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粉体学性质

粉体学性质

粉体学性质
粉体学性质

第十三章粉体学基础

一、问答题

1.粒子径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2.用于表示粉体的密度有几种,各种密度间有何关系?

3.水溶性药物吸湿有何特点?

4.粉体的性质体现在哪几方面?

5.筛号“目”是怎样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Stock…s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是()。

A.定方向径

B.等价径

C.体积等价径

D.有效径

E.筛分径

2.粉体的流动性可用下列哪项评价()。

A.接触角

B.休止角

C.吸湿性

D.释放速度

E.比表面积

3.15gA物质与20gB物质(CRH值分别为78%和60%),按上述Elder 假说计算,两者混合物的CRH值为()

A.26.2%

B.46.8%

C.66%

D.52.5%

E.38%

4.采用哪种方法可测定粉体比表面积()。

A.沉降法

B.筛分法

C.显微镜法

D.库尔特记数法

E.气体吸附法

5.几种水溶性药物混合后混合物的CRH约等于()。

A.CRHAB≈CRHA×CRHB

B.CRHAB≈CRHA+CRHB

C.CRHAB≈CRHA-CRHB

D.CRHAB≈CRHA/CRHB

E.A CRHAB≈(CRHA×CRHB)/CRHA+CRHB

6.粒径用来表示()。

A.粉体润湿性

B.粉体吸湿性

C.粉体流动性

D.粉体粒子大小

E.粉体比表面积

7.采用哪种方法可测定等体积(球)相当径()。

A.沉降法

B.筛分法

C.显微镜法

D.库尔特记数法

E.气体吸附法

8.我国药典标准筛下列哪种筛号的孔径最大()。

A.一号筛

B.二号筛

C.三号筛

D.四号筛

E.五号筛

9.采用气体吸附法可测定()。

A.粉体松密度

B.粉体孔隙率

C.粉体比表面积

D.粉体休止角

E.粉体粒径

10.休止角用于表示()。

A.粉体润湿性

B.粉体吸湿性

C.粉体流动性

D.粉体粒子大小

E.粉体比表面积

11.药典一号筛的孔径相当于工业筛的目数()。

A.200目

B.80目

C.50目

D.30目

E.10目

12.固体的润湿性由什么表示()。

A.休止角

B.吸湿性

C.CRH

D.接触角

E.表面张力

13.粉体学中,用包括粉粒自身孔隙和粒子间孔隙在内的体积计算的密度称为()。

A.堆密度

B.粒密度

C.真密度

D.高压密度

E.密度

14.接触角用来表示()。

A.粉体润湿性

B.粉体吸湿性

C.粉体流动性

D.粉体粒子大小

E.粉体比表面积

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粒子径的表示方法有哪些?

(1)几何学粒子径:①三轴径②定方向径③投影面积圆相当径

(2)球相当径①等体积(球)相当径②等表面积(球)相当径③等比表面积相当径④沉降速度相当径

(3)筛分(平均)径①算术平均径②几何平均径

(4)平均粒子径

2.用于表示粉体的密度有几种,各种密度间有何关系?

真密度ρt、颗粒密度ρg、松密度ρb(其中另有振实密度ρbt)三种。真密度(true density) ρt,指粉体质量(W)除以不包括颗粒内外空隙的体积(真体积Vt)求得的密度。

颗粒密度(granule density) ρg,指粉体质量除以包括开口细孔与封闭细孔在内的颗粒体积Vg所求得密度。

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体积V求得密度,亦称堆密度。填充粉体时,经一定规律振动或轻敲后测得密度称振实密度(tap density)ρbt。若颗粒致密,无细孔和空洞,则ρt=ρg。一般:ρt≥ρg>ρbt≥ρb

3.水溶性药物吸湿有何特点?

(1)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性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critical relative humidity, CRH)。

(2)水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吸湿性更强,根据Elder假说,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成分CRH的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

关。CRH AB=CRH A·CRH B

4.粉体的性质体现在哪几方面?

⑴流动性⑵充填性⑶吸湿性⑷润湿性⑸黏附性⑹凝聚性⑺压缩性七方面。

粉体主要特点:1)具有与液体相类似的流动性;

2)具有与气体相类似的压缩性;

3)具有与固体相类似的抗变型

5.筛号“目”是怎样确定的?

