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迅速增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摘要 为减小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文章中建立了预测模型对热带气旋的数目进行预测,利用SPSS软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且重新调整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以更好的对热带气旋等级进行划分。 针对问题一,利用SPSS软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得到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平均速度”与“移动距离”、“寿命”、“维度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5、-0.326、0.332,为弱相关关系,而“平均速度”与其余七个信息要素都不具有相关性;“维度幅度”与“经度幅度”也不具有相关性;其他信息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或等于0.8,因此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针对问题二,利用MATLAB绘制热带气旋发生频率的散点图,根据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微扰动法,天气系统具有波动性,因此利用多个正弦函数之和来对散点图进行拟合,由拟合所得的曲线预测得到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在升高,根据拟合所得的函数计算得2014年西北太平洋上会发生29个热带气旋。 针对问题三,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中各等级的气旋数目随时间波动变化,符合天气系统的发展规律,不做改正,根据2008、2009、2010年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均大于或等于59.11米每秒,比往年超强台风都大,所以当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59.1米每秒时,划分出一个新等级,叫做甚强台风,当台风到达这个等级时,政府部门应发布更高级别的台风预警,以减小经济损失。 关键字:热带气旋相关性分析函数拟合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一、问题的重述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也重要展现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但是,经济越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大,21世纪人类仍将面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威胁,热带气旋是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 气象灾害频数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这一比率比一般发达国家高,而台风灾害在气象灾害中占有相当一部分。 附录1给出了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附录2给出了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试利用附录1给出的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分析如下问题: 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相关吗?若相关,关系如何? 2)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在升高吗?2014年西北太平洋上会发生多少个热带气旋? 3)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还合适吗?若不合适,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和新预测模型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7年 第37卷 第9期: 1260~1266 https://www.doczj.com/doc/ea10894548.html, 收稿日期: 2007-04-04; 接受日期: 2007-0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620130113, 40523001, 40631005)、中国科学院优秀团队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批准号: IAPX087015132)资助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 和新预测模型 范 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要 研究了冬春季大气环流对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影响, 确定了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 它们是冬、春季的北太平洋海冰面积指数、春季北太平洋涛动指数. 并结合前人已有的工作基础, 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模型. 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1965~1999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年际变化, 拟合率是0.79. 这个预测模型比较合理地预测了2000~2006年的台风频次的年际变化. 该研究工作不仅说明了新的预测因子能很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年际变化, 而且应用它们建立的新台风预测模型, 也将有望应用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季节预测中, 期望能提高台风活动频次的预测水平. 关键词 预测因子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 预测模型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域内台风生成最多的地方, 并且一年中都可能有台风活动, 但台风活动最集中的季节是6~10月. 中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与大尺度环流和海温等热力条件密切相关, 并且从天气分析和个例分析角度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夏季环流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 陈联寿[1]研究了盛夏东亚中高纬流型与台风路径的关系. 许健民等[2]指出夏季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地区, 当对流层上层和下层同时由纬向型转变成经向型时, 往往与强台风或多台风有关系. 方宗义[3]研究了台风发生发展的云型特征与高空环境流场的关系. 丁一汇[4]则比较了西北太平洋台风频繁年和稀少年中热带和中高纬的大气环流特征. 此外, 早期的学者还注意到了南半球大气环流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5~15]. 他们研究表明: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通常与南半球的经向环流、澳大利亚的冷空气爆发. 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及赤道辐合带等有关. 研究还表明了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通过影响赤道太平洋低纬的纬向环流和赤道辐合带, 进而影响台风的生成频次[16~20]. 在国外也开展了很多关于台风活动年际变化的研究, 其中很多研究都关注ENSO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 此外, Cray [21], Chan [22]的研究揭示了平流层的准两年振荡是影响台风年际变化的另一个因素. 在实际的业务工作中, 建立和发展动力统计预测模型来预测台风活动的年际变化是非常重要 的[23,24]. Chan 等[25]等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活动. 在这个模型中, 预测因子包括了反映ENSO 的各项指数和东亚及西北太平洋的环流因子等, 预测因子都是前年的4月-当年的3月的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途径 作者:李勤来源:《今传媒》 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首先用论文的被引证频次来测度期刊的影响力,1963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正式提出和使用影响因子这一术语。期刊在某年的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由影响因子的定义可知,期刊的影响因子反映在一定时期内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影响因子的三个基本要素是论文量、时间和被引次数,也就是说,期刊所刊发论文的被引情况决定了该期刊的影响因子。总的说来,一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越多,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同样也表明它的学术质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因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具有较广泛的读者群和比较高的引用率。影响因子的高低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和编辑吸引高质量稿件的能力。所以,我们在评价期刊时,影响因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许多作者在投稿时,也将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作为投稿首选。图书馆或研究院、资料室在选择订阅期刊或优化馆藏期刊时,也把期刊的影响因子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而且影响因子也是筛选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作为期刊工作者,努力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十分必要。分析学术期刊的计量指标情况,决定影响因子高低的因素通常有这样几点: 一、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 一是论文发表时滞。论文发表时滞(DPA)是指期刊论文的出版日期与编辑部收到该文章的日期之时间差,以月为单位。它是衡量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与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有密切关系。因为在计算影响因子时,期刊被引频次中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中论文的被引证次数有较大的差异。出版周期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因而在同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特别是研究热点领域内的论文,首先被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或者被别人引证。 二是论文学术水平。论文的学术质量直接制约着期刊影响因子的提高。学术质量较高的论文,容易被同行认可,引用率自然就高,影响因子也高。相反,学术质量较差的论文,不会被同行认可,得不到同行研究者的重视,引用率自然就低,影响因子也较低。在各类文章中,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论文常常被研究人员参考和引用。同时有争议的学术讨论更容易获得同行的广泛关注,而普通的介绍性论文则不太被人们关注。 三是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影响因子是根据期刊的引文计算出来的,通常参考文献的内容越新颖,信息质量越高,影响因子就越高。准确的参考文献有助于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其相关的观点和论据。同时可以方便读者追溯有关的参考资料进一步研究问题。统计分析表明,期刊的影响因子主要取决于论文的平均引文数、引证半衰期及论文的被引证率。所以,参考文献数量较多的论文它的平均引文数量就比较大,而且参考文献越准确,读者查阅参考文献就更方便,读者能分享文献信息资源就越多。 根据我们的分析研究,提高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用功夫: ⒈鼓励高质量论文在我国首先发表

