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范本FCD12030a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范本FCD12030a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范本FCD12030a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范本FCD12030a

FCD 12030 FCD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范本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1996年10月

1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

主编单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员:

软件开发单位:

软件编写人员:

勘测设计研究院

年月

2

目次

1. 引言 (4)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4)

3. 基本资料 (4)

4.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 (6)

5. 专题研究 (9)

6.应提供的设计成果 (9)

附件A (10)

附件B (11)

附件C (14)

3

4

1 前 言

项目概况

抽水蓄能电站位于 省 县 乡境内,总装机 MW 。抽水蓄能电站由上水库、水道系统、厂房及下水库组成。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2.1 有关本工程(或专业)的文件

(1) 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文件;

(3) 初步设计任务书和项目卷册任务书,以及其它专业对本专业的要求; (4) 泥沙专题报告。 2.2 设计规范

(1) DL 5021-9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2) SDJ 11-77 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试行); (3) SDJ 214-83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试行); (4) SL 104-95 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 (5) 水库水文泥沙观测试行办法。 2.3 主要参考资料

(1) 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报批稿)1;

(2) 《泥沙手册》(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编);

(3) 《水库泥沙》(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河渠研究室、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泥沙研究室合编)

(4) 《河流泥沙工程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3 基本资料

3.1 水库概况

1

一旦本标准正式发布,应移入2.2条。

3.2

3.3 地形资料

(1) 水库地形图,施测时间;

(2) 库区纵、横断面表,需要时给出横断面特征线;

(3) 水库水位容积、面积曲线图及表(包括总库容与干支流库容)。

表1 水库水位容积、面积表

3.4 水能水利资料

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MW(共台),一般每日发电h( 点至点);每日抽水h( 点至点)。

水泵最大扬程抽水流量m3/s,最小扬程抽水流量m3/s;水轮机额定水头发电流量m3/s。

3.4.1 水库水位、库容特征值,见表2。

表2 库水位、库容特征值

5

3.4.2 水利计算成果

(1) 各设计频率洪水的坝前水位

表3 各设计频率洪水的坝前水位

(2) 历年各径流调节时段平均(时段末)坝前水位和进出库流量

3.5 枢纽资料

(1) 抽水蓄能电站枢纽平面布置图;

(2) 工程枢纽布置(含排沙设施)图;

(3) 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布置图;

(4) 水库泄流曲线。

表4 泄流能力汇总表单位:m3/s

4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

4.1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的任务与内容

4.1.1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任务

4.1.2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的主要内容

6

7

4.2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 4.2.1 水库运用方式

(1) 下水库运用方式

根据工程任务、综合利用要求、河流输沙特性及库区地形特点,经分析拟采用 泥沙调度方式。

(2) 上水库及蓄能电站的运用方式

每日发电 h( 点至

点),每日抽水 h( 点至 点),上水库水位变幅

m 。

4.2.2 计算方法

4.3 计算成果及成果分析 4.3.1 计算成果

4.3.2 计算成果分析

4.4 4.4.1 观测目的

4.4.2 测验项目

8

(1) 库区淤积测量、淤积泥沙颗粒分析和干密度测定。

沙量和泥沙颗粒分析。 4.4.3 测验方法

4.4.4 实施计划 4.4.4.1 断面布设

(1)

水库蓄水前应在库区布设横断面(含高程与平面控制); (2) 断面布设原则与布设。

4.4.4.2 测验时间

(1) 库区淤积测验时间,一般每年施测一次,必要时增加测次。

(2) 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处的含沙浓度分布和冲淤形态、泥沙过机含沙量和粒径,根据水库淤积与入库水沙情况,每年观测 次。 4.4.4.3

观测设备及其经费

4.4.4.4 观测人员与观测经费

4.5 确定保库防沙措施 4.

5.1 保库防沙设计 4.5.2 水库泄流规模拟定 4.5.3 电站防沙

5 专题研究

6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

6.1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书

6.2 设计报告

6.2.1 设计报告

6.2.2 报告附表

(1) 年、月输沙量系列表;

(2) 淤积计算纵断面成果表(格式参看表C2)。

6.2.3 报告附图

(1) 泥沙颗粒级配曲线(包括悬移质与河床质);

(2) 水库水位面积、容积曲线(包括天然与淤积后);

(3)不同淤积年限的淤积纵断面图。

9

附件A 水库概况描述的基本格式

本附件给出了抽水蓄能电站几种典型水库概况描述的基本格式,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调用。

A1 河道库概况

水库位于河游,开发任务是以为主,兼顾、等综合利用要求。水库由河和主要支流、、等组成。水库为型水库,正常蓄水位m,相应库容万m3,水面面积km2,水面宽m至m,库区长度km,河道纵比降?,为河床。库区平面形态如图所示。

A2 岸边库概况

水库位于河岸的宽阔地块上,正常蓄水位m,相应库容万m3,水面面积km2,其引水设施一般由引水枢纽与渠道(或抽水站)组成,平面形态如图所示。

A3 弯道库概况

水库位于河的弯道上,正常蓄水位m,相应库容万m3,水面面积km2。其上坝址形成滞洪水库,最高滞洪水位m,水库长度km,平面形态如图所示。

A4 台坪库概况

水库位于山的台坪上,正常蓄水位m,相应库容万m3,水面面积

km2,死水位m,相应库容万m3。水库平面形态如图所示。

10

附件B 水文泥沙特性的描述

本附件给出了抽水蓄能电站几种典型水库水文泥沙特性描述的基本格式,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调用。

B1 河道库的入库与坝址水文泥沙特性

(1) 水文测站情况及入库水沙系列

(2) 干支流入库与坝址的流量、悬移质泥沙输沙量

表B1 水文站(或坝址)多年平均各月流量、沙量统计表

表B2 水文站(或坝址)径流、悬移质泥沙特征值表

(3) 入库推移质沙量

(4) 泥沙颗粒特性

11

12

表 B3 水文站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表

表B4 河 河段河床质泥沙颗粒级配统计表

绘制悬移质与河床质泥沙颗粒级配图。 (5) 悬移质矿物成分

表B5 河段悬移质各粒径组硬矿物含量表

(6) 泥沙的干密度

悬移质泥沙淤积物干密度采用 t/m 3;推移质泥沙淤积物采用 t/m 3;冲泻质泥沙淤积物采用

t/m 3.

