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关于三峡工程泥沙情况的报告

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直接关系到三峡水库寿命和工程综合效益发挥,也是三峡水库“安全、健康、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从三峡工程论证开始,中央就高度重视三峡工程泥沙问题,三峡建委和三峡办各届领导同志,也都非常关心泥沙工作的开展情况。为全面了解三峡工程泥沙冲淤变化,分析泥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泥沙工作下一步的意见,6月12日,陈飞副主任在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主持召开三峡工程泥沙工作座谈会。交通运输部长江航道局,长江委设计院、水文局,重庆市港航局、移民局和三峡集团公司枢纽局相关负责同志,泥沙专家组部分专家,我办规划司、装备司、水库司负责同志参加会议。现将会议情况和泥沙问题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峡工程蓄水后泥沙冲淤基本情况及分析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2008年至2012年)阶段性总结报告》、《2013年度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特性、水库淤积及坝下游河道冲刷分析》提供的数据,三峡工程蓄水后泥沙冲淤基本情况如下:

(一)水库上游来水来沙

2003年—2013年,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3652亿m3、1.84亿吨;论证阶段采用1961年—1970年水沙系列,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4202亿m3、5.06亿吨;蓄水以来入库水、沙量分别为论证阶段的87%和36%。2008年―2013年试验性蓄水期间,年均入库水、沙量分别为3550亿m3、1.79亿吨,分别为论证阶段采用值的84%和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峡上游来水量略有减少,来沙呈持续减小态势。来沙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游大型水库群的建设运行拦截了大量的泥沙;二是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减少了入库泥沙量;三是上游河道采砂的影响。有专家分析认为,若按照1991年―2000年新的水沙系列测算,三峡水库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将由论证阶段的100年延长到300年,届时仍将保持86%的有效库容。同时,也要看到,上游来沙减少趋势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上游水利工程拦沙会随着水库泥沙淤积而减弱;“5·12”汶川地震后,岷江流域形成大量松散堆积体,也可能成为新的泥沙来源,如遇极端气象或地质灾害,将产生大量泥沙进入三峡水库。

(二)水库泥沙淤积

2003年—2013年,三峡水库入库泥沙总量为20.28亿吨,出库4.97亿吨,水库泥沙淤积总量15.31亿吨;水库年平均淤积量1.39亿吨,平均排沙比(出库泥沙占入库泥沙的比例)24.5%。试验性蓄水6年间,水库淤积泥沙8.91亿吨,年均淤积泥沙1.49亿吨,排沙比为16.1%。论证阶段预测水库年均淤积量为3.3亿吨,前10年平均排沙比为33%,且排沙比随着水库运行时间延长而增大。2003年蓄水以来,水库泥沙年均淤积量仅为原论证预测值的42%左右,但排沙比相对预测值明显偏低。

从淤积高程看,绝大部分来沙淤积在水库145m高程以下,145m高程以上河床淤积泥沙0.26亿m3,主要集中在奉节至大坝段。从淤积河段看,水库泥沙主要淤积在涪陵以下常年回水区,变动回水区(145m水位回水末端至175m回水末端之间的区域)淤积量较少;试验性蓄水后,常年回水区泥沙淤积逐渐上延,奉节以上库段淤积量占库区总淤积量的比例由围堰发电期的57%增加到79.2%。从航道淤积情况看,总体上,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航道条件极大改善。目前,变动回水区上段(江津-重庆)主航道累积性淤积不明显,中段(重庆-长寿)出现卵石推移质微淤,下段(长寿-涪陵)出现明显累积性淤积,变动回水区因泥沙淤积而碍航的问题在局部出现,但尚不明显;常年回水区个别河段,如忠县黄花城,淤积物为颗粒较细的悬浮泥沙,呈流动淤泥特性,部分时段对通航造成一定影响。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较论证阶段预测值减少约60%,明显好于预期,主要得益于入库泥沙大幅减少。淤积发展趋势和沿程分布总体特性与原预测值吻合较好。蓄水以来,特别是试验性蓄水期间,水库平均排沙比小于原论证预测值,主要是因为水库高于汛线水位运行以及调度方式改变,汛期对中小洪水进行调度导致的。论证期间重点关注的变动回水区港口和航道泥沙淤积问题,目前均在预测范围内。

(三)坝区泥沙淤积

2003年—2013年,坝前段(大坝—庙河河段,长约15km)总淤积量1.53亿m3,最大淤厚66m;其中,试验性蓄水以来淤积泥沙4693万m3,最大淤厚16.8m。坝前泥沙淤积体目前低于电厂进水口,过机泥沙颗粒较细,硬度较大的石英含量有所增加,泥沙矿物对水轮机叶片造成一定磨损,但未对发电造成影响。地下电厂取水区域泥沙淤积明显,取水口前淤积面已达104.5m高程,高于排沙洞进口底板高程2m,尚未对发电造成影响,但该区域泥沙淤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四)坝下游河道泥沙冲淤变化

两坝之间:2003年—2013年,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河段共冲刷4127万m3,占葛洲坝独立运行期淤积量的49%。试验性蓄水后,两坝间冲刷量明显减少,河床冲淤变化逐渐趋于稳定。

