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1-13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1.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的“道”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念?

答:儒家的诗教在古代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探讨文学的本源的时,没有重复儒家的诗教,提出“文原于道”的看法,认为文学是从“道”那里衍化而来的。

(1)对刘勰“道”的四种解释

①刘勰的“道”,是儒家的以礼教为核心的“道”。原因在于“文之枢纽”有五篇,其中头三篇是《原道》、《征圣》和《宗经》,这三篇在一个思想线索上,《征圣》和《宗经》是鼓吹儒家思想的,由此可以推测第一篇《原道》中的“道”是儒家礼教之道。

②刘勰的“道”是道家之道。具体表现为:类似道家“先天地生”的“道”,刘勰把“道”与神秘的“神理”相联系,是先验的,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念”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因此刘勰的“道”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③刘勰的“道”是兼有儒、道两家的道。刘勰的“道”兼有双重的意思,以儒家思想为主,也不排斥道家的影响,广义的是“自然之道”,狭义的是“儒家之道”。这又有“内儒外道”和“内道外儒”和“儒体道用”的说法。

④刘勰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本身。代表人物如下:

a.黄侃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原道》中多次谈到“自然之道”、“自然”和“神理”,实际上都是讲先有“自然”,然后才有“思心”,然后才有“言语”,然后才有“文章”。

b.刘永济

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中从“道”与“文”的密切关系来解释“道”为自然,“文”为自然经纬错综的状况,即包括人的整个自然都是“文”,那么“道之文”,就是自然之文,而道也就是“自然”本身。

我们认为刘勰的“道”表达的就是第四种看法,它表达作者这样的文学观念:从根本上说,文源于原始的天道自然,自然(包括人的自然)是最美的,人文(包括文学)与自然万物有着同构的关系。

(2)刘勰的文学观的根基——天道自然

刘勰认为文学作为一种人文,是人心在自然中获得感动,通过语言而传达出来的文化形态。

刘勰持以天道自然为根基的文学观。文学源于天道自然及其律动,它激发人的情志,人就用“言”来表现,就有作为艺术美的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①“应物斯感”

“应物”,是接触到外在的事物,“感”,动人心也。“应物斯感”,意思是接触到外物而引起感情上的变化和活动。

②“感物吟志”

“感物吟志”,是“感于物”而“吟志”。

2.亚里士多德《诗学》提出的文学“摹仿”说,与柏拉图的文学“摹仿”说有何不同?亚里士多德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摹仿”的种差?

答:(1)亚里斯多德《诗学》中的“摹仿”说与柏拉图的“摹仿”说有以下区别:

①明确阐述文学“摹仿”的“种差”

《诗学》提出文学摹仿的“种差”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摹仿”作为“种”,其中是有多种差别史诗、悲剧、喜剧和其他艺术都是摹仿,但这摹仿差别。

②确认诗的摹仿起源于人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为诗进行辩护,寻找人的心理根源,认为诗的摹仿源于人的天性:诗起源于人的摹仿的天性,因为摹仿引起人的快感,并从这摹仿的快感中获得知识;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引起快感的音调感和节奏感也出于我们的天性。

③确认诗的摹仿具有真实性

亚里士多德摈弃柏拉图的“理式”观念,把唯心主义的摹仿说改造为唯物主义的摹仿说。他认识到“理”就在“事”中,脱离开具体事物的“理”是不存在的。

(2)亚里士多德的摹仿种差的阐释

《诗学》第一至第三章提出文学摹仿的“种差”问题。“种差”是使“种”呈现出差别的物,意思是文学“摹仿”作为“种”,其中是有多种差别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史诗、悲剧、喜剧和其他艺术都是摹仿,但有三点差别:

①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

a.摹仿的媒介有颜色、姿态、声音、节奏、语言、音调等,各种艺术都是摹仿。如:作家创作史诗的时候,摹仿所用的是语言(韵文、散文)。

b.某一种艺术可以兼用或交替使用几种媒介,比如节奏,几乎是所有的艺术都必须采用的。

②摹仿所取的对象不同

文学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这种人物不是静止中的人,无所事事的人,是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着各种活动,因而与情节发展关联着的人。

只有在行动中的人才会形成“品格”,具有“品格”的人才能分成“好人”或“坏人”。文学所摹仿的人,是“好人”或“坏人”——“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

③摹仿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用同样的媒介摹仿同样的对象,既可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也可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

3.如何理解文学是人的一种活动?

