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浏览次数:331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后,在德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苛勒(K,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访美以及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这种新的理论引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的注意。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格式塔学派以某些相当抽象的,与知觉和思维的性质及心理经验的结构有关的观念解释了熟悉的观察资料。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主要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次要的和派生的现象,是无需特别关心的。而学习到的东西只是知觉组织的结果,并取决于知觉的组织律;个体所表现的行为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景结构的分析,依赖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试验来证明自己对学习中产生的变化的实质及其原因的理解。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例如,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连棒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一旦棒子得以成功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具性价值(如棒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一“领悟”了的经验。

总之,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心智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于知觉的组织律。

从以上对格式塔派学习理论的简要介绍之中,可以看出,格式塔和桑代克之间的明显对立在于顿悟和试误。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对立更为深刻。格式塔理论强调整体观,反对联想理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的思想。他们假定知觉的组织律适用于学习和记忆。记忆中储存的是知觉事件的痕迹。由于组织律决定知觉的构造,也就决定了留在记忆中的信息的结构。在学习情境中,受试者构造和“领会”问题情境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他们能利用过去的经验,确实正确“看清了”情境,他们就会产生顿悟。

顿悟学习理论受到了美国教育家们的欢迎。在杜威领导下的进步团体承认个人有更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应当通过理解问题的结构,而不是

对不理解的公式的机械重复进行学习。

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探讨记忆是如何反映知觉组织的,以及在理解学习任务之中,或在重建模糊的记忆中,或在把学习原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如何产生的。这对美国流行的S-R联想主义来说是适当的解毒剂和挑战,具有积极的意义,启迪了后来的认知派学习理论家们。但是,他们把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归因于脑的先验本能,带有严重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后来皮亚杰对此做了深刻的批判。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 1.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语词,原意是外形、形状、或者配置。 在心理学里用这个词表示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而感知到的一组感觉,通过格式塔,思维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分辨结构或归纳意义。 例如,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个圆圈时,它看起来总是圆的,对思维结果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那确实是一个圆而不是椭圆。但是,在一个镜头上它有时却是椭圆形的,例如用相机从不同的角度给这个圆拍照,在图片上能明确显示出:从不同的角度上观察这个圆得到的却是些不同形状的椭圆形,虽然事实上它是一个圆。这就是说,思维使我们看到了本质。 同样地,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一张桌子时,视网膜上的图像也会改变,可是,我们在内心里体会到的、看见过的那张桌子的经验却不会改变。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可以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原由:这是因为思维在解释感觉时会按自己知道的目标的样子去描述。也就是说,思维能去除掉多种复杂性的干扰而抓住最简单和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思维的力量,或者说是认识模式的力量。人类在认知上的这种特点,使思维不至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之中,而能掌握内在的结构。具体到上述圆圈的例子来说,就是使我们不会因为所处的角度的不同而把一个

圆当成一个椭圆。这是认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作用。 在格式塔心理学的上百条已被明确的原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叫求简律。正如同自然法则会使一个肥皂泡以最简单的可能形状存在一样,思维也倾向于在复杂的表象中看见整体的最简单、最本质的结构。在……思维中培养这种最重要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就是要能在复杂的……(现象)……中,看出一再重复发生,并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结构形态来。 人类的思维过程是一个试图揭示被认识事物的系统性整体的复杂过程,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整体。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在此过程中将启用一系列智力操作。通常的那些基本的智力操作包括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此外还有比较、分类等。思维通过自组织的过程抓住复杂事物内在的本质结构,并以这种结构化的认识模式拓展自己的认识空间。 例如,当我们刚认识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会感知到很多有关其特征的信息,例如圆形脸、双眼皮、高鼻梁等等。下次看到他的时候,他的容貌可能发生了部分的改变,但我们可以凭着一些主要特征来认出他是同一个人,这就是因为思维把握住了那些最为本质的东西──某种本质的固有结构。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内容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

