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哲学考题

科学技术哲学考题

科学技术哲学考题
科学技术哲学考题

题目:

1.试述中国传统自然观与古希腊朴素自然观及其比较。

2.试述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内在与外在动力。

3.结合自己(或单位)的工作实际,分析工程技术研究及其基本过程,分析工程技术研究选题及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4.试诉科学思维方法与创造性思维。

5.运用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法。6.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论述工程师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7.论述哲学对工程技术工作的价值。

8.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指出:“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很少是通过逐渐赢得人心和扭转反对者观念来得以普及的……实际情况是,反对它的人逐渐死光了,新一代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它。”据此,你如何看待一个科学理论取代另一个科学理论?

9.谈谈技术评估的作用。

10.试分析工程造假与科学不端的异同。

答案:

1.试述中国传统自然观与古希腊朴素自然观及其比较。

答:中国传统自然观是指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自然现象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并对中国几千年来的自然观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构成的具有历史范畴的思想体系。“自然”一词,在中国古代有自在当然、自然而然的意思。在战国时期《庄子·应帝王》篇中,有对“自然”的描述。说:“南海之帝为悠,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地为浑沌。悠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悠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在庄子思想中,“自然”运行而有德,当然而生,随运而化,不主故常;而且,“自然”还与“德”的社会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然”并非纯粹的客观物质现象,体现的是天道的运行,涉及人道的问题。这是老庄一派的自然观。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道与自然之合一、浑化。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尤其是当社会混乱的时期,古人往往在山水自然之中,获得精神的寄托。另外,在中国古代传统自然观之中,还有一种“人定胜天”的自然观。荀子认为,“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即可“制天命而用之”,后人多理解为人定可征服自然之意。而且,据《左传》记载,曾有彗星见于辰之西,大夫裨灶向郑相子产说,宋、卫、陈、郑四国将同日有火灾,只有用瓘斝玉瓒等祈禳,才能免除。子产以为天灾流行,决不是玉器所能祈禳的。他说:“天道远,人道迩,裨灶何以能逆料天道呢?分明是无稽之谈。”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时期,时人都认识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以及“天道”不可逆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文人的自然观还包含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天道”自然是变化循环的,而非静止不动的。《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反者,道之动。”《中庸》也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的“致中和”,就是通过肯定与否定的矛盾运动,而最后达到“中和”的境界。

古希腊时期形成的朴素自然观,是当时哲学家关于自然的各种看法。清理各种朴素自

然观,主要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倾向。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的自然观,主要是把自然归结为某种神秘的理念或者数。如柏拉图提出著名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他认为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客观的物质,一切不过是“理念”的影子。还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万物由“数”组成,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数虽然是无形的,但却能由心灵体会,数统治着一切,任何事物和现象都体现着某种数学关系,没有数便不能解释和认识一切。另外一派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的自然观往往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地水火风等具体的感性物质。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学派等人。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大多数唯物主义哲学家认识到物质本原固有的内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

因为地理、文化等方面背景的差异,中国传统自然观与古希腊朴素自然观存在重大差距。中国的传统自然观虽然也有为人服务的实用主义,但主要强调的则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国传统自然观将人置于大自然中,认为人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大自然是平等的。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融入自然,复归自然”都是这种平等思想的体现。正是基于这种自然观,中国人发展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而非征服,平等而非奴役的关系。在这些对自然万物的关爱背后,则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这一点我们在王阳明的著作中可见一斑:“夫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乌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乌兽而为一体也。乌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怜悯之心焉,是其仁之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于瓦石而为一体也。”