答: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活动,不仅是在“文学四要素”和“三过程”的意义上说的,更重要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的。

文学之所以是一种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活动的机制。这样,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物、景物等表面看是物理对象,实际上是情感对象。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理解文学是一种活动,必须包含以下这两层意思,且后一层意思是更根本的。

①文学活动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

②文学活动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4.说明“文学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1)“文学四要素”

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

①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作品本身。

②第二个要素是生产者,即艺术家。

③第三个要素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的词来表示,或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

④第四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2)四要素的理解

①把文学活动的要素及其联系揭示得很清楚,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上图的“世界”,刘勰所说的“自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行动中的人”。

②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如上图所示“作品”。

③如果把文本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所以读者也是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④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

(3)四要素的关系

作家面对客观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作家拿起笔,对生活进行艺术的加工改造。“作品”是经过读者阅读、体验、想象的对象,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后,在读者头脑中化为栩栩如生的具有诗意的艺术形象,成为审美对象,变成“作品”。

5.解释如下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体验说。

答:(1)再现说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其发展演变如下:

①源头

亚里士多德《诗学》所阐述的“摹仿”说,就是我们这里所理解的“再现”说的源头。

这种文学摹仿说统治西方两千年。

②演变

a.“镜子”说,认为文学是“生活习俗的镜子”。

b.“临摹”说,认为艺术“应当临摹自然本身”,它映现出生活本来的面貌。

c.“复制”说,如俄国19世纪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艺术是现实的复制;从而,艺术的任务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

d.“反映”说,如毛泽东说:“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可以说是把亚里士多德的“摹仿”,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

(2)表现说

“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①产生

西方真正的表现说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诗人一致抛弃文学是生活的摹仿的由外而内的观点,认为文学特别是诗是作家、诗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倾吐和表现,而形象是诗人心灵的表征。

②基本倾向

a.“发乎内”

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文学创作的真正动因是诗人、作家内心的感情、愿望寻求表现的冲动。冲动的宣泄才是创作的根源,“发乎内”是表现说的基本倾向。

b.诗必须忠实于诗人自我和人类的情感

表现说也主张以外部现实作为对象,但是,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审视对象的作家、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中,他们认为“是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3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分)。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 )ch3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ch3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ch3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ch3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5.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C )ch3 A.生产对象; B.生产工具; C.生产者; D.生产资料 6.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C)ch3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7.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D)ch3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ch3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2018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更新题库

一、判断题(要求:只判断正误)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错误) 2.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正确) 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正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中叶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 5. 世界统一于物质。(正确) 6.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概念——判断——推理(错误) 二、简答题 1.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答:(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 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 (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 (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 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 3. 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答:(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 (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A.制造使用工具 B.具有宗教信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C.具有思想意识 D.具有语言文字 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社会风气的好坏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a3332399.html, D.人口增长的快慢 4.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C.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D.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6.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采集者退散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考试大论坛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9.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10.在劳动资料,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A.运输设备 B.动力系统 C.传动装置考试大论坛 D.生产工具 11.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这是因为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系统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1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13.生产关系各项内容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产品的交换方式 14.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 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 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ea3332399.html, 1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上层建筑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有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A ) A.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B.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D.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2、商品是:( D ) A.一切物品 B.一切有用的物品 C.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二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B.使用价值和价值 C.价值和交换价值 D.价值和价格 4、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A )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5、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6、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 D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7、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 C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8、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生产商品的:( D ) A.劳动 B.时间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 9、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 D ) A.脑力劳动 B.各种形式不同的劳动 C.体力劳动 D.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0、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 ) A.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有价值

1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12、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D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不可能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B )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6、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D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然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7、商品价值量取决于:( D ) A.货币量 B.使用价值的量 C.商品的有用程度 D.生产商品的劳动量 18、商品价值量是由:( D ) A.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 B.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9、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 D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复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是() A、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观点和看 B、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要看法和认识 C、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看法 D、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 2、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 A、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B、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发展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使自然和社会既联系又区别的基础是() A、社会意识 B、社会劳动 C、人的作用 D、生产资料 5、在人类社会全部关系中,最基础的是() A、血缘关系 B、思想关系 C、法律关系 D、生产关系 6、历史唯物主义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全部和局部的关系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7、地理环境是指() A、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合 B、一地的气候条件 C、一地的动植物分布状况 D、一地的矿产资源状况 8、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根本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B、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C、承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作用 D、认为地理环境是社会的自然历史前提 9、人口因素是指() A、人口数量 B、人口质量 C、人口密度 D、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 10、人口决定论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B、完全否认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 C、重视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 D、主张对人口数量和质量进行积极调控 11、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客观规律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12、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是为了()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减轻国家负担 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3、生产方式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练习题单选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是(A) A. 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B.重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C.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发展史 D.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D.政体 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6.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识是(D )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 A. 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8. 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在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问答题

