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慈禧气象-《评苍穹之昴》四则

前言:

博联经历是一个荒唐的经历,出于与知识界的交流,笔者冒然进入这个自命为精英论坛的所在,但是很快地发现这个论坛其实是目前中国社会渣滓的集合地,充斥其中的是种种污浊的邪说。在这里我碰到了来自京津的太监谱系,也碰见到来自港台的自由亚洲分子。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砺智慧,在这里我参悟了“民主”的劣根性,有了更深刻的对社会的理解;在这里笔者也完成了一些值得一读的文章,评《苍穹之昴》四则即写于此,于此保存。

情为昴?――评《苍穹之昴》(1)

昴者何也?

《说文》曰:西方宿,六星,其形促聚。

为什么不说“苍穹之牛”或“苍穹之斗”呢?

没有回答,只有那个东方的巫婆在呼叫――怆人的呼叫,呼叫在春儿痛苦万状的时候。

也许还能听到谭嗣同的呼喊:“一昴星,何以能摄天河圈内所有诸恒星?”(《以太说》)以谭嗣同的性格,估计也是发自内心的、愤怒的疾呼。

何谓昴?昴为何!

断断续续地看了《苍穹之昴》,心中的感慨油然而生,历史说的是过去,作家说的是现在,我们依然迷离。

一、情为昴?

《苍》剧之中的情,最深刻地体现于那个名为春儿的小太监。在笔者的印象里,《苍》剧最初的惊心动魄就在于一个可怜的男孩子的自宫。老实说,不知道什么叫做“宫”,司马迁是受了腐刑的,他写了《报任安书》心情极其激愤,“宫”一定是一件十分残酷的事情;金庸是写了自宫的,就在《笑傲江湖》里,不过是与野心有关,现代中国人的心境常常有一种麻木,于是有了种种戏说。

真正知道自宫,是从《苍》剧中看到的,那种肉体上的痛苦是笔者难以想象的,那个东方的巫婆悲怆地呐喊――大约,那种对生命残害的痛苦和悲恨只有以人神共愤的方式才能

表达。不能不佩服《苍》,这种表达胜于千言万语。

《苍》剧之中关于情的描述许多,主要是围绕梁文秀而发生的――一个高明的作家不至于“杂能旁魄而无用”,据说梁文秀已然成为年轻女观众的梦中情人,可见人心一也。

不过,情固为一,而层次并不同。

在政治层面:

大学士杨喜桢于梁文秀的情是寄托了一种希望;皇帝光绪于梁文秀的情是倚之为股肱;慈禧于梁文秀的情是收为己用;顺桂、王逸于梁文秀的情是志同道合;记者冈圭于梁文秀的

情则是对中国维新的同情。

在情感与理智层面:

杨喜桢之女杨青筠对梁文秀的情是自己的欣赏与父亲希望

的重合,尽管后来两人情投意合,但是真正于观者印象的儿女情长并不多,有很浓的政治联姻的味道;

张夫人对梁文秀的情是最为丰富的,不仅仅体现于张夫人与梁文秀共绘的那一幅“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更在于,表现了那一个矛盾激化的时代中的真诚人性。编剧似乎在暗示,中国的戊戌变法并非不能成功,如果张夫人与梁文秀能够联姻,不但成全了一对痴情少年,而且由于他们具有中间环节的作用,能够弥合慈禧、光绪母子之间的矛盾,主导变法将不是康有为一伙,而是张夫人与梁文秀。这是多么令人憧憬的前景啊。

在人性层面上:

母亲、春儿和玲儿于梁文秀的情感是最为纯粹的,所谓情感,其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非理性,正是因为这一份纯粹,真挚的情感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在孟德斯鸠看来,“人们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爱慕”是构成人类社会基础的三大自然法则之一。所谓情,即是这种“自然的爱慕”,难怪西方启蒙运动时代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我爱你,与你何涉?”情是内在的,是一类本来;情是非理性的,是一类纯粹。

情是否就是《苍》剧中的昴?作者把西方启蒙时代的思维贯

注于之,让一个东方的巫婆发出惊心动魄的呼唤:

回来吧,我们的人性;回来吧,人间真情。

不仅仅是那个东方的巫婆在呼唤,沦为乞丐的老太监安德海也在呼唤,要不他就不会看到“李春云”三字,就一改拒绝的态度收春儿为徒;

不仅仅是老太监安德海在寻觅,那个专横跋扈的老太后慈禧也在寻觅,否则她就不会因为藏头诗中有“春儿”字样放了春儿一条小命。

安德海与慈禧于春儿的关爱,只縁于一块慈禧想要的石头。慈禧是在寻觅一块被称为“龙玉”的石头,这块石头有一个特殊的魅力,它能够引导大清盛世。但是“龙玉”不见了,梦幻中的慈禧数次遇见了创造大清盛世的乾隆,可是这个真正的老祖宗却讳莫如深。“龙玉”在那里?大清有救吗?慈禧如此苦心孤诣地自问。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龙玉”终于为春儿找到了,并且掌握在慈禧手里。可惜的是,慈禧看不到“龙玉”的灵验,或者说她发现自己不是能够主导大清命运的人。这时候的慈禧面临两种选择:

其一,把“龙玉”交给光绪或者是其他人,看看谁能够让“龙玉”显灵,能够让“龙玉”显灵的人才是真命天子;

其二,放弃“龙玉”,也就是放弃大清复兴的希望。

在《苍》剧中,“龙玉”的寓意是深沉的。

“龙玉”的寓意是什么?

就是春儿的那一份真情,也是母亲对梁文秀临终的嘱托,而张夫人、杨喜桢、光绪、顺桂、王逸和记者冈圭的情都体现于其间。

春儿的那一份真情是普通的,同样是清人的郑板桥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因为有普通人的心境,最后也只能离开官场卖字画去了。大约50年后,又有一个诗人龚自珍遇上一群求雨的普通人,应约写了一首《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很有普通人的心境的,他与魏源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都黯然神伤于那个时代。大约又过了50年,龚自珍的孙子龚半伦带了一群洋人火烧了满清的巢穴圆明园。

其实笔者也赞成慈禧的想法,“龙玉”只是一个传说,因为乾隆时代也不是什么盛世,郑板桥和龚自珍不都经历了乾隆朝?在整个满清朝,“龙玉”都只能是一个传说,这是笔者写《从明治维新到平成维新》一文的基本观点。与《苍》剧不同之处在于《苍》剧是面对,《从》文在陈述。

慈禧于是决绝地选择了其二,如同她的祖先们一样。慈禧并非不知道“龙玉”的寓意,她思考了,但是,在最后的时候

她只给了春儿一个人的自由,却不给光绪以自由,更不给中国以自由。

春儿独坐在母亲的坟前,那一分人间真情仍然埋在那一坟土堆里,那个东方巫婆仍然在呼唤,那个声音如此悲怆。

深潭似的夜空中有数点星光,那是不是昴?

