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

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

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
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

电影艺术与语言艺术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熊燕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 秀山电大分校2013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熊燕 【内容摘要】:随着电影类型多样化的世界浪潮,华语电影势头强劲,其中不能不提到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其贺岁作品虽不特意安排宏大的场面,不刻意运用绚丽的色彩,不注重苦大仇深曲折的情节,但却历来被观众所称道。冯氏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中那些生动幽默的台词。本篇文章将从语言形态层面上讨论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从冯氏电影的台词语言来分析其电影魅力所在。 【关键词】:冯小刚语言艺术叙事方言修辞 作为中国当代的著名导演之一的冯小刚,作品风格以喜剧见长。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冯小刚给沉寂已久的中国喜剧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不谈思想主题是否深刻,但观众们的笑声是实实在在的,每一部影片的票房可以为证。于是这就诞生了具有标签性质的“冯氏电影”。 所谓“冯氏电影”,顾名思义,指的是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但又不是冯小刚导演的所有电影,而是指他那些以“‘冯氏幽默’为主要特征,以贺岁片为特定档期,以时髦和流行为主要内容,以游戏和娱乐为目的的‘品牌效应’”的电影。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以及即将上映的《非诚勿扰2》等。在这一层面上,《一声叹息》、《夜宴》、《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不属于这个范畴。 冯小刚电影受观众喜爱,究其原因莫过于电影中幽默生动的台词。他打破了当时中国喜剧市场多动作喜剧的局面,而仅用语言达到幽默效果。而他的电影台词也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本文从语言本体层面和社会原因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本体层面 (一)北京话与其他方言带来的喜剧效果冯氏喜剧是台词的出色带来故事和演员的精彩。人物对话充满调侃、反讽,给人一种一针见血、一语道破的痛快感。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这里所定义的北京话也是方言,而不是汉民族的标准音。同样一句话,不同人用不同的方言可以说出不同的韵味。冯小刚的一部部贺岁电影正是一次次地证明了方言的魅力。在他的电影中,方言是其语言魅力的核心。 1、北京话 人物对白运用北京话,是冯小刚电影最大的特色了。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影片中,他将市民气十足的北京方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式贺岁电影最具特色的标志。几个主要人物操着一口正宗的京片子,为各色人完成他们的“一日好梦”。而这种语速快,语言顺畅的京味方言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接受。如果说,第一部《甲方乙方》对北京话的运用是无心插柳,那么冯小刚后来的电影中这种语言方式就是有意为

电影艺术的语言

电影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如: 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艺术的奇迹:──电影、电视。它第一次、也是终于实现了艺术家千百年的梦想:使艺术走进了人类的每一个家庭。 “文化学”学者曾这样概括: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纪的人类是“影像的一代”。 而且,象通常那样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来衡量电影、电视对本世纪人们的作用和影响已是远远不够的了。走进地球上每一个家庭的电影、电视,它对人们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艺术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之外,实际上,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就象巴拉兹所说的,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好来坞电影走遍全球。 简·方达,斯特里普,索非亚·罗兰决定了全世界的女性的衣着、化妆和发式。 《成长的烦恼》教育全世界的人们:人与人应该完全平等。老人应该理解年轻人,大人应该尊重孩子。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这门闪烁着时代光辉的艺术,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从事这种艺术的创作,应该说,我们既光荣而又幸福……(《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报道:美国、日本现在大约有20%──30%的人从事与视听有关的工作。而且,以后还会更多。可见,我们这个时代已是名符其实的“视听的时代”)。 那么,这种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艺术形式,它的语言或者说它的表现元素又是什么呢?

观点①:“画面、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方法”── 观点②:“画面、音响、色彩……”── 观点③:“影像、声音、剪辑。”──波布克(《电影的元素》)。 我同意波布克的观点。即“影像、声音、剪辑”。 影像、声音、剪辑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它首先是“视”,即“影像”,然后是“听”,即“声音”,而这些“视”、“听”(影像、声音),最后需要通过剪辑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影像:除了演员的表演、物体的造型之外,影像构成的主要元素有: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 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剪辑:影像剪辑、声音剪辑。影像剪辑是剪辑中的主要内容。影像剪辑主要包括:光学技巧转场剪辑、无技巧转场剪辑。剪辑除了将影像、声音的素材组织成一部电影之外,剪辑还能创造出“1+1=3”的“蒙太奇效果”。

