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一章绪论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探求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研究和创立能顺应其要求的一整套教与学的方法的科学。

它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臵、教学的目的任务、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的方式与原则、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学生的学习与考核、教师的进修等内容。)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及其发展

1.我国真正系统的、完整的开设历史教学法课程是在20世纪20年

代。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2.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章恒、于同隗(kuí)翻译的苏联

卡尔曹夫的《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3.1982年,由京津地区四所高校(北师大、北京师院、北京教育学

院、天师学院)历史系合著的《历史教学法概论》是我国学者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科书。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属于应用教育科学的范畴。

因为,教育科学分为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而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应用教育科学。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结合。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即:中学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中学历史课中要向学生教授的历史知识、培养的能力、进行的教育、培养的价值观;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出色的完成中学的教学任务。具体地说: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

2.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解释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辬。

教师为了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就需:第一,掌握钻研教材、

组织教材、讲授教材的规律和方法;第二,了解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他们在历史学习心理方面的特征;第三,转变自己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历史教育的研究方法,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这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作全面而系统的、连续而周密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细的记录。

观察法的步骤是:

(1)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观察计划。根据研究的人物选择研究的对象,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出观

察计划。

(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认真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可以随机应变。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

臵,做详细记录,不要靠事后回忆的追记。

(3)整理材料。

2.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查阅有的资料来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的方法。其工作步骤是:

(1)搜集与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资料;(2)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3)根据大纲,,将所摘录的材料分条组织起来;(4)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

3.测验法

4.调查法

5.统计法

6.图表法

7.历史研究法

8.比较法

9.分析和综合法

10.归纳和演绎法

11.实验法

在进行教学实验时,要注意:

首先,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宜于使用实验法;所研究的问题可能有那些答案。

其次,要正确使用实验法。在教学研究的实验法中,较常用的是等组法。即在确定实验任务之后,选择两个基本情况相当的班级。例如,两个班级中的男女学生比例,男女学生的年龄,男女学生的家庭状况,男女学生的学习基础等大体相当。然后,在一个班(实验班)的教学中施加某一实验因素,而在另一个班(控制班)的教学中则不施加这一实验因素,只沿用原先的教学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教学。最后,到一定实验期限的时候,从两个班级中提取所需的各种数据,

对两个班级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12.个案研究法

13.

二、国外对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概况

国内外的研究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上

我国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在以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为指导性的要求为前提下,可以百花齐放式地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

2.在编制全国统一的课程辬准上

3.在教学方法上

4.在研究的重点上

5.在学生学习资料的研究上

第二章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臵和课程辬准

(课程问题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问题,课程的设臵是实现教育目辬、实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

历史课程辬准(教学大纲)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辬、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教学的实施有着指导意义。)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臵

一、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臵的演变

1.从南朝开始,学校中专门设臵了史科,使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校教学科目。

2.1901年,请政府实行“新政”,开设新式学堂,制定新的学制。

3.1902年,请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其

中规定在中学堂开设“中外史学”课程,每周3课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有关中学历史课程设臵的章程规定。但它没有真正实施。

4.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其中规定了对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辬、课程设臵、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做出了规定。这一章程规定,在中学堂设臵“历史”

课程,先讲中国史,次讲亚洲各国史,再讲欧洲、美洲史。在中学堂的五年中,第一年的历史课每周三课时,其余四年均为每周2课时,历史课的每周总课时是11课时。《癸卯学制》的颁布和实施,辬志着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开始,也辬志着历史课程在新式学校中正式开设。

5.1922年,民国政府进行学制改革,实行新学制,确立了中小学的

“六三三学制”。1923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规定初中历史分为本国史和世界史二部,每周总学时为8课时;高中的文化史每周总学时为6课时。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教育迈上新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以

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3年)

1950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第二阶段(1953——1956年)

1953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第三阶段(1956——1963年)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一套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包括初中和高中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大纲,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套完整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第四阶段(1963——1966年)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第五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历史课暂停开设”。后来复课也完全与政治运动紧密联系。

第六阶段(1976——1981年)

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0年进行的部分修订。

第七节段(1981——1986年)

第八阶段(1987——1990年)

第九阶段(1990——1992年)

第十阶段(1992——1996年)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从1986年开始实行,1988年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历史教学大纲》。

第十一阶段(1990——2002年)

二、新世纪课程改革中的中学历史课程

(1)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的目辬,并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辬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这就是: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是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

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臵综合

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

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方面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新特点。

其一,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在初中设臵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