但是,古希腊朴素自然观则是截然不同的。古希腊很多哲学家的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由人类支配的,人类是大自然的管理者。大自然是附属于人类而存在的。他们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信念,即人类是被放置在一个支配自然界其它部分的位置之上,自然界的其它部分从属于人类。色诺芬在《回忆录》中借苏格拉底的口说出人的所有的东西都有其目的,而众神也为了人的利益而精心安排了所有的事物。自然界中的低级动物完全是为了人的缘故才产生出来和生长着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争辩说:“各种植物是为了各种动物而生长出来的。现在,如果说大自然把所有的事物都完成了,没有任何事物是无益的,那么推论出来的结论就是:她(大自然)是为了人的缘故才创造出了各种动物。在其后到来的基督教时代,人们认为是上帝赐予了人类支配自然界的权利。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的第二点则体现在人对大自然所呈现的美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未经改造的大自然,诸如大山与森林,在人们的眼中从来都是神秘的,恐怖的,是妖魔鬼怪的寓所和祭坛。人们总是远离这些原始的大自然。古希腊时期,人们很少欣赏自然美,因为古希腊人不认为自然会给予人比社会更多的知识。柏拉图在《斐德若》中记载有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斐德若散步的故事。苏格拉底为郊外的风景所迷醉,显得非常高兴,斐德若问:“您从未出过城门吗?”苏格拉底说:“确实如此,我亲爱的朋友,我希望你知道了其中的缘故后会谅解我。因为我是一个好学的人,而田园草木不能让我学得什么,能让我学得一些东西的是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民。”这个故事说明,“在古希腊,自然界并没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西方的绘画作品也多以人物画为主,人物多来自希腊、罗马神话;而中国传统绘画多以花乌鱼虫或山水为主,即使是少量的人物画,也多以山水为背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与古希腊朴素自然观的巨大差异。

2.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论述工程师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冯卡门教授曾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工程师为谁创造、创造怎样的世界以及如何创造,这些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发明、创造和应用能力日益增强的工程师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也与时俱进。由过去要求“把工程做好”到今天要求“做好的工程”。因此,工程师的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干预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过度干预产生的后果也越来越危险。工程师作为专业知识的拥有者,直接主持着人类大大小小的工程活动,其影响范围之大、意义之深远是空前的。因此,社会对工程师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责任意识,这是一种以未来的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或前瞻性的责任,它要求工程师不仅要对自己当前的行为负责,还要对未来负责;不仅要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还要对不可预测的后果负责。

今天,掌握着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对其工程实践的社会后果一般来说是心知肚明的。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对其行为后果承担责任。对于有责任感的工程师来说,工程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两者相互冲突之时,学术价值必须让位予社会价值,让位于道义责任。若发现其工程活动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就应停止进行。汉斯-乔纳斯认为,责任的存在具备三个条件: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的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

随着工程师对社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也相应会越来越重。正如亨利加士利·普鲁特所指出的,“工程师,而不是其他人,将指引人类前进。而工程师要履行社会责任,就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人认为,高等学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在培养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方面不仅责无旁贷,而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工程师还具有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和引导作用。

3.谈谈技术评估的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技术成了人们发展生产、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但是,盲目、放任地应用技术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比如十九世纪20年代,汽车逐渐代替马车,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使用汽车,它既给人类带来了舒适和便利,又使人们面临着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石油危机、废气污染、利用汽车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面对这类复杂的技术应用所产生的问题,传统的决策管理方法已无能为力。因此,技术评估的决策方法应运而生,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很快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使用技术评估可以分析并预测某项技术的升发应用对社会及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响,把可能产生的、难于认识到的不良后果揭示出来,从经济、文化、教育、法律、伦理、安全和福利等不同角度,对这项技术可能带来的利弊进行综合评价和整体权衡,为决策机构提供全面的知识信息和科学合理的建议。

技术评估应用到宏观投资决策中,可以向决策者提供全方位的评估方案和发展预测分析,对于优化宏观投资决策有着相当突出的作用和意义。技术评估却可以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心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知识,对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功效做出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为宏观投资决策者提供详尽的信息和选择方案,为实现科技、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由此可见,技术评估与宏观投资决策的目标是一致的,完全能够服务于宏观投资的多重目标,满足其综合效益的要求。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评估的多方面作用将更为凸显。

4.试诉科学思维方法与创造性思维。

科学思维方法是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对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的专门方法的概括与总结,是具体科学思维方法和哲学思维方法之间的中介层次的方法。如数学方法、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方法等等。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尽管一般科学思维方法只是从某一角度或侧面来审视世界,但由于它具有较高的概括力和较大的适用范围,因而能够同时应用于不同的学科。这种方法的客观基础是科学研究对象和科学本身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与规律,这些共同的属性与规律通过客体向主体、客观向主观的转化,形成了各门科学通用的思维规则和手段,即各门科学共同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创造性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一是独立性。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打破陈旧,立足于独立思考。