宜昌至湖口段(长度954千米):(1)从河势变化看,三峡工程蓄水前50年时间内,长江中游总体河势基本稳定,局部河势变化较大;河道总体冲淤相对平衡,部分河段冲淤幅度较大;人为因素未改变河道演变基本规律。三峡工程于2003年6月蓄水运用后,坝下游河床冲刷加剧,导致局部河段河势有所调整,但总体河势仍基本稳定。(2)从冲刷情况看,2002年10月—2013年10月,宜昌至湖口河段平滩河槽(平均流量所对应水位以下的河道)冲刷总量为11.9亿m3,主要集中在枯水河槽,占总冲刷量的91%。蓄水后前三年和试验性蓄水阶段冲刷强度大,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平滩河槽冲刷量为6.0亿m3,占总冲刷量的51%;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平滩河槽冲刷量为5.5亿m3,占总冲刷量的46%;2005年10月—2008年10月的平滩河槽冲刷量为0.244亿m3。(3)从冲刷量沿程分布来看,宜昌至城陵矶(洞庭湖出口)河段(长度408千米)河床冲刷较为剧烈,年均冲刷强度为18.76万m3/km,平滩河槽冲刷总量为8.4亿m3,占宜昌至湖口冲刷总量的71%;城陵矶至汉口(长度251千米)、汉口至湖口(鄱阳湖出口)河段(长度295千米)冲刷量分别为0.78亿m3、2.7亿m3,占宜昌至湖口总冲刷量的7%、22%。(4)从河道崩岸情况看,2003年蓄水后河道崩岸明显增加,然后减少,2008年试验性蓄水后又明显增加,近年开始减少;2004年崩岸109处、总长134km,2009年105处、46km;上荆江出险河段堤防较为稳定,下荆江出险河段出险程度相对严重,总体呈减轻趋势,但仍应关注新的崩岸险情发生和新的崩岸隐患出现。

大坝下游河道冲刷问题十分复杂,论证期间各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大致看,蓄水后下游冲刷情况与预测结果相比较,实际冲刷强度略偏大一些,发展速度也快一些。主要原因是,上游来沙大为减少,在此基础上,三峡水库又拦截约75%的来沙,河道采砂和河道整治工程也有一定的影响。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坝下游河道冲刷强度会逐步减弱。总体上看,坝下游河道呈冲刷态势,但并非全河段均呈冲刷状态,因水沙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变化,实际是有冲有淤。从发展过程看,冲刷是一个从上往下发展的过程,当冲刷河段向下发展到一定距离后,中间局部河段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淤积情况;宜昌至城陵矶一直处于冲刷,城陵矶至汉口、汉口至湖口总体上也是冲刷,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

月出现淤积情况,说明冲刷向下游继续发展,目前已延伸到下游的大通断面。

二、三峡工程建设以来泥沙主要工作

一是建立泥沙工作机制。三峡建委高度重视泥沙工作,1993年第二次会议决定,在三峡办下设泥沙课题专家组(后改为泥沙专家组),协调整个泥沙科研工作。2004年8月,三峡建委印发《关于调整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工作领导体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三峡工程泥沙工作体制,明确了三峡办和泥沙专家组的职责。三峡办负责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观测、研究工作;审批三峡工程泥沙观测和研究的中长期规划;组织协调三峡工程泥沙研究课题和科技攻关项目的申报;审批相关规章制度;推进泥沙原型观测和科研成果资料的交流与共享。泥沙专家组负责提出三峡工程泥沙观测与研究的中、长期规划、计划和专项研究计划;负责泥沙问题技术审查、指导与咨询;受有关部门委托,负责泥沙项目的论证、质量监督、成果检查、评审和验收;负责泥沙问题有关专题报告的撰写。三峡工程建设期间,三峡建委多次召开泥沙专题会议,研究泥沙观测计划、水库分期蓄水方案和水库优化调度等问题,就泥沙重大问题及时做出决策部署。目前,泥沙专家组共有14人,钱正英、戴定忠为顾问,清华大学张仁教授任组长,中国水科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胡春宏任副组长。

二是开展水文泥沙观测工作。为全面掌握蓄水前的本底资料、为论证确定分期蓄水方案提供依据、实时监测上下游的冲淤变化、验证泥沙模拟技术,2001年,三峡建委审批了《长江三峡工程2002—2019年泥沙原型观测计划》,明确水利部、交通部和三峡公司的工作分工,以长江中游杨家脑为界,三峡公司负责以上河段水文泥沙观测,水利部负责以下水文泥沙观测,交通部负责对沿程航道泥沙冲淤情况的观测。十几年来,有关单位开展了大量观测工作,获得了与三峡工程相关的水文泥沙第一手数据资料,对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泥沙问题的跟踪分析、研究、评价,以及提出对策和建议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加强泥沙科学研究工作。“九五”至“十一五”,三峡集团出资3589.5万元,由泥沙专家组组织有关单位对上游、库区、坝区和中下游,从泥沙成因分析、冲淤变化、水库调度和对航道港口影响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工作。完成了泥沙科研3个“五年”计划任务,出版了3期《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成果汇编》(九五—十一五)。针对三峡工程突出的泥沙问题,对上游、库区、坝区和中下游进行了现场勘察、调研及座谈,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缓解泥沙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系列调研报告。

四是开展泥沙应急清淤和疏浚。2010年,交通部会同我办研究制定了《三峡库尾河段航道清淤应急预案》,并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实施航道清淤工作。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安排18.27

亿元用于长江宜昌至湖口河段航道治理,8.38亿元用于库区航道整治及观测。2011年—2013年,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共实施航道整治及观测项目15个,安排资金5.17亿元。交通部长江航道局逐年对受三峡蓄水影响的部分河段实施了应急维护加固和应急维护性疏浚等工作,为长江航道畅通提供了保障。

