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兰从军》课文原文

《木兰从军》课文原文

《木兰从军》课文原文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木兰从军》课文原文

导读: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子,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三)12《木兰从军》苏教版

12《木兰从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复习 部首查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字典、投影仪、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花木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听动画片歌曲。 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名字征兵父亲年老多病女扮男装胜利将军将士朝廷年龄战袍渡燕山赫赫。 (1)自由读。 (2)思考: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开火车读,及时正音,评价。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教学两个个多音字。 将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 多,谁来说说?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告诉老师, 说说你是怎么查的。 第二课时

古今巾帼英雄的事迹

古今巾帼英雄的事迹 1、妇好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独立的小国。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可能连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兰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真正的花木兰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大举入塞,杀掠甚众。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兰父当往,而年已老迈,弟尚年幼。木兰悯其父老,便替父从征。木兰初为戎卒,以功为小校,后晋升为将军,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驰奔沙场,塞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辄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单于旋退。木兰从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人终不知其为女子。后凯还,天子嘉其功,封尚书郎,不受,恳奏省亲。及拥军还谯,释戎衣,服巾帼,同行者皆骇之。木兰墓位于亳州城东魏村北,冢丘高大,苍松环护,翠竹成林,乡人又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为木兰生日致祭。木兰戍边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顺平县,该地人民为感激木兰的恩德,从汉代起就为其立庙建祠,历经各代,香烟不绝。唐朝乾封元年,木兰被追封为“孝烈将军”。这一年唐高宗偕武则天泰山封禅还朝,路经亳州,朝亳州老君庙和木兰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兰为“孝烈将军”。 3、吕母 吕母(?~公元18),是西汉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的女领袖。她是琅琊海曲(现属日照东港区)人。子吕育,任县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缉捕。王莽新朝天凤元年( 公元14年),吕育因没有按县宰吩咐去惩罚那些交纳不起捐税的百姓,以至于被县宰所杀。吕母满怀悲愤,发誓为儿子报仇。她把家产全部拿出来,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很快拉起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演练兵马,等待时机。天凤四年(公元l7年),吕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称“将军”,率领起义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海曲城。经过一番激战,活捉县宰,将其处死。从此,吕母声名大振,远近贫苦农民纷纷投奔于她。不久,起义军发展到上万人。吕母起义,点燃了反抗王莽统治的火炬,并很快形成席卷全国的燎原之势。天凤五年

二年级语文下册12木兰从军教案苏教版

《木兰从军》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一起读课题。 2、出示词语:(1)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英勇善战赫赫战功胜利回乡文静俊美 (2)将士将军(选拼音) 3、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来介绍花木兰吗? 4、(说得既完整又准确。)据老师了解,当兵打仗是男人的事。木兰是女的,为什么要去从军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木兰所处的那个时代去看一看。 二、品读感悟,体会英雄品质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小朋友打开书P6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木兰从军的原因。 2、交流:你找到木兰从军的原因了吗? (1)(出示:她想:父亲”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这句话只说出了其中一个原因,为了谁啊?应该说是为了她的家人。(板书:为家) (2)你还从哪些句子找到了原因?(出示句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板书:为国)你找得很准。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出示句子,生齐读】 (3)什么叫分忧?【点红:分忧】指名说:分担忧愁。你为别人分担过忧愁吗? 【生1:同学生病的时候我帮他值日。师:帮别人解决困难,这就是分忧。 生2:妈妈上班忙,我帮着做家务。师:你在帮妈妈分担任务,就是分忧。】 3、此时,国有何忧,家有何忧呢?能到课文第二小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吗? (1)国忧:此时,国有何忧? A、交流。【出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齐读。 B、你知道经常是什么意思吗?“经常发生战争”就是“战事不断”。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那段历史吧。 (出示: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犯中原地区,)所以朝廷下达了紧 急征兵的文书。 C、师:此时人民正处于危难中,军情十分紧急,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当时的国忧。(出示:那时候,北方 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指名读。【评价: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当时的军情万分紧急。】 国难当头,谁的朗读能给我们更强烈的感受?再指名读。【评价:你很自信,读得很好。让我们深切地感 受到了当时祖国危难的处境。】 (2)家忧:那家中又有什么困难呢? A、交流。【出示:“一天朝廷下达了”还不够当兵的年龄。”】 B、请小朋友自由读一读,找一找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木兰此时的心情?【点红:焦急万分。】 C、什么叫焦急万分呢?很着急。急得怎么样?那你能读出来吗? D、木兰为了什么事焦急万分?指名说。 1

