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1-电影艺术的语言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1-电影艺术的语言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1-电影艺术的语言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1-电影艺术的语言

第一编、电影艺术的语言

思考题:①、何为电影艺术的语言?

②、电影艺术的语言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如:

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艺术的奇迹:──电影、电视。它第一次、也是终于实现了艺术家千百年的梦想:使艺术走进了人类的每一个家庭。

“文化学”学者曾这样概括: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纪的人类是“影像的一代”。

而且,象通常那样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来衡量电影、电视对本世纪人们的作用和影响已是远远不够的了。走进地球上每一个家庭的电影、电视,它对人们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艺术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之外,实际上,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就象巴拉兹所说的,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好来坞电影走遍全球。

简·方达,斯特里普,索非亚·罗兰决定了全世界的女性的衣着、化妆和发式。

《成长的烦恼》教育全世界的人们:人与人应该完全平等。老人应该理解年轻人,大人应该尊重孩子。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这门闪烁着时代光辉的艺术,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从事这种艺术的创作,应该说,我们既光荣而又幸福……(《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报道:美国、日本现在大约有20%──30%的人从事与视听有关的工作。而且,以后还会更多。可见,我们这个时代已是名符其实的“视听的时代”)。

那么,这种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艺术形式,它的语言或者说它的表现元素又是什么呢?

观点①:“画面、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方法”──

观点②:“画面、音响、色彩……”──

观点③:“影像、声音、剪辑。”──波布克(《电影的元素》)。

我同意波布克的观点。即“影像、声音、剪辑”。

影像、声音、剪辑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它首先是

“视”,即“影像”,然后是“听”,即“声音”,而这些“视”、“听”(影像、声音),最后需要通过剪辑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影像:除了演员的表演、物体的造型之外,影像构成的主要元素有: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

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剪辑:影像剪辑、声音剪辑。影像剪辑是剪辑中的主要内容。影像剪辑主要包括:光学技巧转场剪辑、无技巧转场剪辑。剪辑除了将影像、声音的素材组织成一部电影之外,剪辑还能创造出“1+1=3”的“蒙太奇效果”。

第一章、电影艺术的影像

思考题:①、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②、如何划分一个镜头?

③、影像构成的元素主要有哪些?

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即影像和声音结合的艺术。当然,“视”与“听”二者在电影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应该明确指出:电影“视”第一,“听”第二。或者说,电影是以“视”为主,“听”为辅的艺术形式。为什么:

①、电影的诞生,其实就是影像的诞生。1895年──1927年都是无声电影。爱森斯坦、格里菲斯、卓别林的影片影像的表现力可谓登峰造极。

②、就相同时间所提供的信息量而言,影像是得天独厚的。据国外脑生理学者和电子计算机信息工程学者共同测试的结果:相同时间内,人们所获得的信息量,视觉信息是听觉信息的900多倍。如相同时间内看电视新闻比听广播新闻的信息量多900多倍。一个人看30公分厚的介绍一个城市的书,还不如看30分钟关于这个城市的录相。

③、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即:影像能够跨过艺术品与欣赏者之间的障碍,直接走入人的心灵。

巴拉兹说:“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欧洲美学和艺术哲学始终有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在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存在着一个外在的和内在的距离,一种两重性。这个原则的含义就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由于其本身的完整结构而成为一个有它自己规律的小世界……艺术作品由于画面的边框、雕像的台座或舞台的脚光而与周围的经验世界产生了隔阂,‘电影的发明’却使欣赏者和艺术品之间永恒的距离在观众的意识中完全消失,而随着外在距离的消失,同时也消除了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距离。”

我们可以联想我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的感受。四周的世界消失了,剩

下的只有你和银幕上的人们。你会用“民子”(《远山的呼唤》的女主角)的眼睛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耕作”;你会用因“民子”对“氓田”的一席话(在火车上)和“耕作”一同流下感动的泪水。

《黄土地》:一个考生在一个小县城里看了十遍。

《黄土地》的主人公是谁?

──是“黄土地”。

“黄土地”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温厚地注视着我们。面对“黄土地”,我们感到一股灼热。我们甚至不能迎接他的目光。

这就是影像的魅力。这就是影像的神奇。

所以,我们学习电影,首先要掌握好影像的各种元素。

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是镜头。

影像是通过一系列镜头展现的。一部故事片一般由400—800个镜头组成。

如何划分一个镜头?

