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育教案

美育教案

美育教案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美的产生、真善美的关系、美育的作用、美感、审美标准。

2、熟悉美育特征、美的特征、审美条件

3、了解美学概况、美育由来

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种审美实践活动的教育科学。它以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提高人的审美情操为最终目的。它的实施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美的对象为工具,特别是以艺术美欣赏为主要手段。

第一节美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美的追求史。美引导着人们,从愚昧、落后一步步走向光明、美好。

一、美的由来

美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无所谓美丑”的阶段:这阶段在人类出现以前。美是对人而言的,美,只对人有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为人而存在”。

(二)“有丑无美”的阶段:这阶段在人类产生之初,那时人类还没掌握自然规律,不能驾驭自然界,因此整个自然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无美可言的。

(三)“功利美”的阶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掌握了一些自然规律,也逐渐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这时就产

生了美。这时的美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即从实用性来评价一个自然事物的美与

不美。自然物在原始人眼里先具有功利价值然后才能成为美的。

(四)“超功利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逐渐发达,物质财富也日益丰富,这时人类才有心思去欣赏超功利的美。超功利:就是指导人们不再从物质实用性上来评

价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是从精神愉悦的高度来判断美丑。

从以上美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

第一、美产生于劳动。离开劳动,人类不会去探求、认识自然规律,更不能去把握、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服务,因此就不可能有美的产生。

第二、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

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明了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家墨子也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些都说明人类最初进行的生产首先考虑的是使用价值,然后才是审美价值。

第三、在劳动实践中,美的水平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在劳动中人类创造了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并凭借着这种提高了的审美能力又创造出更新更美的事物,使美的水平越来越高。从创造美的对象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到再去创造新的美,这是一个循环过程,使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在狩猎时代人类认识到的美仅限于动物界,农业时代美的范围扩大到植物界,到工业时代,美的范围再扩展到无机界。如今美的范围已经由地球扩展到太空。

二、美的本质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进行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也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力量。

探讨美的本质的基本途径

自古到今,各种美学论著对美的本质提出过各种看法。现在就中西方美学史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基本途径作一些概括的说明: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其中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客观精神(理式、绝对理念)中去找美的本质。古希腊的柏拉图和18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是这种观点的代表。柏拉图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现实中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的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成其为美”(《文艺对话集》)。黑格尔在哲学上也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美的本源,在美学上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这个定义中,他把理念、绝对精神看成美的根源,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理念的客观化。这个定义和柏拉图的“美的理式”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把美的根源归结为客观精神。另一类是从主观精神中去找美的本质。18世纪德国美学家康德和19世纪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判断力批判》)。克罗齐也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出发探讨美的本质。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心灵。他说:“美不是物理的事实,它不属于事物,

而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美学原理》)。在他看来,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

第二种:是从客观物质世界中探索美的根源。其中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美存在于事物属性或形式之中,属于这类观点的美学家很多,他们的说法也各不相同。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最先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后来亚里斯多德也谈到美的主要表现为“秩序、匀称和明确”,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进一步把完美和完整、比例适当及色彩鲜明作为美的三个分析原则,18世纪英国的荷加斯认为波状线是一种“真正称得上是美的线条”,而蛇形线则是“最富有吸引力的线条(《美的分析》)”,成为美学史上著名的论点。现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对西方现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另一类主张美在客观生活,以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他认为美学应当“尊重现实生活,不信先验假设”,强调“生活就是美的本质”。他给美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美是生活”。他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与美学》)。他在论证美是生活时提出:“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心所宝贵的东西”,同时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对象,生活便具有上述特点。

第三种:从事物的客观关系上探索美的根源。其代表人物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他提出“美在关系”的著名论点,认为“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他还具体地指出:“我说一个存在物,由于我们注意它的关系而美,我并不是说由我们的想象力移植过去的智力或虚构的关系,而是说那里的实在关系”(《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他还举出法国的卢浮宫的门面为例,说不管我想到或一点也没有想到卢浮宫的门面,其一切组成部分照旧有这种或那种形式,卢浮宫的门面并不减其美。他从这个观点出发把美分为两种:一种叫“实在美”,属于客观事物本身形式方面的秩序、对称、安排的关系;另一种叫“相对美”,指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联系中所产生的关系。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也有三种基本途径:

第一种是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在中国先秦时代,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大都与善(功利)结合在一起的。《国语》中的《楚语上》关于“伍举论美”是有关美与善关系的较早的记载。伍举提出:“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认为有益或有用的,至少是无害的,才能称得上美。墨子也强调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他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说明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有美。孔子在《论语》中有不少地方谈到美。他认为美与善难以区分,甚至是同义词,如他所说的“里仁为美”(《里仁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篇》),“如有周分之才之美(《泰

伯篇》),”其中的美和善、德是同一意思,可以交换使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出了“尽善尽美”的美学主张。在《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可见孔子十分欣赏既有善的内容又有美的形式的《韶》乐,而对形式优美但内容不合自己的道德原则的《武》乐,却持保留的态度,认为它是有欠缺的。这种评价表现孔子对艺术的要求是美与善的统一。

第二种是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中国美学史上从艺术的角度来研究美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三点:一是从主客观关系来研究美,提出“意境”的理论,强调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也就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客观的自然景物的交融、统一,来创造美的意境。二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研究美,强调艺术美是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刘勰认为好的作品必须是“衔华佩实”(《征圣》),“舒文载实”(《明诗》),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因此他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三是从作品风格上研究美。中国古代的《诗品》、《画品》等都是对艺术作品的品评,从艺术风格上研究美的。如唐朝司空图撰二十四《诗品》,就把诗分为雄浑、冲淡、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来论述诗歌的风格美。

第三种是结合客观现实来研究美。在中国美学史上,有不少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很重视从客观生活、自然山水本身来探索美的本质。如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就有关于山、水、人物之美的记载:一次,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而贞。”他们认为山、水、土地、人物因其具备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因而就有不同的美。刘勰认为美产生于“自然之道”,自然事物的美是由自然界产生的。他说:“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地理之形;此盖道之文也”。说明日月山川之美,都是由天地自然产生的。

从以上简述来看,中外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历经二千多年,其中提出的有关美的定义或论述,有不少值得重视,但问题尚未得到科学的解决。现代美学仍然继续进行对美的本质的探究,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主要围绕美是主观的,是客观的,还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问题,展开了相当广泛、深入的讨论。在我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美的本质问题占有重要地位,出现过多种观点,但多数人都认为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作为指导,才有可能寻到美的本质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活,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他还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指客观世界)都应“当作实践去理解”。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只有通过社会

实践活动才有可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美和创造美。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显示和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创造着美,从这个意义上说,美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经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和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点。根据马克思的思想,在实践中自由创造,乃是人类最珍贵的特性,它的形象体现就是美。由此也可以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活动中的感性显现。

三、美的特征

1、形象性

美作为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它的内容都要通过一定的色、声、形等物质材料所构成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都有一种具体可感的形态即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美的最基本的特性。这就是说,作为审美对象的事物或现象总是具体的形象,是审美主体凭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一种感性形态。存在于客观世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形象、生活形象、艺术形象,都是人们的具体审美对象,是人们审美产生的源泉。

美作为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都有一种具体可感的形态,也就是它的形象性。美的形象一是在于它的内容的社会功能性,即有用、有利、有益,是对实践的肯定;二是在于它的质料和形式的全规律性,如对称、均衡、比例、和谐等,这二者的统一就构成了完整的形象。

对于美的形象性,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在我国古代,孟子说过:“充实之谓美”,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解释此句话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批其容也。”是说不仅要有充实的内容,而且要有“茂好于外”的形象,才能构成美。汉代杨雄认为:“君子之所以美,”在于“绷(满也)中而彪(文也)外”,是说君子应具有丰满而充实的善的内在本质,而又以文采可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美。宋代张载也有“充内开外之谓美”的说法。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诗学》里就提出“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的论点,法国18世纪美学家狄德罗在谈到美与真、善之间的区别时说:“真、善、美是十分相适的品质,在前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就显得美。”强调美具有“难得而出色的情状”,即一种特殊的形象。从实际的审美感受中,我们也可以深切地认识到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如当你亲临杭州西湖,目睹其中的湖光山色,才能感受到苏轼描绘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审美情境,才能感受到柳永在《观海潮》中展露的西湖美景,得到美的享受。

美的形象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是内容的体现,它不能离开内容来讲形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把握美的形象性。