对电影中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的分析

【摘要】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自身情感、意识、心灵的媒介,是审美的物象化。如何准确把握视觉、听觉语言的艺术表现,调动各种视听元素,准确而贴切地将最生动、最形象的情思与理想通过画面、声音传达给观众,是对视听语言进行研究和使用的意义所在。本文对电影中的视、听觉语言艺术分别进行论述,以探索电影美学的系统和本性,完善和丰富视听语言艺术的使用。【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分析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8-01一、视觉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电影屏幕通过镜头的推远与拉近来呈现画面的空间与构图,为了达到强烈的透视感和立体空间感,光学镜头使镜头中的前景和景深部的背景均处于清晰的焦点位置,这样就可以拉深镜头画面的距离,将画面由平面创造为立体,人和物的位置也更加清楚。景深构图之所以能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使观众与画面的距离拉近了,让观众有亲身体验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会引导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使他们参与到故事的演出中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纵深构图给观众带来了选择关注点的自由,而且电影的观看屏幕非常利于景深镜头的呈现,使得全、远镜头的纵深感更为逼真,更有视觉冲击力。一部电影大多时候都是在表现人、物、事件的运动情况,所以对画面的处理,实则是对运动的处理。镜头的移动不单是为了画面构图的审美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电影在不同阶段要呈现的情感、思想。例如快速向前推进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现大胆和狂放的激情;缓慢、不停向前移动的镜头可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带领观众步步深入,满足观众探求表现对象的愿望;静止不动的镜头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呈现出不易察觉、充满思索与内省的含义,将观众的情绪积压起来,并为后期情绪的释放做好铺垫。光与色彩使世界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与人物。光效对于电影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光既是用来照明拍摄对象的,也是用来表达情绪和气氛的,因此一部电影中对光效的使用能够体现出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巧妙使用光效能为电影带来新鲜的视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色彩是人和物的自然特征,彩色电影的出现为影片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物质现实提供了可能。色彩的视觉表现要结合观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加以运用,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的思想,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去表情达意,帮助剧情发展、刻画人物等,以达到一种新的美学追求。在现代电影中,色彩经常被导演拿来作为自己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含义和表意功能,使它成为某种抽象思想和理念的升华,甚至上升到精神和哲理思考层面,这是色彩表现力的极高境界。二、声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相较于视觉元素,声音元素进入电影世界的时间要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当无声电影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甚至有了自己的电影理论时,声音才突然闯入电影,这让当时的电影界有了不小的纷争与议论。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声音语言的加入让电影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仅表现为内容更为丰富,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切,就连电影的气氛、人物的关系都更加清晰和真实。声音的出现还创造了电影新的时空结构:画面上视觉元素表现的是叙事时空发生的事,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则构成了一个超叙事时空,即声音改变了镜头之间的关系,成为时空转换、镜头衔接的动因。例如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由声音在纵身空间的运动造成的,声音的由远及近向我们揭示了纵深空间的存在。声音进入电影,起初是以伴奏画面的配乐形式出现的,而且基本是用古典音乐来作配乐。现代影片中的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元素,与画面形成新的视听关系,结合画面、情节以及影片主题、风格而创造出新的含义。如激烈的战斗场面同叙事空间中瓦格纳的歌剧所形成的强烈视听冲击波,带给人思想的震撼;而结婚场景中常用的唱诗班混响的歌声,能够体现教堂空旷、高深的空间环境。电影中声音的概念还包括有言语和音乐。言语是人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有了言语,才有可能表现更为复杂的情节和人物情感,

