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及其创作简述

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 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之一。自幼从父学音乐,1792年起定居维也纳。以教学、演出和音乐创作为生。贝多芬的音乐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1792—1800年)

在这一阶段内,贝多芬尊重海顿和莫扎特在创作中所形成的艺术风格,继承了他们的创作技法,创作出带有世俗性的流畅辉煌的音乐,希望以此取悦听众,或者使自己融入当时流行的艺术潮流之中,把自己的音乐艺术当做纯粹娱乐性的艺术;另一方面,贝多芬这一阶段的某些作品中,如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号的第一首和第三首体现的是严肃、深沉、蔑视习俗的艺术性格,可以说作曲家是将那些大胆的思想都束缚在海顿和莫扎特惯用的音乐形式之中了。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和交响曲是按照古典主义的结构原则写成的,惟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在于用快速的谐谑曲乐章取代了庄重的小步舞曲。在谐谑曲中,作曲家的艺术追求可以得到较自由的实现,这洋溢着欢乐之情以及近乎狂热的情绪,与他前辈的那种有些循规蹈矩的艺术风格产生了距离。

2.第二阶段(1800—1815年)

这时的贝多芬已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在《第三交响曲〈英雄〉》(1803—1804)之后,贝多芬冲破了海顿、莫扎特在传统创作技巧方面的约束,在作品中大胆实现了结构的宏大比例、音响上的强烈对比、戏剧化的尖锐冲突等艺术追求,使音乐进行常常出现唐突意外的效果,听众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因为这样的音乐风格已大大超出了人们多年形成的欣赏习惯。此时的贝多芬已不再热衷于表面上的严肃或快乐的世俗音乐,他深沉而诚挚的艺术理念已显露出浪漫主义的萌芽。其作品中一些最为人们所熟悉的特征已经基本形成,如作品的交响性以及对古典奏鸣曲式近乎极致的发挥。

此时贝多芬音乐的中心思想是具有交响性特质的,这种性质贯彻在他的奏鸣曲、室内乐、交响曲之中,他们在音乐风格上是一致的,都受到古典主义奏鸣曲式的戏剧性、二元性的支配。在贝多芬的一生中,希望与绝望、理想与现实、欢乐与痛苦、意志与命运、柔情与暴燥两重性始终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里,并在奏鸣曲式中找到了最充分、最适合的表现方式。奏鸣曲中的对立因素完全超越了以前古典主义作曲家们哪怕是最大胆的做法,这一

点也可说明为什么抒情性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常常处于次要地位的原因。贝多芬的室内乐创作在这一阶段里还没有十分出色的表现,没有他在交响曲或钢琴奏鸣曲里所表达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但从另一方面看,他的大提琴和小提琴奏鸣曲以及弦乐四重奏又可称得上是完美的杰作,虽然这些作品在音乐情绪的变化方面都平和而有分寸,但都充满了新的音调和流畅的旋律。

贝多芬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广为人知的作品主要有:《C大调第一交响曲》(1800)、《D大调第二交响曲》(1802)、《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01)、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序曲(1800)、《C 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1803)、歌剧《菲德里奥》(1803—1814)、《第三交响曲〈英雄〉》(1803—1804)、《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1804—1806)、《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1805—1808)、《F 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1808)、《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1806)等。这些作品表现出的音乐发展技巧和巨人气概的音乐语言,以及那种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斗争渴望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都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

3.第三阶段(1815—1825年)

