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6, 5(4), 209-216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journal/ccrl 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10.12677/ccrl.2016.54026

文章引用: 郭蓉, 曹晓岗, 翁永元.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J].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6,

An Analysis on Tropical Cyclones’ Source Region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Feature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Rong Guo, Xiaogang Cao, Yongyuan Weng *

Shanghai Center Meterological Observatory, Shanghai

Received: Aug. 8th , 2016; accepted: Aug. 22nd , 2016; published: Aug. 25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is study used the data of tropical Cyclone Yearbook from 1949 to 2010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its 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area and the maximum intensity was also under examin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umber of TCs formed in WNP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total number of the TCs formed in recent 10 years was a minimum for a 10-year average. The active phases for TC formation on the South China Sea (Western North Pacific) were from June to Sep-tember (July to October).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formation areas of TCs experienced a seasonal oscillation and had a strong relation with the intensity.

Keywords

Tropical Cyclon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Formation, Intensity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郭 蓉,曹晓岗,翁永元*

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

Open Access

*

通讯作者。

郭蓉等

收稿日期:2016年8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8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8月25日

摘要

本文利用1949~2010年的《台风年鉴》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和强度等之间的特征,结果表明TC形成数量近年来呈现递减的趋势,近10年TC形成总数为多年平均的极小值;热带气旋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生成频数的活跃期分别为6~9月和7~10月;另外热带气旋生成的源地呈现出季节性震荡,且通过分析发现台风生成源地与台风强度的也有关联。

关键词

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生成,强度

1. 引言

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风暴,这种热带风暴在全球三个海区上影响最大,即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西北大西洋(包括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和孟加拉湾[1]。在全球的热带气旋生成区中,西北太平洋的频率最高,占全球总数的36%,同时台风强度也是全球最强的(台风中心气压达870 hPa) [2]。

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是受台风的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平均每年造成约250亿元的经济损失和死亡600人左右的灾害。

近年来,国内外在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方面研究较多,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Johnny等[3] [4]、Chang-Hoi Ho等[5]、Balling Jr.等[6]分别对热带气旋的发生频率、强度、路径等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国内关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也有一些新的进展。陈敏等[7]对1949~1996年近5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年际变化、季节分布、强度分布和路径类型。朱乾根等[8]对1949~1996年登陆我国的TC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登陆TC有5年左右的震荡周期。周俊华等[9]、王继志[10]、王东生等[11]、杨亚新等[12] [13]、杨桂山等[14]也对近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统计分析的工作时间较早,资料年份较短。而近十几年来,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TC探测资料的密度和精度及预报准确率都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在拥有更多新资料的基础上,对热带气旋再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以了解T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规律,这对于热带气旋预报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15]资料,对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达到热带低压的TC进行了统计分析。

2. 热带气旋生成的时间分布特征

2.1. 热带气旋生成的年际变化

每年全球约有80个热带气旋(含热带低压)形成,在西北太平洋(180?E以西)洋面和南海海面上形成的热带气旋33.9个(统计区间为1949~2010年)。由图1和表1可见,在过去的62年间,西北太平洋总计生成了2067个热带气旋(含热带低压),其形成总数逐年分布很不均匀,较多的年份可以达到40个以上,较少的年份不足20个。20世纪50年代,热带气旋数量呈平稳略有下降趋势,1959年到1972年,热带气

郭蓉等

y = -0.0078x+ 30.688x -30105 Figure 1. The number of TC forms year by year from 1949 to 2010

图1. 1949~2010年TC形成个数逐年分布

Table 1. Annual average number of typhoo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during 1949-2010

表1. 1949~201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年平均生成数量统计

海域49~59年60~69年70~79年80~89年90~99年00~10年多年平均西北太平洋34.2 40.1 36.8 32.5 30.4 26.5 33.9

旋数目呈明显上升趋势,多年极大值出现在1967年,共有53个TC生成。此后的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基本维持下降趋势,尤其1998年以后,热带气旋数明显呈下滑趋势,除2004年以外,热带气旋数都未超过30个,2010年甚至达到了近60年的极端最低值,仅有18个。因此,可以简单的以80年代为界,大致看出TC数量的上升期和下降期。除此之外,还可以发现在1996年以前,热带气旋数量呈现出大约5年为一个震荡周期,21世纪以后,热带气旋数量变化明显异常。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十年的台风数量可能会呈现平稳略有上升的趋势,但不能排除个别年份台风数量异常。

2.2. 热带气旋生成的月际变化

统计表明(见图2):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含南海)全年均有生成,其中7~10月为热带气旋的活跃期,占全年热带气旋总数的69.1%,形成最多的月份是8月份,占全年的22.3%,9月次之;另外,1~4月为热带气旋的宁静期,其中2月份热带气旋形成最少,仅占全年的0.9%,其次为3月。

