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界关于慈禧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史学界关于慈禧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史学界关于慈禧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史学研究中,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对史料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提出有异于传统观点的新观点,是学术研究的正常现象。见仁见智,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把观点摆出来,才能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争鸣,由此也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更接近于真理。对慈禧的研究就应该如此。

慈禧,这个晚清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臭名昭著的晚清封建地主阶级总头子、大卖国贼的丑恶形象出现于书报、广播和荧屏的。近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出现了新变化,即将她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并且用多种研究方法,剖析其多重心理,从而逐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史学界对慈禧的重新评价主要反映在她与辛酉政变、晚清新政,以及她开眼看世界等方面,而对其镇压戊戌维新的铁案则基本没变。

有学者对慈禧等发动的辛酉政变的性质提出了新认识,认为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是在列强干预策划下发生的反革命政变,是投降派对主战派的诛杀,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疯狂地镇压中国革命。辛酉政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危害极大,政变后上台的慈禧把持政权近半个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辛酉政变是英国侵略者一手策划的,是清王朝封建政权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步骤。但近年来已有学者对这些观点提出质疑:宝成关认为,辛酉政变不论从政变者方面,还是从英国侵略者方面,都不具备英国策动和操纵政变的可能性。无论奕 还是慈禧,在发动辛酉政变之前,都尚未达到死心塌地投靠英国,甘当傀儡的程度,因此,很难设想他们会在英国的策动和操纵下发动政变,借助侵略者的力量登上统治清王朝的宝座。梁玉国则认为这场政变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

也即不应该把辛酉政变作为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来看待,它实际上是晚清政府在非常时期的一次政治变革,奠定了晚清的走向与基本格局。政变后出现的政治、社会、外交、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和近30年的和平形势,无不由这场政变而始。从这种层面上讲,辛酉政变可以称得上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

关于慈禧与晚清新政,学者们着重从慈禧的心态上分析了她推动改革的动因关于慈禧与晚清新政,目前看来最具穿透力的观点,乃是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所指出的:“一种求生本能的王朝自救意识终于把一个油干灯枯的专制王朝推上了改革之路。”在这个基础上,学者们着重从慈禧的心态上分析了她推动改革的动因。例如,黎俊祥认为,1900年慈禧试图利用义和团发泄其长期郁积的仇洋情绪,并乘机实现“废立”阴谋,结果事与愿违,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两宫西狩”,备尝艰辛,这一切使慈禧的心理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种改变,奠定了慈禧发动新政的思想基础。正是在清王朝内外交困的危机下,变的念头开始在慈禧心中占了上风。王戎笙认为,慈禧意识到了“为了祖宗,为了保住祖宗留下的江山,祖宗之法是可以变的”。林其泉、胡恭同认为,慈禧“晚年决心兴新政,大体可说是她对自己权力欲的反省和自责”,并进一步分析说:“慈禧面对现实,经历了多次沉痛的失败教训之后,被迫接受外来事物,实行新政,以求摆脱苦难的困境。这也符合一个人思想发展过程的逻辑”。而苏全有、伊明攀则肯定慈禧思想具有求新、自强的一面,甚而提出:由于康有为的改制理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使得慈禧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康有为的继承人。总之,近年对慈禧推动晚清新政给予了肯定,正如黎俊祥所总结的:慈禧在庚子辛丑年改变统治政策、决定变法,

是在内心愧疚、对外观念的改变及“自强雪耻”、维护权力的实际需要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被动中包含着一定的主动性。正是“慈禧的首肯开启了新政改革的闸门”,对清政府的最后一次变法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一些学者通过原有史料的发掘,提出慈禧是一位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愿意学习先进的开眼看世界之人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原有史料,发掘出慈禧并非是深居九重、自我封闭的封建女君主,而是一位渴望了解外部世界,愿意学习先进的开眼看世界之人。比较典型的有,慈禧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曾经到过德国、美国、英国的官员、侍从了解外国宫廷和总统府的礼节,并对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宫廷礼节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厌烦。除此之外,慈禧还热衷于学习西方的摄影技术,喜欢阅读西方报刊,甚至连餐具也认为西方的简单实用,等等。这些可以从细节上反映慈禧的变革心理。