大自然中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有具体形象的。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如太阳喷薄而出、

大海碧波荡漾、森林郁郁苍苍、泉水叮咚、小鸟啁啾等

人类社会中,最核心的美是人的美,人无论是身材相貌、还是心灵都具有感性的形式。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的美人形象:“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是指人的外在美。人的内在美可以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得知美与不美。

艺术作品中的美也是具有形象。艺术中最抽象的是音乐美,但音乐也是非常善于“绘景”的。作曲家把他心中可见的“画”用音乐语言再现出来后,当人们欣赏它时在头脑中就可能相应地产生各种各样的形象,从而感受到音乐中的某种“画面性”。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音乐伴奏部分模拟了江河翻滚咆哮的音响,使人直接联想到黄河惊涛骇浪的情景。音乐还可以把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都无关的抽象内容塑造成形象。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中命运的形象就发属于此。

2、感染性

美是诉诸于人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励人、以情悦人的,这就使美获得了感染性。美的感染性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它主要来自于它的内容,即通过感性形式所显示的人的本质力量、所显示的人凭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创造的生活。

美具有形象性,但并非一切形象都是美的。只有那些具有感染力量,能愉悦人们情感的形象才能成为审美对象。也就是说,美的事物能激励人们的审美情感,使之精神上受到感染,得到愉悦与满足。如我们站在海滩上观赏海洋的辽阔,倾听海浪的声音,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壮美的情感,觉得心旷神怡。

文艺作品具有更加强烈的感染愉悦性。因为它以自然形象和生活形象作为创造基础,而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典型来展现现实美的时候,还融汇、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我国明代文学家和理论家冯梦龙曾以当时盛行的说书艺术为例,说明文艺作品因其创造的生动形象而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愉悦力量。他说:“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再欲提刀,再欲下拜,再欲决脰,再欲指金;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说:“对美的作品的瞻仰可以给人带来大的快乐。”罗马的贺拉斯提出,艺术作品应“人益处和乐趣”、使人“喜爱”。

3、客观社会性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美学告诉我们,必须从人类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美的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就说明美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产生过程中,始终

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同时美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古代人认为美的,在现代人看来就不一定是美的。但它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美的客观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对于社会生活的依赖上。美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有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在对象世界中的不断展开,美才能不断地丰富发展起来。

美的客观社会性还表现在美具有社会功利性。从根本上说来,人类需要美、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就因为美对人类是不可缺少的,是有价值的。当然美的效用并不是单纯地表现在物质的经济的方面,最主要的是表现在精神的需要方面,即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陶冶人们的性情,启迪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因此,正常的健康的审美活动,对于个人和社会都起着十分有益的作用。

4、新颖性

美的感染性同创造性不可分离地联系着。同人类社会进步性相联系,是充满生气和创造性的

艺术美的创造性十分突出,一切成功的艺术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而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就内容来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以艺术家独具的慧眼表达出他对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传达出时代的声音和人民的感情。就形式而言,真正美的艺术作品,其形式必须经过千锤百炼。我国元代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的题材来源虽可追溯到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但它的思路格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风格都有极大的创造,是《莺莺传》不可比拟的。所以艺术作品的进步性、创造性是艺术美的重要标志。

四、美和真善的关系

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什么是真善美呢?所谓“真”是指客观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及其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性。人们对真的认识,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所谓“善”是指功利价值,对人类是有用的、有益的;所谓“美”就是指在实践中真和善的形象体现。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

(一)、美和真的关系

1、美与真的联系

美作为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创造的结果,就其历史的发生和起源来看,以对于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就其作为历史的成果、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看,美包含了真。美是以真做基础的,美蕴含着真,凡是美的必须是真的,没有真便没有美。因为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事物。虚假的、虚伪的东西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

艳丽多姿的鲜花美、桂林山水的风光美、雄伟壮丽的建筑美、流行服装的款式美等等,

这些事物之所以美,都是以它们各自的实体存在作为基础。如果没有鲜花、山水、建筑、服装这类东西,没有它们的形象邮局就没有这些事物的美。我们欣赏绘画、雕塑、书法、舞蹈、戏剧的美也是以这些作品的存在为基础的。所以说凡是美的必须是真实的,不真的则不美的;但是真的并不都是美的,如真实的秽物(黄色书刊)、真实的歹念(想偷东西)、真实的恶行(日本侵华)等等,这些虽然是真实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没有美可言,而且只能是丑的。

法国古典主义者波瓦洛说:“只有真的才美,只有真的才可爱。”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显示真实的美。”美和真联系得如此密切,根本原因就在于美本身就蕴含着真。如果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即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物质产品的美和精神产品的美。

2、美与真的区别

简单地说他们的区别是:一、真是客观规律本身,可以在人、人的实践之外独立存在;而美不是客观规律本身,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人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二是真是求知的对象,而美是欣赏的对象。

(二)、美和善的关系

1、美与善的联系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目的的关系的认识形成了善的观念。一般说来,在实践上符合于人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就是不善的或是恶的。在阶级社会里,符合于某一阶级的普遍利益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就人类社会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善。

美是以善做前提的,并且归根结底就符合和服从于善。美蕴含着善,凡是美的必须是善的,没有善便没有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只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并推动着社会发展的普遍利益,才是真正的善。鲁迅先生说:“在一切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是于他们有用——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也就是说,人类以为美的东西,必须是对人类有益、有用的东西。对人类有害无益的,即不善,就不是美的东西。茂密的森林、富饶的草原、丰收的稻谷、肥壮的牛羊是美的,因为它们对人类有益和有用。社会上的抢劫犯、杀人犯长得再漂亮、再帅,谁也不会认为他们是美的,因为他们扰乱了社会秩序、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善在社会美中主要体现在一些社会公认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上,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这种道德意识当然是抽象的,但是它作为一种心灵美,也必然通过人的语言、行为而表现出来。我们评价某人某事是否是善的,都是以社会功利为标准的,有益于人类社会的则善。如雷锋的形象伟大,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很多对人民和国家有益的好事。自然美中的善,是隐藏和潜伏在自然之中的,在多数情况下,美与功利的联系是间接的。我们欣赏自然

风光时,直接的物质上的功利并不突出和显著,主要是在欣赏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时获得精神上的功利。艺术领域的美更离不开善,如《水浒》、《西游记》等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世不衰,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都在惩恶扬善。惩恶扬善已经成为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之一。所以说,凡是美的必须是善的,不善则不美。歌德说:“美与善并无区别,美只是善很可爱地戴上面纱,而显现给我们看。”我国著名诗人艾青说:“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美和善联系得如此密切,根本原因就在于美本身就蕴含着善,如果对人类无用、无益而有害,即失去了善,也就失去了美。当然,善的并不等于美的。瘌哈蟆对人类是有用的、有益的,因为它不仅吃害虫,其分泌物还可以制药,有强心、镇痛、止血的作用,但谁也不说它美。这涉及到美的内容和形式问题。

2、美与善的区别:第一,从功利性上看,善是直接与人的功利的目的联系着的,经常是人的欲望、需要、利益的对象,衡量一件事物是否是善,是以社会功利为客观标准的;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和功利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功利潜伏在形象之中。第二,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而是讲内容,也可以不顾及形式;而美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注重形式。第三,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认识和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它虽然不直接与功利的目的相联系,但它最终的社会意义仍然在于推动人更好地去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斗争,因此美最终是为了善。

3、真、善、美的统一

真、善、美就其历史的发生发展来说,只有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真,并运用于实践达到了改造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才可能有美的存在。由真向美的转化,必须以善为中介,即要以符合人的目的,而善向美的转化又须经过真的中介即符合客观规律。美高于真、善。但他们又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真、善、美三者各有自己的涵义,不能相互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如何理解真、善、美的统一呢?法国思想家狄德罗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就显得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在评论艺术作品时,常常提到真、善、美,并把它作为品评人物、事物或艺术作品的尺度,渴望这些人物、事物和艺术作品能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真、善、美三个概念分别为哲学、伦理学、美学中最基本的范畴。它们的存在是客观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真、善、美是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又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科学家的发明是对真、善、美追求的结晶。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

我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艺术家的创造也是源于生活中的真、善、美。著名诗人艾青说:“诗神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奔驰,那三个轮子就是真、善、美。”别林斯基说:“科学与艺术也是为最高的善服务的,而最高的善同时就是最高的真和美。”总之,美离不开真和善,真产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没有真和善便没有美。只有人类掌握了“真”(规律性),实现了“善”(功利性),并且表现了“美”(形象性),才能够达到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第二节美学与美育