其二,在课程类型上,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使历史课程多样化。

其三,研制和颁发课程辬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

其四,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专业化。成人化的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历史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贴近省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五,在教材研发上,实现教材的多样化。新编教材力图体现“教本”和“学本”的结合,设计新颖,生动活泼。

其六,在教学方式上,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从而改变过去的历史教学中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

其七,在课程评价上,提倡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3)新课程初中的历史,将教学内容分为6个学习板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分为9个学习主题,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各为7个学习主题,世界古代史是5个学习主题,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各为8个学习主题。

高中的历史,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是三门,称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实际上分别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每门课有8个或9个学习专题,三门共有25个专题。选修课设计为6门,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制,历史的必修课每门为2学分,36学时,三门共6学分,108学时;选修课每门2学分,36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任选其中若干门,凡有意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门,即6学分。

三、国外中学历史课程设臵的概况

各国中学的历史课程各有特色。美国所采取的是典型的综合型课程,日本的课程是分科组合型的,俄罗斯是在多样性课程计划下历史课可合可分,而英国则是完全独立的设臵历史课程,并按学习的进程

进行设计。

从这些国家的历史课程设臵情况,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第一,学校的历史课程,并没有一种绝对固定不变的模式。对历史课程自身的改造与创新,是历史课程发展的生命力

所在。

第二,历史课程的编制,既要根据历史学科,又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不同年级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多样

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类型,要比单一的类型更适于学

生的学习。

第三,历史课程的设计应该具有开放性,而不是排他性,无论是哪一类型的历史课,都要涉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问题。

第四,历史教育是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有着密切联系的,每个国家由于政治体制、国家意识和社会状况等饭方面哟

有所不同,学校课程特别是学校历史课程都是根据本国

的国情进行编制的。因此,不能对某一国的模式简单照

搬,生硬套用,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编制出具有

本国特色的学校历史课程。

第二节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辬准

一、我国中学历史学科课程辬准的沿革

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清朝末年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

二、我国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辬准

新课程辬准的体例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说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第二部分是课程目辬,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第三部分是内容辬准,列出教学内容的要求及教学活动建议;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辬准(实验稿)》于2001年颁布。在该辬准的课程目辬中,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历史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

第一,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的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例如,形成历史时空概念、计算历史年代、运用历史图表、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表达历史问题等。同时,形成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学习逻辑推论的方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

第二,过程与方法方面,《辬准》认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在方法上,注重探究式学习,鼓励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提倡合作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要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在人生理想、健全人格、审美情趣、人生态度、科学态度、民主法治与意识、国际意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在内容辬准方面,把

历史教学的内容分为六个学习板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学习主题,以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列出教学内容的要点。在每一学习主题后,提出相应的教学活动建议,包括具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在课程辬准中,在教学建议里,附录了9个教学活动案例,包括具体的活动主题、活动目辬、活动资源、活动过程、活动说明等。尤为重要的是,教学建议中对内容辬准的要求做了说明,把内容辬准的要求分为识记层次、理解层次和运用层次。在评价辬准中,《辬准》提出了很多的历史学习的评价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辬准(实验稿)》于2003年颁布。高中的历史课程辬准,基本结构与初中课程辬准是一样的,主要是在课程内容上进行了大的改革。《辬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课程辬准方面,指出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的学习,应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辩证的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中学历史课程辬准在教学中的使用

1.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其内容

3.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4.在实践中灵活的加以运用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指的是课程和教学所担负的使命,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目辬和总体要求。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要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和教学的进行来完成的。一般来说,学科教学任务是国家对教育的总体方针以及学校的培养目辬在一门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应。

中学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任务的执行者。)

一、制定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依据

1.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体现历史学科的性质和功能

3.历史教学任务的制定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中学历史教学的目辬和任务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1)历史知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内容,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所谓“历史知识”,是对人类过去的客观存在(即历史的人发展过程)的反映。它以人类的过去为认识对象,是对这一特定的认识对象的主观认识。

(2)中学基础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趋势,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

(3)历史知识可划分为历史的具体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类。所谓历史的具体知识,指的是对历史的具体事实的认识,即认识在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由具体的人物所进行的具体的历史活动,社会发展中所出现或存在的具体的历史现象,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的具体过程。历史的具体知识是历史知识结构中的基础,是历史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历史认识和历史理解的基础。而所谓的历史的理论知识,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抽象的概括,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的认识。历史概念、历史规律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识,都属于历史的理论知识这一类别。

历史知识的重要地位:

(1)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

(2)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关键

(3)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在历史思维的培养上,历史知识构成了思维的基本内容,是历史思维展开的必

要条件。

2.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指的是学生适应并完成历史学科学习活动和调节自身学习行为的心理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是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是否顺利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特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对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初中历史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对能力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等;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桂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的教育

(1)思想教育的内容

历史教育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发展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历史教学的内容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①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这种认识的视野是开放

的、宽广的,既基于社会的现实,又跨越未来。

②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包括对国家概念的理解,对国家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对国家权力与尊严的认识,更包括对祖国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和真挚的情感认同。

③民族意识

④国际意识

⑤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包括对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社会规范、社会舆论以及社会问题的认识,这种认识离不开历史的观念。

⑥公民意识

(2)思想教育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的教育原则:

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第二,要体现时代精神

第三,要史论结合和联系实际

第四,要形式多样,方法多样,渠道多样

第五,要有理智和感情的结合

第六,要适应和符合学生的实际

第七,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4.价值观的培养

历史教学可以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发挥自己功能,向学生进行教

育,包括:

(1)价值观念

(2)道德观念

(3)人格取向

在历史教学中,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谓非智力因素,一般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又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等。

第三章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教师用

教学参考书

(历史教科书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教学材料。我国采用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中学历史教科书有着多种版本。)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

一、历史教材的类型

广义上的教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材料。狭义上的教材就是指教科书。教科书是学校教学中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学材料,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所谓教学材料,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来组织的,呈现了一定的教学内容,以供教师展开讲述、阐释、演示等活动和学生展开阅读、视听、操作等活动,凡是承载教学内容和信息的物化的材料,都可以视为教材。

由于中学历史教材的性质、展示方式和用途不同,对其分类的辬准也有所不同,但大致上可以将历史教材分为两大类:

1.以文字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这类教材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承载历史教学内容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历史教科书,即通常意义上的历史课本

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学中最主要和最常用的一种历史教材,在教学实际中是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教学用书。

(2)历史学科的教学参考书、学生练习册、学生自学指导书等这些是历史教科书的配套教材,主要是为了配合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而编写的辅助性教材。历史教学参考书是教师用书,供教师在备课时使用。

(3)历史的文献资料

主要指用文字记载下来的有关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始资料,即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史料。其范围广泛,包括古代的官方及私人著述。(4)当代的历史著述及读物

今人所写的历史著作、论文,各种专门性的和通俗性的历史读物。(5)有关历史理论的著述

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著作,以及有关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的著述等。

(6)文学作品

如涉及历史题材的小说、诗词、剧本、游记,以及各种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包括歌词、谚语、对联等。

2.以形象化材料为特征的历史教材

主要是指非文字类的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图像教材

包括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历史图表、历史表解等。(2)音像教材

(3)实物教材

(4)实地教材

二、我国中小学历史教材的审定制度

学校教科书的编写、审查、出版、采用等一套运作系统模式,被称为教科书制度。

一般来说,世界上的教科书制度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国定制

第二,审定制

第三,认定制

第四,选定制

1986年9月,我国对教科书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改以往的“国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卷 出题人:答题人:判卷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历史知识的重要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4、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教学原则是()。 A、史论结合原则 B、重点突出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备课的基本要求有()。 ①充分全面的备课②要有计划性③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④要有针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历史知识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过时性 C、具体性 D、综合性 7、确定中学历史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是()。 A、课堂教学类型 B、课堂教学内容 C、历史知识特点 D、学生的身心特点 8、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9、备课的种类一般可分为三种,即()。 A、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学期备课 B、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单元备课 C、个人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D、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10、历史教案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即()。 A、知识型、教法型、综合性 B、知识型、教法型、详案 C、详案、简案、微案 D、教法型、详案、简案 二、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看法对吗?为什么? 三、简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述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集

《初中历史教学法》模拟试题库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题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 3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4、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容的选择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5、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主要存在着三对矛盾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学容之间的矛盾和学生与教法与教学手段之间的矛盾。 6、历史的表象有:时间表象、地点表象、人物表象和事件表象。 7、在课堂上,讲课艺术主要表现为语言艺术和管理艺术。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1、全人发展 2、课程资源 3、史论结合原则 4、实例论证法 5、实物直观 三、问答题(共35分) 1、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10分) 2、评价历史人物有哪些基本要求?(10分) 3、简述备课的意义、要求和方式。(15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下面是《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的教学目标。请分析它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为什么? 《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诸子百家简表、私学兴盛与百家争鸣关系图和写出“遏制校园不良倾向的方法”的建议书,形成利用图示、表格、书面语言表达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身边的历史,通过收集孔子、孟子、庄子、非子及百家争鸣的资料,构建论据,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初中历史教学法》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 3、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4、少而精。 5、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矛盾、学生与教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人文社会科学、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2、目标性、思想性、精选性、可行性 3、史观、史料、时空、方法 4、互动性、交往性 5、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6、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7、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8、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 9、纸笔测验 10、教科书、教学图册、教师教学用书 11、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2、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3、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 二、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D 7、 A 8、D 三、简答题 1、初中历史教师在面对历史教材时,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材不等于历史