木兰从军故事

木兰从军故事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被选入初中教材,至今课堂上的朗朗读书声还萦绕在耳旁。 相传在北魏年间,有一个名叫花弧的将军,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回老家养病。花弧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花木莲,二女儿花木兰,最小的孩子是个儿子,名叫花雄。 花木兰从小活泼好动,经常跟谁父亲学习武艺。在木兰十七岁,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武艺也更加精进了,手中一杆枪使得出神入化。 一天,父亲带着木兰姐弟外出狩猎。木兰拉弓射箭,箭无虚发,不一会儿,就射下了好几只大雁,父亲乐得笑眯了

眼。 木兰看看天,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于是对弟弟说:“你这个馋嘴猫。不过,好吧。现在天色也不早了,是该回家了,母亲和姐姐还在家等我们呢。”于是花弧收拾好物品,带着两个孩子,提着猎获的大雁回家去了。 当他们进入家门不久,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木兰的父亲猛地一惊,心想:“最近听说朝廷要打仗,难道是战书来了?” 果然,战马在花家门前停下,送书信的人高喊:“花弧!花弧快接战书!” 花弧赶紧迎上去,颤抖着双手接过战书。送书信的人嘱咐花弧早做准备,然后又跃上战马,急促地奔向了远方。 木兰接过父亲手中的战书问:“爹爹又要重返沙场?”“可是父亲的伤还没全好啊。又上了年纪,能不能不去啊?”有时候连走路都有点跛脚。这样的身体上战场别说杀敌立功了,明摆着是去送死。 几天过后,战书就不断地传来,花弧一家愁得连饭都吃不下了。木兰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难受极了。怎么才能让爹爹不去打仗呢?木兰思前想后,最后毅然决定:自己要替父从军! 第二天一大早,木兰悄悄出了门。她买回一匹白马,配上新马鞍,又买了一身盔甲,女扮男装穿戴整齐后,回到了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木兰从军》是由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课文刚开始就介绍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原因;接着写她在多年的征战中奋勇杀敌,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写她胜利回乡后,将士们才惊讶地发现花将军原来是个文静俊美的姑娘,树立一个“巾帼不让须眉”女英雄的形象,赞扬了花木兰爱国爱家、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 设计理念:花木兰是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身上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是人们学习的爱国典范,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努力围绕“女英雄”这个文眼出发,从分析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前因、过程以及后果出发,设计了以下环节:一、课题导入,复习字词;二、赏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木兰爱国爱家之情。①理解国之忧②理解家之忧;三、品析课文留白处,丰富人物形象;四、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瞻仰女英雄的风采;五、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比中显本色;六、总结课文,深化文旨;七、延伸课外赞英雄。从而是女英雄的形象更丰满,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木兰的壮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通过“紧急、焦急万分、理应、赫赫战功”等词语的理解,明白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前因后果。 3. 学习花木兰爱国爱家、勇敢顽强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 播放战争影片片段,创设战火连天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抓住“紧急、焦急万分”等词语朗读课文,体会国将破家将亡的危急。 2. 利用课文的留白处,通过抓住“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开展小组讨论,说一说花木兰是个怎样的说服家人的? 3、通过对“披、跨、渡、过”动词比较理解,感受女英雄花木兰的英勇顽强的伟大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花木兰爱亲人、爱祖国、勇敢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花木兰身上爱国爱家、英勇顽强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复习字词。 1、读课题,谈人物。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二课《木兰从军》。(齐读课题)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你觉得木兰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2、温习词语,清除“拦路虎”。出示词语: 战袍理应父亲弟弟征兵朝廷胜利将士燕山将军渡河女扮男装赫赫战功焦急万分年老多病 二、赏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木兰爱国爱家之情。 过渡语:古代常有“从来便是女子不如男”的说法,人们都认为女子比较柔弱,应当整天呆在家里做刺绣类的轻巧的事,更不能经常抛头露面,此外,国家也规定女子不可以参军打仗了。但是,木兰却要违背常理、违反国法去参军,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 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花木兰为什么要从军? 2. 出示句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指名读) ①理解“理应”和“分忧”词义。(“理应”的近义词是“应当、应该”,“分忧”可以从拆分字义再整合的方法,即分担忧愁)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木兰从军》课文原文阅读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课文] 12 木兰从军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换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冀教版第三册课文] 29 木兰从军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她从小跟着父亲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父亲接到一份公文,要他出征打仗。木兰想: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为了国家应该去打仗,还是我来代替爸爸上战场吧!” 木兰说服了全家,穿上战袍,装扮成小伙子,告别了家乡和亲人,随着大军到边疆打仗去了。 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 战争结束了,木兰回到了家乡。她脱下战袍,又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前来探望木兰的将士们都惊呆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那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年青的姑娘! ---------------------- 兰武艺战份征龄为 代袍扮随持功束探 ---------------------- ●朗读课文。 ●把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童1:我会讲花木兰的故事。 童2:我来唱段豫剧《花木兰》。 ●写一写。 兰艺战份征代扮束 [鄂教版第七册课文] 23 木兰从军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朝廷不断下达紧急征兵的文书。 一天,木兰姑娘走在大街上,见许多人围在高墙前,指指点点地议论着一张布告。木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课文及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课文及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 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子,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教案】 教学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在课下老师了解到许多同学喜欢听故事,今天我就请一位同学把《木兰从军》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好不好? 2、学生讲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