我不知道。

壶公评论写于10-04于麒麟山麓

心为昴?――评《苍穹之昴》(2)

《苍》剧有许多画龙点睛的旁白,例如第一集中,当春儿在舞台上驰骋疆场,文秀旁白:

“春儿,我的好兄弟,几年前你还是村里人,称作拾粪的那个小李子。如今你却风采奕奕地站上了台,成为老佛爷心目中的焦点,而我也站在另外一座舞台上,能让我一展抱负,梦想成真的戏台。”

文秀深情地回顾:

“记得当年,我也只是一个乡下孩子,成千上万进京赶考的举人当中并不起眼的一个,京城的宏伟繁华让人目瞪口呆,后来我才知道,人生的风云变幻更加让人眼花缭乱。”

文秀回顾:

记得经过宽阔的天安门,你问到:“大哥,皇宫里有谁啊?”我说:“有太后老佛爷,当然还有皇上。”

你问到:“那谁的官大呀。”

我答:“傻春,皇上是一国之君,太后只是皇上的娘,当然是皇上大了。”

我直到现在才明白:“春,对不起,傻的是我,没想到我们的命运竟然会和那对母子的命运紧紧纠缠在一起,而且那不止是我们的命运,也是天下人的命运。”

这个乡下孩子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命运,他考中状元,重用于天子,他决心实现母亲临终的嘱托,以天下为己任。悠悠的旁白是他的心声,充满了庆幸、希冀、勇气和惆怅。

清史没有梁文秀这个人,当笔者看到纵横捭盍于舞台的这个清末皇朝枢纽性的人物的时候,想起宋理学五子之一的程颢的一句话:

“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一作性便是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

这并不是好懂的一句话,程颢解释:

“尝喻以心知天,犹居京师往长安,但知出西门便可到长安。此犹是言作两处。若要诚实,只在京师,便是到长安,更不可别求长安。”

一般认为,陆王心学应该追溯于程颢此言,但是心学有到长安的许诺,却没有指明到长安的路径,于是让后人碰了很多壁,到了清初,成了明亡替罪羊。

不过,《苍》剧编剧似乎聪明了许多,不只是用一辆破马车

把三个乡下孩子拉进了北京城,而且让一个老举人的魂附于梁文秀的身上,让梁文秀成了状元,于是一棋活全盘皆活。说到底,梁文秀是与程颢、陆王一路的,只揣着一颗真诚的心从乡下来,到帝王的舞台上去。

读了文秀的文章,认为他正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文秀在考场结识了顺桂和王逸,三人志同道合,成为朋友。。

对母亲——他尽心竭力

梁文秀的生母是一位有钱人家的丫鬟,当他得知自己真实身世,找到自己母亲时,母亲已经病重,临终之前,留下遗愿,要他好好读书,考取官职,做一名真正为百姓的好官,要他为天下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而努力,从此,梁文秀便时刻以天下百姓的幸福为己任,在他为国家尽忠的同时,时刻不忘母亲临终的嘱托与承诺,

对国家——他鞠躬尽瘁

梁文秀是大清朝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为了挽救大清朝的命运,他积极支持皇帝维新变法,力图以变法兴国,以改变人民的生活,他不顾生命安危,与“慈禧太后”树敌,在力荐皇帝“兵变”失败后,救国无忘的梁文秀痛心欲绝,甚至屡次放弃逃亡日本的机会,一生心系国家与百姓,他对国家的厚爱与执着,实在令我们现代人动容。

对兄弟——他不惜生命

《苍穹之昴》中展现了两段感人的兄弟情义,一是梁文

秀与春儿之间并无血缘关系的“手足之情”,其二是梁文秀与皇帝之间超越君臣的兄弟情意,剧中,梁文秀每每看到春儿在皇宫内的成就,总是会发自内心的感动与欣慰,时刻牵挂着他好兄弟的安危,对于皇帝,他更是情同兄弟,不惜生命。

对爱人——他有情有义

周一围在剧中与殷桃联手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美丽却没有结果的爱情,深深感动了观众,虽然不能相守,但是他们都把对彼此的爱珍藏在心中,两人也曾想到过放下一切远走高飞,但是他们都拥有比爱情更重要的责任,梁文秀对于张夫人的情意是真挚而深厚的。

周一围演绎下的梁文秀,睿智勇敢,重情重义,更重要的,他有着年轻人的冲动与热情,帅气迷人而又充满朝气,魅力十足,而周一围恰到好处的表演更使得梁文秀的角色形象丰满鲜活,几近完美。

文秀结识了日本记者冈圭先生与美国记者汤姆。冈圭作风认真,汤姆则活泼健谈。文秀从和他们两人的交流中,更了解了世界,也更了解了世界眼中的中国。这给了文秀很大的震撼。

百无一用是书生――评《苍穹之昴》(3)

《苍穹之昴》是一部演义类的文学作品,它在叙述一段历史事实,但是这种叙述只满足于本质性的探讨,在具体的人物与情节上则有高度的综合,以《苍穹之昴》为平台来剖析清末人物也是一类有趣。

一)杨喜桢的原型是谁?

大多数评论者认为是翁同龢。

翁同龢是清末社会变革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与皇帝光绪共同构成帝党的核心,与他们相对立的则是以慈禧、荣禄为核心的后党和李鸿章等主张实用主义的洋务派。翁同龢与杨喜桢一样都是帝党,帝师,但是这还只是表面的,翁同龢与杨喜桢还有一个内在的特性,即个性的激昂和文化造诣上的激情。帝党,帝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与慈禧后党的对立;个性的激昂和文化造诣上的激情却把他们高置于所谓清流而

丧失于致用。两个特性的综合决定了他们难以成功的命运。清末官僚学者,尤其是政治核心的官僚学者,基本上属于理学系统,而理学系统中领旗帜旄头的学派则在东南理学。杨喜桢和翁同龢的政治主张和行为特点,都体现了这种“旄头”的特性。在翁同龢身上,有典型的三大特点:自奉清廉而自命清流;崇尚维新而折冲朝政;行止空泛而徒劳无益。

翁同龢与杨喜桢的相同点:

1、履历:

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状元,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清代

状元共114名,汉族状元而得入军机者仅有3人。集状元、入军机、帝王师三者于一身的只有翁同龢或杨喜桢。

2、个人品格与能力:

翁同龢号称“南清流”领袖,其拥戴者皆为自奉清廉的词垣、台谏、翰林,是一群少实力、无权柄的仕子京官,纯粹的“皮之不存,毛将焉付”的人物。

翁同龢最大的政治能量即在于通过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影响皇帝和太后。例如,翁同龢曾奉命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关于宋、金、元、明四朝帝王事迹等等。他达到了宋理学家程颢、程熙和朱熹的政治境界――也是理学家的最高境界,但是他也步入与程朱相似的人生绝境。

能够以理学清流而奉献己身的历史人物并不多,翁同龢或杨喜桢虽然并不能完全达于程朱的水平,但也在屈指可数之列。

3、维新时期的政治表现:

康有为誉翁同龢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因为翁同龢向光绪帝举荐了康有为等人;同时,启开百日维新序幕的《定国是诏》,就是翁同龢为光绪拟定并颁发的杰作,《定国是诏》是戊戌变法纲领性的文件。在《苍》剧中,翁同龢的政治作为分解在杨喜桢和梁文秀二个状元身上,所以在逻辑行为上,杨喜桢和梁文秀几乎是完美的一体。

二)梁文秀的原型是谁?