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应用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在家具设计里,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阐述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家具外形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结构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结构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格式塔心理学在家具设计里的一些应用。 例如左图这款经典的红蓝椅,这件椅子由13根5cm× 5cm的机制木条和两块层压板构成,13根木条相互垂直形 成了基本的框架,框架之间的位置关系式经过精心计算得出 的,因此整个设计存在着一种几何学上的精确感,没有一根 多余的木条。看到这件家具,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个整体给 我们的感觉,知道是款椅子,进而才会再去研究构成这个整 体的每一个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这款椅子同时也删 除了所有可有可无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 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上的一大重要应用。在我们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比如上图的红蓝椅,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下面这款药蜀葵大沙发,各种看似是随意组合在一起的颜色,其实是经过精心的安排, 这样看起来才会既生动又和谐。其实这也体现了格式塔 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又一大应用,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 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 语来描绘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 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样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就不 容易产生冲突,整体看上去也会感觉很美,很和谐。 下图这款雏菊椅造型经典,优美动人。一根根藤条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理论(完形心理学) 上个世纪初,奥地利及德国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格式塔(德语:Gestalttheorie)理论,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中文名 格式塔外文名 Gestalt国家 奥地利及德国强调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意义 知觉的最终结果创始人 韦特墨、考夫卡和苛勒1简介 通俗地说格式塔就是知觉的最终结果。是我们在心不在焉与没有引入反思的现象学状态时的知觉。 2产生 格式塔 格式塔系德文“Gestalt”的音译,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将这种整体特性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其创始人是韦特墨、考夫卡和苛

勒。 20世纪30年代后,他们把格式塔方法具体应用到美学中,与心理的各个过程结合,促进了具有格式塔倾向的美学研究。如把对视觉的研究与对艺术形式的研究结合,视觉成为对视觉对象结构样式整体把握的感觉能力。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 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 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 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点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妄图征服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体。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也不例外。1894年狄尔泰在《叙述和分析心理学》中,提倡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反抗艾宾浩斯的分析心理学;1906年斯特恩在《人与物》中,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在这种总的社会历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学里产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到马赫的中立要素观点,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L.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当时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的影响。 物理学的场的理论不但影响到生物学,对格式塔心理学更有直接的影响。1875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认为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并且指出,如果不参照整个场力,就无法确定个别物质分子活动的结果。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苛勒在《静止和固定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1920)一书中,采取了物理学的场论,认为脑也是具有场的特性的物理系统,从而论证知觉与人脑活动是同型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 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形式元素说,他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物理学所处理的声、光、温度的世界,也就是心理学所对待的声、光、温度的世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些关系的问题。在马赫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影响下,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这些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惠太海默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格式塔心理学的倡导者有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其中惠太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倡导者。 (一)似动现象的实验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格式塔原理及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1:格式塔的概念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视觉传达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许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想确定,在知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作为设计师,对此也同样感兴趣,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平面广告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没有直接影响的。然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2:格式塔的概念 格式塔原理在构图中的应用形式 2.1:删除 删除就是从构图形象中排除不重要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着一个,彼此*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语来描绘这种状态,通常也把这种状态看作归类。以贴近而进行视觉归类的各种方法都是直截了当的,并且易于施行。设计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是因为由贴近而产生近缘关系,运用近缘关系无论对少量的相同视觉单元还是大量不同的视觉单元进行归类都同样容易。 比如在印刷版面设计中,为了区分不同的内容,也经常采用近缘关系的方法来进行视觉归类。最简单的例子:

