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史实的内在联系,掌握历史知识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内容优化一是删除枝节内容,保留主干部分,突出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知识、骨干知识。二是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优化教学内容的本质就是提高学习内容的质量。

教学内容过程化就是教师将教科书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对教科书内容进行过程化的加工,即进一步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深入了解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知识本质、顺序与联系,同时运用相应的策略对此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讲授法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语言(口头语言和黑板语汇)为主要媒介,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讲授法主要有四种方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优点是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较强,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其缺点是单向的“传送─接收”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探究教学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独立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探索发现,就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谈话法是以学习历史新知识、巩固历史旧知识或检验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以问答对话的双向交流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的总和。谈话法包括: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欲望的启发式谈话;用已有历史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导引式谈话;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已有知识的巩固性谈话;归纳概括所学历史知识内容的总结式谈话。

参观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以获得感性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以现场(实地、实境、实例)观察、访问为主要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参观法一般分为三类: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预备性参观,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并行性参观,以及学习新知识后的总结性参观。

欣赏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形式和内容的领略和品味,从中体验到真善的价值,享受到美的愉悦的一种教学方法。欣赏法包括:自然美欣赏;艺术美欣赏;社会美欣赏;科学美欣赏;心灵美欣赏等。

检查、评价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检测评定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及时反馈教学效,以便教师调整进度、控制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检查、评价法有三种类型:课前的摸底式检查评估;课中的诊断式检查评估;课后的总结式检查评估。

备课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指教学活动后的反思,即教师在上完一节历史课后,对该节历史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教学后的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对教学设计及实施进行总结,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以利于日后教学的借鉴,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也是终身备课的需要。

说课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教育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教研形式。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其作用在于长时间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利于学生记忆,具有与实物不同的直观作用,有示范和审美作用。

图画式板书是根据教学内容显现出的特征,采用图中夹文或文中夹图的办法形象地勾画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板书。这种板书生动、形象、直观,事物的内在关系显现得淋漓尽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上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固定的课表,在规定时间内对一个班级的学生,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的过程,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过渡即上课中的课堂过渡,指教师巧妙地将所学内容的章与章、节与节、章与节、专题与专题之间、子目与子目之间、此问题与彼问题转换衔接在一起的一种教学技能。过渡旨在体现教师上课的内在逻辑,促进学生思维连贯地学习新授课内容。

教态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体态、动作和表情等,是课堂教学中的体态语言。教师正确、恰当的体态语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调控课堂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信息,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辅助作用。

结束技能是指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课堂教学任务终了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重复强调、概括总结、训练操作、实践活动等方式,对所学新课知识和学科能力进行系统强化,使之稳固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技能。

巩固练习法是以学生的练习方式巩固新学知识的一种结课方式。在课的结束部分,通过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及时巩固新知识有直接的作用。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包括教与学的语言讲解、讲述、解释、讨论、回答、复述、纠错、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

教师形象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可分为外表形象与内在形象两部分。即在职业行为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总和或者别人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风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色,职业信念、教学观念、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教学风格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征。风格往往是内在形象的表现。

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新课程提倡的课程资源是广义的课程概念,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新课程认为:课程资源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

校本课程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其内容一方面包括当地特有文化、科学、社会等现象,另一方面也包括针对本校实际情况辅助国家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与国家课程一起,构成了学校课程开发的完整体系。

乡土教材指为地区课程和校本课程编写的教科书,对历史学科来说,就是地方史教科书。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整体历史课程的同时对家乡有更深入了解;以弘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当地整体的人文素质水平。

社区人力资源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才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群众组织。它以个体的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活动为载体,直接作用于社区某项具体事务,对教育教学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基础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师范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题

1、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历史教学方法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1)教学目标取向全面性、协调性发展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

(3)研究重心由教法转向学法

(4)注重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2、按照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如何转变教学评价?