评论者大多认为是梁启超。

有意思的是《苍》剧是以公车上书前后的历史为题材的,剧中却不说梁启超,这是不符合史实的,因为这一时期引领潮流的就是康梁一体。这个“梁”跑到那里去了?只能说已经呆在政治权力的最高峰了,就是那个梁文秀。

《苍》剧是以梁文秀的觉悟来启示中国人关于满清与中国之区别的认识,通过超时空的想象,那一个曾经为梁文秀写了状元文章的“梁文秀”再一次出现了,他提示梁文秀救中国不救满清,救中国才能救人民。

而史实中,是慈禧的一句“宁与外寇不与家奴”的鬼话让梁启超放弃了对满清的认同,梁启超在这一时期重大的影响就在于他因此鼓吹了满清非中国的观点,我们今天谈论的“中华”,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即出自于梁启超对满清排斥后的创造。梁启超因此与其师康有为有一个师生大决裂,成为千古佳话。

不过,《苍》剧对这一个主题的表现更深刻一些,超时空的“梁文秀”实际上代表着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分为两个层次:其一、促进满清的变革――从部落小朝廷进步为中国的政权,这个主张就出现在那一篇状元文章中,也因此得到杨喜桢的赏识;

其二、即汉仕子二百多年来对满清作为一个合法政权的否定,这种否定虽然没有农民起义军的裸露,但是表现为乾隆

之《贰臣传》中的人物,例如钱谦益和沈德潛等,却更能够透彻于汉民族的内心世界――超时空的“梁文秀”从中华民族思想的深处走来。

三)杨喜桢和梁文秀是变革群体的综合形象:

在史实中找不到杨喜桢和梁文秀真实的原型,但是在史实中可以看到大量与二者相似的人物,杨喜桢和梁文秀的形象是《苍》剧文学艺术化的概括。当我们把杨喜桢和梁文秀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可以在他们的身上找到翁同龢、梁启超、陈宝箴祖孙、张謇、张之洞等人的特点。

翁同龢的命运与杨喜桢的命运有相似之处,都受到旧势力的残酷迫害。不同的是翁同龢是被慈禧开缺回籍,而后又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与宋理学家程熙的命运完全一样;而杨喜桢是被荣禄和李莲英谋杀的。《苍》剧显然在为慈禧开脱,因为《苍》剧希望塑造一个具有人性的女人,并且以此证明清末历史演变的客观性,而非个人意愿的影响。

从“死”的特点看,杨喜桢相似于光绪20年的湖南巡抚陈宝箴。1895年(光绪20年),任湖南巡抚,陈宝箴“慨然以湖南开化为己任”(梁启超《谭嗣同传》),作为中国命运的感受者,他是戊戌变法的支持者,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陈三立(陈宝箴之子,陈寅恪之父)等即其属。陈宝箴向清政权推荐了戊戌六君子之刘光第、杨锐等。陈宝箴死在慈禧

手上,戊戌政变,慈禧囚光绪,缉康梁,杀“六君子”,而后发上谕:“。。。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1900年(庚子年)千总闳炯奉慈禧密旨迫陈宝箴自尽,取其喉骨回报。

陈宝箴是具有洋务派大背景的人物,1862年陈宝箴在安庆见曾国藩,曾国藩赏识而誉为“海内奇士”,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义宁陈氏,杨喜桢和梁文秀身上具有义宁陈氏的综合特性。并不只是杨喜桢与陈宝箴命运的相似性,更在陈宝箴于政治的激情、失败后的陈三立的“神州袖手人”与陈寅恪的独立人格等特性都在梁文秀身上的表现。

在《苍》剧中有一个段落,是梁文秀在谭嗣同之后再次劝导袁世凯。在整个剧本中,这一节有画蛇添足之感,无非是为皇帝与太后之矛盾的尖锐化作铺垫,其目的只是企图证明光绪也是一个雄材大略者,也就在证明康有为的保皇是合理的。这一节演绎与清末历史相悖,也与中国历史演变的规律相悖,带有深刻的天皇模式的印记。

不过,梁文秀劝袁世凯,却提示了张之洞、张謇与袁世凯的关系,因为没有这一层特殊的关系,谭嗣同之后再劝袁世凯只能是画蛇添足了。

张之洞是同治三年(1864年)榜眼,张謇是光绪20年(1894年)状元,二人与袁世凯的关系都很密切。张之洞与袁世凯同入军机,在宪政问题上有大致相同的观点。张謇和袁世凯

的关系更早一些,光绪二年(1876年)二人先后投奔清末悍将吴长庆,成为文武两大幕僚。

梁文秀身上综合了张之洞与张謇的特点:

首先,梁文秀与张之洞都是直隶人,在族群关系如森严壁垒的满清朝,得以亲近最高层的人物不能不考虑其族群和地域的条件。梁文秀即有可能与德龄公主联姻,又被慈禧视为皇帝、太后之间协调性的角色,还可以成为光绪最倚重的助手,最起码应该是直隶人氏。

其次,梁文秀与张謇都是清末状元,而他的激进思想只能在东南理学中寻根,于是祖籍江苏常熟的张謇为梁文秀形象的思想内在提供了模特。

当然这种寻觅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在不着边际中只能推出一个结论:杨喜桢和梁文秀是变革群体的综合形象,进一步说,二者是清末维新、洋务文化的产物。

杨喜桢和梁文秀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群体的命运如何?中国

的命运又将如何?

《苍剧》里有一些表达具有画龙点睛的水平,例如,当梁文秀如漏网之鱼逃逸,他的车子被美国记者汤姆拦住了,汤姆如此干戈大动的目的仅仅只是赠送给梁文秀只是一支钢笔。《苍剧》大约是想告诉观众,被慈禧奉为未来对头的梁文秀将依靠这支笔战斗,譬如说当个报人写出好文章,如同梁启超;或者下乡当一个学生头,如同30年代的乡村教育者梁

漱溟、陶行知、晏阳初,教育了一些未来的希望;或者是当一个伏尔泰式的启蒙思想家,唤起民众。

可惜,于中国而言,作用都不大,其实作为日本人的浅田次郎应该是知道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毕竟我们都在东方文化中。

(待续)

壶公评论写于10-04于麒麟山麓

大声地哭吧,海龟!――评《苍穹之昴》(4)

说《苍》剧是避不开“张夫人”的,“张夫人”的亮点即在那一句对慈禧关于“叶赫族女人”的声讨。

一、关于“叶赫族女人”的命题:

1598年(万历十六年),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女孩叶赫那拉-孟古被送到建州努尔哈赤处完婚,四年后,孟古生下唯一的儿子皇太极――即清太宗。

1852年(咸丰二年)叶赫那拉氏的又一个女孩兰儿被选秀入宫,也在四年后生下唯一的儿子载淳--即同治帝。

于是,关于满清的兴衰有了这样的说法:“兴于叶赫,亡于叶赫”。而更刻薄的说法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敌对的海西女真叶赫部消灭,该部贝勒金台石临死前发下了诅咒:“即使我叶赫族里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将建州女真灭亡!”据说这一个女人就应在慈禧身上。在《苍》剧中,对满清史作

出如此评判的就是张夫人。

二、张夫人的海龟身份:

张夫人的原型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即裕德龄,笔名德龄公主。以《苍》剧剧情说,张夫人是可以与梁文秀结合的,因为裕德龄属于满州汉军正白旗人,不是满族而是汉族;裕德龄不是公主而是慈禧懿封的一个郡主(和硕格格)。《苍》剧棒打鸳鸯只为了自己演绎的需要,实在有点残酷。于是张夫人为了救出自己的心上人梁文秀而发出古人的诅咒,实在是《苍》剧编剧逼迫使然。

“张夫人”是一个海龟,而海龟是清末变革中一个重要的力量,与现代海龟对中国的变革的影响比较,大致相当。“张夫人”很容易获得海龟们的代表证书,至少在《苍》剧里是如此。

所谓海龟,海而归之是也。1895年,裕德龄随其父裕康出使日本和法国;1903年春,17岁的德龄和妹妹容龄被慈禧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1907年裕德龄嫁于美国人撒迪厄斯-怀特,后去美国。海归而归之,裕德龄的“海龟”尤胜他人一箸。

不过,裕德龄的情结终究归结于海龟,例如抗战时期裕德龄与其它海龟一样参加了中国保卫战,她成为宋庆龄的同盟。而她的精神并没有离开那个阴森的紫禁城,她写了《紫禁城两年》、《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

《御香缥缈录》等关于晚清宫廷的作品,许多资料来自《苍剧》中春儿的原型小德张。这些反应了第一代海龟情绪的作品,在东西方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为《紫禁城两年》撰写英文书评的另外一个海龟辜鸿铭就对其有很高的评价。

我们所看到的《苍剧》就是来自裕德龄对往事的叙说,不过笔者对“张夫人”那个慷慨激昂而迹近决裂的宣示不能苟同。如果说梁启超对康有为、章太炎对俞樾之间发生的师生的决裂是一类文化上新与旧的决裂,而“张夫人”对慈禧的指斥却有小妇人的特质。满清的灭亡并不决定于个人因素,从小处着眼是中华民族对满清政治的排斥,从大处着眼则是中华民族对封建政治的否定,而更大的否定决定于全球版图的审视。

三、全球版图――海龟的大视角:

在维新思潮的冲击下,光绪有了世界的视野,尽管这是肤浅的,例如制作一个全球版图,并且这一个布帛大图是在他下台以后才挂在他的原来的宝座后面。当布帛大图挂起来的时候,光绪已经疯了,即使龙玉到了他的手上,他也看不出灵验,因为他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灵验了。

我们宁愿排除“张夫人”的小妇人特质,而抽象其海龟的特性,因为从这里可以读出“张夫人”所代表的是更为广大、更有价值和更值得研究的群体,可包含活跃在这一时期的辜鸿铭、容闳、严复、孙中山等海龟;如果论其为西方影响,

甚至可以追溯于《瀛环志略》的作者徐继畬和《海国图志》的魏源等人;而论其后,则可以证之于王国维、陈寅恪、胡适等人。

所谓海龟视角即全球视角,因为与中国内部视角有巨大的落差,常常令人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感觉。

全球版图即全球视角,是从新地理学的产生开始的,而新地理学的产生应该归功于光绪祖爷爷的年代,是道光年间的仕子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以及魏源的《海国图志》打开这一幕的。因为新视角与传统意识格格不入,徐继畬和魏源渡过的基本上是悲剧的一生。这一幕悲剧再现于《苍》剧中,是全球版图的挂起来,图主人的被囚。

不过新视角毕竟是有生命力的,在山川、平原和海洋之外,笔者就企图从图中读出人类文化的演变。

这种新阅读的启发来自我的同乡辜鸿铭。辜鸿铭从小漂泊欧洲,学成于欧洲,长成后入幕于张之洞。辜鸿铭是一个怪人,学于欧洲却嗜于中华文化;谋生于满清却不认同满清。因为他说,真正的中华文化在日本。而梁启超说起在日本的理学家朱舜之老先生时也是热情洋溢的,那种情绪也在说明真正的中华文化在日本。梁启超不是笔者老乡,是湖南人,笔者常常觉得,在朱熹、张栻和岳麓书院的旗帜下,闽湘是一家。这种新阅读的启发还来自现代朱子钱穆,在美国考察的钱穆就曾经明确地指出美国政治是中国的尧舜禹的三代政治,也

就是孔子学说中的大同社会。钱穆的观点较之于徐继畬,是深入了一些;与胡适的比较,有不同角度的感觉,因为实用主义者的胡适不是理学中人,虽然他终于进入政治并且皈依于对好政府的追求,有道家的味道。

以这样的感觉站在全球版图面前,突然有一个惊讶:

美国与日本都在欧亚大陆之外,如果从文化角度说,美国文化与英国文化是一体的,日本文化在近代受到美国文化极大的影响,或者可以把它们归纳于盎格鲁-萨克逊文明系统。这一个文化系统最典型的特点就是:

它与欧亚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它又避开了12

世纪之后的300年间蒙古人的大征服。

其中中国更悲惨一些,而日本则更幸运一些,这是因为中国沦落于满清治下,而日本能够得以以中华自居――因为它真正保存了中华文化。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1995年把成吉思汗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很有些幸灾乐祸的感觉。日本人在这一点倒是宽厚了一些,至少在《苍剧》中的日本人冈圭之介、柴少佐、伊藤博文对中国在满清统治下的痛苦有所同情,而对中国的维新持积极支持的态度。

对于欧亚大陆文化的扭曲,可以从俄罗斯人对自己专制文化形成的研究中得到佐证;也可以从英国人汤因比关于蛮族对人类文化的干扰的讨论中得到共鸣。中国人没有人全面探讨

慈禧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慈禧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 “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这是目前学者们给慈禧太后最公允的评价。慈禧是帝制时代中国史上,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果断干练,她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稳固清朝的统治,凭借自己的能力让清朝续命数十年。然而,慈禧执政期间,始终拒绝改革落后的统治体制。在列强纷争的年代中,不断制定出卖民族利益的政策,不断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从而使得中国一步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同时,慈禧不思强国富民之道,反而将维持统治地位的稳定作为第一目标,甚至提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列强之欢心”的方针。最终,对中国统治时间长达268年的清朝于1912年,随着皇帝的退位走向了终结。而这位长袖善舞的谋略家——慈禧,则于4年前的冬夜因病逝世。 慈禧对近代中国有功。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种种威胁,她虽从捍卫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也难以挽回清朝颓败之势,但确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内的稳定,做出了十分出色的举措。自鸦片战争以来,为应付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和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而在庚子年一场八国联军的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

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果断推行多种新政措施。包括:官制改定、订定各种现代法律、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君主立宪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治近代化,采取的教育变革的方式,也对培育国家人才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 慈禧兴洋务推动近代化,吸取西方经验变革政治推动完善政治体制,她对清朝的统治,使腐朽没落的清朝得以再继续残存数十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统一稳定的时间,然而这些客观的积极作用的背后,她本人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地位,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对近代中国的衰落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慈禧个人人格方面来讲,她是个残忍狡诈的人,她为夺权残害忠臣,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反对革新,残杀谭嗣同等爱国的仁人志士;除此之外,慈禧还卖国求荣,不断向列强妥协并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家处于危难之时,她行事仍然铺张浪费,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这些高昂的花费,给本就经济紧张又急需钱财的中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作为政治人物,慈禧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她在男人统治的世界上,夺得了本应由男人把握的最高权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