二是求异性。其思维主体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善于发现和把握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是新颖性。创造的本质就在“新”中,发现新现象、创建新理论、形成新观念、发明新技术都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3、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它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最有价值的思维形式,可以不断地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推进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

(2)它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造和其它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3)它为实践开辟新的局面。4、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创造性思维往往表现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5、创造性思维的要求: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求人们克服固守书本、墨守成规的旧思想,树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意识。

▲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

二是要敢于超前。对待前人的理论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对正确的要坚持和发扬,对错误的要敢于纠正和超越。

三是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想象不是凭空想象,创造性思维不是脱离科学的轨迹。

四是要正确对待灵感与顿悟。机遇偏爱富于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头脑,偏爱有长期准备的头脑。

五是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要能够说明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知识经济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我们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知识经济时代更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说来:(1)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就决定了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决定性意义。

(2)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必然要求创新。进行创新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需要。

5.运用自然辩证法关于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原理,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尊重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为根本宗旨,强调人类的自觉与自律,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构建和谐有序的生态机制和创设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现今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全面落实科学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积极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1.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首先,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其次,要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第三,要在人们的心目中重新扶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此,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和千家万户,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2.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发展生态工业,一要加大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努力推进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档次,为生态环境改善创造条件。二要以治污治散为重点,搞好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治理整顿。三要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主动按照国际通行的“绿色”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与此同时,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3.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

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4.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第一,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第二,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第三,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一要把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写入宪法,在根本大法上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二要制定一个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使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法律上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三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型经济的内涵,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做好建设规划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而理念决定规划的水平。生态城市规划是一种以生态为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就是从生态学的思想出发,把人和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

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具体内容有:一是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

标体系,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要求,确定建设领域和重点项目,实现对

生态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二是把城市、区域和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结合起来,

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吻合,做到与区域、与国家共存,与自然共

生;三是把空间规划与生态体系规划相结合,寻求区域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四是把空间规划、生态规划与社会经济规划相结合,寻求最佳规划整体方案。此外,建

设生态城市还要加强保障措施,包括法制、行政、经济、社会和技术保障等。建立起

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空间体系、生态人居体系、生态政策法规体系。在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利用等各方面都能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

城市与其周围乡村地区之间不断进行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城市向乡村提供产品,而乡村要为城市提供资源,并适量处理城市的废弃物。城乡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

需打破行政区界限,制订城乡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规划,以便疏通物流渠道,实现

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这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形态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

提高有重大影响。

创新观念实现生态转型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创新观念。一是把人与自然之间主仆、征服与被征服的传统观念更新为和谐共处观念。人类进入以机器大生产为特征的产业革命时代以后,一方

面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创造出大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给自然资源

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酿成了各种难以估量的危害。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

须遵循生态学原理,谋求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双向关系;二是把资源的一

次利用的观念更新为多次循环使用的观念。因为资源都由多种物质成分组成,各种成分

都有其可能的用处,可以多次循环使用,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并有效地防止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急需生态转型,即从物理空间需求转向人们的生活质量需求;从污染治理需求转向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从城市绿化需求转向生态服务需求;从注重形象的城市美化转向注重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从一维的社会经济繁荣转向三维的财富、健康、文明的复合生态繁荣。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对象要从以物和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培育和贯彻“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观念。

建立科学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指导和评估规划方案和项目实施的效果,这套综合性的指标体系将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制订指标的原则是要体现存在性、综合性、可比性和操作性。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工业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也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系统内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实现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

淘汰高消耗和污染环境严重的落后工艺设施,重视绿色技术开发与应用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消耗、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基础上,所以要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把仍处于主导地位的传统工业进行淘汰、技术改造和优化技术结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把经济发展逐步转到集约型的循环经济发展轨道上来。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循环经济发展相违背的,其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原理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即绿色技术。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绿色创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的行为与选择是影响工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所以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绿色消费为龙头,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创业,这不但是当今的时尚,而且是企业长期、牢固地占领市场并向国际市场拓展的有力措施,更重要的是为建设生态城市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强化生态工业园区与社会消费领域的系统耦合生态工业是一种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更新更高的拓展。它试图通过企业间的系统耦合,使工业具有生态链的性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传递、高效产出和持续利用。而在鼓励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还必须强化生态工业园区与社会消费领域两大系统的耦合,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循环。