五是实施汛期沙峰排沙调度和消落期库尾减淤调度。2012年7月和2013年7月,三峡水库进行了沙峰排沙调度试验,两次调度排沙比分别为28%和27%,显著高于2008年—2011年同期的9%、13%、17%和7%,逐步接近初步设计水平。2012年和2013年,实施消落期库尾减淤调度,库尾大渡口至涪陵河床泥沙冲刷量分别为241.1万m3和441.3万m3,冲刷量明显增大。

三、有关方面的建议意见

座谈会上,泥沙专家组、长江委、长江航道局、重庆市港航局、三峡集团公司对三峡工程泥沙工作提出建议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继续开展原型观测。观测作为泥沙研究工作的基础,在继续执行原有观测计划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加强泥沙观测工作力度,择机编制新一期原型观测计划,对三峡工程泥沙观测工作做出总体的部署和安排。

二是系统开展泥沙科研工作。在泥沙观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成果,针对三峡工程泥沙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分类,系统提出解决泥沙问题的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

三是开展泥沙重点问题专题调研。针对变动回水区泥沙累积性淤积、坝区泥沙淤积、坝下游河道冲刷、上游大中型水库联合调度等三峡泥沙重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对策措施,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是加强泥沙工作资源共享。加大对泥沙观测数据的共享,三峡办、交通部、长江委、三峡集团公司继续推动泥沙工作开展,建设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和沟通交流机制,实现原型观测信息数据、科研成果、智库共享,充分挖掘资料价值。

四、会议对泥沙工作提出的要求

陈飞副主任在座谈会上指出,泥沙问题历来是水利工程必须面对,并需要不断解决的难题,与水库寿命和河流寿命密不

可分。整体竣工验收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将转入正常运行。三峡工程基本功能是防洪、发电、航运、供水,但是最根本的是要保证长江不老,让长江为人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当前,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基本态势是,上游来沙偏少,水库泥沙淤积好于预期,坝下游河道冲刷发展较快。总的判断是,从时间上说,短期内没有大的变化;从空间上看,除局部对航运带来一定影响外,总体上也保持稳定。但是,泥沙问题的特点是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不可逆性,随着水库运行时间延长,可能会逐步显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不能拿短期情况来断定长期变化,要立足长远,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思考三峡泥沙问题,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既要“远虑”,也要“近忧”;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持续不断地做好相关工作,解决好三峡工程泥沙问题。

一是深化对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认识。三峡工程建设至今,承担着政治、社会、经济等综合功能。防洪、抗旱、供水是其政治责任,航运、旅游、渔业是其社会责任,发电是其经济责任,而泥沙问题是影响三峡工程寿命的关键,是三峡工程承担这些任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不老的江河才能承担这些繁重任务,只有妥善处理好泥沙问题,保持坝上的航道畅通,确保枢纽安全,保证下游河道的健康,才能实现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

二是加强新形势下泥沙研究工作。三峡办要站在国家的高度、全局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持续不断地做好相关工作,系统地提出泥沙工作的规划,并做好统筹工作,协调相关部委,支持泥沙研究工作的开展,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实现江河不老的目标。泥沙专家组作为权威咨询机构,要组织相关专家和单位设计一套完整的泥沙研究中长期科研课题,以便加强泥沙观测和分析工作,找到泥沙规律,并遵循规律,指导实践。

五、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是做好泥沙原型观测及成果应用。组织协调水利、交通、三峡集团公司等部门和单位,按照三峡建委既定工作分工,继续执行好泥沙原型观测计划,跟踪监测水库运行后泥沙实际变化,取得宝贵资料。委托长江委水文局在今年年底前,在科学分析现有观测计划实施成果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泥沙冲淤变化的新情况、新特点,研究提出泥沙原型观测计划完善方案,并协调有关方面进一步改进观测工作,提高观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结合后续规划效益拓展研究相关工作,组织泥沙观测和研究机构,开展泥沙观测资料分析,探索泥沙冲淤变化特征,每年组织召开会商会议,推进资料共享,加强成果应用。

二是加强重大问题科学研究。编制完成三峡工程泥沙重大课题研究计划。协调三峡集团公司在泥沙研究3个“五年计划”基础上,继续支持泥沙重大问题科学研究,落实专项经费。结合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效益拓展研究相关内容,我办按年度落实研究项目,开展泥沙研究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委,加大对三峡泥沙科研的支持力度。

三是进一步探索泥沙治理工作。落实好《三峡库尾河段航道清淤应急预案》中确定的各项任务,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继续支持开展相关工作,做好应急清淤、疏浚工作,保障长江黄金水道畅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支撑。协调三峡集团公司,进一步探索水库生态调度和减淤调度,不断提升效果,并使其规范化、程序化,适时纳入水库调度规程。

四是发挥好泥沙专家组作用。鉴于泥沙专家组目前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的实际情况,有必要适当调整,在发挥好老专家作用的同时,补充配备部分年轻专家,完善专家队伍结构。继续积极支持泥沙专家组开展工作,重点做好三峡工程泥沙研究中长期课题计划制定,相关重大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泥沙重点区域和重要专题调研等,切实发挥好泥沙专家组的技术咨询作用。

