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课题方案

太仓港港口开发区第一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1.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最优发展。然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虽然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但同时更表现出巨大的个性差异,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差异明显,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分别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成绩和知识基础、不同的个性特点。在当前标准统一的班级授课制情况下,由于受到教学班额、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式授课,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层次高的学生思维认知水平的发展受到了牵制,不能充分发展,层次低的学生迫于进度、内容疲于奔命,完不成学习任务,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形成分化。如何在班级授课制下最大程度顾及学生差异,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进步与提高,个性得到最优发展?我们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课题研究,旨在探索一种能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同时创造条件,鼓励促进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办学目标,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关注弱势,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难以回避的重大问题。教育公平就是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与当地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让他们在当地公办学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随着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进得来”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许

多公办学校都是无条件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然而,怎样通过对他们实施行之有效的教育,让他们“学得好”,这是每一所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因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不同,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存在很大差距,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生源地与流入地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的不衔接,他们与当地学生的差距不断拉大,在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为了顾及大多数孩子的学习而无暇顾及他们,由于基础太差,他们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学习困难越积越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打稳他们的基础,让他们慢慢追赶甚至最后赶超当地学生?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研究,旨在解决教学要求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这部分学生的个性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帮助这部分学生补学前面遗漏的知识,打好扎实的基础,同时不断赶上同一年级的教学进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赢得未来,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3.提升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太仓港港口开发区,随着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港区,为了配合港口经济的发展,学校无条件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008年9月,我校一下子接收了一到六年级共400多名外地学生,再加上原来就在我校就读的外地学生,我校的外地生数量占到了学校总人数的近60%。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下学期,学校还将继续招收五个班级的外地学生。规模的一下子扩大,生源的层次不齐严重制约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如何在现有的生源结构下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提出了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在生源多元化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策略,逐步达到“面向全体,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分层教学研究,不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综合发展实力,提供促动力。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苏南农村生源多样化背景:我校地处苏南农村,随着我市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学校所在地——港区,为了配合港口经济的发展,学

校无条件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每年都有大量的民工子女进入我校,使我校的外地学生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60%以上,我校生源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从区域来看,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民族,有本地学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从原就读的学校来看,有来自本地公办学校的学生,有来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有来自生源地的留守学生;从家庭背景来看,家庭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家长的文化素养、工作单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等也各不相同;从学生接受的教育情况来看,他们接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各不相同,由于原就读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水平、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各不相同,导致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特点、行为习俗、学习习惯等各不相同。所有的这些不同,给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带来了困难,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影响,需要新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来适应新的变化。

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小组是由学生的不同背景、不同来源、不同发展水平而编列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是一种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规模6人左右,有明确的分工,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中能者为师,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互教互学,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这样的学习小组既是一个学习单位,也是一个评价单位,是一个功能联合体。由于在每个互助合作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后,便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保证了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赛。

互助合作学习是课堂上主要的学习行为,所有教学设计都围绕互助合作学习展开,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互助合作学习的任务,都有明确的评价依据,追求这样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合作学习的效能。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一定的权利,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特有的价值和优势,对同伴进行帮助,同时吸收同伴间的有利信息,对自己的劣势进行补偿。小组内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意识,从而达到帮助别人,提高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是课堂上采用的学习方式,也延伸到课外。

苏南农村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根据学校生源结构多样化和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特点而提出的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这种学习方式背后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是一种校本的实践研究。围绕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教学行为变革方式开展研究,是新的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的研究。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关于外来民工子女教育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内在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很热。尤其是一些新闻媒体的调查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也十分关注这一问题,并作了理论方面的论述。这些都产生了比较大的效果。但他们关注更多的是解决这些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而对于在他们入学之后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如何让他们在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得到相应的提高,如何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涉及不多,并且研究者中大多不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对这类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在实践方面加以指导,所以需进一步探索。

2.关于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学习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从90年代初期起,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浙江杭州大学教育