(7) 糙率

B2 岸边库(或弯道库)的入库水沙

岸边库(或弯道库)通常是引水式的,其入库水沙资料除执行B1条款外,还需统计河道大于某级含沙量出现的天数,见表B6。

表 B6 河 水文站大于某级含沙量出现天数

B3 台坪库的入库水沙

13

14

附件C 水 库 泥 沙 冲 淤 计 算

本附件给出了抽水蓄能电站几种典型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的方法,建议的计算成果表述格式以及计算成果分析的建议,可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选择、调用。

C1 抽水蓄能电站几种典型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的方法 C1.1 河道库

以下例举有限差法:

(1) 基本方程 采用有限差法联解水流连续方程、挟沙水流运动方程和泥沙连续方程。其简化形式:

J Q n B H

g x Q B H Q B H =+-22210322

22221212121

2/()? (C1)

()G G t x B Z s 12-=??????γ (C2)

式中:?x ––––计算河段长度; ?t ––––计算时段;

?Z ––––计算河段的平均河床冲淤厚度,正值为淤,负值为冲; 注:一般情况下,每一计算时段的冲淤厚度,以控制等于或 小于深的

1101

15

~较为合适。 G 1、G 2––––分别为进出口断面输沙率;

用于计算悬移质冲淤时,G=Q ?S v ,其中S v 为悬移质含水 量;

用于计算悬移质冲淤时,G=B ?g s ,其中g s 为推移质单宽 输沙率;

若悬移质和推移质要同时考虑时,则G=QS v +B ?g s ; B 、H ––––分别为计算河段的平均河宽和平均水深;

B 1、B 2、H 1、H 2––––分别为进出口断面上的平均河宽和平均水深。

联解式(C1)和式(C2)即可求得水库冲淤的发展过程。

(2) 计算表格

表C1 有限差法计算水库淤积过程表

(3) 计算步骤(略)

C1.2 岸边库

C1.3 弯道库

C1.4 台坪库

C2 抽水蓄能电站几种典型水库泥沙冲淤计算结果的表述

15

C2.1 河道库

(1) 水库泥沙淤积纵横断面成果表及水库泥沙冲淤过程纵断面图。

表C2 水库不同年限淤积纵断面表

(2) 不同方案坝前淤积高程与蓄能电站进/出水口门前淤积高程表。

表C3 坝前及蓄能电站进/出水口淤沙高程

(3) 水库冲淤计算成果表

表C4 抽水蓄能电站水库泥沙冲淤成果表

(4) 水库容积演变曲线图及水库泥沙淤积后库容变化表

表C5 抽水蓄能电站水库泥沙淤积后库容变化表

16

C2.2 岸边库、弯道库、滞洪库、台坪库

C3 计算成果分析

C3.1 河道库

(1) 水库泥沙淤积对库容的影响;

(2) 阐明选择正常蓄水位、汛期限制水位、排沙水位、保证发电水位、死水位过程中,不同方案的泥沙淤积对工程效益、安全运行的影响,对上游或下游梯级的影响,对航运的影响。阐明方案比较结果,提出推荐方案;

(3) 阐明推荐的正常蓄水位、汛期限制水位、排沙水位、保证发电水位、死水位的冲淤计算成果;

(4) 分析水库泥沙淤积对坝前、蓄能电站进/出水口口门的影响,必要时,分析过机泥沙(包括含沙量与粒径)对电站(或上水库)的影响。

C3.2 岸边库、弯道库、滞洪库、台坪库

17

关于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关于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泥沙问题是**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水库寿命和工程综合效益发挥,也是**水库“安全、健康、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从**工程论证开始,中央就高度重视**工程泥沙问题,**建委和**办各届领导同志,也都非常关心泥沙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全面了解**工程泥沙冲淤变化,分析泥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泥沙工作下一步的意见,6月12日,陈飞副主任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持召开**工程泥沙工作座谈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长江委设计院、水文局,重庆市港航局、移民局和**集团公司枢纽局相关负责同志,泥沙专家组部分专家,我办规划司、装备司、水库司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会议情况和泥沙问题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程蓄水后泥沙冲淤基本情况及分析 根据长江**委员会《**工程试验性蓄水(2008年至2012年)阶段性总结报告》、《2013年度**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提供的数据,**工程蓄水后泥沙冲淤基本情况如下: (一)水库上游来水来沙 2003年—2013年,**水库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亿吨;论证阶段采用1961年—1970年水沙系列,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吨;蓄水以来入库水、沙量分别为论证阶段的87%和36%。2008年―2013年试验性蓄水期间,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吨,分别为论证阶段采

用值的%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游来水量略有减少,来沙呈持续减小态势。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游大型水库群的建设运行拦截了大量的泥沙;二是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入库泥沙量;三是上游河道采砂的影响。有专家分析认为,若按照1991年―2000年新的水沙系列测算,**水库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将由论证阶段的100年延长到300年,届时仍将保持86%的有效库容。同时,也要看到,上游来沙减少趋势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上游**工程拦沙会随着水库泥沙淤积而减弱;“5?12”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形成大量松散堆积体,也可能成为新的泥沙来源,如遇极端气象或地质灾害,将产生大量泥沙进入**水库。 (二)水库泥沙淤积 2003年—2013年,**水库入库泥沙总量为亿吨,出库亿吨,水库泥沙淤积总量吨;水库年平均淤积量亿吨,平均排沙比(出库泥沙占入库泥沙的比例)%。试验性蓄水6年间,水库淤积泥沙亿吨,年均淤积泥沙亿吨,排沙比为%。论证阶段预测水库年均淤积量为亿吨,前10年平均排沙比为33%,且排沙比随着水库运行时间延长而增大。2003年蓄水以来,水库泥沙年均淤积量仅为原论证预测值的42%左右,但排沙比相对预测值明显偏低。 从淤积高程看,绝大部分来沙淤积在水库高程以下,高程以上河床淤积泥沙,主要集中在奉节至大坝段。从淤积河段看,水库泥沙主要淤积在涪陵以下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145m水位回水末端至