贝多芬这一时期对音乐结构的关注方式产生了变化,逐步放弃了古典主义作品结构中过于强调工整与对称的原则,采用了更为灵活、更复杂并富于变化的形式,这种形式又非常符合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表情需求。他首先在主题旋律本身表现出对传统的突破,改变以四为基数的主题小节构成格局,采用不对称的或是偶数与奇数相加的方式来组成音乐主题的句式。如作品第126号《六首小品曲》的第六首中,音乐主题是由十六小节以六——六——四的形式构成的。再如作品第106号《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中,音乐主题是由二十五小节这一奇数构成的。这种做法显然违反了对称、平衡的古典主义音乐的结构原则,却能够产生作曲家所需要的音乐效果,实现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转变。古典主义风格的旋律特点是“结尾终止式”,它是以一种非常明确的方式来表明乐句或音乐的终止,如和声的终止进行或旋律的稳定音等手法,这样做是为使旋律线有一个的终点,听众对此会感到明确无误。但贝多芬却往往避免使用这样的终止方式,而是以一种并不明确的终止来表达他的乐思,这样做的结果是听众的听觉产生不了令人满意的结束感,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也许就是瓦格纳所谓“无休止旋律”的最初版本。

人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称为音乐领域内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前者注重结构的完美,后者注重气势的恢弘;又把莫扎特和

贝多芬比做歌德和席勒,前者的作品纯朴自然、典雅优美,后者的作品感情浓烈、内涵丰富。而能与贝多芬媲美、相似的大概只有一位,那就是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贝多芬和伦勃朗的作品都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表情力量,情感表现的力度和深度以及乐观昂扬的艺术气质都是他人所无与伦比的。伦勃朗的创作是强调光的对比,贝多芬的创作则讲究音响的强弱对比,他们的艺术创作技巧的运用又都是那样的娴熟,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内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贝多芬的《田园》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赏析 此曲为贝多芬在乡村养病期间,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印象,透过音符流露其回忆及感情的作品。——题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又叫F大调第六交响乐,一般来说,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会直接命名曲目的。我们熟悉贝多芬的“悲怆”、“月光”、“热情”奏鸣曲和“命运”交响曲等,这些题目都是出版商或者是后人添加的。有些是与其内容有关,有些则不然,懂古典音乐的人应该知道月光奏鸣曲所表达的内容跟月光毫无关系,而这首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自己命的名。不过那时候给交响曲命名还不是一个常见的事情。为交响曲命名要等到浪漫主义后期的时候才普及。从这样的一个观点出发,我尝试分享欣赏贝多芬著名的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我个人认为,这首交响曲并没有具体用音符描述各种田园对象,我们是透过音乐得到如此的感觉,无以名之,恰好很类似田园风光,故名之为田园。我想既然作者亲自为其命名,那我们就遵循他的思路,去感受心中的田园气息。 贝多芬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往往只能勉强说是从一种与标题有关的情绪出发,而不能说是真正标题音乐。田园交响曲固然可以如动画名片《幻想曲》那样把整个田园风光完全白描出来,然而小提琴绵延不断并且与一个富节奏性的主题同时进行,这里就绝对不可能与田园风光有任何白描意含了。 “田园交响曲”分为五个乐章,分别为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溪畔小景、乡民欢乐的聚会、暴风雨、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一开始以第一小提琴演奏、竖笛、双簧管、乐团逐渐加强音量到达一个高峰,接着是长笛,这样子的乐曲风格,会想成田园风光是很自然的事。提琴奏出优雅、愉悦的旋律;木管吹起一缕轻风,一阵阵优美的旋律迎面袭来,眼前的一切渐渐开阔起来。 我最欣赏《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觉自己常常能直接走进这音乐造成的境界之中,那旋律有一种美丽的忧伤情绪,仿佛就是我自己伫立和漫步在田园中久久沉思的心境。贝多芬在这里用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来模仿描绘鸟儿的歌唱,其轻盈的声音会使人立即联想到可爱的小鸟和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第四乐章狂风暴雨,是田园交响曲“很不田园”的部份,也说明了田园交响曲并不是一首白描田园风光的标题音乐。贝多芬固然以优美的第二乐章与轻快的第三乐章充分表达田园式的心境,但第四乐章呈现的是“人”与“自然”因为风暴而产生的对立,充分显示隐藏在贝多芬田园风格下的心灵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而非人与自然的融合。 第五乐章重新回到温和的曲风,在这里,贝多芬一开始呈现出极为单纯的愉悦乐念。 于是,透过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之整体结构,我们主观性的认为这是潜藏在温和的曲风下,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