一个镜头是以下各种解释中的哪一种:

一个景物:一座山,一所楼,一棵树,一个人……

一个景别:一个远景,一个全景,一个中景,一个近景,一个特写……

一段时间:一秒钟,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

一段长度:一呎(一呎=0、3048米)。

──都不对。

正确的应该是马尔丹的定义。

马尔丹讲:

①、(从拍摄角度讲):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至停止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胶片;

②、(从剪辑角度讲):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片;

③、(从观众角度讲):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片。

☆、课堂练习:放一段录相,由同学数它是由多少个镜头组成的?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洗头一段,共22个镜头。)

电影刚诞生的时候,没有镜头的概念。整场拍一个镜头,然后整场整场地接起来放映。格里非斯开始才有现在意义上的镜头的运用。它使电影影像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电影从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课堂作业1:

将下面一段文字分出镜头,并画出每个镜头的草图:

“倾盆大雨笼罩着巨大的罗生门城楼。城门洞的石阶上一个和尚一个打柴人抱膝相对而坐。“不懂,简直不懂!”打柴人突然说。和尚不解地看着打柴人。长时间的沉默。雨更大了。罗生门城楼若隐若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堂作业2:

“试用10个镜头描述雪天一农户家中,一家人围坐在煮着野味的地炉边,等待吃饭的温馨场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影像构成元素主要有哪些内容?

林格伦讲:“一个镜头的结构要受无数因素的支配,不过这些因素总起来可分为三个主要项目:第一是主要形象本身的运动和形式;第二是摄影机和主要形象的相对运动和位置;第三是照明主要形象的方法。”

波布克讲:①、胶片本身──各种不同底片的性能和特征;

②、构图──在一个画面内每一个视觉元素的位置;

③、照明──每一个场面的照明性质和质量。

我们从六个方面讲:①、构图

②、景别

③、角度

④、运动

⑤、照明

⑥、色彩

(六个方面其实是互有关连的,如构图,我们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中主要讨论的是在一个画格中每一个视觉元素的位置。其实它当然还包括照明、色彩等元素。我们之所以把它们分成六个方面,主要是为了讲述上的方便。)

第一节、电影影像的构图

思考题:①、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应该遵守什么原则?

②、如何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③、构图能否在形式上不具美感,为什么?

影像结构的基本组织单位是“镜头”。而镜头实际上还可以再分,即“画格”。

一个镜头是由无数的画格组成的。(电影每秒24格)。

本节我们讨论的构图其实就是画格的构图。

“画格”构图的理论上的探讨,如画格的写实性、表意性、隐喻象征意义、符号学意义等,这是理论家的命题。我们不在这里探讨,大家有兴趣可看巴赞、爱森斯坦、米特吕、克拉考尔等人的著作。这里,我们仅从创作的角度讨论我们在电影创作中如何处理好构图元素。

我认为:处理好一部影片中的“构图”元素,起码应考虑以下三点,或称三原则,即:①美学原则;②主题服务原则;③变化原则。其中,“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是就单个画格的构图而言。而“变化原则”则是就整个一部影片的构图而言。

一、美学原则

电影是一门艺术,所以它的构图首先要美,要“艺术”。换句话说,就是要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使人看起来舒服,看起来好看。

怎样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视觉上的美感?我觉得它不应该仅仅理解为:画格中所拍摄的内容都是一些美好动人的景物:青山,绿水,鲜花,美人……画格中拍摄的内容美,──即“拍什么?”仅仅是画格具有美感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全部,还有比它更重要的,就是──“怎么拍?”。“怎么拍?”──即不同的拍法,它可以使美的东西拍出来不美,它也可以使看来平常的东西,拍出来之后,看起来好看。

“怎么拍?”是一个形式美的问题。这一节中,我们主要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要使一个画格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影响的因素很多,诸如:光线、色彩、影调层次、虚实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高低对比等等。这是一门专门

的摄影构图的学问。我们不能在这里一一细讲(光线、色彩我们后面讲)。我们仅从创作的角度讲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

【(解释)主体与陪体:

┌──────────┐

│ │

│ │

└──────────┘

一个画格中所表现的人或者物,无论多少,它们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主体和陪体。如何区分主体和陪体:

┌──────────┐ ┌──────────┐

│ │ │ │

│ │ │ │

└──────────┘ └──────────┘

①、主体、陪体不能理解为甲在画格中大,乙在画格中小,甲就是主体,乙就是陪体。

②、主体、陪体不能理解为甲在画格中居前景,乙在画格中居后景,甲就是主体,乙就是陪体。

③、主体、陪体区分的关键是看它们在画格中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作用大的是主体,作用小的是陪体。】

从创作角度讲,一个画格中的构图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主体不要居中

美术、绘画中有“黄金分割原则”,这是画家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的审美经验。

“黄金分割原则”即:1∶ 1.618

近似值:2∶ 3;3∶ 5;5∶ 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②、水平线不要上下居中,不要一分为二地分割画面。