格式塔理论读书笔记

格式塔理论读书笔记 【篇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浏览次数:331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后,在 德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苛勒(K,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访美以及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这种新的理论引起了美国心 理学家的注意。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格式塔学派以某些相当抽象的,与知觉和思维的性质及心理经 验的结构有关的观念解释了熟悉的观察资料。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主要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次要的和派生的现象,是无需特别关心的。而学习到的 东西只是知觉组织的结果,并取决于知觉的组织律;个体所表现的 行为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景结构的分析,依赖 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试验来证明自己对学习中产生的变化的实质及 其原因的理解。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例如,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 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 向香蕉,连棒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 一旦棒子得以成功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 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 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 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 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 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 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具性价值(如棒 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两根棒子接起 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一“领悟”了的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背景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一种和原 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格尔(G. W. F. Hegel) 的哲学之中 ?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 族,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个人行为。 (二)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使整个国内形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倾向于整体性的研究。 (三)哲学理论背景 1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2、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 (四)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五)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 ?当代心理学史界基本认同形质学派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前驱,直接影响到其整体 论思想的形成。 ?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是知觉中存在的由感觉成分派生出但又 不是感觉简单复合的新成分,它最终决定着知觉的结果。这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 ?舒曼、卡茨、鲁宾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过影响。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格式塔的基本理论 不要以为格式塔是一座建筑物,也不要认为它是什么国外著物的人物名字;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就是“模式、形状、形式”。 格式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派,基于这个学派的格式塔视觉原理还有一个小名:完形心理学。 最简单的格式塔:在上图中并不存在三角形,然而由于视觉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形计算,让人们的视觉认为“存在一个完整的三角形” 核心理论 冠冕堂皇的解释: 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

总结成三句话: 人们总是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去关注局部; 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感受不等于局部感受的加法; 视觉系统总是在不断的试图在感官上将图形闭合; 格式塔学派断言 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 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 格式塔中的视觉关系 在一个格式塔中,通常存在以下视觉关系: 和谐 Harmony 变化 Changes 冲突 Conflict 混乱 Confusion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描述。 和谐 Harmony 的来源 组成整体的每个局部,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趋近一致,并且排列有序,这时产生整体视觉感官就是“和谐”。

和谐来自所有局部的感官接近 变化 Changes 的来源 在“和谐”的基础上,局部产生了形状、大小、颜色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改变所有局部的同一性质,这就是“变化”。 变化来自和谐基础上局部的外观改变 冲突 Conflict 的来源

学习的认知理论1顿悟学习顿悟学习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与尝试

第四节 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认知理论 1.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是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与尝试- 错误学习相对的学习模式,认为学习是重新组 织知觉情境并领悟其内在关系的过程。经典的 实验研究是苛勒 (Wolfgang Koller,1887一 1967,格式塔学派著名代表人物)。 苛勒认为,个体并非是通过尝试一错误法 来学习的,而是突然发生的顿悟的结果。顿悟 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 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 有组织的反应。苛勒认为,学习就一个“完形” 的重组的顿悟过程,并将这种学习称为顿悟学 习。 2.目的行为学习理论 目的行为学习理论是由美国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 (Edward C.Tolman,1886一1959)提出,他反对“刺激一反 应”的观点,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并将S-R公 式修改为S-O-R。他认为,学习不是S—R的直接联结,认 为个体的整体性行为具有趋向或避开某种目标的目的性和 达到目的的认知性。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个体的需求系 统、认知信念价值系统和行为空间三种中介变量,强调中 介变量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认知地图是个体基于过去 经验基础在脑中形成的有关现场的类似地图的表征。为了

研究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变化。潜在学习是指个体在学习期间学习效果没有外部行为表现的学习过程。典型的情景是,这种学习在缺乏奖赏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继续进行。 3.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认为,人的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亲身经历的学习,是从学习者亲身经历的行为后果或个人亲身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的学习。这类学习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类是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行为准则。 (2)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习得的,其中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q 所观察的榜样的特征。主要包括榜样的特异性、价值性和榜样的普遍性等。 q 观察者(学习者)的特点。主要有观察者的感知能力、觉醒水平、动机、知觉定 势、过去所受到的强化等。 q 奖赏的结果。主要包括替代奖赏、外部奖赏、观察者内部的自我奖赏等,奖赏的 结果要比影响模仿的另外两个因素更为重要。 (3)观察学习过程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它们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这些过程依次相继进行,并完成各自的功能。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并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只对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并非仿造其行为去表现,从而习得此种行为的过程。对观察榜样的行为 进行观察,也学习到类似的行为。这是社会性间接学习,因此也称为替代学习。 注意 过程 保持 过程 动作复现 过程 动机 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二)同型论 知觉理论的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