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施工组织设计

第1章工程总说明 1.1 工程概述 1.1.1 工程简介 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安徽省芜湖市三山区峨桥镇境内,距繁昌县城约25km,距芜湖市约45km,电站装机容量1000MW(4×250MW),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电站由上水库、输水系统、地下厂房系统、开关站和下水库等建筑物组成。电站属大(2)型二等工程,主要建筑物按2级建筑物设计。 本标段为安徽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土建工程(招标编号:SGXY-2007-109082(XSJ/C1)),上水库位于浮山东部的响水涧沟源坳地,由主坝、南副坝、北副坝和库周山岭围成。本标段包括上水库主坝、南副坝、北副坝、库盆、引水系统等项目的土建施工。主、副坝均为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顶长分别为520m、353m和174m,最大坝高分别为88.0m、62.0m和53.5m。 主体工程量:明挖土方833.95万m3,明挖石方453.72万m3,石方洞挖3.69万m3,土方填筑12.98万m3,石方填筑408.56万m3,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12.05万m3,钢筋6766t,金属结构927t,帷幕灌浆4.24万m,固结灌浆2.76万m。 1.1.2水文气象和工程地质 1.1. 2.1水文气象 本工程所在地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北缘,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全年有三个明显降雨期,4至5月春雨,6至7月梅雨,9至10月秋雨。响水涧站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15.5mm,降水量多集中在4至7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1.4%,全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45.3天。多年平均气温为15.8℃,极端最高气温为40.3℃,极端最低气温为-16.7℃。多年平均风速为2.2m/s,全年最多风向为NE。 上水库建于响水涧沟源山坳中,集水面积为 1.12km2,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暴雨均发生在4月至9月,以6月至7月梅雨期最多。下库区的泊口河总集水面积为28.71km2,而下库小庄以上的集水面积为14.13km2。下水库区多年平均流量为0.275m3/s,最大年平均流量为0.506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范本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1996年10月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 主编单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员: 软件开发单位: 软件编写人员: 勘测设计研究院 1

年月 目次 1. 引言 (4)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4) 3. 基本资料 (4) 4.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 (6) 5. 专题研究 (9) 6.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 (9) 附件A (10) 附件B (11) 附件C (14) 1 前言 项目概况 抽水蓄能电站位于省县乡境内,总装机 MW。抽水蓄能电站由上水库、水道系统、厂房及下水库组成。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2.1 有关本工程(或专业)的文件 (1) 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文件; (3) 初步设计任务书和项目卷册任务书,以及其它专业对本专业的要求; (4) 泥沙专题报告。 2.2 设计规范 (1) DL 5021-9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2) SDJ 11-77 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试行); (3) SDJ 214-83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试行); (4) SL 104-95 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 (5) 水库水文泥沙观测试行办法。 2.3 主要参考资料 (1) 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报批稿)[echidi1][1]; (2) 《泥沙手册》(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编); 2

(3) 《水库泥沙》(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河渠研究室、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泥沙研究室合编); (4) 《河流泥沙工程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3 基本资料 3.1 水库概况 (1) 水库地形图,施测时间; (2) 库区纵、横断面表,需要时给出横断面特征线; (3) 水库水位容积、面积曲线图及表(包括总库容与干支流库容)。 表 1 水库水位容积、面积表 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 MW(共台),一般每日发电 h( 点至点);每日抽水 h( 点至点)。水泵最大扬程抽水流量 m3/s,最小扬程抽水流量 m3/s;水轮机额定水头发电流量 m3/s。 3.4.1 水库水位、库容特征值,见表2。 表 2 库水位、库容特征值 (1) 各设计频率洪水的坝前水位 表 3 各设计频率洪水的坝前水位 3

浅谈水库泥沙淤积计算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浅谈水库泥沙淤积计算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某水电站为旬河梯级开发中的一级,该工程为小型水电站工程,水库回 水与上游水电站尾水衔接,二级公路沿库区右岸通过。计算水库泥沙淤积和回水 高度,确定库区淹没范围,是主要设计内容,因此泥沙淤积计算是该电站设计的 重点之一。本次对水库淤积的纵、横剖面形态进行了计算,并采用美国陆军兵团 水面线计算软件HEC-RAS推算了水库回水曲线。 关键词:泥沙淤积平衡比降水电站应用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331.00m,总库容436.9万m3,电站装机容量 9000kW,多年平均发电量2293万kWh。大坝坝顶总长度124.50m,坝顶高程335.10m,最大坝高30.60m。溢流坝段长64.50m,布置在主河床,堰高16.50m;左岸挡水坝长11.00m,坝高16.60m;右岸厂房坝段长49.00m,布置在主河床右侧,其中机组段长29.00cm,安装间段长12.00m。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即当汛期入库流量大于分界流量182m3/s,小于造床流量729 m3/s时,水库 降低至排沙水位329.00m运行,多余水量通过泄水闸门控制泄流。水电站库区为 山区型河道,多为“U”型,两岸大部分为岩质岸坡,库区河段天然平均比降 J0=1.8‰。河谷宽窄相间,库面平均宽度88m,回水长度4.1km。水库悬移质多 年平均输沙量111万t,推移质按悬移质的20%估算,为22.2万t,共计输沙量133.2万t。 二、水库泥沙冲淤分析及计算 1.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判别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判别采用《泥沙计算手册》中清华大学水利系及西北水利 科学研究院公式: α= V / WS / J0 式中:α—判别系数;V—水库正常蓄水位331.0m以下的库容(万m3),V= 265;WS—多年平均输沙量(万m3),WS =133.2;J0—水库库区原河床平均比降(?),J0=18.0。 计算得α=0.11<2.2,库区纵向淤积形态为锥体淤积。水库库容很小,水库在很短时间即可 达到淤积平衡状态,泥沙淤积厚度自上而下沿程递减至坝前,淤积面比降近乎一个比降,一 次洪水的淤积就可能达到坝前。 2.水库淤积形态计算 2.1纵向形态计算 天然河道比降是水沙过程和和床之间的长期作用的结果,而建库后的平衡比降只是在造 床水沙条件改变之后,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本工程采用倍比法计算水库平衡比降。考虑本工程取水枢纽布置形式为闸坝式,侵蚀基准面抬高值较小,确定水库淤积平衡比降为 原河道比降的0.8倍。原河道河床比降为i0=1.8‰,淤积平衡比降为i=1.44‰。根据水库统计 资料,水库滩地淤积纵剖面比降与原河槽比降的关系为1:10,即滩地淤积纵剖面比降i滩 =0.18‰。 2.2.横向淤积形态计算 从造床流量相当于平滩(河漫滩)流量这个概念出发,按照《泥沙设计手册》中钱意颖公式 计算确定造床流量。 式中:—汛期平均流量,取 =84.5 m3/s(取主汛期7~9月)。 计算得Q造=729 m3/s。根据水文资料分析,水库坝址处2年一遇洪峰流量为870 m3/s, 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1250 m3/s。根据上述计算及经验,造床流量采用钱意颖公式计算结果。