筛号常用“目”表示。“目”系指在筛面25.4mm(1英寸)长度上开有孔数。如开有30 个孔,称30目筛,孔径大小是25.4mm/30再减去筛绳直径。所用筛绳直径不同,筛孔大小也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筛孔尺寸

二、单项选择题

1.根据Stock…s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是( D )。

A.定方向径

B.等价径

C.体积等价径

D.有效径

E.筛分径

2.粉体的流动性可用下列哪项评价(B )。

A.接触角

B.休止角

C.吸湿性

D.释放速度

E.比表面积

3.15gA物质与20gB物质(CRH值分别为78%和60%),按上述Elder 假说计算,两者混合物的CRH值为(B )

A.26.2%

B.46.8%

C.66%

D.52.5%

E.38%

4.采用哪种方法可测定粉体比表面积( E )。

A.沉降法

B.筛分法

C.显微镜法

D.库尔特记数法

E.气体吸附法

5.几种水溶性药物混合后混合物的CRH约等于( A )。

A.CRHAB≈CRHA×CRHB

B.CRHAB≈CRHA+CRHB

C.CRHAB≈CRHA-CRHB

D.CRHAB≈CRHA/CRHB

E.ACRHAB≈(CRHA×CRHB)/CRHA+CRHB

6.粒径用来表示(D )。

A.粉体润湿性

B.粉体吸湿性

C.粉体流动性

D.粉体粒子大小

E.粉体比表面积

7.采用哪种方法可测定等体积(球)相当径(D )。

A.沉降法

B.筛分法

C.显微镜法

D.库尔特记数法

E.气体吸附法

8.我国药典标准筛下列哪种筛号的孔径最大(A )。

A.一号筛

B.二号筛

C.三号筛

D.四号筛

E.五号筛

9.采用气体吸附法可测定(C )。

A.粉体松密度

B.粉体孔隙率

C.粉体比表面积

D.粉体休止角

E.粉体粒径

10.休止角用于表示(C )。

B.粉体吸湿性

C.粉体流动性

D.粉体粒子大小

E.粉体比表面积

11.药典一号筛的孔径相当于工业筛的目数(E )。

A.200目

B.80目

C.50目

D.30目

E.10目

12.固体的润湿性由什么表示( D )。

A.休止角

B.吸湿性

C.CRH

D.接触角

E.表面张力

13.粉体学中,用包括粉粒自身孔隙和粒子间孔隙在内的体积计算的密度称为(A )。

A.堆密度

B.粒密度

C.真密度

D.高压密度

E.密度

14.接触角用来表示(A )。

A.粉体润湿性

B.粉体吸湿性

D.粉体粒子大小

E.粉体比表面积

实验七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实验七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一、目的 1、学习应用提取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方法。 2、验证叶绿素的理化性质。 3、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原理 1、叶绿体色素:植物叶绿体色素主要有三类:1)叶绿素2)类胡萝卜素3)藻胆素。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植物中。 高等植物体内叶绿素(chlorophyll两种)主要有两种:叶绿素a、b(简写为chla、chlb,其结构式见图7-3),chla通常呈蓝绿色,而chlb呈黄绿色,chlb是chla局部氧化的衍生物。chla是chlb的三倍,二十世纪30年代,知道了叶绿素的分子结构,50年代末期,人工合成了叶绿素a,其它色素也几乎在同时发现。 叶绿体中的类胡萝卜素主要包括胡萝卜素(carotene)和叶黄素(lutein)两种,前者呈橙黄色,后者呈黄色。叶黄素是胡萝卜素的二倍。一般植物叶绿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三到四倍;胡萝卜素:C40H56 (有α、β、γ三种同分异构体) 叶黄素:C40H54(OH)2 (同分异构体很多)。 2、理化性质:这二大类四种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通常用80%的丙酮或丙酮:乙醇:水为4.5:4.5:1的混合液来提取叶绿素。 按化学性质来说,叶绿素是叶绿酸的酯,在碱的作用下,可使其酯键发生皂化作用,生成叶绿酸的盐,能溶于水,但由于它保留有Mg核的结构,仍保持原来的绿色。而类胡萝卜素中,胡萝卜素是不饱和的碳氢化合物,β—胡萝卜素水解可生成2分子维生素A,叶黄素是由胡萝卜素衍生的二元醇,不能与碱发生皂化反应,根据这一点,可以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分开。此外,叶绿素还可以在酸的作用下,其中的Mg被H所代替形成褐色的去Mg叶绿素:去Mg叶绿素能与其他金属盐中的铜、锌、铁盐等代H,又重新呈现绿色,比原来的绿色更稳定。根据这一原理可用醋酸铜处理来保存绿色标本。 3、功能: 1.叶绿体色素的功能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组成色素蛋白复合体,根据功能来区分,叶绿体色素可分为二类: (1)作用中心色素:叶绿素分子含有一个卟啉环的“头部”和一个叶绿醇的“尾部”,呈蝌蚪型,大卟啉环由四个小吡咯环以四个含有双键的甲烯基(-CH=)连接而成。镁原子居于卟啉环的中央,偏向于带正电荷,与其相联的氮原子则偏向于带负电荷,因而其“头部”具有极性,是亲水的,可以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而其“尾部”是叶绿酸的双羧基被甲醇和叶醇所酯化后形成的脂肪链,具疏水亲脂性,可以与膜上的双卵磷脂层结合,因此,这决定了叶绿素分子在类囊体膜上是有规则的定向排列。极少数具特殊状态的chla分子,其卟啉环上的共轭双键易被光激发而使电子与电荷分离,引起光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反应,因此这些chla分子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称“作用中心色素”; (2)天线色素(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包括大部分chla 和全部chlb、胡萝卜素、叶黄素。这些色素排列在一起,象漏斗一样,把光传递集中到作用中心色素,引起光化学反应。类胡萝卜素还是一种保护性色素,在光过强时,可耗散过剩激发能,消除活性氧自由基,防止光合器官被氧化损伤。 3、形成条件: 叶绿素的形成

