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诗四首

当代诗四首

《当代诗四首》

《致橡树》

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新颖生动的意象中隐蕴了怎样的情感,各反映了怎样的爱情观,作者对此取何态度?

a.传统的爱情:婚姻观依赖、奉献否定

凌宵花借高枝炫耀依附

鸟儿重复单调曲儿陪衬

泉源清凉的慰藉

日光春雨一味奉献

b.新时代的爱情观:分担、共享肯定

木棉: 红硕的花果叹息火炬

橡树: 铜枝铁干刀剑戟

(1)橡树又称栎树,又高又直,比较适合做皮箱,是父辈的嫁妆之一,叶子可以喂蚕,花是黄色,丝条状的。

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不同的爱情关系。比如爬山虎、带豆等只有借助高楼,竹杆等才可以往上长。

象征爱情的鸟儿:啼血的黄鹂。一行白鹭上青天,二个黄鹂鸣翠柳。它们一起唱的歌声是唱给对方听的。

鸳鸯鸟。趵突泉险峰皇宫的台阶、老板桌用高度和距离来显示地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无需用语言。

(2) 越王勾践剑干将莫邪剑李白长剑云游天下剑与战争相联系,是男人的象征。红色是女子的象征,女儿红,白毛女中的巧儿没有红花只能一朵红头绳。叹息说明她是一个成熟有自己主见人,绝不是十七八不知愁滋味的女孩儿。这些都是有固定含义的意象。阳刚与阴柔

(3)外国故事:一只喜欢金色器具的鸟,把金玉珠宝都放在一棵树里,一次闪电把树击断裂,爱这只鸟的小孩儿得到了这些财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黄山记》云气是种美的景象。

2.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排对、对偶二者关系:分离相依

3.归纳橡树和木棉的象征意义。突出两者怎么样“美”的特征。“分离又相依”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独立、平等相互依存的爱情观的追求。

尤其是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作诚挚的表白,则进一步将二者人格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闪烁出思想的光芒,诗也脱离有限的形体,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那是一种亲密,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也可以看作男女之间平等真挚的爱情。

木棉可以理解为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时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分深沉的个性。

橡树则是一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特征。

4.总结

这是书婷发表的第一首诗。感情委婉细腻而又深沉刚劲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折了“木棉”及“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并紧紧扣住两

棵树的外子在形态,显示了并肩先手的形象。共同战胜生活中遇到的艰难困苦与考验,共享胜利喜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畅想自己将要拥有喂马、劈柴、有一所房子等平凡生活。诗人认为拥有了这些才是幸福的人,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海子简介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出于安徽省怀宁县,一直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就考大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在北大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方25岁。

¨海子在不到七年的创作生涯里,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论文等。他所写的二百余首抒情诗和七部长诗影响较大,他的抒情诗有浪漫的、梦幻的色彩,他把自己童年与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凝结成质朴的世界,赋予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意象以新的诗意,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的个人经验产生了联系。他的诗歌理想和他为此付出的青春与生命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对九十年代的诗歌产生了影响。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

诗歌分析(1)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劈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

¨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想象中的生活。

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

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

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

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

这样的生活只有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和处于山区的地方才有,对于那的人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平凡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应该是那些退休的老年人(可结合课堂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生活是闲散的。作者没有这样一所房子,这不过是他的愿望,是他的理想。就好象古代诗人的隐居生活。王维《山居秋瞑》

诗歌分析(2)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

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

¨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

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

幸福的闪电一闪而过速度非常的快,但又很醒目,谁都可以看到。表现了幸福的特点(联系《提醒幸福》)非常短暂,但给人的印象非常的深刻,具有很高的价值。

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温暖的怎样的一种感受呢。是在人受冻的时候得到的一件大衣,而不炎热,如香格里拉,四姑娘山。把河、山都当作亲人一样,显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爱的范围逐次扩大。只具有转折意味,尘世是别人的,他如同在天堂一般。他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是清高的表现。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

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

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赏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热爱生活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

¨面朝大海时,诗人就感到拥有春暖花什时那种愉悦:在日常生活琐事(“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中发现人间的幸福,并以大海般的胸怀将自己幸福拿来与每一个人分享,用强烈的生命意识为陌生人祝福,“愿你有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山民》

韩东简介

¨作者韩东,1961年生,南京人。80年代中期,他与李亚伟等人推出一股“先锋派”诗歌新潮,发表了《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明月降临》、《山民》、《初升的太阳》等诗作,其中一部分已被收入多种探索、实验诗歌选本。