(1)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2)学生: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3)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4)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1)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4)将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

(5)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思维定势

4、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

(1)创设课堂情境

(2)用形象诱发情感

(3)用声调来渲染

(4)用体态语言强化情感

5、简述优化教学内容的具体目标。

(1)主题化:每节课都应该有教学主题,通过主题将知识进行串联。

(2)集约化:把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成为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的重点。

(3)结构化:抓住历史基本主题,按照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组合,使之序列化、系统化、整体化。

(4)层次化: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分层次的,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中把历史进行层次化,识记,理解、运用就是历史知识的层次化。

(5)理性化:尽可能把历史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提炼观点。

(6)方法化:体现一般的思维方法和体现历史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

6、如何进行历史教学内容的布局调整?

(1)认真研究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

(2)联系实际,适当调整教科书顺序。

(3)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4)变化多样,给学生全新的认识。

(5)对教科书进行深化、扩展。

7、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有哪些?

(1)讲授式教学法: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2)自学式教学法:说明学习目的任务--学生自学、讨论、做练习、教师巡回辅导--教师小结释疑、组织学生小结、交流或师生共同小结。

(3)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质疑、讨论、归纳、交流、验证--小结或练习。

(4)历史比较教学法:在中外历史比较中组织教学。要求:识记知识、领会教材内涵是前提;专题整理中外知识,培养技能拓宽认识是手段;综合运用、培养智能是目标。历史比较有宏观、微观、横向、纵向、逆向五种比较分析法。

(5)练习式教学法: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是从历史上的教学实践中继承下来的,以训练行为技能为教学目标。基本操作程序:教师阐明技能并作示范--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模仿、练习--学生反复练习巩固技能--课堂小结。

(6)尝试教学法:围绕解决某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课程资源,开展互助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其基本操作程序是:出示尝试题--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7)历史图示法:就是用简短的信号、纲目、要点,按历史发展的规律组成板书,进行教学。它以直观、明确、概括的形式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来,以反映历史发展的线索,使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

(8)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中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景,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学生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9)历史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定向的决定作用,是激励学生参与、调控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0)多媒体教学法:是以各种现代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黑板、挂图、实验、模型)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我国教学论育专家的定义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总得说来,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1)目的性原则

(2)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原则

(3)直观性与发展历史思维结合的原则

(4)高要求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5)情感性原则

(6)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结合的原则

(7)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

9、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备课有哪些新的含义?

(1)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

(2)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

(3)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

(4)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

(5)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10、简述备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制定要准确

(2)内容选择要合理

(3)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4)要全面了解学生水平

(5)学法制定要恰当,切合学生实际

(6)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

(7)问题设计要精当

(8)教学细节要周密安排

(9)教具和课件准备要充分

(10)练习设计要精当

11、简述说课的要求。

(1)说教材: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教法、学法--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

(4)说教学程序--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5)说效果--进行课后的教学反思

12、试述导入新课的功能和要求。

A 功能

(1)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承前启后,起过渡作用

(3)启发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探究

B 要求

(1)导入的问题要准确

(2)简洁明快,切入主题

(3)不单纯追求兴趣性

(4)不牵强附会

(5)生动感人不呆板

13、有效提问的技巧有哪些?

(1)考虑学生知识基础,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

(2)类型多样,提出适合不同认知水平的各种类型问题

(3)设置坡度,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问

(4)耐心细致,控制等待时间,留给学生思考余地

(5)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回答予以恰当的评价

14、简述历史教学中结束技能的作用。

(1)巩固强化作用

(2)过渡衔接作用

(3)加强认识、深化主题作用

(4)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作用

(5)内外沟通、立疑开拓作用

15、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波峰——波谷——波峰——波谷的起伏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的起伏发展规律,每一堂课应重视以下几个时段的设计。(1)起始时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时区。

(2)兴奋时区: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

(3)调试时区: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调适,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

(4)回归时区: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再次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5)终极时区:是课堂教学中的总结回应时区,教师应当加大信息量,加快语速,强化情绪,总结新课。

16、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试述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1)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知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文化修养以及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2)要有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要求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身作则,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精神。同时要为人师表,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心,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3)教育能力素质。教师除了具备现代人的基本能力,还必须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的特殊能力,如教学语言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等。

(4)自我进步意识和开发意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7、简述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教后记的主要内容:

(1)记成功做法: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2)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