读《慈禧传》有感

封建王朝最后的决策者 ——读《慈禧传》有感“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风风雨雨控权中国多至半个世纪;妖妇人冷手腕暗含杀机三次垂帘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一副对联写尽了慈禧太后一生的风雨。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贪婪掠夺,内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硝烟四起。环顾宇内没有一处净土,没有一刻安宁。大清江山正如浮萍一样在风雨中岌岌可危。慈禧在这样特殊的年代里,从一个弱质女子到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真正的最高决策者,其中的故事不能不引人注意。同时她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决策者,她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要研究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日子,不能不重新来认识一下这位权倾寰宇达48年之久的皇太后。 慈禧太后本姓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日。她的父亲惠征由八品笔帖式做起,经过历次考核升迁,终于升为四品道员,成为主管一方行政大权的官员。17岁那年,慈禧通过选秀进入了宫中,被封为兰贵人。年轻貌美的兰贵人很快得到了正值壮年的咸丰皇帝的专宠,次年即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懿嫔生下了咸丰的皇长子,大阿哥载淳,这也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懿嫔也就母以子贵,晋封为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此时的慈禧已是后宫中居皇后之下、众妃嫔之上的第二号人物。 由于咸丰帝沉溺于女色,使原本就体质虚弱的他不到30岁就一副病态,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政事根本就没有精力应付。咸丰帝的这种状况就给了权力欲极重的懿贵妃干预朝政、锻炼才干的绝好机会,而咸丰帝也乐于将这些枯燥乏味的事情推给她。就这样,年仅23岁的懿贵妃在皇帝的纵容下开始代笔批阅奏章,对朝廷事务发表自己的见解,踏出了走向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为她的权力欲的膨胀添薪助燃,也为清朝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承德热河病逝,此时皇太子载淳才6岁。咸丰临终前将肃顺、载垣、端华等八大臣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同时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新帝登基后改年号为祺祥元年,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幼帝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后又分别给两宫太后上徽号“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从此懿贵妃又被称为“慈禧太后”,因其居住西宫,故又被称“西太后”。 咸丰帝之死与幼帝继位,使辅政八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肃顺等人企图以祖制来阻止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两宫太后对肃顺等人的骄横跋扈也早有不满,担心八大臣会趁机夺权。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联合咸丰之弟、恭亲王奕

百家讲坛全集下载地址(比较全)之1(截止某一时段)

还有下载地址2,是分开传的,一次传不起。 百家讲坛全系列视频[迅雷下载]当然只是截止到某一时间段。 ftp://218.26.207.138/2004.04.10.百家讲坛: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徐江.rm ftp://218.26.207.138/2004.11.11.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3_武则天_黄正建.rm ftp://218.26.207.138/2004.11.12.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系列04_慈禧_杨天石.rm ftp://218.26.207.138/2004.11.23.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1_可怜天下孩子心_陈建翔.rm ftp://218.26.207.138/2004.11.24.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2_可怜天下父母心_王宝祥.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从“天圆地方”看宇宙_赵复垣.rm ftp://218.26.207.138/2004.11.25.百家讲坛_教育系列03_独生子女怎样交往_孙云晓.rm ftp://218.26.207.138/2004.12.21.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1_一个死文明的复活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2.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2_神秘的金字塔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3.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3_埃及艳后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4.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4_法老的诅咒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8.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5_金字塔太阳船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4.12.29.百家讲坛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06_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_李晓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1.04.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rm ftp://218.26.207.138/2005.01.05.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rm ftp://218.26.207.138/2005.01.06.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07.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rm ftp://218.26.207.138/2005.01.11.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神鬼狐妖的魅力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2.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刺贪刺虐话聊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3.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人鬼情未了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4.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苦行僧蒲松龄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8.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上)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19.百家讲坛_说聊斋之《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_马瑞芳.rm ftp://218.26.207.138/2005.01.20.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坏男人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1.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小人物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5.百家讲坛_[红楼梦]里的大丫头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6.百家讲坛_[红楼梦]晴雯之死与袭人之冤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7.百家讲坛_[红楼梦]穿针引线刘姥姥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1.28.百家讲坛_[红楼梦]莫名其妙赵姨娘_周思源.rm ftp://218.26.207.138/2005.02.22.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3.百家讲坛_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4.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2.25.百家讲坛_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_孔庆东.rm ftp://218.26.207.138/2005.03.08.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女人.rm ftp://218.26.207.138/2005.03.09.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爱情.rm ftp://218.26.207.138/2005.03.10.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婚姻.rm ftp://218.26.207.138/2005.03.11.百家讲坛_周国平谈孩子.rm

近代史人物资料

此资料仅供参考 慈禧,林则徐,吴佩孚,段祺瑞,徐向前,陈毅,林彪,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毛泽东 曾国藩-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清朝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情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思想——明用孔孟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 ?组建湘军?大战太平军?攻占南京?追剿捻军?主办洋务? 天津教案 (1)按阶级立场或者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曾国藩是有过的,而且这个过很大,因为曾国藩在打倒太平天国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所以,曾国藩的过失或者罪责是延续了封建社会,延续了满族人主政的清朝。 (2)从国家利益而言,他是功不可没的大功臣;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强大了军事力量,影响了后来的知识分子;例外,曾国藩的文才 也很出色,为后世留下了一笔财富;如果不是因为乱世,也许他会成为

一个像鲁迅一样的文人让人永远记住;但他用他的方式为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影响了整个中国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李鸿章大家自己查查我就不总结了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

慈禧真与外国人有不伦专家披露秘史

慈禧真与外国人有不伦专家披露秘史 熟悉清史的人,对巴恪思(又译为白克豪斯)不会感到陌生,他1910年出版的《西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本关于慈禧的传记。在今天看来,它的真实性令人匪夷所思。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对慈禧如此了解?书中大量秘闻,他是如何得知的? 2012年初,巴恪思去世前一年(1943年)完成的回忆录手稿《太后与我》中文版正式出版,内容更是令人惊悚:不仅披露了他与慈禧间的爱情,且有大量的细节描写。 对于这本惊世之作,学界一片缄默,而网友反响却异常火爆。在天涯论坛等平台上,网友讨论热烈,认为应将该书搬上银幕,并就影片的男女主角、导演人选进行了投票,在导演榜上,王家卫、李安、张艺谋列在前三位,而克里斯蒂安·贝尔和王菲,则成为演员榜中的翘楚。 不少网友认为,如果该书内容真实,堪称是一部大片的绝好题材,在错过了《末代皇帝》等题材之后,华语影片不应再错过这个机会。 然而,巴恪思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慈禧真的和一位老外有过不伦之情?为此,笔者特邀晚清史专家贾英华先生为读者作深入解读,他先后采访过末代皇帝溥仪身边300多人,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收藏了巴恪思近百年前出版的英文