┌──────────┐ ┌──────────┐

│ │ │ │

│ │ │ │

└──────────┘ └──────────┘

③、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

如在低调的场面中,三分之二应该是暗色调,三分之一应该是亮色调;在高调场面中,三分之二应该是亮色调,三分之一应该是暗色调。

┌──────────┐ ┌──────────┐

│ │ │ │

│ │ │ │

└──────────┘ └──────────┘

(①──③其实都是从“黄金分割原则”派生出来的。)

④、主体不要过分孤单

这就是说,主体不能在画格中显得空空荡荡。

┌──────────┐ ┌──────────┐

│ │ │ │

│ │ │ │

└──────────┘ └──────────┘

⑤、主体、陪体应该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

┌──────────┐ ┌──────────┐

│ │ │ │

│ │ │ │

└──────────┘ └──────────┘

⑥、人或物的断续线不应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 ┌──────────┐

│ │ │ │

│ │ │ │

└──────────┘ └──────────┘

⑦、人或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

┌──────────┐ ┌──────────┐

│ │ │ │

│ │ │ │

└──────────┘ └──────────┘

⑧、水平线及景物连天线不应歪斜不稳。

┌──────────┐ ┌──────────┐

│ │ │ │

│ │ │ │

└──────────┘ └──────────┘

⑨、人最好不要完全正面,应与画格形成一定的角度。

⑩、构图不应雷同、抄袭。

影响画格构图形式美还有许多因素,如景别、角度、照明、色彩等等。这些内容我们后面还要专门讨论。

二、主题服务原则

在一部影片当中,画格的构图无疑也是影片诸形式中的一种形式。而影片的主题或者说故事,才是影片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构图也必须为主题服务。

构图如何为主题服务:

①、为了表现好主题,要努力设计最合适、最舒服、最具视觉美感的构图。

《十字小溪》

《金色的池塘》

《黄土地》

②、为了表现好主题,有时要有意去破坏画面构图的美感。

A、构图内容不美:

《战舰波将金号》中的蠕动的蛆;

《泥之河》中的臭水沟。

B、构图形式不美:

《黄土地》

┌──────────┐ ┌──────────┐

│ │ │ │

│ │ │ │

└──────────┘ └──────────┘

③、如果某个构图优美的画面,它与整个影片的风格、主题不符,甚至妨碍了影片主题思想的表达,我们必须忍痛割爱,就象罗丹砍毅然砍去“巴尔扎克”的手。

三、变化原则

以上两点“美学原则”、“主题服务原则”是就一部影片中的单个具体的画格的构图而言的。那么,对于由千万个单个画格所组成的整部影片的画格的构图而言,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变化原则”。

电影不是照片。观众不能忍受一部构图没有变化的电影。而变化也正是电影艺术的主要特征和它的魅力之所在。一部电影的变化可谓千变万化,除了构图所表现的内容的变化外,构图形式的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变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景别、角度、运动(摄影机运动)、照明、色彩等都属于构图形式的变化。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熊燕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 秀山电大分校2013春汉语言文学专业熊燕 【内容摘要】:随着电影类型多样化的世界浪潮,华语电影势头强劲,其中不能不提到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其贺岁作品虽不特意安排宏大的场面,不刻意运用绚丽的色彩,不注重苦大仇深曲折的情节,但却历来被观众所称道。冯氏电影深受观众的喜爱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影中那些生动幽默的台词。本篇文章将从语言形态层面上讨论冯小刚电影的语言艺术,从冯氏电影的台词语言来分析其电影魅力所在。 【关键词】:冯小刚语言艺术叙事方言修辞 作为中国当代的著名导演之一的冯小刚,作品风格以喜剧见长。从《甲方乙方》到《非诚勿扰》,冯小刚给沉寂已久的中国喜剧电影带来了新的气象。不谈思想主题是否深刻,但观众们的笑声是实实在在的,每一部影片的票房可以为证。于是这就诞生了具有标签性质的“冯氏电影”。 所谓“冯氏电影”,顾名思义,指的是冯小刚所导演的电影。但又不是冯小刚导演的所有电影,而是指他那些以“‘冯氏幽默’为主要特征,以贺岁片为特定档期,以时髦和流行为主要内容,以游戏和娱乐为目的的‘品牌效应’”的电影。比如:《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大腕》以及即将上映的《非诚勿扰2》等。在这一层面上,《一声叹息》、《夜宴》、《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不属于这个范畴。 冯小刚电影受观众喜爱,究其原因莫过于电影中幽默生动的台词。他打破了当时中国喜剧市场多动作喜剧的局面,而仅用语言达到幽默效果。而他的电影台词也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流行语。本文从语言本体层面和社会原因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本体层面 (一)北京话与其他方言带来的喜剧效果冯氏喜剧是台词的出色带来故事和演员的精彩。人物对话充满调侃、反讽,给人一种一针见血、一语道破的痛快感。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变体,这里所定义的北京话也是方言,而不是汉民族的标准音。同样一句话,不同人用不同的方言可以说出不同的韵味。冯小刚的一部部贺岁电影正是一次次地证明了方言的魅力。在他的电影中,方言是其语言魅力的核心。 1、北京话 人物对白运用北京话,是冯小刚电影最大的特色了。在冯小刚最卖座的几部影片中,他将市民气十足的北京方言的幽默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成为冯式贺岁电影最具特色的标志。几个主要人物操着一口正宗的京片子,为各色人完成他们的“一日好梦”。而这种语速快,语言顺畅的京味方言得到了观众的广泛接受。如果说,第一部《甲方乙方》对北京话的运用是无心插柳,那么冯小刚后来的电影中这种语言方式就是有意为