浅谈贝多芬及其作品

浅谈贝多芬及其作品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 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于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家庭的不幸和命运的坎坷并没有将贝多芬打到,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音乐天分. 贝多芬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乐师,四岁就被迫开始学习音乐,由于父亲是个酒鬼,所以经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来让贝多芬练琴.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担任了管风琴师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尼福学习音乐。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在贝多芬十七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酗酒失声,家境陷入贫困,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苦难和逆境能使人不断成长,安逸的生活只会让人不知进取.贝多芬小小年纪 就遭受着常人没有的遭遇,也使得他的性格坚强,努力好学.还有一点就是贝多芬多音乐的热爱,从而创作出许多流芳百世的作品.我们扪心自问,十二岁的时候,我们还在父母的身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己喜欢的东西父母要是不买,我们就又哭又闹,可是就算如此,可以理解为还小,不懂事.那十七岁呢?我们又干了什么呢?还是依靠着父母每天给的生活费过着日子,自己还在那以此为乐.贝多芬不仅在音乐上的造诣值得我们学习,在人生成长的历程中同样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贝多芬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可见贝多芬对命运的阐释和理解,贝多芬还创作了《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4年。在这4年中,他不但

电影音乐鉴赏——《复制贝多芬》

永恒的旋律 《复制贝多芬》电影音乐鉴赏摘要:在电影中,音乐与电影中情节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既可以抒情,又 可以渲染气氛,还可以让人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更可以塑造完美的银幕艺术形象,而通过研究电影本身这样一个画面与音乐共存的载体,也能看出音乐与叙事的关系。本文从《复制贝多芬》入手,分析电影音乐是怎样在影片中参与,烘托和强化叙事的。值得一提的是,《复制贝多芬》通篇采用贝多芬的作品作为电影音乐,本文也将着重分析这些作品在电影中的作用。 关键词:《复制贝多芬》《大赋格曲》《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一.剧情简介 1824年,音乐大师贝多芬(Ed Harris饰)正在赶制自己的新作《第九交响曲》,在乐章完成的最后阶段,他的御用抄谱员施莱默突然病入膏肓,将要不久于人世。为了让贝多芬的杰作如期上演,施莱默向维也纳音乐学院求助,希望能有位高才生来接替自己的位置。不久,23岁的才女安娜(Diane Kruger饰)出现在施莱默的面前,施莱默告诫安娜,贝多芬是个暴君,和他一起工组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耐心,并将没抄写完的乐谱交给了安娜。 安娜乐于为这位脾气暴躁的狂人抄写乐谱,而作为音乐天才,安娜也不安于抄谱员的工作,她要让贝多芬品评自己的作品。当安娜将完成的《第九交响曲》交给贝多芬时,还告诉他替他修改了错误。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贝多芬对安娜的态度由最初的怀疑逐渐转变成信任和依赖。 虽然贝多芬在人前风光无限,但生活中也有难言之隐。他非常宠爱侄子卡尔(Joe Anderson饰),期望他能出落成优秀的钢琴家,但卡尔偏偏好逸恶劳、嗜赌成性,甚至窃取叔叔的钱财。关键时刻,安娜总能在贝多芬的身边给予抚慰和帮助,贝多芬开始离不开安娜,甚至与安娜的男友马丁(Matthew Goode饰)争风吃醋。他毫不留情的嘲笑安娜的作曲,又跑到修道院下跪去求得安娜的宽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安娜陪在他身边,如贝多芬所说,他们灵魂相通…… 二.音乐分析 开篇是安娜·霍兹乘马车去探望贝多芬的路上光景,典型的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乡村和街道,孩童,田野,农民,羊群,马匹,同车的婴儿,被风吹走的帽子……背景音乐是贝多芬《降B大调大赋格曲》①,紧凑而挣扎的旋律,锯条一样拉动的小提琴,充满跳跃的运动感镜头音乐配合地完美,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阴郁,紧张,积蓄待发。正像贝多芬所说:暴风雨就要来了。《大赋格曲》是贝多芬晚年充满了现代意识的作品,如影片中说,表现的是耳聋后的贝多芬听到的所谓“上帝的声音”。而这首曲子曲子在当时因其革命性而饱受诟病,如片中大公在听完后毫不客气的说“贝多芬,你比我想象的还要聋”。而现在,《大 ①“赋格”愿意为“遁走”,是一种使用对位法的作曲格式,由不同乐器,不同时间,不同音高,演奏同一旋律——作者注。