格式塔理论及其早期认知学习观

格式塔理论及其早期认知学习观 “认知”的基本含义是思考——感知、记忆、语言、问题解决等。尽管系统的认知心理学只到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但认知的观点早在“格式塔主义”里面即已论及。 格式塔主义代表人物是苛勒、韦特墨、考夫卡等人。(PS:此三人为了逃避纳粹迫害,于20世纪30年代全部逃往美国,才成就了格式塔理论。)他们都特别反对冯特所倡导的“元素主义”。 格式塔(gestalt)的意思大概相当于“形式”、“形状”、“模式”等,强调“整体”观念。 能动的心灵: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灵是能动的,并且在不停地寻求意义。“当我们进行感知时……我们会遇到先天的形式中有意义地组织起来的感觉元素……因此,心灵创造出整体的经验。”试想,当我们面对一大群陌生面孔时,一般最容易引起我们注意和辨认出来的是哪些人?是那些长着与我们的熟人相似脸庞的人!我们用整体的感觉去看世界,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也经常会认错人! 1. 韦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在《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了错觉:在迅速移动的情况下,人们在独立静止的物体间可以看到连续的运动,即似动。(这也是电影成像原理——以每秒28个画面的速度快速移动) 这样的简单实验揭示出:似动存在于知觉过程中——它不能进一步消除!在感知过程中不仅有感觉器官的参与,也有大脑的参与。由此驳斥了冯特的观点。同时实验也巧妙地证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由此可归纳出一些格式塔感知原则: 邻近性。对形如“。。。。。。。。”图的观察在整体上看起来是一条线,而不是几个点,此即“邻近法则”。 连续性。我们习惯于将“〤”看成两条交叉线,而不是两个V型图。 相似性。 封闭。人们倾向于将一个封闭线条的微小缺失部分当作是隐藏起来的或附属的部分。 完形性。当感知对象呈对称、简单、稳定的分布时,我们常常能获得一种“优良”或者“合适的感觉”——“完形”之说由此而来? 轮廓错觉或背景错觉。当人类视觉无法区分“前景”或“背景”时,我们会依个人的人格或期望(心理定势)在两种知觉中进行选择。这就是“能动的心灵”。

格式塔心理学家

格式塔心理学家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海默(Max Wertheimer)首创,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等人。 格式塔的意思就是完行或整体。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格式塔学派是心理学五大流派之一,考查内容有: 1顿悟说 苛勒等人通过大猩猩的一系列实验提出了学习理论的顿悟说。他们认为: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或称完形);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对情境的突然顿悟的过程;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考查方式如下: (甘肃,2009)顿悟说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成都,2013)下列哪一项是心里学校苛勒提出顿悟说所做的实验?()。 A.猫走出迷箱 B.白鼠走出迷箱 C.黑猩猩摘取香蕉 D.黑猩猩敲打电脑键盘 2关系转换说