自然辩证法学科性质与知识框架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1.自然辩证法的体系框架与学科性质。 体系框架(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 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一、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二、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三、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四、综合性和开放性 2.古希腊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古希腊自然观:

一、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 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自然观 核心是目的论,利用“形相”和“质料”的原理,说明了所有的自然现象。“形相”是使事务运动的能动原理,“质料”是运动发生的材料。亚里士多德把形相看作是积极主动地,把质料看作是消极被动的,这就否认了物质自己的运动,最后导出了第一推哦动力。 机械论自然观: 与笛卡儿的从绝对确定的公理出发,靠演绎和论证而构成的自然体系对立,牛顿的方法是依靠一个个事实的实证与归纳达到原理,这被视为机械自然观的代表,其特点是: 1.实质是只能问"怎么样",而不能问"为什么"。 2.2.把数学作为开启宇宙秘密的钥匙。 3."力"和"素"的概念超出了力学、光学和化学领域而被赋予一般方法论意义,任何东西都是力,都是素,成为普遍实用的特征。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发生了由目的论到机械论的转变。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是一架机器,它由物质粒子组成,按照确定的力学规律而运行,具有因果上的必然性却无所谓理智与目的,甚至连人体也不过是一架机器。 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叶绿素理化性质及含量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乙)指导老师: 廖敏 成绩: 实验名称: 叶绿素理化性质和含量 实验类型: 定量探究型 同组学生姓名: 方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 分析。原理如下: 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 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 分开; 3.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可依次被H+和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4. 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5. 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 、b 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吴主光 学号: 3110100403 日期: 2013.10.17 地点: 生物实验中心 装 订 线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天平(万分之一)、可扫描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具、各种容(量)器、洒精灯等 四、操作方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 定性分析: 鲜叶5g+95%30ml(逐步加入),磨成匀浆 过滤入三角瓶中,观察荧光现象:透射光绿色,反射光红色。 皂化反应(3ml):加KOH数片剧烈摇均,加石油醚5ml和H2O1ml分层后观察:上层呈黄色,为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下层呈绿色,为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取代反应(1):加醋酸约2ml,变褐(去镁叶绿素);取1/2加醋酸铜粉加热,变鲜绿色,为铜代叶绿素。 取代反应(2):鲜叶2-3cm2,加Ac-AcCu 20ml加热,观察: 3 min变为褐绿色的去镁叶绿素, 5 min后,变为深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测定: 皂化反应的上层黄色石油醚溶液(稀释470nm OD 0.5-1) 反复用石油醚粹取,直到无类胡萝卜素,离心得叶绿素(盐)(稀释663nm OD 0.5-1) 在400-700nm处扫描光谱,分别测定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吸收峰. 叶绿素定量分析:鲜叶0.1g,加1.9mlH2O,磨成匀浆,取0.2ml加80%丙酮4.8ml,摇匀,4000转离心3min,上清液在645,652,663测定OD,计算Chla,Chlb 和Chl总量的值。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叶绿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实验日期 同组姓名

摘要:为探究植物叶绿素理化性质,根据不同的叶绿体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吸附剂上的吸附性差异,本实验在提取菠菜叶片叶绿体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后,利用纸层析法将不同的色素分离的方法,对植物叶绿素的理化性质进行观察与检验。 一、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1、提取: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a与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这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分离: 当溶剂沿支持物不断向前推进时,由于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此它们移动速率不同。对叶绿体色素进行层析可将不同色素分离。 3、理化性质的观察: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酯,在碱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中镁可被氢原子取代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叶绿素具有荧光,故从与入射光相垂直的方向观察叶绿素溶液呈血红色。叶绿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强光氧化,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 分子吸收光能后,从基态转变到激发态。叶绿素分子有两种单线激发态,对应两个主要的光吸收区。 分子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不超过数纳秒(10-9秒) 由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衰变(Decay)。 叶绿素a:C 55H 72 O 5 N 4 Mg,MW=893.4891 叶绿素b:C 55H 70 O 6 N 4 Mg,MW=907.4727 胡萝卜素:C 40H 56 , MW= 536.8726 叶黄素:C 40H 56 O 2 , MW=568.8714 实验目的: 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以纸层析法分离其成分;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菠菜 2、实验用具:天平、研钵、三角漏斗、滤纸、层析缸、毛细管、分光镜、量筒、烧杯、试 管等 3、实验试剂:丙酮、碳酸钙、层析液(石油醚:丙酮=25:3),20%KOH-甲醇、乙醚、1%HCl、 醋酸铜 三、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新鲜菠菜叶片2克,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加入少许石英砂和CaCO 3 ,再加入无水丙酮10ml,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15ml; (3)用漏斗滤去残渣,得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置于暗处). 2、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 (1)层析样纸制备,将优质滤纸剪成3cm×9cm的长条,将一端剪成中央留约1cm×0.5cm的

