,使教师了解一些最新的科研动态,开阔学术视野,有助于发现中西医更多的结合点。

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是中西医结合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是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体。加强学生对中西医结合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掌握,培养他们科研创新的能力是现阶段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关键所在。

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西医结合本科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及相关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通过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满意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为今后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以大连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3所学校共650名中西医临床

医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自制式问卷调查。运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借助SPSS17.0软件,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所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总体满意度为31.1%,专业期望满意度为37.3%,课程设置满意度为27.4%。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学生对专业发展的满意期望值较高。结论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应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满意度;问卷调查;教学管理

中西医结合教育自建国以来一直受到人民政府和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自1993年湖南中医学院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批准下首次正式开设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以来,各大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中西医临床本科专业。对于这个相对“年轻”的专业,各路专家、学者一直都在不同方面思考和研究。以“中西医结合”“本科”为关键字在CNKI上检索近10年的文献发现,目前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上,不管是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期望,还是针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的调查研究,都唯独忽略了教育对象-本科生,缺乏从学生角度调查分析。本文以大连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专业本科生对专业满意度现状,为中西医临床专业本科生教育稳步发展提供数据铺垫,为培养中西医人才提供方向。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大连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3所高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共发放纸质问卷650份。

1.2调查方式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在调查人员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的情况下,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调查问卷填写工作,当场收卷。

1.3调查工具与问卷设计本研究的问卷以ACSI满意度模型为基础,以张长海[1]教授在关于档案学专业本科生专业满意度实证研究中所做的调查问卷为模版。同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辅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结合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建议而重新设计。问卷包括一般信息、专业期望、教育教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课程设置、感知专业价值、未来专业方向、总体专业满意度共计8个维度,共设置51个问题。其中还包括“本专业最满意的地方”与“最不满意的地方”2个开放型主观题。封闭问题采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5级Likert量表分级评分,调查者可从“非常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5个选项中选择。问卷设计完毕后,邀请10名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预调查,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深度探讨,去除被认为不重要的问题,增设了他们认为遗漏的且有必要的问题,并对几个容易发生歧义的问题进行了修正。

1.4统计学方法运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х2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实际回收516份,问卷回收率为79.38%。得到有效问卷501份,问卷合格率为97.09%。

2.13所学校学生总体专业满意度分析在501份调查问卷中31.1%的被调查者对本专业满意。通过三所学校之间的比较发现,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满意度最高(38.9%),大连医科大学的专业满意度(29.4%),华中科技大学的专业满意度最低(14.7%)。见表1。

2.23所学校学生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由于低年级学生尚未完成本科学习课程,无法对课程设置做出准确的满意度评价,故在问卷教课程设置相应题目中注明“一、二、三年级的不填写”。课程设置指标中设计了课程设置、课时安排2个指标。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为27.4%,不同学校课程设置满意度有差异(х2 =21.364,P=0.006):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满意度最高(35.7%),华中科技大学的满意度最低(14.0%)。课时安排的总体满意度为30.7%,而不同学校课时安排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1

3.186,P=0.106)。见表2。

表23所学校学生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人数(%)]

pagenumber_ebook=143,pagenumber_book=139

注:课程设置х2=21.364,P=0.006;课时安排:х2=13.186,P=0.106

2.33所学校学生感知专业价值的满意度分析在感知专业价值指标下设计了自我就业竞争力、本专业就业前景、自我综合素质3个指标。其中自我就业竞争力的总体满意度为31.2%,不同学校间自我就业竞争力满意度有差异(х2=3

3.853,P=0.000):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满意度最高(37.4%),华中科技大学的满意度最低(13.3%);就业前景的总体满意度为27.6%,不同学校间就业前景满意度有差异(х2=43.635,P=0.000):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满意度最高(32.2%),华中科技大学的满意度最低(9.3%);自我综合素质的总体满意度为25.7%,不同学校间自我综合素质满意度有差异(х2=2

4.294,P=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满意度最高(29.2%),华中科技大学的满意度最低(13.3%)。通过这三项指标可发现,在感知专业价值上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满意度最高,大连医科大学其次,华中科技大学最低。见表3。

