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分配有两个层次,首先是由市场根据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收支等手段对已有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功能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按效率来进行,规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注重公平。

3.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收入再分配色彩,政府必须运用手中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和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以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

4.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分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二是个人所得分配格局的变化。

5.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高覆盖。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国家与个人共同支持的保障项目和遵循自愿加入原则的商业保险共同组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已经基本成形,正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之中。

一、收入和再分配的意义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而行使的重要经济行为,贯穿于制度设计、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之中。

(一)收入的定义

【综合书上来看,收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市场价值的和;(3)因为禀赋、偏好和运气等影响下的可观察到的现金流和不可观察到的隐形收入。】

假定要素价格是既定的,那么每个人的收入就与禀赋、偏好和运气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为“可观察型”,不具有“可观察型”的因素:(1)已经产生却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2)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3)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

所谓收入时间,就是说看收入不能只看一周或一年的短期收入变动,而且还要关心永久性的收入。此处引出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比如买彩票中奖】与持久性收入【比如长期的工资性收入】。

收入单位问题【略】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它试图说明每一个生产要素所得到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份额是多少。功能分配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或家庭,而是考察整个“劳动”所得到收入的百分比,并把它与以租金、利息和利润形式取得的在总的国民收入中的百分比进行比较。

假设仅有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是既定的,而劳动是可变的。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劳动力需求是由劳动的边际产出所决定的。【(1)充分竞争的条件就是说明此时非市场失灵,市场可以对资源的配置起调节作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2)资本既定,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提高,但是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增加的最后一个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产出会减少,当劳动力增加到一个点的时候,资本和劳动力的搭配能带来最大产出,此时最后一个单位的劳动力带来的产出的增加和支付他的工资相同。(最后一单位的边际产出=劳动力的工资)】

(三)规模分配和劳伦兹曲线、基尼系数

规模分配,也称个人和家庭分配。是从分配是否公平的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它试图说明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所占份额是多少。

劳伦兹曲线直观而形象地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一般而言,不平等程度越严重,劳伦兹曲线就越向右下方弯曲,越接近于横轴。反之,越接近对角线( 45线)说明收入越公平。基尼系数反映收入不平等水平,在0—1之间变化。等于0,表示绝对公平,等于1,表示1个人拥有全部社会财富。

基尼系数=右下方三角形面积)

二分之一正方形面积(图形面积劳伦兹与平等线构成的,基尼系数越大,两个图形的面积越接近,收入分配越不公平,体现在少数的人拥有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

用来衡量收入分配的还有库兹涅茨比率,是把各阶层的收入比重与人口比重的差额的绝对值加总起来。

【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在同一个图形中反映,都是衡量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

二、收入再分配的理论流派

(一)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理论 创立者是英国哲学家杰瑞米·边沁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基本论点:政府的正确目标应该是社会每一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

基本主张:政府施政的落脚点应该是为了取得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

出发点是功利,也即效用。

为了使总效用,也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政府不能在收入分配上搞平等。

(二)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自由主义的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1971年出版《正义论》。

罗尔斯认为政府应该选择公平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反对功利主义的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而是主张最小效用的最大化。被称为最大化标准。

主张政府的目标应该是让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

罗尔斯允许收入一定限度的不平等,因为不平等可以增强激励,从而最终提高帮助穷人的社会能力。

罗尔斯分配正义论的另一个引入注目之处是它把收入再分配看成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形式。

(三)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

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提出的,在1974年《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认为收入分配上最好的选择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

政府不应介入收入分配(除非有人以偷窃、抢劫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得财产。),他主张,只要分配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果即使再不平等也是公正的。

他着眼于机会平等,认为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为重要。

(四)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

库兹涅茨在1955年在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收入分配差别“倒U形假设”。

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先恶化,后改进”。

早期:(1)资源被少数人占有;(2)城乡二元结构

后期:(1)政府的干预;(2)人口变动;(3)技术进步。

库兹涅茨把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动态】,并指出政府干预是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键力量。

(五)福利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之争

旧福利经济学是英国古典派经济学家A·C·庇古创立的,主要由基数效用论和有关社会

福利的三个基本命题构成。

基数效用论是指以货币金额来度量效用和社会福利。

三个基本命题:(1)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2)国民收入中归于穷人的份额越大,社会福利也就越大;(3)国民收入的变动的减少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大。

主张把国民收入最大化,分配的平等化和国民收入增长的稳定化作为现代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新福利经济学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创立的。

认为基数效用论不可取,把效率作为分析社会福利的唯一尺度。

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等一系列崭新的观念,并把帕累托最优作为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

为了有效增进福利就不可避免地碰上了如何把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的问题。这就是社会选择问题。两种形式:一是分散的个人市场行为,用货币作为选票来表达自己的偏好,商品价格的变化使这种社会选择取向的表现;二是政治投票。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也是一位福利经济学家。他的理论被称为“关注社会最底层的经济学”。在效率和公平上,似乎倾向于公平。认为平等是基于基本能力的平等。基本能力是指一个人赖以进行某些基本活动的能力。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与手段