电影艺术的语言

电影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如: 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艺术的奇迹:──电影、电视。它第一次、也是终于实现了艺术家千百年的梦想:使艺术走进了人类的每一个家庭。 “文化学”学者曾这样概括: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纪的人类是“影像的一代”。 而且,象通常那样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来衡量电影、电视对本世纪人们的作用和影响已是远远不够的了。走进地球上每一个家庭的电影、电视,它对人们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艺术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之外,实际上,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就象巴拉兹所说的,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好来坞电影走遍全球。 简·方达,斯特里普,索非亚·罗兰决定了全世界的女性的衣着、化妆和发式。 《成长的烦恼》教育全世界的人们:人与人应该完全平等。老人应该理解年轻人,大人应该尊重孩子。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这门闪烁着时代光辉的艺术,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从事这种艺术的创作,应该说,我们既光荣而又幸福……(《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报道:美国、日本现在大约有20%──30%的人从事与视听有关的工作。而且,以后还会更多。可见,我们这个时代已是名符其实的“视听的时代”)。 那么,这种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艺术形式,它的语言或者说它的表现元素又是什么呢?

观点①:“画面、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方法”── 观点②:“画面、音响、色彩……”── 观点③:“影像、声音、剪辑。”──波布克(《电影的元素》)。 我同意波布克的观点。即“影像、声音、剪辑”。 影像、声音、剪辑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它首先是“视”,即“影像”,然后是“听”,即“声音”,而这些“视”、“听”(影像、声音),最后需要通过剪辑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影像:除了演员的表演、物体的造型之外,影像构成的主要元素有: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 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剪辑:影像剪辑、声音剪辑。影像剪辑是剪辑中的主要内容。影像剪辑主要包括:光学技巧转场剪辑、无技巧转场剪辑。剪辑除了将影像、声音的素材组织成一部电影之外,剪辑还能创造出“1+1=3”的“蒙太奇效果”。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