电影语言艺术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它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其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 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按其时间空间关系安排可分为客观现实结构和主观心理结构两种类型,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时空顺序、时空交错、单线结构、复线或多线对比结构、多侧面多视角立体网络式结构等。 电影不是一种语言,但却象是一种语言,读读心理学,你就明白了。 从英语、法语或数学的意义来说,电影算不上是一门语言。首先,电影不可能存在不合语法的现象。而且也不需要一套语汇。例如,婴儿在发展说话机能之前好几个月,就能理解电影的画面。甚至猫也看电视。显然,为了欣赏电影,并不需要什么相应的电影智力,至少按最低水平来说是如此。 电影不是一种语言,但却象是一种语言,由于它象语言,因此我们用研究语言的某些方法来研究电影,可能会有所裨益。实际上,近十年来,这种研究电影的方法——实质上是语言学的方法,变得愈来愈重要了。既然电影不是一种语言,则严格的语言学概念会使人产生误解。自电影历史的开端,理论家们就喜欢把电影和文字语言相比较(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认真研究电影是有价值的),但是直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种更广阔的新思想范畴得到了发展之后,人们才认识到文字和说话只不过是众多交流系统中的两种,这时,才得以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进行认真的研究。这种包罗万象的范畴就是符号学,是对符号系统的研究。符号学家通过对文字语言和口语概念的重新确定,肯定了应当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研究。任何一种交流系统都是一种“语言”:英语、法语或汉语都是“语言系统”。因此电影也可能成为某一类语言,但是它显然不是一种“语言系统”。 对于符号学者来说,一个符号必定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能指与所指。例如“单词”这个词,是一组字母或声音合成的,它就是能指;它所代表的又是另一事物,就是所指。在文学中,这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就是艺术的中心:诗人在构成结构时,一方面用声音(能指),另一方面用含义(所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事实上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于此:在于声音与含义之间的对舞之中。 但是在电影里,能指与所指几乎是一致的:电影的符号是一个短路的符号。一幅画与它所指的东西有一些直接的关系,而一个字却很少有这种关系①(注①:某些象形文宇除外)。 然而,电影的确象是一门语言。那么它是怎样起作用的呢?显然,一个人对某一物体的想象与另一个人是不同的。如果两人都读到“玫瑰花”这个词,你可能想到你去年夏天采摘的“和平”品种玫瑰,而我可能想到1968年12月罗拉给我的一朵玫瑰。但是在电影里,我们二人看到的是同一朵玫瑰花,电影制作者可以从无数玫瑰花中作出选择,再用无数种拍摄方式把选中的那朵玫瑰花拍摄下来。 在电影里,艺术家的选择是无限的;而在文学里,艺术家的选择是有限的(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当你在电影里要表现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可以从世界上千千万万朵玫瑰花里任意进行选择。可是在文字里只有三个字供你选择“玫瑰花”)。但对观众则恰恰相反。从这个关系来说,电影不是暗示,而是陈述。这正是它的力量之所在,也是它的危险性之所在。因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著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 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着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着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二,是玛蒂尔达因为去超市买东西而幸免于难,当玛蒂尔达从超市回来看到自己家门口站着坏警察手下的时候,并且得知家人被杀害的一刹那,她故作镇定的往前走到里昂的门前并按响了门铃乞求里昂开门。其三,里昂一直用猫眼观看门外发生的一切,在看到玛蒂尔达走向自己

电影台词中的语言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a16831463.html, 电影台词中的语言艺术 作者: 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7期 [摘要]世界经典名片《魂断蓝桥》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故事,长期以来,一直备受观众的关注与喜爱,《魂断蓝桥》的爱情悲剧不仅让观众随之肝肠寸断,而且那经典绝伦的台词也为主题增色不少。 [关键词]台词话语衔接画外音合作原则 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它最容易震撼人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影视作品中的凄绝缠绵的爱情悲剧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话语衔接 话语衔接就是通过种种语言手段(衔接手段),对一些看似孤立的句子穿针引线,把它们衔接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在受话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感受中,就出现了一种连贯性。话语衔接的特点体现为三个方面:衔接,衔接手段和连贯性。 衔接,是一种语义联系,如果话语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衔接手段,就是把话语的前后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成份。话语的连贯性就是指把这段话语从整体上满足了我们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接受新信息的认知顺序的要求,其中每一种向我们传递的信息都经过了这种认知顺序的梳理。 吉祥符在这部电影中充当着一个线索的作用,可以说,在整部电影中,始终贯穿着吉祥符的影像。而每次出现吉祥符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 第一次出现与吉祥符相关的对白是在两人初次相识后分开时所说。 “Here,take this.” “Your good luck charm?” “Perhaps it will bring you luck,I hope itwill,I pray it will,”