在当前重新评价慈禧的历史功过的新变化中,中国近代史专家沈渭滨先生全方位地评价了慈禧的功过是非在近年来重新评价慈禧的新变化中,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沈渭滨教授的新著《晚清女主——细说慈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提出了许多新见。比如:其一,关于慈禧对帝国主义的态度。鸦片战争以降,慈禧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其决策的确难辞丧权辱国之责,乃至发出妄图以彻底卖国,换取帝国主义宽谅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但是,慈禧并非对入侵者

一味妥协。比如,在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中法战争中,她不仅暗助“黑旗军”援越抗法,而且在清流主战言论的鼓动下,逐渐趋向于主战,直到清军与法军正面对抗;最后,她又巧妙地采取以战促和,“乘胜即收”的策略。其二,关于慈禧是否顽固保守的问题。慈禧一生最为人诟病的是其对戊戌维新的扼杀,因此而被钉在“顽固派”的耻辱柱上。其实,纵观慈禧一生,其在改革与守旧之间呈现多重心理,然而她对改革的贡献却大于对变法的镇压。在慈禧执政的48年间,她既支持洋务派睁开眼睛看世界,在学习西方、开展洋务中办起了同文馆,派出了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派遣洋务大臣考察西方;又支持李鸿章、沈葆祯等创建新式海军,启动了晚清近代化国防建设的重大决策;更于1901年1月下诏推行新政。这一系列措施,“不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也符合潮流所趋。”这段评论高度概括了慈禧的多重性。其三,关于垂帘听政。慈禧的垂帘听政之所以被后人咒骂,一是她的这番作为违背了清代祖制。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先生在《清代通史》中说:“清代家法不许母后专政,凡冲主御极,若顺治之摄政王,康熙时之辅政大臣,均未有垂帘之事。”二是中国数千年来崇拜皇权,蔑视女权的观念使然。然而,清末,由慈禧导演,使中国古代的垂帘听政制度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为一套严密、系统、完善的政治体制。作者详尽地叙述了慈禧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垂帘听政的前因后果,提供了从1861年慈禧垂帘听政后的史实。从近代历史转型的角度来看,中国完成了从中古到近代的转型,在一个皇权式微、君主昏庸的时代,需要一个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卡里斯玛型统治”的人物,而不管这个人物是男人还是女人,否则就无法解释除了制度的因素外,慈禧何以能执政近半个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探索是对中国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

5月27日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 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考点】三娘子 【解析】(1)由材料“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得出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由材料“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得出个人能力与威望。 (2)由材料“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得出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材料“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得出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由材料“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沿边旷土皆得耕牧”得出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答案】(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评价: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

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借鉴与创新

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借等与创新 -一美国学者黄仁宇的“次历史观”述评 谢继忠 内容摘要:美国著名华人学者黄仁宇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历史进程甲考察,提出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起点;并从中西社会组织、结构的差异入手,对戊戌维新同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揭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深层原因;提出中国近代改革的成功有彻底改革社会组织与结构,有赖于把传统的农业体制转变为现代的商业体制。这些观点对我们探化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戊戌维新运动黄仁宇“大历史观”社会组织结构明治维新创新 在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中,科学地审视和正确地借鉴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开阔视野、转换思维角度、改革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等,不无裨益。美国著名华人学者黄仁宇对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很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深人了解。 黄仁宇,1974年加人美国国籍,70年代曾受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督导研究明代的财政和税收,后又去英国协助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代表著作为《万历十五年》,被美国多所大学指定为教科书,在国内也享有极高声誉。近年来又连续出版了《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黄仁宇提出了研究中国历史的所谓“大历史观”⑴,集中表达了他的史学理论观点。 黄仁宇对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视角独特、颇具新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地位。黄仁宇把戊戌维新运动放在明清和中国近代历史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革社会组织与结构的要求,是中国近代探索国家现代化的起点。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百日维新期间,“御前颁发了解200多件诏令与批示,宣称政府之组织必须改组,预算将要编制,海陆军将要现代化,所有教育制度和文官制度也要改组,所有农工商业一并都要提高以符合世界标准。如果这套工作可能因皇帝龙椅前之公告而完成,则中国应当立即成为一个现代国家”。⑵又说,“百日维新虽然失败,维新人士至少已提议将全部政府机构一并改组”。⑶在《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一书中,黄仁宇在分析中国不能产生资本主义时,进一步指出:“到鸦

