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

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

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种)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

成份的重在差异。

(1)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Eh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4)二氧化碳与碳酸根:控制着碳酸盐岩矿物的沉淀和溶解。

3、海洋生物

生命的发展与进化源于海洋。生物主要发育在0—200米水深的范围。从地质的眼光来看,生物在其生长至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都在进行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一)、海岸带与浅海带概念

1、海岸带:海浪和潮汐所拍打的范围。

(1)无障壁海岸包括:后滨带—高潮线以上的一定范围。

前滨带—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

近滨带—低潮线以下的范围。

(2)有障壁海岸包括:潮上带—高水位以上,特大潮水影响地带。

潮间带—低水位和高水位之间地带。

潮下带—低水位线以下地带。

实际上还有泻湖、潮坪等等。

2、浅海:30—200米水深范围,巨大海浪能拍打的范围。该带生物繁盛,具有特殊的地质作用。

(二)、海浪的剥蚀作用

海浪的剥蚀作用有化学溶蚀和机械剥蚀两种,但主要是对海岸拍打的机械作用。首先,激浪对由基岩组成的海岸造成强烈的侵蚀破坏。激浪施加于海岸岩石的压力,每平方米可达几千公斤以上。海水挤进岩石的裂缝以后,压迫裂缝中的空气,促进岩石崩裂瓦解。强大的激浪还可以抛掷岩屑,甚至巨大的石块以撞击海岸,加速海岸基岩的破坏过程。此外,海水有溶解能力,如海岸为可溶性岩石组成,更易于受到溶蚀。

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的破坏就更为快速。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strait),后者常凹入成海湾(gulf)。伸入海中的岩石和侵蚀成海蚀似桥状的拱桥(marine bridge)、直立水面的海蚀柱(marine stack)。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可形成陡峭的海蚀崖(marine cliff)。海蚀崖的下部因受激浪及其携带的石块撞击可以形成海蚀洞穴(marine cave)。海蚀洞穴可以发展为平行海崖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marine trough)。当海蚀凹槽的上部岩石发生崩塌时,海蚀崖便后退。海蚀作用沿基岩裂隙带发展可形成海蚀沟谷(warine canyon)。如此反复,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岸带形成一个向上微凸起并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台,称坡切台。而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搬运至水面以下沉积下来形成坡筑台(图5—16)。

(三)、海浪的搬运作用

海水对物质的搬运方式有机械和化学(溶运)两种。海浪的搬运主要以机械的方式搬运碎屑物质。对碎屑物的搬运仍有悬移、跃移、和推移三种。

1、波浪的搬运作用

波浪的作用能引起近岸带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当激浪进击海岸时,形成向陆地前进的水流,称为进流(ingression current)。如波浪前进方向与海岸垂直,进流就将水下

的砂、砾向岸上搬运。随着进流能量的耗散,部分砂砾留在岸上,部分砂砾随退回外海方向的水流—回流(reflux)又搬回水下。在进流与回流的往返作用下,砂、砾被磨圆而且得到分选。

2、潮汐的搬运作用

海平面发生周期性升降的现象称为潮汐(tide)。海水(含地球上的一切物体)恒受月地引力及月地系统围绕其质量中心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日地引力较弱,也有影响)。在地球的向月端引力大于离心力,合力指向月球,海水鼓起,发生涨潮(rising tide);在地球的背月端因离心力大于引力,合力背向月球,海水也鼓起,也发生涨潮。与此同时,在距离向月点90°的地面上,海水面相应降低,发生落潮(falling tide)。

由潮汐引起的海面高度变化迫使海水做大规模水平运动,形成潮流(tidal current)。涨潮时,潮水涌向陆地;落潮时,潮水退向外海。在平坦海岸带,潮水的涨落影响到相当宽阔的范围,对于沉积物起着反复的侵蚀、搬运和再沉积的作用,控制着沉积物的性质和特征。在狭窄的河口地带,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特别强烈。当潮水涌进狭窄的水道时,潮高可激增至数米、十余米,流速增快,可达每秒数米;落潮时潮水又奔腾而下,因而河口被强烈冲刷,不形成三角洲,相反河口向外海呈漏斗状展开,称为三角港(triangular harbour)。如钱塘江、恒河、叶尼塞河、亚马逊河、泰晤士河、易比河等河口即为强潮形成的三角港。

(四)、海岸带的沉积作用

1、滨海的沉积作用

滨海(shore)是波浪及潮汐运动强烈的近岸水域,其下界为浪基面。滨海的宽度不一,在崖岸地区很宽,可达数公里以上。

滨海带由于水体十分动荡,富含氧,阳光充足,生物以绿藻(green algae)、蓝绿藻(blue green algae)类植物以及经得起波浪冲击的厚壳碎片为主。砂、砾的分选性与磨圆度良好,具有丰富的交错层与波浪。它们常常堆积成砂滩、砾滩以及砂咀、砂坝等形态。砂粒成分以石英最为常见。如海岸由石灰岩组成,则出现石灰岩质砂、砾,如海岸由火成岩组成,常常有锆石、独居石、锡石、金刚石、金红石等重矿物富集,成为海滨砂矿。在干燥炎热地区,表层海水所含CaCO

3

易饱和而沉淀,围绕某些核心在海水处于不断搅动的条件下形成具鲕状构造的沉积物,最后转变成鲕状石灰岩。

在平坦的海岸地区常有宽阔的后滨带,这里海水排泄不畅,终年潮湿,主要堆积泥质物,如果植物大量生长,可形成泥炭(marl),最后转变成煤(coal)如果浅平的海岸带有凸起地貌(如砂坝、砂洲、砂咀、半岛、曲折的海湾)发育,可以导致近岸部分水域与外海发生隔离或半隔离,其中海水处于局限性流通状态,波浪作用弱,而潮汐作用盛行。其结果是这里分不出明显的后滨、前滨等地带,却可以形成平坦而宽阔的坪地,称为潮坪。其主体位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宽度可达数公里,往往同泻湖共生,并出现在泻湖的周围。潮坪沉积或以砂质为主或以泥质为主,前者称为砂坪,后者称为泥坪。