原著各种版本。他认为,该书“细节”虽有颇多虚构、夸大之处,但具体到慈禧与巴恪思之恋,并非没有可能。 巴恪思其人 关于巴恪思,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是《慈禧外传》(原名《西太后统治下的中国》),是根据我收藏的英文版原书翻译的。此书当年在伦敦,18个月内再版了8次,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巴恪思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据说长期患有精神抑郁症,他精通汉语等多种语言,1898年初,当他25岁时,为逃避债务和同性恋困惑,从牛津大学辍学,只身到中国闯荡。在北京期间,他认识了《泰晤士报》驻沪记者濮兰德,濮兰德曾帮助过康有为,也许正是通过濮兰德,巴恪思结识了许多政界要人。 从《慈禧外传》看,首先,他对宫中的情况了解不少,其次,他认识清末一些高层人物。在他的著作中,也有“露怯”的地方,比如他对王府内的规矩、礼仪就搞不太明白,但毫无疑问,他肯定进过宫廷,而且对里面的情况很熟悉。巴恪思曾向牛津大学捐献数万卷中文古籍以及一些手稿,希望谋求一个教授头衔,却始终未能如愿,晚年他长期居住在北京郊区,直到逝世。 《慈禧外传》颇多惊人之笔只要读过《慈禧外传》,就能看出,巴恪思对晚清宫廷的情况异常熟悉。首先,它出版

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初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古今中外历史人物不胜枚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怎样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学生往往会凭借对电视剧或者文学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不善于在历史学习中,寻找评价历史人物的规律,得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常常会错误地认识历史人物,就会误读历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了实现新课标要示,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究性学习强调将学生引导到问题情境中去,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载体。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为例作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历史教学感受。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核心部分。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只有走进了新课堂,才是走进了新课程。 首先,对李鸿章的各方面分析,一是要了解其人生成发展过程和所处的历史背景;其次,要掌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从而把历史人物放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环境中去分析。促使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①选好课题,以“你最想研究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或“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为题,让学生讨论确定研究历史人物的对象。教师先介绍李鸿章的概况,根据学生对李鸿章的初步评价,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②依据争议的项目,分成若干小组,一组是对李鸿章积极评价为主;一组是对李鸿章的消极评价为主;另一小组是中性立场,或者说是李鸿章是近代史上的多面人,然后指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用史实加以说明。 ③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各自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或者任务为出发点,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自主地搜集历史资料。教师鼓励学

中国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制度 “垂帘听政”的制度,并非慈禧太后首创,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皇帝去世后,如果继位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 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时期的赵太后。赵太后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了越国之危。 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 宋朝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神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年),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 北宋时期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 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垂帘”。归政叫“撒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又《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高皇后》:“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乃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撒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 ,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宫廷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 载淳举行了象征式的登基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

历史趣谈慈禧秘史的慈禧秘事 揭秘不一样的真实慈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秘史的慈禧秘事揭秘不一样的真实慈禧 导语:林白水讥讽寿联祝慈禧万寿无疆1904年11月16日(甲辰年十月初十)是慈禧70大寿,清王朝无视列强入侵、国难当头,仍大肆糜费民脂民膏操办 林白水讥讽寿联祝慈禧万寿无疆 1904年11月16日(甲辰年十月初十)是慈禧70大寿,清王朝无视列强入侵、国难当头,仍大肆糜费民脂民膏操办庆典活动,以讨“老佛爷”欢心。林白水不惧封建专制,仗义执言,在报刊上借题撰文数落腐朽没落的清王朝、讥讽祸国殃民的慈禧。 张次溪老人于1962年脱稿的《记林白水》有这么一段叙述:“往在甲辰,清慈禧太后70诞辰,清吏筹备‘万寿庆典’,铺张扬厉,劳民伤财。沪报曾载一联,曰:‘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此联传诵人口,叹为至言,即出先生手笔也。” 张次溪老人叙述的林白水“手笔”的这幅“讥讽寿联”流传颇广,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有关林白水生平事迹的书籍、文章中常见引用。只是有的作者引用时,个别标点或语词略显差异,如“;”作“?!”、“台海”作“台湾”等。 这幅“讥讽寿联”是什么时候、登载在哪一家“沪报”上,准确的文本是什么样的?为探究竟,笔者搜索了凡是能看到的、当时在上海出版的报刊,都没有能找到张次溪老人叙述的这幅“讥讽寿联”。但在林白水时任主笔的《警钟日报》上,觅得这样一种版本的“讥讽寿联”:“今日幸颐园,明日幸南海,何时再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四万里封圻日 生活常识分享

亦凡公益图书馆

?亦凡公益图书馆 ? ? ?前身为亦凡书库,本站独立运做,与亦凡网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亦凡公益图书馆获亦凡网授权使用其注册名“亦凡”,谨在此向所有为亦凡书库做出贡献的朋友致敬。 ?亦凡公益图书馆不存放任何对中国安定团结不利的书籍资料,并谢绝任何制造中国分裂,损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人或团体访问本站。 这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三百年由盛而衰的历史足迹,这是无数宫廷内幕、皇家私隐点点滴滴的原始记录。·1000万件大内秘档,第一次向社会公开;·记载有二十几万人的家族宗谱;·唯一仅存的皇帝传位遗诏;·长达1000米的刑科题本;·比巴掌还小的康熙演算后妃年龄的纸片,至今尚未开启的外国来函……关于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关于你死我活的皇位之争,关于帝王后妃的起居婚恋,关于后宫太监的变态人生……它不同于传闻的是真实,它区别于“戏说”的也是真实。十几个小时的电视系列片让您真正的大开一次眼界。 简介:一、东方瑰宝 很多人知道故宫,游览过故宫,但很少有人知道故宫西侧的一所建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它的神秘和珍贵,在于它藏着明、清两朝,特别是清王朝的几乎全部历史档案。这里有记录着二十多万人身世的皇室族谱--玉牒,有全长1000米的大案题本,有皇帝传位给后人的绝密遗诏,有历代科举考试的金榜……总之,举凡国家大事,皇宫秘闻,这里保存有1000万件原始的档案资料。这些被称之为“东方瑰宝”的档案长期秘而不宣,今天却要将它们向广大观众一一展现。 二、一个想当和尚的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紫禁城内一片哀声,天花夺去了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福临年轻的生命。有人说,顺治皇帝其实并没有死,而是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的爱妃董鄂妃即董小宛死了,并且他从小信奉佛教,一直都想当和尚。还有人说,他的儿子、康熙皇帝在位时曾多次到山西五台山祈香,实际是去探望父皇,孰是孰非,本片为您一一道来。 三、太后下嫁之谜 孝庄皇太后是顺治皇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她一生辅佐夫君、全力帮助子孙两代皇帝治国安邦,因而倍受子孙后代的尊敬。但她死后却没能与丈夫皇太极合葬,甚至她的陵墓还被安排在埋葬着众多皇帝与后妃陵区之外,给人以拒之门外的印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她生前做过一件很丢人的事--丈夫皇太极死后,她竟然因奈不住寂寞而下嫁了她的小叔子多尔衮!苍天在上,这是冤枉。但人们就是把故事说的有鼻子有眼,不由您不信。 四、康熙与西学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晚清最著名的女人,可 以称得上是第一女人,她是如何过年的呢? 慈禧是大清朝的“老佛爷”,平时上下就是围着她一个人转,顺从她的旨意,过年了则更是。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慈禧要去敬神和 祭祖。下午两点,要行“辞岁典礼”,在皇后的带领下,宫妃、家人、侍从等依等级高下排列成行,一齐向太后叩头。礼仪结束后, 慈神要出点“血”,给每个人一只红缎做成的绣金小钱袋,里面放 着一些压岁钱。 现在大年三十,大多数人家都会围在电视机前,看CCTV的春节 晚会“守岁”,过去没有春节晚会,百姓之家就是打打牌,掷掷骰子,或是出去听听村戏、说书什么的。帝王家在这一夜内容自然要 丰富多了,还会有通宵的娱乐活动,相当于“春节晚会”。但慈禧 比较喜欢的活动是掷骰子,德龄回忆,“没有一个人想上床睡觉。 太后提议我们玩骰子,给每人赏一些钱,多的达二百两。她让我们 用心点,赢钱才好。我们当然是极用心的,生怕赢了太后的钱。” 但玩够了,慈禧“开心一刻”就到了,会把她自己赢的钱都放到地上,让大家都来抢,以此取乐。于是宫女下人都一拥而上,拼命抢夺,让慈禧开心。以后几天,慈禧都会玩“撒钱”的游戏,有钱“抢”,大家也开心。 天快亮时已是大年初一了,撑了一夜的慈禧肯定累了,会回房休息。在她醒后,宫女会捧着几盘代表平安的苹果,几盘代表长寿的 青果,表示更新的莲心,到慈禧的房间,讨她的欢心。慈禧见了高兴,也要对大家说几句祝福的吉祥话。”这时候,大家都要站在旁边,等她梳洗完毕,向她拜年。之后,大家才会给皇帝和皇后拜年。