长江泥沙冲淤变化对口门航道的影响及治理 杜晓啸

长江泥沙冲淤变化对口门航道的影响及治理杜晓啸 发表时间:2018-05-21T15:19:54.3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5期作者:杜晓啸[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对长江的有效利用,其为我国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长江泥沙冲淤也对航道和口门的使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引江河管理处 225300 摘要:随着我国对长江的有效利用,其为我国创造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长江泥沙冲淤也对航道和口门的使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本文以长江泥沙冲淤当中的水流模型和泥沙冲淤模型构建入手进行分析,并对该模型进行试验分析,使其满足实际情况,该模型的构建对我国长江泥沙治理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之后对造成长江泥沙淤积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泥沙冲淤变化能够对口门和航道的 影响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治理长江沙淤积的主要措施,以期对我国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参考作用与借鉴价值。前言:随着我国大坝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已然成为长江流域主要的防洪工程。工程的建成不但对我国区内的航道条件做出有效的改善,同时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长江水库的建成,泥沙淤积情况也愈发的严重,对航道与口门的使用均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我国水利工程的不断建设,对泥沙冲淤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今后的相关建设与使用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一、模型构建及试验 (一)数学模型构建 1.水流模型构建 长江一般蜿蜒曲折,要想对计算域边界存在的起伏变化大的问题加以克服,一般采取贴体正交曲线坐标系加以计算。利用Willemse求解的正交曲线坐标进行方程转换: (三)试验结果 本试验对底坡分别为0.50%和0.75%两种情况下的水面线加以测量,测量结果显示水面线相对平缓,和水库水面线基本相同,所以,试验工况设置符合要求。 二、泥沙淤积对口门与航道的影响

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用电设计导则(试行)

附件3 Q/GDW46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GDW46XXXXXXX 抽水蓄能电站施工供电设计导则 (试行) 2012-XX-XX 发布2012-XX-XX 实施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发布

目次 目次 (1) 前言 (1)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2) 5. 施工用电负荷 (3) 6. 施工供电电源 (3) 7. 35kV~110kV/10kV变电站(施工变电站) (3) 8. 配电网络 (4) 附录A (5) 施工用电负荷需要系数法计算 (5) 附录B (7) 各电压等级的合理输送距离及容量 (7)

前言 目前在常规水电工程建设中实施的《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压缩空气、供水、供电系统设计导则》(DL/T 5124-2001),虽能基本适用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但基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特殊性,DL/T 5124-2001标准尚不能完全覆盖,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故特制定本导则。 本导则由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归口; 本导则起草单位: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基建部; 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姜成海罗成宗项荣华丁光徐文仙赵政费伯军包俊游志刚赵志文付强王新宇曹军靳永卫毛学志张腾超常子阳; 本导则首次发布。

抽水蓄能电站施工供电设计导则 1. 范围 1.1 本导则规定了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供电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和要求。 1.2 本导则适用于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招标设计阶段的施工供电设计,其它设计阶段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50059 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173 35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0 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 DL/T 5220 10kV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 DL/T 5124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压缩空气、供水、供电系统设计导则 DL/T 5137 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 DL/T 5397 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SL 30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 3. 术语和定义 3.1 35kV~110kV/10kV变电站 作为施工用电的供电中心,进线电源为地方电网,经电力变压器变压后向施工变供电。 3.2 开闭所 作为施工用电的供电中心,进线电源为地方电网,所内只有开闭和分配电能作用的高压配电装置,母线上无主变压器。 3.3 施工变 在施工点附近建立的10kV/0.4kV施工变,进线电源来自施工变电站或开闭所,电力变压器变压后直接向用电设备供电。施工变包括变压器、开关或熔断器、用电计量设备等。 3.4 施工供电专用线路 从地方电网变电站到施工变电站(开闭所)的供电线路,专用于电站的施工用电。 3.5 施工用电线路 从施工变电站(开闭所)向施工现场供电的线路。 3.6 配电箱 从××号施工变接出的配电装置。 4. 总则 4.1 为规范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用电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以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经济合理和维护方便,确保设计质量,特制订本导则。 4.2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施工供电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施工用电负荷确定、电源选择、供电方式选定、变电所(或开闭所)所址选择、主要设备选择及主线路布置设计等。 4.3 施工供电范围包括:施工机械、照明、供风、供水、通风、排水等施工用电,砂石混凝土生产、修配厂及其它施工工厂设施的生产用电,生活基地的生活用电等。不得将附近居民的生活用电和其他与施工无关企业的用电接入施工用电的供电范围。 4.4 供电系统设计除应执行本导则外,还应符合DL/T 5397及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

抽水蓄能电站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概要

FCD 12030 FCD 抽水蓄能电站初步设计阶段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范本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化信息网 1996年10月 1 水库泥沙冲淤分析计算大纲 主编单位: 主编单位总工程师: 参编单位: 主要编写人员: 软件开发单位: 软件编写人员: 勘测设计研究院 年月 2 目次 1. 引言 ..................................................... 4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 范 ......................................... 4 3. 基本资料 ................................................... 4 4. 水库泥沙冲淤计算 ............................................. 6 5. 专题研究 ..................................................... 9 6. 应提供的设计成果 ............................................. 9 附件 A ......................................................... 10 附件B . (11) 附件C (14) 3 1 前言