粉体力学

颗粒:人工或天然制成的粒状物。一般指固体颗粒。粉体:大量具有相互作用的微小固体颗粒的集合体。 粉体的特点:1、具有固体的抗变形能力;2、具有与液体相类似的流动性;3、粉体不是连续体,受压后体积缩小类似气体性质。 粉体的种类:按成因分类:自然粒体、工业粉尘、人工粒体;按粒度大小分类:粗粒、细 化学活性。可塑性能好:没有固定的外形。流动性好:便于输送、储存、混合、成型等单元操作。物化性质:电、磁、光、声、热;吸附、湿润;溶解;燃烧。 粉粒体:颗粒(>100 μm);粉体(1~100μm);超细粉体(0.1~1μm);纳米粉体(<0.1μm)。 粉体的粒子学特性包括粉体粒径、粒径分布、粒子形状、密度、流动性、堆积密度、比表面积等。 尺寸分布的概念:原因:粉体是有不连续的微粒组成,属于多分散系统。因此粉体颗粒的粒径不是单一的,通常会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取值。即颗粒的大小服从统计学规律。粉体的力学性能,不仅与其平均粒径的大小有关,还与各种粒径的颗粒在粉体中所占的比例有关。为了表示粉体中颗粒大小组成情况,必须要用粒度分布的概念。定义及意义:描述粒径分布的状态。通常是指某一粒径的颗粒在整个粉体中所占的比例。有了粒度分布的数据,就不难求出这种粉体的某些特征值,如平均粒径等从而可以对成品粒度进行评价。 尺寸分布的基准:1.作为分散系统的粉体,其颗粒的大小服从统计学规律。单个颗粒的粒径是在某一范围内随机取值,对整个粉体,可以用采样分析的方法来测量粒度分布。(频率分布与累积分布)2.尺寸分布可以取个数、长度、面积、体积(或质量)等4个参数中的一个作为基准。粒度分布的基准取决于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如用显微镜法测定粒径分布时常用个数基准;用沉降法时用质量基准。 测量/描述方法:将连续的粒度分布范围分成多个离散的粒级,测出各粒级中颗粒的个数或质量百分数。显微镜法;计数器法:个数分布数据。筛分析法;沉降法:个数分布数据;数学函数法:概率理论或近似函数的经验法寻求数学函数,以描述粒度分布。 中位粒径D50:粉体物料的样品中,把样品的个数(或质量)分成相等两部分的颗粒粒径。最频粒径Dmod:频率分布坐标图中,纵坐标最大值对应的粒径。即在颗粒群中个数或质量出现概率最大的颗粒粒径。若f(Dp)已知,令f(Dp)的一阶导数为零,可求出Dmod。若D(Dp)或R(Dp)已知,其二阶导数为零,可求出Dmod。 标准偏差:分布的标准偏差,即粒径Di对平均粒径的二次矩的平方根。它反映分布对D平的分散程度。分布函数中的两个参数D平和 完全决定了粒度分布。 粉体密度的概念:粉体的密度系指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由于粉体的颗粒内部和颗粒间存在空隙,粉体的体积具有不同的含义。粉体的密度根据所指的体积不同分为真密度、表观密度、松密度三种。ρ真=ρ表/(1-e) 概述:由于颗粒的形状多为不规则体,因此用一个数值去描述一个三维几何体的大小是不可