系合作学习教学实验,到90年代中期山东一家科学研究所展开的《合作教学与研究实验》,新课程改革以来,各校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这些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但是,国内外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往往是基于任务达成的学习,没有强调学生之间的优势发挥,我们的研究把互相帮助、能者为师,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作为研究的核心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这样的理念出发,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进行深化研究,站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这部分弱势群体,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引导他们去帮助其他同伴,同时借助其他同伴的帮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帮助他们全面发展。这是教育公平的深层反映,对弱势群体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都能发挥一定的价值。

2.通过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研究来探索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所采用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经验,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3.通过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与校本行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发展,获得成功的机会。同时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一)研究目标:

1.客观分析外来民工子女在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既看到他们作为弱势群体的不足,又发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强化他们在学生群体当中的价值,提高对外来民工子女的认识。

2.落实为每一个学生成功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形成关于弱势群体教育正确的育人观、课程观、教育观。

3.探索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思路和具体行为,并以此带动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4.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模式的变革,促进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发展。改善教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而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苏南农村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负责人:张瑾颖)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研究(负责人:张瑾颖)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研究(负责人:纪敏)

4.课堂上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负责人:屈雅倩)

5.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负责人:王熹梅)

6.教师互助合作学习指导能力研训的研究(负责人:钱宇)

7.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教学案例的研究(负责人:朱耀兴)

(三)研究重点:

1.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研究

2.课堂上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3.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第一阶段( 2009.3—2009.8 ):前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通过文献研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本课题新的生长点和支撑性理论,有针对地制定研究方案和操作措

施。运用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苏南农村生源多元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现状,整理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找准切入维度。

2.第二阶段(2009.9—2011.8):具体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继续通过文献研究法,学习了解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经验等。通过行动研究法,探索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思路和具体行为,并以此带动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

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不断调整和改进实践,初步形成以学生互助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撰写课题阶段总结和科研论文。

3.第三阶段(2011.9—2012.9):总结评估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实验的效果。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方法、策略措施等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完成各子课题的终结性报告、总课题结题报告。整理、结集相关的科研论文,校本教材、影像资料等。

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1.以外来民工子女为主体的多样化生源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需要开发并加以利用。

2.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既包括给他们提供均等的入学机会,更需要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这种成功机会的提供,依赖于教学模式的变革。

3.由于生源多样化,学生原来的背景、经验、生活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需要以一种合作小组的形式加以融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4.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是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理想的学习方式,围绕这种学习

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

5.学生互助合作学习建立在针对性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培养

的基础上,它的有效实施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

方法为基础。

6.学生互助合作学习方式需要建构具体的实践行为模式,同时又要以学习

效能的提高为追求。

创新之处:

1.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模式的创新,对弱势群体认识的创新。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创新。

3.学生个别化教育方式的创新。

七、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负责人

调查报告2009.9 朱耀兴

苏南农村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学习现状调

查报告

苏南农村生源多样化背景下教师教学现状的

调查报告2009.9 张瑾颖

调查报告

中期报告2011.8 金永清

“苏南农村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互助合

作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互助合作学习的案例、上课实录案例实录2011.8彭怡“苏南农村生源多样化背景下学生互

结题报告2012.9 张瑾颖、金永清助合作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互助合作学习》论文集论文集2012.9金永清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最美是青春 ——记14届篮球运动会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凝聚力,展现学生积极向上的风貌,三岔初中举行了第14届学生篮球运动会,本次运动会为期两天,安排在3月17、18日。 此次比赛共有14个班级参赛,采用各年级抽签分组循环赛制的方式。遇到所有学生都喜欢的经典赛事,每个学生都兴奋不已,整个球场俨然是一片欢乐的海洋,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自发地成为本班的拉拉队员,个个激情满怀,积极地做着准备。比赛伊始,场上球员们迅速投入其中,熟练地抢球、传球,并精准地投球。随着队员左晃、右晃、过人、起跳、钩手,三大步上篮,“球进了”!抢篮板,双方争夺异常激烈。虽然头顶火红的大太阳,球员们个个都汗流浃背,但始终没有丝毫的松懈,他们都认真、潇洒地打好每一个球,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得到球的机会;场下的拉拉队也纷纷为自己班的篮球队加油呐喊,助威声次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篮球赛已圆满结束,但球场上奔跑的身影,认真的态度和拼搏的