2019-2020学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 ①湖北省黄石市②长江中下游平原③半湿润区④热带气候区⑤热带雨林带⑥行政区 A. ②③④ B. ④⑤⑥ C. ①②⑥ D. ①⑥ 『答案』D 『解析』自然分区的界限具有过渡性,往往不太明确,但行政区域有明确的界限。据此分析①⑥有明确界限,则本题选D。 2.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便利。9月1号,刘柳同学前去武汉大学报到,她从家乡坐火车到达武汉站后,不知道去学校的路线,她用手机的“滴滴出行”这个软件约了网约车,最终快速顺利到达学校。“滴滴出行”可以查找附近可用车辆并且规划最优出行路线。据此回答下题。“滴滴出行”中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 ①GIS ②RS ③GPS ④数字地球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软件可以查找附近可用车辆,这需要定位,采用了GPS技术,而规划出行路线需要分析,采用的是GIS技术,因此①③正确,据此分析本题选D。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热带雨林带的主要分布区。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图中热带雨林分布属于非地带性的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 ) A. 生物残体分解快 B. 植物生长速度快 C. 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 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热带雨林一般分布在赤道附近,南北纬10度之间,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的。甲虽然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并没有位于赤道附近且基本不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甲位于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甲沿岸有暖流增温增湿作用,这些因素使得这里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是非地带性的表现。据此分析本题选A。【4题详解】 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C对。生物残体分解快,植物生长速度快,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是生态功能强的表现,A、B、D错。据此分析本题选C。 5.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有 ( ) ①水能②风能 ③生物能④煤炭 ⑤石油⑥天然气 ⑦核能⑧太阳能 ⑨潮汐能 A. ①②③⑧⑨ B. ④⑤⑥⑦⑧ C. ①②⑦⑧⑨ D. ②③⑥⑦⑧ 『答案』A

三峡工程项目评估

三峡工程项目分析 1.引言 1.1项目评估定义 项目评估(Project Evaluation)就是在直接投资活动中,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的角度对拟投资建设项目的计划、设计、实施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从而确定投资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 项目评估,论证和评价从正反两方面提出意见,为决策者选择项目及实施方案提供多方面的告诫,并力求客观、准确地将与项目执行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财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实况真实、完整地汇集、呈现于决策者面前,使其能够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实事求是地作出正确、合适的决策,同时也为投资项目的执行和全面检查奠定基础。 2.评估对象:三峡工程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于防洪、发电、航运所产生的一系列效果与影响。 3.评估背景和目的 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流经180万平方公里,水蕴含量占全国的40%。它不仅给长江流域带来了富饶,也给沿江居民带来灾难。远的不说,近现代以来,1931年、1935年、1949年、1954年以及1998年,长江都发生了全流域性的大洪水,人员伤亡惨重。对长江的治理问题,牵动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位于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水电站大坝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是全世界最大的(装机容量)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的总体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工程共分三期进行,总计约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胡经国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指示 在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继续做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01年7月16~18日,国务院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了三峡工程移民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明确指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三峡工程整体和全局、关系库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孙后代的大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要快调查、快规划、快立项、快审批、快实施。”“距2003年6月第一期蓄水只有19个月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刻不容缓哪!” 二、库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从2000年起,国土资源部组织进行了库区20个县(区、市)1∶5万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的基本情况。到目前(2002年10月)为止,已经查出三峡库区两岸存在崩塌、滑坡2490处。此外,还有大小泥石流沟47条。 现已查明,在三峡库区5300多公里库岸线上,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库岸总长度约为440公里;需要实施工程防护的库岸总长度约为139公里。 1982年以来,库区两岸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70余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0余处。 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主要有: 1、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环境容量有限。就地质灾害而言,三峡库区可以说是“先天不足”。 2、降水充沛,暴雨、洪水频繁,更加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建长江三峡大坝的好处与弊端

建长江三峡大坝的好处与弊端 初三(10)班何淑珺 长江三峡的建设有利有弊,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查阅资料发现,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 我查了一下,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 根据地理知识知道,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

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水库区蓄水达18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是以下几点: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推荐)高二地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5.1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说明了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教材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最后,教材用了一幅宜昌——重庆段航道剖面示意图和一组数据,形象而具体地阐明了三峡水库对改善川江航运的作用。 ◆知识纲要 自然原因 三洪灾成因 峡人为原因 工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 程防洪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建防洪效益减轻洞庭湖淤积 设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的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意发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义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和航运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黄金水道” 作三峡水库对川江航道的改善作用 用其它效益: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重要图释 1、图5.3“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 (1)读图后,说出长江中游的主要水文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2)分析“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堤防漫溃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农田、企业、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治理荆江的措施主要有: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了几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 (3)在图上找出主要分洪区。 2、图5.5“长江三峡图” (1)掌握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及其在图上的位置:

说明:①长江三峡的长度数据有多种,如192千米、193千米、204千米208千米等。 ②有的著作中把大宁河宽谷划入瞿塘峡,把香溪宽谷划入西陵峡。 (2)在图中找出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 【学习策略】 1、注重图文结合,要从长江流域的整体去看三峡工程的位置、洪水的成因及其防洪效益、三峡电站的输电范围、三峡工程对川江航道的改善等问题。 2、注意高、初中知识的联系,例如,对长江洪水的成因就要联系高、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一、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 1、长江三峡:指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的200千米 左右的河段。江水在这里切开地貌上的三个背斜构造,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谷,峡谷之间被向斜和构造盆地所隔开,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长江三峡即为这些峡谷和宽谷的总称。 2、长江三峡地区:指自宜昌到重庆的三峡工程淹没区(包括葛洲坝库区)及周围地区,称为三峡地区。它大致以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移民安置范围为界线,从湖北宜昌到库区回水末端的重庆市,包括沿岸的20多个县(市、区),实际上就是三峡库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规模 1、位置: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距下游(是三峡工程的下游而不是长江 ............. 下游 ..)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 2、规模: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经典例题1] 下列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的有()A.长江三峡B.长江三峡地区 C.葛洲坝工程坝址 D.三峡工程坝址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题目。识记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方法基本、有效的方法是“地图法”。考生应经常运用地图熟悉地理事象地理空间分布及其结构和空间联系。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的末端,自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大峡谷。三峡地区是指宜昌到重庆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地区。葛洲坝位于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位于湖北西陵峡三斗坪。