2、师:花木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学生思考发言。 三、再读课文,阅读理解,指导朗读。 1、师:你最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能说一说理由吗? 2、学生自读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生朗读,说理由。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并板书。 第二段联系《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注意体会木兰的“思想矛盾,心情复杂”,读出木兰最初的矛盾和做出决定后的’坚定、果敢。 第四段联系唐诗《从军行》、《出塞》、《凉州词》引导学生构想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 第五段中,教师点拨: 如果你是和木兰出生入死十二年的将士,看到一身女儿装的花将军,你会是什么表情?为什么惊呆?后来又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佩服? 引导学生带着既惊讶又佩服的感情读。 1、按照板书梳理木兰的成长过程。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指名读课文,同学评价。 四、引导评价,鼓励多角度思考: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 1、你还知道我国历还有哪些女英雄? 2、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深得大家的喜爱。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来传唱、歌颂她。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由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选段。(播放豫剧《花木兰》) 3、这篇课文是由我国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诗》改编的,在课下有的同学找了资料,许多同学已经会读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木兰诗》。(出示《木兰诗》课件) 六、选择性作业: 1、喜欢《木兰诗》吗?那就背一背吧! 2、搜集女英雄的资料,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木兰从军1苏教版

教学要求: 1. 进一步认识花木兰是一个女英雄。 1. 想象木兰说服家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 学习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木兰为国家分忧的品质。 教学难点: 想象木兰说服家人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课件出示词语。 (1)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木兰从军》,老师下面就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这些生字? (2)出示词语: 征兵年老多病女扮男装从军过燕山渡黄河赫赫战功胜利将士将军 ①老师先来找一组同学把词语读一读,我们来开火车读,哪组小朋友愿意试一试? ②同学们真棒!老师决定要增加一点难度!谁能在这些词里面选一到二个词语说一句话,说得内容要和课文有关。谁来挑战一下?(视具体情况,若学生不能理解,则给出示范:老师先来选两个吧,我选“将军”、“将士”。木兰回乡后,将士们来看望她,却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是一个文静俊美的姑娘!) 大家都说的很好。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上面有父亲的名字。可他年老多病,不能出征,弟弟年龄不够,于是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多年的征战中,她立下赫赫战功。战争结束,木兰回乡后,将士们来看望她,却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是一个文静俊美的姑娘! 二、走进英雄,揣摩人物。 大家看来都掌握的非常棒!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通过上一节课,我们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女英雄。英雄是非常了不起的,更何况是一位女英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花木兰,用心去感受这位了不起的女英雄。 1. 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①木兰为什么要从军?②为什么要女扮男