2、浅海的沉积作用

浅海位于大陆架主体之上,其水深自低潮线向下至200m之间。

浅海带有海流作用,且较强的波浪也能影响海底。故本带的海水较为动荡,富含氧,阳光一般能达到海水下层;盐度较为正常;生物较为丰富。其上半部有藻类植物及绝大多数的底栖动物,其下半部生物数量及类型减少。

浅海带沉积物类型多样,碎屑沉积物Al、Fe、Mn氧化物、碳酸钙、碳酸钙镁以及磷酸钙等沉积物普遍发育。

浅海的碎屑沉积从近岸到远岸,依次排列着砾石、粗砂、细砂、粉砂和粘土等。砂与粉砂层多分布在浅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与波痕,泥质物多分布在较深部位,常具有水平层理。

浅海带沉积物的特点是:①近岸颗粒粗,以砂砾为主,具交错层理和不对称波痕,含大量生物化石,有良好的磨圆度和分选性,成分较单一;②远岸带粒度细,以粉砂和泥质为主,具水平层理,波痕不发育,有时有对称波痕,分选好,成分较复杂。

Al、Fe、Mn的氧化物主要是以胶体形式(少部分为真溶液)从大陆搬运入海的,遇到电解质后易于凝聚,有时富集成为矿体。它们经常具有鲕状构造,成为鲕状铝质岩(oolitic aluminous rock)、鲕状铁质岩(oolitic ferruginous rock)、鲕状锰质岩(oolitic manganous rock)。由于Al、Fe、Mn的胶体具正电性,SiO2的胶体具有负电性,因而鲕状岩石中常含有SiO2的成分。在Al—Fe—Mn系列中,Al的氧化物最不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近;锰的氧化物最稳定,堆积的地方离岸最远;铁的氧化物堆积在两者之间。此外常有磷酸钙的生物化学沉积物,呈层状或结核状产出,与锰质沉积物共生。

碳酸盐沉积主要包括生物石灰岩和碎屑石灰岩等。

生物石灰岩中以生物礁(organic reef)为代表。生物礁是由生物生长所形成的海底突起。造礁生物种类很多,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珊瑚。造礁珊瑚(reef coral)的生长需要严格的条件,包括20℃左右的温暖海水,充足的阳光,水质清澈不含泥砂,含盐度正常及水深一般不超过60m等。因而它是沉积环境的指示生物。

古生代的生物礁就是具有生物骨架结构的石灰岩,即礁灰岩。浅海沉积中碎屑石灰岩甚为广泛。碎屑可以是由生物介壳及骨骼破碎而成,也可以是海底碳酸钙质沉积物经侵蚀而成。绝大部分浅海沉积物都含有生物化石,有的还含有海绿石(glauconite)。

三、半深海及深海带地质作用

半深海—泛指水深200—4000米的深度(大陆斜坡一带)。

深海—泛指水深4000米以下的深度(大陆斜坡至海盆地带)。

(一)、半深海地质作用

1、半深海的搬运作用

洋流的搬运作用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ocean current)。它即见于海水表层,也能形成于海水深部;即发生在近岸地带,也分布于远海水域。表层洋流影响深度不超过100m,深部洋流可达深海底。

洋流的运动方向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垂直的(上升或下降)。控制的因素是盛行风的方向、科里奥利效应、大陆的轮廓、岛屿的存在和海底地形等。洋流的速度一般不超过0.5—1.5m/s。

洋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在于搬运。洋流对海底轻微的侵蚀作用并能搬运细粒的碎屑物质。

2、半深海的沉积作用

半深海(bathyal)是位于大陆坡上的水域。半深海代表性的沉积物是由悬浮物质缓慢沉淀而形成的泥质与粉砂或细砂的混合物,以细粉砂占优势。它们大部分是陆源的,少数为生物成因,并含有不等量的CaCO3,有时含有火山物质。其中具有蓝灰色、灰绿色者称为蓝泥或青泥(blue mud),系因沉积物中存在氧化亚铁及有机质,是海底还原环境的标志。在热带的半深海带发育红泥(red mud),为砖红色、红棕色,这种颜色并不意味着海底为氧化环境,而是因陆缘物本身为大陆的红土(laterite)。在有利的条件下(如暖流与寒流交汇以及沉积速度很慢时),本带沉积物中出现丰富的海绿石,使沉积物成为绿色,称为绿泥(green mud)。在火山作用强烈的地区,其沉积物中混入大量火山灰、浮石、火山角砾,称为火山泥(volcanic mud)。在珊瑚岛附近则发育珊瑚泥(coral mud),它是由珊瑚礁的海蚀产物堆积而成的。

(二)、深海地质作用

1、深海的搬运作用

浊流的搬运作用浊流(turbidity current)是含有大量悬浮物质,因而比重大(最大可达1.5—2.0g/cm3),并以较高速度向下流动的水体。浊流中的悬浮物质是砂、粉砂、泥质物,有时还携带砾石。

浊流发源在大陆架之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那里堆积的厚度大而松散的沉积物在强大的波浪搅动、地震震动、河水的冲击以及海底滑坡等因素的作用下,重新活动并扩散于海水之中便形成浊流。其中尤以大规模的海底滑坡作用最为重要,而地震与河口前缘松散物的过量堆积则是触发海底滑坡的因素。

一般说来,浊流规模大且速度快,具有很强的侵蚀、搬运能力,因而它对海底沉积物的沉积和海底地貌形态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横切大陆架和大陆坡并终止在陆隆上的海底谷地,即海底峡谷(submarine canyon),是浊流侵蚀的产物,也是浊流运行的通道。它普遍见于大陆及大型岛屿的边缘,谷深数百米,谷宽数公里。其首部常起源于大河河口,其前端在陆隆上分散成许多支谷。如中大西洋北部格陵兰和布拉多之间有一条世界最长的海底峡谷,它由北向南延伸到深度为5000m的深海平原上。海底峡谷原先可能是河口的水下部分,后来因受到浊流影响而扩大。