(3)记教学机智: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

(4)记学生问题: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5)记学生见解:即把学生独到的见解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6)记学习心得: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

18、构成教学模式的主要因素。

(1)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来的,理论基础是教学模式的指导核心,是教学模式的灵魂。

(2)功能目标:即要完成的主题所规定的任务。是教学模式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是人们在某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活动对学习者产生效果的一种预先估计。

(3)活动程序:即完成目标的步骤和过程。教学活动的开展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来进行的,活动程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

(4)实现手段:指教学模式发挥效力、达到目的所需要各方面条件。

19、获得历史知识的媒介。

(1)历史事实的和钟声、像实录,如纪录片、录像、录音、摄影、照片等。

(2)历史遗迹、遗物、出土材料以及保留着历史遗风的民族、民俗石料。

(3)概括化的映象、如给绘画、图表等;

(4)当事人的回忆、传说、口牌、故事;

(5)再传的语言文字、等抽象符号的和种记录、如史书、著作、教材等。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论述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从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历史教学新理念包括历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与方法,新课程强调的教学中师生互相交往与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教学手段: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就是提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A 评价功能:历史教学评价不再是检查、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B 评价主体:历史教学评价中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C 评价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评价方法多样化。

2、什么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请分别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A 重点:

(1)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从历史教学内容的学科体系看,组成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主要环节为教学重点。

(2)从教与学的活动看,培养能力,掌握方法也是教学重点。

(3)从情感教育来看,培养学生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是教学重点。

(4)

B 如何突出重点:

(1)灵活调动教学内容

(2)围绕教学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3)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保证。

C 教学难点:就是头绪较多,比较艰深,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1)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2)中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

(3)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知识

(4)超越现阶段学生知识水平的内容

(5)为了阐明重点而必须增补的历史知识

D 如何突破难点

(1)将头绪比较多的内容通过多媒休进行简化

(2)用具体事例讲述一些艰深的问题。

(3)补充材料,化解难点。

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请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和以陶冶为主的方法。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种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另一种是运用教学工具为载体的。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应该做到:

(1)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可以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可以用语言为媒体,用多媒体为辅助,进行历史教学。(2)要正确应用各种教学手段。

A 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

B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从而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在讲述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时,可以改变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而以《清明上河图》为主。先让学生通过找资料,适当了解此图的基本情况,如背景、主要内容等,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静态、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以及补充相关的影视、文字资料,从而开展探究式教学,通过讲解这幅图去看待北宋的社会生活。

4、试论述备课环节中备学生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意义。

A 基本原则: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备学生的过程就是深入研究学生的过程。必须坚持几个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通过备学生,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关系的作用。

(2)差异性原则。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

(3)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主体的能动性。

B 主要内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备学生的知识基础,备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备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等内容展开的。

(1)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2)了解学生掌握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状况

(3)备学生的经验、思想和生活关注点

(4)备学生的能力

(5)备学生的情感因素

(6)备学生的身心特征

C 意义:

(1)教育目的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教学设计的要害在于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

(3)学生学会知识和全面发展是课程教学实施的最终目的。

(4)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情意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5、听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试论述如何提高听课水平?

听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原方法和手段。对于提高听课水平,则需要听课老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思考。

主要包括:发现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闪光的地方,思考老师的教学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和不足并如何修正,想教师出现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在与教师的教学比较之下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2)把自己当成研究者。

A 看符合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B 看教材把握的水平与程度如何

C 看教师是不是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会欣赏他人。

A 欣赏他人如何处理教材

B 欣赏他人教育教学技巧

C 欣赏他人如何唤醒学生

(4)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者课前要熟悉所听课的教学内容,盘点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一直存在的困惑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让自己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态度去听课。

(5)学会选择听课。

A 听同头教师的课,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借鉴但不能照搬。

B 学会听不同学科的课,可以教会人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管理课堂。

6、试论述历史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目标明确:问题设计要从整体目标出发,考虑教学的整体效应,摒除想怎么问就怎么问,想问在哪就问在哪的做法。如在讲述《唐的社会经济》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二牛抬杠的直辕犁”、“曲辕犁”两幅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①二者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②分析比较两种犁的作用,说明当时的耕作水平发生了什么变化?

