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可谓极高,《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读顺畅,通大意。(二)找意象,品意境。(三)找诗眼,抓主旨。(四)依景情,析手法。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

1、找意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相联。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

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中所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4.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

没有。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将人物放置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6. 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都很强,可以清晰地表达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7.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8.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生1:是女子,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2:是男子,“还顾望旧乡”,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生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明确:根据学生发言,总结。首先假设是女子:“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念亲人的深切。

我们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文人,假若抒情主人公是女子的话,则他采用了女性的口吻

写的这首诗,诗里面又有悬想。初读感觉单纯,诗旨明了,再三涵咏,我们发现它婉曲奇妙。

五、能力拓展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

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不同点:一个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七、课堂小结

《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的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诗歌就像橄榄一样,越咀嚼越有味,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读,最好读出自己的感悟。

《短歌行》

教学目标:1.背诵本诗歌。2.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1.《短歌行》中,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以前我们还学过曹操的哪些诗歌?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吧。(《龟虽寿》《观沧海》《长歌行》)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祢衡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其实小说戏剧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曹操的性格,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也许不像小说戏剧当中所描写的那样奸诈、阴险、嫉妒。

二、解题

1.作者简介请同学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曹操二十岁被举为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曾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实行任人唯贤,唯

才是举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他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联想起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词句说明曹操的内修文德外治武训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文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作品去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才是比较可靠的方法,《短歌行》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试着通过《短歌行》去了解曹操.

2.建安文学与建安诗人

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有不少作品能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反映出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曹操诗风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

建安诗人以“三曹”“七子”和蔡琰yǎn为代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gàn、阮瑀yǔ、应瑒yáng、刘桢。

3.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哪位同学先自告奋勇朗读一下这首诗呢?(请一学生朗读完后首先肯定她的优点:如声音洪亮,有激情,普通话很标准.大家再一起来听听磁带,听完后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朗读带读出的声音给你什么感受?和刚才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吗?你觉得怎么读这首诗歌会更好?(明确: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诗歌要多读才能体会出它的内在深韵,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下《短歌行》)

三.感受和鉴赏诗歌

1.齐读诗歌。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同学对照注释,疏通诗意。(三分钟)

参考译文: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板书:四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3.同学就文中不懂的句子相互讨论一分钟,老师给予点拨。

明确:课文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表现曹操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招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大家说会不会?) 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本句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铺垫的作用。“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四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所以曹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刘备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文官武将,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侍.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所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徬徨者的处境与心情,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丝毫指责,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这恰恰说明曹操很会做思想工作,完全是以通情达理的姿态来吸引和争取人才。而象这样一种情味,也是充分发挥了诗歌所特有的感染作用。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画龙点睛,明明白白地披肝沥胆,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4.找出你《短歌行》中最欣赏的一句诗,并说明原因。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赏析: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大有人在.有的是因为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感慨.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纪已高,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他这样, 实际上曹操又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岁月流逝已经很多,应该赶紧拿定主意,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师:“对酒当歌”时大家有没有联想起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同学思考,集体发言) 教师明确:“把酒问青天”的苏轼感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酒入愁肠子,化作相思泪”还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浊酒一杯家万里”“琵琶美酒夜光杯”“今朝有酒今朝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等等, 正象《三国演义》主题曲“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说明我国的酒文化是源远流长, 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爱情,欢乐,悲伤等等…师:请大家说说作者喝酒时发出的是怎样的感慨? (明确: 人生几何也就是人生短暂)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赏析: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

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说“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意思是:但是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爱你在心口难开! 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义:在当时凡是读到曹操此诗的“贤士”,都可以自认为他就是曹操为之沉吟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曹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句意思是“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吃青苹。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良才若来投奔我,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赏析: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注解⑺“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美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周公说他在洗澡的时候曾三次把头发湿漉漉地卷起来,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来,惟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这几句气势是宏大的,意义是深远的表现出一种王者的霸气

根据我们刚才对使用典故句子的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引用典故的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引用的是诗歌,诗歌应该有什么特点:有文采,而且作者引用的诗歌的虽然只有经典的一两句,但却给读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就增加了《短歌行》的内涵容量. <板书>引用典故的好处是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增加诗歌内涵容量

5、把握诗歌情感。

○1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一个字概括)忧-诗眼

○2如何理解他这种情感?(诗人为何而忧?)