2、深海的沉积作用

深海(deep sea)是位于洋底上的水域。深海底水体平静,生物很难生存,只有极少的低等生物,沉积物供应量少,长期补偿不足( “饥饿盆地”),沉积

速度一般十分缓慢。有三种沉积类型:

(1)软泥(ooze)

为粒度介于粉砂级与泥质级之间的沉积物。其分布最为广泛。

①生物软泥(ooze)

含有丰富的(常占50%以上)生物骨骼,主要是浮游生物骨骼,其余为泥质及粉砂物质。按其成分分为钙质软泥(calcareous ooze)与硅质软泥(siliceous ooze)两类。属于钙质的有抱球虫(globigrina)(有孔虫之一种)软泥及翼足虫(pteropod)(属于软体动物)软泥;属于硅质的有放射虫软泥(radiolarian ooze)及硅藻软泥(diatom ooze)(常含有硅质海绵骨针(sponge—spicule))。它们分别以其占主导的有关生物种属命名。

②红色粘土(red clay)

主要为粘土构成,含大量火山碎屑,生物很少,CaCO

含量微弱,颜色为红

3

色。

③金属泥(metallic mud)和锰结核(manganese module)

金属泥和锰结核是在深海底堆积的具有经济意义的矿产资源。

金属泥富含重金属元素的泥状沉积物。自从1965年在红海底约2000m

深处发现了金属泥后,已经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洋脊上陆续发现了许多类似的金属泥,其产出部位都具有海水温度高、含盐度高、重金属含量高的特点。

锰结核锰结核呈浑圆状、不规则球状或土状,直径由小于1cm到20cm,平均约为8cm,一般为淡褐色至土黑色,软而多孔,比重2.1到3.1。其内部通常围绕核心呈同心圈状构造,核心为生物骨骼、微陨石、红粘土、矿物或岩石碎片等。有时锰呈皮壳状覆盖在海底岩石上,厚约数厘米。

锰结核中经常含有Cu、 Cd、Co、Ni、Mo等元素。采自太平洋的54个样品分析的结果是:Mn 8%—41.01%,Fe 2.4%—26.6%,Co 0.01%—2.3%, Ni

0.1%—2.0%,Ca 0.03%—1.6%,其中Mn、Ca、Co、Ni等元素已达工业开采含量,其经济潜力极大,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浊流沉积及等深流沉积

浊流沉积是由砂、粉砂等细碎屑物与泥质物组成韵律交互层,具有清楚的递变层理及印模等构造。由它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浊积岩(turbidite)。(其特征)

见书P

175

等深流沉积(contour deposit)是细砂、粉砂与泥质物的互层,砂质物分选良好,普遍为水平层理,有时也有递变层理和内部侵蚀的痕迹。由它固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等深沉积(contourite)。等深沉积在大西洋陆隆上有广泛分布。

本章小结

海水也是重要的一种地质营力,对引起改变地壳表面是不可忽视的能力。了解海水的运动、海水的化学性质等基本特征,有促于掌握海水地质作用的特点。海水的地质作用以溶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为特点,以各种海洋地貌、沉积物质为最终产物。以特殊沉积作用为特征,形成具有海洋沉积特点的沉积物。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浅海、深海、海蚀作用、浊流沉积、

(二)简述下列两组基本概念的主要区别

1、前滨与近滨;

2、泻湖与潮坪;

3、波切台与波筑台。(三)回答问题

1、研究海洋地质作用有何意义?

2、浅海沉积环境有哪些主要特点?

3、浅海碎屑沉积物有哪些特征?

4、简述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有什么区别?

5、简述碳酸盐岩的成因及沉积环境、

6、简述海洋的搬运作用。

7、浊积物有哪些特征?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负荷地质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与前面各章所讨论的地质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运动。是地表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称为负荷地质作用。负荷地质作用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负荷地质作用的类型,掌握诱发崩落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崩积物的特征;掌握滑坡的形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掌握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二、崩落作用 三、潜移作用 四、滑动作用 五、流动作用 重点 崩落作用及崩积物的特点,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难点 负荷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1、原理:地表任何一个物体因地球的重力获得重量,由于物体本身的重量 2、类型:根据负荷地质作用运动的特点可分为 (1) 崩落作用—运动块体的快速、突然的坠落。 (2) 潜移作用—一种长期缓慢的物质运动。 (3) 滑动作用—是先缓慢然后快速的物质运动。 (4) 流动作用—是泥、沙、石块与水份搅和成粘稠的运动。

二、崩落作用 指岩块与基岩的脱落、崩落、沿着山坡滚落,以及在山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一般认为在坡度角大于45°就可以发生崩。 (一) 崩落产生的原因 1、气候条件:高寒气候和干燥的气候条件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易产生崩落。 2、地质条件:脆性的岩石易产生崩落,构造发育的地区也发生崩落。 3、其它条件:雷击、风暴、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引发崩落。 (二) 崩积物的特征 崩积物在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它是一种杂乱无章、无分选性、无磨圆度的混杂堆积物。 崩落作用在地表塑造雄伟峻峭的陡崖,反之,陡崖又加剧崩落作用的发育。 三、潜移作用 是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地向坡下移动的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的气候区。 (一)土层潜移 堆积在山坡上的土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往下发生缓慢潜移。特点是:短时间内运动缓慢,难以察觉,但长时间内在移动体上可见倾斜的墙、篱巴和“马刀树”。 (二)岩层潜移和岩溶潜移 岩层潜移:主要发生在软硬相间的岩层地区,由于岩层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岩层的潜移。 岩溶潜移:在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作用长期持续发育,往往伴随着岩溶潜陷或岩溶塌陷等,从而发生岩溶潜移。 四、滑动作用(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过程,称为滑动作用。其移动体亦为滑坡体 (一) 滑坡的基本形态 一个完整的滑坡是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滑床、滑坡鼓丘和滑坡裂隙等要素组成。(见书P 图13—12)。 200 (二) 滑坡形成的因素 1、成因:(1) 岩土的性质—夹有软弱岩层的坚硬岩石和松软的土层,岩层中的断裂。 (2)地形—岩层的倾向与坡向一致时. (3)边坡的稳定性—斜坡坡度超过边坡休止角。 2、诱发因素: (1)人工因素—人类的活动影响。 (2)地震—振动诱发。 (3)火山喷发—火山强烈活动。 (4)水---降雨、地下水。 (三)滑坡的类型:1堆积物滑坡;2基岩滑坡;3浅层滑坡;4深层滑坡;5 顺层滑坡;6切层滑坡。

