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岩溶环境和岩溶水资源.

岩溶环境和岩溶水资源.

岩溶环境和岩溶水资源.
岩溶环境和岩溶水资源.

我国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研究评述

摘要:岩溶山地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地学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在我国有着较大的分布面积。本文从成因、现状、治理措施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岩溶山地的石漠化问题、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岩溶塌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岩溶山地土地退化的治理与发展进行展望,从而实现岩溶山地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环境、岩溶塌陷

1引言

岩溶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较大,是我国国土的重要主成部分,占国土面积的近1/3,并且在我国具有分布范围广,占有面积大的特点,南方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省份(表1),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岩溶地区。

表1西南岩溶山区岩溶山地的分布面积

省份黔桂滇川鄂湘岩溶分布面积/万km2 13 9.5 11.21 8.2 4.1 5.7

占所在省份总面积/% 73 41 29 15 22 27.3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展了许多与岩溶山地相关的工作,以深化对岩溶山地、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岩溶山地的研究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3个研究构成环节(形成原因、目前状况和防治措施)与3个核心研究内容(岩溶山地的石漠化、岩溶山地的生态环境、岩溶山地的土地塌陷)。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岩溶山地的开发强度越来越大,然而伴随其产生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塌陷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2岩溶山地石漠化问题的研究进展

2.1研究背景

岩溶山地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所造成的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1]。它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

端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频发,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脆弱,威胁当地人的生存等问题的发生。

自H.E.Legard于1979年首次提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来,喀斯特和沙漠边缘地区被正式等同列为脆弱环境,喀斯特环境问题也成为当代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2]。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后,由于石漠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和生态问题,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并研究岩溶山地石漠化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苏维词、王世杰等学者致力于研究石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等方面。

2.2分布规模

截止2011年,中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104 hm2,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占岩溶面积的26.5%[3]。我国石漠化面积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以黔、桂、滇为主省份的部分地区,面积多达50×104 km2,占全国石漠化总面积的83.85%(表2)。同时,该地区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每年仍然在以2%-3%的速度扩展。因此为了保障当地人民的生存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探讨实施预防与治理石漠化的综合措施。

表2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面积分布状况(km2)

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总计占本区岩溶面积比例/%贵州43714 22733 10518 2669 79634 72.7

广西1160 21840 23.0

云南6650 21490 19.2

川渝35500 43.3

湖南17400 30.5

2.3成因分析

石漠化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国内对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的研究总体上处于初步探讨阶段,苏维词、李阳兵、王世杰等学者普遍认为岩溶石漠化的产生是受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影响的[4]。

例如石漠化成因的植被因子,由于岩溶山地的土壤一般偏碱,限制了喜酸喜湿植物的生长,从而导致生物群落相对单一,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扰如受人为因素中的樵采、滥砍滥伐等破坏,使岩溶山地的植被覆盖减少,基岩裸露,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就

有可能崩溃,最终造成岩溶石漠化的发生。岩溶山地的自然环境是导致石漠化发生的背景条件,但该地区的社会人文活动往往加剧了石漠化发生的速度与规模。

2.4研究方法

我国岩溶山地石漠化问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定性研究[5],缺乏相应的定量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石漠化划分标准,也没有较统一的石漠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岩溶山地石漠化的成因规律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2.5治理措施

2.5.1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为了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在岩溶山区应该更加严格的宣传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对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较好的家庭予以一定的经济物质奖励,从而实现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民素质的目的。同时鼓励当地青壮年劳动力积极的走出家门到大城市进行工作生活,从而缓解对土地的压力。

2.5.2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

根据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程度,因地制宜的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在轻度石漠化地区减少以传统方式为主的耕种面积,人工种植牧草,从而增加植被覆盖、保持水土;同时可以进行多层种植,发展林牧业,产生经济效应。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应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可种植耐旱、喜钙、肥力要求低的灌木林,同时地下培植草被,但要避免种植经济林与用材林,从而减轻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在强度石漠化地区,首先要封山育林,杜绝人为的影响。同时要培育一些根系发达、耐旱的草本植物,但应注意避免植被的单一化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单化。

2.5.3实行生态移民,开展生态旅游

为了减少人为活动对岩石裸露率高、生态脆弱地区的影响,实行生态移民政策[6]。同时对于一些有着特殊地貌形态的岩溶山区,可发挥其优势,开展生态旅游建设,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3.岩溶山地生态环境的研究进展

3.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岩溶山地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存在着生态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的认识不足,治理模式较单一等方面的问题[7]。对岩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目标、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仍很薄弱, 处于探索阶段, 生态恢复重建方面的研究整体上落后于黄土高原