(一)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内涵

功能分配和规模分配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微观分配和宏观分配之间的关系。

国民收入分配两阶段:市场机制(市场按要素对收入进行分配)、权利机制(政府为公平而利用税收等进行分配)。

按照经济学家J·R·康芒斯的说法,收入分配就是发生在国民收入领域中的分配主体分割和占有分配对象的过程,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所谓收入再分配制度就是收入分配交易规则的总和,是以规则和条文体现出来的各个分配主体之间的权利—利益的交易关系。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体:工人集团、雇主集团、政府。工人凭借劳动力所有权,企业凭借资产或生产资料所有权,政府凭借公共权利。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阶段,企业和个人,也即雇主与工会两大集团的权力和利益交易是核心。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阶段,国家或政府则是核心。

以政府为中心的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加强主要是下面三个基本特征所决定:宏观性,广泛性,自觉性。

制约政府主导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1)技术进步约束;(2)政治制度约束;(3)市场力量约束。

(二)政府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建立专门资金,在劳动者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生活上的物质帮助的形式与制度。

社会保险主要由退休养老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构成。【俗称“五险”,“一金”指住房公积金。】

社会救助是国家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给予的短期或长期的物质帮助制度。主要由灾难救济、孤寡病残救济、贫困救济构成。

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和福利事业的总称。主要由公共卫生设施、居民住房、社会津贴、贫困救济构成。

社会优抚是政府依照法律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员及其家属所给予的物质优待和抚恤,主要由退伍军人优抚安置、死亡或伤残抚恤构成。

(养老、医疗和失业三大项最重要、影响最大。)

收益基准制和缴款基准制的最佳组合是政府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的基本出发点。(前者是根据受益人的现状来提供相应社会保障,后者是谁出现谁受益)

社会保障的建立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强调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时,一定要反对适合保障的过度市场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民收入再分配相关的政治决策主要有:(1)价格管制、最低工资法;(2)就业支援,内容包括五项;(3)反贫困计划;(4)振兴教育。

(三)收入分配政策的评判标准

野田悠纪雄的评判标准:

1.目标效率性,是对所拆去的收入分配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的测试。由垂直效率和水平效率两个概念构成。

2.资源配置中立性。“价格支持”

在设计一项收入分配政策时,首先要确定哪一项政策目标为优先考虑;其次,尽可能采取中立化的资源配置手段,以达到既能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又不致使资源配置严重扭曲。

3.消费者主权和纳税人主权。

4.其他评判标准。(1)效果的明了性;(2)行政费用;(3)便捷的调查处理机制;(4)心理抵抗度。

周小川与王林提出的多维评价体系:

1.社会安全感。

2.社会公平。

3.个人激励。

4.经济增长。

5.管理成本。

6.跨代分配。

7.政治影响。

8.过渡代价。

9.所有权。

10.资本市场。

四、西方国家的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总的来说,在收入分配上,美国的基本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共和党比较强调市场和效率,民主党相对重视社会公平。【一般认为,民主党代表穷人、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大部分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而共和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军火商的利益。有人认为,从思想取向层面来看,民主党等于自由主义;共和党等于保守主义。】

税收和公共支出是美国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的主要

..手段。

美国政府的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均由联邦社会保障总署掌

管。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遗属保险、伤残保险和老年医疗保健(65岁以上老人)。

美国的医疗保险主要是官助民办。

(二)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

瑞典是典型的福利国家。所谓福利国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有意识地运用公共权力,在下述三个方面努力纠正市场失灵。(1)帮助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2)保证个人和家庭有能力应付生病、年老和失业等“社会意外事故”;(3)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向所有国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

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有两大特点:一是激进的收入均等化;二是高而全的福利制度。

瑞典是通过激进的累进制个人所得税来实现一定程度的收入均等化。

以高税收为背景,瑞典政府向全体国民提供了高水平的“从摇篮到坟场”的福利。

(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德国实现的是社会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是:竞争的市场机制+广泛的政府调节+充分的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之内,寻求效率与公正、个人积极性与社会平等之间的平衡。

两层次:先效率,后公平。

五、中国的收入再分配

中国的收入分配必须立足两个基本点:(1)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2)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中。

(一)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国家最终收入=各项税费收入+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

个人最终收入=劳动报酬收入+财产收入+财政拨付的转移收入。

企业最终收入=企业税后收入-福利、奖金开支。

注意: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分税制。

(二)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化

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收入分配形式并存,市场在收入分配中的作用增强。

六、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保障的核心是由国家统筹,由企业实施的对职工及其家属的养老保

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全面的劳动保险。

基本特征是收益基准制,政府从其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由企业具体实施。

改革开放后,1984年开始实行国有企业退休金社会统筹,1986年开始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

(1)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要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让人们获得基本安全保障的同时,还要强调“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避免“吃大锅饭”。

(2)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3)以缴款基准制为主重新构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完善养老和失业保障制度。