(2)激发兴趣:一方面,发挥历史知识丰富的特点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

强现实与历史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如在讲述《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时,可以提问:为何一个小小的乒乓球拉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序幕,那么是什么背景促使这种情况产生?(3)选准时机,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非常关键,在历史教学中,选准提问的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看似无疑处设置疑问,于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疑问,在教材的前后衔接处设置疑问。如在学习《美国的建立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一课时,在解决完基本问题后,可以设问: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为什么到18世纪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4)培养能力,根据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分别设置各种问题。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

7、请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开发历史教学资源。

A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历史教科书

(1)挖掘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

在认真钻研教科书基础上,深入挖掘历史教科书中各种隐含的历史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善于将自己的经验及其当前学科研究最前沿的知识,自己身边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的资源,融入到教学中,不断丰富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发展创新精神。(2)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科书,让他们在阅读教科书的过程中,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了解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评价,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分析、概括、综合,培养各种历史学科能力。

8、当代外国几种教学模式探索。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创立的,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先向学生展现引导性的材料。

(1)理论基础:奥苏伯尔认为,要进行新知识有意义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这就是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

(2)功能目标:它的功能目标在于:通过直接向学生提供作为组织者的概念原理,提高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和可辨别程度,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材内容。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创立者是美国当代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恰当注意教学中的主要变量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水平。

(1)理论基础:

A 新的学生观:只要给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都能达到教师所教的知识。

B 情感影响学习效果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就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C 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

(3)功能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任务的良好的认知准备状态,并改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4)活动程序:掌握学习模式的步骤一般可分为:诊断评价--集体教学--单元形成性评价--已经掌握者进行巩固性学习或者帮助末掌握者,末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5)实现条件:

A 师生对学习都要有信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

B 要确定好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的各种教学手段等。

C 教师要制定好掌握学习的计划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反馈等。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建的这种模式。他的的理论基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对人基本信任,相信有的潜能,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的作用,而教师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促进作用。

(1)功能目标:强调以人的本性为出发点,把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一种工具,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更大程度上的个人的统合的现实的自我坚定.

(2)活动程序:

A 创设良好的情境,建立和谐的融合的教学气氛。

B 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对问题做出计划的决策,教师提供可供学生选择和利用的资源。

C 学生汇报自己的行动计划,并在教师的支持下修改和完善计划。

(3)实现条件:

A 创设良好的情境.

B 教师要接近学生,实现移情,真诚对待学生,重视与学生的情感。

C 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出题人:答题人:判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4、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重点突出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全面的备课②要有计划性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④要有针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7、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 A、课堂教学类型 B、课堂教学内容 C、历史知识特点 D、学生的身心特点 8、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9、备课的种类一般可分为三种,即()。 A、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学期备课 B、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单元备课 C、个人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D、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0、历史教案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即()。 A、知识型、教法型、综合性 B、知识型、教法型、详案 C、详案、简案、微案 D、教法型、详案、简案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看法对吗?为什么? 三、简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

《初中历史教学法》模拟试题库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 3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4、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容的选择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主要存在着三对矛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容之间的矛盾和学生与教法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6、历史的表象有: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和事件表象。 7、在课堂上,讲课艺术主要表现为语言艺术和管理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全人发展 2、课程资源 3、史论结合原则 4、实例论证法 5、实物直观 三、问答题(共35分) 1、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10分) 2、评价历史人物有哪些基本要求?(10分) 3、简述备课的意义、要求和方式。(15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下面是《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目标。请分析它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3、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少而精。 5、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1196--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备考题库11196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范围着眼于:()。 A.历史的真相 B.教育的理论 C.历史教学的应用 D.历史研究的功能 正确答案:C (2)广义的历史教育史相较于人类教育史:()。 A.更长 B.更短 C.一样长 D.难以比较 正确答案:C (3)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编制而言,其基础性主要指向两方面,即普及性和:()。 A.非专业性 B.专业性 C.实践性 D.理论性 正确答案:A (4)我国现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类型为()。