以产品或企业的环境影响作为评价产品质量或企业立项标准为了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施循环经济,必须把产品或企业的环境影响作为评价产品质量或企业立项的标准,作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GDP的核算体系,这种统计方法扣除了资源和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使人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要看到显在的正产值,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到潜在的负产值。

发展生态农业增强绿色食品竞争力

生态农业指以生态经济的理论为依据,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规划、组织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的产业形式。要求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其显著特点是以最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即“少投入,多产出”。

加入WTO后,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发展农业带来了新的机

遇。因此,有必要从战略高度来规划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建设与发展,加速建设各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来带动生态农业的建设。按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与规定,做好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空间布局规划。加强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处置的科研规划工作。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方针,就是要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严格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名人故居。在旅游开发中,严禁危害风景资源的建设项目上马,严禁在核心区的人为活动,严格保护特定的保护对象和森林资源。积极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使人们在领略锦绣田园风光和乡土气息中更贴近自然和乡村,形成由观光型、品尝型、休闲型、体验型、综合型等形式组成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知与否,违背了规律就必然要受到惩罚。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

从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入手,通过各种教育以及宣传渠道向各级干部和群众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环境的功用、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

丰富文化产业的生态内涵

文化产业一般包括媒体传播、文化旅游、文博会展、出版发行、休闲娱乐、文教体育等六大产业。用生态文化理念丰富现有文化产业的内涵,在现有文化产业中提供生态文化的平台,让生态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大碰撞、大交流和大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用生态文化的理念提升其他文化。将传统的饮食文化转变为生态饮食文化,提倡绿色饮食行为,抵制食用被保护野生动物的饮食行为,反对铺张浪费;提倡绿色消费行为,使用在使用中或使用后对生态环境无危害的消费品,如使用环保型空调和冰箱,重复使用无毒易降解的包装;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保护绿地,不乱丢乱扔垃圾,不捕猎野生动物,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题目太大,如果要写此题目,可以分四个部分,科技对哲学的促进,科技对哲学的阻碍,哲学对科技的促进,哲学对科技的阻碍等四个方面;如果是想写一个方面的话,比如就写科技对哲 学的积极作用等》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现了科学技术领域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同时,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或是起到促进作用,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同样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会破坏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哲学;辩证统一 引言: 人类发展繁衍了上千年,科学技术的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不断推进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进步;科学技术的出现,也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人们对待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看法,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跨越,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同时也是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的作用,是促进或者阻碍,或是破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哲学观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正是二者之间关系的精彩之处。 一、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双刃剑”效果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科学技术不用任何人来标榜其重要的程度,但是正是由领袖人物对其重要性的阐述,更是凸显出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创新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武器,因此,各个国家无一不对科学技术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的进步,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这正是科学技术的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对我们带来的危害: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让很多国家的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或者身患绝症,或是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英国多年前的雾霾天气,日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完整版)

哲学常识基本理论整理 ㈠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方法论为:充分肯定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从而能动的改造世界)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时间活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5、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注:分析材料时,通常要用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 6、规律具有客观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 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讲课要点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课堂讲课内容要点 第一章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一、卡尔纳普的证实原则 生平著作 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是美籍德裔著名数理逻辑学家、哲学家。1910-1914年在弗莱堡大学和耶拿大学学习数学。 一战期间在军队服役,战后回到耶拿大学学习物理和哲学。 1926-193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哲学教授。 1935年移居美国,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61年退休。 主要著作:《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等。 科学划界标准 两类命题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命题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命题,另一类是分析命题。 综合命题是对事实有所断定的经验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明真假。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 分析命题是对事实无所断定的形式科学的命题,其真假由定义和逻辑形式来决定。例:“单身汉是没有妻子的男人”,“2+3=5”。 划界标准 是否属于分析命题或综合命题是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 科学:属于综合命题或分析命题的命题。 非科学:既非综合命题又非分析命题的命题。例如:“宇宙是无限的。” 真理:综合真理和分析真理。综合真理是被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分析真理是符合逻辑句法的分析命题。 二、波普的证伪主义 生平著作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是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生于奥地利。1928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英国,任伦敦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加入英国籍。 主要著作:《研究的逻辑》(1933),《科学发现的逻辑》(1956),《猜想与反驳》(1963),《客观知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等。 波普认为,科学命题不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能够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这就是他的著名的证伪主义。 划界标准:能否被证伪是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的标准。 科学命题:能被经验证伪的命题。例:“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非科学命题:不能被证伪的命题。占星家的命题、宗教和哲学上的一些命题都属于这一类命题。 理论是大胆的假设 波普认为,理论仅是一种猜测,它是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 因此,理论是真实性和虚假性的统一。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大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 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专业介绍 科学技术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方法、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等内容。由于科学技术活动已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因此,将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单独对象考察和研究无论对科技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称自然辩证法,其研究实际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史、科学学、哲理数学、数学哲学、工程哲学、技术哲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中国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组织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下的交叉学科一级学会。 复试时间 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复试流程 (1) 院系应及时公布复试细则(含复试时间、地点和复试成绩计算规则等信息)和复试名单。考生可登录院系网站查询,并按要求参加复试。