影视艺术语言分析

画面、声音是电影艺术的基本语言。 一、关于画面 1.影响画面的镜头元素有四种: (1)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景别不同,其电影叙事功能则不同,视觉效果也不同。 (2)焦距。焦距的长短和使用的透镜有直接关系,它决定着镜头的视野、景深、透视关系等。 (3)镜头运动。镜头或整个摄影机相对于被摄对象的位置变化被称为运动镜头。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五种基本形式。(也可称为退、拉、摇、升、降)(4)角度。摄影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即镜头角度。镜头的运用是一种艺术手段,景别、焦距镜头运动、角度等的选择使用,展示着影视创作者的审美情致和水平。 2.电影画面的造型元素 电影画面与绘画、摄影一样,具有造型性。造型一般通过摄影造型、艺术造型、演员造型来完成。造型元素包括构图、光和色。 (1)构图 影视构图通俗地讲就是处理人、景、物的位置关系以及形、光、色的配置。 【构图的组成】 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主体--构图的中心;陪体--主体的陪衬物;环境--主体或者也包括陪体所处的环境。 【构图的原则】 叙事性原则、表意性原则、修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2)光影 影视影像是以光影成像的。光影的造型取决于光的质量--柔光或硬光;光的方向--前重光、侧光、背光、底光、顶光;光的亮度--强光或弱光;光调--正常光调、高调、低调。这四个方面以摄影机对光的不同的摄入方向、光线处理,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3)色彩 电影中的色彩并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色彩的处理与选择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审

美价值和审美效果。 色彩的造型主要取决于不同色彩的比例、面积、位置等的配置,由于不同的搭配,造成画面不同的浓与淡、明与暗等视觉感觉;通过色彩的变化制造艺术效果,表现对比强烈的内容区别;通过色调的处理,使影片的整体造型有一种喻示和内涵。 二、关于声音 影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 电影艺术中的声音一般可以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三大类型。 1.人声 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 在影视艺术中,人声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电影审美价值的创造。 2.音响 音响是指影视作品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以及所有的背景和环境声音。作为背景或环境出现的人声和音乐一般也可以被看作音响。音响可以被划分为许多种类,主要有自然音响(如水声、动作声音、脚步声等)、机械音响(如汽车、火车等)、枪炮音响、社会环境音响(如人群声、收音机声音等)、特殊音响(如电子合成音响等)。 音响的作用: (1)音响还原逼真感 (2)音响刻画人物 (3)音响表达情思 (4)音响创造空间 3.音乐 电影艺术中的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电影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因而,电影音乐需要融于影视的银(屏)幕造型设计之中,以一种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音乐方式组成影视艺术的视听美感。 电影音乐在形态上可以分为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有声源音乐也称画内音乐、客观音乐,即音乐来自画面内的声源,如画面中人在唱歌或者演奏钢琴等。无声源也称画外音乐、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1-电影艺术的语言

第一编、电影艺术的语言 思考题:①、何为电影艺术的语言? ②、电影艺术的语言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如: 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艺术的奇迹:──电影、电视。它第一次、也是终于实现了艺术家千百年的梦想:使艺术走进了人类的每一个家庭。 “文化学”学者曾这样概括: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纪的人类是“影像的一代”。 而且,象通常那样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来衡量电影、电视对本世纪人们的作用和影响已是远远不够的了。走进地球上每一个家庭的电影、电视,它对人们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艺术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之外,实际上,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就象巴拉兹所说的,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好来坞电影走遍全球。 简·方达,斯特里普,索非亚·罗兰决定了全世界的女性的衣着、化妆和发式。 《成长的烦恼》教育全世界的人们:人与人应该完全平等。老人应该理解年轻人,大人应该尊重孩子。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这门闪烁着时代光辉的艺术,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从事这种艺术的创作,应该说,我们既光荣而又幸福……(《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报道:美国、日本现在大约有20%──30%的人从事与视听有关的工作。而且,以后还会更多。可见,我们这个时代已是名符其实的“视听的时代”)。 那么,这种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艺术形式,它的语言或者说它的表现元素又是什么呢? 观点①:“画面、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方法”── 观点②:“画面、音响、色彩……”── 观点③:“影像、声音、剪辑。”──波布克(《电影的元素》)。 我同意波布克的观点。即“影像、声音、剪辑”。 影像、声音、剪辑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它首先是