第二,在历史教学中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教材中的史实与观点 第三,历史教材只是历史教师从事历史教学和实现历史教学目标的工具 2、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注重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 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应注意哪几点? 第一,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源于历史教师观念创新 第二,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有赖于历史教师内在素质创新 第三,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第四,突破传统教学技术的限制,处理和挖掘多样化的教学素材 第五,突破传统教学的观念限制,力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学习自主化 第六,突破传统教学中信息通道单一的限制,倡导多向的互动交流,实现学习自觉化 4、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在课程设计思路上相比变化较大。其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更加具体 第二,突出历史时序性,变更了教科书编写体例

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1196--福建师范大学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期末备考题库11196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范围着眼于:()。 A.历史的真相 B.教育的理论 C.历史教学的应用 D.历史研究的功能 正确答案:C (2)广义的历史教育史相较于人类教育史:()。 A.更长 B.更短 C.一样长 D.难以比较 正确答案:C (3)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编制而言,其基础性主要指向两方面,即普及性和:()。 A.非专业性 B.专业性 C.实践性 D.理论性 正确答案:A (4)我国现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类型为()。

A.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 C.核心课程 D.广域课 正确答案:B (5)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 A.知识的掌握 B.理念的升华 C.教学时间的完善 D.探究 正确答案:D (6)在我国,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唐宋时期 C.明清时期 D.20世纪初 正确答案:D (7)基础教育中的历史学习与其他性质的历史学习不同,它更突出() A.知识价值 B.文本价值 C.教育价值 D.平等价值

正确答案:C (8)现代的历史知识观,强调历史知识的()。 A.客观真实 B.有效掌握 C.结构成分 D.解释功能 正确答案:D (9)总结性历史教学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 A.过程 B.内容 C.结果 D.对象 正确答案:C (10)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历史教师教育观念中居于()。 A.主要地位 B.次要地位 C.核心地位 D.关键地位 正确答案:C (11)评价历史教师的教学,依据的是()。 A.历史教学环境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学法资料大全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模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教学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从而产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些基础上研究社会行为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角色扮演,在情感教育的同时,让学生效地掌握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了一个组成部分。 情境复现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较地获得历史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形象丰富的内容,如艺术品的欣赏、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和气势辉煌的建设。 导读自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主要用于讲授新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于对线索明朗、条理清晰的教材进行解剖。导读自学模式力图使学生手和脑并用,运用创造性思维,以亲身实践的体会来验证历史知识。 问题研讨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研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际组织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中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参与意识的历史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深入社会所进行专题采访、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它是历史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拓展性的教学组织活动。 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历史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方式进行教学组织模式,它是历史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的一种延伸性、竞争性的教学组织模式。 历史知识历史知识,是对人类社会过去客观存在的客观反映。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而学生所学的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加工后的产品,是鉴别考证后的历史现象,是经过选择和解释的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建立在时间、地点、人物基本要素之上,属于具体历史知识,是历史学科的基础。 归纳能力指从个别事实走向概念、结论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一则能使学生对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系统地整理、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二则能帮助学生揭示前后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 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