国际学术会议闭幕词.doc

国际学术会议闭幕词 闭幕词是在会议可活动的闭幕式上使用的文种,要对会议内容会议精神和进程进行简要的总结会并作出恰当评价,肯定会议的重要成果,强调会议的主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以下是国际学术会议闭幕词,欢迎阅读。 国际学术会议闭幕词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朋友: 经过紧张有序的交流,xx师专、xx作协共同举办的“走近xx作家群”学术研讨会已进入尾声。此次研讨会在xx师专和市作协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在与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大会预期的议题,获得了圆满成功!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市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和作家诗人,收到论文10余篇。这是我市首次举办高校学者和作家、诗人面对面的对话,大家就作家作品、作家思想、文学与跨学科研究等几个方面的主题展开了广泛的沟通、交流和研讨,着重讨论了xx部分作家、诗人的作品和创作特点,并就当前情势下的文学和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达到了相互学习与借鉴的目的。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改革开放30年来,xx地区的文学和文学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的作家、作品,创作和学术视野不断拓展,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作品和学术成

果。不过,相比于我省其他一些市州,xx文学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文学、文学评论和文艺理论等方面,还没有出现在全省、全国具有震撼性的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改革开放把我们带进一个充满巨变的时代,各种利益与价值都在发生冲撞,各种思考与观念都在发生对抗。我们生活在一个众语喧哗又莫衷一是的语境之中,市场意识形态和滥觞的消费主义,武断地侵蚀着文学的领地,整个文学价值判断失衡。招摇于世的“伪作家们”颠覆了文学的庄严,消解了文学的神性。他们得意洋洋地一边填满欲望的口袋,一边鸣响文学的丧钟! 我们该怎么办?在境况不利于文学的时候。一句话,真正的作家应该守望人类精神高地,与其在山谷哭泣,不如在山顶放歌。要做的应该是:屏弃时下那些生命价值沦丧、审美趣味低下的伪文学,创建一种关注时代困境,揭示人生问题,抒发生命体验,寻求精神解救的真文学,以期解蔽时代、反思文明、关怀人生、丰富心灵,为铸造民族新的良知、新的灵魂,去开拓更加广阔完善的社会文明、生命时空和精神境界!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今天的会议虽然短暂,但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增进了友谊,影响将会是长远的。因为大学应该是、也永远是文学的基地。否认良好的、系统的高等教育与作家的养成的一些说法,应该是肤浅的和短视的。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与xx师专领导、各位同仁、各