精神、不服输的意志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是一场晋级赛,但输赢已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团队的合作和凝聚力,还有他们面临考验,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心理素质,这一切,将给我们的学习生活注入更多的活力、更多的希望。本届篮球比赛,队员们真正地做到团结协助、全力以赴、顽强拼搏,其间也有学生受伤流血,但他们不怕疼,反而享受战胜困难带来的甜蜜,不过也给了我们忠告,在全力以赴、顽强拼搏的同时要懂得自我保护。 这次比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体生活,更激发了他们积极投身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热情和信心,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比赛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凭借篮球的独特魅力,我们也看到了当代中学生朝气蓬勃、团结向上的风采。

学生最喜欢的七大学习方式

学生最喜欢的七大学习方式 一、基于合作的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 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

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解答。这种问答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怀疑、好奇、挑战的精神在逐步丧失。新课程改革将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 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团日活动总结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在竞争中寻欢乐的运动,展现个人的特长,激发我系学同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为了促进同学之间友谊的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及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通信专业开展“专业运动会”。 本次运动会是以“专业运动会”为主题,在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我们的运动会已经取得圆满成功,这些都得力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本次比赛项目分个人、团体两项。个人项目有投篮比赛.远距离定点射门.跳绳比赛.跳远比赛等;团体项目有投篮比赛.4*100米接力比赛.网球掷准积分赛.十人十一足.拔河比赛等。本次活动通信同学参与面广,共有各类运动员60人。我们的活动时间定为2011年12月3日下午,通信0902团支部所有同学参加专业运动会的活动,来丰富广大同学的业余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促进班级凝聚力,培养积极参与的热情和团队合作意识。 比赛流程:投篮比赛→远距离定点射门→跳绳比赛→4*100米接力比赛→跳远比赛→网球掷准积分赛→十人十一足→拔河比赛 比赛开始,同学 们都非常的投入。参 赛的同学个个精神抖 擞,观看的同学们也 热情高涨,加油声此 起彼伏。所有人都在 为运动员尽情地鼓掌 和呐喊,大家充分展 现出团结进取、蓬勃 向上的精神风貌,热(投篮比赛) 情参与。运动会成为了凝聚班风、团结进取的一堂班会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运动会充分展示了专业运动会的运动、健康、快乐的风采!

动把学生单 纯的体育竞 技转换成了 竞技加游戏 的形式,多了 一份趣味,多 了一份童真。 让孩子体验 运动的快乐, 竞争的乐趣、 参与的欣慰,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及协作精神,激发孩子的运动潜能。(跳绳比赛) 最让同学们热血澎湃的拔河比赛开始了,大家鼓足干劲,一鼓作气,在加油 喊声中, 大家顾不 得自己的 形象,使 出全力拔 河。这时 的同学们 就好像一 个团体, 为了集体 荣誉,同 时,更是一种责任放在心上,无论结果,只求过程中的努力与坚持这才是最重要 的,这才是我们活动所宣传的。比赛中的毅力,团结,心连心,包含着,荣誉与 信心,这是最美好的的东西。对于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运动,又能够增进同学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五种途径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五种途径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是听说读写的基础、先导。无论是口头的说,还是笔头的写,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就连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以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在于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也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quot;有较丰富的积累"。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 一、利用传播媒介,在听中积累语言。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各种活动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迳希谑仗⑹湛赐旰笞魇

实苯步狻⑸臀觯醚竦没钌语言文字"。不仅如此,我还把"听"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平时选购一些优秀的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或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带回家听,学生十分感兴趣,像《小雨》、《可爱的小鸟》、《春》等,学生们越听越喜欢,有些句子自然而然就会背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就丰富了;并教学生利用吃饭或休息时间通过传播媒介听些评书之类,让学生从听中认识文学名著,由此产生读的欲望。这样,并没有强迫性的要求,?quot;听"到"看",自然水到渠成,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作了铺垫。二、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为学,一开始只是读、背,头脑里只不过装满了死的语言材料。书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学生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愤悱在心了,教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

