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以32首钢琴奏鸣曲最为经典。通过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变化,可以清楚地看出贝多芬的艺术风格,以及整个西方钢琴风格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转变。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古典浪漫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才音乐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达到了巅峰,从中不但可以体现出他个人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显示了整个钢琴音乐领域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本文将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论述其风格是如何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

早期为古典传统时期(约1792-1800),贝多芬在这个时期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他此时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在各个奏鸣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奏鸣曲的表达方式。

中期为创新探索时期(1801-1815),这个阶段贝多芬共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曲中的旋律充满激情,情感和内容极为丰富,创作力大大加深,体现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晚期为内省理性时期(1816-1822),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此时贝多芬形成了他晚期钢琴奏鸣曲独有的特殊风格,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为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境界。

二、套曲结构

(一)对乐章安排的突破

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例如《# 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动的急板。

此外,贝多芬突破了奏鸣套曲的方整性结构,不再墨守乐章的篇章数目,奏鸣曲套曲乐章由三、四个乐章减少到两个乐章构成。如第19、

20、22、24、27以及第32首作品均由两个乐章构成。

(二)对创作重点的转移

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一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这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章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构。

然而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许多作品打破了第一乐章为重点的规则,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乐曲的末乐章。如《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比首乐章长了足有239个小节。三、曲式结构

(一)曲式结构的灵活安排

贝多芬创作初期的作品在曲式上严格而简洁地遵循了古典原则:第一

乐章均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曲式一般多用复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曲式多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最多。

贝多芬在中后期不断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奏鸣曲式的运用非常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打破了第一乐章必用奏鸣曲式的常规。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是从变奏曲结构开始的,而完全没有奏鸣曲式的快板;《#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二,将进行曲引入了奏鸣曲。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极富魅力的《葬礼进行曲》,这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二)奏鸣曲各部分的容量扩大

以往作曲家创作的引子篇幅很小,动机发展也不复杂,但是贝多芬在《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中,将引子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缓慢长大的引子为呈示部积蓄了力量。

再如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前期作品的尾声都较为简单。随着自我

风格的逐渐成熟,贝多芬将尾声大大扩展,使之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几乎相当于第二展开部。例如在《c大调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尾声长达53个小节,具有极强的动力性和紧张度,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忠实地记录了他三十多年的思想历程和创作生涯,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作品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古典时期的海顿和莫扎特,其崇高的思想、宏大的气魄、深刻的哲思和非凡的技巧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家。这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是全人类宝贵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孔庆浩.以乐为本以变求新—有感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钢琴艺

术.1999(2).

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朱智.“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天地.2004(8). 唐若甫.贝多芬与钢琴.钢琴艺术.2005(6)