光绪皇帝死亡之谜

光绪皇帝死亡之谜:被慈禧太后毒杀? 导读:光绪皇帝死亡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疑案,就目前而言,考古学家已经通过检验光绪尸体发现,其中的砷含量严重超标,这意味着光绪帝死于传统的烈性毒药砒霜之手。那么问题是,谁谋杀了光绪皇帝?西太后?隆裕皇后?更有甚者,袁世凯? 光绪皇帝是清朝末年皇帝,原为亲王之子。可是因为同治皇帝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后代。因此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操纵下,入了皇宫,继承了大清的皇位。光绪皇帝这一生,从他入宫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悲剧。因为他的登基,完全是基于慈禧太后不愿放弃手中权利的原因。之所以选择他就是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利不受影响,否则慈禧绝不会在大臣反对下,还一意孤行的违背祖宗规则而选择了光绪皇帝来继承大清的江山。 光绪帝一生都操控在慈禧太后的手中,尽管他心怀大志,但却因为各种实际的原因并未成功。在后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这位可悲的帝王认识到,要是想要不被外人欺负,能够一雪前耻,必然要进行革新,以此来增强国家实力。可是此次革新虽然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但是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旧势力的抵抗阻挠,所以最后只进行了一百零三天便结束了。而光绪帝在此之后,便被慈禧太后幽禁在瀛台,最后暴死。因为他死的突然,而且还是与慈禧太后相隔一天而死的,所以外界对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 在2008年以前,经各类档案,以及史料记载,学者们推测认为是患病而死。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可

是因为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帝是被人下毒所害,所以也存在着被人毒死的说法。但在2008年以前,光绪帝是病死的是主流观点。 2008年以后,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研究院的人们,对光绪帝的骨头头发衣服等进行了化验,得出了惊人的结果。专家发现,光绪的衣领部位及头发上均沾染有高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区的三氧化二砷源于尸体腐败时的体液浸蚀所致,而头发及衣领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尸液浸蚀的遗留。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而仅在光绪帝部分衣物和头发上检出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毫克。最终判定,光绪帝的死因为:“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 随着死亡原因的真相大白,另一重迷雾却接踵而来。既然光绪帝是中毒身亡,那么到底是谁那么大胆,竟然敢向一国之君投毒呢?对这个凶手,学者们各持各的观点,给出了很多种答案。 第一个怀疑对象,当仁不让的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毕竟看慈禧太后对待光绪帝的态度,只做傀儡,而无丝毫感情,后来更是囚禁了光绪帝。既然是她下令囚禁了光绪帝,那么把守之人皆为她的亲信,要毒死光绪帝,她有动机,也有手段可能。据《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本书指出:“慈禧太后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 慈禧太后怕自己死后,光绪帝翻案,因此想要在自己死前,解决掉光绪帝,断绝可能。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而在这位“塌喇”送去不久,本无大病的光绪帝却驾崩了。 第二个可疑人选,就是那个在光绪帝维新变法之际,背叛光绪帝的袁世凯。因为他的背叛,另光绪帝彻底的怨恨上了他。光绪帝被囚禁在瀛台之时,“日书项城(指袁) 名以志其愤”。袁世凯自然知道光绪帝对自己的痛恨,如今太后弥留之际。若是太后去世,光绪帝自然就翻了身,到时候绝对不会放过他,所以才铤而走险,出此下策。 不过此种说法,也有人提出异议。毕竟当时袁世凯已经被开缺回籍,远在河南安阳。且按照清宫内廷制度,任何从宫外送入御用的食物必须先经人试毒。因此即使袁有动机,也不大可能有机会对光绪帝下毒手。袁更不可能在有机会篡改清实录和脉档,制造光绪帝病死的假象。所以最大的可能,其实还是慈禧太后毒死了光绪帝。 那么究竟是谁干的?这段历史公案要想完全解开恐怕还需要更多的线索。