3讨论

作为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这件“产品”的“消费者”—学生,自然是最有话语权,学生对于本专业的专业满意度是研究、改进和完善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可以总结如下:

3.1总体专业满意度分析在这501份调查问卷中31.1%的被调查者对本专业满意,29.6%的被调查者对本专业不满意,以上明显低于医学类本科生60.5%的本专业满意数据[2],也明显低于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本科生71%的专业满意度[3]。分析造成本专业较低满意度的原因:⑴盲目的专业选择。学科内人士尚不能说清楚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对于一个年仅18岁的高中生及其家长而言,能够

对中西医结合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很难的。加上高校对中西医结合专业过度褒奖性的宣传,造成学生的选择盲目性[4];⑵堪忧的就业前景。作为一个临床专业中非主流专业,隶属于大临床中的一个分支,大临床学生可以就业后从事本专业,而本专业却无法逾越从事大临床工作。对于学生就业范围明显缩小,就业存在难度,不利于今后发展;⑶堪忧的社会地位。与其他相同的五年制本科阶段,学生需要掌握中医、西医2套医学体系,导致本专业学生中医不通、西医不精,无法被综合性医院或中医院所认可。

3.2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就中西医临床本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言,传统中医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多只增加了西医课程的内容和学时,多数仍以中医学课程为主[5]。而西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则因其西医师资配备、教学设施齐全,课程设置主要以西医学课程为重,中医学专业课程相对设置不全[5]。另一方面,无论是西医院校还是中医院校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或多或少存在整体优化模式欠完善、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培养质量欠理想等状况,具体表现为:(1)学科之间彼此孤立,只是机械的结合,缺乏人文、理学的衔接和引导,导致对中、西医学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的了解,后续课程(主要是临床课程)学习比较吃力;(2)课程主体只是简单的由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四大块组成,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纵向沟通,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加以合理应用;(3)强调必修课的重要性,却很少开设与中西医结合相关的特色选修课。开设的选修课也无法做到跟必修课一样有统一的教材和充足的学时,无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4)教材的编写上,以各自系统为逻辑,彼此独立、缺少联系,使

学生难以理解和汲取两种理论体系的精华,取长补短;(5)于五年之内融汇中西有着巨大的难度,课程设置不够精简,临床试验课程太少,不能立竿见影。

3.3感知专业价值满意度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山东中医药大学满意度最高,大连医科大学其次,华中科技大学最低,导致满意度差异的可能因素:专业设置没有特色,新生刚入学时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缺乏就业指导,学校能提供的就业信息量偏少,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不明朗,就业前景满意度也就不高;再者,与五年学制临床专业比较,本专业需同时掌握中医、西医两套知识理论体系,中医知识不及传统中医专业毕业生,西医知识不及传统西医专业的毕业生,从而导致自我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的满意度不高。当然,学生个体因素不容忽视。多数学生期望值较高,不愿进入基层单位,希望进入市级以上及三甲医院工作,从而使就业竞争压力增加,造成“就业难、难就业”的假象,影响学生对感知专业价值的满意度。

综上,政策宣传和就业思想教育应当从学生入校时就入手,大学五年都要进行全程的有针对性、有规划的教育[6]。同时,优化课程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努力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专业满意度,为推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_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_中西医结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西医结合本科论文3600字(一):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中的问题探析论文 键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力量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是当前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体。经过50多年的艰难 探索,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即“两个 基础,一个临床”,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 学和管理的专业后备人才和生力军。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时代的 到来,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各种矛盾日渐凸显,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用人单位的积极性,造成在很多毕业生招聘会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 学生中医院和西医院均不想要的怪现象。笔者对此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起来有 以下3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1现状分析 1.1基础不扎实,学生多偏重西医中医和西医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讲究整体,西医讲究还原。西医有一个量化、客观、具体的标准,可以指导 学生的学习。而中医是宏观整体的,更多地依靠医生主观的辨证。中医的学习更 注重学生自身的悟性,而多数学生在接触中医之前所学的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其思维方式与西医类似。如果学生的悟性不高,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以西医为主,忽略中医,因为西医的思维方式更容易接受和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中医基础理论掌握不扎实。而对于西医基础理论,由于学时有限,教师也会精简一些内容,导致西医学习不深入。尽管专家们在如何学习中医、西医及学到何种程度方面争议颇多,但普遍认可学好中医、西医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在基础知识没有学透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只能是一种奢望。 1.2对临床实践重视不够中西医结合之所以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主要是由于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的疗效既高于中医治疗也高于西医治疗的效果。从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的现状看,中西医结合临床体系相对较为成熟,已有一套主导临床的思维方法——病证结合,积累了大量各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学科本身内在的特点和特色。医学本科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临床医师,所以临床教学是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切入点。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对临床实践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2.1在课程安排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目前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学生缺少教学见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由于缺少这些内容,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明显感觉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接诊时问诊不系统、查体不全面、操作不规范,导致病史、体征等临床资料不全面、不准确,以致不能正确地辨病辨证。同时在临床实习阶段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缺乏严格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最终导致学生临床能力的不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中西医临床论文集锦9篇