(2)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费标准为 100 元/人次,由院系于复试前收取。参加两次及以上专家组复试的复试费按次收取。 (3) 复试专家组秘书要在复试时填写《北京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情况记录表》。 (4) 复试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面的考核。 如仅对考生进行面试,院系须设立一定数量的题库,事先确定评分标准,由考生随机抽取适量的试题进行回答。试题难度要适中,并应尽量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综合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面试结束后,复试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其平均分即为考生的面试成绩。 (5) 考生的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均在复试中进行,由各院系自行组织,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6) 同等学力考生除复试外,还须在复试期间加试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每门考试时间为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考生的加试成绩由院系在考试结束后报送研招办。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同等学力考生,其复试加试要求和办法由院系自行确定。 复试资料 (1) 《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https://https://www.doczj.com/doc/ea8701869.html,/)打印。网站打印功能开通时间为2018年3月5日10:00。 登录规则: 用户账号为“bd2018”+报名号(北京大学报名点);“wd2018”+报名号(非北京大学报名点)。用户初始密码为考生本人出生日期的 8 位数字。例如:用户账号 bd2018110112345 用户密码19801001。考生登录后点击右侧“网上报名”按钮,在项目列表中选择“硕士研究生招生”,点击左侧的“复试相关表格”即可下载到本地后再打印。 (2) 个人陈述。登录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下载填写。 (3) 北京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中规定的证明自身研究潜能的其它材料,包括攻读硕士学位阶段的研究计划、毕业学校正式成绩单、科研成果等。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基本观点归纳 利川二中牟方利 唯物论 一、基本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自然是客观的,即自然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社会的客观性原理 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客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性;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

哲学常识(上) 257、人类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8、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59、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60、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26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2、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6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264、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265、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266、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267、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268、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9、正确思想意识的科学预见性,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反映形式。√270、人的意识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相对独立性。× 27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272、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7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274、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75、人的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2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277、“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说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278、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79、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80、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281、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还是相统一,是错误路线与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282、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283、机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 284、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毛病是从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 28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286、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7、“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8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28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29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291、必须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29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293、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95、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上师大13年《科学技术哲学》考试资料