讨论慈禧

评价慈禧须客观全面 [摘要]:晚清女皇慈禧太后一直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总头目,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过程论来评价历史人物。于是,在近些年的评价中,已基本肯定慈禧亦有抵抗列强侵略、推进改革、开眼看世界的积极的一面,如她在辛酉政变、晚清新政的作为,对她做出的贡献,我们均应从正面去评价。本文我主要从宏观和客观的角度浅谈中国历史最后的“女皇”慈禧太后,竭力展现一位真实的客观的历史人物,从而再览近代风云和近代的屈辱史,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关键词]:慈禧太后客观洋务派辛酉政变不平等条约功过是非 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47年。长期以来,人们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在人们的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去客观全面地对这个主宰着近代中国的女人呢? 很多人对慈禧太后的第一反应便是中国的罪人,因为她使中国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下无数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我在看完苏同炳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有关于慈禧的生平事迹和功过之后,却觉得这个实质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无冕女皇实在不简单。总是以教科书或者传媒手段的标准去评判一个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

物,我觉得这相当不公平!确实,慈禧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应当去全面的了解历史,才能够对一个历史人物真正做出公平、客观的评价。 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朝代。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的。他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但她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是一个失败者。在她47年的统治中,在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没有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带出外强侵略的激流险滩,而且正是由于她的不谙世事以及思想的固执,使得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更为危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慈禧一生最为后人诟病的,是其对戊戌维新的扼杀。仅此一举,建国以来的大多史学家便将她钉在“顽固派”的耻辱柱上。慈禧,这个晚清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自我的教育开始便以臭名昭著的晚清封建地主阶级 头子或是卖国贼的丑恶形象出现于书报、广播和教育之中。然而,近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出现了新的气象和论点,更加客观的从历史角度去剖析她在历史横流中所展现的历史价值也使得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个对中国近代产生着决策性作用的历史人物 慈禧为主要策划者发动的辛酉政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危害极大,政变后上台的慈禧把政时代更是接近半个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并且慈禧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其决策的确难脱丧权辱国之责。这些事实经过历史证明对中国近现代均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使中国人民陷入没有主权的艰难困境之中。 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还起到了一些消极阻碍作用: 阻挠进行宪 政改革, 极力维护君王专制政体,且在戊戌变法之后,禁止言论自由,不准改革科举考试办法,进而支持义和团,围攻使馆,向八国宣战,导致联军入侵,几乎亡国。

历史趣谈:慈禧身世之谜 探索历史慈禧不为人知的身世真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慈禧身世之谜探索历史慈禧不为人知的身世真相 导语:慈禧身世之谜:慈禧,一个在中国清朝很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她的一生可谓是大清皇后之最,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 慈禧身世之谜:慈禧,一个在中国清朝很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字,她的一生可谓是大清皇后之最,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然后她的身世却有着匪夷所思的各种猜测,接下来就由小编来探究下慈禧的身世之谜。 慈禧太后是晚清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实际执掌朝政达48年之久。百年间,海内外关于慈禧的著述和影视作品不下百种,但其中谈及其出生地及童年经历的却极为罕见,系统介绍其从出生到入宫这段经历的更是不曾发现,因而,著名清史专家俞炳坤先生在《慈禧家世考中》说:对于慈禧家世的研究,却始终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这不但表现在所记史实过于简略,留有许多空白,而且众说纷纭。”“慈禧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似乎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答案。” 1989年6月,长治市郊区(原属长治县)下秦村77岁的村民赵发旺带着他和上秦村宋双花、宋六则、宋德文、宋德武等人的联名信,找到长治市地方志办公室。赵发旺说,慈禧是上秦村人。他是慈祠太后的五辈外甥,宋双花、宋六则等人是慈禧的五辈侄孙。他们要求政府帮助澄情。从此,刘奇踏上了慈禧童年的研究之路。佐证材料的不断丰富,愈加增强了刘奇的信心,有关著述也颇见报端。今年4月,在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召开的“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上,刘奇撰写的《揭开慈禧童年之谜》,获得一等奖。这篇7000余字的论文,集中阐述了慈祠的身世问题。 据刘奇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生活常识分享