浅谈贝多芬的音乐精神

浅谈贝多芬的音乐精神 音乐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从古典音乐的纯净音符中走来,站在大潮退后的沙滩上领略轻音乐的美妙。绕梁三日,余音不绝。欢快洒落在心窝里,宛如一些活泼轻盈的精灵,在为心灵进行一次洗礼。优美的音乐让人沉醉,优美的灵魂,优美的歌谣,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童乐,如阳光般温暖美好。 人生之路遥远漫长,路途中有着明媚的阳光,艳丽的鲜花,但也有杂草,有荆棘。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掌声有鲜花,但也有艰难有挫折。这可能会让那些畏惧困难的人低头,放弃。可对那些不甘平庸一世的人来说,那是一场不分昼夜的争斗,通常是在孤单与寂静的情形下展开的惨烈的,没有光辉和幸福可言的争斗。在他们身上重压着贫苦、每日的烦忧,还有繁重和愚笨的劳动,不存在任何希望,看不到欢乐的曙光。而贝多芬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以下就从贝多芬的成长经历与其创作的作品来分析贝多芬的音乐精神。 讲起贝多芬,一个画面就不由得飘过脑袋:头发蓬松,金刚怒目。是的,这就是贝多芬在大多数人们心中的形象、标志。他的笑不带任何愉悦的气息,它是粗犷而狂野的,丑陋的,而且时间极短—那种笑来自于一个不习惯欢愉的人。他总是神情抑郁,表现出“一种无药可治的忧伤”。这与他的成长经历有不可撇清的关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佣,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强力推荐)

贝多芬《月光》创作背景及作品分析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月光 内容摘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他先是像年轻的雄狮一样创造英勇业绩;中年时他表现出富有挑战精神的英雄主义;在生命的后期,则感受到伟大的神秘境界。与键盘音乐的旧约,即巴哈的平均律(由48首前奏曲和赋格组成)不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对于钢琴乐曲的风格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阐述音乐家精神发展过程的独特文献。它们实际上囊括了贝多芬在键盘上全部的创作生涯。 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这首曲子作于1801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1803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

罗曼·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苦。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认为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1801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冥想的、柔情的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鸣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比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鸣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并不十分满意。 二、《月光曲》的传说 贝多芬这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

音乐鉴赏 --贝多芬 论文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 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 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赏析-

扼住命运的咽喉 --《命运交响曲》欣赏 摘要:当命运向人们发出狂虐的咆哮之时,是选择逃避,还是进行无畏的抗争,音乐巨匠贝多芬通过他的经典作品《命运交响曲》为我们诠释了他对抗争的赞美。《命运交响曲》以宏大的气势,昂扬有力的节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不懈斗争,他对命运的不屈服,他对生命的热爱。本篇文章即尝试走进这一音乐巨作,领略其艺术魅力。关键字:命运交响曲精神,乐曲全章赏析,对命运的斗争。贝 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积极进 取不被现实所压迫的奋斗精神,将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 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 从苦难和斗争上升为欢乐和胜利。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 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乐曲的开头个4个FF音符更是形象印证了“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这一说法。 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澎湃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禁不住为之震动!那“当当当当”的敲门声仿佛敲在我的心门。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个狰狞的死神,在肆无忌惮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缓缓地掐住了人们的喉咙,仿佛快要窒息了。一点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总体上,第一章节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气势,表达了贝多芬充满愤