台风统计分析系统-用户手册

台风统计分析系统(V1.0) 用户手册

1.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台风统计分析系统 软件版本:V1.0 软件功能简介:台风统计分析系统利用C#与ArcEngine开发完成,实现了台风数据的入库、时间查询、空间查询、名称查询等系列功能。 2.数据说明 台风统计分析系统所采用的数据为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内容包括1949以来年西北太平洋(含南海,赤道以北,东经180°以西)海域热带气旋每6小时的位置和强度。 3.系统架构 台风统计分析系统基于File Geodatabase数据库建设,由数据管理系统、查询显示系统2部分构成。如图3-1所示。 ?File Geodatabase数据库 File Geodatabase数据库主要存储台风信息,包括台风GIS线数据(路径)、台风GIS点数据(站点)、受灾损失数据、台风相关图片、台风新闻报道等数据信息组成。 ?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管理系统用于实现台风数据的导入、受灾损失数据的导入、图片信息的导入、新闻信息的导入,以及这些信息的删除。 ?查询显示系统 查询显示系统用于实现按台风名称查询、按时间段查询、按空间范围查询以及台风的受灾信息查询,并显示台风路径、台风站点、台风图片、台风新闻等功能。

图3-1系统框架图 4.系统数据库简介 系统数据库设计为Geodatabase的File Geodatabase,图片信息采用目录存储,文字信息采用WORD存储,存放于特定目录,目录以年份+台风英文名称的形式命名。 数据关联关系如图4-1所示:

图4-1 数据关联关系表4-1 数据汇集表 表4-2台风路径信息表

台风数据

广东省高温天气“雨露均沾”,你知道这是为神马么? 数据君告诉你那些年台风“光临”的广东! 广州市近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广东省粤东、珠三角洲和粤北伴有中雷雨,局部大雨到暴雨,粤西分散雷阵雨并伴有35°C高温,这次高温天气真是“雨露均沾”啊,但是你知道这是为神马么? 都是它惹的祸——2016年第1号超强台风“尼伯特”!!! 对,你没看错,超强台风,“尼伯特”成为登陆我国历史上(统计建国以来数据)最强初台风,登陆台湾省后向福建、江苏、上海等华东地区深入。气象台估计此次台风并不会对广东省造成大经济损失,因为“尼伯特”是这样运动的。上图。 当然,可能会有小伙伴会“遗憾”,错过了与广东擦肩而过的史上最强初台风,但我们应该为华东六省市祈祷,请狂风暴雨手下留情!好了,说到“史上”,那让我们来扒一扒这些年“光临”广东省的台风。

1、TD、TS、STS、TY、STY、SuperTY ?你不知道的台风等级。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风暴都叫台风,因为它是这样划分的: 2、建国以来共255例台风登陆我国大陆。 1960—1969年和2000—2009年登陆次数最多。 真正意义上以“台风”及以上的形式登陆我国陆地的历史以来(1949年后)一共有255例,其中超强台风8例,强台风37例,台风210例。 以每十年作为隔断,数据显示1960年-1969年和2000年-2009年登陆台风次数最多,达到了51次,年平均5.1次,要知道这还不算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

数据还显示在1970-1979年间发生2次超强台风,2次强台风;1980-1989年发生2次超强台风,5次强台风;而2000-2009年发生2次超强台风,14次强台风。2010年以后也发生了10次强台风。 可以发现,进入新千年后,形成强台风的次数明显增多,可能归结的原因是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破坏大自然的平衡,引起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变得不规则导致西北太平洋气候急剧变化,形成台风次数增多。 3 台风“独爱”我大广东! 数据显示,自建国以来大陆上以广东(除台湾省)“被登陆”的台风最多,达到了61次,超过福建省(42次)和海南省(41次)其中超强台风1次,强台风6次,台风54次,可见,来自太平洋的台风“独爱”我大广东呀! (其实,还有未被记录的19次不明等级风暴)

学术会议主持词:医学会议主持词(完整版)