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撰咨询)

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立项投资融 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概论 (1) 一、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5)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7)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8)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19) 一、建设内容 (19) (一)土建工程 (19)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0)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1)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5) 三、设备的选择 (26) (一)设备配臵原则 (26) (二)设备配臵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8)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二、污染物的来源 (30) (一)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30) (二)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工程项目运营期污染源 (30)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文章從济阳县的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对济阳县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较不稳定区。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分析及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可为济阳县今后工程建设的相关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工程地质环境是与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评价是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适宜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1]。 1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济阳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面积约1076km2。地理坐标:东经116°51′54″~117°27′13″,北纬36°46′37″~37°14′54″。 1.1 地层 济阳县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鲁西地层分区的泰安地层小区北部,区内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近系、石炭系、二叠系及奥陶系。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地表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地层[2]。 1.2 构造 济阳县大地构造属华北板块(Ⅰ)济阳坳陷(Ⅱ)惠民凹陷(Ⅲ)跨济阳坳陷(Ⅱ)和鲁西断块隆起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最大的断裂为齐河-广饶大断裂,位于济阳县中部,是一条隐伏断裂,是鲁西隆起与济阳拗陷的分界线[3]。 1.3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济阳县在地貌单元上处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内广泛发育第四系黄河冲积松散土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河流冲积相沉积。根据掌握的工程地质资料,在济阳县西南一带,在0~30m深度内,可分为粉土和粉质粘土两个工程地质层[4]。 2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2.1 地壳稳定性评价 山东省境内较大的活动断裂如郯庐、聊考断裂,严格控制着强震的发生,济

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分析

长江三峡工程成本——收益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组织了四百多位专家和数千名勘测、调查、试验、设计和研究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工作,对三峡工程的成本收益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于1988年重新编写了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三峡工程的效益分析 1959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洲、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一)防洪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中国重要商口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面高度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卸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以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1000万亩。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枝城洪峰流量75000-80000m3/s。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 m3/s和105000 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00 m3/s左右。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和毁灭性灾害。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1931、1935、1954年型洪水,

电源电站桥式起重机安装监理细则.docx

电源电站厂房桥式起重机安装监理实施细则 1概述 三峡工程电源电站地下厂房内安装125+125/20t 桥式起重机,主要用于水轮发电机组设备安装及检修。该起重机为双小车桥式,两主钩的起吊能为100t ,副钩起吊能力为 20t ,并配有 10t 电动葫芦。桥机轨顶高程▽,跨度13.5m。桥机经滑触线供电。起重机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桥架(主梁、端梁等)、小车(装有起升驱动机构、小车行走驱动机构)、大车行走驱动机构、司机室、起重机总电源导电装置及电控设备。 2监理依据 ⑴电源电站土建与安装工程施工招标文件(TGP/CⅣ-SXJ-575 ); ⑵ 三峡工程质量标准汇编(十); ⑶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DL/T5019-94); ⑷通用桥式起重机标准( GB/T14405-93); ⑸ 设计、制造单位有关图纸、资料、技术文件等。 3安装准备 ⑴ 组织、召开桥机制造厂家的技术交底会议。 ⑵ 审批施工单位报送的《桥机安装措施》。 ⑶ 参加桥机设备到货验收、组织到货设备的开箱验收。确定到货设备质量缺陷的 责任归属。 ⑷ 检查施工单位制备的桥机安装质量检测、验收表格是否符合要求、齐全。 ⑸ 检测影响桥机使用性能的相关尺寸,如大车跨距、主梁拱度、小车轨距等。 ⑹ 检查施工单位开工准备、安装防护工作,具备开工条件后签发开工令(开工令 格式见附表 1)。 4桥机安装 ⑴ 轨道复测 桥机轨道为 QU-100型,安装高程 72.5m,轨道安装应符合以下标准: ①轨道中心线与基准线偏差小于3mm; ②同一截面轨道高低差小于5mm;

③轨道接头侧错位小于1mm; ④轨道接头高低错位小于1mm; ⑤环境温度 20℃时轨道接头处间隙2mm; ⑥ 两轨道接头错开位置应不等于车轮基距。 ⑵ 桥架安装 按经审批的安装措施吊装端梁与主梁,主梁与端梁连接的高强度螺栓应经具有资质的部门复检扭矩系数。按出厂批号,每批复验 5 套, 5 套扭矩系数平均值应在 ~之间,其标准偏差应小于或等于。 高强度螺栓连接安装、检查与验收必须严格按《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JGJ82-91)执行。 安装桥架结构四个对角顶点对角线之差应小于或等于5mm,位于两根主梁上的小车轨距偏差不大于±5mm,轨道两端的轨距相对差应小于5mm;同一截面小车轨道高低差应小于 5mm。 桥架安装完成后,由监理组织中间工序验收,验收项目见附表 2。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小车的吊装。 ⑶ 大、小车及直升机构安装 起重机的大车、小车以及直升机构均在出厂前作过预拼装,并经试验运转,其形位尺寸的安装标准亦由制造保证。安装过程中必须根据制造厂提供的图纸及有关规定进行安装,并按“三峡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作复核性检测和验收。 大、小车安装的检查验收项目见附表 3,司机室、斜梯、栏杆、吊钩、钢丝绳等附件的检查验收项目见附表 4。 5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⑴ 一般要求 ① 电动机、接触器、继电器等设备电气试验,应符合规范和厂家技术要求,零部 件齐全,无损伤、转动灵活、动作可靠、触点接触良好。 ② 行程开关等活动元件应动作灵活,无卡阻。 ③控制盘柜安装应牢固、整齐,不垂直度应小于 %,盘面清洁、标志清晰,内部元件完好无损、活动元件灵活、可靠,联锁装置动作准确、可靠。带电元件、导线对外壳的距离应符合规范要求,柜内接地装置完好,并有明显标记。相间和相对地绝缘电阻应