中西医临床论文集锦9篇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中医和西医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尤其当现代医学疾病谱改变,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更促使中西医之间的渗透日益加深和扩展。如在代谢综合征、医源性疾病、sars等疾病方面,中、西医临床医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中西医学诊疗手段进行治疗工作,并取得了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更好的疗效,充分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极大优势。 1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源于东方中国文化的中医学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的西医学,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了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 1.1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特色 西医学侧重于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其立论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严谨,概念明确,体系开放,可重复性强;其治疗上强调人得的“病”,疾病诊断规范,疗效确切,体现的多是普遍性。中医学则重视得病的“人”;其立论具备现代“三论”科学思想的整体恒动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和养生防病更符合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其治疗上偏重于研究自然、社会、身心一体化的人,临床上强调个性化治疗,体现更多的是特殊性。 1.2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缺点不足

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弘扬自身优势的同时,亦显现出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如西医学偏重局部微观研究和定量检测,整体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存在不足,总体上仍偏重于生物医学,尚未真正完成医学模式的现代转变,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中医学则受传统文化羁绊,学科的现代医学科学基础较薄弱,理论概念较抽象,以经验知识主导,临床疗效可重复性低,技术方法传统古朴,缺乏当代医学公认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发展。故有人评价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格物太过则涉于固,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涉于虚。 比较不难发现,中、西医学的不足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重视整体与辨证论治的中医学与重视局部器官、细胞形态结构的西医学,具有明显的可相融性和可互补性,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取彼之长,克己之短,临床互用。中西医结合医学正是两种医学从差异、互补逐步走向渗透、融合的新学科。目前,中西医结合学科从患者的临床现象入手,从现代科学的定性、定量,对患者的整体和局部病理生理学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化研究,即“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提高了临床疗效。相信,这一新学科将会在科学相近相似之处,寻求还原分析法与系统整体法相结合,进而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走向,决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现实可行与不可或缺。而“病证结合”这一中西医结合模式所展示的疗效,也体现了理论发展和教育本身的规律,即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2中西医结合本科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为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方法,比较两者的不同点,吸收两者之长,确定

中医医学论文范文:谈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人才培养

谈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人才培养摘要:中医药文化是祖国医学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秀群体。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出发,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加强中医药文化培养进行探讨,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具有技能型与较高中医药文化素养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人才;高职高专院校 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发展中的瑰宝,是人们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体系[1]。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而中医人才则是直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优秀群体,而优秀的中医人才则是同时具备较高的临床技能和中医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2]。只有培育一批素质良好的中医药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中医药文化才能代代传承。纵观国内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多重技能型的培养,而轻中医药文化人文素养的培育[3]。这种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阻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进而影响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很少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研究,缺乏借鉴经验[4]。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一条技术技能与中医药文化素养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新型培养模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及中医学更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医药文化概念、传承及发展现状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将中医文化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广义(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和狭义(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的两个角度阐释了中医文化的概念[5]。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有着辉煌发展阶段,也经历过挫败甚至面临濒危的发展境遇,直到2003年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中药在抗击非典SARS病毒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重新赢得了世人的信任,中医的发展再次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5年屠呦呦因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获得了医学诺贝尔奖,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医的疗效和发展的无限潜力。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中医学的发展及中医药文化的建设。2009年国家出台的《中医药发展意见》中确定了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方略。2010年我国中医学中的针灸率先成功申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研究部署了“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2016年国务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中共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为我国中医学、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2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 2.1培养中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师承制学习以及继续教育,其中全日制高等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而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全日制高等教育来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是采取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床实习的模