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例研究对您的专业成长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试举例说明。 2、课例研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改革以来,提倡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教师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学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各种平台,走研训一体化之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课例研究的出现,,受到了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课例来自于课堂,其研究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教师的自我反思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研究形式。课例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具有其特殊性,通过个案的研究,探寻课堂教学的普遍性规律,以达到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反思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许多教师培训活动中也在借用课例研究的模式,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逐渐认识到课例研究的重要性,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课例研究形式,课例研究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课例研究的地位和作用,课例研究是一种教师所擅长的、基于实践性情境的反思性研究。通过成功的课例研究活动,学校每学期解决一些问题,培养一些教师,带动教研组发展,那么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教师们就会养成教学中研究,研究中教学的良好工作习惯,将带动整个课堂教学的改变。在课例研究中,教师用自己最善长的研究方法,结成研究共同体,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满足心里上的发展需要,实现着精神的成长。 新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教师大量接触了最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课例教学,使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意识的去尝试着改变教学方法,在反思中尝试,尝试中理解,理解中深化,最终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理念只有在行为中体现出来。 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体,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课例研究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观念与行为之间是一种交互作用关系。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其教学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是教学行为的基础和内在依据;教学行为不仅是对教学观念的反映与应用,同时也有助于教学观念的理解和内化。 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经常遇到研究的困惑,感受到教育理论的不足,迫使教师主动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读书成为了教师重要的选择。这也是教师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从被动参与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的过程,读书就是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最为重要的体现。教师的学习更多是实践化的、情境化的,有时是悟性的知识,而课例研究为教师学习创造了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空间。 学校内的教研活动主要形式就是开展听评课活动,这样的教研形式已经有了长久的历史,因为其实践性比较强,深受教师们的欢迎。新时期如何让以往的听评课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每一个业务领导思考的问题。课例研究的开展使得传统的教研形式得到了改进,更加完善化。以往更注重的是结果,而现在更注重的是过程,同时也关注了研究结果的后期延伸,放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作用,使教师在参与课例研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如活动结束后要撰写课例或者相关的反思和随笔,都是研究活动延伸的重要体现,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合作,教师的发展更是如此。课例研究使各教研组或备课组易于形成研究的共同体,在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过程中,激发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得被动合作转变为主动合作,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通过合作成功解决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教师之间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形成良好的合作文化。教师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快速成长,学科的发展必须依靠全体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将科研与教研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课例研究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确立为科研课题,逐步把教师引向研究的道路上去课例研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存在着深远的意义,对于急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也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16章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七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海洋概况 海洋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地球上的水约有97%存在于海洋中,在地质历史中,沧海桑田、海陆变迁,占陆地表面75%的沉积岩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沉积形成的,因此海洋的地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海洋是陆地上最大的沉积盆地,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洋中几乎含有所有的化学元素)含量达亿吨,是陆地含量的900倍。因此对海洋地质作用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对地壳形成的了解及现实资源的利用都有深刻的意义。 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海洋。一般来说,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水体相通,均为海水。但两者位置、范围、深度、时代、地壳性质、水体性质存在差异有着根本性区别: 1.洋盆是相对稳定盆地 全球四大洋中生代已出现,一直接受沉积。海盆形成时间短,不论是陆缘海还是陆间海,主要形成于第三纪,第四纪完善,位置、范围、规模变化剧烈。 2.洋底地壳为洋壳 海底地壳除少量为洋壳(日本海及我国南海部分)外,多数为陆壳或过渡性质地壳。 3.大洋海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影响;海域水浅(一般在3000m 以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4.两者水体含盐度、海水温度及运动特征等还有一定差异。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1.海水的基本化学特征 (1)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其中以可溶性盐类为主; (2)海水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 (3)海水中含有气体; 2.海水的基本化学组成 (1)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2)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3)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世界各大洋的一般盐度为33-38‰,平均为35 ‰,盐分的多少随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变化; (4)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5)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三.海水的主要物理性质 1.海水的温度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且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海水表层温度:赤道附近为25-28℃,两极地区为0℃左右。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强而降低,到300米以下变化极小,一般为-1~5℃。

教师的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精心整理 教师的权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所谓,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即指教师不是通过硬性要求和强制指令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而是凭借自身内在的力量促使学生自觉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这也正是为什么同样在教师这个岗位,有的人能够成为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在校内外都具有较高威信的成功教师,有的人却始终威信不高,在学生中缺乏影响力,不能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原因。因此,认真探讨教师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地位和作用、存在问题及提高的途径,对于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有效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感召下,从内心自发服从教师的领导,与“教师知己”同舟共济,把教师的要求变为自己的要求,从而产生内在推动力。 第三,效仿作用。效仿是人际之间在行动上的同化反应形式,它是受他人行为刺激后而产生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相 拟的方式行动的倾向。教师的非权力因素对于学生的是非标准的认定和行为的舍取具有直接作用。因而,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良好的形象为学生树立效仿的榜样。

第四,导向作用。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因素对学生的政治信念、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等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作 风正、品德高、知识广、能力强,就会引导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观念,激发起学生群体道德修养、情操陶冶和注重知识学习、全面发展的热情。 制约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未能很好地认识到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而只是凭借自己在学生面前的特殊地位和权力来 维系自己的形象和影响,使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逐步弱化,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和家长的信任。大致来说,制约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主要因素有这样几个方面: 子曾说“ 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审慎选择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道德解剖,防微杜渐,构筑道德防线,不懈地追求道德理想,鞭策自己的真善完美。要勤奋务实。在新的形势下,教师承担的任务非常艰巨,邓小平同志提出:教师要自觉承担起造就“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的社会责任。教师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一名学校、社会都欢迎和尊重的教师。 第二,从识、才内容上来提高教师的非权力影响力。学习是教书的生命,是不断提高教书业务水平的根本途径。夸 美纽斯讲过:“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因而广大教师一定要锲而 不舍,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更替不断加快的时代,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每时每刻都在涌现,广大教师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其体系,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懂得