项目概况 抽水蓄能电站位于县乡境内,总装机。抽水蓄能电站由上水库、水道系统、厂房及下水库组成。 2 设计依据文件和规范 2.1 有关本工程(或专业的文件 (1 可行性研究报告; (2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文件; (3 初步设计任务书和项目卷册任务书,以及其它专业对本专业的要求; (4 泥沙专题报告。 2.2 设计规范 (1 DL 5021-93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2 SDJ 11-77 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试行; (3 SDJ 214-83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试行; (4 SL 104-95 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 (5 水库水文泥沙观测试行办法。 2.3 主要参考资料 (1 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报批稿 1; (2 《泥沙手册》(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编; (3 《水库泥沙》(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河渠研究室、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泥沙研究室合编;

上水库施工用电专项方案

上水库施工用电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工程上水库主要用电项目有:生活区营地、综合厂、上水库垫层料加工系统、混凝土拌合系统、施工用电(空压站、制浆站、反井钻机、龙门吊、灌浆、支护、混凝土施工、施工照明等)及其它辅助生产企业等。其中,相对较大的用电负荷有:各空压站、上水库垫层料加工系统、进出水口施工,其它施工项目相对较小。具体用电设备见下表。 根据业主管理要求,施工现场必须使用箱式变压器。 2 布置依据 2.1招标文件 2.2施工组织设计 2.3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施工供用电管理操作导则 2.4国网新源标准化图册

3.施工供电布置 3.1发包人提供的供电条件 根据招标文件,上水库分配有10kV终端接入点1#~4#终端杆,容量见下表。 3.2施工供电点设置及线路布置 上水库供电具有用电点多、面广、用电分散、负荷大,不同时期各部位用电负荷变化大。根据上水库施工用电负荷分布情况及发包人提供的供电条件,结合上水库施工进度计划及施工强度,以供电总负荷不突破业主的总供电负荷为前提,根据各施工时段的的用电负荷,动态调整,满足施工供电需求。具体计划布置7个变电站,具体如下:1#施工变电站位于左岸灌浆平洞洞口,从1#终端杆接入,负荷500kw。主要为主坝开挖期施工照明、左岸灌浆平洞施工、趾板施工、主坝边坡支护施工、主坝面板施工等供电。 2#施工变电站位于右岸灌浆平洞洞口,从2#终端杆接入,负荷500kw。主要为右岸灌浆平洞施工、进出水口开挖期施工照明、趾板施工、主坝及进出水口边坡支护施工、主坝面板施工等供电。 3#变电站位于在进出水口闸门井平台,由5#变电站迁移,从3#终端杆经10KV架空线路接入,负荷500kw。与2#变电站共同为进出水口洞挖、进出水口混凝土施工提供供电。 4#变电站位于砂石加工厂,从4#终端杆经10KV架空线路接入,负荷1250kw。主要在南岸灌浆平洞施工、碎石加工系统、混凝土生产系统提供供电。 5#变电站位于南岸灌浆平洞(0+844桩号)洞口,从4#终端杆经10KV架空线路接入,负荷500kw。主要为南岸灌浆平洞0+400桩号以后施工供电。施工完毕后迁移至3#变电站。 6#变电站位于生活营地,从4#终端杆经10KV架空线路接入,负荷500kw。主要为生活区、综合厂、机修厂、油库供电。 7#变电站从1#变电站迁移,位于东岸灌浆平洞洞口,从1#终端杆经10KV架空线路接入,负荷500kw。东岸灌浆平洞施工完毕后,再迁移回1#变电站。 各变电站箱式变压器,各变电站布置具体位置见施工总平面布置图。供电设施见下表。

水库泥沙淤积综述

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综述 (邓山2008150122 三峡大学) 摘要: 由于我国有许多河流是含沙量高、输沙量大的多泥沙河流, 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异常严重。所以对水库泥沙淤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前人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探讨,本文对我国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内容包括、水库泥沙淤积的形态、入库水沙条件变化引起的问题、水库变动回水区泥沙问题研究三个方面。 关键词:水库;泥沙;淤积;回水区 1 引言 水库泥沙淤积主要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水库回水末端至拦河建筑物之间库区的堆积。拦河筑坝后抬高了水位, 形成了在建筑物前近似水平、而在上游末端与天然河流原水面线相切的水面曲线。水流进入库区后, 由于水深沿流程增加, 水面坡度和流速沿流程减小, 因而水流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 出现泥沙淤积。水库淤积是水库设计和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在河道上兴建水库会改变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 使泥沙在水库库区内淤积, 从而降低水库的使用效益, 甚至导致水库失效报废, 所以, 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水库淤积观测和资料分析 水库淤积的观测和资料收集是水库淤积研究的基础。我国最早开展的系统性泥沙淤积观测是对20 世纪50 年代建成的永定河官厅水库、60 年代初建成的黄河三门峡水库和汉江丹江口水库的泥沙观测, 从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从60 年代开始, 水利部科技司针对黄河流域和北方多沙河流的水库淤积, 选择了官厅、三门峡等12 座大型水库作为重点淤积观测的水库, 并建立了“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 组织了攻关研究和成果交流。后来又将其扩展到包括南方水库在内的20 个大型水库, 其成果见表1 。以这20个水库为骨干, 我国已有一支数量较大的水库淤积观测队伍, 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不论从收集资料的数量、内容、深度和可靠性看, 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一)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一) 摘要:通过分析小浪底水库泥沙观测手段及观测成果,结合水库这几年的调度运用情况,文中就水库泥沙淤积的观测方法、泥沙淤积层的确定、排沙洞运用、淤积量比较以及泥沙淤积形态共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泥沙泥沙淤积层泥浆层小浪底水库 1前言黄河是一条举世瞩目的多沙河流,小浪底水库承接来自黄河三门峡及小浪底库区的全部来沙量,泥沙淤积将是水库运用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加强对水库水文泥沙测验及泥沙调度运用,控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关系到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及社会与经济效益发挥,因此,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备受国内外水利专家的关注。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测验常设断面174个,其中干流布设56个,左岸21条支流布设65个,右岸19条支流布设53个。根据设计要求,干流上的断面在高程275m以上左、右岸埋设端点桩、控制桩各1个,在高程250m以下各埋设地形桩1个;支流上部分较窄断面,左、右岸埋设端点桩、控制桩各1个,而地形桩则视具体情况酌情埋设,同时,为找桩定线的方便,在端点桩附近加埋了指示桩。小浪底水库蓄水至275m时,形成东西长130km,南北宽300~3000m的狭长水域,断面法实测总库容为126.5亿m3,其中,支流库容占总库容的41.1%。通过近几年的泥沙淤积观测,结合枢纽近几年来的调度运用情况,这里对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2水库泥沙运用的设计原则按小浪底

