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

比较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从研究领域说,重点是教育制度和基本的教育问题;从研究时间上说,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为中心:从研究空间来说,是以世界各国的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2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
3比较教育研究的分类:A区域研究(整体研究和局部研究):是分析一个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B问题研究(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
4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调查法 文献法 比较法 分析法
第二章 比较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1、19世纪为比较教育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学科的倡导阶段,方法上的特征是访问与借鉴;
2、第一个提出比较概念的是朱利安
3、康德尔是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家,1933年发表《比较教育》。其比较教育论著体现出三种主要目的:1报导--描述的目的 (他向读者提供各国教育制度的情报,并按问题把事实加以分类) 2历史--功能的目的(不仅要描述事实,而且要说明特征)3借鉴,改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进本国的教育制度和培养对“民主”制度的忠诚)
4、因素分析法: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5、汉斯在1949年发表的《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一书中,分析决定各国教育的因素有三:自然的因素 宗教的因素 世俗的因素 。
第五章 日本教育
1 、1872年颁布《学制》,成为日本现代教育的开端
2、日本教育特点:
(1)东西方教育的混合。日本属于东边文化圈,但其现代化过程中,日本吸收西方文化及其教育改造本国教育,使得其教育具有东西方合一的性质。
(2)系统的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各国教育形式兼备,教育发达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质量较高,但在尖端科技和基础理论研发领域与欧美有一定差异。
(3)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指导。在长期立法实践中,日本汲取了欧美的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国情,自上而下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育法体系
(4)国家重视教育,强调政府行为,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5)教育成为国家现代化的工具,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成为改变社会成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工具。
3、发展终身学习,是8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90年代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六章 法国教育
1.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
A. 郎之万瓦隆计划首次提出了“教育民

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B. 1959年的改革,教学内容进一步现代化,初中前两年的统一是由双轨制走向单轨制的重要一步。
C. 1968年的改革,法国颁布《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大学“ 自治、多学科、民主参与”三原则。
D. 1975年改革,完成了义务教育有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的决定性的一步。
2.法国大学和大学校的不同
1) 办学目的不同,大学培养高级人才,属于普及性高级人才:大学校培养高级官员、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属于专门学科大学。
2) 性质不同,大学属于综合性大学,大学校属于专门学科大学,集中在商业管理 、师范、军事等专业。
3) 入学条件不同,大学凡持有高中毕业会考文凭或同等学历即可,就进免试入学,入校比例达7%,大学校从专门毕业班中招生,入学必须组经过难度很大的考试,招生人数少。
4) 教学安排不同,大学分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基础课(2年)第二阶段专门化(2年),第三阶段,深造和从事科学研究,相当研究生阶段;大学校,个学校差异很大,有的专业设几种,有的先上公共基础课,然后再分专业,学制大多3年,大多不设学科制,要求重实际运用。
3. 法国是最早出现有近代气息的师范教育国家。
第七章 德国教育
1、德国队近现代教育的贡献
(1)、在义务教育方面,早在16世纪后半期一些公国就开始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至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2)、1794年,普鲁士一法令形式把教育机构收归为国家机构,其他各公国也纷纷效法,使德国成为西方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的国家。
(3)、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德国率先建立时刻中学,成为西欧文实分科的开始。
(4)、洪堡改革结束了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学术轨和职业轨。
(5)、柏林大学强调学术自由,教学与科学研究统一成为欧美近现代大学的办学风格。
(6)、师范教育实行两个阶段训练制度高级学习阶段和见习阶段。
(7)、职业教育实行双重训练制。
2、德国基础学校的学生每学期取得一次学业成绩证书,记分为六级制,1分为最好,6分为最差,4分为及格。
3、双重训练制度,一般是初级中学毕业生通过一定的途径在企业找到了训练位置,接受偏重训练实践的职业训练,并同时必须在职业学校接受基础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教育,学生在学习三年左右后通过文化考核和职业实践获得毕业资格,就可以进入职业生活,或升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继续学习。
第九章 英国教育
1、《1944年教育法》与《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比较.
1944年