贝多芬中_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_赵桂珍

黄河之声 YELLOW RIVER OF THE SONG 2010年03期 48 贝多芬中、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 成熟时期作品 1799年《悲怆奏鸣曲》的问世,即标志着贝多芬传统创作形式的终结和充满个性的崭新创作时期的到来——成熟时期的创作。在此后的十四年里,生活的磨砺、思想的成熟、创作技巧的日趋完善,使他步入了一个创作的丰收期。非常著名的一系列奏鸣曲都在这一时期完成。共计13首。其中《热情》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也是钢琴文献中的经典巨著。  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OP26。作于1801年,出版于1802年。题献给李奇诺夫斯基亲王,四个乐章。属于中期的入门之作,无一乐章属于奏鸣曲形式。他在奏鸣曲中使用变奏曲和进行曲这还是第一回,他放弃了曲式第一的观念,在音乐中大胆融入崭新的内容和生命,形成了贝多芬式的抒情、热情和戏剧性特征。 OP27-1、2奏鸣曲均作于1801年,出版于次年,三个乐章。第一首题献给里奇斯顿公主,第二首献给他的恋人朱丽叶塔。 bE大调第十三奏鸣曲:OP27-1。幻想曲似的奏鸣曲,是敲开中期创作新世界的重要作品。逐渐摆脱了古典形式,成长为真正的、新型的、戏剧性的奏鸣曲。反映了贝多芬在奏鸣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各乐章之间没有划上结束线,意在使整首作品一气呵成地演奏,各乐章由同一脉动统一起来,所有感情都向末乐章逼近,最后汇成一副宏伟的图画。充分表现出大胆的幻想和独到的音乐性密度手法。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OP27-2。“月光”,是贝多芬最具独创性、最感人的作品之一。乐章内的安排打破了传统,改为慢—快—快,一改往日陈规,将重心放在了末乐章上,非常成功。作品的创作正处于不堪耳疾之苦的时期,曲中渗透了贝多芬激动不安的感情。“月光”为后人所题,与作品的整体情绪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演奏时切不可简单地顾名思义。第一乐章幻想、温顺的爱情,有时 有充满阴森的预感。第二乐章略为宁静的心情,希望有所复苏。第三乐章绝望、嫉妒在呼号,以刺杀甚至死亡结束全曲。 D大调第十五奏鸣曲:OP28。“田园”,作于1801年。呈献给维也纳犹太族著名的启蒙作家宗南费尔斯男爵。再次回到古典奏鸣曲的四个乐章。这一时期贝多芬为了医治耳病住到了海利根斯塔特小镇,常常体味着大自然的宁静和安祥。虽然标题不是亲题,但与内容倒也吻合。如歌的第一乐章,优雅的第二乐章和田园牧歌般的末乐章都有流淌出情绪平稳、温和、平实、明朗闲适之感。“月光”和“田园”也反映了贝多芬感情上的极端表现,即在极其强烈的心潮起伏后,急切地需要得到心灵的喘息。 OP31-1、2、3奏鸣曲均作于1802年。无题赠。G大调十六奏鸣曲:OP31-1。他在写下海利根遗嘱前后,低沉悲切的感情在此曲中有所流露。一般来说对这首作品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原因是认为缺乏应有的独创性。但三个乐章之间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与沙龙、乡村与城市因素的结合仍然十分动人。 d小调第十七奏鸣曲:OP31-2。“暴风雨”,当他的学生辛德勒询问这首作品的内容时,贝多芬说: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去吧,后来由此而得名。全曲充满着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思也相当大胆。三个乐章都以奏鸣曲式写成,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各乐章,成为本曲最突出的特点。这首作品在构思上是美学和伦理学的胜利。对大自然的力度、壮观和威严暴风雨的表现,正合贝多芬的气质和个性。 bE大调第十八奏鸣曲:OP31-3。与前一首形成了对比。全曲构思新颖,乐思自由,洋溢着明朗、乐观、活泼、光辉的青春微笑和生命活力。散发出道道灿烂的光芒,重又回到四个乐章,但没有慢乐章。这首作品告诉我们:虽然面对严峻的考验,但他准备以开朗、勇敢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文\赵桂珍 摘 要:这篇文章和“早期作品介绍”相结合构成了《32首钢琴奏鸣曲》的 全部。中期创作是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的丰收期,许多著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一时期,如:“月光”、“热情”等。晚期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创作更具深刻性、哲理性,并向着浪漫风格走去。其中,以“槌子钢琴奏鸣曲”为典型代表。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 奏鸣曲 中期作品 晚期作品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

第一钢琴奏鸣曲 (献给约瑟夫.海顿) f小调 Op.2 No.1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 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 (f) (9—16)连接 (16—20)动机重复 (21—41)副主题 (bA)