浅谈西太后慈禧的睿智一生

浅谈传奇女人——慈禧太后的睿智一生 权令伟 5140219125 班号:12 内容摘要:说起来,我与西太后慈禧结缘于百家讲坛。从小就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我,每日都会准时收看阎崇年老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和隋丽娟教授的《说慈禧》。慈禧多元、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其传奇的一生就这样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历史书上的慈禧太后因为身处晚清昏暗社会环境之中,再加上多番战争失败、频频赔款割地,饱受后人的诟病与谩骂。慈禧此人,毋庸置疑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但我眼中的慈禧,刨除掉这些功过,其实也是一名睿智的传奇女人。 关键词:工于心计,垂帘听政,嗜权如命 一、入宫受宠,连连晋升 入宫为嫔妾,众所周知,仅凭一张脸即可。而稳保地位、还能节节晋升,我觉得不单单是从颜值就可妄下判断的,还需要投皇上之所好,需要高情商高智商。 抛开古今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单从众人留下的传记、实录、画像和影像资料等来看,慈禧必然是当时后宫中的出类拔萃的颜值担当。著名的德龄郡主曾这样描述:“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份动人的姿色”1。美国画家卡尔也曾为人到中年的西太后画西洋画像,中年时仍可见其外貌之出众,处于芳龄之际的颜值之高亦可推断。慈禧曾对身边人言:“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2可见,慈禧是用一步步的心计制服他人,宠冠后宫。 首先,她懂得投皇帝之所好,留住了咸丰帝的心。宫中从来不缺美人,缺的是聪明的美人。想必,当年的慈禧是机敏开朗、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洞悉人性的,从她后来连连晋升至懿贵妃可见她成功获得皇帝的宠爱。其次,她深知只有诞下皇子才能永保地位与恩宠。“母以子为贵”,在太医的帮助下,慈禧精心调理身体,终为咸丰帝诞下长子也是后来的唯一一子。最后,她深谙驾驭皇帝之道。生下皇子载淳后,慈禧一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所在。她并不安于现状,深知皇帝的恩宠与抛弃只在旦夕之间,要稳固地位,应永保恩宠。很幸运,慈禧是宫中唯一一位能读写汉文的妃子(虽然运用文字能力不高, 1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2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

历史人物及评价演讲稿

周瑜——赤壁战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所演讲的题目是周瑜——赤壁战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 首先我来叙述一下赤壁之战的故事: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挥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据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全国。八月,刘表病逝,次子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九月,曹操至新野,刘琮不战而降。因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刘备从樊城向江陵撤退,并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操亲率轻骑五千,日夜兼程追赶,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打败刘备,占领江陵。刘备放弃撤往江陵的计划,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 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图谋联合孙权抗

击曹操。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退至鄂县樊口。时曹操据江陵, 将顺流东下,形势紧迫,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诸葛亮到柴桑,此时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说训练好水师八十万,要与孙权在吴地决战。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犹豫不决。诸葛亮对他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指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孙刘联合,定可取胜。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指出主和派意见的错误,进一步消除了孙权的顾虑。孙权决心联刘抗曹,从鄱阳召回周瑜。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指出,实际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且已疲惫不堪。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这些都是对曹操的不利因素。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孙刘联军溯江西进,与顺流而下的曹军在赤壁相遇曹军初战不利,退往长江北岸的乌林,双方隔江对峙。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曹操骄傲轻敌,相信黄盖的诈降,黄盖带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顺风驶向曹船,因风纵火,燔烧曹军船只,火势延及岸上营垒。曹军人马烧溺,伤亡惨重。周瑜、

慈禧经典的民间故事

慈禧经典的民间故事 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那你知道慈禧经典的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慈禧经典的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慈禧经典的民间故事:慈禧受辱相国寺公元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慈禧带着光绪和王公大臣仓皇逃到西安。她一边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一边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讨得了洋人的欢心。北京城暂时平静下来,她惊魂稍定,便动身返回北京。途中,她一时兴至,要带光绪和众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顺便到古刹相国寺降香礼佛。 旨意传到开封,开封知府慌得手忙脚乱立即张贴告示:“圣上驾到,凡銮驾经过的街道须用红毡铺地、门上挂彩;全城妇孺老幼皆要倾城出动,头顶明烛,路旁跪迎;无论贫贱富贵均按人头每人交白银二两以备为老佛爷慈禧进礼。如有抗命不从者,严惩不贷。”这一下可苦坏了全城百姓,个个叫苦连天,只好到相国寺进香拜佛祈祷菩萨保佑免除这场灾难。 开封相国寺长老智清,五十多岁,侠肝义胆,机智多谋,心生一计:他向知府请求只要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两白银,他情愿向慈禧献出镇寺之宝。知府听了暗想:开封百姓食不饱肚,确实榨不出多少油水,智清若能把镇寺之宝献出有何不可?就顺水推舟答应下来。