关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的报告

关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的报告 三峡水利枢纽的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市上游40公里处,由拦江大坝、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等三部分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水电站为坝后式,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由升船机和双线五级船闸组成。 在发电方面,三峡水电站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其年发电量相当于目前全国总电量的 1/10,相当于 7座 240万千瓦的火电站和一个年产5 000万吨原煤的巨型煤矿及相应的铁路运煤能力。 在航运方面,可从根本上改善宜昌到重庆660公里川江航道的航运条件。工程建成后,险滩淹没,航深增大,航道加宽,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将从目前的1000万吨增加到5 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左右。 1992年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会议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决议同时要求,对已发现的问题要继续研究,妥善解决。 当中的影响要素是不行无视的,三峡工程的兴修,次要障碍的要素是文物奇迹的维护、生态维护以及大范围的移民。三峡一带曾经被证明,埋藏着数目十分宏大的文物,许多都是极端贵重并且是如今为止没有发明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开工以离开蓄水这段工夫,基本不行能有充足的工夫把这些贵重的文物发掘出来。据报道,真正发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非常之一,也便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贵重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酸心的事变。另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胜景奇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吞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汗青文明方面的大毁坏。 三峡工程的建设给环境带来影响。①上游水位抬升,使得长江沿岸大面积陆地被淹,一些物种将不复存在;下游水位降低,水流量减少,使得下游气候也将出现变化。②工程建成后长江上游水流速度相对减缓,上游泥沙淤积及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泥沙对三峡大坝也形成了一定的威胁。③由于人为的对自然环境的改

高二地理必修三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月考试卷及答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地理必修三月考试卷及答案》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右图)。回答1—2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我国决定自然区差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地形B.气候、水文 C.土壤、植被D.植被、自然带 2.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回答3---4题。 3.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车辆跟踪 B.合理分配车辆 C.降低能耗 D.提高运营成本 4.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1遥感技术○2地理信息技术○3全球定位技术 A.○1○2 B.○1○3 C.○2○3 D.○1○2○3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回答5—7题: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k㎡/y) 1560 2100 2460 5.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D.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6.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7.我国北方频繁出现沙尘暴天气时() A.我国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台风侵袭B.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沼气 C.地球公转速度正在变慢D.闽江水位达到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回答8—10题: 8.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青海湖②滩涂③沼泽④渤海⑤水稻田

三峡大坝的18个思考,看后直出白毛汗

三峡大坝的18个思考,看后直出白毛汗 三峡大坝的18个思考,看后直出白毛汗物理学教授钱伟长先生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海湾战争的启示》的文章。钱伟长在文章中指出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使用的常规武器足以使三峡溃坝,这将使长江下游六省市将成泽国,几亿人将陷入绝境。面对目前的导弹技术,三峡大坝的防御是不可能的。钱伟长的的结论是:〝我们绝不能花了几百亿或几千亿人民币来修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给我们的子孙背上包袱,成为外部敌人敲榨勒索的筹码。这里启示我们,在和平还没有保障的国际形势下,三峡工程是千万不应上马的。〞谁敢动三峡大坝?用什么武器又能动三峡大坝?不但超级大国敢动三峡大坝,就是小国也敢动三峡大坝,甚至国内千万〝孤狼〞也可能动。动三峡大坝可以用核武器,导弹,甚至一艘船或几公斤炸药。X李登位之后,中日关于钓鱼岛的争端不断升级,为数众多的中国人都支持攻打钓鱼岛,鹰派军官放言很自信,取钓鱼岛如囊中取物。但是发动突然攻击之前,中国须先在三到四天内放空三峡水库,以免达摩克利斯剑落在自己头上,而在短期内迅速放水又会造成超级洪水,形成与三峡溃坝同样的灾难效果。点击看大图一、日本敢动三峡大坝?按照中国军事专家的观点,拿下钓鱼岛易如反掌,日本海军不是中国海军的对手,况且

中国海军新增了航空母舰,又有核武器做后盾;按照中国外交部的观点,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打钓鱼岛是索回自己的领土;纵观网路意见,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中国人都支持早打钓鱼岛;中国政治家们更是走在舆论的最前面。问题是,为什么至今不敢动钓鱼岛?中国不但不敢动钓鱼岛,就是和菲律宾等国有争议的一些南海小岛,中国也不敢动。为什么?二、三峡大坝是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打仗和下围棋是一个理。你想围杀对方的几个棋子,首先要考虑自己的棋子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对方的威胁。门前不清,断然没有先进攻对方的道理。围棋中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是〝宁失一子,莫失一先〞。自从建造了三峡大坝之后,中国在军事战略上是先手丧尽,受制于人,这棋很难下。按照军事评论家杨浪的观点,三峡大坝成为敌方定点威胁的目标,就像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你敢打钓鱼岛,对方敢动三峡大坝;你敢打南海小岛,对方敢动三峡大坝。夺回钓鱼岛利小,三峡大坝失事损失重大;夺回钓鱼岛,发起军事进攻者在明处,受世界舆论谴责;不用核武器不用导弹就可导致三峡大坝失事。肇事者在暗处,可能永远不会被发现。三、三峡溃坝的军事灾场效应杨浪认为,三峡大坝下游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国最主要的屯兵之地。根据1988到1989年资料,该地区驻军占陆军空降师的百分之百,集团军的百分之四十五,步兵师的百分之二十八,装甲师的百分之