(4)(5)略

(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具体进展

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大致上由三大块构成。第一块是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主要包有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区服务等。第二块是由法律强制,国家与个人共同支撑的保障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保险等【五险一金】。第三块是遵循自愿原则,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种商业保险,是对前两块的补充。

1.养老保险。

1997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养老保险改革的核心是养老基金的筹集由企业缴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企业缴费是企业按企业工资总额的20%划入养老保险基金。

个人账户部分,按职工工资的11%为每个职工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其中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划入3%。

养老金支付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企业缴费划入的资金用于发放基础养老金,标准一般不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25%,并根据缴费年限划分为若干档次。二是由个人账户部分支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发放,标准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1/120,按月发放。

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不实行继承,而用于抚恤遗属。

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由企业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社保机构统一管理。

目前,养老保险的筹措和发放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困难,入不敷出。二

是老职工的“空账户”问题。

2.医疗保险。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镇江和江西九江两地即开始了医疗保险改革的试点。

基本医疗保险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

低水平的含义:一是把企业缴费比率控制在低水平;二是仅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险。

广覆盖的含义:一是扩大受益范围,凡是城镇职工均可享受;二是夸大受益内容,不仅是医疗,而且包括医药和相应服务。

大力发展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性医疗保险,为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作补充。

3.失业保险。

1993年4越国务院就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提出要建立失业保险基金。

原来失业保险基金全部由企业承担,1998年改为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

目前,事业而保险基金的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3%,其中个人负担比率为工资的1%。

失业救济金支付期一律为2年,第一年按本人原工资的60-70%标准给付,第二年将为50%。

(三)“三条保障线”

从1997年起中国建立了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成的“三条保障线”。

具体对象:(1)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2)20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的老职工;(3)特殊救济对象,如宽大释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生活无依靠的台胞和归侨;(4)生活困难户居民,包括下岗、失业、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中的生活困难者。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是指企业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为他们缴纳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用,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资金来源“三三制”,政府财政出资三分之一,企业负担三分之一,社会筹集人从失业保险基金等调剂三分之一。

享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主题练五 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doc

主题练(五)民生问题与社会保障 1.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强调理性思考 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反对贵族专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维护等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排除D项。答案 A 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平籴法”,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这一措施() A.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导致了商品经济的停滞 D.抑制了生产热情的提高 解析题干中“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有利于确保农户的稳定,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平价收购、平价出售粮食,不会加重国家负担,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国家反对商业,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国家要防止农户破产,防止谷贱伤农,故D项错误。 答案 A 3.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 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 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 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从周代到宋代的各种救济方式,体现了政府的手段多样化,故选C项;材料中只是涉及周代、汉代及宋代,并不能历代延续,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的扶贫策略,排除B项;材料仅仅说明的是政府的救助方式并未说明其效果,排除D项。 答案 C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能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能阻碍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1.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有利于消除社会矛盾,从而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维护了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保障通过其基金供需变化可以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严重滞后,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使我国的消费市场难以真正启动,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3.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如社会保险既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性机制,又是促进劳动者身体、心理及技能素质的重要保障机制,从而对经济发展起着直接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制度还能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4. 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则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社会保障不能成为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有效工具,这样一来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采取的是经济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来讲,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如发达国家因有发达的经济做后盾,早已普遍建立起健全、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甚至福利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却因经济发展落后而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网络;二是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标准,即经济发展水平愈高,社会保障水平亦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三是制约着社会保障政策,如效率优先必然制约社会公平,反之,效率与公平兼顾与协调会更有利于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的水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影响重大,任何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及其发展都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但是,经济因素不是决定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唯一因素。考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可以发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等到其经济足够发达的时候才建立的。实际上社会保障制度要受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乃至历史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第二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教学案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课时2 我国的社会保障 【知识梳理】 (一)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资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 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 (1)地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2)含义:社会保险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因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劳动收入来源时,能够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3)主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相关链接】 除了社会保险还有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是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救助 (1)地位: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2)含义:社会救济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