中医药学论文范文:中西医结合模式对比

中西医结合模式对比 1全面认识中医和西医是发挥中西 医各自优势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中医和西医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是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只有把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看出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 1.1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1.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中医学产生于古代科学技术时代,以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母体,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为其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目前在我国医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的“医哲交融”,形成了“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为一体,这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此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非常罕见的。 1.1.2中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医学发展的大概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为中医重新确定了它的重要的地位,提供了时代机遇。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人口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中医学的摄生、养生、保健学的独特的理论和技术;疾病谱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与中医学整体调节;心身健康的心理学与中医五脏和五志相关性的心理学特点;现代医学高度分化的研究方法,需要高度综合,还原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性的研究;文化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等。以上种种变化,说明了现代医学所追求的方向,恰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优选4篇)

中西医论文范文3000字(优选4篇) 关键词:西药中药化;药性研究 1中西药的区别与互通 按照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划分,药物分为中药和西药两大类别:中药是 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特性,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 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药物,主要由复方的天然中药材及在此基 础上提纯复合而成的中成药构成;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 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 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主要为单一或有限几个化合物单体构成,多为化学 制剂和生物制品。 正如中医与西医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认识存在差异,中药与西药之间 差别也十分明显。一是用药机理不同。中药更多考虑人体机能的恢复,治 的是“症”,用药的机理多为“调整”,西药以恢复人体脏器的实体为目的,治的是“病”,用药的机理也多为“对抗”。二是药物的作用模式不同。中药多采取不同的活性物质作用于多个不同的靶点而产生协同、放大 的优势作用,以整体的观念治疗病症;西药多采用化合物单体作用于特定 的靶点,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和专一性。三是药物组合方式不同。中药多 为复方而西药多为单一化学成分。 尽管中药西药属于不同的药物体系,区别明显,但在现代科学研究和 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中药与西药之间存在一定的互通性,如:黄连、麻黄、丹参、川芎、青蒿等传统中药材经过提纯,获得了针对原病症效果 更佳的黄连素、_、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多种新型西药,阿托品、 强的松等部分西药在广泛的临床使用的基础上暴露出一些中药特性和功效。

经过现代科学的研究,部分中药特别是中成药已可按西医药学理论来使用;西药在治疗艾滋病、高血压等顽疾时,通过采取类似中药复方式的联合用 药疗法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2西药中药化的可行性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的特性为指标,来研 究目前使用的西药,使其具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重要的中药基 本属性,从而能够按照中医药的辨证施治、“七情和合”等理论来指导中 医临床使用。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无论中药和西药,其有效成分都是化合物分子, 正是这些单一或聚合的化合物分子作用于人体,决定着药物的药性及功效,因此二者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临床医学实践也已证明,西药在 临床应用时,若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分型规律选择应用,往往会对疾病有较 好的疗效,从侧面说明一些西药已经表现出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氢化 可的松,它对肾阳虚患者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 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但易引 起患者的恶心、呕吐等反应,而反应的程度往往与患者的体质状况有很大 关系,体质差者反应强,体质好者反应轻,说明其具备中药苦寒的特性,在清 热泻火的同时,易于伤及脾胃阳气。这说明西药具有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3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西药的中药属性。从现有西药的特性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在于临床研究。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非中药物质为中药 的传统,研究经验丰富、标准明确、方法成熟,其吸收转化方法主要为临 床研究,如能使寒证得以治愈、对热证无效或加重病情的药物,其为热性; 若能使热毒之证得解,则其功效为清热解毒,或清热凉血解毒,其他亦然。