水库泥沙运用的设计思想,小浪底水库泥沙运用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1)拦粗排细,且初期以拦沙运用为主。(2)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利用水库75.5亿m3的拦沙库容和10.5亿m3的调水调沙库容,在50年运用期内相当于约25年内下游河床不再抬升。 3蓄水四年来水库泥沙冲淤情况通过对下闸蓄水4年来水库泥沙淤积观测资料的整编,我们得到:(1)蓄水后第一年即2000年,水库入库沙量3.61亿t,出库沙量0.042亿t,排沙比仅为1.2%。 (2)蓄水后第二年即2001年,水库入库沙量2.94亿t,出库沙量0.29亿t,排沙比为9.9%。 (3)蓄水后第三年即2002年,水库入库沙量2.71亿t,出库沙量0.634亿t,排沙比为23.4%。 (4)蓄水后第四年即2003年,水库入库沙量7.10亿t,出库沙量1.07亿t,排沙比为15.1%。在泥沙淤积形态方面,从2003年12月的观测结果看,回水末端的淤积三角洲其顶点位置大约在距坝74.5km处,较汛前的顶点上延了26.8km,其顶点高程为244.9m。洲面段在距坝74.5km~113.1km之间,前坡段延伸到距坝49.6km,形成了一个长达63.5km的淤积三角洲。洲面段和前坡段的比降分别为0.28‰和1.43‰。通过计算,该三角洲泥沙淤积量为3.23亿m3,占2003年水库干流淤积量的93.3%。在淤积泥沙的颗粒组成上,测验范围内淤积泥沙的粒径普遍较细,d50一般在0.004~0.016m之间,属于粉沙类。2003年汛后观测结果显示,在距坝40.9km以下,淤积泥沙其d50在0.004~0.008mm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议书

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项 目 建 议 书 第一章、总论 6

项目名称:抽水蓄能电站项目 建设地点: 项目总投资:50亿元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年限:3年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意义 抽水蓄能电站是指利用电力负荷低谷时的电能抽水至上水库,在电力负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库发电的水电站。又称蓄能式水电站。它可将电网负荷低时的多余电能,转变为电网高峰时期的高价值电能,还适于调频、调相,稳定电力系统的周波和电压,且宜为事故备用,还可提高系统中火电站和核电站的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新兴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抽水蓄能电站的配置由过去单一的侧重于用电负荷中心逐步向用电负荷中心、能源基地、送出端和落地端等多方面发展。 从目前技术来看,抽水蓄能电站是电力系统中最可靠、最经济、寿命周期长、容量大、技术最成熟的储能装置,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配套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可降低连续发电机组(例如核电机组)运行维护费用、延长机组寿命;有效减少风电场和光伏电场并网运行对电网的冲击,提高风电场和电网运行的协调性以及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 近年我国电力系统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用电高峰时的供电紧张、有功无功储备不足、输配电容量利用率不高和输电效率低等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和涉及信息、 6

安全领域的用户对负荷侧电能质量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特点为分散电力储能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而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可以达到调峰、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及提高电能质量等目的。 抽水蓄能作为目前电力系统最可靠、最经济、寿命周期最长、容量最大的储能装置,适应了能源发展的需求趋势。作为保障电源端大型火电或核电机组能够长期稳定的在最优状态和风能、太阳能发电随时并网的措施,需要配套建设一定容量的抽水蓄能电站承担调峰调荷的任务。 第三章、项目任务及规模 该项目位于平顶山上,规划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电站建成后将主要配合小营乡110KV变电站及周边新建的光伏发电站,共同解决小营乡电网调峰能力不足,供电范围主要为滦平县。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000MW,年发电量20.08亿kW·h,年发电利用小时1673 h;年抽水电量26.77亿kW·h,年抽水利用小时2231h;综合效率系数为75%。 第四章、工程设计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的项目组成详见表1。 6