贝多芬作品列表

贝多芬全部作品目录 作品, 贝多芬, 目录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 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 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 (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 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 (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 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 (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 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 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 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舞曲 12首小步舞曲 12Menuette WoO.7 1795 舞曲 12首德国舞曲 12 Dertsche Tanze WoO.8 1795 舞曲 12首对舞曲 12 Kontratanze WoO.14 1800-1802 舞曲 6首兰德勒舞曲 6 Landlerische Tanze WoO.15 1802 D大调 舞曲 11首维也纳舞曲 11 Wienertanze WoO.17 1818-1820 舞曲庆贺小步舞曲 Grarulations Menuett WoO.3 1822 进行曲为乐队而作的进行曲(6首) Marsh for Orchetra WoO.18-22,24,29 1809-1810 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1 Op.15 1796 C大调 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2 Op.19 1794-1795 降B大调 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3 Op.37 1800 C小调 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调 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8 降E大调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48) (1—8)主要主题(f) (9—16)连接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热情”第一乐章作品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57号,作于1804——1806年,有一种反侵略战争的爱国热情在里面,被人称为“热情”。作品第一乐章调性为f小调。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f小调 1、呈示部(1—65)。 (1)主部(1—16):为四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开头呈现动机a,f小调一级的分解三和弦,用很p的力度展现曲折的旋律线条,为以后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第8小节出现主题的第二个动机,颤音增加了动机b的游移性。5到8小节运用了那波里和弦的模进。第10小节出现了类似于命运动机的动机c,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下到14—16小节爆发出来。整个主部由这三个动机发展而成。 (2)连接部(17—24、25—34)。17—24是个转调乐句,由f小调转入降A调,停在降A调属的半终止上。由弱突强的爆发,运用了动机a。动机a的爆发在动机b出现后沉寂下去,强弱力度的对比,象征音乐会不稳定的发展下去。25—34为副部的到来做准备,降E音作持续低音,并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3)副部:乐段(35—39、40—50)。副部主题在降A大调上,节奏为主部的动机a的附点节奏,动机的方向不同,有一种严肃,崇高的情绪。42小节出现了动机d,八度音型的向下跳进。43小节出现降a小调。44小节出现了动机b的颤音,升高后按降a小调的音阶下行,走入了低音区。 (4)结束部:乐段(51—54、55—65)。是第三次爆发,左手出现了动机c,第61小节收缩了,结束在降a小调上,旋律趋于平淡,但并不意味着结束,为新的发展奠定基础,直接进入展开部。 2、展开部(66—135)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66—78)是一个转调乐句,是整个展开部的序奏。从降a小调转到E 大调,然后用动机a和动机b发展下去,仿佛是一直在徘徊,最后停在了E调的属音和弦半终止上。第二部分(79—109)内部可以再分为两个段落。段落一(79—93)为第四次爆发,展开动机a。调性布局是E—e—降A,最后停在降D大调的属和声上。段落二(94—109)为降D大调出现的副部做准备,类似连接部。第三部分(110—122)副部的展开分三句(110—113,114—117,118—122)。调性由降D大调—降b小调—降G大调—b小调—G大调—C大调。120—122小节是动机d的展开,音区在升高,力度在加强,旋律也越来越明亮。 第四部分(123—135)这是整首曲子的第一个高潮。123—129是同一个减七和弦。贝多芬用节奏在保持高潮,在130小节出现了“命运动机”,以ff的力度展现出来,在高、低音区中交替出现,仿佛是胜利在呼喊。命运动机在134小节落在了c音上,力度转为p,是在为再现部做准备。 3、再现部(136—204)。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论文摘要: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均衡地反映了贝多芬整个音乐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做了详细的描述和对比,从而找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及其价值和魅力。 正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 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在早期奏鸣曲中,特别是在第8首奏鸣曲《悲怆》中,可以举出许多进行探索的例子。例如,《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前面,贝多芬加了一段很大的引子,在展开部的开始及尾声前又出现了这段引子的素材。《悲怆》各乐章的主题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题和快板部分的第一乐章是相似的。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和第三乐章(回旋曲)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和回旋曲的第一主题也略有相似之处。 贝多芬早期的风格特征一方面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严谨、富哲理性等古典传统,同时他的旋律继承海顿式的动机开展的手法,又吸收莫扎特旋律的深情,形成简洁、粗犷、质朴、热情的特征。另一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节奏上频繁的变换、切分和休止造成的动力性、不平衡感;和声、调性上不谐和、不稳定范围的扩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构成贝多芬音乐的强烈感染力。 