中医药学论文范文:中医对外传播障碍研究

中医对外传播障碍研究 摘要:本文以价值取向理论为根基,探讨中医对外传播障碍。从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拓展至中西医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的层面,并基于此探究中医对外传播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通过探索促进中医国际化的对策,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价值取向理论;中医对外传播;传播障碍 1绪论 近年来,随着西医诸多弊端日益显露,西方兴起了中医热。中西医文化的差异制约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应用,故从跨文化角度探索中医对外传播障碍对中医传播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学者就中医对外传播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学者对其主体化倾向进行了深刻研究,[1]也有学者研究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2]另外,还有学者基于价值取向理论分析中西养生观的差异。[3]与国内学者不同,国外学者关于中医对外传播的研究更侧重中医药的标准化。[4]但将中医相关内容和跨文化交际结合探讨的情况少见。由于中医对外传播本就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价值取向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根源,故本文将基于克拉克洪价值取向理论,探究中医对外传播的障碍及其原因,并探索相应对策。 2克拉克洪价值取向理论 克拉克洪价值取向包括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活动、关系和时间。人性取向有性善论、性恶论及二者兼具;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有服从、征服和和谐;人类活动取向有做事、存在和成为;关系取向包括个体主义、等级制和附属性。时间取向有过去、现在和未来。[5] 3价值取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对外传播障碍分析

3.1尚未成熟的中医标准化体系 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故而缺少西医的标准化体系。其诊断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准确性和稳定性上存在一定不足。中医用药没有明确的标准,而是根据中医的经验辨证论治,这对中医药的传播有很大的限制。而追溯其根本,与中西方的人性观有着密切联系。 3.2中医的“去中国化” 中医在传播过程中为了顺应西方文明,进行了很多变革,例如中药本来源于自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将中药进行配伍后发挥特定的功效,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体现。而中药在对外传播时,往往只有其提取成分能被认可,这是一种“去中国化”的征服自然的体现。 3.3中医诊断的“伪科学” 中医诊断是一个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过程,其诊断结果往往是一些阴阳气血或脏腑虚实等不具体的描述,缺少具体数据,故而中医常被认为是“伪科学”。实际上,中西医诊断的差别与中西方的活动取向密切相关。 3.4养生观念的偏差 中医和西医都提倡保持健康。中医将人视为整体,认为局部的变化与全身五脏六腑等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强调神志与环境的影响。西医则更偏向于局部、有针对性的锻炼,因而有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诸多分类。其差别的根本在于中西医关系取向的差异。 3.5中医的不完善教育 中医的教育本于黄帝内经等经典,属于过去取向,但是现代医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强调未来取向。目前中医院校大都同时跟进中医和现代医学,其实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混乱,导致中医传播障碍。其传播障碍之原因在于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的冲突。 4价值取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对外传播障碍成因

中医学毕业论文2

中医学毕业论文(2)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 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 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 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 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 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 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 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 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 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 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 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 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 《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

一篇标准的中医学论文范文(实用46篇)明确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对于所有中医院校而言,首 先是要对自己学校做出一个精准的定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何清湖教 授指出,每个大学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本科学制 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硕连读学制的目标是什么,本硕博学制的目标是什么。各个学制之间的目标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学校对各学制的培养方案进 行调整,根据自己的学校条件来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出属于各学制的独 特的培养模式。 循序渐进在对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不可追求过快的速度,追 求过快的速度只会导致质量的下降,正如金字塔需要将地基稳固,再一层 一层往上累积一样,如果地基未垒好就往上添砖加瓦,看似牢固的金字塔 实则岌岌可危。中医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医基础理论就是 地基,只有将基础理论掌握牢固了,才能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去追求更高 阶的知识。因而要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课程,一步一步地稳固知识。 注重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四部经典巨著,它们构建了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中医药理论体系 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工具。甚者有,不读《伤寒》不 知辨证,不读《金匮》不知病源的言论,经典作用可见一斑。但学生目前 学的东西过于繁杂,不仅有经典,还有英语、各种西医教材,这样反而导 致学生的中医根基不扎实,导致进入临床后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各大中 医学校应立足于经典知识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加强临床任何一门医学都离不开临床实践,中医学也不例外。中医学 发展从古发展至今,仍能在医学界中占有一席地位的原因就在于实际疗效。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的理论根源,更是其发展的核心。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