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总结2篇

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总结2篇 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总结一、预习 即在老师讲授新课文之前把要学的内容独立地自学一遍,预习对于提高听课效率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过程。 预习不是简单地把课本内容看一遍,它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思索出疑惑,发现问题并形成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并把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权衡优劣,就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预习可分为整册预习和课前预习。每个假期中,我都要将新学期要学的内容自学一遍,做提纲挈领统观全局充分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弄清各章节的联系与区别,使整册教材的学习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进行,牢牢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练习 练习就是针对具体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以培养综合灵活运用知识有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平时做完题之后,我总是及时地归纳、总结、分析,回顾习题的求解途径、思路、涉及的知识点及应用的方法,自己所采取的是不是啊佳方法,有无创新之处;并把类似相关联的题型加以对比分析,争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汇合营销 在练习当中,我认为“做”是次要的,而“思”是主要的小学生学习方法演讲稿2017演讲稿。出错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学习中最薄弱的地方,把这些地方弄懂弄通,避免在同一地方摔倒二次,这比把十道习题演算正确收效也许更大一些。 三、合理利用时间,科学用脑 首先,要新生生物钟的运行规律(2017年最新规范演讲稿范文),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其次,要注意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防止大脑疲劳过度。 学生学习技巧 1.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不使学习方生忙乱。 2.上课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我经常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 3.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 4.学习互助,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难题;有时,我还在网上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题过程就是一种心得交流。 5.多读一些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这些杂志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有助于提高文笔。 学生学习建议(1)先复习后写作业,即在认真复习、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 (2)仔细审题,即了解题意,明确习题的目的要求,弄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做到心中有数。 (3)认真表述,即思路清晰,表述确切,书写规范,答案准确,干净利落。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那种把学生的头脑当作容器,由教师一味进行灌输的教学目前在课堂上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教学中很难避免这样的现象:教师非常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怎样教,然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师往往预先设计好层层圈套,教学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从一个圈里引出来,再引入另一个圈子,学生被弄得晕头转向,仍不知所云。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也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是难以得到发挥的。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不和谐的音符,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难以改变的习惯性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生硬嫁接,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真正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呢?下面,就以旧教材中“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在教学中学生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比较与反思,谈谈新课程要求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实践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情境导入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平等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一边计算这个平等四边形的面积一边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好吗? 2. 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来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1. 启发。 要解决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思考) 请你们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2. 分组操作交流。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拼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 (2)小组展示、交流。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请同学们思考: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3. 请大家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

学习方式转变的开题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学习方式转变的开题报告 篇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工作总结 在我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之际,我们课题组开始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课题研究。研究历程中,我们本着以校为本的原则,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解决学习问题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个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着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这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扎扎实实的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研究情况小结如下: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内容,完善课题理论准备。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一、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组织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均是中心校领

导、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或者是学校的教学骨干。课题组成立了课题研究指导组,不但认真制定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和研究策略,还具体参与到研究当中。对于每一位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线教师的课例从备课、上课、反思、评价等各方面均全程进行指导,带领全体教师执着地追求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课题组还规定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与课题相关的科研论文,上交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例。对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还要求他们学成回来后进行书面汇报、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共享学习收获,转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为教师们指明教改的方向。为拓宽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促教育与科研能力同步提升,学校还有针对性地订阅和购进了一些科研刊物和课改书籍向全体教师开放。 二、认真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在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力求实效。我们的课题组主要开展以下系列工作: 1.课题负责人拟定了课题研究方案,并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2、组织培训课题研究的教师。利用网络、专注自主学习,提高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积累业务知识,并做好业务笔记。 3、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活动。制出学习方式