二,中期(1800—1815年) 17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所倡导的思想自由、个性发展思想和反对封建传统、宗教束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浸润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真、善、美的呼唤和歌颂,对假、恶、丑的鞭挞和抗争,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成为贝多芬中期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为表达这种主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d16800365.html, 贝多芬第三十首钢琴奏鸣曲的演奏分析 作者:王静 来源:《艺海》2010年第04期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ingvanBeethoven1770 -1827)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钢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从1792年的第 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有人把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称为“旧约全书”,而贝多芬的32首作品则被西方人称之为“新约全书”。贝多芬也是一位集古典主义于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般划分为三个时期:(一)1792-1800年(作品第二号至作品第二十二号)。这些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二)1801-1814年(作品第二十三号至作品九十号)。这时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在这期间展现了作曲家多姿多彩的风格,出现了不少富有独创性的乐段,如op27No3的“葬礼进行曲”,op27No1,op27No2幻想风乐章、最缓板慢乐章及标题音乐等等。这一系列作品组成了贝多芬创作的辉煌时期。(三)1814年以后的作品(即最后 五首奏鸣曲)。这五首奏鸣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可视作一首经典乐曲。这些史诗般的作品充分地发挥了钢琴的乐器性能,曲式更为庞大而自由,复杂的感性在这些乐曲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充分地反映了伟大作曲家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从晚期这些作品中流露出的丰富的内心境界,体 现出的表现手法的多样性,都表明了贝多芬的创作比以前有了更为广泛的视野,心境也变得细腻而优雅。 对于贝多芬晚期的作品,极少有对他的作品第三十首奏鸣曲的教学及演奏的研究。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演奏好这首作品。 一、了解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弹好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首先要了解作曲家当时的创作背景。贝多芬晚期共创作了5首钢琴奏鸣曲。(101,106,109,110,111)晚年的贝多芬生活十分的拮据,身体每况愈下加上耳朵遭到严重的耳疾影响,直至最后失聪。这使他基本上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他远离人群孤伶伶地生活。因而晚期性格内向占据了主要,思考和倾听自己的心声成为了他的唯一乐趣。但他仍顽强 地与疾病、贫苦和黑暗的社会作斗争,仍在不停地思索和探求,为他的理想,也为人类的理想。贝多芬的内心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国家可怕的状况,黑暗的现实使他陷入苦闷当中;另一方面,法 国大革命的精神和欧洲接踵而至的独立战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又给贝多芬带来了希望。贝多芬 曾说,晚年是他生活的秋季,就象“站在丰硕的果树前面,只需将它轻轻摇动,那些甜美熟透的果实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一次用三个奏鸣曲式乐章写成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作曲家较早期创作的典型特征。其第一乐章为c小调,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也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全乐章是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深沉的严肃气氛,因此这首奏鸣曲也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通过主题的对比力度、调性转换和戏剧性的发展,简要分析其特征: 呈示部:(1—105) 主部(1-30): 主部主题分为三个阶段,加补充乐段构成。 第一阶段(1 - 8 ), 第二阶段(9—16) 第三阶段((17—22) 补充乐段(22—30) 主部主题开始的4 小节,是由 3 小节的跳进分解和弦呈锯齿状跳进上行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级进下行组成,很像一种疑问语气,后面的一小节呈双音级下行,好像是对前面疑问语气的回答。向上跳进时节奏密集,向下级进时节奏较松散,这样在开始的4 小节主题内部便在音调和节奏上形成了对比,这样使人感觉在前8 小节这样4 + 4 的对称结构中蕴含的是充满活力和突破的音乐。于是主部的1-16小节可表示为: 4(3+1)+4(3+1)+4(2+2)+4 这就形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一个结构周期。第9 小节除了在结构上形成“转”以外,在旋律音调走向上则表现为开始不断级进下行,形成了具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 第三阶段(1 7 - 2 2 )在第三阶段的开始(1 7 - 1 8 )小节,音调的折转下行又和主部主题开始部分的呈锯齿状曲折上行的音调形成了对比和统一。调式调性则都统一在 c 和声小调,21 小节达到了主部主题的高潮,至此,主部主题以完全终止结束。 补充乐段22-30 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加固,有对一开始在现的因素,音组、功能都一样,只是音高不一样,至此,主部结束。 连接部:(32-55) 连接部的调性从突然跳出的主调的下属方向调降A 大调开始,经过f 小调,降D 大调,在48小节到达降B大调主和弦(亦即降E大调的属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从一开始通过不断的下方三度的转调(降A—f—降D—降B),将低音持续在降E大调的属音上,从而为副部调性作预备。由此连接部从调性上巧妙地完成主副部连接,也充分体现了古典风格较强的和声功能性和流动性。 副部:(56—94) 副部主题建立在主调c 和声小调的关系大调降E 大调,前8小节是带有抒情性质的长乐句,6 4 - 7 1 小节则是对这8小节的变奏重复,用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虽然副部在表面上看起来和主部的对比很大,但由于副部与主部乐思材料的隐性内联,使得从听觉上主部和副部并不是分裂对立的。至8 2 小节到达降 E 大调的K 和弦,8 6 小节,主部主题开始材料进行了转折。在9 4 小节终于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了这个大乐句。整个副部与主部相比,声乐化和抒情性较强,对其主题的发展比主部主题充分。在乐思质量和性质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