地区[8]。为了治理岩溶山区“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的生态退化现象,实现持续发展,因而对岩溶山区生态恢复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3.2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其生态脆弱性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苏维词等[9]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确定各影响因子指标的权重,经过综合评判将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剧烈脆弱区、强度脆弱区、中度脆弱区、轻度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李阳兵等[10]学者按形成原因将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划分为基地性脆弱、界面性脆弱、波动性脆弱。同时喻理飞等[11]学者对影响群落退化的干扰因素进行了从小到大的排序。罗林等[12]学者通过半变异函数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岩溶山区生态退化的海拔空间变异进行研究。任海[13]提出的喀斯特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恢复研究的重点是适应性恢复与适应性管理的基础理论问题,对岩溶山区的生态恢复做了理论指导。随着科技的进步,RS和GIS 在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3.3成因分析

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既受水、气、土等自然因子的影响,又受到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开发利用活动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作用。因此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是受自然原因和社会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图1)。

图1 岩溶山区生态系统影响因子作用图

例如自然因素中的土这一因子,它是受土壤和地貌两部分影响的。岩溶山区的地形复杂多样,地表以峰林、石柱等为主,地下主要为地下河与洞穴,海拔较高,坡度起伏大,水土保

持难度大。并且岩溶山区的基岩土壤厚度薄,一般为30mm,土壤偏碱不适宜喜湿喜酸植物的生长,导致植被群落结构简单易受到干扰破坏且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差,一旦受到人为因素中开荒、采矿、采石等的破坏就很难恢复。

3.4研究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岩溶山地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更多的借助于GIS-GS等工具的监测。但是目前对岩溶区生态环境变化的程度、好坏等方面尚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各个影响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5治理措施

3.5.1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宣传力度

十八大会议以后,生态建设问题被提出,并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在此国内环境中岩溶山区在以后的生态建设中应该以保护为主,树立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开展生态安全的教育与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辅助于一些必要的奖惩措施,来鼓励带动人们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3.5.2依据海拔空间差异,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依据不同海拔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在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我们要因海拔而治理,进一步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在低海拔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坚持防御为主,改善现有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农林牧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在高海拔基岩裸露率高的区域,坚持保护为主,可封山育林,人工培育植被,避免人为干扰的破坏。

3.5.3其他措施

(1)实行生态移民,开展生态旅游。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干扰。

(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对土地的需求及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综合建设环境布局。

4.岩溶山地土地塌陷研究进展

4.1研究背景

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发育地区,上覆土层或隐伏岩溶顶板在人为活动或天然因素作用下特别是水动力条件引起的环境效应作用下,发生突然坍塌的现象[14]。例如2013年5月20日21时,在深圳横岗华茂门口发生塌陷形成长12m宽6m深3-4m近椭圆形(直径约10m)塌陷坑,造成5人死亡的严重后果[15]。因此岩溶塌陷是一种地质灾害[16],它不仅危害了社会的生产、交通的运输、城市的建设,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4.2研究现状

岩溶塌陷的形成具备一定的空间条件、物质条件和水动力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岩溶山区土地塌陷问题,而我国学者主要致力于岩溶塌陷的塌陷活动程度评判,灾变等级,成因机制,诱发原因,运用RS-GIS技术对塌陷进行预测等方面的研究。例如张梁等学者按塌陷指标对岩溶塌陷灾变等级进行划分,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表3[17]),同时对岩溶塌陷活动程度进行评定(表4[17]);康彦仁将岩溶塌陷的成因机制划分为以下八种:重力致塌、潜蚀致塌、真空吸蚀、冲爆致塌、振动致塌、载荷致塌、溶蚀致塌、渗压致塌(表5[18]);而林宗元[19]将岩溶塌陷的触发原因分为六种类型;雷明堂等学者[20]将岩溶塌陷的监测预报分为直接监测预报与间接监测预报两种形式。

表3 岩溶塌陷灾变等级划分表

种类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20 20~10 10~1.0 <1.0 地面塌陷岩溶塌陷面

积(km2)

>5 5~1.0 1.0~0.1 <0.1

采空塌陷面

积(km2)

表4 岩溶塌陷活动程度判定表

表5 岩溶塌陷的致塌模式

4.3成因分析

岩溶塌陷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盖层的部分土体受力失稳破坏,塌陷体受到的致陷力超过抗陷力[21]。它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按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2种类型(图2)。

图2 岩溶塌陷成因分析图

例如图2中的降水原因分析,岩溶塌陷多发生于降水强度较大的月份,因为连续的降水下渗导致岩溶土洞或山洞汇聚大量的降水,造成土壤松动,地下水道侵蚀,抗压能力减弱,

此时如果再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如过量的抽取地下水,建筑施工等,无疑不加剧了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

4.4研究方法

岩溶区塌陷具有突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很难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报。而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塌陷的类型、规模、致塌模式等内容,缺乏如何及时准确的预测塌陷发生的定量方法,及其引起塌陷发生的各因子之间的作用原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4.5治理措施