普通地质学—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拥有人类所必需的大量食物和丰富的矿产资源;海水具有强大的动力,不断雕塑着不同的海岸,对沿岸进行破坏;海洋是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场所,大量来自陆的碎屑物质被搬运到海洋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资料。 第一节海洋概述 一、海与洋 近陆为海、远陆为洋,海洋是海和洋的统称,海洋总面积占整个地球面积的70、8%。按水深,海洋可划分为浅海区(0-200m,最深可达550m)、半深海区(200-2000m)、深海区(>2000m)三个部分。 海与洋具有显著区别: ①洋盆是相对稳定的蓄水盆地;海盆的形成时间较短。 ②洋底地壳皆为洋壳;海底地壳除少部分外,多为陆壳。 ③大洋水深,面积广阔,形态不受大陆轮廓的影响;海盆水浅,范围局限,形态受陆地轮廓直接影响。 二、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水含盐量:33-38‰,主要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密度:1、02-1、03g/ml。 盐度:一千克海水中溶解的全部盐类物质。海洋的平均盐度为35‰; 最主要的元素:氯、钠、镁、钙、硫、钾等。 最主要的盐类:氯化钠、碳酸钙、硫酸镁等。 海水中的气体:主要有氧、二氧化碳和硫化氢。 pH值:海水的pH值在7.6-8.4之间。 三、海水的物理性质 海水的温度:是海洋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海水的热能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所以海洋表层的温度较高,并且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温度差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海水的密度:单位体积中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的密度。海水的密度与盐度有关。盐度大,其密度也大。海水的的密度随着纬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水密度差也是大洋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四、海水中的生物 海洋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类。 1、底栖生物:固定在海底生活的生物。如珊瑚。 2、游泳生物:在海水中能主动游泳的生物。主要为鱼类。 3、浮游生物:随水漂移的生物。如藻类等。 这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新陈代谢和呼吸作用。氧和阳光主要集中分布在浅海区和深海区的表层水域,所以在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区,生物十分繁盛。 第二节海水的运动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总是永无休止地运动着,造成海水运动的动力主要有风、海水的密度差、温度差、月引力和地震等。海水的运动按其运动形式分为:波浪、潮汐、洋流和浊流。 一、波浪及其地质作用 1、波浪的一般特征 波浪主要由风摩擦海水而引起。波浪的大小依风 速和传播时间而定。波浪由波峰、波谷、波高、 振幅和波长等组成。 2、波浪的地质作用 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被快 速破坏。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 海蚀的能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 海蚀的能力较弱,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后者常 凹入成海湾。

浅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

浅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力 [摘要]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主要指职务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其中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品格、知识、能力、情感四个因素。教师的职务性影响力是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而非权力性影响力则对学生起到吸引、感染、导向、效仿等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是增强教师影响力的关键。教师特别要注意发挥教师影响力的作用,以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影响力 一、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 这里所讲的学校教育是广义的,它含有日常说的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教育是指教育者(教师、管理者)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学生)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才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知识基础和生存经验上产生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 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的、促使受教育者按照国家的社会的要求产生变化的影响力。 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有两种:一种是职务性的影响力,来自教师或管理者职务的权威性,依托于外在的制度建设,也可称为权力性的影响力。教师或管理者处于自己的岗位上,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履行相应职责,对学生形成影响。还有一种影响力叫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就是教师和管理人员自身的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可称做教师自身素质产生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它包括品格、知识、能力、情感四个因素。 1.品格因素影响力。品格因素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它表现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之中;反映在言与行、敬业爱业之中。教师甘于平凡,

2014地质地貌学复习思考题

《地质学与地貌学》总复习与思考题 绪论部分 1、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做什么? 2、地质学与地貌学、农业地质学、土壤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3、地质学与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之间有什么关系? 4、地质学与环境保护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地质学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间有什么关系? 6、地质学在农业生产和建设中能起什么作用? 7、从地质角度论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8、讨论地貌研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9、地形与地貌的区别? 10、地质学的思维方法或方法论是什么? 矿物和岩石(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矿物、空间格子构造、六面体、晶胞和晶胞参数、胶体矿物、岩石、岩浆、熔岩、岩浆作用、鲍文反应系列、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同化作用、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变质作用、正变质、副变质、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岩浆岩的色率、酸度和碱度、假晶。 2、研究岩石与矿物,对我们人类有什么意义?对你的专业研究有什么意义? 3、矿物中的水有几种形式,在晶体化学式中如何表示? 4、按晶胞参数的晶体分类? 5、在冰糖、金刚石、沥青、煤、水晶、玻璃、方解石、水、冰、空气等中哪些是晶体?哪些是非晶体?哪些是矿物,哪些不是矿物? 6、矿物的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和光泽度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7、举例说明矿物假象、共生与伴生现象。 8、在野外,你将如何鉴别矿物? 9、如何理解矿物的种类? 10、如何理解晶体和矿物形态? 11、矿物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及规则? 12、矿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13、如何理解同质多象和类质同像?