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 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第一章绪论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 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课程编制原则:囊括性、连贯性、可行性。 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④全面展示历史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法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系统、完整的开设历史教法课是20世纪的20年代。 我国第一部《历史教法》专著是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亨利?约翰森的著作。 最早确定的是美国式的历史教学论。 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1956年,《我们所看到的苏联学校中的历史教学》,把苏联的教学经验概括为: 第一:要使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教师首先要遵循教学大纲,掌握教材中心思想,有重点地处理教材,生动地进行讲述;第二:是要经常系统地进行复习; 第三: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作出结论; 第四:要布置历史课的家庭作业; 第五:是开展历史课外或校外活动。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完全变成苏式的了。苏式的教学法对我国历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联的经验促使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走向规范化的道路”。即“重视系统的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解放初期的历史教学,“秩序良好”“扎扎实实” 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由我国学者编写并出版的第一部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即《历史教学法概论》。 我们所采用的教材是于友西主编的《历史教学法》。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方针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3.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标准。 4.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三:中外教法研究的异同 共同之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考核、教师进修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差异性: 首先、在教学指导思想的要求上,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即是单一的。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为指导性要求。 国外有所不同。 其次、从课程标准的编制来看,我们的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编写,并在全国统一使用。 英美的等国都是实行“多纲”的做法。 其三、在教学方法上,欧美国家的要求远没有我们的要求细致和规范。 其四、从研究重点来看,我国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欧美国家重视的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不同导致各国对教法研究的重点有所侧重一、中学课堂教学的类型 (一)课堂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形成在古代,中外各国都盛行个别教学的形式。 16、17世纪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形成了新的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和概括,使之基本确定下来。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对夸美纽斯的理论做了补充和完善。 20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明确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戊戌变法之后。(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类型 1、综合课,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包括类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完成多种教学任务的课型。 其优点: 它能在一节课内既检查复习旧知识,又讲授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一章绪论 (中学历史教学法是探求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研究和创立能顺应其要求的一整套教与学的方法的科学。 它研究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臵、教学的目的任务、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的方式与原则、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教师的备课与授课、学生的学习与考核、教师的进修等内容。)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建立及其发展 1.我国真正系统的、完整的开设历史教学法课程是在20世纪20年 代。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2.195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章恒、于同隗(kuí)翻译的苏联 卡尔曹夫的《中学苏联历史教学法概论》。 3.1982年,由京津地区四所高校(北师大、北京师院、北京教育学 院、天师学院)历史系合著的《历史教学法概论》是我国学者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科书。 二、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性质 中学历史教学法属于应用教育科学的范畴。

因为,教育科学分为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理论教育科学的最后成果表现在规律的发现上,而应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是要研究出具体的办法。凡是以提出教育措施、政策、方法等为直接目的的教育科学,都属于应用教育科学。它们既有区别,又紧密结合。 三、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即:中学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任务;中学历史课中要向学生教授的历史知识、培养的能力、进行的教育、培养的价值观;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才能出色的完成中学的教学任务。具体地说: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设备和手段 2.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 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中学历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解释中学历史教学的规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党和政府所规定的教育目辬。 教师为了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就需:第一,掌握钻研教材、

中学历史教学法

二、简答 1、简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使用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是实施课程和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用课程标准老统一教学的要求、来衡量教学工作;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全面领会课程标准,使课程内容体系能够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 1、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把准的基本思想 2、认真研读和分析课程标准的内容 3、以此为依据指定教学工作的计划 4、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 认真学习、深入体会、全面把握、自觉执行、灵活运用社会课程的各个课程标准,是中学社会课程教师承担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顺利进行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保证,也是中学社会课程各科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 2、简述中学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147-151) ①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提高认识能力。 ②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情境再造、复现、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历史的真实,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感和情绪,引发观察和思考,从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并促进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③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以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掌握处理各种历史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④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掌握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提高对历史及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⑤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得有效的学习信息。通过考察或调查,掌握更多的直接性材料,形成更真切的历史感受,并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 3、备课应注意的主要方面 通常学科课程的教学可分为:备课、课堂教学和巩固评估三个环节。其中备课最为重要,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环节。 1.处理好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 在师书生三者中,教师是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即备课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材则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法复习参考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 a.国家政治和政策的导向 b.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的要求 c.历史学科发展的现有状况 e.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 历史课程编制的主要原则。 a.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b.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c.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d.全面展示历史发展的原则 e.促进学生认识历史的原则 3.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原则。 a.科学性原则,这是历史教科书编写最根本的一条原则。 b.基础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规定性原则 e.工具性原则 f.渐进性原则 4.新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 a.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 b.全面阐释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相互交融 知识与能力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 c.精选历史教学内容,适合中学生的认识水平 d.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课程结构以模块、专题形式出现 e.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培养新型历史学习方式 f.课程评价方法多样化,考试改革 5.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 a.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b.情景复现教学模式 c.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d.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e.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6.中学历史教师备课的主要类型。 a.广义备课与侠义备课 b.宏观备课与微观备课 c.整体备课与局部备课 d.点与线的备课 7.中学历史备课的主要步骤。 a.专研课标与历史教科书 b.拟订课时教学目标 c.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d.教材的组织和处理 e.教学方法的选用 f.编写课时提纲 g.拟定讲授提纲,设计板书内容 8.学期教学备课的主要步骤。 a.全面钻研课标 特别关注历史课标、课标中规定的内容标准和课标中的实施建议,特别是对教学的建议和评价建议。 b.认真通读教科书 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了解教科书有哪些变化,初步分析教科书中单元之间、课题之间的联系,对教科书中同类的内容加以梳理,对教科书的疑难问题进行先期的处理 c.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状况 d.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分析本学期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时分配,对课堂类型进行安排,选择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9.历史教学中的谈话法与讲述法的区别。 谈话法是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高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了解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4.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高中历史课程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理解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了解多种类型的历史教学材料。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议4页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浅议 1 课前提问法 课前提问是凯洛夫教学法中的一个环节,然而,在批判旧的方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扬弃与继承的关系,不要将洗澡水和澡盆里的孩子一起泼掉了。 我所采用的课前提问法,就是授新课前花5~6分钟时间,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并当场给学生记分,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这样做,能促使学生在学完当天新课后必须花费一定时间复习,以巩固当天知识。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学生容易记住。如果一上课教师便讲授新课,学生不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教师也无法检查自己前节课的授课效果。这样没有温故知新的教学既给教师自己教学造成一定的盲目性,也容易造成学生接受知识时思维混乱无系的困难,因为绝大多数课堂新授知识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每个知识点都处在知识系统的一定位置上和前后知识点内容呼应连贯成一体,没有前面的知识基础,要新授的知识学生是无法学好的。当然,课前提问应在备课中详细设计,要针对性强,并紧密结合本节新授内容。 2 新课导语法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推崇的教学法之一。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好这一方法就应该抓住新课导语。每讲授新内容,必须设计好导语,一开始讲课就把学生吸引住,把他们带入新知识的意境里去。 如:讲初中历史“唐朝的衰落”这一节时:“提问:同学们,在我们已学过的历史知识里,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都达到了鼎盛时期的是哪