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美学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人们把第一件装饰物戴在自己的胸前时,美的种子就播种在了人们的心田;说其年轻是因为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与产生于远古时代的数学、几何学、天文学相比,美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一门学问。它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它一般包括美的本体论、审美心理论、艺术论、美育论四个部分,它以美的本体为基础、以审美心理为中介、以艺术为扩展、以美育为归宿。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种审美实践活动,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提高人对美的鉴赏能力、创造能力,使情感得到净化,理想得到升华的教育科学。我们在美育过程中必须了解美学的基本原理,把握美的本质和特征,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世界,并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

一、美学概况

美学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奴隶社会,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也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但还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这些不系统的美学思想只是美学理论的萌芽。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有美无学”的阶段。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庄子等,对美的问题就有许多论述。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的《论语》中就有不少地方谈到了美的问题。他说“里仁为美”,意思是说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才算善的、好的人。他还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意思是说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孔子认为美和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孟子(公元前390-前305年)在美的观点上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论点,意思是说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在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一些思想家、哲学家也留传下许多深刻的美学思想。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提出了“美是理念,”意思是说美是纯粹的理性观念。他把美理解为空洞而抽象的观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创造者。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提出“美在形式”,意思是说“美就在于体积大小和秩序”,“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是美的本质”。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美学的探讨都是源远流长的,所积累的美学思想遗产也是极其丰富的。

直到近代,美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8世纪,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开始确立下来。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4—1762年)在1735年第一次使用了“美学”这个术语,1750年他第一次设立了《埃斯特剔克》(我国译作《美学》)这门学科来研究人的感觉和感情,并把美学看作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被誉为“美学之父”。随后,康德、黑格尔等赋予美学以更进一步的系统的理论形态,使之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到19世纪,美学更加广泛地和独立地发展起来了,并从哲学中分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而系统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给美学研究提供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起来;唯物辩证地看待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等。

我国在19世纪鸦片战争以前,传统的美学思想博大精深,但始终没有成体系的美学学科;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美学的进入,传统的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思想日渐融合发展;20世纪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美学工作者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研究美学问题,并紧密结合现实实践,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美学理论精华,借助于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

美学的分支学科很多:有劳动美学、生产美学、技术美学、建筑美学、园林美学、景观美学、旅游美学、商品美学、服装美学、食品美学、装饰美学、生态美学、医学美学、护理美学等等。

美学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1、美的本质论,研究美的本质、特征等;2、审美心理论,研究审美活动中人的意识问题,告别是关于美感的问题;3、艺术论,研究艺术的本质、艺术审美等问题;4、美育论,研究运用美学理论、美的对象对人进行情感陶冶的问题。

美学研究的方法有:艺术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科学实证的方法,等等。

二、美育的由来

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原始人

的巫术礼仪活动中就包括了各种不自觉或自觉的美育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自觉的美育活动逐渐成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

中国美育思想发展。我国美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如传说神农造琴,舜弹五弦琴而治天下;我国学校教育起于夏、商、周三代,“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学校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审美教育,“古代教民,口耳相传,故重声教,而以声感人,莫善于乐”,“乐教为教民之本。”在周代奴隶社会,周公“制礼作乐”来教育奴隶主贵族。并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明确规定了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是仪式规范,乐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礼乐相济,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方式。古代教育的但比较系统的审美教育思想的提出则起于先秦诸子。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倡导平民教育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是孔子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密切结合。他提出仁学教育,培养个体内在文化心理结构,以适应社会外在的礼仪制度,以仁为核心的教育其最高目标是培养“志士仁人”,其实质是一种奴隶制的伦理教育。但它也包括审美教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主张仁学教育并非摒弃情感而一味强调道德,他始终强调诗教、乐教。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认为“诗”和“乐”是君子修身成人的重要途径,君子修身应从学诗开始,最后完成还在乐,因为乐可以改变人的性情,感发人的心灵,使人自觉接受和实行仁道。孔子在重视“乐教”的同时也十分强调“诗教”,着重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多种功用。孔子又始终把这种美感放在“仁”、“礼”之下,强调有节制的适度的美感享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依附于仁学教育的审美教育不是禁欲,也不是情感的放纵,而是用“仁”、“礼”规范引导,有节制地满足情欲。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中“礼乐相济”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仁学审美教育观在孟子和荀子那得到发扬光大,更趋向内在人性的塑造,达到完善人格的建立。孟子的人格教育也包含审美教育与培养但没孔子仁学教育突出。荀子从另一方面扩展了孔子的仁学的审美教育观,他认为人性不能自美,人格美的建立主要通过塑造、教育而实现的。进行这种审美教育的手段就是《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特别是《乐》具有“化性起伪”的审美教育作用。他认为文艺具有巨大的感人力量,可以“大齐天下”、“美政”、“美人”、“美俗”,起着安定社会、辅助政治、培养人才、移风易俗的作用。我国古代第一部论述音乐问题的论著《乐记》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经典,这部著作对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作了系统、生动和具体的阐述,认为音乐能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并分析了不同音乐对人们会产生不同影响。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施予不同的音乐教育。

儒家学派的审美教育思想都重功利,服从功利,是十分强调功利的审美教育。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是根本否定任何功利的,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原则,即“道”取代之,其实也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问题。老子不要求人们刻意去追求美,而是顺其自然到达美的境界,所以老子并不象儒家学派那样大讲审美和艺术教育的作用,而是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老子的继承者庄子却十分重视个人的审美教养,他根据老子“无为”的思想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美学命题。美是超功利的,在庄子看来,得到了自然无为的“道”也就得到“至美”,而达到这种审美境界不是依靠审美教育,而是凭借个人的审美修养。

墨子的“非乐”教育观点:认为在奴隶社会个体小生产者的困苦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没有可享受美的余地,于是断言审美教育是完全多余的,他单纯强调功利,特别是物质功利,根本否定了审美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作用,提出“非乐”的主张。墨子否定审美教育是不对的,但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审美教育的实施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儒家强调功利的审美教育,道家主张超功利的审美修养,各有片面性却又可以互补。这两派的审美教育思想对汉代以后的封建制度的审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朝思想家有关审美教育的观点,多是先秦儒家学派观点的继承、发挥。一方面强化了社会的规范作用,一方面又淡化了审美教育的功能。如董仲舒把审美教育视为“五者”“教化”的一种工具而忽视审美教育的特殊功能,这是对先秦儒家学派的一种倒退。

我国的美育理论在汉魏以后不断发展,教育中也包含美育的因素,但由于教育制度不完善,并没有专门的美育教材。五四运动前后,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在引进西方美学思想的过程中,也先后提出了关于美育的主张。

梁启超是介绍引进西方美学并把它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最初尝试者之一。他不但重视美学,而且关注教育,第一次提出“趣味教育”即审美教育,趣味教育实质是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手段就是艺术,他把审美教育作为趣味教育、情感教育来理解,已接近审美教育的实质,他在近代中国审美教育理论上的启蒙性贡献是不应低估的。

在梁启超启蒙思想影响下,王国维在中国审美教育思想史上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使审美教育理论研究深入了一步。他在美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研究中,发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在修明政治和大兴教育以养成道德和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他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所谓“完全之人物”是指在“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两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的人。他把教育分为体育和心育两大部分,而在心育中又包括智育、德育和美育。他既看到了德育和智育都需要以美育作为手段,又看到了美育还有自己自己独特的作用和目的,并明确提出了要把美育列入全面发展的

教育宗旨之中。王国维的审美教育思想提高了审美教育的地位,分析了审美教育的独特和不可替代的功能,指出了它与德育、智育的区别和联系,这是他对中国审美理论的贡献。

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和美学家,提出审美教育理论的见解和深刻性以及实践性都远在王国维之上,他称审美教育为美感教育,也称之为情感陶养。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他强调美学理论的落实和应用,十分接近现代审美教育,这是蔡元培超出前人的地方。他认为在全部教育中,美育占有特殊地位,美育渗透到其它三育之中。他还针对当时尊孔读经、宗教迷信猖獗情况,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还纠正了把审美教育仅仅视为艺术(美术)教育的观点,并首次提出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概念,指出了美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这都是前人所不及的。他在任教育总长时提出了“五育”并行的教育方针。这五育是: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哲学观念教育)、美感教育(美育)。并亲身从事美育实践,为我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建立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从宣传新文化运动和培养革命人才出发,特别重视美育,他在教育部工作期间,积极支持蔡元培倡导美育,并亲自主持艺术讲座,还撰写和翻译了很多美学著作,积极提倡艺术教育,创办艺术院校,为我国美育的普及和发展做也了重要贡献。