学术会议主持词:医学会议主持词 学术会议主持词:医学会议主持词 学术会议主持词:医学会议主持词尊敬的王陇德副部长、孙士彬副省长、国际行为医学会主席Norito Kawakami 教授、孙大业院士、李春岩院士、中国科协科普部高勘部长,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同志们:大家好!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的600多位行为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精英汇聚一堂,交流经验,分享信息,共谋行为医学发展大计。尤其,我们特别荣幸的邀请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士王陇德教授,河北省人民政府孙士彬副省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春岩教授,中国科协高勘部长,以及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卫生厅、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科协等方面的多位领导光临大会指导工作。在此,我谨代表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和《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委会,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河北省医学会、河北省人民医院、解放军256医院等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对这次大会的召开给予大力支持,热情帮助,为此次会议的胜利召开积极筹办、辛勤工作,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行为医学(behavioral medicine)是研究 和发展行为科学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健康促进、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可以说行为医学是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最关键的学科之一。行为医学的发展大大丰富了医学理论,也促进了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行为-社会模式的转变。目前较多的学者已形成共识,认为行为医学与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并列,是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保障和促进人类的健康方面正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行为医学方面的研究和记载虽然可追溯到很多年前,如中医学十分注重人的行为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几乎都是建立在对人的行为观察分析之上的。只是没有提到“行为医学”一词。但自1977年“行为医学”问世以来,行为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也仅仅是20多年的时间(1990年行为医学分会正式成立),但我们在中华医学会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XX年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涡轮博览会(ASME Turbo Expo XX)于6月16日-20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会议中心(CCD)召开。此次会议由ASME主办,由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及英国劳斯莱斯公司(Rolls-Royce)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提供赞助,会议上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上万名的专家学者,很荣幸在XX大学研究生院和导师XXX教授的联合资助下,成为其中的一员。 16日上午8点办理完报道手续之后,在1号和2号展厅开始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协会的主席和各赞助公司的领导进行了开幕演讲,演讲内容涵盖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气而又不失幽默,十分精彩。之后,按照各自研究方向的不同,会议组分出28个展厅,各自组员到各自房间内进行展示,也便于其他人按照各自兴趣进行选择聆听,从而促进学习交流。每天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汇报,上、下午各两场,一场两个小时。我的论文编号是GTXX-XXXXX,论文题目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我被组委会分到19日上午的第一场,在W3房间进行展示,我们这个展厅是有关汽轮机内传热方面的。 参加国际会议都有一个约定熟成的规矩,就是展示者要在演讲当天早上和自己分会场主席同桌进餐,从而可以使双方彼此了解,便于主席在展示者登台时进行相应的介绍。到我演讲的那天,我早早地收拾完,前往公交站准备坐车到会场,以往公交车都是10分钟左右一

趟,而我在那等了快半个小时,车还是没影,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德国人向来比较守时,一般不会这样。我心里很着急,因为再晚些就赶不上早餐了,就没法跟主席自我介绍了,我便问了周围一位与我一起等车的当地人,她说今天是他们当地一个宗教节日(具体什么节我也听不懂),大部分的公共设施都停止了,因此,我只能选择走路到会场,从我们住的地方到会场要大概一个小时,就这样我在7点50多到达了会场,进入了我的展厅,8点钟第一位展示者登台,还好没有迟到,不过没有时间向主席自我介绍了。我是我们组的第三个展示者,听完前两个展示者的精彩演讲,轮到我登台了,上台后我向分会主席表达了歉意,他也很理解,因为今天属于特殊情况,整个演讲过程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没有紧张,因为演讲稿在到德国之前已经练习的很熟练了,在放松的状态下,整个演讲过程还是很顺利的。但到了提问回答环节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听力水平不好,有些问题听不明白,不过好在有位来自GE公司的华人帮我提示了一下,化解了尴尬,算是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汇报工作。下台后,那位好心人还谬赞了我几句,说我的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我也由衷地表达了之前帮助我的谢意。在会间休息的时候,我遇到了我们组的分会主席,我向他打了招呼,并与他握了手,他为人很和善,也向我说了很多鼓励的话,感觉整个会场的氛围都是这样,很温馨。 此外,在下午第一场的时间段,会议还专门开设大型展厅,由各公司的专家和各大名校的著名教授讲述各自的研究现状,以及对未来

