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二)同型论

知觉理论的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

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具有对应的整体性(格式塔性)。如人知觉灰色背景上的白色圆形,是由于人脑中也存在一个具有圆形的相应区域,一些强有力的电荷沿着这个圆形的轮廓不断运动,与灰色的背景相适应的是环绕这个轮廓区域的一个电荷较弱的场。心理格式塔、生理格式塔核物理格式塔是一一对应、彼此“同型”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的同时,也重视探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试图证实一个总的假设:即大脑皮质区也是按照类似于完形原理而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知觉过程中,人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构造精确对应的皮质“图画”,这就是同型论。绝大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都信奉“同型论”,他们认为人的生理历程与人的心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是完全等同的。因此,同型论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二元论,它实际上和构造主义的身心平行论如出一辙。

(三)知觉的组织原则

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主体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的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去认识外界事物。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知觉的组织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2、接近或邻近原则。

3、相似原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4、封闭的原则,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5、好图形的原则。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图形。

6、共方向原则,也有称共同命运原则。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7、简单性原则。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原则。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尽管以上这些原则中的许多不是格式塔首创,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原则有效地组织了起来,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其成为了格式塔知觉理论中最有特色的一块。

(四)学习理论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对知觉的研究,但任何心理学书在谈到学习理论时一定会提到苛勒的顿悟说(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以黑猩猩摘取香蕉的经典实验为基础,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顿悟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景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景的突然领悟。苛勒的顿悟说主要的两个基本观点是:⑴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所谓完形,亦称“格式塔”,指的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一切学习,其实质均在于通过对情境中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理解而构造完形,学习并非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⑵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顿悟是指对情境的突然理解。学习的顿悟说,又称完形说,它与桑代克的联结说针锋相对。顿悟说否认刺激

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系,强调二者以意识为中介),顿悟说主要是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人猿的智慧》于1917年以专著的形式进行了发表。在这本著作里,苛勒描述了他在测验黑猩猩解决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四类课题:即第一,迂回的课题。第二,利用现成工具的课题,这一课题包括对现成工具的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第三,必须利用已有条件创造一种新工具才能解决的课题。第四,建筑课题。

通过这些实验,苛勒认为,人和类人猿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做出个别反应,是对一定情境中的各事物的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是一种顿悟形式的智慧行为。当学习者理解了情境之后,会产生突然的、迅速的领悟。学习不是盲目的“试误”,是“参照场的整个形势,一种完善解决的出现。”(W. Kohler,1925,p.190)这就是苛勒关于学习的顿悟说。顿悟说的最大特点是用顿悟来反对桑代克的试误,因此顿悟说是一种和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我们可以从苛勒的理论中抽取出顿悟的四个特点:

第一,顿悟严重依赖情境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课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

第二,顿悟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但苛勒指出,这种尝试的行为是一种近似于行为假定的尝试程序,并不断累

积经验,从而最终出现顿悟。

第三,顿悟是一种质变,它无需量的积累。顿悟的这一特点也和桑代克的试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试误说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

第四,顿悟是可以迁移的,特别是在类似课题中顿悟可以高度迁移。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创造性思维

惠特海默对思维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研究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研究中,他把顿悟学习原理运用到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探讨上。惠特海默宣称,创造性思维对儿童来说应该是思维的自然方式,但往往由于盲目的思维习惯和学校的错误训练而缺乏。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要让问题的整体来决定或支配部分,同时要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惠特海默在他的遗作《创造性思维》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来闸述自己的论点,通过他书中的这些例子及有关内容,我们可以概括出创造性思维的四个要点:第一,创造性思维必须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同时要把课题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个动态的整体。第二,

任何问题必须根据课题的结构统一性来理解和处置,并向寻求更适当的完形方向发展。第三,思维者必须认识问题的次要方面和根本方面的不同,并根据不同点而把问题的各方面形成一个层次结构,即重组问题的层次关系。第四,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受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惠特海默的这些理论观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创造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节:格式塔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影响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一)反击元素主义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最突出的一点是对构造主义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反动。格式塔心理学家称构造主义心理学为砖泥心理学,也即元素是砖,由联想(泥)粘在一起,认为构造心理学用内省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分子、原子是人为的,不能揭示心理的任何东西。

(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论,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的组织来代

替元素的分析,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Maslow)就曾在惠特海默的指导下学习整体分析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同样人本主义的几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也都主张对研究对象的整体体验和描述,主张心理学应是存在分析的心理学,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在影响。