“先锋派”诗歌

¨“先锋派”诗歌也被人称为“后现代主义”诗歌,是继“朦胧诗”与“寻根诗”之后出现的一种诗歌现象。“朦胧诗”以象征、意象等手法表达主观情绪与伸张人性;“寻根诗”把诗歌推向民族的文化历史,试图在“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文化境界中找回人们的“生命冲动”与“英雄精神”;而“先锋派”诗作则一反常调,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他们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认为“诗到语言为止”,从而显示出“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诗歌倾向。把自己称为"第三代人",创作的诗歌命名为"第三代诗"

¨韩东的诗,带有一种哲理味,严密、细致、反复说明而语言则平淡无味。

1.试归纳分析诗的结构。

¨第一节:写父子对话。山外青山,“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第二节:写“他”(儿子)的心理活动。山的那边有海,“他”想走出群山,渴望见到海,但又太2遥远了。他这一辈也走不出去。

¨第三节:写心理活动。他感觉出山的沉闷,他想像愚公那样移山,但仅是想而矣,并没有行动。

¨第四节:是点睛之笔。传达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遗憾心情。

2.怎样理解评价“山民”?

¨鉴赏诗歌我们更应该关注诗歌的人文性,特别是当代诗歌。从《山民》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有关“想”和“做”的关系的哲理,但我们不应对山民只“想”不“做”的行动简单地加以批评。

¨诗中的山民像干千万万个老百姓一样,有普遍的平民意识和平民理想。但“山”(贫穷?落后?愚昧?),根深蒂固,时时在阻隔着“他”向往“海”(富足?先进?精神上的充实?甚至平凡的幸福?)的目光。“他崇拜这座山/因为这座山摔死了他的父亲/累死了他的马/这山叫他回不去了”。人的生存现状往往就是如此令人无奈。

¨而无数个“山民”就在这种状态下平凡地生存着,生活着。这种平凡背后的坚韧,恰是我们该肃然起敬的。

3.《山民》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一个生活在闭塞的山区里的农民,他的祖祖辈辈与大山作伴,一代一代相传,从未走出过大山。但是大变革的时代冲击着这个闭塞的山区,长久以来安于现状的灵魂已经开始骚动。"他"已开始有了"山那边是什么"的疑问,"他"渴望见到"山那边"的"海",尽管这一辈子也走不出群山,见不到"十分遥远"的"海",留给他的只能是"疲倦",是"遗憾",但是,他愿意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怎样理解“他”的象征意义?

“山民”是一个来自于客观现实的抽象形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一个民族,在改革的浪潮中,在艰难的腾飞过程中,一种渴望,一种追求,一种幢憬,一种急切地向往改变现状的骚动。山民的象征意味是丰富的,既是禁锢人的行为的枷锁,也是禁锢人的思想的桎梏。它是长久耸立而难以逾越的。

山:一种抽象化符号,

象征闭塞,保守,愚昧。冲破愚昧摆脱桎梏深刻哲理

海:开放,进步,文明。

他:改变环境争取幸福

《三代》臧克家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汁;爸爸在土里埋葬。

一个牧羊孩的故事:养羊为了有钱、造房子、娶媳妇、生儿子、养羊,一代代的重复这样的生活。

《错误》

1.这首叙述诗的时间地点人物各是什么?

江南

我如花般开落的人一个女子,也许是我的恋人,或是母亲。

2.达达的马蹄包含了什么信息?

我是一个征战的军人,只是匆匆经过家门而已。

3.为什么说是个美丽的错误呢?

听到我达达的马蹄声,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城和小小的窗扉,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只是一个过客,不是归人,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将更惆怅、痛楚。

4.本诗主要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比喻(形象) 容颜-----------花的开落美而短晢

心---寂寞的城窗扉紧掩长久痛苦

马蹄-----------美丽的错误喜而复悲

5.描写的主人公是谁,反映的是谁的心情?三节诗怎么样的心情?

以上前线的男子为主人公,反衬在后方等待的女子的焦虑心情。思念爱人的痛苦、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苦等,容颜衰老。

对恋人忠诚、思念、牵挂的心情。

焦急期盼的心情,不是归人,只是过客,给人错觉。

当代诗四首

《致橡树》

这是书婷发表的第一首诗。感情委婉细腻而又深沉刚劲

诗成功地将情感巧妙地隐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中。

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折了“木棉”及“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并紧紧扣住两棵树的外子在形态,显示了并肩先手的形象。

例子见文

又通过对各自特征的描写,突出两者“美”的特征。

例子见文

尤其是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作诚挚的表白,则进一步将二者人格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闪烁出思想的光芒,诗也脱离有限的形体,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那是一种亲密,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也可以看作男女之间平等真挚的爱情。

木棉可以理解为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时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分深沉的个性。

橡树则是一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特征。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一明朗清新的语言,抒发了一个诗人的心愿――愿每个人都在世界

上获得幸福。

全诗公三节。

第一节虚构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鼻而来。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图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

“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平凡人的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隐逸人的生活。