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1期 2011年1月V ol.66,No.1Jan.,2011 收稿日期:2010-08-09;修订日期:2010-1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52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课题(2009AA12Z205)[Foundation: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730527;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D Program of China,No.2009AA12Z205] 作者简介:罗文(1986-),男,硕士,主要从事海面变化及GIS 时空分析研究。E-mail:luow1987@https://www.doczj.com/doc/ea10894548.html, 通讯作者:袁林旺(1973-),男,教授,主要从事海面变化与地理建模研究。E-mail:yuanlinwang@https://www.doczj.com/doc/ea10894548.html, 111-122页 基于验潮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罗文,袁林旺,易琳,俞肇元,谢志仁 (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 摘要:区域海面变化研究受到验潮站数据时段不一致、空间分布不均匀及影响要素复杂性和不 确定性等因素制约。本文基于西北太平洋海域22个站位的验潮数据,应用RegEM 及MTM 方法 探讨其多尺度波动过程的时空差异,基于空间邻近性及有序聚类方法,将区域海面变化划分为5 个区段(渤海—黄海北部沿岸、黄—东海中国沿岸、东海海域日本沿岸、东海南部沿岸以及南海 西北部沿岸),进而利用MGF 方法对各站位进行中长期的统计预测,并结合主成分方法进行区域 综合。结果显示各区2001-2030年的海面变化平均速率分别为:1.23~1.27mm/a ,3.30~3.34mm/ a ,2.72~2.76mm/a ,1.43~1.47mm/a 和1.13~1.15mm/a ,而区域海面上升速率为2.01~2.11mm/a 。 关键词:海面预测;时空分异;RegEM ;MGF ;MTM ;西北太平洋 作为21世纪海面变化预测两个基本目标的全球平均与区域性相对海面变化预测,在预测方法上可分为动力预测和统计预测两大类。国内早期的相关研究多基于统计模型[1-3],其预测结果往往受基准数据起迄时间不同及基准序列长短不一的影响,且对海面变化物理过程与历史背景揭示不足,从而使预测结果的可对比性变差,此类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热潮后渐归于冷寂。IPCC AR4评估报告基于气候—海面变化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以海洋—大气环流模式为核心的多种动力模式,并对自然驱动与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场景下的全球性及区域性气候—海面变化特征、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及影响评价[4]。然而,由于海面 变化驱动过程的复杂性所导致的物理机制的不明晰[5-6],以及动力模式对关键参数的极端敏 感[7-8],使得现有的动力模式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间仍存在相当的差异[9]。Rahmstorf (2007)提出了一种半经验统计模型对21世纪全球平均海面上升速率进行预测[10],Grinsted 等基于蒙特卡洛反演的方法给出了2000-2100年海面变化的可能场景[11],两者结果均对IPCC AR4预测结果提出质疑,并引发了广泛争论。基于历史观测数据及统计模型的海面变化预测研究重新得到海面变化研究者的重视,并将在海面预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验潮数据是海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由于验潮站点分布不均和受陆地垂直运动的影响,数据整理与分析至关重要[12]。近年来,基于主成分及虚拟站位等方式进行序列插补及平均序列重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1,13],但该类方法仍受原始序列的波动结构及精度影响,且其在空间结构的敏感性,重构序列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14]。综合卫星及验潮数据的海面变化时空综合研究也得到了逐步的开展,但在研究时段及分析方法受限的前提下,对于海面变化上升速率至今仍无定论[15-16]。海面变化数据长短不一,精度各异,在时域上呈现非线性、多尺度性,在空间上呈现的区域不一致性,使得对区域海面变化的整体研究相对较为困难。引入多尺度视角,从序列重建、谱系特征、波动过程特征和时空结构特征上对海面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预测,是区域海面预测研究值得尝试的新思路。本文综合多种数学方法进行海面变化预测的区域综合集成研究,尝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问题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问题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在扩大,热带气旋作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一直是人类重点研究关注的对象。本文从热带气旋信息基础要素之间相关性关系,以及构建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模型和对热带气旋等级标准的评估与优化展开讨论。 针对问题一,基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数据,利用相关性和显著性指标分析各信息要素间相关性水平,分析出各个基础信息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的相关关系,以及其相关关系程度。 针对问题二,根据所给数据中历年台风发生次数,建立台风发生次数模型,并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图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优化,使得模型拟合度最高。经分析近年来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整体呈震荡趋势,在最近三年有所上升,并根据此模型预测2014年发生频率为21次。 针对问题三,经过问题分析我们发现国家等级划分标准过于单一,无法准确评估热带气旋,因此本文引进多项指标作为评定标准。首先将热带气旋各信息要素进行聚类,从而简化信息要素,再根据简化后各要素对数据进行聚类,依据各类的指标,将其划为四类,接着对所划分标准与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比对和考证,说明划分标准的可靠性。 关键词:相关性、曲线拟合、聚类