(三)对认知心理学的积极贡献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对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即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强调从整体上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进行模拟研究,这一点可说是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其次是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如知觉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知觉研究才导致知觉心理学脱离感觉心理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同样,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颇具特色,顿悟说也成为人类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大学习理论。

(四)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场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这一思想后

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立都以此为出发点。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卓有成效的实验现象学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实验现象学方法及其变种已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

(一)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先验论,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没有认识到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这一基本事实,从而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理论研究走进了死胡同。

(二)现象学实验不够严谨,缺少客观性

格式塔学派过分依赖现象学的方法,他们的一些实验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别人很难进行重复性的验证,这就使得许多人对其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

(三)许多理论观点的概念不很明确

格式塔心理学家是以批判构造主义心理学而名噪一时,在它逐渐

成熟后它又开始高举起反行为主义的大旗。也正是格式塔的这种过于张扬的批判,导致格式塔自己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有人指出的“或许是对别的理论指责过多,他们竟没有足够的精神和时间来构建更令人信服的理论,显得勇气有余、底气不足。(叶浩生,1998,p.450)”同时格式塔学派在自己的理论中大量采用了数理概念,而且不加以特别说明,许多概念有被滥用的倾向,这就使得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过于晦涩深奥,使人难以理解,这一点是格式塔学派的致命弱点。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实验研究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 1.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我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我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事实上,这种图形-背景交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当一位听众在聚精会神地听报告,报告人的讲话就成了“图形”,周围人的议论便成了“背景”。而当这位听众在与旁人讲话时,那么他俩的谈话就成了“图形”,而报告人的发言则成了“背景”。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这类变化,不仅在知觉中起作用,而且在学习和思维中也起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内容简介: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

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应用

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应用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部分原理对设计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在家具设计里,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阐述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家具外形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一个结构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结构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视觉形象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格式塔心理学在家具设计里的一些应用。 例如左图这款经典的红蓝椅,这件椅子由13根5cm× 5cm的机制木条和两块层压板构成,13根木条相互垂直形 成了基本的框架,框架之间的位置关系式经过精心计算得出 的,因此整个设计存在着一种几何学上的精确感,没有一根 多余的木条。看到这件家具,我们首先看到的是这个整体给 我们的感觉,知道是款椅子,进而才会再去研究构成这个整 体的每一个构件,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这款椅子同时也删 除了所有可有可无的部分,只保留那些绝对必要的组成部 分,从而达到视觉的简化。这是格式塔心理学在设计上的一大重要应用。在我们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通过研究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比如上图的红蓝椅,我们注意到,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视觉表达,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下面这款药蜀葵大沙发,各种看似是随意组合在一起的颜色,其实是经过精心的安排, 这样看起来才会既生动又和谐。其实这也体现了格式塔 心理学在设计里的又一大应用,当各个视觉单元一个挨 着一个,彼此靠得很近的时候,可以用“贴近”这个术 语来描绘这种状态,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贴近手法创 造出完美的格式塔。这样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就不 容易产生冲突,整体看上去也会感觉很美,很和谐。 下图这款雏菊椅造型经典,优美动人。一根根藤条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三章格式塔心理学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点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格式塔心理学发端于20世纪初的德国,当时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妄图征服世界,称霸全球,使世界各国都臣服于德意志帝国的整体。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科学等方面都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心理学也不例外。1894年狄尔泰在《叙述和分析心理学》中,提倡从研究经验着的整体出发,反抗艾宾浩斯的分析心理学;1906年斯特恩在《人与物》中,也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反对传统的元素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在这种总的社会历史的思潮下,在心理学里产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二)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受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把现象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并以现象学的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到马赫的中立要素观点,怀特海的新实在论观点和L.摩尔根的突创进化论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也受当时自然科学重视整体研究的趋势的影响。 物理学的场的理论不但影响到生物学,对格式塔心理学更有直接的影响。1875年马克斯韦尔提出了电磁场理论,认为场不是个别物质分子引力和斥力的总和,而是一个全新的结构;并且指出,如果不参照整个场力,就无法确定个别物质分子活动的结果。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苛勒在《静止和固定状态中的物理格式塔》(1920)一书中,采取了物理学的场论,认为脑也是具有场的特性的物理系统,从而论证知觉与人脑活动是同型的。 (四)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驱 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形式元素说,他在《感觉的分析》一书中,把感觉当作一切科学研究的对象,并认为物理学所处理的声、光、温度的世界,也就是心理学所对待的声、光、温度的世界;同时他也注意到了一些关系的问题。在马赫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影响下,厄棱费尔提出"形质"学说,把不能用一般的感觉所能说明的经验性质,称之为形质;他认为形质不是感觉的简单的凑合,而是感觉成分属于另一种组织形式的新的性质。这些对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惠太海默和格式塔心理学的建立 格式塔心理学的倡导者有惠太海默、苛勒和考夫卡,其中惠太海默是格式塔心理学最初的倡导者。 (一)似动现象的实验