人生苦短对酒当歌忧贤才难求霸业未成

5.比兴手法: 诗歌采用一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以明月不可掇停,比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等句子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象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招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曹操既然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不去尽情享受“唯有杜康”的人生,还要四方求才,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辛苦呢?结合你认识的曹操来探讨一下。7.齐背诗歌,去体味悲凉慷慨的风格。

四、自主探究。

1、曹操既然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不去尽情享受“唯有杜康”的人生,还要四方求才,完成统一大业,那么辛苦呢?结合你认识的曹操来探讨一下。

曹操其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王者之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沉雄俊爽,时露霸气”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在文学史上,曹操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给后人留下了虽然数量不多质量却上乘的诗篇。他登高必赋,且多悲凉之句,诗作以慷慨悲凉之风骨见长。<<短歌行>>集中展现出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直为后人传诵不衰。对曹操而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可以说:曹操堪称人生的斗士。五、课堂总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同样,曹操也是。只不过在曹操身上表现的更为强烈罢了。自古诗人多忧愁。他们因爱生愁,他们因壮志难酬而忧。但他们不因此沉溺其中,反而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 . 在朗朗长空留下光辉灿烂流传千古的诗篇!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回顾旧知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师一起朗读)。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三、作者简介

1、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田园诗人”“隐逸诗人”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

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教师补充东晋时代背景。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

参考资料: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大家听一遍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五、解题,把握思路。

1、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①、从何而归? ②、为何而归? ③、归向何处? ④、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讨论后明确:

①、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②、为何归来?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③、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④、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六、品味田园风光。

1、请大家看这幅画面,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

参考点评: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淳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

七、理解情感,整体感悟。

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八、陶诗风格探究

师: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那么大家觉得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怎样的呢?——清新隽永、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想听听古今学者对陶诗风格的评价吗? 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朱熹:“陶诗语平淡,出于自然。”苏者聪《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认为:“真实新颖,恬静淡远,朴素自然最能体现陶诗的艺术风格”。朱家驰《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玄学的言不尽意》指出陶诗艺术特色是“言约旨远,意味隽永,常以精粹的文字包蕴无限丰实的内涵”。

九、自主探究: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2、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幻灯14)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幻灯15)

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十、课外拓展:名句欣赏。师:陶渊明还写了很多诗歌,其中的一些名句,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学生齐读。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十一、课堂小结。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导入: 背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采花折柳赠亲朋: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二、渐入课文 1、《古诗十九首》简介(集体朗读) 2、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芙蓉” 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3、采芙蓉为何? 三、赏析全诗:带着上面的问题集体朗读全诗——“遗”远方的“同心”者。

涉江采芙蓉教案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珠帘秀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及注释】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旧乡:故乡。 6、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7、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8、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9、还顾:回头看。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涉江采芙蓉(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个愁容满面的游子采芙蓉准备送给家乡的妻子,可惜,花草很快就枯萎了,却无从寄出。送花草的人意识到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法实现的一个理想,为什么呢?我们到诗中看看吧。 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二、信息筛选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读后思考: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课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好友。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三、合作探究 1、品读一、二句,你认为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2、品读三、四句,这里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3、品读五、六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用自己的话完成) 4、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三、拓展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课堂小结: 钟嵘的《诗品》中评价《古诗十九首》说“一字千金”,意思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通过这首《涉江采芙蓉》对《古诗十九首》精湛的语言已经有了初步的体会。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新课 由钟嵘《诗品》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导入二、文学常识——《古诗十九首》 师补充: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矢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自学指导: 诗歌鉴赏的方法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诗眼,抓主旨; 3.找意象,品意境; 4.依景情,析手法。 四、品读诗歌,分析鉴赏 1、读顺畅,通大意 2、找诗眼,抓主旨; (1)什么是“诗眼”?找出本诗“诗眼”并根据“诗眼”概括主旨。学生自学这首诗 1、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 3、这首诗诗人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用通顺的语言翻译这首诗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生明确: 生了解《古诗十九首》,明确: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合称。 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前承《诗经》和《楚辞》的传统,下启魏晋的风气; 为唐宋诗歌的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被称为“风余”和“诗母”。 标志着五言诗歌已经成熟。 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南朝萧统合收于《文选》中。 学生自学这首诗 1、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 3、这首诗诗人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用通顺的语言翻译这首诗 渡过江去采摘荷花,生有兰草的沼地长着香草。