史学界关于慈禧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史学界关于慈禧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史学研究中,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和对史料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提出有异于传统观点的新观点,是学术研究的正常现象。见仁见智,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把观点摆出来,才能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争鸣,由此也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更接近于真理。对慈禧的研究就应该如此。 慈禧,这个晚清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臭名昭著的晚清封建地主阶级总头子、大卖国贼的丑恶形象出现于书报、广播和荧屏的。近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出现了新变化,即将她放在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并且用多种研究方法,剖析其多重心理,从而逐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史学界对慈禧的重新评价主要反映在她与辛酉政变、晚清新政,以及她开眼看世界等方面,而对其镇压戊戌维新的铁案则基本没变。 有学者对慈禧等发动的辛酉政变的性质提出了新认识,认为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慈禧发动的辛酉政变是在列强干预策划下发生的反革命政变,是投降派对主战派的诛杀,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疯狂地镇压中国革命。辛酉政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危害极大,政变后上台的慈禧把持政权近半个世纪,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辛酉政变是英国侵略者一手策划的,是清王朝封建政权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步骤。但近年来已有学者对这些观点提出质疑:宝成关认为,辛酉政变不论从政变者方面,还是从英国侵略者方面,都不具备英国策动和操纵政变的可能性。无论奕 还是慈禧,在发动辛酉政变之前,都尚未达到死心塌地投靠英国,甘当傀儡的程度,因此,很难设想他们会在英国的策动和操纵下发动政变,借助侵略者的力量登上统治清王朝的宝座。梁玉国则认为这场政变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

慈禧太后简介

慈禧太后简介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慈禧太后简介,欢迎阅读。慈禧太后简介 慈禧(1835~1908),叶赫那拉氏,是清朝的第七个皇帝咸丰的妃子,第八个皇帝同治的母亲,俗称西太后。她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是当时中国实际上最高的当权者。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为了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安危,挪用海军经费重修,并改名为颐和园。此后,每年夏季她即来此居住,颐和园亦被称为“夏宫”。 慈禧太后与翡翠的故事 慈禧太后珍爱翡翠与历代的统治者相比是空前绝后的。她把成色好的翡翠看得比什么珍宝都贵重。慈禧用过的玉饰,把玩的玉器数量很多。慈禧爱玉,被当时的满、汉达官贵人所知晓,于是他们向太后进贡宝玉,来博取慈禧的赏识,得以提拔重用。 慈禧太后有一枚高质量的翡翠戒指,是琢玉高手依玉料的色彩形态,雕琢成精致逼真的黄瓜形戒饰。她的满族头式中,全由翡翠及珍珠镶串而成,制作精巧,能使每一颗翡翠或珍珠单独活动。慈禧手腕上戴的是玉镯,手指上套着10厘米长的玉扳指。饮茶用的是玉碗,用膳用的是玉筷、玉勺、玉盘。慈禧拥有13套金钟、13套玉钟,作为皇宫乐队的主要乐器,玉钟悬挂于8尺高、3尺宽的雕刻精巧的钟架上。1900年,义和团起义,慈禧逃离北京避难时,所带的珍宝主要是精美的玉器。她死后,大量的翡翠制品和红蓝宝石也一同殉葬。 慈禧如此喜爱翡翠,在民间也自然少不了留下一些故事:相传慈禧太后在颐和园里有一个珠宝室,四面摆着檀木方橱,盛着**小小的玻璃锦盒,都是些用绣缎包裹着、装潢精致的盒子。那里边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珠宝,金银、宝石、珍珠、玛瑙、翡翠、珊瑚,数也数不清。在这成千上万件宝物里,她最喜欢的是一对翡翠西瓜。 这翡翠西瓜是在昆仑山自然生成的,瓜皮翠生生、绿莹莹,还带