电影视听语言中的三重艺术化表达技法阐释演示教学

电影视听语言中的三重艺术化表达技法阐 释

电影视听语言中的三重艺术化表达技法阐释作者:姚冬梅 来源:《电影评介》2018年第16期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深度融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能够将取材自生活且高于生活的艺术创构、艺术想像、艺术虚拟最终以艺术化表达技法还原为由光影组成的拟真视境。从这种拟真视境的呈现技法视阈而言,传统的针对电影艺术化表达的研究过多着眼于蒙太奇等纯粹的视听技术方面,忽略了电影中的艺术化表达的再现、闪现、表现方面。而这种艺术化表达显然更具艺术意义、艺术价值与艺术深度。 一、电影中再现的艺术表达 (一)艺术再现的在场力表现 自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即存在着一种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两难抉择。现实主义倾向于捕捉现实并呈现出现实的原初物象与物态,而表现主义则更加倾向于参照现实并以表现力映照现实;表现主义显然极易走向异化方向,而现实主义则易走向惯性的写实与纪录方向;而实际上电影中艺术再现的在场力更强调即视感的高级拟像,并建构出更加真实的触手可及的在场力表达。例如,在《127小时》一片中,即弥漫着浓郁的在场力的艺术化表现,并且,影片难能可贵地将这种在场力表现得更直接、更开放,从而将在场力的这种绝对理念性与强力意志性以艺术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仿佛已然置身于影片主人公生死关头的瞬间,更将人类生命仅存的有限时空刻度挤压到了极致,从而由人类生命本身迸现出了远远超越生命存在、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形而上表达,并以令人惊叹勇毅、淡然、坚忍映现出了生命的可贵。 (二)艺术再现的见证力表达 再现作为一种原生式的在场,其不仅包括了对自然与对现实的近乎完美的高保真再现,而且还包括了对非自然与非现实的虚拟再现,以及对原初映像的自然式追索与见证式追溯。它既属于自然与现实的再现,又属于对原初映像与原初图景的再现,其能够以一种类似于印证的力量为影视映像提供远超艺术塑造力的渗透力、感染力、沉浸力,从而为观众重拾曾经的记忆、曾经的真实、曾经的过往。例如,在影片《荒岛余生》中,观众即观赏到了这种见证力的表达。影片中如鲁滨逊一样的男主角即便在其所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轰然崩塌之后,仍然坚信“世界上最美丽的其实就是世界本身”,影片在自然与人的深度融合的诗性化表达过程中,将电影中艺术再现的见证力进行了基于再现诗性化的升华表达,从而由拟像回归自然与现实,进而将见证力的印证与表达表现到了极致。这种强大的见证力足以消解影视艺术作品中所有刻意而为的艺术痕迹,从而以其对艺术的消解而建构起更具魅力、更加迷人、更见真章的细节再现。 (三)艺术再现的凝视力阐释 电影中的艺术再现对关键场景、事件、情节、人物等产生了一种瞬间的凝视力。在共同注视之下,仿佛那一刻包括时空在内的一切,都已凝固、静止、永恒于斯。再现的更高级的表现形式即是由拟像而永恒光影定格式的凝视力表达,即以精彩的再现不断熔铸电影风格,由此不断地实现电影氛围、电影叙事、电影角色等的更加艺术化的表达,进而实现以时空对表象的置换与表达。例如,在《一九四二》和《唐山大地震》两部影片中,观众即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苦难,尤其是《唐山大地震》一片,由于吸收了汶川大地震的现实表达,影片得

艺术的语言及电影艺术论文

《艺术原理》课程论文艺术的语言与电影艺术

谈到艺术这个词,就让我们不禁联想到美。它的美是通过它自己独有的语言来向外界表达的。 我理解的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的美学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作艺术语言。它有两个基本要求:(1)准确地体现本门类艺术的特点; (2)表现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 艺术是众多语言中的一种,它可以表达我们心中的想法,喜怒哀乐,一种情怀或者某种感情。 艺术是语言,它不是学问,不是宗教,更不是职业。说它是学问是对它的尊崇给它地位,说它是宗教是对它的神秘不解给它神化,说它是职业是对它的亵渎。在学院派眼里艺术是学问,永远有太多的需要探索;在凡高心中艺术是宗教,让处于苦难中的灵魂得到解脱;在业外人士看来,艺术是职业,对他们来说艺术是