在美育方面还有突出贡献的有丰子恺、朱光潜等。

西方美育发展:

在古希腊的教育中,审美教育就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许多思想家已注意到对民众进行审美教育,并初步作了一些理论概括。首先提出较为系统的美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该包括两方面: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们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等等。要求艺术要为改善人的灵魂服务,主张把音乐和诗歌作为教育的重要科目,主张人从儿童时代就应该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要“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象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儿童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在柏拉图强调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同时,古希腊另一位思想家亚里斯多德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强调美育与智育的结合,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出美育“不只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了几个目的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他们的美育思想对以后的美育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古罗马时期,文艺批评家、美学家、诗人贺拉斯从艺术学角度提出“寓教于乐”的审美

观点,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符合众望。”他把诗的快感和教育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教育巧妙地寓于审美愉快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视发现和肯定了生活、自然和艺术的审美价值。在教育方面主张“个性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多方面提高”,教育内容和范围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教育成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时期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包含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如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把他所创建的学校称为“快乐之家”。他把学校设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使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他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因此他重视智、德、体、美诸育的普遍实施。事实证明这种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人才。

系统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理论加以研究的是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他在《美育书简》(1793—1794)中首先使用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含义、内容、性质、任务及其社会意义做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后来人们就把《美育书简》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他主张美育要从复归现实人性、改造社会的广阔范围来论述美育。提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趣味才能导致社会于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这表明席勒企图把美和教育结合起来作为变革社会的有力手段,把审美教育看成是人取得自由、社会得以进步的必须途径。席勒强调美育的巨大作用使“感性的人”培养起理性,“理性的人”培养起情感,引导人们从自然状态迈向道德状态,培养起完全的人格和优美的心灵,从而达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席勒的审美教育学说把审美教育同社会改造、改革联系起来,扩大了审美教育的研究领域,又从人性自由完整的高度去探讨审美教育的实质和功能,深化了审美教育的理论,这是席勒对审美教育学的巨大贡献。

在席勒之后,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巨著里用大量的篇幅进一步阐述了美育思想,把审美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进行了工业革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审美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变化,美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使美育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有一大批的美学理论家为美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德国的福禄培乐,美国的杜威和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以社会政治的和经济的彻底变革为基础,使人类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为美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美育的特征

(一)形象性

美育的形象性是指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方式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美育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受教育者在“物我感应”中欣然接受教育。从审美客体看,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人们能够用五官直接感触它们,从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从审美主体看,人的直觉能力比逻辑能力更早形成,原始人类还未具有逻辑能力之前就开始直觉把握客观世界。

德育、智育的开展,尽管常借助于形象直观,如组织参观、调查,但就其整体而言,基本上依赖的是分析、概括、抽象、说理、诉诸于人们的理论思维。美育的进行则主要依赖于具体接触生活和艺术中种种美的事物,直观丰富多彩的美的形象,以形象直观为前提条件,辅之以分析说理。

要领略桂林山水的旖旎,黄山云松的迷蒙,黄果树瀑布的恢宏气势,九寨沟飞泉的缤纷色彩,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靠几页导游说明是难以实现的,就是看几张照片或某些影视材料,对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美的感受必定存在极大的不足,只有亲临其境去体验,才会获得真正的审美感受,得到审美的启迪,受到审美教育。

同样,通过艺术进行美育更需要将具体的艺术作品——一幅画、一尊雕像、一首乐曲、一首诗歌、一部小说······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让他们直观到具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美育的形象性能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使人们易于接受这种教育。

(二)情感性

美育的情感性是指美育总是饱含着美好的情感,实现以情感人、以情悦人、以情激人,进而培养人们向往美好、厌憎丑恶习的情感。美育的本质在于陶冶情感,一切美的事物以其鲜明的形象作用于人时,由于其本身含有丰富的情感,使得人们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长此以往,人心里美好的情感就会由少变多。正如梁启超所说:“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下去,而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显然美育是以情感性为其显著特征的,并与其形象性紧密相联的。美育中的情感是受教育者在审美对象中直观到人的本身,满足了审美需要而引起的特殊的高级情感活动。它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美育的全过程要把诱导启发作为基本手段,使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

美育的出发点就是以高尚的感情不断地灌注、净化人的心灵。目的就在于陶冶人的情操。

(三)愉悦性

美育的愉悦性就是指美育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使人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古罗马学者贺拉斯早就提出了美育具有

“寓教于乐”的特点,寓教于乐就是主张把文学的娱乐作用与教育作用统一起来。“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说:“如果没有绘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美感,人生乐趣就会失掉一半。”周恩来谈到文艺的审美作用时也说:“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辩证的统一,群众从看戏、看电影等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

我国美学家李厚泽将审美愉悦分为三个层次: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

(四)全面性

美育的全面性是指美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深刻而持久的。

美育全面性的表现:

1、美育以生动的形象唤起情感激动,其痕迹深刻烙印在脑中,留下持久的影响,一旦触发便又活跃起来。我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在论及小说的“熏”、“浸”的感染力量时说:“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他所说的“熏”、“浸”,恰恰就是美育的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之间,每天变一点,日积月累、似断实续、久而久之终于熔铸了人的心灵,改变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而这种美育效果一经达到,往往更具稳定性、持久性。

2、从人生纵向方面看,美育贯穿于人生的始终。人从诞生之时起,更在自觉可不自觉中接受美育。如儿歌、故事、电视、电视、小说等,可以说美育是名符其实的终身教育。

3、从人生横向讲,美育渗透到人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实践性

美育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因为人们要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都离不开审美实践的环节。

(六)保健性

美育通过组织文艺晚会、欣赏书法、绘画展览、游览名川大山,可以起到调节生理和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的作用。有人对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已故的指挥进行统计,发现他们的平均年龄比一般的人高出五岁,可见音乐能促进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可见一斑。

四、美育的作用

(一)美育是陶冶人情感的重要途径(怡情冶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内部驱动力。梁启超说:情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源泉,即情感最有力量推动人们的行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

来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情感的培养和产生主要靠内心体验来实现,靠情来陶冶,而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能使人身临其境、心感其情,让人在想象中体会情感,并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使人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能使人高尚、健康的情感得以发扬,低级庸俗的情感得以压抑,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起来。这是其他教育无法达到的。

(二)美育是人类掌握世界、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掌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控制世界。人类在实践中形成了真、善、美三个领域,同时也就有了“知、情、意”三种掌握世界的能力。知,是人类认识客观对象的必然性、规律性的能力;意,是反映主体实践中的愿望、利益和目的的意志力;情,就是主体审美的能力,是主体对劳动实践成果采取艺术的观照态度而产生的一种肯定性的情感评价。人类通过这三种掌握世界的能力,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去掌握世界,就形成了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即科学的、道德的和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科学的掌握世界是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中运动,使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规律性,给人类以真理和知识。人们利用真理改造世界、控制世界,使自己成为世界的主人。

道德的掌握世界是在善和恶的对立中运动,通过判定正义和非正义、善与恶,使人们趋善避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艺术的掌握世界是对世界的形象认识和改造,是在美和丑的对立中运动,它引导人们抑丑扬美,使人获得象征性的自我实现。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就是审美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人类要从审美的角度掌握世界,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只有通过审美活动、审美教育才能获得。

(三)美育有助于德育的实现(养志导善)

美育以美的形象打动人,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以美育德、以美引善,使人在效法榜样的潜移默化中习得乐善好施,实现德育。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培养起健康而高尚的情感,从心理上形成符合整个社会利益的心理定向,人们才能自觉的向“善”的方向追求,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席勒认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

培养意志能力是德育的主要功能,但美与善具有更为内在的联系。从价值角度看善既是美的前提又是美的归宿,美最终是为了善,所以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荀子早就提出“美善相乐”的观点。美育引导个体所追寻的最高人生境界,不是宗教境界而是道德自由的境界,这和超道德的审美本体境界是相通的,这是因为道德自由可以和感性依附并存,而审美的特