1.问题的重述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也重要展现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但是,经济越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大,21世纪人类仍将面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威胁,热带气旋是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 气象灾害频数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这一比率比一般发达国家高,而台风灾害在气象灾害中占有相当一部分。 附录1给出了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附录2给出了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试利用附录1给出的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分析如下问题: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相关吗?若相关,关系如何? 2)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在升高吗?2014年西北太平洋上会发生多少个热带气旋? 3)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还合适吗?若不合适,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评价指标体系 1.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期刊影响力指数(CI ) 统计某个年度内出版的某些源文献引证期刊的次数,可以在统计学意义上反映期刊在该统计年度产生的影响力。简单而常用的计量指标有期刊的总被引频次(TC ,广延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已发表的所有文献)、影响因子(IF ,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之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即年指标(强度量,评价对象为期刊在统计年发表的文献)等。 显然,上述指标的评价对象是期刊在不同时期发表的文献,且评价角度、计量方法各不相同,任一指标都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中片面强调其中某个指标,都会导致期刊出现片面发展倾向,甚至引发期刊的学术不端行为,干扰期刊正常发展。因此,人们一直在希望找到一个综合反映期刊影响力的计量指标。然而,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总是试图将TC 、IF 等指标先验地假设为同一线性空间的可加标量,按一组人为设定的权重参数拟合为一个“综合指标”,而未注意区分这些指标的内禀属性,得到的期刊排序结果也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 我们在2013年首次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方法,连续三年应用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遴选,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和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期刊界的基本认可。 1.1期刊影响力指数(CI )的基本定义 定义1: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在某种可比较大小的期刊范围内(同一学科内)将TC 、IF 分别归一化处理为tc 、if ,并按其大小进行期刊排序,即可在排序意义上将TC 、IF 映射到一个2维空间,称为“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 定义2:期刊影响力等位线 在“期刊影响力排序空间”内,定义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为(1,1),各刊与之的距离为 22B -1)A 1(R ) (+-=,期刊影响力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即为期刊影响力等位线。显然,等位线就是以(1,1)为圆心的圆弧,见图1。 定义3:期刊影响力指数(CI ) 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Academic Journal Clout Index ,简称CI ),是反映一组期刊中各刊影响力大小的综合指标,它是将期刊在统计年的总被引频次(TC )和影响因子(IF )双指标进行组内线性归一后向量平权计算所得的数值,用于对组内期刊排序。 CI 的计算公式为: [][]1,0B T C T C T C T C B 1,0A IF IF IF IF A 1)B 1()A 1(2CI 2 2∈--= ∈--=-+--=组内最小 组内最大组内最小个刊组内最小组内最大组内最小 个刊其中)( CI 的几何意义如下:

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总结

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总结 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总结 2005年11月,我和国内兵工系统的十余同志一起,赴加拿大温哥华参加了第22届国际弹道会议。今年4月我们又将赴西班牙参加第23届国际弹道会议,会上我将给出一个口头报告。第25届国际弹道学术会议(以下简称ISB)将于2010年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兵工学会承办。现将若干关于ISB的信息和个人感受整理为文字,与大家共勉。 国际弹道学术会议是目前国际上常规武器研制和弹道研究领域最重要和最权威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报道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同时旨在通过会议交流的方式,促进同行的信息交流、合作关系的建立。ISB由美国发起,有专门的国际学术委员会。鉴于会议的权威性和重要影响,各国申办会议的竞争也较激烈。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第22届国际弹道学术会议上,中国在与瑞典的竞争中胜出。作为参会者,回忆起当时的心情,颇有奥运申办成功的感觉。 国际弹道学术会议的规模较大,大会交流的论文范围较广。各届ISB都分别体现了当时国际上终点弹道、战斗部设计和目标易损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向。常规武器研制和弹道研究领域的许多重要工作,都可在各届会议文集中追寻到学术报道。参会有助于全面了解当前国际弹道界的学术动态,把握本领域的研究动向和当前热