黄河口泥沙冲淤演化探讨

黄河口泥沙冲淤演化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黄河河道的频繁波动以及来水来沙变化,黄河三角洲地区海底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岸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后退,给海岸防护带来很大挑战。本论文基于现场调查与室内分析、海床与海岸的历史数据分析、数学模型与工程泥沙输移计算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从动力地貌、沉积学的角度出发,系统的分析研究垦东海域的泥沙特性,滨海沉积类型、底沙运移和海床冲刷规律或特性,分析岸线的历史演变情况(包括海岸线变迁遥感解析图),并对各岸线段的侵蚀或淤积类型、强弱和各岸线段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 【关键词】海床演变;冲淤;黄河;泥沙输运 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向南扩散的泥沙基本不影响莱州湾南部的底质沉积。1976年以来,莱州湾中部沉积速率为3.3~5.3cm/a,且逐年减少,与向南扩散的大量泥沙极不相称,黄河泥沙不在此区大量沉积,莱州湾只是一个向外输沙的通道。莱州湾涨潮时,南岸潮流流向西,西岸潮流顺时针转向北,与河口南侧的南西向潮流互相顶托;落潮时,潮流的流向均为东北方向。莱州湾区泥沙正是在这种有利的流场作用下的向东北方向运移出去。大量泥沙经过莱州湾向东北运移,这样就减轻了河口泥沙的淤积。南去的泥沙由于受莱州湾特定流场的影响,相当数量的泥沙最终也向东北方向输移,说明目前河口的流路对莱州湾影响不大,黄河入海泥沙扩散最终向东北方向进入渤海中部地区。 改道后的黄河口沙嘴的不断延伸,使河口两侧呈三角状,离岸远的水动力明显减弱,必然造成大量的泥沙淤积。多年来,黄河河口两侧的淤积逐渐扩大。清8改汊口门是该海域最强烈的淤泥聚集区,造成大量淤积,而老黄河口钓东大嘴口门外则是该研究海区最强烈的冲刷区。该海域80%以上的泥沙淤积在拦门沙区内,从而导致拦门沙区以平均每年淤高约1m的速度向前发展。由于潮流和河口径流的影响,部分泥沙向河口南侧输运。而由于余流的影响,则另有部分泥沙沿15m等深线向该海域西北方向输移。黄河南北两侧岸坡的冲刷皆呈减弱趋势。黄河口北侧岸坡所受冲刷强烈,又缺少外来泥沙的补给,因而岸线蚀退;而黄河口南岸坡所受冲刷较弱,再加上水动力条件的减弱和潮流输沙的淤积作用,以致河口南侧岸线趋于相对稳定。 通过阅读大量黄河口海域动力及泥沙输运等文献,本文对黄河口海域泥沙输运和沉积及冲淤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基于现场调查与室内分析、海床与海岸的历史数据分析、数学模型与工程泥沙输移计算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从动力地貌、沉积学的角度出发,系统的分析研究垦利海域的泥沙特性,滨海沉积类型、底沙运移和海床冲刷规律或特性,分析岸线的历史演变情况(包括海岸线变迁遥感解析图),并对各岸线段的侵蚀或淤积类型、强弱和各岸线段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其变化趋势。 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水库泥沙冲淤的基本规律与排沙措施

水库泥沙冲淤的基本规律与排沙措施 摘要:河流上修建水库以后,水泥随水流进入水库在库内沉积,形成水库淤积,水库淤积的速度与人库径流中的含沙量,水库的与用方式,水库的型态等因素有关。通常位于水土流失区的水库淤积都比较严重。由于水库淤积,库容喊小,水库的调节能力也随之喊小。水库的淤积不仅会影响水库的综合效益和使用命,而且还会使水库上游的淹和范围圹大,两岸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花,沼泽化,同时破坏水库下游河道的水沙平衡、促使下游河床演变加剧。 关键词:水库泥沙,基本规律,排沙措施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rvoirs on the rivers, the cement flowing into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speed and the human library runoff sediment deposited in the bank, the reservoir and in a way, the reservoir type and other factors. Usually located in the more serious soil erosion area of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capacity shout small, the adjustment capacity of the reservoir also will call small. Siltation of the reservoir will not only affect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the use of life of the reservoir, but also upstream of the reservoir flooded and a Kuang large range of cross-strait water levels caused by land Yanhua, swamps, while destruction of the reservoir downstream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balance promote downstream fluvial process intensified. Keywords: reservoir sediment, the basic law of sediment measures 一、水库泥沙冲淤的基本规律 水库积的主要形式是壅水淤积。通时淤积对河床组成,河床比降和床断面形态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水流挟沙能力,达到新的输沙平衡。同样,冲剧也是通过对河槽的调整来适应变化了的水沙条件。冲淤的结果都是达到不冲不淤的平衡状态。只就是淤发展的第一个基本规律——冲淤平衡嶜向性规律。 水库泥沙冲淤的另一个基本规律是“淤积一大片,冲剧一条带”。由于挟带泥沙的浑水到哪里,哪里就会发生淤积,而淤积横断面上往往是平行淤高的,这就是“淤积一大片”的特点。当库水位下降,水库泄流能力又足够大时,水流归槽、冲剧主要集中在河槽内。就能将库区拉出一条深槽、形成滩槽分明的横断面形态,这就是“冲剧一条带”的特点。 水库泥沙冲淤的在一条规律就是“死难活”。即由于冲剧主要发生在主槽以内,所以主槽能冲淤交替。而滩地除只能随主槽冲刷在临槽附近发生坍塌外,一般不能通过冲刷来降低滩面,所以滩地只淤高。这一规律可形象地称为“死滩活槽”。它说明,水库在合理的控制运用下,是可以通过冲刷来保持相对稳定的深槽的。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解读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 作者:李珍时间:2007-11-25 12:28:00 摘要:通过分析小浪底水库泥沙观测手段及观测成果,结合水库这几年的调度运用情况,文中就水库泥沙淤积的观测方法、泥沙淤积层的确定、排沙洞运用、淤积量比较以及泥沙淤积形态共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泥沙泥沙淤积层泥浆层小浪底水库 1 前言 黄河是一条举世瞩目的多沙河流,小浪底水库承接来自黄河三门峡及小浪底库区的全部来沙量,泥沙淤积将是水库运用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加强对水库水文泥沙测验及泥沙调度运用,控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关系到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及社会与经济效益发挥,因此,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备受国内外水利专家的关注。 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测验常设断面174个,其中干流布设56个,左岸21条支流布设65个,右岸19条支流布设53个。根据设计要求,干流上的断面在高程275m 以上左、右岸埋设端点桩、控制桩各1个,在高程250m以下各埋设地形桩1个;支流上部分较窄断面,左、右岸埋设端点桩、控制桩各1个,而地形桩则视具体情况酌情埋设,同时,为找桩定线的方便,在端点桩附近加埋了指示桩。 小浪底水库蓄水至275m时,形成东西长130km,南北宽300~3000m的狭长水域,断面法实测总库容为126.5亿m3,其中,支流库容占总库容的41.1%。通过近几年的泥沙淤积观测,结合枢纽近几年来的调度运用情况,这里对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2 水库泥沙运用的设计原则 按小浪底水库泥沙运用的设计思想,小浪底水库泥沙运用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拦粗排细,且初期以拦沙运用为主。 (2)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利用水库75.5亿m3的拦沙库容和10.5亿m3的调水调沙库容,在50年运用期内相当于约25年内下游河床不再抬升。