粉体学基础知识一

粉体学基础知识一:粒径和粒度分布
2014 月 12 月 08 日 发布 分类:粉体加工技术 点击量:113
0
粉体学(micromeritics)是研究无数个固体粒子集合体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的科学。通 常<100μm 的粒子叫“粉”,容易产生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流动性较差;>100μm 的粒子叫 “粒”, 较难产生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而流动性较好。 单体粒子叫一级粒子 (primary particles); 团聚粒子叫二级粒子(second particle)。 粉体的物态特征: ①具有与液体相类似的流动性; ②具有与气体相类似的压缩性; ③具有固体的抗变形能力。 粉体粒子的物理性质主要有:粒子与粒度分布、粒子形态、比表面积等。 粒子径与粒度分布 粉体的粒子大小也称粒度,含有粒子大小和粒子分布双重含义,是粉体的基础性质。 对于一个不规则粒子,其粒子径的测定方法不同,其物理意义不同,测定值也不同。 粒径的表示方法有以下两种: 1、几何学粒子径:根据几何学尺寸定义的粒子径,一般用图像法测定。 三轴径:在粒子的平面投影图上测定长径 l 与短径 b,在投影平面的垂直方向测定粒子 的厚度 h。反映粒子的实际尺寸。 定向径(投影径):Feret 径(或 Green 径) :定方向接线径,即一定方向的平行线将 粒子的投影面外接时平行线间的距离。 Krummbein 径:定方向最大径,即在一定方向上分割粒子投影面的最大长度。 Martin 径:定方向等分径,即一定方向的线将粒子投影面积等份分割时的长度。 2、等效粒径 等效粒径的定义:当一个不规则体粒子的某种物理行为或者物理参量与材质相同的某球 体相同或者近似时,我们把该球体的直径称为为此不规则粒子的某种等效粒径。当参考的物理 行为或者物理参量不同时,测量同一个不规则体粒子可能会得到多个等效粒径值。 常见的等效方法有以下几种:

试验九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鉴定试验目的1学会

实验九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与理化性质鉴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2、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提取液可用色层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层析后,便将混合色素分离。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三、实验器材 新鲜的植物叶片。 研钵;漏斗;100ml三角瓶;玻璃棒;剪刀;滴管;培养皿;定性滤纸条(5cm×1.5cm)。 毛细管;试管;试管架;石棉网;烧杯(100ml);酒精灯;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2ml、5ml各1支。 四、实验试剂 1、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 2、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体积比) 3、醋酸铜粉末;5%的稀盐酸 4、甲醇、KOH 五、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十大辩证特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十大辩证特性 张国宏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5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而丰富的辩证特性,对其辩证特性进行论证概括不仅是在理论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需要,而且是在实践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特性主要体现在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稳定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整体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传统性与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反思性与前瞻性的辩证统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等十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性;辩证统一 作者简介:张国宏(1968-),男,安徽舒城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教授,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高校理论战线》、《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转载10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2篇、《中国哲学年鉴》摘要1篇。 基金项目:浙江省重点社科规划课题(编号06MLZB04ZD)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具有鲜明而丰富的辩证特性,对其辩证特性进行论证概括不仅是在理论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需要,而且是在实践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 P34)的需要。仔细探究,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辩证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解析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 土壤矿物质 §2.2 土壤有机质 §2.3 土壤生物 §2.4土壤水分及其特性 §2.5土壤空气及其热量状况 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熟悉土壤的性质 3.掌握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4.掌握土壤环境及其功能 关键词 土壤矿物(soil mineral)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 土壤腐殖质(soil humus) 胡敏酸(humic acids) 富啡酸(fulvic acid) 有机-矿质复合体(organo-mineral complex) 土壤微生物 (soil microorganism) 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粒级(particle fraction) 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颜色(soil color) 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三部分组成。适于植物生长的典型壤质土壤的体积组成为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土壤生物体均生活在土壤孔隙之中,如图所示。 第一篇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分类 第二章: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土壤矿物质 本章重点介绍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主要教学目标:

1、基本概念 2 、三种主要粘土矿物的性质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主要元素组成 矿物:是经各种地质作用,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自然界矿物有三千多种,造岩矿物只有几十种,且主要是硅酸盐类(即硅的含氧盐)矿物(占地壳重量的80%). 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母岩,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土壤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它对土壤组成、性状和功能具有巨大的影响。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按照发生类型可将土壤矿物划分为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可溶性矿物三大类。 原生矿物 (primary mineral)直接来源于母岩特别是岩浆岩。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次生矿物。它包括 *次生层状硅酸盐: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蛭石、绿泥石; 氧化物及其水化物:氧化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锰; 碳酸盐: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由于粘土矿物是由硅氧片和水铝片迭合而成的,因此,要了解粘土矿物的构造和性质,必须先说明硅氧片和水铝片的结构状况。 1.基本结构单位 *原生硅酸盐矿物最基本的结晶构造单位,是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 §2.1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矿物的基本构造 *1、粘土矿物硅酸盐层的基本单位: *(1)硅氧四面体:由硅四面体连接而成,每一个硅四面体由一个硅离子与四个氧离子组成。 砌成一个三角形锥形体,一共四个面,故称为硅氧四面体 (SiO4)4- 。

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方法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主要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研究方法: (1)科学问题的提出 (2)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3)科学假说的形成 (4)科学理论的创立 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①分析与综合②归纳与概括③类比与联想④思想模型 2.近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 (1)直观性:从某种有形的、直观的东西去寻求自然现象多样性的统一。用猜测和想象去说明自然现象; (2)辩证性:把自然界看成一幅由种种联系和过程交织起来的画面。 3.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 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4)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 5)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