二年级下册语文木兰从军教案

二年级下册语文木兰从军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复习部首查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 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字典、投影仪、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花木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听动画片歌曲。

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名字征兵父亲年老多病女扮男装胜利将军将士朝廷年龄战袍渡燕山赫赫。 (1)自由读。 (2)思考: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开火车读,及时正音,评价。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教学两个个多音字。 将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告诉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查的。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女英雄,名叫木兰(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从军”就是替父当兵。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3、设疑。 (1)木兰为什么要从军? (2)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快打开书本找找原因。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你找到木兰从军的原因了吗? 2、根据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1)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呀,情况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要——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指名读。 (2)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是——焦急万分,谁来读好它?(指名读)她急什么我不太明白?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文书,那请你们是支持父亲去,还是反对他去呢?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家”和“国”两方面来思考)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课文及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2课《木兰从军》课文及 教案 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子,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木兰胜利回乡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教案】 教学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木兰爱亲人、爱国家和勇敢、刚毅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在课下老师了解到许多同学喜欢听故事,今天我就请一位同学把《木兰从军》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好不好? 2、学生讲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读课文。 2、师:花木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学生思考发言。 三、再读课文,阅读理解,指导朗读。 1、师:你最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能说一说理由吗? 2、学生自读喜欢的段落。 3、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学生朗读,说理由。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出示课件并板书。 第二段联系《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注意体会木兰的“思想矛盾,心情复杂”,读出

木兰最初的矛盾和做出决定后的坚定、果敢。 第四段联系唐诗《从军行》、《出塞》、《凉州词》引导学生构想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善战。 第五段中,教师点拨: 如果你是和木兰出生入死十二年的将士,看到一身女儿装的花将军,你会是什么表情?为什么惊呆?后来又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佩服? 引导学生带着既惊讶又佩服的感情读。 1、按照板书梳理木兰的成长过程。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指名读课文,同学评价。 四、引导评价,鼓励多角度思考: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 1、你还知道我国历还有哪些女英雄? 2、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深得大家的喜爱。大家通过各种形式来传唱、歌颂她。下面我们来听一听由豫剧演员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选段。(播放豫剧《花木兰》) 3、这篇课文是由我国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诗》改编的,在课下有的同学找了资料,许多同学已经会读了,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木兰诗》。(出示《木兰诗》课件) 六、选择性作业: 1、喜欢《木兰诗》吗?那就背一背吧! 2、搜集女英雄的资料,开一个小小故事会。 3、把花木兰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4、喜欢唱歌的同学学一学豫剧《花木兰》吧!

语文木兰诗教案

语文木兰诗教案 人教版语文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着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木兰从军 教案

木兰从军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通过学课文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人物,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还记不记得?(著名京剧大师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回故乡探望母亲的大元帅是)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 2、出示图一:图上这位姑娘,你们认识吗?对,她就是花木兰。 3、出示图二:这幅图上的大将军又是谁呢?对,也是花木兰。教师板书:木兰 4、质疑:小朋友,这两幅图上的都是花木兰,你看到这儿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5、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而且木兰形象被搬上美国银幕,动画片《花木兰》轰动欧美。一个文静的姑娘怎么变成一个威武的大将军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12课《木兰从军》,了解花木兰的传奇故事。 6、(板书课题)木兰从军,齐读 7、解题:木兰从军的从是什么意思呢?请你选择。 A.跟随 B.顺从 C.参加 D.次要的 8、木兰从军的从是参加的意思。谁来说说木兰从军的意思。 9.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呢? 二、初读指导 1、听录音,看课文动画 老师经常说: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里,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边听边看,一会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1)看课文动画。 (2)学生交流。 2、自读课文 小朋友听得认真,收获也真不少,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呢。把书翻到63页,听清要求。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屏显: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长句子。 二读课文,画下生词,标出小节号。 3、检查: (1)生字: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读好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课文中的生字娃娃已经来到大屏幕上了,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a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些生字中有一种读音特别多?(后鼻音) b、同学们,你发现这里的多音字了吗?你能来做小老师,教一教大家吗? c、老师也想提醒一下大家。 燕山:山的名字,燕山在河北省北部,燕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读第四声时用法很多,你能说一说吗? 将士:将读第四声;将军:将读第一声。 d读好了后鼻音能让我们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请小小组开火车读,哪列小火车先来。