西药学毕业论文

西药学毕业论文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西药有较好的疗效。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药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西药学毕业论文篇1 浅析西药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应用 【论文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阿莫西林的理化特性、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方面的应用。重点阐述了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临床上的应用表现以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阿莫西林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提供,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西;阿莫西林;应用 1阿莫西林的理化特性 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O)是一种带有氨基侧链的青霉素,其化学结构在AMP的 侧链苯环上多一个羟基,两者性质类似。AMO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微 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比旋度为+2900~ +3100。 2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AMO抗菌活性起主要作用的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中的β-内酰胺环,可专一性 地与细菌内膜上靶位点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阻碍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的细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3阿莫西林的临床应用 3.1抗菌作用其抗菌谱和对绝大多数细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基本与氨芐青霉素相同。但 对肠球菌和沙门氏菌的作用较后者强2倍,另外,体外杀菌实验和感染动物保护实验显示,本品对多种细菌的杀菌作用较氨芐迅速而强。这可能因为:它穿透细胞壁的能力较强:它作用于细菌细胞壁,使细胞壁的合成受到抑制。 3.2吸收、分布和排泄本品在人和非反刍动物胃肠道的良好吸收(吸收率为74-94%) 和在组织体液中的浓度高,使其在体内抗菌作用明显优于氨芐青霉素。在人医临床上,口服本品0.5g的高峰血清浓度于1小时达到,为10.0μg/ml,约为口服同剂量氨芐的2.5 倍。肌注给药的血清浓度与口服给药相似,也与肌肉注射同量氨芐青霉素的相仿。快速静脉推注0.5g本品后5分钟的血清浓度为42.6μg/ml,5小时后为1μg/ml,消除半衰期为1.08小时。本品广泛分布于肝、肺、肾、肌肉、前列腺、胆汁、腹水,而乳汁、唾液中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摘要:在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今天,合理用药是临床医师和药师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讨论中西药配伍禁忌,以增强疗效、避免不良反应为目的。 引言:中西药配伍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手段之一,但不合理用药现象仍然存在。中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经验,而中西药配伍禁忌在临床上却重视不够。本文将讨论中西药联用时药物所发生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药理变化,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的降低、毒性反应的增加等问题。 一、理化性质改变。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某些中药和中成药如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黄、 麻仁丸、利胆片等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例如,与四环素类、红霉素等甙类、、阿托品等生物碱以及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 2、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 的制剂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3、酸碱中和五昧子、女贞子等酸性中药与氧氧化铝、氨 茶碱等碱性西药合用,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会起中和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二、药理变化。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药动学变化 1)碱性中药如硼砂、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等及其制剂与 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亚铁等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与奎宁、氯奎、强力霉素、新斯的明联用会使其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与奎尼丁联用会导致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中毒。 2)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等,使尿液酸化药等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 3)中西药配伍后,不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 物的血药浓度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结合。例如,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4)尿酸碱度影响药物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体液,从而影 响药物的排泄。例如,双黄连与氨苄青霉素合用,双黄连竞争

药学发展论文范文

药学发展论文范文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 药学进展论文范文第1篇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行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相互促进,不断深化,最终达中西医药学结合。中西药学所供应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别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打算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相互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需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的团结协作,还应汲取多学科工参与。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争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协作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协作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

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上升、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协作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协作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自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协作起作用)。 其次,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转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状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应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推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全都结论,由于标准不一。而对此种状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

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

中医药学术论文摘要范文 在传统的中医药领域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中药的认 知程度不断提高,中药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备受人们青睐的疗效手段。研究中药成分的药效以及对人体系统的作用机制,对于推动中医药 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中药临床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将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深入的阐述,介绍中药在医学领域中 的应用对于人体健康的保障以及未来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方向。 首先,中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表现得十分广泛。中药可以治 疗的范畴包括了:呼吸、消化、代谢、心脑血管、免疫、血液、泌 尿等系统疾病。举例来说,人参这种中草药具有提高心脏功能,改 善人体免疫力,以及对心律失常等多重功效。另外,市面上的一些 药店兴起了中药炮制的趋势,将中药进行加工炮制以达到更好的药效。例如龙眼肉,喜马拉雅天山雪莲,人工麝香等具有极高药效的 中草药。 其次,中药对人体系统的作用机制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进行针 对性的较为深入的探究。一些中药研究人员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 中药的疗效与它们所包含的活性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 中草药黄芪可以起到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黄芪中的 甘露醇和甘草酸对T细胞有着显著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增强人体 免疫力的目的。此外,不同的中草药对于人体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究,才能真正发挥中药的疗效。