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三峡水库寿命和工程综合效益发挥,也是三峡水库“安全、健康、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从三峡工程论证开始,中央就高度重视三峡工程泥沙问题,三峡建委和三峡办各届领导同志,也都非常关心泥沙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全面了解三峡工程泥沙冲淤变化,分析泥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泥沙工作下一步的意见,6月12日,陈飞副主任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持召开三峡工程泥沙工作座谈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长江委设计院、水文局,重庆市港航局、移民局和三峡集团公司枢纽局相关负责同志,泥沙专家组部分专家,我办规划司、装备司、水库司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会议情况和泥沙问题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峡工程蓄水后泥沙冲淤基本情况及分析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2008年至2012年)阶段性总结报告》、《2013年度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提供的数据,三峡工程蓄水后泥沙冲淤基本情况如下: (一)水库上游来水来沙 2003年—2013年,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3652亿m3、1.84亿吨;论证阶段采用1961年—1970年水沙系列,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4202亿m3、5.06亿吨;蓄水以来入库水、沙量分别为论证阶段的87%和36%。2008年―2013年试验性蓄水期间,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3550亿m3、1.79亿吨,分别为论证阶段采用值的84%和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峡上游来水量略有减少,来沙呈持续减小态势。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游大型水库群的建设运行拦截了大量的泥沙;二是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入库泥沙量;三是上游河道采砂的影响。有专家分析认为,若按照1991年―2000年新的水沙系列测算,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将由论证阶段的100年延长到300年,届时仍将保持86%的有效库容。同时,也要看到,上游来沙减少趋势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上游水利工程拦沙会随着水库泥沙淤积而减弱;“5·12”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形成大量松散堆积体,也可能成为新的泥沙来源,如遇极端气象或地质灾害,将产生大量泥沙进入三峡水库。

头门港区泥沙冲淤分析及对策

头门港区泥沙冲淤分析及对策 (河海大学港航学院,210009) 【摘要】头门港区淤泥质基础,泥沙运动比较剧烈,极易引发港池航道的骤淤,将严重影响 工程建设和运行时期的安全,因此,台州港头门港区规划时对其的泥沙冲淤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在分析头门港区附近的海岸演变、泥沙运动及港池、航道的泥沙淤积机理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头门港区泥沙运动和强风暴潮时期的港口航道泥沙骤於问题进行探索。为解决减小港池、航道的泥沙淤积,提出合理的工程平面布置和固沙工程措施建议,以此提高港池、航道 泥沙的减淤效果。 【关键词】淤泥质基础港区;港池航道;减淤方法 淤泥质地基海岸附近的泥沙活跃性较强,受到波浪和潮流等诸多海洋动力影响,泥沙的起动 及沉积比较频繁,泥沙运移的频率也较高,极易造成淤泥质地基港口航道泥沙淤积。淤泥质 地基海岸外航道受到风暴潮的影响,也会出现骤淤,给港口开发带来巨大冲击。同时泥沙运 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如涉及到地质学、水力学、泥沙运动力学等,对头门港的泥沙运移进 行分析,能了解该港区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有效的减淤方法和措施,促进头门港 区的港口开发和当地临港经济发展。 一、头门港区泥沙淤积的机理特征 1、头门港概况。头门港位于台州湾北侧,头门岛南侧码头区前沿自然水深8~10m,水深条 件良好,是一座近海岛港,距大陆10公里,通过跨海大桥与大陆相连。头门港区是台州港 中心港区,是地区综合性枢纽港,为台州市及周边腹地内外贸运输服务,港区围涂空间巨大,临港型工业开发条件得天独厚。头门港第一座2万吨级通用散杂货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5 万吨级船设计,于2014年12月底建成并投入运营。2009年,临海市委托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进行头门港区总体规划研究,采用“浅水深用”的规划理念进行规划,规划岸线28公里84个 万吨级泊位,最大可建20万吨级泊位。 2、头门港区水沙运动特征。港区水流动力以潮流为主,涨、落急流速一般介于0.60~1.0m/s 之间。近岸潮动力偏弱,头门岛北侧潮动力强于南侧。河道内以往复流为主,受岛屿约束的 潮流通道内呈现较明显的往复流特征,不受台州列岛掩护的开敞水域旋转性趋强,北侧潮流 旋转性强于南侧。头门岛及其附近海域,涨潮水流从外海经黄琅~一江山岛、一江山岛~头 门岛、东矶列岛间和猫头洋海域自东偏南向西北向运动,分别进入河口水域、头门岛浅滩和 三门湾南侧浅滩,头门岛~白沙之间有少部分水体流向北侧浅滩纳潮区;落潮时沿相反运动 进入东海。头门港区附近海域含沙量平面分布规律为河口、河口浅滩、边滩水域、外海域依 次减小。河口区垂线平均含沙量达10kg/m3,外海域含沙量约0.2kg/m3。头门岛前沿水域含 沙量较小,其中北侧水域含沙量稍大,边滩水域局部区域泥沙搬运能力较强。大风天后含沙 量增加1倍左右。含沙量在潮次序列间的变化显著,大潮含沙量最高、中潮次之,小潮最低。涨潮期含沙量一般略高于落潮期含沙量。 3、天科所和南科院淤强预测与骤淤机理。2009年,临海市委托天科所和南科院进行了《台 州港临海港区波浪潮流共同作用下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平行论证,南科院认为:规划实施后,码头运营初期,南港区(港池和航道)回淤总量约为1000-1500万m3,北港区回淤总量约330-590万m3,南港区回淤总量是北港区的2.5-3倍。天科所认为:规划实施后,码头运营 初期,南港区(港池和航道)回淤总量约为350-390万m3,北港区回淤总量约250-420万 m3,南港区回淤总量是北港区的1.2-1.5倍。头门港区的泥沙淤积来源于两个:一是在平时 的涨落潮流作用下,泥沙在台州湾近海滩往复搬运,此种泥沙又叫做搬运泥沙;二是台风洪 水时将椒灵江上游的泥沙挟带而至,可称外来泥沙。港池、航道骤淤泥沙来源于此二种。头 门港区近20年的8米到10米等深线变化不大,在没有外界作用下,海床基本稳定。然开挖 后的港池和航道会不会骤淤是关系到头门港区能否建港的关键所在。天科所通过对港区海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