对电影中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的分析

【摘要】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艺术表现是艺术家实现自身情感、意识、心灵的媒介,是审美的物象化。如何准确把握视觉、听觉语言的艺术表现,调动各种视听元素,准确而贴切地将最生动、最形象的情思与理想通过画面、声音传达给观众,是对视听语言进行研究和使用的意义所在。本文对电影中的视、听觉语言艺术分别进行论述,以探索电影美学的系统和本性,完善和丰富视听语言艺术的使用。【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表现性;分析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8-01一、视觉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电影屏幕通过镜头的推远与拉近来呈现画面的空间与构图,为了达到强烈的透视感和立体空间感,光学镜头使镜头中的前景和景深部的背景均处于清晰的焦点位置,这样就可以拉深镜头画面的距离,将画面由平面创造为立体,人和物的位置也更加清楚。景深构图之所以能为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使观众与画面的距离拉近了,让观众有亲身体验的感觉;另一方面是因为景深会引导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使他们参与到故事的演出中来。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纵深构图给观众带来了选择关注点的自由,而且电影的观看屏幕非常利于景深镜头的呈现,使得全、远镜头的纵深感更为逼真,更有视觉冲击力。一部电影大多时候都是在表现人、物、事件的运动情况,所以对画面的处理,实则是对运动的处理。镜头的移动不单是为了画面构图的审美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出电影在不同阶段要呈现的情感、思想。例如快速向前推进的镜头可以用来表现大胆和狂放的激情;缓慢、不停向前移动的镜头可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带领观众步步深入,满足观众探求表现对象的愿望;静止不动的镜头却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呈现出不易察觉、充满思索与内省的含义,将观众的情绪积压起来,并为后期情绪的释放做好铺垫。光与色彩使世界以五彩缤纷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件与人物。光效对于电影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光既是用来照明拍摄对象的,也是用来表达情绪和气氛的,因此一部电影中对光效的使用能够体现出艺术家不同的创作风格,巧妙使用光效能为电影带来新鲜的视觉,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色彩是人和物的自然特征,彩色电影的出现为影片更真实、客观地反映物质现实提供了可能。色彩的视觉表现要结合观众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加以运用,根据影片的题材、主题的思想,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去表情达意,帮助剧情发展、刻画人物等,以达到一种新的美学追求。在现代电影中,色彩经常被导演拿来作为自己表达主观情感的工具,由于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含义和表意功能,使它成为某种抽象思想和理念的升华,甚至上升到精神和哲理思考层面,这是色彩表现力的极高境界。二、声音语言的艺术表现力相较于视觉元素,声音元素进入电影世界的时间要晚了近30年,也就是说,当无声电影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甚至有了自己的电影理论时,声音才突然闯入电影,这让当时的电影界有了不小的纷争与议论。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声音语言的加入让电影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不仅表现为内容更为丰富,情感表达也更为深切,就连电影的气氛、人物的关系都更加清晰和真实。声音的出现还创造了电影新的时空结构:画面上视觉元素表现的是叙事时空发生的事,而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则构成了一个超叙事时空,即声音改变了镜头之间的关系,成为时空转换、镜头衔接的动因。例如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由声音在纵身空间的运动造成的,声音的由远及近向我们揭示了纵深空间的存在。声音进入电影,起初是以伴奏画面的配乐形式出现的,而且基本是用古典音乐来作配乐。现代影片中的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元素,与画面形成新的视听关系,结合画面、情节以及影片主题、风格而创造出新的含义。如激烈的战斗场面同叙事空间中瓦格纳的歌剧所形成的强烈视听冲击波,带给人思想的震撼;而结婚场景中常用的唱诗班混响的歌声,能够体现教堂空旷、高深的空间环境。电影中声音的概念还包括有言语和音乐。言语是人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有了言语,才有可能表现更为复杂的情节和人物情感,

摄影摄像课程标准

《摄影摄像》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摄影摄像》 适用专业:计算机广告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摄影摄像》是计算机技术设计类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教学做一体化的综合技术专业课。《摄影摄像》课程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摄影摄像的器材和配件、拍摄曝光、拍摄用光、拍摄构图、拍摄专题实践、计算机图片加工技术和电影视频处理技术。它是拍摄技术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既可以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基本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任务 在中、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适度、够用”的摄影摄像与应用技术的有关基础知识,掌握各类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了解其结构特点和基本特性,掌握图像软件在各类图片处理的上的运用,控制图片的影调与色调,并能对图片进行艺术再创造,掌握各类数码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与拍摄的基本技能。 本课程是计算机广告设计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职业能力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培养影视摄像员、电视摄像师、数字视频策划制作师必须的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摄像机及其附属设备、具有较强的构图能力、电视画面意识、正确把握光线的运用、根据不同类型视频进行技术参

数的调整、镜头素材拍摄能力,具备从事影视摄像的基本职业能力。 三、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序号先修课程名称为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 1 《PhotoShop》平面图形处理能力 2 《Premiere》视频后期剪辑处理能力 序号后续课程名称需要本课程提供的主要能力 1 《影视片头制作》构图能力、光线运用能力、影视画面控制能力 2 《AE合成处理》镜头素材拍摄能力 第二部分职业岗位标准 一、工作岗位分析 由于广告业、新闻传媒、影楼、动漫等行业的飞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掌握摄影摄像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影视摄像工作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劳动过程,以 熟练操作摄像机为前提,在具备视听语言表达能力、画面构图、电视用光、基础拍摄等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完成不同节目的拍摄工作。通过对影视摄像岗位的职业行动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电视摄像职业岗位工作的流程图如下:

电影语言艺术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即电影用以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它以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其演进与电影技术的进步有密切联系。 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法则,也完善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章法,是影片内容的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一般由若干场面和段落按照蒙太奇规则相互交织构成,按其时间空间关系安排可分为客观现实结构和主观心理结构两种类型,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时空顺序、时空交错、单线结构、复线或多线对比结构、多侧面多视角立体网络式结构等。 电影不是一种语言,但却象是一种语言,读读心理学,你就明白了。 从英语、法语或数学的意义来说,电影算不上是一门语言。首先,电影不可能存在不合语法的现象。而且也不需要一套语汇。例如,婴儿在发展说话机能之前好几个月,就能理解电影的画面。甚至猫也看电视。显然,为了欣赏电影,并不需要什么相应的电影智力,至少按最低水平来说是如此。 电影不是一种语言,但却象是一种语言,由于它象语言,因此我们用研究语言的某些方法来研究电影,可能会有所裨益。实际上,近十年来,这种研究电影的方法——实质上是语言学的方法,变得愈来愈重要了。既然电影不是一种语言,则严格的语言学概念会使人产生误解。自电影历史的开端,理论家们就喜欢把电影和文字语言相比较(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认真研究电影是有价值的),但是直到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一种更广阔的新思想范畴得到了发展之后,人们才认识到文字和说话只不过是众多交流系统中的两种,这时,才得以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进行认真的研究。这种包罗万象的范畴就是符号学,是对符号系统的研究。符号学家通过对文字语言和口语概念的重新确定,肯定了应当把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来研究。任何一种交流系统都是一种“语言”:英语、法语或汉语都是“语言系统”。因此电影也可能成为某一类语言,但是它显然不是一种“语言系统”。 对于符号学者来说,一个符号必定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能指与所指。例如“单词”这个词,是一组字母或声音合成的,它就是能指;它所代表的又是另一事物,就是所指。在文学中,这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就是艺术的中心:诗人在构成结构时,一方面用声音(能指),另一方面用含义(所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事实上诗歌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于此:在于声音与含义之间的对舞之中。 但是在电影里,能指与所指几乎是一致的:电影的符号是一个短路的符号。一幅画与它所指的东西有一些直接的关系,而一个字却很少有这种关系①(注①:某些象形文宇除外)。 然而,电影的确象是一门语言。那么它是怎样起作用的呢?显然,一个人对某一物体的想象与另一个人是不同的。如果两人都读到“玫瑰花”这个词,你可能想到你去年夏天采摘的“和平”品种玫瑰,而我可能想到1968年12月罗拉给我的一朵玫瑰。但是在电影里,我们二人看到的是同一朵玫瑰花,电影制作者可以从无数玫瑰花中作出选择,再用无数种拍摄方式把选中的那朵玫瑰花拍摄下来。 在电影里,艺术家的选择是无限的;而在文学里,艺术家的选择是有限的(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当你在电影里要表现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可以从世界上千千万万朵玫瑰花里任意进行选择。可是在文字里只有三个字供你选择“玫瑰花”)。但对观众则恰恰相反。从这个关系来说,电影不是暗示,而是陈述。这正是它的力量之所在,也是它的危险性之所在。因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著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著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

视听语言教学大纲

《视听语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视听语言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视觉心理形成机制、视听语言的特点、视觉思维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 视听语言的发展和地位; (2) 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人的视听感知特性在影视中的运用; (3) 视听语言的特点; (4) 视觉思维的形成。

教学要求 了解:视听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视觉心理的形成机制。 掌握:视听语言的特点:记录本性和幻觉性;视觉思维:形象元素间的组合关系带来视觉语言的表意。 第二章画面造型语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画面造型语言各元素的概念、内容和应用规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章是整个视听语言教学的重点章节,其各个元素均为教学重点。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 景别:景别的划分、各景别的画面造型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 (2) 景深:景深控制、长焦、中焦、短焦镜头的画面造型特点及影视应用; (3) 构图和角度:构图三任务、构图法则、构图的象征意义。角度的类型、各自的画面造型 特点以及叙事表现功能; (4) 色彩和光线: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情绪、色彩控制手段;光线的分类(光位和光性)、 不同光位与光性的画面造型功能; (5) 视点: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教学要求 了解:画面造型语言各个元素的概念和内容;画面造型元素对于视听语言叙事和表意的作用。 理解:景别划分与选取;不同景深的画面造型特点;构图在叙事、表意和象征三大任务上的重要作用;角度的叙事表现功能;色彩和光线的情绪暗示;视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掌握:景深控制;构图法则:平衡法则(绝对平衡和重力平衡)以及对待法则的态度;色彩控制:色彩体系的建立、基调色与重点色的处理;光线控制:光线的造型能力、三点布光法;视点:客观视点、主观视点、导演视点。 第三章镜头形式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镜头的不同运动(包括固定)形式,并了解各种镜头形式的拍摄技术特征和画面造型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