最后,对于未来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和思考。首先,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尽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应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物学等多学科进行结合,以实现对中药药效、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学作用机制的全面研究。其次,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重视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方法,探索中西医共同诊疗的可能性,开展中西药物联用的新型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中西医交融,互利共赢,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最后,加强中草药质量管理,提高中草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广大民众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科在治疗百病方面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其活性成分的药效与人体各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未来中医药领域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实践和中草药质量管理,推动中医药学科向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迈进。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b819109141.html, 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等本科教育临床培养模式的探讨.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4年2期.成战鹰.蓝文蕖.逯晶.刘惠娜. [2].浅析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大众科技》.2015年5期.刘丽. [3].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年4期.郑玉玲.张大伟.彭新.张瑞.呼海涛.许国防.申意彩. [4].整合医学教育模式下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5年z1期.程丽娟. [5].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本专业所开课程认知度调查与分析. 《科教文汇》.2015年32期.武松.汪国兴.彭青和.王可.黄金玲.陈光亮. [6].高等中医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观调查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年22期.刘娜.欧阳.杜清. [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解读. 《中医教育》.2014年1期.何清湖.刘朝圣. [8]."寓教于研"培养拔尖创新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信息》.2014年23期.丑天舒.杨彤.盛海峰.徐洋.宋程.邓奕辉. [9].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规划的研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年10期.武志娟.谭玮璐.张志敏.范萍.任培华.黄婉怡. [10].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教育环境的测量与分析. 《医学教育探索》.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赵琛.王欢.沈宇弘.张振贤.王怡.陈敏.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例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例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我国“中西医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中医和西医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尤其当现代医学疾病谱改变,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更促使中西医之间的渗透日益加深和扩展。如在代谢综合征、医源性疾病、sars等疾病方面,中、西医临床医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 中西医学诊疗手段进行治疗工作,并取得了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更好的疗效,充分显示 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极大优势。 1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源于东方中国文化的中医学与源于西方欧洲文化的西医学,尽管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的不同,形成了认识与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两种医学体系。 1.1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特色 西医学侧重于研究作为生物体的人;其立论以实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严谨,概念明确,体系开放,可重复性强;其治疗上强调人得的“病”,疾病诊断规范,疗效确切,体现的 多是普遍性。中医学则重视得病的“人”;其立论具备现代“三论”科学思想的整体恒动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论治和养生防病更符合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其治 疗上偏重于研究自然、社会、身心一体化的人,临床上强调个性化治疗,体现更多的 是特殊性。 1.2 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缺点不足 中、西医两种医学在弘扬自身优势的同时,亦显现出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如西医学 偏重局部微观研究和定量检测,整体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存在不足,总体上仍偏重于 生物医学,尚未真正完成医学模式的现代转变,导致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 中医学则受传统文化羁绊,学科的现代医学科学基础较薄弱,理论概念较抽象,以经验 知识主导,临床疗效可重复性低,技术方法传统古朴,缺乏当代医学公认的评价方法和 技术标准,不利于学术创新发展。故有人评价西医学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格物太过 则涉于固,中医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过而涉于虚。 比较不难发现,中、西医学的不足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恰好是对方的优势所在。重视整体与辨证论治的中医学与重视局部器官、细胞形态结构的西医学,具有明显 的可相融性和可互补性,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取彼之长,克己之短,临床互用。中西医结 合医学正是两种医学从差异、互补逐步走向渗透、融合的新学科。目前,中西医结 合学科从患者的临床现象入手,从现代科学的定性、定量,对患者的整体和局部病理 生理学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化研究,即“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提高了临床疗效。相信, 这一新学科将会在科学相近相似之处,寻求还原分析法与系统整体法相结合,进而 揭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现代 医学发展的这一走向,决定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的现实可行与不可或缺。而“病证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 一项工作方针。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 阅读参考! 篇1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 摘要:近年来中医在治疗白血病方面的思路已越来越清晰, 并且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我们将通过参考近年来的各类相关 文献,总结中西医治疗的主要思路,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点 和不足,扬长避短,为日后治愈白血病而努力。 关键词:白血病;中西医结合;西医;中医;砷剂 1西医治疗 白血病是起源于人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1]。近年来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不断有治疗白血病的新药物被 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而现在的西医治疗主要可分为3个方面:化学治疗[2]、诱导分化[3]和生物治疗[4]、基因治疗[5]和骨髓移植[6]。