贝多芬作品集全套介绍(一) 一: 作品类型作品名原名作品编号创作时间调式 交响曲第一交响曲Symphonie No.1 Op.21 1794--1796 C大调 交响曲第二交响曲Symphonie No.2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 Symphonie No.3 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交响曲第四交响曲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第七交响曲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第八交响曲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第十交响曲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战争交响曲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莱奥诺拉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艾格蒙特Egmond 1809 序曲科里奥兰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 Op.43 1800-1801 序曲斯蒂芬国王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向大厦献礼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第四奏鸣曲和前面三首奏鸣曲一样,由四个乐章组成。在这首奏鸣曲里,音乐的写法具有管弦乐性质,第四乐章(回旋曲)最“钢琴化”。当然,贝多芬的早期奏鸣曲的钢琴效果极妙,然而,钢琴演奏者在弹它们的时候,应该经常想象某种管弦乐的音响,想象乐队里某些乐器或某组乐器。 这里应再次强调准确表现各种奏法、力度变化和节奏变化的重要性,贝多芬通常仔细而且准确地把它们写出来,把它们和他的艺术构思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乐章 本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压缩的,它在主调(降E大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连接段落的开始是一个新的动机(八分音符的音节式进行)它在以后起着重要作用。副部从降B大调属音上的动机(低音声部里七度进行F—降E)开始。在几乎不断的八分音符进行之后,副部的第二主题以安详的进行(附点四分音符)出现,然而在几个小节后,八分音符的进行重新恢复了,它在副部结束以前转化为十六分音符进行。 在结束部里,旋律线条在中间部中出现,在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每小节有两个旋律音(好象是附点四分音符)。结束部后面还有一个不大的“补充”,其中出现了新的切分的动机,它在以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部建立在主部、连接段落和上述切分动机的素材基础之上。在多次离调以后,展开部走向主部的第一动机,起初在a小调上,以后在d小调上。再现部的开始不象最初那样是p,而是ff。 再现部基本上很象呈示部。在再现部的结尾加添了一个相当大的尾声。整个乐章的结束是朝气蓬勃、庄严雄伟和响亮(ff)的。 第二乐章 在贝多芬的奏鸣曲套曲形式里个别乐章中间,节奏脉动的统一是一条规律。这种统一不仅可以在奏鸣曲个别乐章中间存在,而且在某些场合下,它还扩大到几个乐章,有时甚至扩大到整首奏鸣曲里。前三个乐章之间可以建立这样的联系:第一乐章的附点二分音符相当于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而广板乐章的一个八分音符又相当于快板乐章(第三乐章)整整一小节。但是,不应该草率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这点,这是活的音乐,因而音乐内部的脉动也应该是活的,而不应该象节拍器的滴答声。 本广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里意味深长的慢乐章之一,它充满着深刻的、稍微严峻的、纯真的表情。广板乐章的形式是复杂的,是三部曲式,带有一个中段插部。 基本主题由单三曲式陈述出来。第一乐句(8小节)在主调(C大调)上以完满的终止结束。第二乐句(6小节)陈述在属调(G大调)上,而结束在C大调属和弦上。接着第一乐句又重复了一次,它有所改变和扩大(10小节)。它和第一次一样在主调上以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 一小节的过度(十六分音符的八度进行)引向插部的开始。这插部在降A大调(降六级音)上,在低音声部短促的十六分音符(好象拨奏的)背景上以和弦开始,它具有庄严巍峨的性质。 在平行小调(f小调)上8小节的乐句以后,出现了降D大调。其次,八度进行(左右手都是八度)G—升F插入了主题陈述。第二次升F音好象通过等音的方法变为降G音,并且转到F音。在降B大调上出现了基本主题的第一动机(假再现部),通过c小调的属和弦转入