慈禧对我国早期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慈禧对我国早期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李静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慈禧是清朝末年的最高统治者。在她统治时期我国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也是这个时期我国才开始走出了闭关锁国的状态,踏上了缓慢艰难的早期现代化路程。所以不能不说我国的早期现代化与慈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能因为她在统治我国时对外国侵略者的求和投降,就简单地对她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采用客观的态度论其功过。下面我就简单谈下慈禧对我国早期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慈禧早期现代化促进作用 慈禧在辛酉政变后掌握了我国的政权后,统治我国48年的时间,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般来说学术界对于我国早期现代化的研究都集中在慈禧对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上。对慈禧对我国的早期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基本是持完全否认的态度的。但是我们不能凭个人的喜好完全否定一个历史人物,慈禧或多或少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还是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一.慈禧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 慈禧是1861年通过辛酉政变掌握的国家政权。她统治时期的晚清是历史上最屈辱、最沉重的一页,中国不战而败,列强不战而胜。我国形成这种局面并不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造成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过错加在她的身上,应该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她统治下的我国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力每况愈下。外有列强大量输入鸦片,腐蚀国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内有广大人民群众风起云涌的起义。可以说我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巅峰时期。这个时候无论是谁走上了统治的最高层,都不可能挽救我国发展的颓势了。慈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上最高统治权的。也间接地决定了这位女统治者统治之路的坎坷。 二、慈禧支持的洋务运动是我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 慈禧垂帘听政后,清政府开展了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改革运动。清政府开始向正视西方,积极地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引进机器,准许外国的技术人员来华传授一些技术,办合资企业,建立外语学校,派遣了我国第一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购买军舰和洋枪洋炮,建设新式海军。如此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这样一场以清政府上层官员为主导,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政治运动,在专制主义皇权至高无上的历史时期里,没有最高统治者的允许和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1、慈禧痛恨外来侵略,她希望清政府能够拥有有效的抵御外侮的手段。慈禧亲身体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也目睹了圆明园被付之一炬的景象。当英法联军

【最新文档】书评论文格式-精选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书评论文格式 篇一: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书评范本 关于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另一种解释 《晚清权力与政治:袁世凯在北京和天津(Power and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Yuan Shi-kai in Beijing and Tianjin,1901-1908, 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80.以下简称《晚清权力与政治》)是一部出版于1980年的英文著作,作者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麦金农教授(StephenR.Mackinnon)。该书系由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历经 10余年,共7章,着重探讨1901-1908年间袁世凯权力的兴起与晚清政治的关 系[1]。虽然这是一部出版于20多年之前的著作,但无论对袁世凯研究来说, 还是对研究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来说,《晚清权力与政治》都是值得一读 的著作[2]。 一、袁世凯与近代军阀 在有关袁世凯和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研究中,此前学术界流行的观点认为,自19 世纪中叶太平天国运动以来,随着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湘、淮军的崛起,晚清政治权力结构开始出现尾大不掉之势,其中,袁世凯便是地方督抚分离主 义势力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所创立的北洋新军,既是湘、淮军的继承者,也是 中国近代军阀的前身。《晚清权力与政治》首先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质疑,通 过对袁世凯权力兴起过程的考察,重新检讨晚清中央与地方督抚之间的权力关系,认为袁世凯在清末与张之洞一样,都属于政府官僚,袁并非象一些学者所 说的那样是近代军阀的前身,他在清末军事或政治权力的扩大不存在任何地方 分离主义性质。 其理由之一是,袁世凯在义和团之后的快速提升,从直隶总督到军机大臣、外 务部尚书,并非以地方军事权力为基础,也与华北的地方精英的支持无关,主 要在于袁本人具有操纵和取悦朝廷和官僚政治的才能。为此,作者在书中对袁 世凯如何取悦慈禧太后、军机大臣荣禄和后来的亲庆王奕劻,以及袁如何在朝 廷中培植势力和关系网做了详尽的描述,说明袁世凯权力的兴起系出于袁在朝 廷中的影响力,因此不具有地方分离主义性质。