1、如何理解“科学”的内涵? 科学主义认为科学作为人类理性的最高成就,通过技术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凭借科学技术,人类可以控制自然、改造社会,达到无限进步的理想。近代科学主义两个基本流派:近代经验论和近代唯理论。 (1)科学的主要形相:科学是一种建制;方法;累积的知识传统;是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当代文化中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2)科学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类活动, 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断探索,以满足人们好奇心,解释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是生产力;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作“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 科学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体现在科学内容上,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科学的四个层面 科学知识: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科学思想:科学活动中系统的思想观念 科学方法:揭示世界规律、获得新知识和探索真理的工具 科学精神:其核心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影响 科学技术是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2、如何理解“技术”? 技术的定义:⑴技术是工具或手段——即技术的工具论; ⑵技术是方法或者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即技术的知识论;⑶技术是人类活动(过程)或人类行为;⑷技术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 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技术”: 从原始含义来说,技术是“制作”。 从流行观念来说,人们把技术的物质手段看作是技术的主要标志。在工具性的技术规定中,技术知识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或手段。 从“为人”属性来说,技术被看作是人体器官的延长。折射出技术与人的发展在本质上的一致性。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 从文化面相来说,技术在文化之内,是社会发展中文化作用的要素,是现代文化的中心。 从技术认识论的核心范畴来说,18世纪开始越来越多的思想家把技术看成是知识。技术知识有三个重要特征:1)目的是生产人工制品;2)具有更大的可靠性;3)能够跨越各个领域使用;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技术具有经验的性质。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只是、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从技术的最一般规定来说,技术的发生,从根本上讲, 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决定了的。 从技术的特征上来说,实践性是技术的最本质、最主要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说明:我们为有志于科学技术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同学列了一个300本书的阅读书目,其中30本标有*的为必读书目。在此基础上,请各研究方向的导师为您的学生再选15本左右的参考书目。哲学的魅力就在于对经典的研读。我们希望通过读书培养大家学习科技哲学的兴趣,及早了解学习本学科的进路。但是,读书毕竟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要想真正深入研究,还必须自己多动脑筋、多向导师和同学请教。对于近年来新出的一些好书,也希望导师能够及时推荐。 *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 * 2、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1年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马克思:《数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5年 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0年 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9、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 *10、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商务印书馆1982年 *1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5年 *1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14、莱斯特:《化学的历史背景》,商务印书馆1982年 15、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6、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模拟题(1)

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考研模拟题(1) 在太阳中心说提出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科学家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他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 ☆必背知识点: 科学事实:哥白尼的科学贡献、布鲁诺的科学贡献、开普勒的科学贡献、伽利略的科学贡献 意义: 时代背景知识:地心说、中世纪的神学统治 哲学贡献:打破神学统治 答题模板:哥白尼的科学贡献+布鲁诺的科学贡献+开普勒的科学贡献+伽利略的科学贡献。他们的科学贡献都是建立在:地心说+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因此他们的工作的意义是打破神学统治。 哲学类专业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资深哲学类名师独家解析

专业课辅导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填空题答题方法 【哲学类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填空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有标准答案,是非分明,不容考生自由发挥。它所考查的主要是哲学常识和重要概念,其内容是极为重要的、要求考生必须记忆的知识点。 做填空题的技巧应该说只有一个:记忆,准确的记忆。它要求考生准确记忆哲学常识和哲学概念,而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填空题所考查的常常就是容易混淆的内容。 【哲学类填空题答题示范】 例题:中国古代的“论天三家”是指____说、_____说、_____说。“论天三家”是汉代三种天文学说,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的代表是《周髀算经》,主张天是拱形的,日月星辰绕天穹中央北极运动,其东升西降是因远近所致;浑天说的集大成者是张衡,主张浑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天包地浑圆如弹丸、天地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宣夜说的代表人物是东汉时的郄荫,主张天体在广阔的空间分布,运动是随其自然的。 【哲学类填空题答题注意事项】 填空题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准确,因此,考生在复习教材、记忆知识点时一定要仔细,确保准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填空题,并且对做所有的题目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要学好哲学,准确记忆是一切基础的基础。 (二)判断题答题方法 【哲学类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判断题是一种客观性试题,相对而言较简单,非对即错,二者必居其一。判断题所考查的是那些容易混淆、稍不留意就会出错的内容。 做判断题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认真读题,仔细分析题意,反复推敲,确保要求明确(是填“对”或“错”,还是画“√”或“×”,还是其他方法),题意明晰。 做判断题最常见的失误是读题不认真,未全面、准确理解题意,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和片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萌芽,演变,成熟的历史,科学技术哲学也不例外。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的,并与近年来学术界崛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型领域——科学技术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技术哲学既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范式,又是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行哲学反思。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原本是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尤其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批判的汲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辉煌发展,它被拓展为包括现代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这标志着科学技术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真正确立。其实这些变化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已不单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成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于是需要我们除了从哲学的视角,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即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转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科学技术化,我们需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考察社会是如何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探索如何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与社会。 那么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呢?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是从哲学的维度上研究科学与技术,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反思。它从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五个方面为科学技术学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 以上是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讨论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下面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来认识科学技术哲学。 其实在西方是没有科学技术哲学的,西方只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顾名思义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而且在西方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西方科学哲学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不过当时只是作为认识论的