第六章三峡工程案例分析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背景简介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跨世纪的特大型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岸设14台,左岸12台,共表机26台,前排容量为70万千瓦的小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包连续级船闸及早线一级垂直升船机。。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8年。一期5年(1992年-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修筑混凝土纵向围堰,以及修建左岸临时船闸(120米高),并开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闸、升爬机及左岸部分石坝段的施工。二期工程6年(1998年-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同时继续进行并完成永久特级船闸,升船机的施工。三期工程6年(2003年-2009年),主要进行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随后,三峡三期工程全面验收工作开始启动。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自1994年正式开工以来,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创造了100多项“世界之最”,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经过近10年的浇筑,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终于以巍峨的身姿,耸立在神奇瑰丽的长江西陵峡谷。正如两院院士、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组长潘家铮所说:“三峡工程大坝的质量非常优良。大坝三期工程右岸大坝没有发现一条裂缝,创造了世界水电施工的奇迹!”三峡工程不仅大坝质量优良,三峡工程各个领域的质量都是优良。史无前例的双线五级船闸正式通航以来,除了有四天因流量超标按规定停航外,天天保证了安全通航。左岸十四台机组,其安装速度之快和质量之好,世所少见,七十万千瓦的巨型机组运行时稳如泰山,把一枚硬币竖放在发电机层楼板上可以稳立不到。到2006年5月20日止,电厂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九百一十二天的记录。通过几十万个监测数据表明,三峡工程的所有建筑物、设备、地基和边坡都正常安全,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双零管理 为抓好三峡工程质量,各级领导为此付出大量心血。2001年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十次全体会议时,时任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朱镕基指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所有参加三峡工程建设的同志都要时时刻刻想到,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质量,一切工作都要服从于质量。 2001年,当三峡建设进入左岸工程三年攻坚的关键时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对多年来的建设和管理经验进行了总结,首次提出并推行了“双零”管理目标:“以零质量缺陷实现零质量事故以零安全违章保证零安全事故。”这是三峡工程的一种工地文化。在三峡工地,“双零”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建设者心中,严格落实到每一个工程、每一道工序。 例如,进入三期工程施工后,三峡总公司和参建各方,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科研、管理,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从原材料的生产、采购,配合比的设计、优化,混凝土的拌和、运输,温度的控制、冷却,仓面的平仓、振捣,施工后的保湿、养护,直到长期的保护,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落实到人,建立了前所未见的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管理技术。质量意识深入人心,人们把刚浇好的混凝土当作自己刚诞生的孩子一样保护,把对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像查自己的体温一样重视。2006年5月份右岸大坝已经到顶,经过几次检查,四百几十万立方米的混凝土中硬是没有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态势分析法

江苏地质,30(1),17—20,2006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态势分析法 刘建东1 ,杨泉宁1 ,薛怀友1 ,张发明 2 (1.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18;2.河海大学地质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探讨了将S WOT 态势分析法应用于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具体步骤。通过长江江苏段过江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的实例,从地质体本身的优势、劣势,外部条件的有利(机会)、不利(威胁)等4个方面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最后得出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等级。关键词: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态势分析;S WOT;长江岸线;过江隧道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474(2006)01-0017-04 收稿日期:2005-09-26;编辑:齐运铎 作者简介:刘建东(1965—),男,江苏泰兴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方向的研究. 0 引 言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等国家,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来,结合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城市选址规划等,该项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评价理论上,不同的专家虽然提出了各种理论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思路正逐渐趋于一致,这就是将地质环境视为内部由许多不同的环境因子构成的自然单元,每一单元具有相对均一性,高级单元的性状用低级单元的综合指标来表征,评价时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评价因子,并将其转化为可比指标,然后按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加权综合,用环境因素质量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每个单元的环境质量。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模糊聚类、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对推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的进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又都不十分完善。 在江苏省沿江岸线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我们尝试使用了态势分析法(S WOT ),对不同的规划用途,从地质体本身固有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对地质体或工程建筑物形成的有利条件、不利的威胁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判,评价对特定规划用途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态势分析法原理 态势分析法又称S WOT 分析,S WOT 四个英文 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 )、劣势(W eakness )、机会(Opportunity )、威胁(Threat )。从整体看,S WOT 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 W ,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如S 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态势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对长江沿岸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中,首次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地质环境优势、劣势、威胁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判定对某一规划用途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等级,从而得出一系列具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的结论。

高二地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综合治理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及巨大的综合效益,通过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的原因,说明了防洪是三峡工程建设的首要目标。教材从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方面分析了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效益。最后,教材用了一幅宜昌——重庆段航道剖面示意图和一组数据,形象而具体地阐明了三峡水库对改善川江航运的作用。 知识纲要 自然原因 三洪灾成因 峡人为原因 工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 程防洪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 建防洪效益减轻洞庭湖淤积 设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的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意发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义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着 和航运长江航运的重要地位:“黄金水道” 作三峡水库对川江航道的改善作用 用其它效益: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重要图释 1、图5.3“长江中游防洪形势图” (1)读图后,说出长江中游的主要水文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2)分析“千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及其解决的措施: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不畅,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形成“悬河”。一旦发生洪水,堤防漫溃直接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农田、企业、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治理荆江的措施主要有: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完成了几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 (3)在图上找出主要分洪区。 2、图5.5“长江三峡图” (1)掌握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及其在图上的位置: 表5-1:长江三峡的组成、名称