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接着,圆号吹出了由命运动机变化而来的号角音调,引出充满温柔、抒情、优美的第二主题。 而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他似乎放弃了与死神的对抗,无奈的接受了事实。人,最终还是对抗不了命运的安排。他甘心放弃挣扎,对命运的捉弄无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发了贝多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转调的非常频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稳定性,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但在这一乐章的庞大结尾处,音乐的气势不可阻挡,进一步显示出人民战胜黑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到了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奋人心的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势力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他不能向命运低头!他不能屈服于命运!他要战斗,战胜命运!他不是命运的奴隶!到了这里命运已被他战胜了!这时候命运的威吓声,已是苟延残喘,再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了。于是,辉煌、明亮的音乐再次响起,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的欢乐。这场与命运的决战,终于以光明的彻底胜利而告终!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但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从他的交响曲中,我们不难读到,人的胜利是靠与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而恰恰,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贝多芬又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他迫不及待的想去建立功勋。这仿佛就像一位英雄试图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我想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贝多芬作品赏析教案

《贝多芬作品赏析》教案 松滋市实验初级中学王本菊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生平; 2:记住贝多芬主要作品的体裁和名称; 3:感受作品,理解作品。 教学重点:欣赏贝多芬四部标题交响曲。 教学难点:贝多芬四部标题交响曲名称和序号的正确对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在我们熟知的音乐家当中哪一位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贝多芬,了解贝多芬。 二,贝多芬简介 1,贝多芬的出生地?【德国】 2,贝多芬的第二故乡?[奥地利] 3,同学们知道他哪些作品? 4,有谁知道他的性格特点? 三,作品欣赏 〈一〉,钢琴小品 1,《致爱丽丝》 课件展示:“特蕾泽———爱丽丝” 老师介绍:这首钢琴小品在贝多芬去世十年之后才被人发现,在草稿上曾有这样的题词:“为爱丽丝而作,一八一零年四月二十七日。贝多芬。”由于爱丽丝这个人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人们对题词是否为贝多芬亲笔产生了怀疑,由此人们推测该曲是贝多芬四十岁时,为一个名叫特蕾泽的十七岁少女创作的。 欣赏作品,想象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少女形象? 2,《G大调小步舞曲》 贝多芬创作的著名的通俗钢琴小品,除了《致爱丽丝》之外,另有一首与之齐名的、就是这首《G大调小步舞曲》。(欣赏)听到这首小步舞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十八世纪法国宫廷盛大舞会的场面。 〈二〉,奏鸣曲欣赏 1,《月光曲》 老师:关于贝多芬这首乐曲有一个非常动人的传说,有哪一位同学能够为我们讲述这个美丽的故事?…… 欣赏 老师:其实这个故事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它是一个小报记者为了出名而杜撰的,它真正的名字叫:《#c小调钢琴奏鸣曲》,由于这个故事能够表现贝多芬的善良与仁慈,且能让我们在欣赏时产生美丽的遐想,所以我们依然称之为《月光曲》。 比较欣赏其他作曲家的同主题的音乐作品: <<月光>> [法]德彪西 <<月光水岸>> [瑞士]班德瑞 2,《热情奏鸣曲》 小故事:一八零九年五月十日,法国重新占领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要求贝多芬为居住在他家的法国军官演奏。贝多芬严词拒绝了他的要求,带着《热情奏鸣曲》冒雨跑回家,临走还说出这样的名言: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3,《田园奏鸣曲》 小结;以上三首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交响曲欣赏 学生讨论回答:贝多芬的交响曲一共有几部?(九部)几部有标题?(四部) 重点欣赏贝多芬的四部标题交响曲,请学生边欣赏边记住是哪几部有标题,它们的标题分别是什么? (一)b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课件展示:从“拿破仑”到“英雄” 1,老师讲解:贝多芬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因为拿破仑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打着的旗号正是自由、平等、博爱,在贝多芬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所以他为拿破仑写了一部交响曲——第三交响曲,封面上写着献给拿破仑的题词,当他正准备送往巴黎的时候,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贝多芬的耳中,贝多芬很气愤,当即把题词给撕了,后来在出版时换上了这样的题词: 英雄交响曲 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2,欣赏作品,思考:这部交响曲是否有一种英雄的性格? (二)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1,课件展示: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恩格斯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2,老师讲解 贝多芬在26岁的时候,耳朵开始聋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耳聋是致命的打击,所以有一天他走到莱茵河畔准备自杀,正在这时,他的耳边突然出现了这样的音乐 03 33 1- ,他说这是命运敲门的声音,随即决定