科学技术哲学考研真题

科学技术哲学 考试科目:科学技术哲学 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一、简答题(选4题,每题12分,共48分) 1、列出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和自然哲学的主要著作(至少4种) 2、近代欧洲哲学中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3、十九世纪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哪些?简述实证主义的主要特征。 4、简述什么是特设性假说? 5、亨普尔认为科学说明(或解释)主要有哪两种模式? 6、简述卡尔波普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二、论述题(选2题,每题26分,共52分) 1、试论实验及其在科学中的作用 2、试对以库恩为代表的科学哲学中的所谓历史学派作一评述。 3、“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科技对人类及环境的负面作用完全是人类自身的责任。”试作评论,并谈谈你的看法。 考试科目:科学史 招生专业:科学技术哲学 简答题(40分,每题4分) 1、在科学史学科的百年历史上,出现了哪三种重要的编史方法?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2、写出三位希腊化时期科学家的名字及主要成就。 3、中国传统科技中的四大学科、三大技术和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 4、赫尔蒙特为了证明“万物源于水”这个古老的命题,做了一个什么有名的实验? 5、哈维在他的《心血运动论》中提出了什么学说? 6、瓦特对蒸汽机的关键改进是什么? 7、写出三位对氧气的发现有贡献的化学家的名字。 8、写出三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有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名字。 9、写出三位对量子力学的建立有贡献的物理学家的名字。 10、原子弹爆炸和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分别是哪一年? 论述题(60分,每题15分) 1、在五千年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中,一段时期里某些地域或者民族对当时的科学发展做出 了较大的贡献,我们称这些地域或民族是当时的科学重心。试描述五千年中科学重心的变迁情况。 2、试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在近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3、由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经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的卓越工作,最后由牛顿集大成而得 以确立。试分述他们的贡献。 4、试阐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对人类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解析:选D。回答引文题重在理解引文含义,李振声的观点体现出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D正确。A错误,颠倒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B错误,哲学研究事物的共性,它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错误,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012·广东河源龙川中学第一次模拟)东方哲学研究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东方哲学史》最近完成并出版。该书共5卷,约250万字。我们之所以重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 )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C.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D.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进方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哲学的作用。A项错误,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B项错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C项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D项符合要求。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解析:选D。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错误。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但必须根据事物本身固有的属性和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存在的条件,但并不能改变规律本身,故B、C错误。D的说法反映了人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创造出自然界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4.(2011·高考江苏卷)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解析:选D。荀子的话说明天地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好恶而改变,因此D项入选。A项强调世界的本原,B项强调自然界的产生,都与荀子的话不一致。C项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5.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应选D。A、B、C虽然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但不能理解为是社会客观性的集中体

科学技术哲学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名词解释 要求:查阅文献,阐述下列概念的基本含义,并写出几部阐述这些概念的代表性著作或可以进一步阅读的著作。 1、辩证法(Dialectics) “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讨论中的意见不能说明其理由,便不能说他已经具备了应有的知识即辩证法。虽然它属于理智世界,但我们是在视觉中看到它的摹本,如果一个人不依靠感觉的帮助,能用辩证法作出理性的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把握善自身,便达到了理性世界的顶峰,这个思想过程就是辩证法。一个能对每个事物的真实存在作出说明的人,便可以称他为辩证法家。 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一般指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即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黑格尔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

《哲学常识》基本知识点总复习检测试题及答案

《哲学常识》基本知识点总复习检测题及答案 1.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_____________。(根本看法)2.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_____________和根本方法。(根本原则)3.哲学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__________的学说。(世界观,方法论)4.哲学是________化、_________化的世界观。(理论,系统) 5.世界观________方法论,方法论________世界观。(决定,体现) 6.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______本质和最一般规律。(共同) 7.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的___ ____本质和规律。(特殊) 8.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的概括和________。(总结) 9.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____________,在于它正确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科学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它是以__________________为目的。(改造客观世界) 12.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生活经验明确肯定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把金木水火土等看作世界的_________。(本原) 13.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_________是世界的本原。(原子)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本质)是_________(物质)。 15.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______而客观存在的______世界。(意识,物质)1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客观实在) 17.___________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是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具有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18.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_________的。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___________的事物。(认识,不可认识) 19.就其本质来说,意识是__________对___________的__________。(人脑,客观世界,能动反映) 20.就其起源来说,意识是_____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世界) 21.就其生理基础来说,意识是________的机能和属性。________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人脑,人脑) 22.就其形式和内容来说,意识是_______内容和_______形式的统一。意识是_______存在的_______映象。(客观,主观,客观,主观) 23.意识不是来源于人脑,是来源于_____________。(客观世界) 24.意识具有能动地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_ _______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________作用。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阻碍) 25.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是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_______。(前提) 26.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_________。(实践) 27.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意识) 28.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