苛勒通过著名的“小鸡觅食”实验,认为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察觉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认为“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考查方式如下: (教师资格证,2009)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的迁移理论是( )。 A.关系转换说 B.概括说 C.共同元素说 D.定势说 (乐山,2013,判断)关系转换说主张学习迁移的重点不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而在于掌握原理。 【答案】D;C;A;错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比较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比较 应用心理学081 戚星星08156117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都属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对立起来。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行为主义的产生,主要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改良的需要,而心理学内部的茅盾则是其产生的主要内部因素。一方面传统心理学对于意识的理解和研究各个派别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却无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动物心理学和机能心理学发展,开始关注行为和客观上的概念,远离了纯粹的意识研究。而30年代以后,以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者对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内部因素,把复杂心理现象简单化的极端观点进行改造。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正是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幅提高,妄图成为世界霸主这一时期。格式塔心理学毫无疑问受到了其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的影响。其哲学思想渊源,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而新行为主义学者,则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赫尔德假设—演绎方法,斯金纳的归纳和反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用自然的观察法。同时,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反对内省法,并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在具体的研究中,还运用了实验现象学的方法,以归纳为主,加以直观描述,建构现象场并发现其意义,在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并不作任何的推论或解释。 三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

格式塔学习理论材料

格式塔学习理论 格式塔理论自1912年由韦特海墨(M,Wetheimer)提出后,在德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苛勒(K,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访美以及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这种新的理论引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的注意。格式塔理论是心理学中为数不多的理性主义理论之一。格式塔学派以某些相当抽象的,与知觉和思维的性质及心理经验的结构有关的观念解释了熟悉的观察资料。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主要对知觉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学习是次要的和派生的现象,是无需特别关心的。而学习到的东西只是知觉组织的结果,并取决于知觉的组织律;个体所表现的行为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的情景结构的分析,依赖于对过去经验的利用。 格式塔学派也以动物试验来证明自己对学习中产生的变化的实质及其原因的理解。苛勒于1913年至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系列试验,证明了黑猩猩的学习是一种顿悟,而不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例如,在黑猩猩的笼子外放有香蕉,笼子里面放有两根短竹棒,用其中的任何一根都够不着笼子外面的香蕉。尽管黑猩猩常常将棒子扔向香蕉,连棒子都丢了,但拿起棒子玩时,顿悟的端倪就出现了。一旦棒子得以成功地使用,黑猩猩就寻找它并迅速加以利用。最有戏剧性的一幕是,一个名叫苏丹的黑猩猩,最后将两根棒子像钓鱼竿一样接起来,够着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先把两根棒子接在一起多少有点偶然,然而苏丹一旦看到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就能够想到这个主意,而一次又一次把一根棒子插进另一根棒子的未端,以便够得着远处的香蕉。对于黑猩猩的这些行为,苛勒的解释是,在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审视相关的条件,也许考虑一定行动成功的可能性,当突然把一件工具的工具性价值(如棒子作为手臂的延伸)“看”作达到目标的手段,即看出两根棒子接起来与远处香蕉的关系时,它便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这一方法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就能够运用这一“领悟”了的经验。 总之,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之所以产生顿悟,一方面是由于分析当前问题情境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心智能利用过去经验的痕迹,心智本身具有组织力的作用,能够填补缺口或缺陷,因此服从于知觉的组织律。 从以上对格式塔派学习理论的简要介绍之中,可以看出,格式塔和桑代克之间的明显对立在于顿悟和试误。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和联想主义心理学之间的对立更为深刻。格式塔理论强调整体观,反对联想理论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的思想。他们假定知觉的组织律适用于学习和记忆。记忆中储存的是知觉事件的痕迹。由于组织律决定知觉的构造,也就决定了留在记忆中的信息的结构。在学习情境中,受试者构造和“领会”问题情境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他们能利用过去的经验,确实正确“看清了”情境,他们就会产生顿悟。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Kohler 1887-196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韦特海默、考夫卡),也是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灵长类行为研究的先驱。 1887年柯勒出生于爱沙尼亚,父母都是德国人,父亲是校长,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柯勒除了对科学感兴趣,他也喜爱音乐、钢琴和户外运动。曾先后就读于杜宾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期间师从斯图姆夫,写成了有关心理声学的论文。