影视视听语言艺术分析——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 摘要: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语言艺术,而视听语言则又包括了视觉艺术和语言艺术,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影视作品中的视听艺术。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是着名电影导演吕克·贝松难得一见的佳作,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在导演该作品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视听语言技术,为整个电影作品营造出来很强的艺术表现效果。一方面显示出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艺术创作技术掌握的非常到位,将自身精湛的技艺充分融入到电影拍摄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以后的影视创作带来了诸多的良性影响。本文主要以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为例,对电影作品中的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影视;视听语言;艺术;《这个杀手不太冷》 《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中的主人公里昂是导演吕克·贝松虚拟刻画出的一位人物,如果说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着名的杀手,那么很多人会异口同声的说“里昂”。在杀手的行业里,往往人们眼中的高手都是非常低调的,尽管如此,他们的名字还是被人们所熟知,他们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争相谈论。在世界范围内,论杀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有超过里昂的。电影在上映的初期,许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都冠以《杀手之王》的美称,一位电影银幕上的杀手主人公形象能如此地深入人心,这不仅体现了饰演者让·雷诺精湛的演技,更体现了电影导演吕克·贝松对电影创作的驾驭能力。 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于1994年上映,可以说是导演吕克·贝松的转型之作。在此之前,吕克·贝松的作品都是一些艺术性较强的小众电影,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可谓是其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电影。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通过对影视视听语言的掌控,将作品表现的更加细腻,这也是众多好莱坞商业电影中非常罕见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和场景都被一些专业人士或非专业认识拿来分析、研究,让人们更加能够深入了解该部影片的艺术价值。 影片一开始部分,导演吕克·贝松就为主人公里昂制作一个长达9分钟的开场秀,勾勒出里昂基本的主人公形象:杀手身份、身手娴熟、讲原则、守承诺、冷酷且又低调,让观众对里昂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随后出场的是故事的女主人公玛蒂尔达,导演用一个俯拍的全景镜头进行了特写,“回字形”楼梯的中控部分当作镜头的北京,镜头中出现一双女式皮鞋。紧接着镜头逐渐上升,画面中出现女主人公的裤子,然后出现的是纤细的手拿着香烟、秀气的脸庞、灵动的双手合秀发,上身的外衣很随意地半掩着右肩。故事接下来,玛蒂尔达和里昂在交谈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右脸的伤痕显露出来,这让观众了解到女主人公是一个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女孩,生活过的不是很快乐,但是生性大胆、有主见。在这里,导演吕克·贝松大概用了30几秒和几个镜头来勾勒出女主人公玛蒂尔达的人物性格、人物特征和生活面貌,拍摄手法精炼无比。 接下来的部分是电影中经典的桥段之一,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邪恶的警察史丹杀害玛蒂尔达全家的过程,包括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和弟弟。其二,是玛蒂尔达因为去超市买东西而幸免于难,当玛蒂尔达从超市回来看到自己家门口站着坏警察手下的时候,并且得知家人被杀害的一刹那,她故作镇定的往前走到里昂的门前并按响了门铃乞求里昂开门。其三,里昂一直用猫眼观看门外发生的一切,在看到玛蒂尔达走向自己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视听语 言》课程Array 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 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电影台词中的语言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26967048.html, 电影台词中的语言艺术 作者: 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7期 [摘要]世界经典名片《魂断蓝桥》讲述了一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故事,长期以来,一直备受观众的关注与喜爱,《魂断蓝桥》的爱情悲剧不仅让观众随之肝肠寸断,而且那经典绝伦的台词也为主题增色不少。 [关键词]台词话语衔接画外音合作原则 爱情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它最容易震撼人们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共鸣。影视作品中的凄绝缠绵的爱情悲剧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 一、话语衔接 话语衔接就是通过种种语言手段(衔接手段),对一些看似孤立的句子穿针引线,把它们衔接成一个有结构的整体。而在受话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感受中,就出现了一种连贯性。话语衔接的特点体现为三个方面:衔接,衔接手段和连贯性。 衔接,是一种语义联系,如果话语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着衔接关系。衔接手段,就是把话语的前后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成份。话语的连贯性就是指把这段话语从整体上满足了我们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接受新信息的认知顺序的要求,其中每一种向我们传递的信息都经过了这种认知顺序的梳理。 吉祥符在这部电影中充当着一个线索的作用,可以说,在整部电影中,始终贯穿着吉祥符的影像。而每次出现吉祥符的时候,都会有一段很经典的台词。 第一次出现与吉祥符相关的对白是在两人初次相识后分开时所说。 “Here,take this.” “Your good luck charm?” “Perhaps it will bring you luck,I hope itwill,I pray it will,”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