2017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17年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总结 2017年来,我乡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大众、履行职责为质量方针,根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7年度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及考核办法》(宝人社〔2017〕56号)要求,并结合我乡2017年工作任务及工作重点,圆满 了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2017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由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整个民生工程中涉及的内容多,任务重,工作对象数量多,工作难度大。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程,乡上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协理人员、包村干部为成员的民生工程领导小组。针对本乡实际情况制定了民生工程实施方案,切实做到工作早谋划、早部署,计划合理,措施有效。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精心安排,严密组织,狠抓落实。要广泛接受社会的监督,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使群众满意,确保民生工程目标顺利实施。 (三)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专题宣传,创新宣传方式,提高宣传实效。广泛宣传民生工程政策措施,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民生工程的实施,提高民生工程知晓度。 (四)加强督促检查,务求工作实效一是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让此平台充分发挥作用;二是领导小组对民生工程实施情况,定期组织综合督查,注重提高督查效果。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确保工作按要求如期完成。 二、民生工程目标完成情况1、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帮助1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完成全年目标100%。 2、技能培训。我乡2017年组织辖区内人员参加家政服务培训55人,合格发证人员55人,完成目标任务110%。 3、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入库。对全乡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并录入系统的 2398人进行跟踪调查,劳动力转移输出1361人,完成劳务收入2000万元,完 成目标任务100%。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情况。2017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2053人,完成全年目标122.6%,参保缴费人数1088人,完成全年目标103.32%。 5、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领取资格验证。对全乡365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金领取资格进行了验证。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分配有两个层次,首先是由市场根据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收支等手段对已有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功能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按效率来进行,规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注重公平。 3.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收入再分配色彩,政府必须运用手中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和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以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 4.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分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二是个人所得分配格局的变化。 5.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高覆盖。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国家与个人共同支持的保障项目和遵循自愿加入原则的商业保险共同组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已经基本成形,正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之中。 一、收入和再分配的意义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而行使的重要经济行为,贯穿于制度设计、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之中。 (一)收入的定义 【综合书上来看,收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市场价值的和;(3)因为禀赋、偏好和运气等影响下的可观察到的现金流和不可观察到的隐形收入。】 假定要素价格是既定的,那么每个人的收入就与禀赋、偏好和运气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为“可观察型”,不具有“可观察型”的因素:(1)已经产生却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2)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3)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 所谓收入时间,就是说看收入不能只看一周或一年的短期收入变动,而且还要关心永久性的收入。此处引出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比如买彩票中奖】与持久性收入【比如长期的工资性收入】。 收入单位问题【略】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它试

第八章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要点: 1.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分配有两个层次,首先是由市场根据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其次是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收支等手段对已有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功能分配以企业为中心按效率来进行,规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进行,注重公平。 3.社会保障有着强烈的收入再分配色彩,政府必须运用手中公共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实物和现金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以建立一个社会安全网。 4.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分两个层次,一是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分配格局的变化;二是个人所得分配格局的变化。 5.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高覆盖。由国家财政支持的保障项目、国家与个人共同支持的保障项目和遵循自愿加入原则的商业保险共同组成。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已经基本成形,正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之中。 一、收入和再分配的意义 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和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政府纠正市场失灵而行使的重要经济行为,贯穿于制度设计、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之中。 (一)收入的定义 【综合书上来看,收入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被行使的消费权利的市场价值的和;(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值变化的市场价值的和;(3)因为禀赋、偏好和运气等影响下的可观察到的现金流和不可观察到的隐形收入。】 假定要素价格是既定的,那么每个人的收入就与禀赋、偏好和运气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为“可观察型”,不具有“可观察型”的因素:(1)已经产生却尚未实现的资本收益;(2)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3)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出。 所谓收入时间,就是说看收入不能只看一周或一年的短期收入变动,而且还要关心永久性的收入。此处引出经济的生命周期、暂时收入【比如买彩票中奖】与持久性收入【比如长期的工资性收入】。 收入单位问题【略】 (二)功能分配和劳动力需求曲线 功能分配,也称要素分配,是从收入来源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注重的是效率】。它试