4.5.1工程建设首选绕避塌陷区

在工程的选点布局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的地质构造条件,对于易发生或存在发生岩溶塌陷的地区,首选是避让塌陷区,但对于某些没有办法绕避的塌陷区,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理。

4.5.2动态监测预防岩溶塌陷区

可以利用RS-GIS技术[22]对岩溶山区的植被覆盖,水量变化等致灾因子实时采取动态监测,第一时间掌握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灾害的地区变化。同时也可以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抽排水方案并改进完善抽排水设施建设。

4.5.3具体工程治理措施

岩溶塌陷的具体工程治理措施如下清除填堵法、地表封闭处理、跨越法、控制抽排水强度法、强夯法、深基础法、灌注法、疏排围改综合治理法、恢复水位法和钻孔充气法[23]等。

4.5.4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标本兼治。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存在发生土地退化的岩溶山区要做到实时监测,并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

5展望

岩溶山地在我国广泛分布,而由其产生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塌陷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在当前生态建设问题日益被重视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更多学者的研究与探讨。

岩溶山地的石漠化、生态环境、土地塌陷等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将他们综合考虑,深入研究他们互相作用的机理,提出更多综合治理措施。同时要治定一些专门的相关规范(如岩溶塌陷勘察的规范)标准和规则用来对以上问题进行安全性评价。

要基于RS-GIS等技术对岩溶山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定性及定量的预测预报,并对一些突发灾害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因为岩溶山地的石漠化、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塌陷等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是受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但更多是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所以在未来的治理中我们要更多的注重人为影响,采取合理措施,降低人为破坏,保护岩溶山地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23(6):657-665.

[2] 周德全,王世杰,张殿发.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问题的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127-132.

[3] 庄胜春. 我国石漠化土地超过1200万公顷,危及长江生态安全[N].中国广播网,2011.

[4]林风华.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及模式初探[J].贵州林业科技,2003,31(1):49-52.

[5]刘涛,李靖,王瑞萍等.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模式研究[J].技术与应用,2007,(1):47-49.

[6]王先柱,钟少伟,彭险峰.湘西州岩溶山地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4):302-305.

[7]李阳兵.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环境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2):61-65.

[8]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容丽.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4,23(1):20-24.

[9]李远.石漠化的生态脆弱性研究综述[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2,(01):35-36.

[10]李阳兵,谢德体,魏朝富,屈双荣.西南岩溶山地生态脆弱性研[J].中国岩溶,2002,21(1):25-29.

[11]喻理飞,朱守谦,叶境中,魏鲁明等.人为干扰与喀斯特森林群落退化及评价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05):529-532.

[12]罗林,周应书,何兴辉,谢永贵等.岩溶山地生态退化的海拔空间变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1):23-26.

[13]任海.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05,25(31):95-200.

[14]杨立中,王建秀.国外岩溶研究的发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08):6-10.

[15]周浩.深圳横岗路面死亡人数增至5人[N].新华网,2013.

[16]钱建平.桂林市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和防治对策[J].矿产与地质,2007,21(2):200-204.

[17]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地质出版社,1998.

[18]康彦仁.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广西地质,1989,2(02):83-90.

[19]林宗元.隐伏岩溶地面塌陷对工程建设影响实例综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7,(01)

[20]雷明堂,将小珍.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03).

[21]张丽芬,曾夏生,姚运生,廖武林.我国岩溶塌陷研究综述[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3):126-130.

[22] 韩淑朋,严新泺.广西岩溶塌陷类型、影响因素、成因机制及其防治措施[J].资资源调查与环境,2012,33(2):130-135.

[23] 叶兆荣,于宗仁,徐洋洋.浅谈岩溶塌陷成因与治理措施[J].高校理科研究.

[24] 彭建,王仰麟,张源等.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J].地理学报,2004,59(4):629-638.

[25] 封建民,王涛,齐善忠等.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的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 ,18(3):141-145.

[26] 张镱锂,阎建忠等.青藏公路对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2,57(3):253-266.