格式塔心理学——陈育林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背景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格式塔心理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大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一种和原 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格尔(G. W. F. Hegel) 的哲学之中 ?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 族,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个人行为。 (二)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强国,欲统一世界的野心使整个国内形成了强调统一、积极主观能动的整体社会意识形态,以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受此影响,倾向于整体性的研究。 (三)哲学理论背景 1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 ——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上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2、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 (四)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五)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 ?当代心理学史界基本认同形质学派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前驱,直接影响到其整体 论思想的形成。 ?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形质”是知觉中存在的由感觉成分派生出但又 不是感觉简单复合的新成分,它最终决定着知觉的结果。这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 ?舒曼、卡茨、鲁宾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过影响。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 (一)马克斯·惠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 ?惠特海默最大的贡献是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在研究似动现象的基础上首创格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比较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比较 应用心理学081 戚星星08156117 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都属于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开始时,这两种运动都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学说,后来,两者逐渐对立起来。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行为主义的产生,主要与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社会改良的需要,而心理学内部的茅盾则是其产生的主要内部因素。一方面传统心理学对于意识的理解和研究各个派别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但却无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动物心理学和机能心理学发展,开始关注行为和客观上的概念,远离了纯粹的意识研究。而30年代以后,以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者对早期行为主义无视有机体内部因素,把复杂心理现象简单化的极端观点进行改造。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正是德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幅提高,妄图成为世界霸主这一时期。格式塔心理学毫无疑问受到了其意识形态中强调主动能动、统一国民意志、加强对整体的研究的影响。其哲学思想渊源,大体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康德的先验论;第二是胡塞尔的现象学。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而不使用内省法。而新行为主义学者,则根据自己的一些经验,运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赫尔德假设—演绎方法,斯金纳的归纳和反射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用自然的观察法。同时,格式塔心理学也并不反对内省法,并强调从整体上去把握。在具体的研究中,还运用了实验现象学的方法,以归纳为主,加以直观描述,建构现象场并发现其意义,在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并不作任何的推论或解释。 三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可观察的客观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华生看来,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他们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心理学的任务就在于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