贝多芬音乐特点

Beethoven is viewed as a transitional figure between the Classical and Romantic eras of musical history. Above all, his works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those of any prior composer through his creation of large, extended architectonic structure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musical material, themes, and motifs, usually by means of "modulation", that is, a change in the feeling of the home key, through a variety of keys or harmonic regions. Although Haydn's later works often showed a greater fluidity between distant keys, Beethoven's innovation was the ability to rapidly establish a solidity in juxtaposing different keys and unexpected notes to join them. This expanded harmonic realm creates a sense of a vast musical and experiential space through which the music mov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al material creates a sense of unfolding drama in this space. In this way Beethoven's music parallels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in literature, a literary form focused on the life drama and development of one or more individuals through complex life circumstances, and of contemporaneous German idealism's philosophical notion of self, mind, or spirit that unfolds through a complex process of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s betwee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until a resolution or synthesis occurs in which all of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developmental phases have been resolved or encompassed in a higher unity. Beethoven continued to expand the "development" section of works, extending a trend in the works of Haydn and Mozart, who had dramatically expanded both the length and substance of instrumental music. As Beethoven's major immediate predecessors and influences, he looked to their harmonic and formal models for his own works. However, both Mozart and Haydn placed the great weight of a musical movement in the statement of ideas called the exposition, for Beethoven the development section of a sonata form became the heart of the work. Beethoven was able to do this by making the development section not merely longer, but also more structured. The very long development section of the Eroica Symphony, for example, is divided into four roughly equal sections, making it, in effect, a sonata form within a sonata form. The first movement alone of this symphony is as long as an entire typical Italian-style Mozart symphony from the 1770s. Hi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would, like others of his innovations, set a trend that later composers would follow.Although Beethoven wrote many beautiful and lyrical melodies, another radical innovation of his music, compared especially to that of Mozart and Haydn, is his extensive use of forceful, marked, and even stark rhythmic patterns throughout his compositions and, in particular, in his themes and motifs, some of which are primarily rhythmic rather than melodic. Some of his most famous themes, such as those of the first movements of the Third, Fifth, and Ninth symphonies, are primarily non-melodic rhythmic figures consisting of notes of a single chord, and the themes of the last movements of the Third and Seventh symphonies could more accurately be described as rhythms rather than as melodies. This use of rhythm was particularly well suited to the primacy of development in Beethoven's music, since a single rhythmic pattern can more easily than a melody be taken through a succession of different, even remote, keys and harmonic regions while retaining and conveying an underlying unity. This allowed him to combine different features of his themes in a wide variety of ways, extending the techniques of Haydn in development (see Sonata Form). He also continued another trend - towards larger orchestras - that went on until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moved the center of the sound downwards in the orchestra, to the violas and the lower register of the violins and cellos, giving his music a heavier and darker feel than Haydn or Mozart. Gustav Mahler modified the orchestration of some of Beethoven's music --