[27] 张惠远,蔡运龙,万军.基于TM影像的喀斯特山地景观变化研究[J].山地研究,2000,18(1):18-2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代替GB3838-88,GHZB1-1999 2002-04-28发布 2002-06-01实施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为首次发布,1988年为第一次修订,1999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本标准自2002年6月1日起实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修订。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4月26日批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范围 1.1本标准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及限值,以及水质评价、水质项目的分析方法和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1.2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的地表水水域。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2 引用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卫生部,2001年)和本标准表4~表6所列分析标准及规范中所含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为本标准条文,与本标准同效。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水域功能和标准分类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水资源研究》第25卷第2期(总第91期)2004年6月-------------------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刘予伟金栋梁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全面阐述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包括水文地质参数的获得和选取以及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评价其合理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综述 平原区包括一般沿江、沿湖、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两类。就长江流域而言,前者有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长江中下游沿江平原和江苏、浙江沿海平原。后者有成都盆地、汉中盆地和南阳盆地。地下水评价对象是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联系的浅层地下水,一般仅评价矿化度小于2 g/L的多年平均淡水资源,以现状条件为评价基础,以水均衡法为主评价出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 1 含水层参数的确定 含水层参数是定量描述含水层物理特性的指标或系数,是评价含水层的主要依据。在计算各项补给量和排泄量时都要根据准确的参数来计算。主要参数有: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 ,潜水蒸发系数 (c)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 (m)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 (β) 和水稻田渗漏率 (φ) 等。 现将上述几种含水层参数的确定分述如下。 1.1 潜水变幅带给水度 (μ) 给水度 (μ) 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相应体积的比值,它是一个无因次大于零而小于1的数值。可通过简易测筒或地中渗透仪试验、利用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分析、剖面含水率测量和抽水试验等方法求得。 1.1.1 简易测筒和地中渗透仪法 用一个金属圆筒,将被测给水度的原状土(即保持天然结构的土层)装入筒内,使土层充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在上部加盖,但不密封,防止水分蒸发,筒的下部留有排水孔,在重力作用下,筒中的水会自由地从排水孔中流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排水体积和筒内土体积之比即为给水度。此种测筒,制作和操作都甚简便,曾在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中广为使用。 另一种类似于测筒的是地中渗透仪,图1(略)是地中渗透仪的示意图。利用潜水位控制,可将左边测筒内土体积饱和到任意位置,然后将连通管控制进水,测量由连通管自由流出水的体积,使之与其土体体积相比,即得给水度。 地中渗透仪虽造价较高,但由于它可进行多项参数的观测试验,故我国的黄淮海平原区有多处此种实验装置。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1.引言 近些年,在加快工业化的背景下,水资源问题更加严重,环境问题也越发突出。现阶段,深入开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保护水资源的迫切任务。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是主要切入点。所以,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保护好和利用好水资源。 2.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在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加强建设生态环境,这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还没有明确生态环境建设内涵,不过在探索中已经发现其作用。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得到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越发明显的恶果,建设生态环境主要是重新建设生态环境。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中提出,在陆地部分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农业、草原建设、防治荒漠化、保持水土、植树种草、保护自然资源比如天然林等。建设生态环境的手段主要是:其一,利用生物措施建设植被。其二,利用工程措施建设工程。这两种措施互相辅助,为建设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其中建设生态环境的重点内容就是保持水土、防治沙漠化。 3.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利用水资源的现状

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资源人均占有率比较低。我国是贫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地理分布上,我国总体呈现西少东多、北少南多的情况,且会因季节变化受影响。如今,我国有四分之三的大中型城市面临缺水问题,并且形势比较严峻。在利用和开发水资源方面,我国总用水的一半以上是农业用水,其中农业用水的三分之二是用在灌溉上。之所以灌溉会使用如此大的水量,其原因主要是是我国的灌溉技术不高,无法有效利用水资源,水利用率比较低,相比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工业领域也消耗了较大的水资源。如今,我国对工业用水的管理主要采取定额方式,利用水资源的效率比较低,不少工业废水直接流进河流,污染水资源,导致缺水问题越发严峻。 4.加强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一般措施 (1)构建节水型社会 为了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建设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就是积极构建节水型社会。构建节水型社会指全民都参与到节约水资源的活动中,所有人都从基本小事做起,在生活中贯彻落实节约用水。另外,全民都参与到节约用水中,从本质上降低浪费的水资源。比如农业上,可以改造灌区节水、田间节水等工程,对节水措施加以调整,提升综合农业水平。在工业领域,要持续改造节水技术,对当前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进行合理化调整。另外,也要积极普及循环用水,以提升农业领域