木兰从军的故事

木兰从军的故事 北魏年间,有一个名叫花弧的将军,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回老家养病。花弧有三个孩子,大女儿花木莲,二女儿花木兰,最小的孩子是个儿子,名叫花雄。 花木兰从小活泼好动,缠着父亲学了不少武艺。她天天苦练功夫,渐渐地,连父亲花弧也不是她的对手了。 这年,木兰十七岁,长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武艺也更加精进了,手中一杆枪使得出神入化。 一天,父亲带着木兰姐弟外出狩猎。木兰拉弓射箭,箭无虚发,不一会儿,就射下了好几只大雁。花弧乐得笑眯了眼,小儿子花雄也乐呵呵地跟在姐姐后面捡大雁。 有了大雁,弟弟花雄又嚷着要吃鱼,于是花弧又带着他和木兰来到河边钓鱼。他们坐在河岸上,一边钓着鱼,一边欣赏着河岸的景色,不一会儿,鱼儿就上钩了。“呵!这可真是一条大的鱼啊!”花弧看着钓上来鱼,乐呵呵地说。 花雄见了,也开心地说道:“我们快拿回家去,让木兰姐姐给我们做好吃的鱼肉吧!” 木兰看看天,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于是笑眯眯地对弟弟说:“你这个馋嘴猫。不过,好吧。现在天色也不早了,是该回家了,母亲和姐姐还在家等我们呢。”于是花弧收拾好渔具,带着两个孩子,提着猎获的大雁和鱼回家去了。他们刚走到村口,妻子袁氏和大女儿花木莲就出来迎接了,一家人说说笑笑地往家走。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花弧心中猛地一惊,心想:“最近听说朝廷要和柔然人打仗,难道是战书来了?” 果然,战马在花家门前停下,送书信的人高喊:“花弧!花弧快接战书!” 花弧赶紧迎上去,颤抖着双手接过战书。送书信的人嘱咐花弧早做准备,然后又跃上战马,急促地奔向了远方。 “爹爹,柔然人真的要攻打我们北魏了吗?”木兰接过父亲手中的战书问。 “是啊。”花弧喃喃地说,“爹爹我又要重返沙场了。” “可你的伤还没全好啊。”妻子袁氏担心地说,“再说你这么多年都没打过仗了,又上了年纪,能不能不去啊?”

二下语文木兰从军教学实录

二下语文木兰从军教学实录 二下语文木兰从军教学实录1 一、导入新课、质疑课题。 师:这节课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木兰从军》,来,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字写的要端端正正,做人也应该这样。 齐读课题(进行齐读指导。)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木兰是谁? 生2:木兰去哪里从军? 生3:木兰为什么去从军? …… 二、读文识字,理解词义: 师:好,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生:问同学、问老师、借助拼音、等。

师:这些都是很好的识字方法,,现在就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学生按要求读文识字。) 师:通过读课文,这些问题你弄明白了吗? 学生读文后谈自己解决的问题: 生1:我知道了木兰是谁?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 生2:我知道了木兰去哪里从军?她去边疆打仗去了。 生3:我知道了木兰为什么去从军?因为爸爸年老多病,无法出征;弟弟年幼,还不到当兵的年龄。为了国家应该去打仗。 生:…… 师:你们真棒!这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这些问题,那词语认识了吗? (学生齐答:认识了。) 师:你们看!(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谁会读? (指名学生读。) 师:(出示去掉拼音后的词语。)现在还会吗? (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师:都想读,那我们玩一个“开火车”的游戏吧,每一竖排就是一列火车,看哪列火车先开起来? (指一列火车。) 师:全读对了,“优秀火车队”的称号奖给你们! (再开两列。) 师: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那有没有不懂的? 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共同理解。 生:老师我不知道“一身好武艺”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指名回答) 生2:“一身好武艺”就是有一身好功夫。 生3:就是他的功夫特别好。 师:说的对!现在我们都来读一读含有“一身好武艺”的句子,(学生读)想:木兰有“一身好武艺”他都可能有什么武艺呢? 生:骑马、射箭、摔交…… 生1:老师我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意思? 生2:老师我知道,“战争”就是两个军队在一起打仗。 师问生1: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木兰从军