1909 年获柏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应聘于法兰克福大学。在著名物理学家M.普朗克指导下,他接受了相当深入的训练。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强调主张心理学必须和物理学结为联盟。在这里,他和K.考夫卡成为同事,并在1910年和 M.韦特海默相识,并承诺和考夫卡一起做他研究似动现象实验的助手和被试,从此三人合作继续研究,终于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3年,苛勒接受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南非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属地特内里费岛研究黑猩猩的学习。在他到达6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致使他在那儿滞留7 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根据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结果,于1917年出版《人猿的智慧》,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性著作。1920 年回到德国,1 922 年在柏林大学继任斯图姆夫的职务,并一直工作到1934 年。自此柯勒建立勒他的心理学学术地位,也标志勒格式塔心理学思想被正式承认。 1934年,他接受了詹姆斯的邀请去哈佛大学讲学,由于他一直和纳粹政权有冲突,为反对纳粹写信给柏林的报纸批评政府,在讲学结束后即因厌恶德国纳粹政权,当即决定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担任斯沃莫尔学院心理学教授。 1946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070404318 唐宇 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指的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探讨视觉感知及其与学习、思维的关系,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而家具设计是对形和其他视觉触觉效果的综合,因此研究格式塔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无疑对家具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设计师,对此应引起必要的重视,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家具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家具式样的审美心理是影响家具受欢迎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设计合理的家具会使人们产生愉快的视觉感觉而乐意亲近,诱使潜在顾客去接受;一个设计不合理的家具在人们把目光投向它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协调、不愉快的感觉,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影响购买使用的欲望。从审美心理学上说,主体的审美在表面上虽然是无关功利的,但究其实质,事物的审美价值同其功利性的价值并非毫无关联的,二者的联系是间接的,但又是强有力和不可忽略的。 家具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家具作品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在进行家具设计时,应该考虑设计的最终效果。家具应给人以整合的视觉印象,避免,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设计,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除了形态以外,家具的外观设计还包括格调和纹理等要素。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上) 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型主义,诞生于1912年的德国。它以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构造主义起家,后又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格式塔学派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学派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含义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我国最早由赵演先生仿译Logic为“逻辑”的方法,译“Gestalt”为“格式塔”,最后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而朱光潜先生最早将Gestalt一词译为“完形”。“ Gestalt”的含义之一是“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杨清)。 第二种含义即指事物的现象、是格式塔心理学所采用的。萧孝荣曾总结指出:格式塔既不是“相加而成”的事物也不是混沌的现象;格式塔的性质不含在其部分里面;格式塔的各部分具有功能上的联络;不是一切的格式塔都具有移位不变的特性。 简略地说,所谓格式塔心理学,就是一种反对元素主义,而强调整体组织的心理学体系(杨清《现代心理学主要派别》P.250)。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特征 1、“三反”一“强调”: 反对冯特的元素主义和铁钦纳的构造主义; 反对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反对华生的S-R公式; 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2、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有关人的知觉过程,同时受到物理学“场论”的影响,认为人的脑中也有一个“场”,它决定了人看外界东西的状况,由于“场”一一定规律,人脑就按此规律把客观的东西组成一个“完型”。 3、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任何经验或行为的本身都是不可分解的,每一种经验和活动都有它的整体形态。 换句话说: 心理活动既不是由几个元素构成的,个体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由一些反应堆集而成的,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是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经由个人对外界刺激进行选择与组织后的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适用性不仅限于知觉过程的研究,许多心理学课题,如顿悟和问题解决也可以用其理论加以解释。 第二节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虽然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有诸多分歧和争论,可是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面却不谋而合。它既不反对构造主义把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反对行为主义视行为为研究主题,声称心理学是“意识的科学、心的科学、行为的科学”。 (一)直接经验 格式塔心理学不反对把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认为行为主义不用意识建立一种心理学是荒谬绝伦的,但为了避免误解起见,格式塔心理学尽量不用“意识”一词,“至于完全与意识一词有同义的字,苛勒即用…直接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