社会保障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内涵? 答: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2、试述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答:(1)商业保险的产生先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各行其道、各司其职。(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类同和区别。类同点:①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③二者的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区别点: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 3、社会保障是政府管理的一项社会事务,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答:①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②提高效率才能把蛋糕做大,注重公平才能够将蛋糕合理分配;③只有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到公平;④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才能够使每个社会成员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保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4、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如何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答:①可以通过法制手段,将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险税;②灵活确定缴税(费)方式,将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口纳入社会保障系统,促使更多低收入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③减轻企业的缴税(费)负担,提高企业参保积极性;④完善社保项目,使社会保障体系化、制度化。 5、如何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1)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构建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建立健全以“底线公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调节机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①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②完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二是要完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三是要完善城镇职工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尽快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城乡居民疾病医疗保障问题。③要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就业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章 1、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答:(1)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必要条件:①机器大工业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工薪阶层,一旦收入中断就会陷入困境。②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力再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③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保障奠定了物质基础,也规定了应采取社会性保障的形式来利用这些社会资源。 (2)工人运动兴起迫使资产阶级从维护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保障模式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你的改革建议。 答:(1)问题:①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造成严重的财政困难;②税收负担沉重;③高福利加大了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④高福利、高消费挤占了生产资金,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⑤官僚机构日趋臃肿。 (2)根本原因:福利机制缺乏活力,造成运转不灵,但是保障和福利所具有的刚性特征,使其又不能取消社会保障制度。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危机将日益加深。(3)改革举措:①削减公共福利开支;②推迟退休年龄;③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享受的做法,更多集中于最需要救助的人身上;④提高保险税(费),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期限;⑤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加强私人保险部门的社会保险力量。3、简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所应注意的历史启示。 答:①目标是能够对劳动力再生产的相关环节提供保障,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②“安全网”式的保障计划;③有助于培育城乡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④应适应变化了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⑤社会保障机构应具备什么职能;⑥政府应采取政策以解决社会保障基金的短缺,并使公平与效率得以兼容。 4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机制创新效应的表现。 答:①费用由国家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负担转变;②社会保险体现了分散风险的大数法则,由企业自保向社会互济和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③实现由平均主义、“大锅饭”向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的转变;④实现由福利包揽向基本保障的转变;⑤在养老保险等险种上,实现了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转变。 5、试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答:①制度、政策的统一性和法制化;②注重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③从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④对国家强制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要坚持低标准起步;⑤加强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及其与相关体制之间在改革中的协调;⑥改革与管理相结合 第三章 1、简述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功能。 答:(1)社会统筹:①体现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合同契约关系,团结互助,分散老年风险; ②属于社会公共基金,归投保人共同所有。③支付一般采取待遇限定方式,工资低、工龄短或寿命较长的投保人籍此能够获得较多的资助。(2)个人账户:①通过强制储蓄使劳动者在其一生的不同生命周期中的收入与消费达到均衡;②所有权清晰,储蓄积累金归投保人所有,使之从体制和技术两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问题;③养老金的支付一般为缴费确定型,劳动者退休后的养老津贴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投保期间的缴费的多少和投资回报率的高低,具有较强的激励功能。 2、试述我国个人账户空账是如何形成的? 答:①部分积累的社会保障筹资模式开始运转时“老人”没有缴费,中人的既往工作期间也没有缴费,于是产生养老金历史债务。②从现收现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时,职工的缴费就不应该再用来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但现在已退休者要支出的养老费用,并没有列入政府公共开支计划中,于是,“统账结合”在实践中便变成了“统账混淆”,出现了个人账户的所谓“空账”运行问题;③由于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社会统筹部分的基金无法满足退休金的支付需求,所以各地都采取了挪用个人账户基金去支付退休金的办法,使个人账户的基金处于“空账”状态,亦即必要的改革成本没有支付,为保当期发放,不得不动用本应留作积累的个人账户资金,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 3、如何做实个人账户? 答:①实现个人账户的规范化管理。②认真测算本地区中长期基金收支情况,根据基金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确定做实的起步时间和起步比例,为决策提供参考。③研究制订的过渡办法要模拟检验,按照“增加的逐步增加,减少的不减发”的原则,确保新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和新老计发办法的平衡过渡。 4、简述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与服务的含义。 答:构筑面向社会,从硬件到软件,从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收缴开始,到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的管理、查询、个人账户结算和养老金的发放以及对离退休人员的管理等全过程,都能够提供先进科学、运作简便、规范完善、全方位、自动服务和必要服务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遵循什么思路? 答:(1)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本养老保险+退休津贴”的保险模式。①公务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②建立公务员退休津贴制度。以解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公务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较高的问题。 (2)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由财政全额核拨经费的事业单位应纳入公务员养老保险体系;由财政部分核拨经费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应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体系。 第四章 1、简述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 答:依据改革成本最小化和平稳过渡的原则,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把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与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联系起来,并将他们放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国有资产等“大盘子”中进行统筹规划,研究它们在改革中联动关 系、逻辑顺序、临界速度和依托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符合体制转轨需要,并最终纳 入市场经济体系。 2、简述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区别。 答:①前者所指失业人数的统计范围包括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和未登记的所有城乡失业人 员;后者只限于再就业服务机构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②前者所指失业人员通常限定为 最低劳动年龄以上、退休年龄以下,而后者人员只限定为16周岁以上、50周岁(女性 45周岁)以下。 3、简述我国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标准。 答:①低于失业者原有的工资水平,以体现劳动与不劳动的差别;②确保失业者及其赡 养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③权利和义务相等的原则。 4、失业保险津贴的享受资格。 答:①失业者必须处于劳动年龄阶段;②非自愿性失业;③失业者必须满足一定的合格 期条件;④失业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 5、简述失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项目的联系和区别。 答:(1)联系:①具有社会保障的共性;②货币基金的物质帮助形式;③保障生活的功 能。 (2)区别:①失业保险津贴的给付属于短期给付;②失业保险不包括具有赔偿性质的 项目;③享受对象具有劳动能力;④失业保险津贴是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体 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五章 1、简述社会医疗保险的特点。 答:①保险事故发生率高,具有普遍特征;②在社会保险体系中属于关联性最强的险种; ③保险费用必须专款专用;④保险费用开支额度难以预测和控制。 2、简述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原则。 答:①社会医疗保险的待遇一般实行机会均等的原则;②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专款 专用制度;③遵循“危险共同分担”的原则。 3、简述影响医疗费用和医疗保险费用攀升的非体制性的社会经济因素。 答:①人均收入的增长;②总人口的增长及人口结构的变化;③人口老龄化。 4、简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 答:①所有公民享有均等的最低医疗机会;②宏观经济效益;③微观经济效益。 5、简述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结构。 答:①基本医疗保险;②医疗福利;③补充医疗保险;④医疗救助;⑤大病医疗基金。 第六章 1、简述工伤保险的功能。 答:①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的生产稳定;②维持家庭的经济收入;③是一个劳动问题和 社会问题。 2、简述“无过失补偿”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①以国家的社会政策和劳动政策为基础;②工伤保险津贴的给付,以实际的需要为 基础;③因伤致残或因伤死亡,以年金代替一次性抚恤;④强制性保险;⑤雇主不承担 直接赔偿责任。 3、试述工伤责任归属的三个发展阶段。 答:①“劳动者自身责任”阶段。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工伤风险与工资对应的观点。 产生很大的社会问题。②“雇主过失赔偿”阶段。依据民事法律中的“归责原则”,基 础是雇主过错责任原则。问题在于举证成本太高。③“雇主责任”阶段。理论基础是“职 业危险原则”。工伤赔偿从民法中独立出来。雇主采取自保、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集 体保险等形式。④社会工伤保险阶段。 4、简述生育保险的特征。 答:①对象为女职工;②给付合法的婚姻者;③保护重在休息和增加营养;④纳入生育 保险范围;⑤产假的安排;⑥待遇水平。 5、试述工伤相关诱因的代表理论。 答:①温度环境论;②生物节律论;③事故倾向者论;④疲劳过度论。 第七章 1、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计划的不同之处。 答:①企业年金一般由企业创立,或是集体谈判的结果,政府一般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 惠,并予以监督;②管理成本相对较低;③收益和贡献较为对称,缴款一般不被人们视 为一种试图逃避的税赋;④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一般较基本养老保险金要小;⑤投资受 益率不稳定并且在不同的投资计划下受益率差距悬殊;⑥不同企业设定的企业年金的内 容和形式各异,使得其流动性、转移性差。 2、简述企业年金模式及其特点。 答:(1)缴费确定型计划,即DC计划的特点:①缴费水平相对固定;②缴费纳入员工 个人账户;③待遇水平根据个人账户的缴费金额及其投资收益的积累额决定。(2)待遇 确定型,即DB计划的特点:①待遇水平预先确定;②缴费不确定,到员工退休时直接 支付养老金。 3、制定企业年金的投资方案时要考虑的风险有哪些? 答:①信用风险;②证券结构风险;③流通风险;④资金周转风险;⑤投资利润风险。 4、政府对企业年金的调控和干预有哪些? 答:①制定法令法规;②信息公开化、制度规则的制定与监督管理;③对财务机制进行 监控干预;④恰当地确定政府的责任边界;⑤处置企业年金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贬值问 题;⑥对投资进行调控;⑦对企业年金计划与基本养老保险计划进行的协调和衔接。 5、简述我国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答:①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模式;②企业年金。它是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的基础上,企业依据自身的经济效益状况,为本企业职工再增加一部分补充养老金;③ 其他的以自愿性储蓄或商业性保险为主的补充养老形式。 第八章 1、为什么说从“贫民救济”到“社会救助”是一种观念上的飞跃? 答:①强调贫困现象的社会原因、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以及获得救助是一项公民权利。② 社会救助重视应急补救措施,强调积极主动的援助扶持。 2、怎样实现社会救助金的筹集。 答:①国家财政拨款;②社会筹集;③信贷扶贫;④国际援助。 3、简述衡量贫困程度的指标。 答:①贫困发生率;②贫困深度;③贫困密集度;④贫困严重度。 4、阐述中国社会救助体系。 答:①救灾;②农村扶贫;③农村“五保”供养制度;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⑤农 村最低生活保障;⑥城乡特殊社会救助制度。 5、试述消除贫困的途径。 答:①政府通过明智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②增加获得赚钱的 机会和提高对机会的反应能力;③从产业政策角度实施的反贫困战略;④劳动力流动与 反贫困。 第九章 1、如何理解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 答:①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普惠性;②待遇标准的一致性。 2、简述教育福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公共福利的增进作用。 答:(1)主要内容:①国民基础义务教育构成教育福利的主体;②社会团体、社会热心 人士捐助以及慈善机构设立的教育基金或直接为学校出资构成教育福利的补充。(2)对 公共福利的增进作用:①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②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 劳动熟练程度;③教育能扩大人们对职业和前途的选择范围;④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卫生保健提供的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答:安全饮用水;提供清洁的卫生环境;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主要传染病的预防 接种;地方病的防治;普及健康教育;疾病及创伤的有效处理;提供基本的药物等八项 主要内容。 4、应如何理解职业福利的涵义? 答:(1)职业福利又称职工福利,是行业和用人单位为满足本行业或本单位职工的物质 文化生活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2)职业福利按 其“社会化”程度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①国家通过一定法律手段和途径在某些行业和 企业中普遍实行的制度;②用人单位在完成国家税收任务的前提下兴建的集体福利设 施、发放的各种补贴、举办的企业年金等,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福利。 5、试述职业福利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以业缘关系为标志;②一般以普遍性原则向职工提供;③职业福利的资金来源于 企业盈利,职业福利水平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经济效益,职业福利水平一定程度反映企业 的兴衰成败。 第十章 1、简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答:①缓解农村贫困;②乡镇企业职工急需通过社会保障分散劳动风险;③农村养老保 险的发展亟待提上议事日程;④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下降;⑤缩小城乡差别,巩固工农 联盟的需要;⑥使计划生育推行具有可持续性;⑦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 答:①家庭保障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保障方式;②我国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当前主 要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和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家庭有最直接、最具体的经济 保障和服务保障功能;③家庭保障的功能更多的体现在亲情的慰藉和精神的满足上。 3、试述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紧迫性。 答:①农村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应急机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②疾 病流行模式转换中,具有高度外部性的急性、烈性传染病有可能以流动人口为载体在城 市和农村之间双向蔓延。 