三辨析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提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1、材料1、 2、3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崇敬 马克思? 共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恰恰相反,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结束恰恰因为他们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原则,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持续加剧,日益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因此,西方国家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合理性”,对马克思主义能做到相对的重视。 2.我们应当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第三章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二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_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 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_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k、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 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 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库 第一部分选择题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D.创造性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3.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D) A.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辩证法D.辩证法4.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D) A.唯心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辩证法D.唯物主义 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B) A.剩余价值论 B.劳动价值论 C.再生产理论D.流通理论6、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者是(C)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卡尔·马克思D.威廉·配第7、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D) 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对立统一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8、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D) A.致力于无产阶级的利益 B.致力于资产阶级的利益 C.致力于全人类的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其理论基础是(C) A.剩余价值学说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D)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阶级斗争D.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3、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B) 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ook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习题及答案

1单选(2分) 在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哪一项() 得分/总分 A. 政治法律思想 B. 宗教 C. 艺术 D. 科学 2单选(2分)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得分/总分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单选(2分) 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 得分/总分 A. 社会制度 B. 生产工具 C. 科学技术 D. 生产关系 4单选(2分) 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是()得分/总分 A.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 生产关系 C. 生产工具 D. 生产力

所谓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自发的演化过程 B.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C. 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是毫无区别的物质过程 D. 人类活动和动物界的活动是一样的 6单选(2分) 生产关系体现的是() 得分/总分 A. 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 B. 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C. 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D.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而且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这句话是() 得分/总分 A.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8单选(2分) 上层建筑是指() 得分/总分 A. 社会意识形态 B.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组织和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C. 政治法律制度 D. 国家政权 9单选(2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消灭等级制度,实现人人平等 B.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贫富悬殊,实行平均主义 D.取消按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2.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B.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C.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 D.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 3.“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是() A.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B.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C.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D.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 4.“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这种观点是() A.历史唯物论的观点 B.历史唯心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怀疑论的观点 5.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 B.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 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D.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 6.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这里的“魔鬼”是指() A.科学技术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7.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是() A.消灭一切剥削制度 B.消灭一切旧风俗、旧习惯 C.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道德水平的极大提高 8.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9.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平均分配 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是() 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 B.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 C.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 D.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 11.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是 ( )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B.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2019马克思原理第三章题库(含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70) 1. 在阶级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 被压迫阶级的思想 C. 统治阶级的思想 D. 广大劳动群众的思想 答案:C 2. 自然环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主要是( ) 。 A. 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的生活过程 B. 通过对生产的影响起作用 C. 通过对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的影响起作用 D. 通过对科学技术影响起作用 答案:B 3.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 。 A. 社会的上层建筑 B. 人口因素 C.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答案:D

4. 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 最基本的方面是( ) A. 劳动工具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D. 产品的分配形式 答案:B 5.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 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 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 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答案:C 6. 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 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务实等等。这种差异的形成是由( ) 。 A. 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 B. 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C. 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D. 各民族的自然、社会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答案:D 7.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答案:C 8.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 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 B. 社会意识的性质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答案:C 9. 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 ) 。 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答案:C 10. 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在于它遵循了( ) 。 A.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 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答案:A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题库

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属于() A 宿命论 B 主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 D 客观唯心主义 2.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的是() A 科学技术 B 生产力 C 经济基础 D 阶级斗争状况 3.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 B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C 如何进行产品的分配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4.“时势造英雄”这一命题属于() A 历史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 C 自然主义 D 历史唯物主义 5.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献出自己的血清,用于其他治疗,这说明,人的价值() A 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 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 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 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6.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基本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 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 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 不可知论的观点 B 相对主义的观点 C 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成 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10.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 昼夜交替 B 寒来暑往 C 摩擦生热 D 电闪雷鸣 11.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一度在世界各国生产、使用,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后来在使用中发现DDT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人们的认识() A 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B 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C 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D 是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 12.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唯物辩证法。 A 高于 B 扬弃了 C 丰富了 D 代替了 13.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A 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没看到事物发展的直线性 B否定了事物发展是曲折性与直线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选择题

第三章 一.单选题: 1.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D.法律标准 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和自然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3.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 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唯一动力 B.最终动力 C.根本动力 D.直接动力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 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9.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 A.意识形态划分法 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C.文化形态划分法 D.政治形态划分法 10.地理环境是: 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

201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完整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 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 C、注意分寸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邓小平指出:“(),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独立自主

D、求真务实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层次。 A、低级 B、中级 C、高级 D、中高级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 将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从()角度来划分的。 A、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 B、对经济基础的关系 C、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 D、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太阳辐射、气温、水分”等属于地理环境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