慈禧与洋务运动

慈禧与洋务运动 2009年03月14日18:55凤凰网历史综合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的30多年间,洋务运动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它标志着中国被西洋大炮轰出中世纪以后,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威胁与逼拶之下,缓慢地走上畸型的近代化之路,向西方学习的口号也部分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但是,在这个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而最后又遭失败的运动过程中,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和最后决策人的慈禧太后,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洋务运动的兴衰和威败,她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起了什么作用? 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晚期的执政太后。她在历史上的作用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史学界许多学者在评价其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时把她视为顽固派的总后台,认为她对洋务运动竭尽抵制阻碍之能事。 通过史料分析,我们认为慈禧在洋务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她在西方炮口之下失去了昔日天下独尊的地位,唯洋人是从,从其对大清帝国的前途着想,也曾寄希望于兴洋务而“自强”,对其加以大力扶持;但又正由于为保障她在中国的权力和维持其奢侈的帝王生活,她又玩洋务派于股掌之上,对其处处加以限制以防坐大。这种两面性正反映了世纪之交处于近代化进程中没落君王的矛盾心理,也促成了大清帝国加速灭亡的历史归宿。 一慈禧上台伊始就不惜任何代价,设法援引各种力量,采取种措施,来极力挽救大清帝国的危局。在太平天国和捻军被镇压下去后,渐渐把“御侮”的问题摆到了重要位置。在慈禧所重用和依靠的对象当中,无论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还是满洲贵族当中的支持者奕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西方列强打过交道。他们认为,要使清朝的封建统治延续下去,得到巩固,必须使清政府具有一定的实力,设法“自强”,而自强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与生产技术。 慈禧对曾、左、李等人的思想和主张,不仅赞许,而且呼应。她在

慈禧

人物简介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生于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份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称清朝“无冕女皇”,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除了太平天国之乱外,还饱受外国侵略,中国国力日渐衰败。其执政能力颇受争议,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历史评价 慈禧绝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那么愚蠢,一个通过政变登上政治顶峰的女人,哪会是蠢人?很多事情并不是她愚蠢,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主事人,她的立场不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完全一致。中国在面临近代化列强的侵袭时候,慈禧稳定大清数十年,最终没有彻底地沦为殖民地,应该说是做出一定贡献的。 历史功绩 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也有人开始认为,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禁止妇女缠足等。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其实纵观慈禧的一生,上苍压根就没把她当做女人看待,少年丧父、青年丧夫、中年丧子、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辛酉政变、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收复新疆、陕甘回变、苗民起义、中法战争、中日战

我和慈禧太后

我和慈禧太后 咸丰,名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的老婆,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 【慈禧太后简介】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叶赫那拉氏,名杏贞。出生于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人称清朝“无冕女皇”,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除了太平天国之乱外,还饱受外国侵略,中国国力日渐衰败。慈禧太后简介慈禧太后简介其执政能力颇受争议,加上中国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慈禧太后是谁的妃子:咸丰 咸丰,名爱新觉罗·奕詝,20岁登基,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他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他登基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又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他在重大事件面前无所决策,迷于酒色,荒废朝政,宠爱叶赫那拉(日后的慈禧),误国殃民,留下千古遗憾。 中文名:叶赫那拉·杏贞 外文名:Empress Dowager Cixi 别名:西太后、慈禧太后、那拉太后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835年11月29日 逝世日期:1908年11月15日 职业:懿嫔,皇太后

坟墓:定东陵 生活年代:清末 旗籍:满洲镶蓝旗 婚姻名份:贵人、嫔、贵妃 人物生平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一说出生于北京,一说出生于安徽安庆,一说出生于山西长治,也有说法生在宁波,而更多历史考证其出生于云南曲靖。满洲镶蓝旗也有说法是汉族人,后抬旗入镶慈禧太后像黄旗。其先祖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 据云南曲靖文献记载,1834年,叶赫那拉·惠征任云南迤东道道员,驻节曲靖,翌年惠夫人于任所生长女慈禧。并雇男仆李午廷(曲靖城打油巷人)抱领。慈禧垂帘听政后,李午廷曾奉召在内务府仓储司任职,后来顶戴四品,官至芦沟桥税务署主管。 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十六岁后,同其妹北上为宫女,住在圆明园。因为会唱南方歌曲,被皇帝注意,于是开始晋级。由于为皇帝生了儿子,并且会讨皇帝欢心,不久后就升为贵妃,众人称其为懿贵妃。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山东泰安一代也有慈禧存在,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六宫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制作时要有实用而简便的设计,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构思;操作时要适时而有度及导、思、练恰当的相互结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学科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科教学论文范文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摘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需要我们每一个后代铭记。对于丰富精彩的人类历史来说更应该学习。初中作为学习历史的入门阶段学好历史对于学生自己的发展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以及认识了解世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情景教学法就是根据初中历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具体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方式,积极创造教学情境,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从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运用的优越性进行分析再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优越性;建议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授历史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一切可能的教学条件创造符合历史教材中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联想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不仅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投入学习之中对老师来说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历史是一门比较具有情境性的学科,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学科,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脑海中将其形象化,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教材,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 1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 1.1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上课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初中历史都是纯文字性的学科相对于化学、物理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要想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就需要将枯燥无味的历史书本用多种方式将历史情境演示出来。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材料和图片等多种方式将历史尽可能