《12、木兰从军》 高新区后柘小学刘月桂 【教材分析】 《木兰从军》是一篇家喻户晓、传诵不衰的历史传说故事,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替父从军、爱家爱国的英雄形象。本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及发展想象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作者是怎样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呢?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形象:一是朝廷紧急征兵与父老弟幼的矛盾,二是理应为国分忧和身为女子的矛盾。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也掌握了的一定的识字方法。 2、孩子对于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乐于表演朗读;孩子的思维也很活跃,有一定的方法基础;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们通过学习,在朗读中感悟情感,学习知识。 【教师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能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学生学习目标】 1、我能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我能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学习任务: 一、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位女英雄? 二、认真书写生字。 【教具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直接导入:

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谁还记得“从”的意思? 生:参加。 师:那么木兰从军的意思就是,一起说—— 生:木兰参加军队,齐读课题。 2、明确目标: 师: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能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3、预期效果:上节课我们通过认真读书,仔细思考,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你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解决呢?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自然过渡到第二课时的学习活动中。) 二、民主导学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穿越时光隧道走近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1、任务呈现:花木兰为什么去从军? 学习提示: 1、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你对战争有怎样的认识? 2、木兰家收到这份征兵文书后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3、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示自读并思考,然后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观察并侧耳倾听,沟通,收集信息。 【设计意图】给出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代替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逐段地给学生讲解。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示交流:(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哪个小组同学愿意进行交流?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那是北魏末年,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战争非常危险,百姓不能安居乐业。

(完整word)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1、古诗两首 《春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蚕姑娘 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 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又黄又瘦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黄衣裳。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又白又嫩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胖。 又白又胖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亮。 睡了四回的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就爬到蚕山上,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茧子里面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 3、月亮湾 我的家在月亮湾,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 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 村子的后面是山。山坡上有一片茶树。茶园里不时飘来采茶姑娘欢快的笑声。 4、快乐的节日 小鸟在前面带路, 风儿吹着我们。 我们像春天一样, 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 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 像朵朵花儿开放。 花儿向我们点头, 白杨树哗啦啦地响。 它们同美丽的小鸟,

花木兰的故事

花木兰的故事 据说花木兰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欢练武。花木兰的父亲以前是一位军人,从小就把木兰当男孩来培养。木兰十来岁时,他就常带木兰到村外小河边练武,骑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时间,木兰还喜欢看父亲的旧兵书。 北魏经过孝文帝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但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纪又小,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队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木兰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12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只要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好好地去孝敬父母。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迪斯尼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一射雁的姑娘 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哗啦啦地落下了许多。爬在树上玩耍的牧童,看见天色不早,赶忙从树上滑下来,牵着牛回家去了。蔚蓝的天空,渐渐暗了下来。这时,远远的天边,有一群雁,一字儿并排着飞过,它们飞得很快,大概正赶着飞去暖和的南方过冬吧。忽然,嗖的一声,一枝箭直向雁群射去,有只负伤的雁,从高空掉了下来。"姐姐,我去捡!"大树下,有个八九岁的小男孩,一边喊,一边跑进不远的草堆,他在草堆里找了一会儿,便提着一只雁往回跑。"姐姐,你真行,射中的都是大肥雁!"大树下,站了个十八岁的姑娘。鹅蛋脸,长长的眉毛,直挺的鼻子,红红的小嘴,是个清秀的姑娘。但她个子高高的,手里拿着弓,背上背着箭袋,威风凛凛,却文像个英俊的男子汉。这时,她对跑过来的小男孩说:"聪儿,天晚了,我们回去吧。"说着拉了小男孩,朝山脚的一幢小平房走去。 这姑娘姓花叫木兰,小男孩是她的弟弟,叫聪儿,他们和爸爸妈妈还有一个姐姐,住在山脚下。爸爸叫花弧,曾经做过大将军,自从隋朝统一天下以后,他便解甲还乡,带看妻子儿女,过着简朴的农家生活。"聪儿,瞧!爸爸回来了。"木兰的手指指向不远的田垅,那儿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农夫,正慢慢走来。"爸爸,"聪儿飞奔到爸爸面前,举起手上几只雁。"爸爸,你看,这都是姐姐射的。""爸爸,你回来啦,"这时,木兰也已经走到爸爸跟前。"唔,

