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涉江采芙蓉》新解

《涉江采芙蓉》新解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413754366.html,

《涉江采芙蓉》新解

作者:张寿莲

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4期

摘要:从《涉江采芙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不难得出《涉江采芙蓉》它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也是一首运用比兴手法抒发自己情感的政治抒怀诗。

关键词:香草美人;政治抒怀诗

采摘花草赠予远人是古人传情达意的一种唯美方式,大量的诗歌证实和记载了这种唯美的举动。比如:“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由此可见,送花草给“所思”之人是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的外化体现,所赠“香草”足见其之珍视和美好期许。

《涉江采芙蓉》也不例外,采芙蓉遗远人,以表相思。抒情主人公伫立船头,手持芳香的芙蓉回望旧乡,长路漫漫不见尽头,更不见“所思”之人,入骨相思使主人公泪眼婆娑或是低眉长叹,孤独、惆怅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高中课本教学大纲将其定义为一首关于男女互表相思的爱情诗,但笔者认为它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也是一首表达热忱情感的政治抒怀诗。

《涉江采芙蓉》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收录了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涉江采芙蓉》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但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命运、理想的强烈而积极的渴求。所以《涉江采芙蓉》中也不难发现抒情主人公在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后思念旧乡故人的愁苦,也能反映出当时文人士子们在黑暗政治背景下对政治理想的一种绝望后的渴望。也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身逢乱世的中下层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对短促而苦难的人生的深刻思索,在对现世人生的怀疑和否定的同时,也标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涉江采芙蓉》继承《诗经》《离骚》的艺术特色,尤其是“香草美人”这一文学特色,用芙蓉喻自己的忠贞和才华,呈现给自己所倾心的所思的美人,最终得以实现自己的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