A.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 正确答案:B (5)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知识的掌握 B.理念的升华 C.教学时间的完善 D.探究 正确答案:D (6)在我国,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D (7)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学习与其他性质的历史学习不同,它更突出() A.知识价值 B.文本价值 C.教育价值 D.平等价值

正确答案:C (8)现代的历史知识观,强调历史知识的()。 A.客观真实 B.有效掌握 C.结构成分 D.解释功能 正确答案:D (9)总结性历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 A.过程 B.内容 C.结果 D.对象 正确答案:C (10)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历史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 A.主要地位 B.次要地位 C.核心地位 D.关键地位 正确答案:C (11)评价历史教师的教学,依据的是()。 A.历史教学环境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学法资料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 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系统、完整的开设历史教法课是20世纪的20年代。 我国第一部《历史教法》专著是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亨利?约翰森的著作。 最早确定的是美国式的历史教学论。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1956年,《我们所看到的苏联学校中的历史教学》,把苏联的教学经验概括为: 第一:要使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教师首先要遵循教学大纲,掌握教材中心思想,有重点地处理教材,生动地进行讲述;第二:是要经常系统地进行复习; 第三: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 第四:要布置历史课的家庭作业; 第五:是开展历史课外或校外活动。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完全变成苏式的了。苏式的教学法对我国历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联的经验促使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即“重视系统的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解放初期的历史教学,“秩序良好”“扎扎实实” 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学者编写并出版的第一部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即《历史教学法概论》。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于友西主编的《历史教学法》。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三:中外教法研究的异同 共同之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师进修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差异性: 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上,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即是单一的。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为指导性要求。 国外有所不同。 其次、从课程标准的编制来看,我们的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编写,并在全国统一使用。 英美的等国都是实行“多纲”的做法。 其三、在教学方法上,欧美国家的要求远没有我们的要求细致和规范。 其四、从研究重点来看,我国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欧美国家重视的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不同导致各国对教法研究的重点有所侧重一、中学课堂教学的类型 (一)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形成在古代,中外各国都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 16、17世纪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新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和概括,使之基本确定下来。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做了补充和完善。 20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戊戌变法之后。(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 1、综合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包括类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课型。 其优点: 它能在一节课内既检查复习旧知识,又讲授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一章绪论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探求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研究和创立能顺应其要求的一整套教与学的方法的科学。 它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臵、教学的目的任务、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的方式与原则、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学生的学习与考核、教师的进修等内容。)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及其发展 1.我国真正系统的、完整的开设历史教学法课程是在20世纪20年 代。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2.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章恒、于同隗(kuí)翻译的苏联 卡尔曹夫的《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3.1982年,由京津地区四所高校(北师大、北京师院、北京教育学 院、天师学院)历史系合著的《历史教学法概论》是我国学者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科书。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属于应用教育科学的范畴。