征又正在于理性和感性、社会和个人的充分交融统一。从心理功能来看,情和意是互动的,一定的道德行为会引发个体肯定或否定的情感活动,而这种情感活动对于个体意志他律能力尤其是自律能力的生成是不可缺少的,美从表面看似乎完全是超功利的,其实它们仍然是一种价值。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潜伏着的“功用”可以启动道德情感,为意志行为提供参照系,所以美育具有养志导善的功能。

道德自由的境界是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它可以使个体在自律能力的作用下,排除出于生理本能的各种非理性的冲动和意念,战胜忧愁、空虚、烦恼、恐惧等人生的负情绪而进入美的生活境界。美育养志导善功能可以引导受教育者在自然美、社会美的陶冶下,将道德意志的自由选择积淀成正值取向的定势,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驱使个体向着理想完美的生活境界百折不挠地挺进。象屈原那样,为了崇高的爱国情怀和纯洁的情操品行,虽遭谗被逐却“九死其犹未悔”,成为美德的象征。美育在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方面的确是功效卓著的。

(四)美育有助于智育的实现(启真益智)

美育可以开启智慧,追求真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增长人们的智力。这本属智育的功能,但由于美和真具有不可分割的“亲和力”,诚如亚里斯多德所说:“我们看见那些图像所以感到快感,就因为我们一面在看,一面在求知。”所以美育对智力的开发也有独特的功能。美育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必须调动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等多种心理功能,使它们受到训练、提高。这些能力的强化,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育和智能结构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所培养的沉积着理性的感性能力——审美能力,有助于从理性内化构成的普遍智力结构走向自由直观的独特创造能力,从智力认识阶段跨入智力创造阶段。

美育的启真益智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美育培养的对美的追求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真的动力。美所激发的主要是审美情感,但同时也能诱导人的理智情感,使人对客观世界产生惊异感、疑问感和了事欲、探索欲,凝结成追求真理的稳恒热情,鼓舞人们去攀登科学高峰。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海森堡就认为,探索者最初是借助美的光辉的照耀来认识真理的,因而“美对于发现真理的重要意义在一切时代都得到承认和重视。”美育诱发的追求真理的热情,在促进人类智能向深、广、高等维度的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人们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可以在愉悦精神的同进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

2)随着现代科学走向审美化,美与真的深刻联系表现得日益显著起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劳动所追求的已不仅仅是实用价值,而且是审美价值,是二者高度和谐的统一。海森堡

称自然界所显示的数字体系是“单纯”和“美”的;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被科学界誉为“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居里夫人认为“科学的探索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法国数学家彭加勒甚至提出“科学美”的概念,这都表明美在现代科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美育可调动人的心理能力,为充分发挥智力创造条件

美育所训练的各种心理能力对于智能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功用。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构成,它们在审美和认识的不同领域虽然要遵循各自特殊的规律,但从心理功能看仍有一定的相似或相通之处。如作为创造性思维主要心理功能的想象力就不仅是艺术创造所需的,科学发现也离不开它。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就是说想象力是人获得知识的动力和武器,是智力的根源。美育所培养的发达的想象力、理解力和灵感思维力,对于科学民现和创造,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前苏联宇航之父季托夫认为:“不懂艺术的工程师是个憋脚的工程师,不善于幻想的设计师不配称作设计师。”

4)美育可能促进大脑的平衡发育。智力的完善靠思维,思维的完善靠大脑的开发。而美育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大脑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智能。

(五)美育有助于体育的实现(健体美魄)

美育能够增进身心的健康,使人们高效而又愉快地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健与美是天然浑成的,健康的真正含义不仅指生理的强健,而且指心理的健全,二者和谐统一构成健美的体魄,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而美育正具备了促进二者和谐统一的功能。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已证实,心情的愉悦快适能够促进内分泌机能分泌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调节人体功能来清除各种消极因素的纷扰,助长身心的健康。美育把自由的精神活动引入健身的过程,能够引领个体在审美中获得最大的精神愉悦和享受,因此它对体魄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五、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可以使人认识审美规律,树立进步的审美理想、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加强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创造美的能力,而使人一辈子精神饱满,内心充实,永不停息地创造美好的生活。

缺少美育教养的人是一种畸形的人,一个人有没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一定程度上就标志着这个人的文化修养程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审美水平的高低也是这个民族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于美育的讲课教案

关于美育的讲课教案 教案标题: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关于美育的讲课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美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美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4.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1. 美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美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 1.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课件或教学素材; 3. 学生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视频,引起学生对美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是美?为什么会有美?

二、讲解美育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展示美育的定义和涵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美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3. 提供实例,让学生理解美育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介绍美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展示美育的基本原则,如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等; 2. 分析美育的基本方法,如欣赏、创作、表演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美育活动。 四、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15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绘画、音乐、舞蹈等)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培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15分钟) 1. 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如绘画、音乐演奏等;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完成一项艺术作品; 3. 学生展示作品,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美育的重要性; 2. 学生进行反思,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3. 提问:你们觉得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延伸:

美育教案 (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晏斯蓉Y140152029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知晓相关文学常识、建筑术语; 2.掌握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理清本文说明线索,列出结构提纲; 3.从美学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激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线索,列出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过程中,激发对美的感受和体悟。 【教法学法】 1.朗读体悟法 2.美育涵泳法 3.合作探究法 4.分析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和建筑。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从中找出中国的建筑(图片展示)。 同学们为什么能从这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 1.梁思成(1901—1972),(图片展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著有《清式营造则例》和《中国建筑史》。 (播放一小段关于作者梁思成简介的视频,知人论世)补充:林徽因(1904.6—1955.4)(图片展示) 2.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它有以下特点: (1)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2)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3)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4)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美育教案

美育基础教案 教学课题:美育基础知识(2) 教学目的:1、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掌握美育的基础理论、 定义;美育的产生和发展。 2、学习美育包含的范畴和层次,审美标准等。 教学内容:艺术美的基本知识——艺术美的含义: 1、美育的产生和发展 2、什么是美 3、美感及审美标准 教学重点及难点:美育的标准和表现形式。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欣赏、示范、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课题: 一、让学生懂得艺术给人带来的美,生活中离不了音乐、美术、影视、实用造型艺术等形式,艺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它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包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等...

二、通过观看美术作品、影视作品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欣赏美的艺术价值,以及创作手法等... 三、分步讲解: 1、美的产生:为劳动而生;古希腊神话:画陶人; 2、美的本质:美是什么?和人的大脑电波相适应。 3、美的特征: .形象性 .感染性 .创造性 .社会性

美育基础教案 教学课题:美育基础知识(3) 教学目的:1、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学习,理解并掌握美的形态、按不同条件的分类; 2、掌握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定义及特 征,同时学习人的审美感受的分类。 教学内容:按美的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按人的审美感受分类:优美、壮美、悲剧、 喜剧等。 教学重点及难点:美的各种形态以及其呈现的特征;艺术美的特征和审美形式。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欣赏、示范、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引入课题: 一、自然美的审美特征: 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是千姿百态的,按照自然物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关系,自然美可以分为两大类:未经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自然景物,如江河湖泊、日月星辰、高山大海的等;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景物,如绿色的田野、美丽的公园、培育的花草、驯养的动物等。

美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美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可使用如下格式: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展的班会主题是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美育教育,我们可以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并且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本次班会,我们将围绕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尽可能地激发大家对美的热情,同时提醒大家要时刻关注美的力量和美育教育的价值。 【第一部分:美育教育的概念和作用】 美育教育是一种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提高其艺术素养的教育形式。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一堂艺术课或是一次绘画表演,而是一种涵盖了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教育。美育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通过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让他们懂得欣赏生活中细微的美。

2. 触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作品给予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是无限的,通过美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尝试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部分: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美育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1. 开展艺术课程和活动: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美术课、音乐课、舞蹈课等,让学生通过参与艺术活动来感受和体验美的魅力。 2. 引进名家讲座:邀请艺术家、作家、音乐家等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心路历程,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追求。 3. 组织参观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音乐厅、剧院等艺术场所,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艺术作品,并与专业艺术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4. 开展艺术比赛和展览:学校可以组织艺术比赛和展览,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第三部分:美育教育的案例分享】 美育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也是非常丰富的。下面我分享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美育课程幼儿园教案