贝多芬第30钢琴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30奏鸣曲(作品109,E大调) 第一乐章 在分析本乐章前,请读者注意,在流行的彼得斯版中,第30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遗漏了两小节和一根小节线,一百零一小节变成了九十八小节,这是错误的。我们依照布赖特科夫一黑特尔出版的全集本等,认为第一乐章零一小节。如果读者的版本是错误的,就请补充上两小节,把第43和44小节重复一次,并请把缺少线画在错误版本的第15小节右手的三十二分音符之后,也就是音阶进行的八个十六分音符(从小字一组的升a到小字二组的升a)是单独的一小节。 呈示部(1—16)。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4+5小节(1—9)。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属大调的阻碍终止。注:(一)第9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代替了B大三和弦,它使主要主题进行到阻碍终止,而这个和弦同时也是副主题开始的和弦。(二)没有连接段落《因为主要主题的后乐句已经转到副主题的调性B大调上。副主题也是不对称的乐段:3+5小节(9—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副主题的速度和节拍与主要主题形成鲜明对比,这很有意思(主要主题:Vivace 2/4,副主题:Adagio 3/4)。(二)前乐句的终止非常隐蔽,半终止在第11小节第五个八分音符上,特别是第六个八分音符上出现的先现和弦,更掩盖了这个半终止,因此几乎感觉不到前后乐句间的句逗。(三)后乐句与前乐句相比,旋律是如此的音型化,和声又是如此的变化,以致构成乐段的条件几乎已不再存在。但是,因为前乐句和后乐句用同样的和弦开始(副属和弦,即B大调II级上的减七和弦),所以第14小节与其相呼应的第11小节的共同之处(第14小节是第11小节的音型化)仍可以辨认出来,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没有结束主题。正象我们所看到的,呈示部是很短的(没有连接段落,也没有结束主题,只有相互连接着的主要主题和副主题),曲式压缩了,但它的意境却很深! 展开部(17—49)。回到活跃的快板和2/4节拍。只用主要主题发展。在第3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为十二小节的段落(37—49)。 再现部(50—66)。从第49小节的后半部用弱起拍开始。主要主题(50—59)比在呈示部时多了一小节,而后乐句虽然导向主调的完全终止,但还是用了阻碍终止式的进行,与在主调再现的副主题相接。副主题(59—66)的前乐句,几乎是无变化的再现,但后乐句与其在呈示部时相比,却更加音型化。后乐句在弱起拍之后,立即转到C大调,并从这里转回E大调(在第63小节的末尾)。第67小节回到2/4的节拍,并在该小节的后半部回到活跃的快板,尾声用弱起拍从这里开始。 尾声(68—101)。用订主题的材料发展。这里出现了若干小节用新材料的、如歌的段落(77—87)。此后,在主持续音的上方,再一次出现了主要主题的材料。持续音一直保持到该乐章结束(88—101)。 第二乐章 呈示部(1—75)。主要主题是无再现对称的二部歌谣曲式,其第二部分在重复时略有变奏(1—24)。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前后乐句的开始是对比的:I→,IV→。歌谣曲式的第二部分也是乐段。其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较为完满的完全终止。连接段落从第25小节开始(25—32),开始用新材料加固主调,之后转到副主题的调性属小调,即b小调。副主题(33—42)由属和弦开始。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6小节。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第一结束主题是个很长的乐句,由重属和弦开始(升c、升e、升g、b、d九和弦,在第43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43—66)。这个结束主题的