因为,教育科学分为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而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应用教育科学。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结合。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即:中学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中学历史课中要向学生教授的历史知识、培养的能力、进行的教育、培养的价值观;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出色的完成中学的教学任务。具体地说: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 2.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解释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辬。 教师为了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就需:第一,掌握钻研教材、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二、简答 1、简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使用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实施课程和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用课程标准老统一教学的要求、来衡量教学工作;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全面领会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体系能够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 1、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把准的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 3、以此为依据指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4、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全面把握、自觉执行、灵活运用社会课程的各个课程标准,是中学社会课程教师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顺利进行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学社会课程各科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2、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147-151) ①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认识能力。 ②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感和情绪,引发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掌握处理各种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④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提高对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⑤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通过考察或调查,掌握更多的直接性材料,形成更真切的历史感受,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 3、备课应注意的主要方面 通常学科课程的教学可分为:备课、课堂教学和巩固评估三个环节。其中备课最为重要,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环节。 1.处理好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 在师书生三者中,教师是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即备课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参考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 a.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导向 b.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 c.历史学科发展的现有状况 e.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 历史课程编制的主要原则。 a.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b.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c.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d.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 e.促进学生认识历史的原则 3.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原则。 a.科学性原则,这是历史教科书编写最根本的一条原则。 b.基础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规定性原则 e.工具性原则 f.渐进性原则 4.新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a.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 b.全面阐释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 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 c.精选历史教学内容,适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 d.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课程结构以模块、专题形式出现 e.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培养新型历史学习方式 f.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化,考试改革 5.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 a.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b.情景复现教学模式 c.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d.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e.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6.中学历史教师备课的主要类型。 a.广义备课与侠义备课 b.宏观备课与微观备课 c.整体备课与局部备课 d.点与线的备课 7.中学历史备课的主要步骤。 a.专研课标与历史教科书 b.拟订课时教学目标 c.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d.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e.教学方法的选用 f.编写课时提纲 g.拟定讲授提纲,设计板书内容 8.学期教学备课的主要步骤。 a.全面钻研课标 特别关注历史课标、课标中规定的内容标准和课标中的实施建议,特别是对教学的建议和评价建议。 b.认真通读教科书 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了解教科书有哪些变化,初步分析教科书中单元之间、课题之间的联系,对教科书中同类的内容加以梳理,对教科书的疑难问题进行先期的处理 c.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状况 d.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分析本学期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时分配,对课堂类型进行安排,选择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9.历史教学中的谈话法与讲述法的区别。 谈话法是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议4页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议 1 课前提问法 课前提问是凯洛夫教学法中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批判旧的方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扬弃与继承的关系,不要将洗澡水和澡盆里的孩子一起泼掉了。 我所采用的课前提问法,就是授新课前花5~6分钟时间,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并当场给学生记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做,能促使学生在学完当天新课后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复习,以巩固当天知识。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学生容易记住。如果一上课教师便讲授新课,学生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无法检查自己前节课的授课效果。这样没有温故知新的教学既给教师自己教学造成一定的盲目性,也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思维混乱无系的困难,因为绝大多数课堂新授知识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每个知识点都处在知识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和前后知识点内容呼应连贯成一体,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要新授的知识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当然,课前提问应在备课中详细设计,要针对性强,并紧密结合本节新授内容。 2 新课导语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推崇的教学法之一。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好这一方法就应该抓住新课导语。每讲授新内容,必须设计好导语,一开始讲课就把学生吸引住,把他们带入新知识的意境里去。 如:讲初中历史“唐朝的衰落”这一节时:“提问:同学们,在我们已学过的历史知识里,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的是哪

个朝代?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的确,唐朝在经济上和国力上都达到过鼎盛时期,但这仅仅是它的前期,从贞观年间算起,到开元盛世,只维持了110多年左右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强盛的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那么,如此强盛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衰落呢?是怎样衰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讲述的课题。” 又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进行分裂活动,破坏革命统一战线,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继续在中国统治下去,于是积极寻找代理人,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3 教案讲稿法 从教历史的第一天起至今,我的教案就是我授课的讲稿。当然,这样做花费的时间是很多的,但很值得。因为,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采用教案讲稿法就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基本功训练,这样讲课能避免讲离题、扯闲谈、说重三倒四的话,语言精练,逻辑思维清晰。特别是一些自我感觉好的精彩段,要像演说一样感情充沛地演讲,一气呵成,从而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起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4 人物配话法 历史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大舞台,没有人物活动就构不成历史。在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

导言 一、填空题 1、《初中历史教学论》课程由和两部分组成。 2、《初中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的学科。 3、《初中历史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 4、《初中历史教学论》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即、、。 二、名词解释 1、《初中历史教学论》 三、问答题 1、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论》的教学意义。 2、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论》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与任务 一、填空题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历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是。 3、历史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和。 4、根据课标规定,初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和。 5、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和。 6、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和形成基本的历史技能。这些技能有:、、、、、、。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在整个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简述三维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章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 一、填空题 1、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的性质和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和两个部分。其中是教学大纲的中心。

3、《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和。 4、在课标的“前言”部分主要说明了、和三个问题。 5、中学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是。 6、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阐明了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和。 7、《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按和的方式来构建的。 8、实施建议对、和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9、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 10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11、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和。 12、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即、和。 二、名词解释 1、教学大纲 2、全人发展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三、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4、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四、简述题 1、简述历史教学大纲的作用。 2、简述历史教学大纲的结构及内容。 3、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5、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 6、怎样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