属于特定的人——艺术家。 艺术只是语言,语言的学问、语言的宗教、语言家的职业,不同于大多数的语言,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让人难以理解。 艺术绝对是语言。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等,这是艺术,是艺术的种种形式,用它能表达出我们的感情,不是吗?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不只是希望能写好吧?要写的很美、很流畅、力求表达自己的想法,达到意境中追求的那种效果。诗人用心去体会,利用文字去描述,文字又是什么呢?书面的语言,文学语言,艺术语言的一种。歌者利用歌声去抒发,画者则利用美术去描绘,舞者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语言。我们在追求表达的东西,不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些感情和感受吗?艺术正是提供了这种便利,它只是种语言,只是个载体,我们才是创造的主体,真正艺术的,是人,有了工具,人们追求美好,追求梦想与力量的心愿得到了实现。 艺术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可以区分为十几种门类,如更细致一些甚至可以区分为几十个品种。要想在这么多的艺术门类中都成为行家,成为高明的鉴赏专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精力、才能、生命都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全才”。因此,我们要有重点地把握一两种艺术门类是必要的。同时,要求我们的审美眼光开阔一些,多涉及一些艺术门类,多掌握一些艺术语言,还是可以做到的。对多种艺术门类都略具一定的欣赏能力和趣味,也还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益的。特别是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等几种门类,在深层意义上是相通的。它们

舞蹈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对比性分析

舞蹈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对比性分析 【摘要】舞蹈艺术与电影艺术都是综合性艺术门类,他们具有许多的共同点,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各自的艺术个性。下面就舞蹈作品《最疼爱我的人去了》与电影作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进行对比性分析。并把这次对比分析分为三个部分。 【关键词】舞蹈艺术;电影艺术;电影 一、两个作品“艺术语言”的对比: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是通过,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方式,去处理和呈现给观众的。 “舞蹈身体语言”是舞蹈作品与观众交流的重要方式。《最疼爱我的人去了》中,演员用她的舞蹈身体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孩对曾经最疼爱她的母亲的一份悼念和追思之情。如:(1)在作品中,演员以跪地前行的舞蹈动作去表现主人公对逝者的尊崇和对生命的无奈感。(2)演员用连续的舞蹈大跳和踢腿动作去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不想接受现实的复杂心理情绪。(3)在作品中演员还运用了许多“圆场步”的舞蹈动作去表现主人公对逝者不舍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舞蹈艺术中较为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舞蹈作品中的语言虽然不能用说话的方式去传达给观众,但它可以运用一个舞姿、一个动作、一个大跳或一个旋转去表达艺术家想要传递的信息。 电影“艺术语言”也不单单是指“对白”“旁白”这种声音层面上的语言形式,同时还有“蒙太奇”、“长镜头”等语言形式。在电影作品《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中,“蒙太奇”语言形式就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1)主人公在为母亲找医院看病的过程里,影片运用了几个场景性画面,首先是主人公穿梭于十字街头的画面,然后是主人公小跑于医院的画面和主人公站在街头慢慢抬头看天的画面,最后是一幅多云天空的画面。这一幅幅的画面拼接在一起传递出了人物此时的心情就如同天上的云一样,不知接下来是阴还是晴,是福还是祸的忐忑情绪。(2)影片中还有一段描写主人公去托老院接母亲的场景,枯黄的树叶,一位老人、一把轮椅、一群奔跑的小孩。这几个场景的连接既有隐喻存在又有对比存在。枯黄的叶枝隐喻着老人的生命如同叶枝一般即将凋零,奔跑的小孩代表着生机勃勃年青的生命与坐在轮椅上唯唯诺诺的老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这两部作品里,电影艺术与舞蹈艺术特殊的“艺术语言”方式都得以体现。在“艺术语言”方面我们发现舞蹈是采用直接的、有生命的、运动中的人体作为构成形式美的物质手段,而电影中的人体虽是运动的,却不是直接的,电影需要特殊的放映环境才能表现。电影演员需要服从于一定人物个性和规定场景的情况下去模拟生活、还原生活,借用“蒙太奇”这种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准确的传达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定位和想法。而舞蹈演员则是需要把生活化的一些动作、情景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提炼,象征性的表达给观众。