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柯勒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Kohler 1887-196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韦特海默、考夫卡),也是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灵长类行为研究的先驱。 1887年柯勒出生于爱沙尼亚,父母都是德国人,父亲是校长,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柯勒除了对科学感兴趣,他也喜爱音乐、钢琴和户外运动。曾先后就读于杜宾根大学、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期间师从斯图姆夫,写成了有关心理声学的论文。1909 年获柏林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应聘于法兰克福大学。在著名物理学家M.普朗克指导下,他接受了相当深入的训练。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强调主张心理学必须和物理学结为联盟。在这里,他和K.考夫卡成为同事,并在1910年和 M.韦特海默相识,并承诺和考夫卡一起做他研究似动现象实验的助手和被试,从此三人合作继续研究,终于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3年,苛勒接受普鲁士科学院的邀请,到南非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属地特内里费岛研究黑猩猩的学习。在他到达6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致使他在那儿滞留7 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根据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结果,于1917年出版《人猿的智慧》,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性著作。1920 年回到德国,1 922 年在柏林大学继任斯图姆夫的职务,并一直工作到1934 年。自此柯勒建立勒他的心理学学术地位,也标志勒格式塔心理学思想被正式承认。 1934年,他接受了詹姆斯的邀请去哈佛大学讲学,由于他一直和纳粹政权有冲突,为反对纳粹写信给柏林的报纸批评政府,在讲学结束后即因厌恶德国纳粹政权,当即决定留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担任斯沃莫尔学院心理学教授。 1946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 070404318 唐宇 格式塔一词来源于德文“Gestalt”的音译,本意指的是形式、形状、方式、实质。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与艺术有缘的心理学理论,其主要目标是探讨视觉感知及其与学习、思维的关系,它所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形”,“形”是经由知觉活动组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与视知觉活动密不可分。而家具设计是对形和其他视觉触觉效果的综合,因此研究格式塔理论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无疑对家具的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某些领域内,心理学和设计学具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视觉知觉便是其中之一。作为设计师,对此应引起必要的重视,因为视觉表现,比如家具的设计,归根结底是给别人看的。 家具式样的审美心理是影响家具受欢迎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设计合理的家具会使人们产生愉快的视觉感觉而乐意亲近,诱使潜在顾客去接受;一个设计不合理的家具在人们把目光投向它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不协调、不愉快的感觉,从而产生排斥心理,影响购买使用的欲望。从审美心理学上说,主体的审美在表面上虽然是无关功利的,但究其实质,事物的审美价值同其功利性的价值并非毫无关联的,二者的联系是间接的,但又是强有力和不可忽略的。 家具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这样的家具作品势必为人们所忽视,乃至于拒绝接受。 在实际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留意在设计中是否添加了任何与你预期的表达相抵触的多余的东西。如果有,则应排除,以改进你设计上的视觉表达的格式塔。在进行家具设计时,应该考虑设计的最终效果。家具应给人以整合的视觉印象,避免,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变化。任何有效的,吸引人的设计,并不需要太多复杂的形象。许多经典的设计作品在视觉表现上都是很简洁的。 除了形态以外,家具的外观设计还包括格调和纹理等要素。格调与纹理是由大量重复的单元构成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视觉单元的大小或规模,除此之外,它们基本上是一样的。格调是视觉上扩大了的纹理,而纹理则是在视觉上缩减了的格调。因此,在不需要明确区别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同时解释格调和纹理,感知格调或纹理的视觉格式塔,总是基于视觉单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

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这一看似简单的发现其实是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最有力的反叛。 (二)同型论 知觉理论的一种。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

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2年,M.魏特曼发表了论文《似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一学派的兴起。 理论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哲学思想:知觉不是一种被动的印象和感觉因素的结合,而是这些元 素主动地组织成完整的经验和结合起来的经验。 物理学家马赫(《感觉的分析》1885):空间模式(如几何图形)和时间模式(如曲调) 的感觉与元素无关。即使观察者注视客体的空间方位可能变化,但是它对客体的视觉或听知 觉是不变的。例如,无论从哪一边或从顶上,或从一角去看,在我们的知觉中,一张桌子仍 然是一张桌子。同样一系列的声音,比如一支曲调,即使可能改变速度,但在我们的知觉仍 然是同一支曲调。(我认为,即使音阶改变,或有错音,也不影响人们对这支曲调的知 觉。) 厄棱费尔: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起来解释,这些质叫格式塔质, 或形质。知觉是以个体感觉之外的某些东西为基础的。一支曲调是一个形质,不依赖于组成 它的那些特殊感觉。 时代精神: 19世纪最后几十年,由于物理学承认和接受力场的概念,它已经越来越少地运用原子主 义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电。这些力场被认为既具有空间的广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 型。它们被看作是新的结构实体,而不是个别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总和。 魏特曼的似动实验 以考夫卡、苛勒做被试,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垂 直,另一条和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过一条细缝显示出光线,然后显示另一条光 线,在两条光线之间有一较长的时间间隔(超过200毫秒),那么被试者就看到两条相继出 现的光线。如果两条光线之间的时间间隔短,被试者就看到两条连续的光线。可是,在两条 光线之间有一最适宜的时间间隔(约60毫秒),被试者看到光线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而且 又移动回去。这就是整体不仅是部分的总和的一个明显例子。 格式塔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 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 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