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

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 发表时间:2018-07-09T11:33:11.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作者:赵展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的废弃水,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同时,工业废弃水流入城市,直接危害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 河北省地质工程勘查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的废弃水,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同时,工业废弃水流入城市,直接危害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我国现阶段正处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并且我国人口将增加到约14亿占世界总人口18.82%,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国在大力发展城市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城市水的污染,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并且水污染问题日趋加深,城市居民饮用水质量下降,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因此,解决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问题是当务之急,城市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逐渐提高,各个城市针对城市水资源污染这一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水资源污染这一问题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这一问题早已有所悔悟。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环境保护 引言: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资源和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以及城市水资源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我国早在2000年国务院就已经明确提出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经过不断地调整与治理我国水污染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治理的不够彻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针对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的现状,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 一、城市水资源污染与治理现状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保护会与之发生冲突矛盾,冲突最大的问题就是城市水资源污染,经济社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更不能污染人类的生命源泉水资源。事实上,有大量的经验足以证明,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模式,是坚决不可行的,人类利用环境所带来的资源,来换取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极其不合理的发展。例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这些烟雾就是大量工厂生产排放出的废弃物和城市居民煤炭取暖所产生的烟雾,一时间大量烟雾集聚一起,整个伦敦城市上空处于烟雾之中,烟雾整整持续了五天,根据调查,此次烟雾事件导致8000多人相继死亡,上述案例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着世界各国,也深刻示意我国决不允许重演类似伦敦烟雾的悲惨事件。虽然,我国在针对环境保护和水污染这一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也采取了治理行动,但是城市水污染这一问题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同时,工厂为了经济效益,排污量不自觉,导致了城市水污染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2.城市污水排放量大,处理效率低 城市外来人员逐年增加,城市化以及工业化快速发展,导致工业化排水量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随着人口增长而加大,这些污水得不到恰当的处理,污水排放量不达标的状况时有发生。十三五期间以来,按照各项相关规定已经初步处理一些县村镇等部分地区的生活排污水和工厂的废弃水,但还有一小部分的水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如何使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平衡的发展值得政府与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 3.城市民众水资源污染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待加强 工厂的污水排放量超标甚至不及时恰当的处理,城市居民严重缺乏环保意识,据《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对食品安全认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环境治理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全民的重视。可见,环境保护这一问题有待提高城市居民的意识。城市生活垃圾乱丢没有进行垃圾分类、露天烧烤、塑料袋这种白色污染等一系类影响环境的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社会上包括监督人员对于下达的政策不加强,监督人员与执法人员不彻底,这样导致了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的治理难度大大增强。 二、城市水资源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策略 1.政府机构加强管理 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机构应加大管理制度、制定对环境保护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城市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在《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环境优先”的原则,政府极其相关部门应下大力度对一些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实施淘汰或关闭,对其他的工厂实施清洁再生产,在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使废弃物无污染、清洁化、资源再利用化,逐渐建立使生产者承担应尽的责任制度,促进产品清洁化。甚至,在工业工厂集中的地区积极发展清洁工业,促使上游工厂排出的的废弃物为下游工厂所用,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地方区域工厂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对工业危险废弃物实施全程管理的制度。实际上,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的湿地生态系统公园,湿地生态具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功能,蕴藏着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度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发展经济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保护环境之余大力发展了第三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还能使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2.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对于城市水资源污染实际上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处理污水,鉴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血淋淋的真实案例,我国对于污水处理方面坚决不走发达国家的老路,主要从二方面进行处理:一是加强对污水源头的处理;二是循环再利用。 (1)加强对污水源头的处理 工业生产中的污水倘若流入城市被居民所饮用,所产生的危害是难以预估的,处理废弃源头的污水是首要关键,做到及时制止污水大量外流,对于排放生活污水这一问题可以先经过沼气池发酵后,在按照规定集中处理或者由专用管道运输引流到中水集中区域,客观上强化了城市居民的卫生用水的保障。对于工厂的污水,例如: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工业锅炉及炉窑烟气排放等重工业企业采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采用惰性气体循环加热脱附分流冷凝回收的工艺对有机气体进行净化和回收,使污染气体降到最低化。 (2)循环再利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化工类产业的发展消耗了我国大量的能源储备,同时也加剧了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的破坏。由于化学产品成分复杂多样,这使污水处理的难度大大增强,比如说,处理化工类污水时,需要利用沉降原理使污染物沉降,并同时采用罐体竖流沉淀和水池平流沉淀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使悬浮起来的污染体沉淀到水罐最底部,从而达到污水的分层、污水净化的效果。这种方法使用后处理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水资源环境保护

1、 根据给定材料,概述我国水资源状况及潜在危机。(20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准确,不少于300字。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偏低,并且呈不断减少的趋势。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致使我国地表水广受污染,而目前我国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也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使得水资源匮乏的矛盾更加尖锐。尤其是北方水资源周期性短缺加剧,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已具有保护水资源的法规和政策,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困难。华东地区"两头在外"和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模式,生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致使企业在产生利润的同时产生了污染,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污染。华北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引发"地下漏斗区"的出现,致使地下水位一降再降,多处地域发生地裂、地陷及海河防洪墙下陷、海水内侵等情况,危及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安全。华南地区部分水流污染严重,水质毒性大,致使河虾绝迹,对其所流经区域的居民日常生活也带来了威胁。 水资源稀缺矛盾不断加剧,水资源浪费严重且得不到有效约束,水资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这些必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2、 给定资料8谈到“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如何找到‘市场化’与‘公益性’平衡点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请你谈谈其“难”在何处?(10分)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准确,不少于150字。 一方面,由于成本的增加,资源型产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理应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杠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效率的问题,更是发展的问题,“市场化”是个必由之路;另一方面,资源型产品涉及每个公民的切身刚性需求的满足和生活必需,属于公益性工程,而有些公益性工程投资较大,回收缓慢,单纯从企业经营角度看,这些投资并不“划算”,不会去建设。这是公平的问题,更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公益性”是核心根本。因此,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因兼顾“市场化”与“公益性”,必然牵涉诸多利益群体,引发各方争议,难以顺利改革。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如何在“市场化”与“公益性”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难点所在。 3、 近期,城市居民用水价格上涨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看法不一,假如你是某市政