14、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15、岩浆岩分类及常见岩浆岩鉴别? 16、岩浆岩的化学成与矿物成分特征? 17、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18、火山作用同人类的关系? 19、岩浆岩的产状? 20、岩石圈被证实是岩浆的巨大的源,为什么?什么力使岩浆向地表上升? 21、岩浆与熔岩有何区别? 22、为什么侵入岩比火山岩的结晶程度高? 23、哪些岩浆岩含有石英? 24、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5、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矿物成分? 26、如何鉴别沉积岩? 27、沉积岩的色素及其研究意义? 28、沉积岩的分类? 29、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类型? 30、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31、比较三大岩的矿物成分? 32、变质岩的类型及常见变质岩? 33、岩石和矿物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如何鉴别粘土矿物?矿肥种类? 34、土和土壤的区别? 35、如何理解土壤的概念? 36、土的物质组成? 37、岩石转化与循环?有哪些影响因素? 38、我国三大岩的分布情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9、结晶岩是指什么? 40、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史 1、基本概念: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岩层、化石、标准化石、活化石、生物群落、前寒武纪、下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 关于教师读书的重要意义,许多专家有过深刻而精辟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说:“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在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中,更是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整个实验的支柱来重视,营造书香校园的含义远远不局限于教师读书,但教师读书是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涵。 也有人说,教师应该是“职业读书人”。读书是否该成为一种职业,我们姑且不论。但我们可以断言:读书与教师成长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读书具有其专业价值。 一、完善专业知识 作为一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有与其专业相配套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读书的专业价值首先体现在深化本体性知识、丰富条件性知识、强化实践性知识上。 1、深化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如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知识,数学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研究等等,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简而言之,它是关于教的内容的知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自己学生时代的“老本”,必然会落后与淘汰。而一个不能立足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教师,对于学科教学的理解必然会肤浅。正如袁振国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举例所述:碳的基本形态一直被认为只有二种:金刚石和石墨。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突然被突破了,新的科学发现,碳的家庭中还有一位成员:富勒体。于是,一夜之间,无数化学、物理教科书变得过期。如果教师没有不断阅读的习惯,本体性知识终究会成为一张过期的支票。 2、丰富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是关于“怎样教”的知识,或者说是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用条件性知识,促使本体性知识成为学

教师影响力与教师威信的形成与作用-精选文档

教师影响力与教师威信的形成与作用 Formation and Function of Teachers' Influence andTeachers' Authority MAI Hongyuan (Guangxi Electric Power Professional Technology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Mainly elaborated the teacher authority and theteacher influence, the teacher prestige relations, theteacher prestige formation and the function. Teacher'slofty prestige, affects student's important attribute,once forms, will certainly to play the huge role in the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 1教师xx是教师影响力的前提条件 “教师权威”指的是教师在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掌握了非常丰富的知识,他在该学术领域的造诣极深,是该学术领域的专家,另外他还具有某种别人无法具备的认知能力、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权威”更多是一种知识的权威。 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权威是绝对的。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主要体现在教师扮演的是主宰者的强势角色,而学生只能扮演服从者的弱势角色。当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共识,传统的教师权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课堂上不再是教师的“独奏者”和“一言堂”,教师由主宰者的角色逐渐演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师生间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关系。于是教师权威逐渐延伸到了教师影响力的领域。 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调控与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教师影响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大小、知识才能的多少与教学艺术的高低。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权力性影响力:这是由教师本身这个角色所赋予的。教师代表社会和学校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和领导,尤其是班主任教师,这种权力性影响力显得更大。教师凭借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尤其在学生面前的特殊地位和

教师团队影响力的建设路径

教师团队影响力的建设路径 团队影响力是建构优秀教师团队的重要内容,在团队建设及其价值发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师团队影响力的界定 影响力一般指用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是天生自然的、持续的和可建设的。 其构成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是通过外推力发挥作用,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激励是有限的。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或非强制性影响力,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等,它对人们的影响是持续、深刻、全面深远的,学校团队影响力建设尤其要注重非权力性影响力。 教师团队影响力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团队用一种为他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教师个体、学生、家长、社会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核心是通过教师团队对教师个体、学生、家长、社会产生影响,让他们从思想、情感、行为上认同和支持学校教师团队的核心主张和实践行动,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和辐射力。学校教师团队包括整体教

师团队,及年级教师团队、学科教师团队、班级教师团队等细胞团队。 二、教师团队影响力的价值 教师团队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个人进入学校即加入了教师团 队,但其真正融入团队还需努力和团队影响力的发挥。正如利皮特博士所说:“人的价值,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赋有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 一个优秀教师团队对教师个体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能对教师个体行为产生约束力,使教师逐渐形成具有团队特征的行为规范,并表 现出团队行为风格和准则。第二它能使每个教师的期望值保持高度一致,而这正是教师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第三表现为教师之间的互助 共享,并直接影响教师团队的沟通、协调,对团队工作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第四,优秀教师团队通常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这是决定教师团队成败的关键;教师个体在团队中受到的影响往往能使其超常发挥自己的能力,也正是这种超常规的能力发挥使得团队变得更加优秀。 一个优秀教师团队对团队外部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师团队影响力是评判学校的核心价值标准,只有一流的教师团队才能办出一流的学校,教师团队影响力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教师团队影响力决定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成效;教师团队影响力影响着教 师团队自身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三、教师团队影响力的建设路径 (一)愿景内驱,增强团队凝聚力 关键是加强团队核心价值观培育,我们通过开展每期一次的师德演

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海洋是地表最大的水体,对地球的演变、生命的形成和人类活动都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大陆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遭受风化剥蚀,其破坏产物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海洋中沉积,这些沉积物中保存着人类用来认识地球演变历史的丰富记录和赖以生存的矿产资源。要求学生了解海水的运动方式特点和海洋的化学与生物形特征,了解海洋的剥蚀与搬作用特点, 重点掌握滨海、浅海、半深海及深海的沉积作用,以及它们的产物特征。 课时:6 学时 授课内容 一、海水的动力 二、海岸带与浅海带地质作用 三、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 重点海洋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特点与产物。 难点半深海和深海带地质作用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海水的动力 1、海水的动力方式 (1) 海浪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运动。其大小与风力、风的持续时间、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2) 潮汐受日、月引力作用而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3) 洋流海洋沿固定方向流动的水体。它与信风、地形、气候、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2、海水的化学性质 海水中有多种(79 种) 元素的存在,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各地海水化学成份的重在差异。 (1) 盐度: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的总量。海水中平均盐度为35%。,一般在33%。—37%o之间变化。高于此范围的称为咸化海,而低于此范围的称为淡化海。 (2) pH值:海水中的pH值在7.5 —8.4之间。pH值的大小控制着许多矿物的形成。 (3) Eh 值:与海洋的深度和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一般在深度100—200 米,由于生物呼吸有机氧化物消耗,使其含量降到最低值。Eh值对铁、锰矿物的形 成和存在形式影响特别显著。铁在还原条件下形成低价铁矿物,在氧化条件下形成高价铁矿物。