点。因此每次会议也是国际同行的一次盛大聚会,本领域众多国际知名教授都会相聚一堂,交流各自的最新工作进展。 最近ISB的`研究热点,如精确制导武器、目标易损性分析、数值仿真工程化以及新型战斗部设计方法等,都是大家共同关心的。例如在2005年的22ndISB上,以德国HeldM教授为代表,提出了新型战斗部设计思路,如多功能战斗部设计研究,采用破片分割技术,根据不同的目标,把杀伤元素分割成不同大小、质量各异的破片,以满足同一战斗部对多种目标的毁伤需求。在易损性、威力评估领域,出现了易损性分析、威力评估和损伤弹道研究的新方法,其中Arnold 教授的TBM毁伤评估专家系统代表了威力评估的发展方向,今后的目标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估研究,将综合应用终点弹道、外弹道、建模与仿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估方法,并据此开发易损性分析和威力评定软件,为战斗部设计和目标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将我们的工作展示于国际交流的平台,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中认识自己,更加客观的评介我们的研究层次和水平。通过参会,我们的相关研究内容得以和国际同行进行热烈讨论和交流。通过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教授的学术对话和交流,多认识朋友并建立学术联系,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打下基础。我们也尤其注意与新生代知名教授的交流。另外,我们也与国内同行进行交流。事实上,在上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际上也存在新老交替和学术影响重新定位的问题。 在兵工学会的努力以及多位国外着名教授的帮助下,中国成功申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年代变化的研究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 题目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 变化的研究 学生姓名马昊 学号20081301395 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专业大气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陆维松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研究 马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20081301395 摘要:在学习和研读了多篇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WNP TC)的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西北太平洋热 带气旋的源地水平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南半球环流异常、南海夏季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亚洲_太平洋涛动(AP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以及ENSO现象等诸多影响西北太平 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因素,多方面介绍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气候特征以及年际变化。最后 简单阐述了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节;南海夏季风;年际;频数 Overview of the Study on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and variabil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 Ma Hao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ading and studying enormous documents on the tropical cyclones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I introduce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NP TC from the sources ,including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yphoon′s source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also review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WNPTCF(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such as the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of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large-scale zonal wind anomalies、Asian-Pacific Oscillation、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ENSO.Finally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C is discussed. Key words:WNP(Western North Pacific);TC(tropical cyclone);seasonal;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interannual;Frequency 1、引言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活动最频繁的海区, 平均每年有20多个热带气旋生成,约占全球TC生成总数的1/3。因而热带气旋便成为影响我 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其活动过程中,常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对我国沿