外国人眼中及慈禧太后

外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 摘要:慈禧,这个晚晴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生活于紫禁城的高墙大院之内,让外界人感觉有些神秘,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臭名昭著的晚清封建地主阶级总头子、大卖国贼的丑恶形象出现于书报、广播和荧屏的。近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将其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从而逐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然而在晚清时期,因为局势的变动,倒有不少外国人更有幸近距离接触慈禧,了解生活里的慈禧,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慈禧太后。关键词:晚清、外国人、慈禧太后 一、慈禧太后简介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 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叶赫那拉,出生于,也有说法生在山东。满洲镶蓝旗也有说法是汉族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其先祖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父惠征,曾任XX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故称叶赫那拉,(一说太后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东宫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未几又

晋封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并任命怡亲王载垣、X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同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䜣发动政变,将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分别革职或处死。改元同治,慈禧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大权。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二、外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一直不怎么好,直到近年来史学界对她这个人物的分析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评价,但也只是囿于政治层面。对于生活中的慈禧太后,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的衣着打扮、喜怒哀乐、一颦一笑,了解一些她身为女人的生活和个性,倒是要通过外国人的眼睛了解的更多一些。 “慈禧太后的个子偏矮,不过她穿的鞋子中间有厚厚的鞋底(也许我们可以叫做高跟鞋),有些足有六英寸高。另外她穿的满族服饰从双肩一直延伸到脚下,这令她有了一种高大而庄严的气度,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女王,而实际上她的确就是。她的形体非常好,步履轻盈优雅,身上的女性魅力和帝王气息十足。她的容貌说不上特别美丽,但是却充满活力,讨人喜欢;肤色呈橄榄色,黑色的睫毛下面是一双如同墨玉般的眼睛,把整个脸孔衬托得光彩照人,在她漆黑的双眸里,潜伏着恩宠的笑容和盛怒的惊雷。 当坐在宝座中,她就是王权的化身,但是当她从那令人生畏的宝座上走下来,双手拉住某个人的手,带着最亲切的笑容说:‘你能再来看我,我们是多么有缘啊,我希望你舟车劳顿没有太过疲倦。’此时,人们又会觉得她首先是一个女人,一个朋友,一个好伙伴。不过,她依然是所有场合中的女主人,无论是外交,商业,还是社交场合,她都游刃有余。”[1] 在外交方面,慈禧太后的各方面都非常注意体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而应有的风X:“在最初的几次觐见中,先是有人把我们引荐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然后我们和福晋、格格们一起准备进入宴会厅。我们坐落后,每人身边都有一位格格陪着,这时慈禧太后才出现在宴会厅。皇帝就坐在她左边靠后的地方。在这个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关键词:近代史,导师,人物,精选,推荐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简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范文一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 近代史人物论文精选(导师推荐阅读6篇)本文内容: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伤心史,肠断史,充满了血泪与屈辱。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战败史、赔款史、割地史。我们败于英国,败于法国,败于英法,败于日本,败于八国联军。以下是我们整理的五篇近代史人物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范文一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人物典型选择研究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中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选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典型人物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人物典型;选择;教学 历史首先是人史,是由有血有肉的人物以其活生生的行动书写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贯历史170多年,涉及的人物何止成千上万,仅以《中国近代现代史纲要》 教材而言,直接提及的有名有姓的古今中外人物就有376位,充分显示了运用历史人物进行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76位人物,以历史时期划分,包含古代人物22人,约占人物总数的6%;近现代人物354人,约占人物总数的94%.以国别划分,外国50人,约占人物总数的13%;中国32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87%.以重要程度划分,被列入教材目录的人物6人,约占人物总数的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