地质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在那几个方面?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地球 1.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各包括那几个行星,其特点如何? 2.何谓磁偏角及磁倾角? 3.大气圈自下而上可分为那几个次级圈层? 4.地球内部划分哪三大圈层?其划分界面叫什么? 5.上地壳(大陆地壳)和下地壳(大洋地壳)的区别? 6.陆地地形有哪些?海底地形有哪些? 第三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何谓克拉克值?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矿物的概念?主要根据矿物的哪些特征对其进行肉眼鉴定? 3.岩石的概念?按照岩石形成的原因,一般将岩石分为哪三个大类? 4.何谓岩石的结构和构造?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各有哪些结构和构造?第四章生命起源及地质年代学 1.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有哪些? 2.地质年代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级别由大至小有哪些? 3.熟记各纪(系)的名称、代号和时序。 第五章构造运动

1.构造运动的概念? 2.按方向可将构造运动分为哪两种类型及作用特征?3.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 4.褶皱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5.何谓褶皱的核、翼、轴面、枢纽? 6.按轴面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哪些类型? 7.节理和断层的概念? 8.断层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9.地堑和地垒的概念? 10.地层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 11.按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将板块边界分为哪些类型?第六章地震作用 1.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及震中距? 2.震级和烈度? 3.等震线? 4.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那4 条地震带? 第七章岩浆作用 1.岩浆的概念? 2.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可将其分为哪些类型? 3.火山喷出物有哪些类型?

教师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多年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应从两个方面提高自己,以加强影响力,现将浅见与大家分享。 首先,品德修养品德修养是人内在的一种气质,它是一个人灵魂的核心。而教师又恰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以自身的灵魂塑造他人灵魂的工作,所以说教师首先得塑造自身高尚的灵魂,而品德修养又是人类灵魂的核心内容。孔子是“圣人”,“圣人”理所当然是建立在高贵的道德品质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是“圣人”,所以“生源”可观,有弟子三千;因为是“圣人”,才会塑造众多贤人。这种理想的结果表明:孔夫子身上已积聚了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积极的影响力。在今天,没有几个教师乃至教育家被誉为“圣人”,或许“圣人”的概念在时代的发展中已转换了意义和称谓。我们不得不承认,能有几人在品德修养方面达到了孔夫子的境界与高度?社会虽然没有要求每个教师都成为“圣人”,但孔夫子以其高尚的灵魂,纯净的人格品质在几千年以前就给后来的教育者树立了一面旗帜。 宋代诗人黄庭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他就强调了如何修养,两个字“读书”,修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是经常和经典书籍对话,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现在,就有一个铁定的事实摆在教育者的面前: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诸多不良因素已严重歪曲了一批又一批幼小学生的纯洁的心灵。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去扶正。因此,做为教育者,培养自身的优秀品质和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已是义不容辞,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和完善心灵的扶正工作,以自身的优秀品质与内在的修养去积极地影响和改造他们。 其次,业务技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才可以为师,“学高”应来源于读书学习。当代大画家张大千曾经说过“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系统地多读书。”画家都如此强调多读书,做为一个老师那就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了。学高了,然后将自己的高学识,高理论在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有意识地反复演练,做到熟能生巧,左右逢源,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这样就培养了教育教学的高技能,奇妙的是能将工作上升到艺术。又何愁不能正确“传道”、灵活“授业”、轻松“解惑”?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基础,文化内涵,高超的业务技能,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打造魅力课堂也就轻而易举了,在课堂上如能与学生进行诗意般的对话,通过你高超的教学技能,便自身的理论知识能被学生广泛而有效地吸收,对于老师本人来说的确是一种高级享受,如饮醇酒如品佳茗了。学生身临这样的课堂也如沐春风,美不胜收了。这也是积极影响力的巨大效应之一。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在一定条件下,冰川对地表的岩石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动力地质作用。要求学生了解冰川的形成与流动特征,掌握冰川的类型和运动的特点;掌握冰蚀作用的特点和产物特征;了解冰川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特点,以及沉积物的特征;了解冰川作用与板块运动的相互关系。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二、冰蚀作用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重点 冰川的溶蚀作用的特点与产物,冰川的沉积作用与产物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 冰川作用的地质学意义学生难以理解。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等以讲授为主,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冰川的形成、类型和流动 (一)冰川的形成 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的地区,经长年降雪积聚起来形成冰川。我国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为高海拔区的山岳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 1、大陆冰川:分布在两极的巨大冰盖,占总量的99%。 2、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冰川,占总量的1%。 (三)冰川的流动 冰川呈塑性的固体流流动,其速度缓慢。 冰川的前进与后退,在同一位置,随着温度降低,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则前缘前进,为冰川的前进。随着温度升高,供冰量小于消融量时,则前缘绝后退,为冰川的后退。 冰期:为寒冷时期(冰进时期)。 间冰期:为温暖时期(冰退时期)。