采摘荷花送给谁呢?所思念的人在遥远的长道。 回头看那故乡啊,漫长的道路无边无际又渺渺。 感情深厚却两地分居,在愁苦忧伤中慢慢变老。 生明确: 诗眼指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形式有二) (2)主人公为何忧伤?“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探究,鉴赏技巧 1、关于《涉江采芙蓉》的抒情主人公,有人认为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①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 ②全篇最关键的词句,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本诗的“诗眼”是“忧伤”。 生思考: 结尾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为天各一方而忧伤难遣,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生小组讨论,交流: 观点一:“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如此传达出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怀人。 观点二:“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如此传达出的主题则成了女子思夫怀远。 2、学习“对写法” 举例说明: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解析】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从而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 又如: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分析】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析】本是自己到了佳节便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可作者不说自己想念家乡的兄弟,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抓住“芙蓉”这个名称解读题目,联想到关于莲与荷的诗,“任何一个名称都承载了一种情感,同一种事物的不同名称之间是有细微的差别的。”由题目进而自然过渡到情感,让读者一下子理解了为什么是“涉江采芙蓉”。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涉江采芙蓉》难道只是抒发内心情感的诗吗? 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一、解题 师:来,孩子们,看黑板:《涉江采芙蓉》几个字? 【出示幻灯片一】 涉江采芙蓉 生:(一女生自信大方地回答)五个字。 师:(会心一笑)这叫几言诗? 生:(自信地回答)五言诗。 师:(老师欣喜地赞叹)非常好,五言诗。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这样一个长长的诗歌的河流里,五言诗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一个朝代呢?猜猜看。 生:(学生思考) 师:(循循善诱地进一步引导)四言诗是《诗经》的时代,五言诗在哪个时代绚烂风华?我再提示同学们,唐朝是七言诗的王国,往前推,孩子们! 生:(略显犹豫地齐答)汉朝。 师:(深情地望着学生)对。 师:孩子们再来看题目《涉江采芙蓉》----芙蓉是什么?可不可以说说它其他的名字吗?它也许叫? 师:没关系,孩子,观察大屏幕: 生:(一女生自信地回答)荷花。 师:(目光深情地配合眼神和学生交流)还可能叫?在江南它是美的节日,是爱情的节日,是花的节日,江南可采什么? 生:(微笑地回答)江南可采莲。 师:对,芙蓉也叫莲。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生:(学生兴趣盎然地齐读)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二】 芙蓉 莲 荷花 师:(微笑地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感受一下:涉江采芙蓉,芙蓉也叫荷花、莲,它传达某种情感,某种信息。诗人不说“涉江采莲花”、“涉江采荷花”,偏偏要说《涉江采芙蓉》呢? 【出示幻灯片三】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涉江采芙蓉》 公开课