《视听语言》电影艺术影像—色彩(编导自习室)

第六节、电影影像的色彩 色彩无疑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 绘画中,凡高认为色彩高于一切。 乔治·里埃埃说:“处理主题,应着眼于色调,而不是主题本身。” 科学分析表明: 首先,不同的色彩会引起人们生理上不同的反应。弗艾雷在《论动觉》一书中讲到了他的实验结果。。他说:在色光照射下,人的肌肉的弹力可加大,血液的循环可加快,其增大的梯度是“以蓝色为最小,依次按绿色、 黄色、桔黄色、红色的顺序逐渐增大。” 其次,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的心理及情绪带来不同的反应。科学家的归纳是: 红色:象征着生命、血、朝气蓬勃、爱情、暴力、革命…… 黄色:象征着阳光、欢乐、温暖、享乐…… 绿色:象征着生长、生命、青春…… 紫色:象征着高贵、牺牲…… 蓝色:象征着冷静、平和、纯洁、高雅、忧郁、浪漫……

当然,除了整个人类对色彩的共同的生理、心理的反应之外,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文化传统的不同,他们对色彩 可能也会有他们独到的反应。如中国人对黄色有一种他们特有的情感。 由于色彩的这些作用,1935年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问世,无疑是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如果说,彩色电影之前的黑白电影是象劳逊所说的“摄影实际上是一个用光线进行绘画的过程。”那么,黑白电影之后的彩色电影准确地说应该是“它不仅是用光线,而且是用色彩进行绘画的过程。” 彩色电影出现之后至今,色彩也象光一样经历了一个“不讲究”──“讲究”──“不讲究”的过程。 一、色彩出现在电影中的几种情况及作用 1、色调 色调:彩色电影画面总的色彩组织和配置。它往往以一种颜色为主导,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色彩倾向。 色调出现在影片中的几种情况: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

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在大荧幕上放映后,文学与电影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愈发密切了。尽管如此,文学与电影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而电影是指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从这两者的定义上我们就能明显的发现它们呈现方式的不同。文学是用文字向人们表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情感,文字成为作品的语言符号向人们展示出它的意义。电影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表达出导演所要呈献给人们的故事,它以画面为单位,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文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内在包含了浓重的文化底蕴,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记忆,它是与岁月一起慢慢流淌的。而电影的产生,是得益于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历史感没有那么的厚重,并且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不断的创新发展,从2D到3D再到4D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说到文学与电影的产生,我们自然要说到一个创作者的问题。文学的创作者是文人、作家,他们拥有自己独到的文学见解,深刻的思

想,充沛的情感,坚韧的精神。如果觉得作家一定是那种高学历的知识分子那就错了,虽然那样的作家占大部分,但是也有一些作家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的文学涵养确是极深厚的,而作家们的文学涵养的最好体现就在他们作品的遣词造句中。同时这些作家们的知识涉猎也得是极广泛的,在文学作品中总会提到许多与文学无关的各种各样的知识,这就要求作家们在写的时候必须有所了解,若是弄错了,势必会造成误导。作为电影创作者的导演自然也是不轻松的,他是电影的总调度师,整个电影从最开始的定剧本选演员到最后的剪辑都离不开他。他需要对电影有完全的了解才能明确的让别人知道该怎样去做,有时他可以是演员教演员如何演戏,有时他可以是灯光师告诉灯光师如何打灯。这一小点上最作家在创作时将自身融入到书中是差不多的。同样的,作为导演所考究的就是电影的画面问题,要呈现出真实细腻美好的画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虑角度光线等各种问题。因此,可以说文学与电影虽然是由不同的人创作的,但是无论作家还是导演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呕心沥血的向我们表达火传递这内心的一种想法。 接下来说一说文学与电影的受众方面。看书的人我们称之为读者,看电影的人称之为观众,这里同样是看,但意思却大不一样。就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作为读者更多的是一种参与者,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把自己代入书本中,因为通过阅读文字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将书本中的内容形象化的一个过程,这时我们就是在思考在参与。观众则更侧重对电影的观赏,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发生的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