景观中的格式塔心理学

景观中的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把人的知觉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抽象过程。它一方面保持着图形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对原型进行简化,它的图——底关系的原则实际上已包括了在整体的抽象中去寻求变化的含义。客观对象必然区分为“图形”与“背景”,图形是被感知的中心,而背景只是对图形的陪衬。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作为代表的埃德加?罗宾(Edgar Rubin)著名的“杯图”。在注视作为“图”的杯子时,作为“底”的白色部分成为非图形的空间。如把白色部分看成两个人相对的侧影时,黑色的杯子部分则成为非图形的空间。不过杯子和侧影不可能同时作为主体,但“图”和“底”的关系可随时替换。也就是说,在眼睛所看到的形象中,我们实际能够看到的只限于对“图形”、“物体”或“主体”的印象。如果看杯子,杯即成为“图形”,白色的部分即成为“背景”;如果看二人相对的侧影,侧影即成为“图形”,黑色部分则成为“背景”。黑色与白色的交界线只在一边起作用,或成为杯的轮廓线,或成为侧影的轮廓线,而不会同时成为二者的轮廓线,如果一方成为“图形”,另一方则成为“背景”的非图形空间。 一、“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和“阴阳”之说 探究“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其渊源来自老子的“阴阳”之说。老子认为,把握物之本体是十分漠然的,乃称之为“气”。气是生命之源,又是宇宙的生命力,其发展结果分成了“阴”与“阳”,宇宙万物均由阴阳来表现,即“有”与“无”的相对认识。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从周围的“无”中切取出来的“有”的思想,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即是从周围的“背景”中切取出来的“图形”。为了构成“阳”、“有”、“图形”,就需要形成老子所云之器,它具有“阳”与“阴”、“有”与“无”、“图形”与“背景”的边界线作用。 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作“图”,而面积较大的面总是被看成“底”;从色彩上去感觉,亮度大一些的区域容易被看作是“底”,当一个明亮的图样和一个较灰暗的图样发生冲突时,总是明亮的图样被看成底,因为明亮的色彩视觉感更强。由此可见,图与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只有二者的结合才真正构成一个格式塔。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图形的“显现”都需要有背景,而背景之所以是背景又是指它与形的关系而言。这样看来,“永远不要离开背景去看待一件事物”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二、“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和建筑空间的比较 我们看任何一个城市的地图,都会发现城市比周围的环境密度要大,相对周围的“背景”来说带有“图形”的特征。在城市整体结构中,中心常常是被感知的图形,而周边街区则为衬托的背景;广场与若干道路相交,则广场为被感知的图形;某些显眼的建筑在街道的对景中出现,那它也成了被街道衬托的图形。街道为了成为真正的形体,则必须具有“图形”的性质。街道不可能在什么都没有的场所存在,亦不能与周围的环境分离。街道无非是该处所建的成列建筑物的同伴,街道是母体,它依靠周围的建筑而生存。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周边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在景观方面,实体建筑空间与街道的构成,可以把由它所构成的空间领域作为“图形”来考虑,那么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成了“背景”。如果建筑物是孤立的,建筑即自然成为主体,街道则成为联系其间空间的“背景”。当建筑由一幢变为两幢以至数幢,而最终形成街道时,建筑与建筑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与其看成建筑外部单纯的“背景”空间,不如作为由建筑与建筑围成的内部“图形”空间来考虑。这个“内部的”建筑外部空间,是与纯自然不同的没有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实验是韦特默建立完形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实验根据,也是完形主义心理学派的开端和标志。所谓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韦特海默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长的裂缝,先后在幕布上投射出两条光线,一条是垂直线,另一条则同这条垂直线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后投射这两条线间隔时间很长(如出200毫秒),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光线。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距很短(如30毫秒)这时被试者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光线。可是,如果在两条线出现之间有一最适应的时间间隔(例如60毫秒),这时被试者实际看到的光线则是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这种原来是静止的两条光线,能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被称为似动现象(或φ现象)。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惠特海默主持的。惠特海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和B(如图6-2),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о的角。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的移动。惠特海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他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 惠特海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惠特海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gestalt psychology 别名完形心理学 诞生时间1912年创立人韦特海默 起源地德国代表人物考夫卡、苛勒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美国转移,但是格式塔心理学却出现于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相对比较晚,但是自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赶上并超过英、法等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都是强调统一,强调主观能动性。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研究,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哲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影响外,还有其哲学背景。首先就是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认为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先验范畴。格式塔心理学接受了这种先验论思想的观点,只不过它把先验范畴改造成了“经验的原始组织”,这种经验的原始组织决定着我们怎样知觉外部世界。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的。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源泉以及理论构建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对观察到的内容作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得以展现。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所以现象学坚持只有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步骤。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具体指导。科学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其中物理学的“场论”思想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们把“场”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是把它看作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简单相加。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了这一思想,并希望用它来对心理现象和机制做出全新的解释。因此他们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新名词,如考夫卡提出了“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多个概念。 心理学背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