美育课程幼儿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美育课程,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艺术表现能力。 2.提高幼儿的手 工艺术技能,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3.鼓励幼儿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 1.美育教育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2.手工课程设计及实践 3.绘画与塑造课程设 计及实践。 三、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和探索,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 2.情景教 学法:通过模拟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幼儿兴趣,加深理解。 3.互动式教学法:让幼儿通过互动的方式参与课堂,增强学习效果。 四、实施步骤 手工课程 1.准备材料:彩纸、剪刀、胶水、颜料等。 2.讲解:教师讲解手工艺术的基本 概念,展示例子。 3.学习:幼儿观察、学习并模仿教师的示范。 4.实践: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教师提供指导。 5.交流:让幼儿与小组成员分享制作心得,共同提高。 绘画与塑造课程 1.准备材料:颜料、画笔、粘土等。 2.讲解:教师介绍绘画和塑造的基本知识,展示著名艺术作品。 3.学习:幼儿观察、学习并模仿教师的示范。 4.实践:分组进行绘画或塑造,教师提供指导。 5.交流:让幼儿与小组成员分享作品、体验心得,共同提高。 五、教学评估 1.口头答辩:通过问答方式考查幼儿对学习的掌握情况。 2.作品展示:让幼儿 展示自己的手工和绘画作品,评价其美术水平和创造力。 3.观察记录:老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改进教法。

六、教学反思 美育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和实践,在幼儿的艺术创造和表现能力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丰富,幼儿动手能力、创造力有待提高等。因此,今后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美育课教案20篇

幼儿园美育课教案20篇 《幼儿园美育课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小班美术教案《贪吃的小蛇》含反思活动目标: 1.能够用线条、图案进行组合,装饰小蛇的身体。 2.体验线描活动的快乐。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谁呀?小蛇的身上有哪些漂亮的图案呢? 2.小结:小蛇的身上有很多线条和图形组合起来的漂亮的图案。 二、教师讲解示范画装饰图案。 1.那你发现了哪些漂亮的图案?还有哪些好看的图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发现进行范画。 3.请个别幼儿来尝试画装饰图案。 (1)那这个图案是用了那些线条和图案组合成的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 (2)那谁来试试,这个图案可以怎么画? 4.引导幼儿在画面空白处进行绘画 (1)其实这条小蛇可贪吃了,你们觉得它可能会吃些什么呢?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画面空白处画上一些吃的,丰富画面内容。 5.小结:今天,我们发现这条贪吃的小蛇身上的图案不只是简单的线条或者图案了,而是把线条宝宝和图形宝宝组合在一起,画出了好看的装饰图案。等会儿就请你们也来试试吧!别忘了画画它爱吃的东西! 三、组织幼儿操作

提出操作要求:我们装饰的图案要整齐地排列在小蛇的身上才好看哦!现在一起去装饰吧! 活动反思: 本次线描活动是幼儿第二次接触这种复合式的装饰图案,我在示范时示范了比较多,在幼儿操作时也鼓励幼儿进行模仿为主,因此效果还比较好,个别能力强的孩子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 (2)小班美术活动教案《鞭炮》含反思活动目标: 1、了解鞭炮的外形和颜色特征,鼓励幼儿选取自己喜欢的色纸撕成碎片,自由黏贴鞭炮。 2、让幼儿自由表现自己看到的鞭炮,教师无需提出具体的黏贴规律约束幼儿。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福字若干个 2、各色碎纸片若干 3、固体胶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一)放录音,引主题 师:嘘,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鞭炮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听的很认真,这是放鞭炮的声音,你们都在什么时候见到过别人放鞭炮? 幼:结婚的时候;过年的时候;娶新娘的时候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好,我们在高兴的时候或是有喜事的时候都会放鞭炮。 (二)教师出示鞭炮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串鞭炮,你们想不想看?鞭炮穿着什么颜

美育教案

美育教案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美的产生、真善美的关系、美育的作用、美感、审美标准。 2、熟悉美育特征、美的特征、审美条件 3、了解美学概况、美育由来 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各种审美实践活动的教育科学。它以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提高人的审美情操为最终目的。它的实施以美学理论为指导、美的对象为工具,特别是以艺术美欣赏为主要手段。 第一节美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美的追求史。美引导着人们,从愚昧、落后一步步走向光明、美好。 一、美的由来 美的产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无所谓美丑”的阶段:这阶段在人类出现以前。美是对人而言的,美,只对人有意义,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为人而存在”。 (二)“有丑无美”的阶段:这阶段在人类产生之初,那时人类还没掌握自然规律,不能驾驭自然界,因此整个自然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无美可言的。 (三)“功利美”的阶段: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掌握了一些自然规律,也逐渐地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成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这时就产 生了美。这时的美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即从实用性来评价一个自然事物的美与 不美。自然物在原始人眼里先具有功利价值然后才能成为美的。 (四)“超功利美”的阶段:随着生产力逐渐发达,物质财富也日益丰富,这时人类才有心思去欣赏超功利的美。超功利:就是指导人们不再从物质实用性上来评 价事物的美与不美,而是从精神愉悦的高度来判断美丑。 从以上美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 第一、美产生于劳动。离开劳动,人类不会去探求、认识自然规律,更不能去把握、利用自然规律来为人服务,因此就不可能有美的产生。 第二、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

以美育人主题班会教案

以美育人主题班会教案 教案一: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一、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准备: 1. 准备一些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如绘画作品、音乐作品、舞蹈视频等。 2. 准备一个投影仪或电视。 三、活动: 1. 导入(5分钟): 展示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喜好。 2. 学习(15分钟): a. 展示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如音乐、绘画、舞蹈等。 b. 指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色彩、构图、表达方式等要素,并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c.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作品,并让他们理解每个艺术形式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实践(20分钟): a. 分发一些素描纸和颜料,让学生尝试绘画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

b. 引导学生用艺术形式表达他们对某个主题的感受,如友情、爱心等。 c.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可以尝试新颖 的艺术表达方式。 4. 总结(10分钟): a.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让其他同学进行评论和鉴赏。 b.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经验和感悟,认识到艺术对人们 的情感和思维的影响。 四、延伸: 1. 鼓励学生多参与艺术类课程和社团活动,发展和培养自己的艺术才能。 2. 阅读一些艺术家的传记或艺术评论,进一步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历史和发展。 五、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艺术鉴赏能力,并且通过实践体验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同时,学生们也通过分享和讨论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幼儿园美育课教案20篇

幼儿园美育课教案20篇 导言: 幼儿园是孩子们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他们接触艺术的重要场所。在幼儿园的美育课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们 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本文将为您提供20篇幼儿园 美育课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开展美育教育。 一、色彩研究 1. 脸谱面具的鲜艳色彩 通过制作脸谱面具,让孩子们了解不同鲜艳色彩的含义和感受,培 养他们的色彩感觉。 2. 感受冷暖色彩 让孩子们观察冷暖色彩的物体,进行对比,让他们感受到不同色彩 带来的情绪变化。 二、造型创作 3. 用橡皮泥捏出自己的小动物 通过捏橡皮泥,让孩子们锻炼手部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 空间感。 4. 用纸板剪贴拼出不同形状

通过剪贴拼贴的方式,让孩子们认识不同的形状,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三、音乐欣赏 5. 听音乐绘画 让孩子们听着音乐,用画笔随意勾勒,表达心中所感受到的音乐节奏和情绪。 6. 感受节奏的快慢 通过有节奏的音乐,引导孩子们感受节奏的快慢变化,让他们在音乐中舞动身体。 四、手工制作 7. 编织友谊手链 让孩子们用彩色线编织手链,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致的动手能力。 8. 创意造型的串珠作品 通过串珠的形式,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各种具有独特造型的作品。 五、戏剧表演 9. 童话故事角色扮演 引导孩子们扮演童话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让他们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故事内涵并培养表演能力。

10. 模仿动物的表演 让孩子们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有趣的小动物表演。 六、舞蹈研究 11. 儿童舞蹈指法练习 通过舞蹈指法训练,让孩子们学习节奏感和优雅的舞姿。 12. 学习简单的动作编舞 引导孩子们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并组合成小舞蹈,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舞蹈表演能力。 七、影视欣赏 13. 观看优秀卡通动画片 引导孩子们观看优秀的卡通动画片,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对影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14. 故事片情节续编 观看故事片后,让孩子们续编故事的情节,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 八、手剧创作 15. 制作简易手偶

小班美育教育教案20篇

小班美育教育教案20篇 第1篇、小班构造玩耍秀丽的公园教案反思 玩耍目标: 1、培育幼儿的合作力气,通过合作共同建构完成主题. 2、稳固幼儿合理布局的力气,并尝试使用多种材料进展建构. 玩耍预备: 1、教师布置好玩耍场景。 2、构造材料:雪花片、立体建构积木等。假设干帮助材料:皱纹纸、硬板纸、罐子等。 玩耍指导: 一、手指玩耍导入 1、复习手指玩耍《点点虫》。 2、春天的公园会有些什么呢? 二、引导幼儿回忆以往的阅历,想象鼓舞制造 1、教师这里有几张设计图,请幼儿依据设计图来用各种材料来建构一下。 2、出示图片,介绍建构内容及材料运用。 三、交代建构要求: ①我们走路时在哪儿走?