贝多芬的音乐特点

贝多芬的音乐特点 外国语学院:日语1002班朱颖学号:201009550228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贝多芬的音乐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任何作曲家青年时期的作品和晚期作品,在风格上有所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的,但唯独贝多芬的作品,可以非常明确地加以区分。通常的分期是:自作品第一号至《英雄》交响曲之前为初期。约自《英雄》交响曲至第七交呼曲前后为中期;其后的晚年作品为后期。 贝多芬的初期作品是在他来到维也纳之后的十年里,边学习边创作的乐曲,他沿用了海顿和莫扎特的形式,在内容上也多方面受到这些先辈的影响;这些作品当然不是单纯的模仿,其中具有许多他独自的特征,但与中期和晚期作品相比,激动人心之处就不多了。 1800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开始形成个人风格,即由维也纳初期受海顿、莫扎特的影响,渐渐转向一种富有哲理、戏剧性和英雄特

质的音乐思想,从而形成新的创作倾向和创作风格。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即《英雄交响曲》)的创作,这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道路进入了成熟阶段。这部作品完全奠定了他创作的基本逻辑枣“通过斗争,得到胜利”,“通过艰苦,走向欢乐”。《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包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1801)、《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即《黎明》,1804)、《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即《热情》,1806)、《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1806)、歌剧《菲德里奥》(1805)、《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1803)等。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练、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念的《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和纯真质朴、歌颂大自然的《第六交响曲》(即《田园交响曲》)。1810年为剧本《埃格蒙特》、1811年为历史剧《雅典的废墟》配乐。 中期作品是他写了遗书以后所创作的,热情洋溢的杰作全部出于这一时期。这些乐曲都可看作是以天才的表现力体现他强烈的性格和命运对他考验的结果。上述作品所表现的深度和强度,是从其它作曲家那里难以求得的特质。 晚期作品是完全失聪以后所作,有代表性的两部巨作是《庄严弥撒》和第九交响曲。最能表现这一时期特征的是最后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和晚年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作品已不复存在类似热情或斗争的内容,而变为充满冥想和诗意的音诗。年青时的音乐形式只是作为固定的音乐语言而保持了原形,即把形式放在第二位,而只夸张地表现情绪和内心的感情。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一度消沉,抒情风格

高中音乐贝多芬教案

高中音乐贝多芬教案 教学目标 1. 聆听《第2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及《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的特点。 2. 了解贝多芬的简单生平,认识维也纳古典主义后期的音乐文化特征。教学重点 聆听《第九交响曲》和《热情》,感受、体验作品的音乐情绪,认识古典主义的音乐特征。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致爱丽丝》《欢乐颂》 同学们听过这两首乐曲吗?知道乐曲的作者是谁吗? 这两首乐曲的作者是一位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性情古怪,身患耳疾,但最终用意志战胜命运的音乐家,并且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音乐大师。被人们誉为“乐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感受贝多芬的强大的意志品格及其作品所散发的精神之光。 二.新课教学

以《致爱丽丝》为背景音乐,并用课件出示贝多芬图片。 1.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 谈话册与人交谈。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 2.相关音乐知识介绍——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常简称为“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20年代,在奥地利维也纳形成这个重要的音乐流派。其代表人物是“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在音乐史上竖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他们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作品欣赏 。《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

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7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1770年12月17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贫穷家庭。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贝多芬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但贝多芬常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5岁时患上中耳炎;8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贝多芬在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3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 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贝多芬还跟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在新老师的指导下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1787年到维也纳后,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刚开始的时候,莫扎特想看看他的能力让他演奏音乐,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也跟随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列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达到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贝多芬在此期间创作《F 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等。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立下了难以逾越的丰碑,其中以附有标题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浅 析 贝 多 芬 文传张申慧 22号

浅析贝多芬 文传张申慧 22号最开始去了解贝多芬是高中学播音的时候,那时候又一遍文章叫《月光曲》,讲述的是传说贝多芬月光曲的由来。看文章把月光曲形容的很美的样子,于是便搜来听听,由此,变喜欢上了贝多芬的音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 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 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 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 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 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因此在第一乐章中 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 “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小快板 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 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