,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其内容是:①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②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③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④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备。《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为战后英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总的法律框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英国自此确立了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其次,双轨制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8年教育改革法》被认为是继《1944年教育法》之后战后英国最重要的一部教育法。其最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是推行国家统一课程。该法规定:在义务教育期间,学生必须学习国家统一课程,包括10门基础课。此外该法还规定为每门国家课程制定统一的成绩目标和教学大纲,并在7、11、14和16岁时分别对学生进行全国性评估,包括国家规定的考试。国家统一课程的颁布,在英国历史上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了学校的基本教学内容,使英国学校课程走向统一。
2、继续(义务后)教育行政体制:根据《1944》年教育法,地方教育当局负责向超过义务教育年限的青年提供继续教育,并接受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因此,最初继续教育机构的设立、教师的聘任及设备的购置均由地方负责。
3、英国两套学术系统有什么不同?
英国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个成体系,互不相同。
1) 私立性质的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独立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这类学校不受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地方教育当局的官方补助,收费较高。
2) 公立教育制度和独立学校系统各自为政,前者在经费、课程和质量方面受政府控制,而后者则完全独立。
3) 私立学校一般师资优,设备精,教育质量高,大部分学生升入牛津剑桥,公立学校升入牛津剑桥比例较低。
4) 私立学校招收上层及贵族阶级子女,规模不大,寄宿制,盛行古典主义,后增加自然科学,公立学校招收一般公民子女。
3英国自1988年后发生你哪些重大变化?
1) 1988年设立国家统一课程,提出统一的长期目标和大纲,改变了过去教学中的随意性。
2) 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事物的干预,通过改变政府财政拨款方式,运用经济杠杆对高校的行为进行调节,达到对高等教育控制的目的。A鼓励高校多渠道开辟经济来源b改变政府对高校财政拨款方式,引入市场方

式全盘实施市场化改革。
3) 16到19岁时英国义务教育的一个分流阶段,使英国16到19岁青年的教育和训练更加全面和灵活。
4) 政府通过拨款统一课程,统一教学目标,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干预和控制。
5) 对公立教育进行私有化改革措施。
第十章 美国教育
1生计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是1971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提出的,也称马兰计划。该计划以职业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中去。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使普通学校中的学生学习职业上的知识技能,了解职业生活。
2州教育行政:州政府的教育责权,来自于州宪法,也来自于州立法机关和法院。州长在各州教育的领导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可以通过立法、预算或借兼任州教育委员会委员来控制教育发展方向,制定教育政策,任命教育人员。实际上州长对教育握有大权。
3美国学校教育制度特点:1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相结合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4美国教育的特点;地方教育自主 ;社会团体参与 ;多元文化兼容 ;办学形式灵活 ;大众教育与天才教育结合 。
5、 1991年4月布什总统又签发了为落实教育目标而制定的《美国2000年的战略目标》,里面包含6项“国家教育目标”。
6、克林顿总统签署的《美国教育改革法》,里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了2000要达到的八大目标。
第十二章 义务教育
1现代义务教育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通过法律形式,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并要求国家、社会和家长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制度特点有三,强制性、普遍性和采取学校教育形式。
2义务教育的基本经验
(1)认清意义是事实义务教育的首要条件
(2)教育立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
(3)免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
(4))筹措必需经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经济保障。中国将采取以下的方针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第一是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方针,第二是确保教育经费的增长。
(5)培训足够合格教师是保证义务教育成功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采以下措施:1建了和发展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合格教师2重视教师在职进修,提高教师水平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6)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是实施义务教育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十三章 中小学教育
1、自五十年代末起,西欧各国纷纷进行了中等教育综合化改革,主要措施是取消或合并原有的培养目标各异的中等教育机构,以单一的,综合的教育机构取而

代之。体现教育机会均等。
2、世界高中教育模式:学校教育模式 双元模式 混合模式
3、特许学校:美国的特许学校是对现有的公里的中小学进行改造的结果,它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制定在招生、办学质量、财务等方面的标准,以此换取办学经费,目的是促使中小学提高办学质量。
4、拉卡斯归纳的四种教学方法:呈现 实践 发现 强化
第十五章 高等教育
5、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普遍从尖子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众化);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社会化);国际性与民族性交相辉映(国际化);个性化成为重要办学方针(个性化)。
第十六章 教师教育
3各国中国小学继续教育模式:课程中心模式(以上课为主);教学法研讨模式;远距离模式(远程教育);学校本位模式(以学校为主)。
4、目前国际上两种主要的教师办学模式:
(一)学术倾向型的、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办学模式:高校为本的教师教育办学模式是以高等教育机构(指综合性大学或高等师范院校)为基地,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训和教师入职和职后培训,它满足了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教师的需要,使教师教育出现了高学历化的发展趋势。从教师教育的发展过程看,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一个分级、分层到最终在大学确立教师教育地位的过程。最初建立的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教育,其后出现了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再后高等师范教育又取代了中等师范培养小学。
(二)学术与实践结合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尽管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办学模式仍然是各国教师教育的主流,但80年代以来,美英等国掀起的中小学校与大学合作的教师教育办学模式被公认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大学与中小学校相结合的教师教育办学模式。当然这种办学模式还是以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典型代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