影视艺术语言分析

画面、声音是电影艺术的基本语言。 一、关于画面 1.影响画面的镜头元素有四种: (1)景别。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景别不同,其电影叙事功能则不同,视觉效果也不同。 (2)焦距。焦距的长短和使用的透镜有直接关系,它决定着镜头的视野、景深、透视关系等。 (3)镜头运动。镜头或整个摄影机相对于被摄对象的位置变化被称为运动镜头。运动镜头包括推、拉、摇、移、跟五种基本形式。(也可称为退、拉、摇、升、降)(4)角度。摄影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即镜头角度。镜头的运用是一种艺术手段,景别、焦距镜头运动、角度等的选择使用,展示着影视创作者的审美情致和水平。 2.电影画面的造型元素 电影画面与绘画、摄影一样,具有造型性。造型一般通过摄影造型、艺术造型、演员造型来完成。造型元素包括构图、光和色。 (1)构图 影视构图通俗地讲就是处理人、景、物的位置关系以及形、光、色的配置。 【构图的组成】 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主体--构图的中心;陪体--主体的陪衬物;环境--主体或者也包括陪体所处的环境。 【构图的原则】 叙事性原则、表意性原则、修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2)光影 影视影像是以光影成像的。光影的造型取决于光的质量--柔光或硬光;光的方向--前重光、侧光、背光、底光、顶光;光的亮度--强光或弱光;光调--正常光调、高调、低调。这四个方面以摄影机对光的不同的摄入方向、光线处理,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3)色彩 电影中的色彩并不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色彩的处理与选择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审

美价值和审美效果。 色彩的造型主要取决于不同色彩的比例、面积、位置等的配置,由于不同的搭配,造成画面不同的浓与淡、明与暗等视觉感觉;通过色彩的变化制造艺术效果,表现对比强烈的内容区别;通过色调的处理,使影片的整体造型有一种喻示和内涵。 二、关于声音 影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视觉画面一起共同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的塑造。 电影艺术中的声音一般可以分为人声、音响和音乐三大类型。 1.人声 人声主要由对话、独白、旁白组成。 在影视艺术中,人声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电影审美价值的创造。 2.音响 音响是指影视作品中人与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声音以及所有的背景和环境声音。作为背景或环境出现的人声和音乐一般也可以被看作音响。音响可以被划分为许多种类,主要有自然音响(如水声、动作声音、脚步声等)、机械音响(如汽车、火车等)、枪炮音响、社会环境音响(如人群声、收音机声音等)、特殊音响(如电子合成音响等)。 音响的作用: (1)音响还原逼真感 (2)音响刻画人物 (3)音响表达情思 (4)音响创造空间 3.音乐 电影艺术中的音乐包括器乐和声乐两部分。电影音乐是一种与影视视觉影像相联系的特殊的音乐形式,因而,电影音乐需要融于影视的银(屏)幕造型设计之中,以一种既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视觉配合性的音乐方式组成影视艺术的视听美感。 电影音乐在形态上可以分为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有声源音乐也称画内音乐、客观音乐,即音乐来自画面内的声源,如画面中人在唱歌或者演奏钢琴等。无声源也称画外音乐、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修订稿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视听语 言》课程Array 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 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本标准依据《艺术设计专业(新媒体策划与设计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对《非线性编辑(Premiere)》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用于指导其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 (二)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影视后期制作、广告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从事策划师、编辑师等多个工作岗位等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1 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2 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3 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

《影片分析》课程简介1-电影艺术的语言

第一编、电影艺术的语言 思考题:①、何为电影艺术的语言? ②、电影艺术的语言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如: 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艺术的奇迹:──电影、电视。它第一次、也是终于实现了艺术家千百年的梦想:使艺术走进了人类的每一个家庭。 “文化学”学者曾这样概括: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纪的人类是“影像的一代”。 而且,象通常那样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来衡量电影、电视对本世纪人们的作用和影响已是远远不够的了。走进地球上每一个家庭的电影、电视,它对人们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艺术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之外,实际上,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就象巴拉兹所说的,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好来坞电影走遍全球。 简·方达,斯特里普,索非亚·罗兰决定了全世界的女性的衣着、化妆和发式。 《成长的烦恼》教育全世界的人们:人与人应该完全平等。老人应该理解年轻人,大人应该尊重孩子。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这门闪烁着时代光辉的艺术,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从事这种艺术的创作,应该说,我们既光荣而又幸福……(《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报道:美国、日本现在大约有20%──30%的人从事与视听有关的工作。而且,以后还会更多。可见,我们这个时代已是名符其实的“视听的时代”)。 那么,这种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艺术形式,它的语言或者说它的表现元素又是什么呢? 观点①:“画面、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方法”── 观点②:“画面、音响、色彩……”── 观点③:“影像、声音、剪辑。”──波布克(《电影的元素》)。 我同意波布克的观点。即“影像、声音、剪辑”。 影像、声音、剪辑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它首先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