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灵武一中刘学福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倡导基于合作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等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就学习方式的内涵,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学习方式以及怎样转变学习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生学习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总要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在适当时机加以运用。 学习方式还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说来,主体在最初学习活动中采取了某种方式之后,习惯于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沿用。开始这种方式往往以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形式出现,但随着学习活动的多次重复,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高,特别是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概括,学习方式就以理性的形式存在,并由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转化,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而为后人所继承。学习方式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但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与历史的不断进步、学习内容的不断增长相比要缓慢得多,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习方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受到学习主体自身条件的制约。一般说来,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正确、原有知识较多的主体容易形成正确合理的学习方式,反之则容易形成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学习方式。其次,受到学习主体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形成之后,不只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学习活动,而且对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并使其能够较迅速地转化为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错误的、不合理的、陈旧落后的学习方式往往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简单记忆和浅层次的直观理解上,也不能够或较慢地转化为主体的实际能力。 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两大类。当前学习方式的进步也就主要表现为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化。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弊端 所谓传统学习方式就是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运用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特点主要是由教师教学的方法决定的,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主要由制度化的教师观所决定。也就是说,传统的教育教学管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你们好 本人研究的《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经市教科所批准的市级科研课题。经过有关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和精心筹备,今天正式开题。本人在这里向大家汇报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意义: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素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中,通过发现学生中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创造才能,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展他们的智力;同时对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善于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引起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毅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精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 3、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规律的科学总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学生才能更有效的学习,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是培养新世纪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为培养开拓型、创造型的新世纪人才,就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作为他们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近来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多,如美国戴维思的《这样学习最有效》,戴维思先生在书中提出成功的学习必须要有三个步骤:(1)、建立适当地心态,(2)、用正确的方法(如系统、技巧和训练),(3)、有一个好的环境;还有珍妮特.沃斯的《学习的革命》等。国内关于学习的问题研究的也比较多,如蒋宗尧的《学法指导艺术》,他在书中具体讲述了学习的概念、特点、过程、原则、规律,讲了学习的一些基

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的评价

学生多元学习方式的评价 [摘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家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给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重大而深刻的改变。作为教师如何抓住这个机会,正确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从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引导;计算机;学习方式 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日益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家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重大而深刻的改变。特别是Internet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而教育领域上的信息又占有相当的一部分比例。网络技术的特质要求学习者具备充足的学习动力,要求学习者主动行为。无论从学习素材的角度,还是学习者主体性的发展,Internet在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校园网络建设、Internet的连通,使基层学校与教师教学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变。如何更有效运用这些新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素质教育,使学习者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正确引导。 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重大而深刻的改变 随着21 世纪的降临,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现实世界之中又孕育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我校计算已完全进入课堂,成为教和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这股信息化的潮流中,学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但同时,学生又面临着许多潜在的、比以往更加不可预测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学生如何在信息时代学习?这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正确引导,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促进自己的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然而网络的快速发展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上的信息是精华与糟粕同 在,给学生的学习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快速发展,这给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女生沉迷于QQ 及各种聊天室的聊天,男生沉迷于各种游戏,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与学习,给生活及学习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网络上的一些糟粕,如色情及暴力等方面的网站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成长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一位计算机教师应如何正确培养学生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成为首当其冲的职责。 三、运用各种的手段,正确地引导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改进学习方式 1.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不难看到,热衷于上网的学生,特别是上网Q Q 的学生,他们的键盘指法极为熟练,有的几乎到了运指如飞的地步,可以同时与几个网友聊天。这些学生大都使用汉语拼音汉字输入法,这部分学生的汉语拼音相当准确。这就为将来学生从事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学生在进行网络游戏时的这种争取超越自我,创造个人更佳业绩的心理为青少年学生逐步养成努力拼博、开拓创新的良好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的作用,其效果不是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所能替代的。还有一个不为人们所注意到的事实,现在学生上网玩的大型的网络游戏都是大多数教师和家长不会玩的,那么是谁教他们的呢?一般是他们自己看书摸索或同学互相教会的,其实这就是当前新课程改革里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而且还是一种更为难得的“自发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从学生的自发的网络行为中我们可具体地看到,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