4、试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主要体现。 答:“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而言,表现在:①增加了政府资助的内容;② 加强了管理机构的建设;③加强了政府、部门的监督力度;④强调了自愿的原则。 5、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点对象有哪些? 答:①非农就业的农民;②被征用土地的农民;③农村计划生育对象;④村组干部、退 伍军人、民办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农村个体户、专业户等有稳定收入的农民。 第十一章 1、试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影响因素。 答:①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②设立储备金的必要性和 可行性;③用作储备的积累基金有无投资机会及其收益率的高低;④保持相对稳定的保 险费率的必要性;⑤企业和受保人对保险费率的负担和承受能力;⑥筹资模式的经济增 长效应;⑦改革中的“转制成本”等。 2、试述个人分担社会保险费用的原因。 答:①个人缴费是一种责任信号;②个人缴费,就有资格和动力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 及其管理、运营等去行使相应的监督权力。 3、试述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机制。 答:社会保险的财务机制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 4、试述现收现付制的运行特征。 答:①以收支的短期平衡为原则,不会形成巨额的资本积累,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带来的 基金贬值风险;②长期均衡极易受到人口结构不利变动带来的冲击,其结果不是养老水 平的下降,就是就业人口负担的增加,在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必然面临着清偿风 险,最终可能导致养老保险体系的破产;③由于政府是现收现付养老体系的最后担保人, 因而这种清偿风险有可能转化为政府是否继续履行养老承诺的政治风险。 5、试述部分积累制的运行特征。 答:部分积累制的主要运行特征是:①部分积累制与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的兼容度较高; ②部分积累制有助于解决社会保险覆盖面过窄的问题。③部分积累制的设计特征方面使 之可以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制度”的方式,解决新老制度转轨时期间的历史遗留 问题。 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 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 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 活需要的制度。1′ 社会保险: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 作为保险基金,对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又满足 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期限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社会救助: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 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 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 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等特定优抚对象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 高生活质量。主要由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和民政福 利四部分组成。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 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 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对养老保 险基金采取的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取“个 人预缴专款储金”的养老保险形式。 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亦称缴费率,是指在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占其核定工资 总额的比例。 养老金替代率:对个人来说,是指每个职工退休时所领取的养老金与其退休前的工资 之比;对社会来说,是指平均养老金同整个经济系统平均工资或曰被包括在生效合同范 围内的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例。 结构性失业:由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势和规模的变化,劳动结构 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同失业人数与从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 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中实际失业人数所占的比例。 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临时性失业,一般是由于求职的 劳动者与需要提供的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失业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执行,由政府负责建立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而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失业: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其涵义。从 社会角度看,失业表现为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的分离。从个人角度看,失 业是指劳动者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劳动愿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 不能得到适应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 社会医疗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通过强制性的规范或资源的契约,在一定区域的一定 人群中筹集保险基金,并为该人群的每一个成员公平分担,对由于疾病所引起的纯粹以 补偿医疗费用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个险种。 补充医疗保险:是指在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原则规范和指导下,以用人单位为直接 责任主体而建立的一种具有政策性、团体福利型的保障制度。 有支付能力的医疗保险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且有 能力经由医疗保险去购买的医疗服务的总量。 共付法:即按比例分担法,指无论发生多少费用,参保人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各自按一 定比例共同分担费用,分担比例可以恒定,也可以随医疗费用额度的变化而递增或递减。 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导致的无形的人为损害或危险。 工伤保险: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因长期接触职业性有毒有害因素引 起职业伤害后,由国家和社会给予负伤者、致残者及死亡者生前供养亲属提供必要物质 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生育保险:国家通过立法,在妇女劳动者由于生育子女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社会 和国家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职业病: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以及职业性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急性或 慢性的功能性疾病或气质性病理改变。 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浮动费率是在执行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个企业的劳动安 全和劳动卫生状况以及保险费用支出情况进行评估后,适当调高或调低企业下一年度工 伤保险费率,实行上下浮动。 工伤:指职工在生产劳动中由于生产或工作过程中的不安全、不卫生等因素所发生的或 与之相关的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劳动者身体的负伤或残废。 贫困深度:是指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低于贫困线的比例(%)。 权利:指个人在社会上运用其所享受的权力和所面临的机会而获得可供选择的商品束的 能力,它取决于个人的要素禀赋和在市场上交换的可能性。 救灾:指国家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进行抢救与援助,以维持其 最低生活水平并使其脱离灾难和危险境。 开发式扶贫:通过一定的项目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使其自我发展,助其从根本上摆脱 贫困走向富裕道路亦称“造血式扶贫”。 相对贫困:指在国民收入的总额中,有一组人口所占份额相对处于最低水平、生活水平 也处于最低层次的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 社会福利: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帮助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素质,为社会弱 势群体实施补贴而实行的制度、采取的措施和举办的各项公益性事业的统称。 公共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举办的以全体公民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和服务。居民在 享受这些福利事业提供的服务时,经常是免费或低费的。 职业福利:亦称职工福利,是行业和用人单位为满足本行业或本单位职工的物质文化生 活而提供的工资收入以外的津贴、设施和服务的社会福利项目。 妇女和儿童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妇女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受到的 侵害而设立的、用以满足妇女儿童和特殊需要和对其特殊利益给予保障的福利。 老年人福利:它是养老保险的延续,它在保障老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解决好“养” 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 所为、老有所乐”。 