②碰倒了别人的积木怎么办? ③建构时声音要小点,完成了要学会整理。 2、幼儿自由争论,选择自己宠爱的物体进展建构。 四、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教学反思: 幼儿在活动中首先能对活动的内容感兴趣,能乐观大胆地进展建构,活动中大局部幼儿能用一些帮助的材料建筑小路、设置小栅栏、拼插各中大型玩具及设施,想象力丰富,布局较合理。个别幼儿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活动中教师应在引导幼儿建构的同时,提示启发幼儿更多的制造力,在确定个别幼儿的独特成果时,要鼓舞幼儿相互合作取得更大的收获,以激发幼儿创作的乐观性。第2篇、小班主题活动秀丽的秋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吃水果要讲究卫生,不乱丢果皮。 2、学习将桔子皮撕成条或块状粘贴作画。 活动预备: 菊花图片、桔子假设干、桔皮假设干、操作包、浆糊、棉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提问,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一年有四个季节,小朋友知道是哪四个季节呀?

幼儿园小班美育课教案20篇

《幼儿园小班美育课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幼儿园小班美育课教案20篇! 教学目标 1、观察自己妈妈照片中的明显特征,运用多种线条绘画妈妈的画像。 2、通过绘画妈妈画像的过程加深自己对妈妈的了解,并与同伴互相介绍自己的妈妈。 3、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记号笔、油画棒、妈妈的照片。 (认知准备)幼儿已掌握直线、曲线等线条的绘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直线、波浪线、电话线等多种线条表现不同发型。 难点:根据妈妈的特征进行接龙式的添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提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发言) 过渡:你们说对了,我们都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妈妈厉不厉害?那我们今天就来画画我们的妈妈!

二、仔细看看我的妈妈 提问: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妈妈的照片,<.本文来源:快思教案.>自己看看你的妈妈有什么特征?(幼儿自由发言) 过渡:原来你们的妈妈有那么多特征,那她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小结:有的妈妈发型一样,有的妈妈脸型一样。 提问:那么有什么有趣又简单的方法能把我们的妈妈画得又像又快?(重点) 小结:先画出妈妈的脸型(圆形、方形、三角等),在脸上进行五官的添画(单双眼皮、高低鼻子、厚薄嘴唇等),然后画上妈妈的发型(卷发就用波浪线、电话线,直发就用直线) 三、画画我的妈妈 过渡:刚刚那个方法画得快不快?现在让我们来画画自己的妈妈!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 重点指导:提示幼儿通过接龙方式添画(脸型、五官、发型)进行作画(难点) 提示幼儿通过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发型。 ·画完之后可以用蜡笔再给妈妈穿上颜色鲜艳漂亮的衣服,帮妈妈打扮打扮。 四、介绍我的妈妈 画完之后,和好朋友们来介绍一下你的妈妈,可以让好朋友先来猜

美育教案模板(共6篇)

美育教案模板〔共6篇〕 第1篇:美育教案品味《芦花荡》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学习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美。 3、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美。 4、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5、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教学重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美。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美。【学习难点】 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着重体会其中的方方面面的美。 二、作家及其作品的风格美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记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三、故事情节之美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4、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 4、主题: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第二课时 一、老英雄人物形象美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清楚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表达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幼儿园美育课中班教案20篇

《幼儿园美育课中班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幼儿园美育课中班教案20篇! 活动目标: 1、幼儿大胆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面具。 2、提高幼儿动手制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3、增强幼儿对装饰活动的兴趣及表演的欲望。 4、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5、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欢快的音乐;动画;装饰好的面具;未装饰的面具;透明胶;固体胶棒;彩色笔;剪刀;羽毛;亮片;小粘贴;旧挂历;包装袋上的图案;黑板一块;小镜子若干;大镜子一块;照相机。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幼儿带面具律动入场。 2、请幼儿观看动画,猜猜都是谁? 二、师幼探讨装饰面具的方法。 1、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各种面具相同之处(眼睛)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形状、颜色、材料)

3、倾听教师讲解自己的面具特征(形状、颜色、材料) 4、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具进行交流:面具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上面都有哪些装饰物等等。 5、幼儿带上面具照镜子,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三、幼儿制作面具。 1、教师提出制作面具的要求。 2、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具进行装饰。 3、幼儿带上装饰好的面具照镜子欣赏。 4、游戏:猜猜他是谁。 四、活动结束。 化妆舞会请幼儿戴好自己装饰好的面具,邀请客人老师一同参加化妆舞会。 活动反思: 1、教学思想观念新教学模式的改变:我打破了原来单一的课程模式,以幼儿为中心,师生共同建构课程,五大领域互相渗透,各科教学互相融合的课程模式,在活动中渗透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教学方法活本次活动教师灵活的运用了游戏法、谈话法、情景表演法、探索发现法,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情景中大胆地探索与表现,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教学效果好。

美育活动课教案

美育活动课教案 教案标题:美育活动课教案 教案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美育的重要性,并了解美育活动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 通过参与各种美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1. 美育的概念和意义。 2. 美育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3. 美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 教学准备: 1. 课程材料:美育活动案例、音乐、绘画、舞蹈等美育资源。 2. 课堂环境:确保教室宽敞明亮,提供艺术作品展示区域。 3. 学生准备:学生可以自备绘画工具、乐器等。 教学过程: 引入: 1. 利用图片、视频或音乐等多媒体素材引起学生对美育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美育的意义和作用,引发学生对美育活动的思考。 探究: 1. 介绍美育活动的类型和特点,如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 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种美育活动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活动的历史、发展和重

要性。 3. 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 实践: 1. 设计一个美育活动,可以是绘画、音乐、舞蹈等。 2.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材料准备、活动流程等。 3. 学生进行美育活动实践,并展示他们的成果。 总结: 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美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美育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3. 提醒学生将美育活动的价值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扩展: 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美育活动。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美育社团或课外培训班。 3. 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美育项目,如音乐与绘画的结合。 评估方式: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美育活动设计和实践成果。 3. 收集学生对美育活动的反馈意见和感受。 教学资源: 1. 美育活动案例和教学参考书籍。 2. 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音乐等。 3. 美育资源:绘画工具、乐器等。

美育课堂教案范本

美育课堂教案范本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美育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了解美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美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 1. 美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美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3. 艺术欣赏与感知; 4. 创意表达与审美体验。 三、教学准备 1. 课堂教学PPT; 2. 课件中包含丰富的艺术品照片示例; 3. 准备一些简单的创意表达工具,如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些精选的艺术品图片,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对美的感知。 2. 美育概念与重要性(10分钟) 通过课堂PPT向学生介绍美育的概念和重要性,帮助学生明确美育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 美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15分钟) 介绍美育的基本原则,如情感体验、审美鉴赏、创造表达等,并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解析。同时,向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美育方法,如观摩、模仿、创作等。 4. 艺术欣赏与感知(20分钟) 通过展示各种艺术品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艺术之美,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感受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5. 创意表达与审美体验(20分钟)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美育方法,开展一次创意表达活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如绘画、手工制作、舞蹈等,发挥创造力,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美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春天的美育活动教案

春天的美育活动教案 教案标题:春天的美育活动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春天的美育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艺术表达展示春天的美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合作创作共同呈现美育活动成果。教案步骤: 引入活动: 1. 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特点和美丽的事物,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观察。 2. 展示一些春天的美育作品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美育活动的兴趣。 活动一:春天的自然美观察 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鼓励他们仔细观察春天的植物、昆虫、天空等。 2.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例如春天的花朵、春天的小动物等。 3. 每个小组在观察后,向全班展示他们观察到的美丽事物,并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活动二:春天的美育绘画 1. 向学生介绍一些春天的绘画作品,讨论绘画艺术中如何表达春天的美丽。 2. 鼓励学生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巧,创作自己的春天美育绘画作品。 3. 学生可以选择以观察到的春天事物为主题进行绘画,也可以发挥想象力创作