――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

第二三节表达亲情友情的珍贵,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鼻而来。

这两节由描绘景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是个人情感转为写社会化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

其中第二节抒发的是亲情,第三节抒发的是友情。

两节中四次提及幸福,这幸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诗人洋溢着博爱,泛爱只、之情。

这首诗的风格――单纯而明净

海子的诗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意味。

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画面。

“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

“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诗人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的情思遐想。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他以创作长诗(诗剧)为目标,也写了大量的抒情短诗。这首诗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的生命中两难的心境。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献身诗歌事业,是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的。

分析:这首诗第一接勾勒出了想象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有一所房子等,都是拟想的。第二节和第三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和每个亲友通信,从“河”“山”一直到“陌生人”“取名字”等,极富诗意和人情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海子在诗中真诚地祈祷,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是诗人真诚良知的展现。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

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赏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热爱生活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海子《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

面朝大海时,诗人就感到拥有春暖花什时那种愉悦:在日常生活琐事(“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中发现人间的幸福,并以大海般的胸怀将自己幸福拿来与每一个人分享,用强烈的生命意识为陌生人祝福,“愿你有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山民》

韩东的主要创作是小说,但作为“后新潮”主要代表任务,他在诗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山民》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有深刻的哲理。“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一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这首诗还采用了反讽和渲染的手法,有意运用单调的句式,渲染一种沉闷的文化环境给人的感觉,引起了加强沉重和冷峻气氛的效果。

分析:这首诗的第一节写“他”向父亲追问。“他”虽然没有走出过大山,但“他”毕竟知道山那边有海。第二节写“他”已经自觉到山的沉闷,萌生了要改变环境的愿望。最后写出了“他”的遗憾,全诗主旨和寓意得到集中的表现。全诗借一个山民之口,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桥列愿望。

怎样理解评价“山民”?

¨鉴赏诗歌我们更应该关注诗歌的人文性,特别是当代诗歌。从《山民》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有关“想”和“做”的关系的哲理,但我们不应对山民只“想”不“做”的行动简单地加以批评。

¨诗中的山民像干千万万个老百姓一样,有普遍的平民意识和平民理想。但“山”(贫穷?落后?愚昧?),根深蒂固,时时在阻隔着“他”向往“海”(富足?先进?精神上的充实?甚至平凡的幸福?)的目光。“他崇拜这座山/因为这座山摔死了他的父亲/累死了他的马/这山叫他回不去了”。人的生存现状往往就是如此令人无奈。

¨而无数个“山民”就在这种状态下平凡地生存着,生活着。这种平凡背后的坚韧,恰是我们该肃然起敬的。

思考:《山民》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他"是一个生活在闭塞的山区里的农民,他的祖祖辈辈与大山作伴,一代一代相传,从未走出过大山。但是大变革的时代冲击着这个闭塞的山区,长久以来安于现状的灵魂已经开始骚动。"他"已开始有了"山那边是什么"的疑问,"他"渴望见到"山那边"的"海",尽管这一辈子也走不出群山,见不到"十分遥远"的"海",留给他的只能是"疲倦",是"遗憾",但是,他愿意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怎样理解“他”的象征意义?

“山民”是一个来自于客观现实的抽象形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一个民族,在改革的浪潮中,在艰难的腾飞过程中,一种渴望,一种追求,一种幢憬,一种急切地向往改变现状的骚动。山民的象征意味是丰富的,既是禁锢

人的行为的枷锁,也是禁锢人的思想的桎梏。它是长久耸立而难以逾越的。

《错误》

本诗主要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比喻(形象) 容颜-----------花的开落美而短晢

心---寂寞的城窗扉紧掩长久痛苦

马蹄-----------美丽的错误喜而复悲

诗歌的特点

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1)抒情性。诗歌是诗人感情激流的表现,特别是抒情诗,诗人总是通过某种景物和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或直抒胸臆。而感情总是具体的、生动的,因此诗歌又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2)音乐性。这一特点表现为三方面:节奏分明,音调铿锵,讲究押韵。感情的波动是诗歌内在的节奏,外在的节奏则是感情波动的表现。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押韵使诗句更加悠扬动听,使诗篇形成完美的整体。

(3)语言的凝练和形象性。诗歌的语言要求更集中地反映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音调和格律的限制,因而容不得冗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所以诗歌的语言要比一般口语和散文语言更加凝练、更加含蓄。优秀的诗篇,都是经过诗人刻苦锤炼和精心推敲的。

诗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阅读和欣赏诗歌必须细细地咀嚼品味,充分的展开想象和联想,充分的完成形象的再创造,进入诗的意境,透过喻体或象征体的形象,透过意象,深入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情画意,欣赏诗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

教后感

欣赏诗歌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验诗歌丰富的情感

(2)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

(3)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