社会优抚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按照规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 的资金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和抚慰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社会政策和政府实施的一项农民养老计划,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 五保:指农村社区(集体)通过“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的供养方 式满足无法定抚养人、无正常的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 和未成年的孤儿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救助项目。 分类指导:分类指导的含义有二:一是不同类别的项目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二是强调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在财政能力、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上差 距悬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 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省市试点。 社会保障基金: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国家为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而预先设立的法 定的、收支平衡的专款专用的资金。 现收现付制:根据当期的支出需要组织收入,本期征收,本期使用,是社会保险基金 的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保持平衡的一种财务机制。 完全积累制:在对有关的人群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上的长期测算之 后,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并进行先期积累的 一种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是一种介于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之间的一种筹资机制。 受益基准制:受益基准制是根据雇员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年数和工资收入水平预先确定 其退休后的养老保险计划水平,再依照精算原理确定其缴费水平。 缴费基准制:先经过预测确定缴费水平,据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基金逐渐积累并获 得投资收益,雇员退休时,以其相应的缴费及投资收益在退休时的积累额为基础发放养 老金。 社会保障监督:指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专职监督部门、利害关系者以及有关方面对社 会保障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有关管理机构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过程及结果实行监察 和督守,使其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的要求。 监督主体:指根据法律规定,有权力和义务对经济活动实施监督的组织和个人,它运用 特定的监督手段并依据具体的评判标准,对监督客体实施监督。 监督客体:即监督对象,它是整个社会保障活动及其载体,包括社会保障活动状况和参 与社会保障活动的各个行为主体。 审计监督:指由专门从事审计业务的部门按照法定管理权限对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收 支、效益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进行的经济监督。 社会监督:指社会公众,尤其是直接利害关系者通过各类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各类群 众自治组织,借助舆论的作用和影响,对社会保险活动进行的监督。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知识点总结 要点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的分配制度(制度环境)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制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方式——按劳分配 ( 1)基本内容和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形式:公有制企业中,工资+奖金+津贴;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所得。 (3)原因 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人与其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 1)原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适应,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2)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 (3)积极意义 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4.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人和财产性收人。 (1)劳动性收入,是指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收人,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 (2)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自己所拥有的各类财产获得的收人,包括银行存款所得的利息、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等。 5.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 1)我们获取的任何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劳动创造。 (2)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 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 1.原因 收人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必须完善个人收人分配,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收人分配关系。 2.措施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问题的研究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问题的研究摘要: 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中国当前社会面临的两个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他们是不可分割、紧密相关的一个整体,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现实中两者却处于相互分割状态,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两大宏观政策体系的综合效能。就业是最好的社会保障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割裂两大密切相关的政策体系的误区,应将两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协同考虑。中国的未来发展既需要长期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亦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社会保障制度虽经过多年改革, 取得较大效果, 但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改革衔接配套不够, 效果不尽如人意, 尤其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诸多影响就业的弊端亟待解决。 关键词:灵活就业; 社会保障; 劳动力市场 与人民生计密切相关的问题莫过于获得生活所需的收入和得到一定的生活保障。因此,就业与社会保障便构成了人们生存、生活的两个基本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则是民生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我国政府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把就业纳入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当中,不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加快医疗改革、扩大工伤保险范围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使人民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当前,我国正从重视经济增长的时代向重视民生的时代转变,当然,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全新的。 (一)就业方面 1.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截止到现在,全国劳动力总量达到8. 3亿人,劳动力供给岗位有5, 000万,而劳动力需求岗位只能提供4, 0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进一步加剧。2009年10月到2010年3月,我国城乡失业登记率为4. 3%,失业人数达到915万,是历年新高。 2.劳动力结构矛盾突出。一些传统行业出现大批下岗工人,而一些新兴的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又供不应求;同时,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条件相对滞后,进一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培训显得十分迫切。 根据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统计分析,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4.05、2.02、1.86。与全国供大于求(求人倍率0.97)的状况形成反差。据广东省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数据,珠三角地区缺工现象依然存在:一名求职者有1.16个岗位可选,最短缺的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工、机械冷加工工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因此,虽然目前是总体就业需求明显减少,但仍未改变一直以来存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