谈谈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改变

谈谈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改变 未来社会是以信息科学为先导的信息社会。挖掘和开发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描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因为把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信息得到更完美地表达,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它使当今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教学结构,以及教育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那么,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探究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以及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英语学习方式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具有多方面优势: 一、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儿童的学习兴趣对鼓舞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言语兴趣。计算机多媒体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例如:课前三分钟播放英语动画片,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开心一刻”。由于动画片学生爱看爱学,极易在课间自然模仿画中人物语气进行对话,从而在玩耍中锻炼了语言能力。 二、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展现口语交际的平台。 现代英语教学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实践性,这是由语言是交流工具之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农村学生尤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传统的教学无法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但多媒体能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景、光、电,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产生一种需要运用英语的激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积极参与语言交流,从而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了展示平台。 例如:教“Do Shopping!”时,先认识许多水果,然后多媒体显示水果商店,进行购物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显示多个专营商店,出售特色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商店,教

搞好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搞好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大量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左右。课外阅读量之大,不由得我们不重视。这就需要我们细琢把大量阅读进行下去。下面是我多年来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几点思考,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搞好“大阅读”的前提。 我们都非常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因为她懂得环境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同样,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增强阅读的自觉性和持续性,我积极营造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是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 1、创设了“读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美好”为主题的图书角。学生家里的藏书毕竟有限,因此我们要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除了向学校的图书馆借书以外,班级可创设“图书角”,由每位同学自愿捐书,书籍的质量、种类等由老师把关。同学们可以向图书管理员借书,并做好登记。每天早晨到校后,先读书十五分钟,上课时组织学生交流。每周设两节阅读课进行阅

读,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每人手捧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书三十分钟,十分钟的小组内交流读书心得。一进班级书香扑鼻,学生们都为自己是“书香之家”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2、成立了班级“读书评审小组”,学期开始,首先让学生竞选了读书评审员,以演讲的形式,通过他们的语言表达及自己对读书活动的认识,以投票的方式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评审小组。 3、建立“读书跟踪卡”,评选“最佳小读者”。读书跟踪卡是按照学生自己制定的读书计划,然后在每天的读书情况中由相应的人员签字后生效。一个月后我们在班级里评选出“最佳小读者”,以喜报的形式发给学生。评选方法:本月阅读量在两本成本书以上,平时能按自己制定的本月读书计划进行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读书跟踪卡上的签字进行),在每月的读书汇报会中经评委审查考核为优秀者,就可获得“本月小读者”。当学生在获得奖励,体验到阅读带给他们快乐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地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勉励,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 4、实施“阅读星级”制度,学期开始我就把学生的读书纳入了语文 教学的任务之中,我首先制定了阅读星级的评定办法,每次读完一本书,

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施情况的调查 报告 xx小学是雁塔区教育局直属的全日制小学,学校位于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的长安路旁,地铁二号线纬一街站口。学校创建于19xx 年,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百年名校,前身为八里村小学,xx年更名为长安南路小学,学校设24个教学班。近年来,学校以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为依托,以加强学校管理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学校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重大课题实验学校、陕西省示范家长学校、西安市文明校园、陕西省绿色学校、西安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西安市依法治校示范校、西安市廉政文化示范校、西安市红十字示范学校、西安市巾帼文明示范岗、西安市先进党支部、雁塔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区督导评估优秀学校、区316工程优秀学校、区平安校园及雁塔区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等称号,被西安市教育局推荐为身边的好学校。 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设了舞蹈、绘画、英语、合唱、腰鼓、武术、绳舞、跆拳道、陶艺、航模、乐器等各类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所充满关爱的学习乐园里,孩子们快乐地学习、自主地成长、全面地发展;在尝试中学会探究,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活动中健康成长。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人才的摇篮。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教师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理解的,又是如何操作的?有没有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题对本校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发现综合性学习开展带来的教学变化及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对象:我校24位教师及220位学生。 三、调查方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四、调查内容及目标: 1、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认识。 2、了解教师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的操作方法。 3、了解并分析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的变化。 4、探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调查情况分析: (一)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全校24名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下问卷24份,收回24份。情况如下: 第一题有86.5℅的人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15.3℅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太重要。第二题40.3