岩溶水

浅析岩溶水的发育及南北差异 摘要:岩溶区的奇峰异洞与大泉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其形成与差异性溶蚀存在很大关系。地下水水量丰富的含水系統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其对可溶性介质的改造是地下岩溶及岩溶水发育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地理、气候及介质性质差异的影响,我国岩溶及岩溶水存在较大的南北差异。最近里面我国岩溶及的不节制的开发和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岩溶水出现了污染现象。 关键字:差异行溶蚀地下水含水系統南北差异污染 引言: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这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以及特殊的水文现象。不同演化阶段的岩溶水具有不同的特征,初期的岩溶水系统往往与裂隙水系统相差不大。后期的岩溶水系统,管道系统发育,大范围内的水汇成一个完整的地下河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地表水的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匀,时间上变化强烈,流动迅速,排泄集中。水量丰富的岩溶含水系統,水量大且分布极不均匀的岩溶水是采矿的巨大威胁。易于发生渗漏的岩溶化岩层,则给修建水利工程带来复杂的问题。我国可溶岩分布约为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岩溶及岩溶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岩溶水的污染近年来越来越严重,对岩溶水的防污措施的实施,刻不容缓。 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水对可溶岩石进行化学溶解,并伴随以冲蚀作用及重力崩塌,在地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洞,在地表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和特殊的水文现象,称为岩溶。赋存并运移与岩溶化岩层的水称为岩溶水,也称喀斯特水。岩溶化过程实际上是水对可溶岩层的改造过程,其发育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岩层具有可溶性、地下水具有侵蚀能力及水是流动的。 可溶性岩石的主要组成成份是钙、镁碳酸盐,其溶解能力很弱。但是当CO2溶于水中形成碳酸或者水中很有其他酸时,对碳酸盐才有明显的溶解能力。可溶岩的成分与结构式控制岩溶发育的内因,水的流动是保证岩溶发育的充要条件。 二、岩溶水系统的演变 具有化学侵蚀性的书进入可溶岩层中,对原有的狭小通道进行扩展。原始的地下水通道包括各种规模的构造裂隙和原生孔隙,地下水主要流动循环与各种规模的裂隙之中,流动与裂隙中的地下水不断对裂隙壁面进行溶蚀,所溶蚀下来的岩石成分通过水流循环不断被带走,水流通道被加宽。 由于裂隙通道规模上的差异引起水流的分配的不均匀性,导致裂隙溶蚀扩展上的差别为差异性溶蚀。岩溶发育分为三个阶段:起动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停滞衰亡阶段。 起动阶段:地下水对介质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水流通道比较狭窄,地下水几乎没有机械搬运能力,岩溶发育比较慢。随着水流越来越集中的正反馈机制的加强,岩溶的演化加快。当主体通道的宽度达到5——50mm时,紊流开始出现,地下水开始具有机械搬运能力,岩溶演化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快速发展阶段: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由化学溶蚀变为机械侵蚀与化学溶蚀共存,机械侵蚀变得愈益重要。地下开始出现各种规模的洞穴,地表形成溶斗及落水洞,并以他们为中心形成各种规模的洼地,差异集降水。随着介质倒水能力迅速的提高,地下水位总体下降,新的地下水面以上洞穴干涸,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通道争夺水流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不同地下河系发生袭夺,地下河系不断归并,流域不断扩大。 停滞衰亡阶段:随着地下水位的总体下降和水力坡度的逐渐降低,地下水的溶蚀能力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岩溶发育呈停滞状态。 三、岩溶水的特征 岩溶水系统是一个能够通过水与介质相互作用不断自我演化的动力系统。岩溶水的特征:1. 水量丰富但分布不均一;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b6597496.html, 土地利用对水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作者:李荣常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3年第07期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却在时刻破坏着水资源环境的发展,修复。 本文从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和评价等主要内容来探索影响,为提高土地利用科学性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资源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1 土地利用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 1.1 农业生产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现代化的农业和牧业对自然水环境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在局部地段甚至超过现代工业对自然水环境的影响。农业的不适当生产方式、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有机废弃物的侵染,会对水质造成大面积的、持续性的污染,这样形成的面源污染较之与点源污染,具有危害规模大,防治困难的特点。农业面源污染包括:水土流失、化肥与农药流失、畜禽水产养殖、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等。例如在赣江,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赣江沿岸是江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到赣江中造成氮磷及其他“三致”微量有毒污染物(如邻苯二甲二丁酯等)的浓度增加,这既造成营养和有效成分流失,又污染水环境。 1.2 建设用地对水质变化的影响 建设用地对水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业废水的排放,如:重金属污染物、COD、总磷等。随着新建县城市化的发展,需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增大,相应增加了入河(湖)污染量。另外,除工业排污外,生活污水排放也是河流有机污染不容忽视的因素。 1.3 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据杨桂山等人对太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洪涝的影响分析,可知产水量的空间分布对洪涝灾害有直接影响。如果上游地区的产水量增加,则洪水需经过河网从下游排出,就会与中下游的洪水产生叠加效应,将给整个流域的防洪造成极大压力。例如:建设用地的增加将使洪峰出现的时间提前,洪峰更高,洪涝过程缩短,洪量趋于集中,危害更大。据美国一些小城市调查,当不透水地面占12.00%、平均洪水流量为17.80m3/s时,洪水汇流时间为3.5h。而当不透水地面增至40.00%时、平均洪水流量增至57.80m3/s,洪水汇流时间减至0.4h,工矿居民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状况具有重大作用(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改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状况具有重大作用(一) 摘要:阐述京、津、华北平原缺水情况,缺水对京、津、华北平原地区的种种影响,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京、津及华北平原区域生产、生活及环境用水的主要途径。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北方缺水日益严重。京、津、华北地区平原尤为突出,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自1952年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构想以来,经中央、有关省市领导和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末就形成了从长江的上、中、下游向北方调水的西、中、东三条线的格局。近期水利部又修定了三条线路的总体规划。现阐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解决京、津、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及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1京、津、华北平原地区水资源短缺为全国之最 海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3%,而人口约占全国的1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05m3,比全国2000年人均用水量还少125m3。该流域京、津及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缺水更为严重,以海河南系为例,人均水资源仅为251m3,只相当于世界贫水国人均1000m3标准的1/4,比以干旱著称的以色列国还少22.7%,属资源短缺型严重缺水区。这就决定了除继续千方百计的推进节约用水外,必须从外流域调水来解决。 由于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用水量大量增加,使