1.1化学治疗化学治疗起源于1948年,因为氨甲喋吟治 疗白血病的成功,开辟了化疗治疗白血病的途径[7]。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实践发现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后,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同时,治疗成人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以应用含去甲氧基柔红霉素的化疗方案 [9]。目前,对于复发急性白血病[10]的治疗,主要以泊苷和 阿糖胞苷化疗药物为基础。方案则是根据单一药物化疗时的明显不足而设计的,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加,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耐药性这一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1.2诱导分化和生物治疗 在诱导分化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产品也是层出不穷,目前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内容:①IFN及其诱生剂;②胸腺提取物如胸腺素;③淋巴因子及细胞因子,如TNF、IL、cF等;④肿瘤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物;⑤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疫苗;⑥免疫活性细胞,包括NK细胞,TIL,LAK细胞等;⑦其他免疫增强剂,如BCG,Leocticeuemia,CML有较大的前景[12]。我们相信,随着科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获奖范文篇1 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对眩晕的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配合输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6.67%和90.0%,对照组分别为 43.33%和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眩晕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庭动脉闭塞、脑梗死等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也可见颈椎病、梅尼埃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 涉及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眩晕多因天冷,气温下降,血管急剧收缩致血压升高,或因情绪激动,血管痉挛致脑供血不足,易诱发脑卒中,应予重视。 临床上现代医学予降压、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理化指标可恢复正常,但患者自觉症状的改善常不明显,而配合中医药治疗,患者的症状常可得到迅速的改善并得以保持。 本人以西医治疗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经确诊病例(经检查均排除脑部肿瘤、小脑梗死、脑干梗死病例)共60例,所选病例为2013.06~2014.06我科住院患者,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6~76岁;病程2 d~11 a。 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5岁~78岁;病程2 d~11 a。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 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昏,汗出、耳鸣耳聋、眼球震颤、面色苍白等。 起病一般较缓慢,渐渐加重,常反复发作,按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阻窍5型。 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列为观察治疗对象。 1.3 方法对照组:长春西汀针3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灯盏花素针5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滴,1次/d。 10d为1疗程。 治疗组:配合中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天麻钩藤饮加减):半夏12g 白术15g 天麻10g 陈皮15g 茯苓15g 钩藤15 g、石决明30 g(先煎)、川芎10 g、泽泻15 g、石菖蒲20 g、 栀子6g、黄芩6g、炙甘草6g加减:气血亏虚加黄芪30g、党参10g、当归15g;肾精不足加枸杞子15g、五味子10g、山萸肉30g;痰湿加胆星10g、竹茹10g;血瘀加丹参10g、牛膝10g、 赤芍10g;呕恶加竹茹10g、苏梗10g、代赭石20g;高血压加葛根10g;夜寐不安加酸枣仁20g、远志15g、麦冬12g等。 1剂/d,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 治愈:眩晕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好转:眩晕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头晕或漂浮感;有效:眩晕较前好转,仍有间断眩晕,恶心;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范文一: 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 摘要: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今天,怎样联用中西药才能增强疗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已经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也是临床药师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就不恰当的中西药联用时药物所发生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药理变化,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的降低、毒性反应的增加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配伍用药安全 引言: 中西药配伍,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的一个手段,中西药配伍,有此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有些却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中药的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中西药的配伍禁总在临床上却重视不够,常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现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讨论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一、理化性质改变。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形成沉淀含有鞣质的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黄等中药以及麻仁丸、利胆片等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与四环素类、红霉素等甙类,麻黄素、阿托品等生物碱以及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 2、形成络合物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3、酸碱中和五昧子、女贞子等酸性中药与氧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西药合用,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会起中和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二、药理变化。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 1、药动学变化 (1) 硼砂、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等碱性中药及其制剂与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亚铁等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与奎宁、氯奎、强力霉素、新斯的明联用会使其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与奎尼丁联用会导致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中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