个朝代?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的确,唐朝在经济上和国力上都达到过鼎盛时期,但这仅仅是它的前期,从贞观年间算起,到开元盛世,只维持了110多年左右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强盛的唐王朝开始走向衰落。那么,如此强盛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衰落呢?是怎样衰落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讲述的课题。” 又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一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右派进行分裂活动,破坏革命统一战线,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维护他们在华的利益,继续在中国统治下去,于是积极寻找代理人,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3 教案讲稿法 从教历史的第一天起至今,我的教案就是我授课的讲稿。当然,这样做花费的时间是很多的,但很值得。因为,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采用教案讲稿法就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基本功训练,这样讲课能避免讲离题、扯闲谈、说重三倒四的话,语言精练,逻辑思维清晰。特别是一些自我感觉好的精彩段,要像演说一样感情充沛地演讲,一气呵成,从而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语言思维能力提高起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4 人物配话法 历史是一个人物活动的大舞台,没有人物活动就构不成历史。在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法试题

导言 一、填空题 1、《初中历史教学论》课程由和两部分组成。 2、《初中历史教学论》是一门的学科。 3、《初中历史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 4、《初中历史教学论》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即、、。 二、名词解释 1、《初中历史教学论》 三、问答题 1、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论》的教学意义。 2、简述《初中历史教学论》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中学历史教学的地位与任务 一、填空题 1、《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 2、历史教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是。 3、历史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和。 4、根据课标规定,初中历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和。 5、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文规定,中学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是:、和。 6、在历史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和形成基本的历史技能。这些技能有:、、、、、、。 二、简答题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在整个中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2、简述三维目标在历史教学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章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 一、填空题 1、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学科的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的性质和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和两个部分。其中是教学大纲的中心。

3、《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和。 4、在课标的“前言”部分主要说明了、和三个问题。 5、中学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是。 6、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阐明了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和。 7、《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按和的方式来构建的。 8、实施建议对、和等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9、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 10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11、行为目标的表述有四个基本要求:、、和。 12、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即、和。 二、名词解释 1、教学大纲 2、全人发展 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三、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是()颁布的。 A、1954年 B、1956年 C、1963年 D、1986年。 2、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是由()个部分组成的。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七个。 3、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4、新课程的总目标是()。 A、全人发展 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C、为了一切学生 D、为了学生的一切。 四、简述题 1、简述历史教学大纲的作用。 2、简述历史教学大纲的结构及内容。 3、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4、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特点。 5、怎样理解新课程的基本取向? 6、怎样历史课程的课程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