自产水和入境水大量减少。海河流域自产水1956—1998年系列比1956—1984年系列减少了11%。河北省减少了17.1%,海河南系减少了27.6%,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使下界面产生很大变化造成的。 该流域入境水的减少更为明显。北京市密云、官厅两水库20世纪50年代平均年入境水量36亿m3,到90年代平均入境水量只有10亿m3左右。河北省50年代平均年入境水量99.8亿m3。而90年代年均为30亿m3,减少了近70亿m3,海河南系由50年代年均入境83.35亿m3,减少到90年代年均22.8亿m3,减少了72.6%。今后还可能进一步减少。由于入境、自产水量的大量减少,经济发展不得不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海河南系平原1980—1998年累积超采地下水760亿m3,平均年超采40亿m3,大体上是深层浅层各半,最多年份超采达70多亿m3。北京市1961—1995年间累计超采地下水40亿m3,超采面积占平原面积的41%。天津市更是以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发展。 该地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环渤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水资源、改变缺水状况,地表水资源将进一步枯竭,地下水超采将无法控制。水资源衰退与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2缺水给京、津、华北平原地区带来了严重影响 海河流域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又大量超采地下水,不但制约着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而且造成了河流干涸,湿地减少,海口淤积,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论文修订稿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 护论文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课程论 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原体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 (5)热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 (7)无机物污染。 (8)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有效扭转。苏州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1日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了“聚焦太湖零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河道、湿地以及各类养殖水体,构成了苏州水域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着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行。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已日趋衰竭。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不少工厂转而使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超强度开采大大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资源趋于枯竭,形成大面积的超采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虽然自1997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控采,较大地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2001年省人大立法对苏锡常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面沉降的速率开始趋缓,但今年二季度最低水位仍达57.06米(地下水水位距基准面的距离),地质灾害的隐

水资源评价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河北工程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肥乡县水资源评价 年月日