二年级语文下《木兰从军》赏析

二年级语文下《木兰从军》赏析 那么,作者是怎样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呢?打开课文便可发现,作者落笔交代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女英雄,这就为下面的具体描写定下基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感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英雄形象: 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英雄形象 我国古代的北方,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处身于如此年代的木兰,面临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一是朝廷紧急征兵与父老弟幼的矛盾。战事发生,朝廷征兵,紧急二字表明了情势需要,刻不容缓。然而父亲年老多病,惟以出征;弟弟年纪幼小,还不够当兵年龄。这是一个尖锐矛盾,难怪木兰看到列有父亲名字的征兵文书,内心焦急万分了。 二是理应为国分忧和身为女子的矛盾。应征入伍,当兵打仗,在当时是男儿的义务,女孩子家一般留守家园,不在征召之列。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女孩子在国家忧患之际,又岂能袖手旁观呢?这无疑是尖锐矛盾。 烈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作者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刻画木兰形象,突出了木兰挺身而出,代父从军,表现了她顾惜老父的孝心、体恤小弟的爱心、为国分忧的忠心,在读者面前树立了一个奇女子的动人形象了。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塑造英雄形象

木兰克服了种种矛盾,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了,她是怎样走向战场,挥戈上阵的呢? 作者详写了她奔赴前线的过程。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文书,表明了军情紧急,刻不容缓,木兰告别了亲人之后,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前线。这里,精心提炼了一系列动词,披跨渡过,揭示了木兰奔赴前线的全过程,表现了木兰随同大军跋山涉水,行动迅捷,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是毫不逊色于男儿,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木兰身披战袍,横跨战马,置身于浩浩军列中的英雄形象不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吗? 作者略写了作战情况,只以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句轻轻一点,但内涵十分丰富,启迪读者的联想多年征战,时间长,战况烈,对于一个女孩子又谈何容易!但是木兰不仅没有半途被拖垮,也没有丧于敌手,而且立下赫赫战功,可见她多么坚强不屈,英勇善战,为国二字揭示了她的爱国热忱,字里行间不是映现了她驰骋疆场、跃马杀敌的飒爽英姿了吗?[ 在平静的和平生活中塑造英雄形象 战争结束了,立下赫赫战功的木兰又会怎样呢?据古代诗文记载,朝廷要给她尚书郎的高官,要给她百千强的赏赐,但是木兰一一辞谢,回到故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八课《木兰诗》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木兰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情味。 2.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木兰的精神。 3.赏析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详细得当的写作特点。 5.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学习重难点】 1.赏析木兰人物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主探究 (一)预习提示: 木兰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多次改编为戏曲、电影等艺术形式,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北朝民歌《木兰诗》。借助注释,阅读课文,熟悉这首民歌讲述的故事。 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她的儿女情怀。学习时注意从这两方面把握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二)预习检测 1.预习任务:熟读《木兰诗》(3-5遍),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完成情况:是否完成?()已读几遍?()完成程度?()字词音义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疑问或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字词检测 机杼()可汗()鞍鞯()辔头()燕山()鸣溅溅()鸣啾啾()胡骑()戎机()金柝()著( ) 傍地走()3.口头复述故事。 完成情况:是否完成?()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_______(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写战争激烈持久的句子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5.资料链接 (一)作品简介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