第十四章 流变学和粉体学简介解析

第十四章流变学和粉体学简介 一、概述 流变学(rheology)系指研究物体变形和流动的科学,1929年由Bengham和Crawford提出。 物体的二重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可观察到变形和流动现象。 流变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变形性和流动性。 二、弹性形变和粘性流动 弹性变形(elastic deformation) 弹性变形:给固体施加外力时,固体就变形,外力解除时,固体就恢复到原有的形状,这种可逆的形状变化称为弹性变形。 应变:弹性变形时,与原形状相比变形的比率称为应变(strain),应变分为常规应变(normal strain)和剪切应变(shear strain)。 延伸应变时,S=γE;剪切应变时,S=γG。 S为应力,γ为应变,E为延伸弹性率,G为剪切刚性率。 对药剂学弹性率比刚性率更有实际意义,弹性率大,弹性界限就小,表现为硬度大,有脆性,容易破坏;弹性率小,表现柔软有韧性,不宜破坏。 粘性流动 液体受应力作用变形,即流动,是不可逆过程。 粘性(viscosity)是液体内部所在的阻碍液体流动的摩擦力,称内摩擦。 D=dv/dy=dγ/dt D(s-1)为切变速度或剪切速度(rate of shear), dγ/dt为单位时间应变的增加。

三、牛顿流动 理想的液体服从牛顿粘度法则(1687年,牛顿定律,Newtonian equation),即切变速度D与切应力S成正比: S=F/A=ηD D为切变速度,S为切应力,F为A面积上施加的力,η为粘度系数[单位Pa·s,1Pa·s=10P(泊)],或称动力粘度,简称粘度。 流度(fluidity):?=1/η,即粘度的倒数。 运动粘度:粘度η与同温度的密度ρ之比值(η/ρ),再乘以106,单位mm/s。 四、非牛顿流动 非牛顿液体(nonNewtonian fluid):不符合牛顿定律的液体,如乳剂、混悬剂、高分子溶液、胶体溶液等。 粘度曲线(viscosty curve)或流动曲线(flow curve):把切变速度D随切应力S而变化的规律绘制成的曲线。 流动方程式(rheological equation):表示流动曲线形状的数学关系式。 按非牛顿液体流动曲线为类型可将非牛顿液分为塑性流动、假塑性流动、胀性流动、触变流动。 塑性流动(plastic flow) 塑性流动:不过原点;有屈伏值S0;当切应力S< S0时,形成向上弯曲的曲线;当切应力S> S0时,切变速度D和切应力呈直线关系。 塑性(plastisity) 屈伏值(yield value):引起塑性液体流动的最低切应力S0 。 塑性粘度(plastic viscosity):塑性液体的粘度ηpl。 塑性液体的流动公式:D=(S- S0)/ηpl D为切变速度,S为切应力, S0 为屈伏值,ηpl 为塑性粘度。 在制剂中表现为塑性流动的剂型有浓度较高的乳剂和混悬剂。

物质的性质,鉴别及推断

考点名称: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鉴别: 根据不同物质的特性,用化学方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已知物质一一区别开。 鉴别时只需利用某一特征反应,确定某物质的一部分就可达到鉴别的目的。且已知n种,确定n-1种,则余下的既为可知。 ?鉴别物质常用的方法: (一)、物理方法: “看、闻、摸、溶、吸”等方式进行鉴别。“看”就是要看物质的颜色、状态、形状等,“闻”可以闻某些气体的气味,“摸”可以通过摸容器的外壁,感觉是否有热量的改变,“溶”看物质是否能溶解,“吸”看是否能被磁铁吸引。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氯化铁溶液是棕黄色的、其它常见的物质只要不含Cu2+和Fe3+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一般都是无色的,大理石是块状固体、氢氧化钠是片状固体、氢氧化钙是粉末状固体,氢气和氧气是气体、酒精有是液体 (二)、化学方法: 就是通过不同的物质在与同一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产生的现象不同把它们鉴别开的方法,它是鉴别物质的常用方法。下面根据物质的构成的特点,分析在化学上常用的鉴别方法。 1、含“H+”的化合物(如HCl、H2SO4)的鉴别方法。 (1)用紫色的石蕊试液。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如硫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2)用PH试纸。酸(含H+的化合物)溶液的PH<7,如:醋酸溶液的PH<7。 (3)用镁、铝、锌、铁等活泼金属。这些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明显现象是,有无色气体生成。如:Mg+H2SO4==MgSO4+H2↑ (4)用含有“CO32-”的物质,如: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无色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例1:设计实验鉴别两种无色溶液一种是硫酸,一种是氢氧化钠。分析:硫酸是酸性溶液,而氢氧化钠是碱性溶液。所以上述四种方法都可以用来鉴别这两种物质。 2、含“OH-”的化合物(如NaOH、Ca(OH)2)的鉴别方法。 (1)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或者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含OH-的化合物才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蓝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2)用PH试纸。含OH—的化合物的水溶液的PH>7 (3)用含有Cu2+等离子的盐溶液,会产生不同颜色的沉淀。 例2:有氯化钠、氢氧化钙和盐酸三种无色溶液,怎样实验的方法加以鉴别。分析:以上三种物质分别是盐、碱和酸三类,因此最好用紫色的石蕊试液进行鉴别,变成蓝色的是氢氧化钙,变成红色的是盐酸,不变色的是氯化钠溶液。 3、含“CO32-”的化合物(如Na2CO3)的鉴别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看到的现象是:加入稀盐酸后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例3:有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两种无色液体,怎样鉴别它们。分析:由于两种溶液都显碱性,所以不能使用酸碱指示剂。可向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再反生成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