说明:①长江三峡的长度数据有多种,如192千米、193千米、204千米208千米等。 ②有的着作中把大宁河宽谷划入瞿塘峡,把香溪宽谷划入西陵峡。 (2)在图中找出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的位置。 【学习策略】 1、注重图文结合,要从长江流域的整体去看三峡工程的位置、洪水的成因及其防洪效益、三峡电站的输电范围、三峡工程对川江航道的改善等问题。 2、注意高、初中知识的联系,例如,对长江洪水的成因就要联系高、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 一、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 1、长江三峡:指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的200千米 左右的河段。江水在这里切开地貌上的三个背斜构造,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大峡谷,峡谷之间被向斜和构造盆地所隔开,形成较为开阔的宽谷。长江三峡即为这些峡谷和宽谷的总称。 2、长江三峡地区:指自宜昌到重庆的三峡工程淹没区(包括葛洲坝库区)及周围地区,称为三峡地区。它大致以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移民安置范围为界线,从湖北宜昌到库区回水末端的重庆市,包括沿岸的20多个县(市、区),实际上就是三峡库区。 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规模 1、位置:位于湖北宜昌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距下游(是三峡工程的下游而不是长江 ............. 下游 ..)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千米。 2、规模:当今世界上在建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经典例题1] 下列位于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的有()A.长江三峡B.长江三峡地区 C.葛洲坝工程坝址 D.三峡工程坝址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题目。识记重要地理名称空间分布的方法基本、有效的方法是“地图法”。考生应经常运用地图熟悉地理事象地理空间分布及其结构和空间联系。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的末端,自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形成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大峡谷。三峡地区是指宜昌到重庆三峡工程淹没区及周围地区。葛洲坝位于湖北宜昌。三峡大坝位于湖北西陵峡三斗坪。答案: A、B

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及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及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引言 长江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举世关注,影响深远。在几十年的论证和多年的建设过程中,相关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活动也大量展开,中外媒体对该重大工程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专家文章。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新闻宣传部门也开展了大量的新闻宣传报道策划组织及管理工作。据初步搜索,国内各类媒体先后发表的各类相关中文新闻报道、专业文章、学术文献达几十万条(篇)。无论是在工程建设史上,还是在新闻传播发展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对三峡工程建设保质按时地顺利完成、三峡工程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重大工程的宣传工作、我国新闻传播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全面总结三峡工程建设中的新闻宣传报道与信息传播工作,分析评价工程的社会价值、舆论环境和公关宣传效果;为改进和提高三峡工程新闻宣传工作、服务好三峡建设和长江开发,经过历时近年的前期调查分析和预研论证,确定开发和建设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并进行相关分析和应用研究。 编写目的 目的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系统所作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及指出存在的必要性。并且通过与其它类似软件系统的比较,以阐述本系统的优越性及可行性。 预期读者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新闻宣传部管理人员,程序开发人员。 背景 项目名称: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及系统 项目设计: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三峡工程课题小组 项目开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三峡工程课题小组 项目所有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三峡工程课题小组符号、缩略语和定义 三峡工程新闻传播信息库及系统:它是由三峡工程课题组完全自主开发的应用软件,是以三峡工程相关新闻传播资料为基本元素、用程序设计实现其管理分析功能的软件系统。 需求:用户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或功能;系统或系统部件要满足合同、标准,规范或其它正式规定文档所需具有的条件。 需求分析:包括提炼,分析和仔细审查已收集到的需求,以确保所有的风险承担者都明其含义并找出其中的错误,遗憾或其它不足的地方。

三峡大坝 (2)

三峡大坝 1994年12月14日,当今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工程正式动工,它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工程及导流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为954.6亿元人民币(按1993年5月末价格计算),其中枢纽工程500.9亿元;113万移民的安置费300.7亿元;输变电工程153亿元。工程施工总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进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能够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发电机的两个电站年均发电量849亿度。航运能力将从现有的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同时运输成本也将降低35%。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会形成长达600公里的巨型水库,成为世界罕见的新景观。三峡大坝采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峡一切景观不受影响;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结束后,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峡旅游景区除张飞庙被淹将搬迁外,其余景区基本保存;2006年,长江水位提高到156米,仅屈原祠的山门被淹而将重建;2009年整个三峡工程竣工后,水位提高到175米,届时将有少数石刻将搬迁,石宝寨的山门将被淹1.5米,目前正计划修筑堤坝围护,那时石宝寨所在的玉印山将成为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峰,更别致传奇。而其它各景点的雄姿依然不变。随着沿江山脉间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条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峡周围的许多景点将更容易到达,如小三峡、神农溪等千姿百态的仙境画廊。 另外,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这两座现代奇观也将成为长江三峡的新景点,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遗址和现代奇迹于一身的未来长江三峡将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 新华网武汉10月11日电(记者高欣、施唐戴)“不惧一时丑,化解千年忧。”组织三峡工程建设的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常年坚持举办“质量警示展”,将历次主要缺陷和改进措施动态公布,极大地触动了两万多名建设者,使“创一流无止境”的质量意识深深扎根第一线。 如今,三峡工程17年工期已经过半,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初现雄姿。尤为可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