与春天相关的绘画作品。 4. 学生完成绘画后,组织一次绘画展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活动三:春天的美育舞蹈 1. 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春天相关的舞蹈作品,讨论舞蹈艺术中如何表达春天的美丽。 2.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春天的主题,例如春风、春雨等,创作与之相 关的舞蹈动作。 3.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排练舞蹈,注重动作的协调和表达春天美丽的感觉。 4. 组织一次春天美育舞蹈展示,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舞蹈作品,并进行互 相欣赏和评价。 活动四:春天的美育音乐 1. 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春天相关的音乐作品,讨论音乐中如何表达春天的美丽。 2.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春天的主题,例如春天的鸟儿、春天的风等, 创作与之相关的音乐节奏和旋律。 3.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排练音乐,注重节奏的协调和表达春天美丽的感觉。 4. 组织一次春天美育音乐表演,每个小组轮流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并进 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 1. 回顾学生在春天的美育活动中的观察、绘画、舞蹈和音乐创作经验。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鼓励他们继续关注和欣赏春天的 美丽。

有趣美育活动教案

有趣美育活动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艺术世界——有趣美育活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培养学生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合作创作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4. 通过美育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1. 艺术品图片或视频素材 2. 艺术家简介和相关艺术作品 3. 艺术材料,如颜料、画笔、纸张等 4. 音乐播放设备和音乐素材 5. 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如海报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 展示一些著名艺术品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一位知名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家的探索欲望。 主体活动: 活动一:艺术作品欣赏与讨论 1. 展示一幅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促进学生的艺术表达和交流能力。活动二:创意绘画

1. 提供绘画材料,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意进行绘画创作。 2. 引导学生在绘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技巧。 活动三:音乐与舞蹈 1. 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情绪。 2.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创作,让他们通过舞蹈表达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活动四:合作创作海报 1. 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主题。 2. 学生合作设计和制作海报,展示他们对主题的理解和创意。 总结活动: 1. 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或合作海报,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鼓励他们表达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美术馆,进一步拓展他们对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2.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提供展示和分享的机会。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艺术作品和合作海报,评估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水平。 3. 进行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他们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对他人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

美育教案新版

美育教案 一、引言 美育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学科和教育方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 展至关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将介绍美育教案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二、设计原则 1. 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美育教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和 社会性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能够逐步提高审美品味和创作能力。 2. 多元化教学方法:美育教案应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通 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践、观摩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 能力。 3. 拓宽艺术领域:美育教案应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多个艺术领域,通过多样化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艺 术潜能。

4. 注重个性发展:美育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 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艺术知识:通过学习艺术史、艺术理论等知识,加深学生对 艺术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能力。 2. 艺术技能: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 艺术创作能力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3. 艺术欣赏:通过观摩艺术作品、参观艺术展览等活动,提高 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4. 小组合作:通过分组合作完成艺术创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 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介绍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 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2. 知识讲授:通过讲解艺术知识、理论和技巧,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3. 实践训练:布置绘画、音乐、舞蹈等实践任务,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提高艺术表现力。 4. 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学生相互欣赏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5. 总结反思: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并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预告。 五、评价与反馈 1. 艺术作品评价:对学生完成的艺术作品进行客观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和改进。 2. 学习效果评估:通过课堂练习、作品展示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 3. 反馈与建议: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思考和改进,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 六、总结

美育课程教案

美育课程教案 精品文档 美育课程教案 适合年龄:2岁6个月——3岁6个月 课堂流程: 1、走线 2、问好 3、律动 4、教师操作 5、宝宝操作 6、唱名字歌 7、作品展示 8、评价总结 9、再见歌 春 操作1 交通灯 准备教具:玩具汽车,布偶,彩色美术纸,9英寸*12 英寸,用来做背景,红黄绿色的纸片,剪刀,铅笔,黏胶教学目的: 1、初步学习使用剪刀的方法,会用剪刀沿直线剪 2、红黄绿颜色的认知 3、宝宝对交通规则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步骤: 1 / 35 精品文档 1、玩具汽车,布偶,交通灯等进行模拟交通游戏,让孩子对交通灯的功能有初步认识 2、交通灯操作 一个直径为3英寸圆做模板。沿着这个圆分别在红色、黄色、绿色的彩色美术纸上描画出一个圆,并剪出来。 一个背景矩形约12英寸*16英寸 这三个圆黏在背景纸上作为反指示交通的红绿灯 3、提问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待。 操作2 报纸帽 准备教具:一张旧报纸,各种颜色的彩色美术纸碎片,剪刀,胶水,各种大小的心形纸板 教学目的: 1、使宝宝双手能协调配合,宝宝学会正确使用剪刀、胶水,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2、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以及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步骤: 1、音乐律动“小小粉刷匠”引出本课操作 2、展示“报纸帽”,描述粉刷匠戴着“报纸帽”进行工作。 3、报纸帽操作: 2 / 35

精品文档 用纸板——各种大小的心形——在彩色美术纸上画出轮廓并剪出来。 一张大的报纸折成船形 A把报纸对折,把对折线上的两顶角向中心折,边对齐,形成中心点 B把底边分别折两折,并黏在适当的位置 在各边上粘上许多心形 整理成一个帽子 操作3 鞋带项链 准备教具: 长鞋带或棉线,能系的一些物品,如有孔的谷物,空心面,泡沫塑料片,空的卷轴,麦管,截成各1/2英寸——1英寸。 教学目的: 1、训练宝宝手眼协调,发展手部小肌肉的灵活性 2、发展幼儿观察力,想象力, 教学步骤: 1、用做好的鞋带项链,鞋带腰链给布偶装饰做导入教学,引发孩子的兴趣 2、鞋带项链操作: 把一根24英寸或更长的棉线,周围缠上玻璃带做成 3 / 35 精品文档 一根可以穿的带子 第一个物品穿进去,并用棉线系住以免脱落,其他的物体都可以穿在线上了。 物体穿起来。

小班美育教育教案20篇

《小班美育教育教案20篇》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小班美育教育教案20篇! 活动目标: 1、欣赏纸盘制作的披萨,学做“纸盘披萨”。 2、尝试用三角形的彩纸进行纸盘拼贴,并用各种纸团、碎纸对纸盘装饰。 3、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一次性纸盘、与纸盘同等大小的彩色纸(对折2~3次后裁开,拼贴纸盘用)、彩色纸团、各种颜色的碎纸、浆糊、抹布。 活动重难点: 幼儿学会对纸盘的装饰。 学会正确的粘贴顺序,并注意操作中的卫生。 活动过程: 一、逛“匹萨店”,感受“纸盘披萨”的趣味 教师指导语:“匹萨”店里有许多好吃又好看的匹萨,我们一起来看看。 1、欣赏“匹萨”,自由说说匹萨是用什么制作的。 2、集体探索:“匹萨”是怎样做出来的?

二.制作“匹萨” 1.分小组制作,先完成“纸盘拼贴”,在进行“彩馅”装饰,可以随意摆放。 2.在制作中,能用抹布擦去多余的浆糊,保持作品清洁。 活动反思: 皮萨是孩子喜欢的并品尝过的一样食品,深受孩子的喜爱。漂亮的颜色,是整个美术创作活动的基础,孩子乐意去表现这种他们喜爱的皮萨。但基于小班幼儿的美术技能较为有限,我将这个活动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孩子粘贴能力上,并欲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颜色的感受力,能将味道与颜色联系起来。 小班的孩子,有过粘贴美术作品的经验,旨在培养孩子的结构感知和布局能力。同时对皮萨颜色和味道的联系性产生探索兴趣。因此,在第一次试教时我制作了一个皮萨,以其夸张的造型引起幼儿的兴趣,给幼儿欣赏、想象的一个平台。幼儿的创作环节是比较顺利的。但在第一次试教时碰到过问题,原因出在我的示范上。我在撕贴的时候是这样示范的“选张你喜欢的纸——蘸点浆糊——涂在纸上——贴在纸盘上——在彩纸上涂胶水——撒上各色彩纸屑,在示范的时候,我感觉贴得很慢可是,让孩子们操作时有的说不会,这是配课的刘老师说“范老师您可以在示范一遍,这次慢一点。”经过再次示范孩子们基本都能自己来完成作品。 制作目的: 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 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