最新-学术会议个人演讲稿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 精品

学术会议个人演讲稿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总结16日上午8点完报道手续之后,在1号和2号展厅开始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协会的主席和各赞助公司的领导进行了开幕演讲,演讲内容涵盖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大气而又不失幽默,十分精彩.之后,按照各自研究方向的不同,会议组分出28个展厅,各自组员到各自房间内进行展示,也便于其他人按照各自兴趣进行选择聆听,从而促进学习交流. 每天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汇报,上、下午各两场,一场两个小时.我的论文编号是GT2019-XXXXX,论文题目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我被组委会分到19日上午的第一场,在W3房间进行展示,我们这个展厅是有关汽轮机内传热方面的. 参加国际会议都有一个约定熟成的规矩,就是展示者要在演讲当天早上和自己分会场主席同桌进餐,从而可以使双方彼此了解,便于主席在展示者登台时进行相应的介绍.到我演讲的那天,我早早地收拾完,前往公交站准备坐车到会场,以往公交车都是10分钟左右一趟,而我在那等了快半个小时,车还是没影,我感到很奇怪,因为德国人向来比较守时,一般不会这样. 我心里很着急,因为再晚些就赶不上早餐了,就没法跟主席自我介绍了,我便问了周围一位与我一起等车的当地人,她说今天是他们当地一个宗教节日(具体什么节我也听不懂),大部分的公共设施都停止了,因此,我只能选择走路到会场,从我们住的地方到会场要大概一个小时,就这样我在7点50多到达了会场,进入了我的展厅,8点钟第一位展示者登台,还好没有迟到,不过没有时间向主席自我介绍了.我是我们组的第三个展示者,听完前两个展示者的精彩演讲,轮到我登台了,上台后我向分会主席表达了歉意,他也很理解,因为今天属于特殊情况,整个演讲过程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我没有紧张,因为演讲稿在到德国之前已经练习的很熟练了,在放松的状态下,整个演讲过程还是很顺利的. 但到了提问回答环节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听力水平不好,有些问题听不明白,不过好在有位来自GE公司的华人帮我提示了一下,化解了尴尬,算是顺利地完成了整个汇报工作.下台后,那位好心人还谬赞了我几句,说我的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我也由衷地表达了之前帮助我的谢意. 在会间休息的时候,我遇到了我们组的分会主席,我向他打了招呼,并与他握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及其渔场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及其渔场 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 来源:沈建华等 收稿日期: 2003212208 资助项目: 国家863 计划海洋领域项目(2003AA637030)“ 作者简介: 沈建华(1956 - ) ,女,上海市人,副研究员,从事渔业遥感与渔场海洋学研究。Tel :021 - 65684690 - 8042 ,Email :dhyqzh @public4. sta. net. cn 沈建华, 韩士鑫, 樊伟,周甦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 摘要: 秋刀鱼渔业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渔业之一,现在开展这一渔业的有四个国家和地区。秋刀鱼渔获量有着十分剧烈的年间变化,渔场位置也随着环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对渔场变动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分布、浮游生物的分布、黑潮各分支的强弱配置状况和亲潮的强弱配置状况等。 关键词: 秋刀鱼;渔业和渔场;西北太平洋 中图分类号: S931 文献标识码: A Saury Resource and Fishing Ground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SHAN Jian2hua , HAN Shi2xin , FAN Wei , ZHOU Shu2fang ( Key and Open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in Fishery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 East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 Shangha 200090 , China) Abstract : Saury fishery is an important fishery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Now there are four countries and regions engaged in the fishery. The catch has been changed dramatically from year to year. The distribution of fishing grounds is varied largely with the environmental features such as temperature , phytoplankton , strength of the Kuroshio and Oyashio , etc. Key words : Saury ; fishery and fishing grounds ; the Northwest Pacific 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 Cololabis saira) 渔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渔业,日本的捕捞历史长达

参加学术会议总结

参加学术会议总结 参加学术会议总结一: 首先,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王小云教授,她不仅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给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鼓励我积极参加国内外密码会议来锻炼自己,并给我联系了这次出国参加会议的机会,而且在资金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能够后顾无忧的参加这次会议;也非常感谢山东大学和学校的各位负责老师,不仅帮我顺利办好了各种出国手续,而且也给了我很大的资金支持,使我能够顺利的参加这次会议。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而且在会议上还要宣读我的两篇论文(一篇是主会议,另一篇是它的一个workshop),所以非常紧张,在国内时,我就把我的幻灯片读了一遍又一遍,尽量让自己更加熟练,但是当我作第一篇报告的时候,刚开始还是有些慌张,后来当自己把精力主要放在论文的内容时,已经平静了很多,毕竟是自己做的论文,因此除了会有一些语言上的障碍外,其它都还好,所以在报告完,回答问题期间,也能够比较冷静地给出相应的回答;就在做第二个报告时,情况就好了很多,所以经过这次参加会议,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让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而且也见识了国际会议的规模,这次会议因为举办的届数比较多了,所以在办会经验上已经比较丰富了,规模相对也比较大,提供给参会者的条件等都比较方便(比如每天在住宿的旅馆和会议场所之间都会有专车接送);而且,由于这个会议的日程安排得比较紧张,与会人员除了在会议上的交流外,其他时间很少,所

以他们也专门组织了一个比较自由的聚会,让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的交流。 参加这次会议的最大收获就是能够有机会和许多密码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首先在我作报告的时候,听报告的有许多专家,所以他们针对我的论文情况也给出了比较有意义的建议,而且对我将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听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报告,通过听报告也了解了别人的大致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增长了见识;并且,在会议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主题报告,主要是由国际知名的专家给出的,,对我了解国际研究进展、紧跟国际研究的步伐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参加这次会议,虽然锻炼了自己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但是也凸现了很大的不足,就是自己的听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决定回来后在努力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多锻炼英语听说能力。 参加学术会议总结二 20xx年11月23日至26日,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人教杯全国英语教学论文大赛颁奖会暨教师发展学术会议,获益匪浅。 我所撰写的论文《初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探索与实践》有幸在本次比赛中荣获全国二等奖,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全国课程教材研究所把本次会议内容安排的很充实。颁奖典礼上,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学术讲座中我收获了很多英语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获奖教师晚宴上我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及教育界名人,这些都将是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