2013科学技术哲学考试题目

考试形式:闭卷 题型:简答、论述、案例分析、原著选读 一、 1、什么是科学?中医之争 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早期国人翻译成格致学,后来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科学。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文史哲不分,是通才之学,西方的学问是一科一科的,所以把西方的学问翻译叫科学,取分科之学的意思。 西文语境下两种“科学”概念: 广义的科学指“知识”、“学问”, 狭义的科学指“自然科学”。 虽然广义的科学与狭义的科学有区别, 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有区别, 但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 即都出自希腊的知识传统也就是广义的科学传统。 正是这个共同的知识传统, 将西方广义的科学, 与非西方, 比如中国的知识、学问区别开来。 因此, 在西方语境下来谈“什么是科学”, 至少要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 它们共有的希腊知识传统与非西方比如中国的学问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第二, 近代以来分化开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根本区别, 以及近代的自然科学与古代的希腊科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第一:从学问的目标上讲, 希腊学术追求变动不居的世界“背后”的 确定性知识,有很强的知识论传统,对于确定性知识的追求是通过发掘“观念”的“内在性”(即理性)来实现的。而中国学术追求生生不息的动态生活“之中”的实践智慧,是知情意合一的。 从做学问的方法上讲, 希腊学术强调学者独自展开真理的历程, 并且在这种展开之中相互批判、相互质疑, 而中国学术则强调面向经典、“述而不作”, 强调不同经典诠释者之间的“和而不同”。 第二:作为近代以来从广义科学母体中分化开来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它们与希腊科学既有联系, 又有不同程度的区别。联系的方面, 它们都继承了上述广义科学的一般品格。区别的方面,它们不再是博通之学, 而是专题化的“研究”;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人文科学面对人的精神世界, 自然科学面对物质世界;研究方法不同:,人文科学主要面对经典进行“文本诠释”, 而自然科学走上了“数学+实验”的实证道路; 前者追求历史性解释, 后者探索因果性说明。 近代科学先驱们发现, 自然界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是一个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的世界, 因此, 探索自然的“规律”是人类理性能够做的最合适的事情。但是着眼于因果性规律的近代科学, 也把理性片面发展成为一种“工具理性”, 因而受到广泛的质疑, 认为背离了希腊理性的完整性, 而导致了片面的理性。这是近代自然科学与希腊科学的重大区别。近代自然科学不是希腊意义上纯粹的科学, 而是功利性、求力型科学。它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提高人类对于周围环境的掌控能力、按照人类自身的意志制造一个人工的生活环境为目标, 因而它重视外在经验, 重视有系统设计的、可重复的实验方法。它对数学的运用并不只是推究“道理”, 而是将世界纳入可计算的网络之中, 因而本质上受制于“控制”和“征服”的意志。正是由于征服和控制的意志要求“效率”的原则, 使得近代西方的学术走上了分科化的道路, 不仅自然科学脱颖而出,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陆续按照分科化的原则建立起来。自然科学通过技术, 最醒目地实现了近代求力意志, 因而成为近代的显学, 人文科学则相对受到冷落。 西方的学术与中国的学术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与它们各自的基本人文理念和人文构架有关。所谓“人文理念”是由人性理想( 人) 和教化形式( 文) 共同组成。西方人文理念是“自由”, 而教化形式是“科学”, 而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人性理想是“仁”, 教化形式是“礼”。正是“自由- 科学”和“仁- 礼”的不同, 导致了学术传统 的不同。近代科学之所以与古典希腊科学不同, 也是因为“自由”的理念本身发生了变化。 近代科学的特征: ①系统性科学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