二、冰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exaration)〕 (一)、刨蚀作用的方式 1、挖掘作用(sapping) 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破碎物质掘起带走。其原因一方面是冰川的压力,如冰层厚100m时,其压力达90t/m3,可以使岩石压碎;另一方面是渗入到岩石裂隙之中的冰融水冻结膨胀,促使岩石崩裂。崩裂的岩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侧随冰体移动。 2、磨蚀作用(abrasion) 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块在运动中,象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二)、冰蚀地貌 1、冰斗(cirque)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是冰斗冰川的源地。因为雪线附近冰冻风化作用极为盛行,普通的积雪洼地易被冻裂崩解。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而搬走,洼地的周壁后退而拓宽,底部蚀深,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冰斗。 2、鳍脊与角峰 冰川作用之初,高地上冰斗规模较小,相邻冰斗的间距较大。随着冰川作用发展,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在平行发展的两冰斗之间的分水岭变得愈来愈窄,形成象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kuife-edge crest)。如果同一山头有三个以上冰斗同时进行溯源侵蚀,可形成锥形的孤峰,称为角峰(horn peak)。 3、冰蚀谷(glacial valley) 它是由山谷冰川剥蚀而形成的谷地。谷地宽阔、平直。其横剖面呈“U”形。 4、羊背石(sarsen stone) 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镲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羊背石可以指示运动的方向。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颇具特色:①它具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间很少摩擦与撞击,只是岩块与岩壁间有摩擦;③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往往形成“丁”字擦痕。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堕落冰面的风化物一并冻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为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搬运物都是碎屑物,在冰川中呈固着状态。除因冰体不同部分运动速度有所差异,某些粗大碎屑物相互之间可以局部发生摩擦,以及位于冰川底部和边部的碎屑物可以和冰床基岩发生摩擦以外,绝大多数搬运物在冰体内不能自由转动和位移,不能相互作用,因而在搬运过程中难以受到改造。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重要区别。 其次,由于冰川是固体介质,尽管其流速很慢,但其搬运能力很强,它可以将直径达数十米的巨大石块搬运很长的距离。大陆冰川以冰山的形式伸入高纬度地带的海洋中,将大量粗大的碎屑物带入海洋中沉积,能造成异常的海底沉积物分布。这是冰川搬运和流水搬运的又一重要区别。 四、冰川的沉积作用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重力地质作用 第一节重力地质作用概述 一、基本概念 地表的各种土层、风化岩石碎屑、基岩及松散沉积物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各种外因所促成的条件下产生的运动过程称为重力地质作用(又称为块体运动)。 重力地质作用具有很大的特殊性。首先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物质的运动,同时块体本身既是作用的动力也是作用的对象。 一次运动包括了破碎、运移及堆积过程。 重力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块体运动如滑坡、泥石流等,是重要的地质灾害,也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外动力之一。 二、动力来源 产生重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块体内部的重力与外部的触发力(主要是水)。 (一)重力作用 斜坡上的物体是否能保持稳定取决于两种作用力的对比。其一是剪切应力。它力图使物体沿斜坡向下运动,它来自于物体重力沿斜坡的剪切分力。其二是物体的剪切强度,它是物体对向下运动的阻力。后者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内部因素:块体的摩擦阻力、块体内部质点间的聚合力以及植物根对块体的固结作用等。 只要剪切强度超过剪切应力,物体就能保持稳定状态,一旦两力趋于平衡,物体便趋向于运动。因此,将剪切强度与剪切应力之比值

称为安全系数。 当安全系数小于1时,块体就发生运动。山坡越陡,剪切应力越大,故在具有高山深谷的山区块体运动最易发生。 (二)外部的触发力 主要为水分的加入、冰雪的复盖等增加了运动体的重量,同时减小了土体内部质点间的内聚力以及岩块与基底之间的摩擦阻力,从而促使块体发生运动。而风、雷电闪击、洪流与浊流、地震等突然的推动力可以触发本来是平衡的物体发生运动。 地形、气候、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特征等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重力地质作用的类型 根据重力地质作用的力学性质、作用过程及运动特点划分为如下几个类型:崩塌作用、潜移作用、滑动作用、流动作用。 一、崩塌作用 分为崩落作用和塌陷作用。 1. 崩落作用是指岩石块体以急剧快速的方式与基岩脱离,沿斜坡崩落、滑滚并在斜坡底部形成崩积物的整个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倒石堆实际上也是崩落堆积物。 2. 塌陷作用其先决条件是地下存在空洞或空穴。悬在地下空洞上方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塌陷下来,造成地面陷落。 往往发生在岩溶地区、矿山的地下采空区、有竖井巷道的工程区。有时也会造成地质灾害。 二、潜移作用

教师责任心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上应有强烈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便应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我们的教师中有的人并不如此,他们总是偏爱优生而歧视后进生,公开对后进生疏远,甚至进行人格侮辱;在批评学生时不是耐心开导,而是威胁恐吓,使学生终日紧张,提心吊胆,其后果只能更加挫伤孩子的进取心,养成怯弱无能,胆小自卑的性格。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对后进生,做为教师要多加关爱,使他们能够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顺利成长壮大,绝不能对学生感情用事,厚此薄彼。 学形式是教师“包级制”,而对学生培养过程是“流水式”,倘若出现不合格的学生就很难分清楚是哪一位教师的责任,这样教师个体就在一定的教学阶段、一定的管理机制中就处在相对“无责任”的位置上。但对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会给其他环节造成困难,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因素(如管理体制、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使得当今有的教师就抱有这种思想:他们没能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每天几节课一上完,就万事大吉;平时不钻研教材,临上课时才匆匆上阵,没有课前准备;今天不高兴就让学生自习,明天不想讲课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就误了学生。 三、要有对自己所授知识负责的严谨态度。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教师所传授的,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对知识的第一印象会给学生留下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的教授内容必须准确科学。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教书育人是一项职责重大的严肃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绝不允许含糊不清甚至错误的概念在教学中出现,教师要保证自己所传授的知识的正确性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因此,作为教师不能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等方式来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当有渊博的知识,通达的学识,应当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严密系统有通透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纲举目张,游刃有余。 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此,正确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正确引导他们的人生之路,是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这一点我们以前往往忽略忽视,认为教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殊不知,作为教师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教师的责任心不是在轰轰烈烈中展示,而是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中体现。我很欣赏比尔·盖茨说过的话:“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这句话很简单也很实在。确实一个人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务实的精神,火焰般的热情,去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相反,如果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敷衍了事,机械地教,形式主义地工作,甚至投机取巧,那么“教书育人”就成了一句空话,再好的教师,再好的教育方案,再严厉的管理措施也将于事无补。总而言之,我觉得教师的责任心不是表现给别人看的,而是让自己无愧于教师身份的!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呢? 首先,要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进行着教书育人的劳动。由于这种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千差万别的人,而决定了这种劳动具有创造性、示范性、长周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从而也就决定了社会对这种劳动的主体——教师的素质要求的高标准和全面性。 江泽民同志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要胜任教育工作首先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中包括”爱岗、敬业、严谨、奉献”,要有个人的职业操守。“教书育人”首先要“育己”,只有自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