自然辩证法课后答案

1、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和主要内容? 基本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四、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1)哲学的分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 (2)中间层次 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二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与哲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层次关系:哲学自然辩证法各门具体科学技术)(3)交叉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的交叉。 (4)综合性和开放性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首先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 其次,它们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是变化发展的。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以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机械主义自然观弥补了这一缺陷,吸收了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但是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

压片物料的粉体学性质与片剂成型性的关系

压片物料的粉体学性质与片剂成型性的关系压片物料的粉体学性质对片剂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认识与掌握片剂的粉体学性质有助于更好的评价压片物料压缩成型性的好坏,能更好的指导片剂处方筛选,工艺改进,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本文从压片物料的粒径、晶型、水分、可压性与流动性评价、润滑敏感率与出片力等方面探讨了压片物料的粉体学性质与片剂成型性的关系,为更好的运用粉体学性质解决片剂生产中的问题、优化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片剂(tablets)就是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混合均匀压制而成的片状固体制剂[1]。形状各异、外形美观,剂量准确、服用方面,给药途径多,可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要,就是现代固体制剂中最主要的剂型之一。自1943年William Brockendon发明压片机以来,片剂得到了迅速发展。片剂的制备要求成型性好、释药稳定以及生产的高效性,因此对压片物料的压缩成型性与溶出度要求较高。但在处方设计与辅料的筛选中人们经常忽略了压片物料的粉体学性质对片剂成型性的影响,缺乏对压片物料流动性、压缩成型性系统、可量化的分析,在片剂生产过程中往往都凭经验处理松片、裂片、粘冲、片重差异大、崩解溶出困难等问题。随着片剂成型理论的深入研究,新型辅料、高效压片设备迅速发展,先进的制粒技术与新型直压辅料更就是将片剂规模化生产带到了高效、节能、高质量的时代。FDA也积极的倡导制药工业实施“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的研发策略[2][3];现在,人们对于片剂成形性好坏的判断需要更加科学、真实、详细的理论与数据为依据,对于片剂制备工艺的优化更需要深入了解结构、性质、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多学科交叉进行处方筛选与制备工艺的优化。 压片物料的压缩特性通常就是多种压缩变形机制与多种粉体学性质的综合体现。压片物料的压缩特性与流动性直接影响其对生产中高速压片的适应性,理想的压片物料要具有极好的流动性与可压性,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物料的流动性与可压性,提高生产效率就是指导片剂处方筛选、压片工艺优化的关键,也就是解决生产中松片、裂片、

第十章 粉体学基础

第十章粉体学基础 第一节概述 粉:小于等于100微米粒:大于100微米 单一粒子为一级粒子,单一粒子聚结体为二级粒子 第二节粉体的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粉体的粒径及其分布和总表面积,单一粒子的形态及表面积 一、粒径及粒径分布 (一)粒径的表示方法 1、几何学粒径 1)三轴径:在粒子平面图上测定的长径l,短径b和高度h 2)定方向径:在粒子平面投影图上测得的特征径 a)Feret:径:定方向接线径,在粒子投影图上画出外接平行线,其平行线见得距 离即是定方向径 b)Krummbein:定方向最大径,用一直线将粒子投影面按一定方向进行分割, 分割的最大长度为定方向最大径 c)Martin:定方向等分径,用一直线将粒子投影面按一定方向进行分割,恰好 将投影面积等分时的长度为定方向等分径 3)圆相当径 a)Heywood:投影面积圆相当径,系与粒子投影面积相同的圆的直径 b)周长圆相当径:系与投影面积周长相等的圆的直径 4)球相当径 a)球体积相当径:与粒子体积相同的球体的体积 b)球面积相当径:与粒子体表面积相同的球体的直径 5)纵横比:系颗粒的最大轴长度与最小轴长度之比 2、筛分径:细孔通过相当径 3、有效径:沉降速度相当径,与粒子在液相中具有相同沉降速度的球的直径 4、比表面积等价径:与粒子具有相同比表面积的球的直径 5、空气动力学相当径:空气动力学径,与不规则粒子具有相同动力学行为的单位密度 球体的直径 (二)粒径分布 频率分布:表示各个粒径所对应的粒子在全体粒子群中所占的百分数 累计分布:表示小于或大于某粒径的粒子在全体粒子群中所占的百分数 粒度分布基准:个数基准、质量基准、面积基准、体积基准、长度基准 (三)平均粒径: 中位径:中值径,累计分布图中累计正好为50%所对应的粒径 众数粒径:颗粒出现最多的粒度值,即频率分布曲线的最高峰值 (四)粒径的测定方法 显微镜法或筛分法测定药物制剂的粒子大小和限度,光散射法测定原料药或药物制剂的粒度分布 1、显微镜法:将粒子放在显微镜下,根据投影测定等价粒径 2、筛分法:筛孔机械阻挡的分级方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内容