新课程实施下学习方式多样化研究

新课程实施下学习方式多样化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学习方式多样化研究针对某学科或某年级在国内外以有过这方面的研究,基本属于一个成熟的阶段,如,背诵、实验、考试、参观、听讲、看电视、作业练习、去图书馆、读课外书、运用电脑、与朋友聊天等。但是就中国特色的新课程下构建学习方式多样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往往喜欢的学习方式与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显著差异。他们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手段来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改带来了教师行为的变革和学生行为的变化。这种学生行为的变化不仅限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重要体现一个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验的全面铺开,不是意味着自己的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被遗弃,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的过程。这些旧课程下的仍有继承价值的学习方式与新课程强调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此说,在新课程实施中构建学习方式多样化研究对于加快新课程实验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理论依据: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根据这种精神,我们的教育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实质性问题,那就是义不容辞地进行教育改革,用新的教育模式来取代长期以来妨碍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学生终身教育、抑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改革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验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实施多样化学习方式过程中实践用以下几种课型来进行: 1)实践课:以社会为大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调查、考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课题课:以一个专题形式让学生进行多学科多侧面研究探讨、包括对一个知识点的加深、加宽。 3)发展特长课:以小组或个体形式发展兴趣特长,让学有潜力的学生探究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自己。 4)竞赛课:以多种方式开展学科知识,让学有潜力的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5)成功体验课:在实施基础教学过程中,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适当的补缺补差,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6)开放学习课:确定学习知识点,学生自主设计目标、结构、模式,注重探究开拓,进行体验教学。 二)在实施中应用以下五种方法不断总结提高: 1、调查法: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学生现有学习方法的优劣,寻求实验的突破口。 2、问卷法:设计关于兴趣,习惯等问卷调查,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状况,了解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心理变化,学习需求变化,以研究促进不同类型学生发展自学能力的策略。 3、教学研讨法: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研讨、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改进操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古龙中心校闫贵峰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能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明确提出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根本性的变革呢?我在实际的课改实验中有如下感悟: 一、传统学习方式---让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学生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重复机械训练为主,教师信奉“时间+汗水”,究其根源,造成这种学习方式的原因主要有: 1、传统的教学观将教学定位为教师教学生学,使学生失去了活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一方面,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转。这样课堂就变成了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教师

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另一方面,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这样就只能产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2、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念,阻止了学生全力以赴地学习。 传统的基础教育过分关注学科,不管学生的需要,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粮食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3、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师道尊严”,使学生形成了“逆来顺受”的不良趋向。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你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看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语言,其实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本就应该“老师说了算”,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展现,自己的个性得不到彰扬,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逆来顺受”,难于独立面对各种挑战,经受不起打击和挫折。所以在传统学习方式影响下,我们的学生逐渐产生了以下问题: 1、被动与依赖,缺乏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 2、经验世界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 促进学习能力发展

重视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习能力发展 赵森宝 【摘要】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的基本要求,小学数学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激发小学生主动从事数学 探究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应 当创新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和兴趣,引导学 生动手操作和实践,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合作和交流,让学生经历 自主学数学、自主做数学的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模仿与记忆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探索与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学习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理解怎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如何形成一个数学概念,怎样探究一个数学结论,如何应用数学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及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等学习形式加以解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 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建立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要让学生感到可亲、可信,要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产生兴奋和愉快感。 学生的人知特点是由浅入深,需要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是小学阶段,更应该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教学环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

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及实践研究报告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各种层次的学生也因自身素质不同,很难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有个性有特长学生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大多着眼于如何使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学得更多更好,如何促进与之相应的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却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都十分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发生在学生群体人际互动 的环境之中,因此重视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相互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

会接受一个共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去行动;学会与别人相处,敢于表现自我,并能虚心学习;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学会合理分工,有序行动;善于自立。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向的转移和传递,更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 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