选题的目的意义: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而且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增加供水能力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水危机,如何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是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最紧迫的任务。 1、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 肥乡县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仅用水量大幅度提高,水的供需矛盾在未来将呈现出来。因此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首先必须对魏县水资源的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包括水源、水资源量、开采利用量等。 2、水资源评价是科学规划水资源的基础 通过对肥乡县的水资源评价为魏县的水资源规划和水源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具体的水资源开采方案。 3、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依据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而又有限的自然资源,因此必须保护好、管理好,才能兴利去害,实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保护、管理、供需平衡、合理配置、可持续利用,水环境保护和管理等的根本依据,这些则是水资源评价的成果。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水资源评价方法较多,常见的有:水均衡法、地表径流法、地F水平均布井法、地下径流模数法等以及目前发展起来的基于GIS的水资源评价和管理方法。 水均衡法主要用于平原区有多年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潜水资源评价;地表径流法主要用于平原区地表水的评价;地下水平均布井法主要用于平原区的潜水和承爪水资源评价;地下径流模数法主要用于丘陵山区基岩裂隙水和山区岩溶水资源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 )技术的发展为水资源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T具fs,sl,对水资源评价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EL-Kadi (1994 )基于GI5模型,在Oahu 和Hawaii岛建立了二维数值模拟模型,Tang-Changyuan (1996)建立了基于Arcview GIS的地下水流模型,使计算过程实现了可视化编辑。杨卫华〔20D5)以邯郸市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开发出城市水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集成技术将多个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进行了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量化模拟、优化计算和科学管理。邓清海(204)结合GIS的功能和水资源管理的实际,通过河南淮阳市的应用实例,并把泰森多边形法、水均衡法和水质综合评价模型融入到GIS中进行水资源管理yob,刘明柱(202)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系统特点的分析,应用GIS建立了地下水资源评价系统。申广荣(2005)通过赵巷镇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例,,阐明了基于GIS的区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分析了两者结合应用的可行性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论文

《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摘要: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之一,而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洪水灾害问题,都影响到了水资源长久有效的利用,影响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效地解决各种水资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进行科学的水资源管理。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调度、科学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资源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 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病原体污染。 (2)需氧物质污染。 (3)植物营养物质污染。 (4)石油污染。 (5)热污染。 (6)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是重金属和难分解有机物的污染。 (7)无机物污染。 (8)放射性污染。

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有效扭转。苏州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的问题由来已久,并已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1999年1月1日由国务院9部委联合开展了“聚焦太湖零点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包括苏州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水生态日益恶化,湿地沼泽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系的自净能力不断下降。湖泊、河道、湿地以及各类养殖水体,构成了苏州水域生态环境,在调节气候、维护生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维护着城市肌体的健康运行。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苏州的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作为“城市之肾”的功能已日趋衰竭。 地下水超采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依然存在。随着地表水水质的日益恶化,不少工厂转而使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超强度开采大大超过了自然补给量,导致地下水资源趋于枯竭,形成大面积的超采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等地质灾害。虽然自1997年开始对地下水进行控采,较大地压缩了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2001年省人大立法对苏锡常实施地下水禁采后,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面沉降的速率开始趋缓,但今年二季度最低水位仍达米(地下水水位距基准面的距离),地质灾害的隐患还远远没有消除。由于地面下沉的危害性是在经历漫长的过程后才被人们觉察出来的,其灾害不像洪水暴发来得急促,也不像沙漠化那样一目了然,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种状况如不改变,一旦地面下沉到与海平面近乎同一水平线上的时候,那将是比黄河、长江的洪涝灾害,比草原沙漠化的灾害更为严重。 城市废水污水排放总量增大,而污水处理能力则严重不足。农业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影响水质的重要原因。河道水系严重破坏,河水的自然流动速率和自净能力大大降低。管理体制不顺,九龙治水导致水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诚然,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水环境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苏州水资源状况确实有所改善,但是水污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依然要积极努力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以下提出一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这一思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还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证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加强水资源保护,

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现状分析

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现状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造成了水资源的缺口越来越大。本文根据目前的情况阐述了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介绍了岩溶地下水勘测开发历史,分析了当前岩溶水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近期各地区岩溶水的勘察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资源勘察;现状;配置;地下水开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caused the water gap is more and more big.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karst groundwater resources described th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groundwater survey, analyzes the survey for the karst water i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recent regions of the karst water survey for the key ideas and working. keywords: karst groundwater; resource survey;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nfiguration; groundwater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21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岩溶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开发勘察现状 地下水资源勘察是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而进行的地质勘察,其成果可作为水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DOC)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课程设计 焦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与岩溶水资源评价 设计人 班级:10-01 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学号: 指导教师:赵彦琦 河南理工大学资环环境学院 二O一三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前言 (2) 第一节焦作市概况 (2) 第二节课程设计目的 (4) 第二章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5) 第一节气象水文 (5) 第二节地形地貌 (5) 第三节地质构造 (6) 第三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8) 第一节含水性类型及特征 (8) 第二节含水层分布规律及特征 (8) 第三节岩溶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9) 第四节岩溶水的动态特征 (10) 第五节岩溶水水化学特征 (10) 第四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12) 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12) 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2) 第五章岩溶水资源评价 (14) 第一节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概述 (14) 第二节岩溶水资源评价 (15) 第三节岩溶水资源保护规划与保护措施 (17) 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9)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焦作市概况 一、基本情况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1平方公里,总人口355.1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4.57万,农业人口250.56万。 二、焦作市交通位置 焦作市交通位置图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总面积4071.1平方千米,北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接壤, 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焦作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 合部,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 焦作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 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有焦枝、焦太、焦新、月侯四条铁路线,境内已建成 焦郑、焦晋两条高速,正在建设焦温、新焦济、济洛三条高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