过了两日,慈禧的大队人马进了开封城,全城百姓跪迎路旁口称万岁。开封知府迎驾后,西太后乘八抬大轿径直朝相国寺而来,智清方丈身披红袈裟率寺内众僧跪在山门迎接。慈禧下得轿来,见众僧跪地迎驾,忙说:“自家子弟不必俗礼参拜,快平身回话!”慈禧为啥把智清和众僧称为自家子弟呢?原来,她笃信佛法,自称是受命于天的老佛爷,所以,她认为到相国寺等于串亲戚,对佛门的僧人皆称自家子弟。 慈禧落座后智清忙跪地高念一声佛号,说道:“今日老佛爷驾临敝寺,真是蓬荜生辉,光耀佛门,现将镇寺之宝献上,请老佛爷笑纳。” 慈禧一听智清要给她献宝,满是皱纹的老脸顿时乐开了花。太监李莲英一挥拂尘走到智清面前说道:“方丈惠心可嘉,太后特此恩准,快快将宝献上。” 智清听了,向身边一个僧人示意。稍时,只见两个壮健的僧人抬着一个红漆木桶放在西太后面前。慈禧见珍宝如此沉重正在纳闷,只见智清走到慈禧面前说:“敝寺开山一千多年,佛门鼎盛,众弟子得以安心诵经念佛,普济众生,全仗此宝庇护。今将此宝献给太后,望老佛爷珍爱。” 慈禧听了十分欢喜,忙说:“都是佛门弟子,老佛爷我岂能不珍爱?”李莲英对智清说:“既是献给老佛爷的珍宝何不快快揭开黄绫让老佛爷过目?”智清走上前去双手揭开黄绫,众人拭目一看,原来是满满一桶黄土,土中长着一堆姜芽,不由瞠(chēng)目结舌。慈禧顿时大怒,厉声喝道:“智清,这是何物?”智清不慌不忙地跪在慈禧面

老电影经典国耻篇之二:《垂帘听政》

老电影经典国耻篇之二:《垂帘听政》 老电影经典国耻篇之二:《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清廷议和钦差大臣奕?先后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也开始生效。之后,又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被沙俄再次割去中国大片领土和攫取了更多特权。蜷伏于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却沉湎于酒池肉林,终日与丽妃等缠绵嬉戏,不理朝政。 被冷落的懿贵妃对丽妃的得宠非常嫉妒,并怀恨在心,遂与众嫔妃向皇后进谗。老实的皇后心如明镜,暗示丽妃谨言慎行。皇帝突发急症,卧床不起。咸丰自知灯枯油尽将不久于人世,紧急召见肃顺,让他全力辅佐皇后和长子载淳,同时制约强势又有野心的懿贵妃。肃顺力劝皇上效法汉武帝驾崩前处置钩弋夫人的做法,先赐杀懿贵妃,再立太子,免除后患。咸丰感念与懿贵妃的情义,不忍下手,并要给她应得的情分。这一切,被潜入皇帝寝宫藏在暗处的懿贵妃听得清清楚楚。 咸丰又召见皇后和懿贵妃,并赐给皇后密诏:若日后有对皇后不敬,凌驾其上者,即令朝臣凭此密诏除之。之后,咸丰

又单独召见懿贵妃,叮嘱她:皇后太老实,肃顺太跋扈,恭亲王又暧昧不明,希望她与皇后同心同德,共保大清江山。并赐予她“同道堂”印。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六日,咸丰颁旨: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肃顺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辅弼太子。 丽妃到佛香阁为皇上祈福时突然被人抓走,下落不明。咸丰皇帝驾崩后,六岁的皇太子载淳继位,国号“祺祥”。皇后为“慈安”皇太后,懿贵妃为“慈禧”皇太后。颁发诏书时,慈安的印章盖在诏书上端;慈禧的印章盖在诏书下端。慈禧宣示:以后颁发圣旨,即按此办理,她和慈安太后的章缺一不可。山东道御史董元淳上疏朝廷,以皇帝幼年为由,请求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慈禧召见八大臣,让他们照董元淳所奏传旨实行。肃顺等人勃然抗论,并称自己乃先皇任命的顾命大臣,不能听从太后之命。双方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吓得小皇帝尿了裤子。最后,肃顺等以祖制无垂帘之礼为由,驳回董元淳建议。 十月,在北京的奕?以为皇帝奔丧为名赶到热河,与慈禧商议发动政变,除掉肃顺等大臣。奕?返回北京后,笼络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做好政变准备。肃顺等人为了保住大清江山,雇请四个武林高手准备在皇室迁回北京的途中除掉慈禧及其党羽,但被慈禧的党羽、皇帝的亲戚、大臣王喜庆告发失败。返京时,慈禧让肃顺护送咸丰的棺椁走大路,她和载

历史人物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_描写作文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6篇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英魂,你有喜欢的历史人物吗,你是怎么样评价他们的呢?以下是橙子为大家推荐有关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篇一:武则天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而不甘埋没。 1 / 14

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年时代的武则天,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以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 则天自幼聪慧敏俐,极善表达,胆识超人。父亲深感她是可造人才,遂教她读书识字,使她通晓世理。史载,则天十三、四岁时,已是博览群书,博闻强记,诗词歌赋也都奠定了一定基础,而且长于书法,字态卓荦不群。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则天以长相俊美,入选宫中,受封“才人”。入宫之后,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太宗欢心,遂赐号“媚娘”。时日既久,太宗又发现则天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人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变故使武则天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了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去,则天与所有嫔妃,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后,因早先与则天暗通款曲,对她极有兴趣,遂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则天入官,晋封为“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极受高宗宠幸的武则天,在内宫的斗争中稳操胜券,并日促高宗立己为后。然而,在封建社会中,皇后的废立乃国之大事,须与重臣们商定。当高宗把废皇后王氏,立则天为皇后的打算向诸遂良、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说明后,立即遭到强烈的反对。 2 / 14

各朝代重要历史人物

上古:黄帝,女娲,神农,唐尧、虞舜、夏禹 夏:禹、启、后羿 商:成汤、盘庚、帝辛(纣王)、妲己、伊尹 西周:姜尚,周公旦,召公奭、周武王、周幽王、褒姒(周幽王妃) 春秋: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越王、百里奚,老子,孔子,范蠡,西施,孙武,鲁班,豫让 战国:赵武灵王,秦孝公,魏文侯,楚怀王、秦王政、屈原,荆轲,高渐离,鲁班、苏秦秦:秦王政、李斯、赵高、吕不韦 西楚:项羽、虞姬(项羽姬) 西汉:刘邦、文帝、景帝、武帝、窦皇后,张骞,东方朔,司马迁,王昭君、班超、班固、韩信、张良 新朝:王莽篡汉 东汉: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晋;司马炎、王熙之、陶渊明、王猛、谢安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南北朝:谢安,王猛,檀道济 隋: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唐:李世民、魏征,李白,杜甫,上官婉儿,郭子仪、安史之乱、长孙氏、西海郡王松赞干布夫人- 文成公主,公孙大娘 五代十国:后蜀孟昶妃- 花蕊夫人、李后主 北宋:太祖、包拯,范仲淹,苏轼,杨家将,畲赛花,穆桂英 南宋:岳飞,辛弃疾,梁红玉,文天祥,李清照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萧绰后 金:完颜阿古打 西夏:景宗李元昊 元:成吉思汗、拖雷监国、窝阔台汗、元世祖忽必烈、丘处机,耶律楚材,施耐庵 明:朱元璋、成祖朱棣、朱由检(崇祯)、罗贯中,郑和,袁崇焕,张居正,海瑞 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孝庄皇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慈禧太后、光绪、溥仪(宣统)、林则徐,洪秀全,霍元甲、纳兰容若、纪晓兰、刘庸、袁世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