贝多芬作品列表

贝多芬作品列表(按编号) 贝多芬最重要的作品包括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5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三重协奏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作品的编号是由他作品的出版商编制的。因此,编号是按照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而不是按照写作的顺序排列。比如,1792年创作的木管八重奏为作品103号,而作品102 和104号分别创作于1815年和1817年。编号135号以前的作品为贝多芬在世时所出版。其他则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 作品1 no 1 (1795) 钢琴三重奏No. 1 降 E 大调 作品1 no 2 (1795) 钢琴三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1 no 3 (1795) 钢琴三重奏No. 3 C 小调 作品2 no 1 (1796) 钢琴奏鸣曲No. 1 F 小调 作品2 no 2 (1796) 钢琴奏鸣曲No. 2 A 大调 作品2 no 3 (1796) 钢琴奏鸣曲No. 3 C 大调 作品3 (1794) 弦乐三重奏No. 1 降 E 大调 作品4 (1795) 弦乐五重奏降E 大调 作品5 no 1 (1796)奏鸣曲钢琴和大提琴No. 1 F 大调 作品5 no 2 (1796)奏鸣曲钢琴和大提琴No. 2 G 小调 作品6 (1797) 四手联弹钢琴奏鸣曲 作品7 (1797) 钢琴奏鸣曲No. 4 降 E 大调 作品8 (1797) 弦乐三重奏(小夜曲)No. 1 D 大调 作品9 no 1 (1798) 弦乐三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9 no 2 (1798) 弦乐三重奏No. 3 D 大调 作品9 no 3 (1798) 弦乐三重奏No. 4 C 小调 作品10 no 1 (1798) 钢琴奏鸣曲No. 5 C 小调 作品10 no 2 (1798) 钢琴奏鸣曲No. 6 F 大调 作品10 no 3 (1798) 钢琴奏鸣曲No. 7 D 大调 作品11 (1798) 钢琴三重奏No. 4 降B 大调 作品12 no 1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1 D 大调 作品12 no 2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2 A 大调 作品12 no 3 (1798) 小提琴奏鸣曲No. 3 降E 大调 作品13 (1799) 钢琴奏鸣曲No. 8 C 小调"悲怆" 作品14 no 1 (1799) 钢琴奏鸣曲No. 9 E 大调 作品14 no 2 (1799) 钢琴奏鸣曲No. 10 G 大调 作品15 (1795) 钢琴协奏曲No. 1 C 大调 作品16 (1796)五重奏钢琴和管乐器 作品17 (1800) 圆号奏鸣曲F 大调 作品18 no 1 (1800) 弦乐四重奏No. 1 F 大调 作品18 no 2 (1800) 弦乐四重奏No. 2 G 大调 作品18 no 3 (1800) 弦乐四重奏No. 3 D 大调 作品18 no 4 (1800) 弦乐四重奏No. 4 C 小调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

第五钢琴奏鸣曲 (献给冯·布朗伯爵夫人) c小调 op.10 No.1 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 3/4拍子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05) (1—31)主要主题 (c) (32—55)连接 (56—94)副主题 (bE) (94—105)结尾 2.展开部(106—167) 3.再现部(168—284) (168—19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191—214)连接 (215—271)副主题 (F—c) (271—284)结尾 4.没有尾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 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3/4拍,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小快板,d小调,3/8拍,好象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 -3 与前面的《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2形成对比,《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3充满这明朗活泼的气氛。共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好像是轻轻呼唤一样的动机开始。第二主题是一段清新舒畅的优美旋律,它经过一段明显的段落之后,转为降B大调。展开部发展第一主题开始的动机。再现部是将第二主题以降E大调再现,然后以第一主题所构成的尾声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甚快板的谐谑曲,降A大调,2/4拍,奏鸣曲式。从幽默感十足的第一乐章的气氛一进到本乐章,谐谑风更强,甚至还会忍俊不住而捧腹大笑。强烈的节奏、生硬古怪的断奏的进行,力度的激烈变化等,造成特异的高潮。第一主题顿音很强,拥有僵硬粗糙的断奏的伴奏音型。经过部的表情是怪异的,在其升高至顶点时,随着左手的激烈节奏而出现第二主题。展开部是由F大调的第一主题开始,之后立即到第二主题,当第一主题再度出现之后进入再现部。第三乐章,温和的小步舞曲,降E大调,3/4拍。这时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次用小步舞曲。这首小步舞曲是简单的二段体,各部分都加以反复,后半段是以开头的主题作为素材。中间部上三段体,之后再度转为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热情如火的急板,降E大调,6/8拍,作名曲即为明朗华丽的乐章,有金碧辉煌之美,充满了青春喜悦的感觉。由第一主题的八分音符所构成的流动性节奏,以及在其上面跳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