辩证思维的主要内容 辩证思维的主要内容(一)——定义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辩证思维的主要内容(二)——发展过程 人类对辩证思维的认识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之前,早已辩证地思考问题了,然而这

不过是自发的辩证思维。人们只有懂得和运用辩证法理论时,才能真正认识思维的辩证本性,达到自觉的辩证思维。对辩证思维的研究早在古代就有了萌芽。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的芝诺关于运动的诘难,就已经涉及到如何在概念中表达运动的辩证法问题。亚里士多德已经研究了辩证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但是,他们对于辩证思维的观点是直观的、素朴的,只是到了近代才对辩证思维有充分的研究。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涌现 辩证思维出魅力 出大量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人们自觉地进行辩证思考。i.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问题及其认识上的困惑突出地表明,人们只有辩证思维才能正确地解决科学发展中提出的理论问题。 g.w.f.黑格尔从理性思维本身的辩证本性出发,探讨思维的辩证方法和思维形式的相互隶属关系,建立了他的理性逻辑体系。但他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认为自然界和思维中的一切都是“纯思”的结果,因而不可能揭示辩证思维的真实性质并赋予其理论以科学的形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的建立及其在思维领域中的运用表明了人类的辩证思维不仅已进到自觉阶段,而且具有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即科学的辩证逻辑。 辩证思维的主要内容(三)——特征和认识作用 最主要的特征是,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 (1)辩证思维方法的本质 辩证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性质测试题

土壤的基本性质章节测试题 姓名一名词解释 土壤容重 土壤结构体 土壤耕性 土壤热容量 土壤保肥性 阳离子交换作用 盐基饱和度 土壤的缓冲性能

潜性酸度 二填空题 1.改良酸性土壤常用的是,改良碱性土壤需要施用、、。 2.酸性土壤指示植物有、;碱性土壤指示植物有、。 3.盐基饱和度为时的土壤较为理想。 4. 和根据需要选择吸收土壤中养分的过程,称为生物吸收作用。 5.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质,称为 。 6.土壤热容量有两种表示方法:和 。 7.土壤物理机械性主要包括土壤、 、。 8.衡量土壤耕性好坏的标准有三个、 、。 9.根据当量孔径的大小,土壤孔隙分三类、

、。 10.一般旱地土壤容重在之间。 11.土粒密度是指 。 12.土壤容重小,说明土壤;反之,说明土壤 。 13.一般土壤的孔隙度在,其中以 或为好。 三选择题 1.能忍耐较强紧实度的土壤的植物是() A.李子树 B.马铃薯 C.棉花 D.甘薯 2.以下措施能调节土壤孔隙状况的是() A.深耕、中耕松土 B.增施有机肥 C.改良土壤质地 +B+C 3.群众说的“麦子不怕草,就怕坷垃咬”指的土壤结构是( ) A.块状结构 B.板状结构 C.核状结构 D.团粒结构 4.可在酸性、碱性、强碱性环境中生长的是() A.细菌 B.真菌 C.放线菌 +C 5.关于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土壤热容量是说明土壤温度稳定性的一个物理量。 B.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组成的容积热容量(Cv)的大小排列顺序为Cv液>Cv固>Cv气。 C.同一土壤含水量越高其温度越稳定。 D.同一土壤含水量不变的条件下,耕耙后其热容量不变。 6.以下关于土壤天然结构改良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能将土壤颗粒黏结在一起 B.腐殖酸属于天然结构改良剂 C.聚乙烯醇属于天然结构改良剂 D.可以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 7.以下能正确调节土温的措施是() A.在冷性土上施马、羊粪 B.盛夏时节对水稻田“日灌夜排” C.合理耕作 +B+C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吸收作用对增加土壤肥力有重要的意义。 B.阴离子吸收作用在离子交换中占主导地位。 C.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胶体数量有关,但是和胶体种类没有多大关系。 D.土壤胶体具有的交换吸收作用使一些养分能保存在土壤中,这就是供肥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