《涉江采芙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士之耽兮,犹可脱”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题目——《涉江采芙蓉》的理解: “芙蓉”芙蓉本是荷花的别称。魏晋时期的诗人文士曹植、潘岳、鲍照均作过《芙蓉赋》直至唐代,荷花还常被叫作芙蓉。如大诗人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中的"芙蓉,即为荷花。锦葵科的木芙蓉晚出,因其红艳如荷花,故借用其名。但唐人对两者还是有严格区别的,日芙蓉,即指荷花;曰木芙蓉,即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芙蓉花,一般不相混淆。宋人则不这么讲究了,如文同的《芙蓉》、张来的《芙蓉》便是吟咏木芙蓉的。大约自宋代起,鲜有人将荷花叫作芙蓉了。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三、文本解读 1、正音 2、朗读。朗读方法五言诗一般为二三字格式或者二一二。,本诗采用了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诵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延长第三个字的发音 3、自由朗诵。 4、分角色朗读 5、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一下本诗的大致情节:一个人去采莲,想把美丽的莲花送给思恋的人,结果因为路太远没能送出去,想到以后也不能跟他生活在一起,所以很伤感。 6、所以本诗的结构是:采花送花望乡思亲 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 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 1、“芳草”的“兰泽”意象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 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语文下册涉江采芙蓉知识点(人教版) 在高考中文言文是很重要的,在激烈的角逐中,一分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在文言文上丢分,那就太遗憾了,今天我们学习《涉江采芙蓉》,先来欣赏一下原文:《涉江采芙蓉》原文阅读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gt;gt;重点字词解释: 涉:意为步行过水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长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词意:即香草。亦比喻美德。 遗(wèi):赠予 远道:意思是遥远的道路,犹言“远方”。 还顾:寓意回顾,回头看。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古代常用的成语,多用于形容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深厚。 终老:指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gt;gt;gt;译文参考: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长兰草的沼泽地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生活过的故乡,路途遥远又看不到尽头。 两心相爱却分隔远方,忧愁哀伤直到老去。 gt;gt;gt;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成为士人是大家所追求的,于是众多学子离乡游学求官。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来说,官府机构的容纳力实在太有限了,形成一种你争我夺的局面。因此,一个失意的文人群体就产生了,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失意的游子在没有前途、朋友不爱的孤单失意中,自然就会想念远方的故乡和亲人了。 gt;gt;gt;品读鉴赏: 请大家先诵读全诗,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 “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 B.这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人教版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语文(必修2) 第2单元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 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 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导学式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 1 )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黯然销魂作铺垫。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2、白描手法3、对写手法 (四)速背训练(教师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背诵几分钟,教师抽查) 《涉江采芙蓉》 涉江,兰泽。采之?所思。 还顾,长路。同心,忧伤。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扩写诗句 请同学们选取《涉江采芙蓉》中自己最喜欢的两句诗歌,扩写成一幅100字左右的语段。 要求: (1)可加小标题,要突出心理描写。(2)先阐明诗意,再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3)要体现出情景交融的特点。(4)要体现自己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原文】: 涉shè江采芙蓉 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wèi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赠。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多用于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主旨】: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在虚实结合中表现游子思乡、思妇相思的强烈情感。 【原文】: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jīn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yōu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u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yàn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zā,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bǔ,天下归心。 【注释】: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

慨当以慷:歌声激昂慷慨。杜康: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小声叨念和思索,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 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陌:东西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枉驾”。用:以。存:问候。 讌(yàn):通“宴”三匝(zā):三周。 海不厌深: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主旨】: 全诗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子

优秀教案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8 诗三首 从容说课 课文选了两首五言诗,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五言诗创作的特色。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教授课文时,把握哀怨基调,读出层次感,体会抒发的感情。课外拓展,应着重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代表作,如《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等。 《短歌行》感叹人生短促、流年易逝而大业未成之情。朗读时要体会诗人执著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建功立业的豪气干云。引导学生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人才渴望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忧。 《归园田居(其一)》写归隐田园之乐。朗读时,应读出农家生活的悠闲、农村风光的静谧,从容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乐趣所在。教授课文时,可以适当补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理解陶渊明之所以执著于田园生活的原因。 本课教学,除了把握课本外,还应适当补充诗作,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讲解《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涉江采芙蓉》主要要求学生体会诗歌感情的抒发。《短歌行》要求学生明白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第二课时,讲解《归园田居(其一)》。简介陶渊明的生平有助于学生了解他的诗歌。体会诗歌多描绘的田园风光之美,明白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著,其实是源于现实的无奈。高蹈自由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哀伤和苦闷。 鉴赏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应抓住其中的名句进行鉴赏。此外,还应当补充讲解《古诗十九首》里面的一些代表作品,曹操和陶渊明的其他诗歌。要求学生应当背熟他们的代表作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涉江采芙蓉》诗中的情感美,《短歌行》中的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涉江采芙蓉》诗中的情感美,《短歌行》中的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

高一语文下册古诗《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三篇

高一语文下册古诗《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三篇《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下册古诗《涉江采芙蓉》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 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 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 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 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 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 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 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 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译文

《涉江采芙蓉》原文和译文 导读: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注释: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

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份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

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 1.背诵这首诗。 2.解读这首五言诗。 3.了解这首诗美的意境并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2.感悟本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抒情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手段】 “七三四”语感教学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 (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 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 ..( 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泽:湿润的洼地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 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 “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 “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 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蓉” “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 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 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可谓极高,《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 (一)读顺畅,通大意。(二)找意象,品意境。(三)找诗眼,抓主旨。(四)依景情,析手法。 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 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 主题:表达了游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四、文本探析 1、找意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还顾旧乡”、“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 2.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喜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相联。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