由图3可见,热带气旋大多在西太平洋形成,在南海形成的较少,仅占全年总数19.0%。在热带气旋活跃期内于南海(6~9月)和西太平洋(7~10月)生成的热带气旋分别占各自全年总数的68.4%和69.6%,与王继志等[10]研究不同的是,近60年统计发现8月热带气旋生成最多,在南海和西太平洋的生成比例分别占各自总数的22.4%和21.7%;在热带气旋活动的宁静期内于南海(1~4月)和西太平洋(1~3月)生成的

郭蓉 等

Figure 2.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monthl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map 图2. 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逐月发生频率分布图

Figure 3. 1949-2010 monthly quantity 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图3.

1949~2010年间逐月发生数量和频率分布

热带气旋分别占各自全年总数的1.3%和5%。其中2月份西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最少,仅占1%,3月南海近60年都没有热带气旋生成。

3. 热带气旋生成的空间分布特征

西北太平洋(含南海)海域从0.5?~40?N ,106?E 以东均有热带气旋形成(即达到热带低压或及其以上强度),其中热带气旋在南海生成的个数约占整个海域的五分之一。根据统计可知,形成位置最南的是1973年12月21日的热带风暴(0.5?N, 152.0?E);形成位置最北的是1979年8月12日的热带低压(32.0?N, 143.0?E);形成位置最西的是1994年7月18日的热带低压(20.0?N, 106.0?E);最东的为1957年9月4日的台风(21.6?N, 164.0?W)。

由图4和图5可见,热带气旋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在6?N 以南、110?以西和170?E 以东鲜少有热带气旋生成;其生成源地主要集中在菲律宾以东125?~155?E 和南海附近110?~120?E 的洋面上,占热带气

郭蓉等

注:热带气旋等级:TD、TS、STS、TY、STY、Super TY

Figure 4.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generating source and strength

图4.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与强度

Figure 5.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图5.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数沿经度分布图

旋生成总数的79.8%。此外,热带气旋的生成地与其强度有明显的特征:20?N以北和南海生成的台风通常强度较弱,以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为主;生成于135?~165?E,6?~18?N的热带气旋,发展成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的可能性较大。21世纪以后,热带气旋生成源地有一些变化,生成于115?~165?E的占94%,其中南海生成的台风极少,且南海热带气旋生成位置明显偏东,多生成于115?以东的洋面上,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地变化不明显。

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图6),5月份以前热带气旋大多生成与5?~10?E,此后生成源地逐渐向北移动,6月份热带气旋频数明显增多,且不断向北伸展,7~9月份移至15?~20?N,8、9月份最北可达到30?N以北,从10月开始南落,直至回到最南的位置。这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热带辐合带位置的季节变化相一致。

郭蓉等

4. 热带气旋生成与强度的关系

1949~2010年间生成2067个热带气旋,其中热带低压约占形成总数的19.0%,热带风暴约占11.8%,强热带风暴约占19.1%,台风(含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约占50.1%。

在最近10年中(2001~2010年),热带低压约占形成总数的12.1%,热带风暴占19.3%,强热带风暴约占14%,台风(含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约占54.5%。由图7分析可知,近10年热带低压和强热带风暴数量急剧下降,热带风暴和强台风数量明显增加,总体说来,热带气旋生成总数减少,但强度有所增强。

Figure 6. Northwest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formation source region and time

distribution

图6.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与时间分布

注:红色:1949-2000年热带气旋强度百分比;黑色:2001-2010年热带气旋强度百分比

Figure 7. Comparison of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图7.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对比

郭蓉等

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C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表2. 西北太平洋TC生成月份与强度的关系

TC等级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TD 11 8 8 6 14 34 60 101 65 43 25 18 TS 7 4 3 7 8 23 36 56 37 26 24 13 STS 7 3 11 10 14 24 69 97 68 38 34 20 TY 5 1 5 6 16 35 68 81 80 50 21 15 STY 6 2 3 9 23 21 32 60 50 51 20 13 Super TY 2 1 3 10 8 14 50 65 76 69 47 17

从表2中可见,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大多生成于6~10月(其中南海热带气旋从5月就开始活跃);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在8月份生成数量呈现峰值,前后月份明显呈现减少趋势,热带低压和热带风暴的生成数分别为4月和3月最少;强热带风暴主要集中在7~9月,占热带风暴总数的59.2%;台风生成频率最高的在8月和9月,占台风总数的42%;8~10月为强台风的高发期,平均每年有2.6个强台风发生,占强台风总数的58.0%;超强台风出现集中在7~11月,其中频数最大的为9月的76次;此外,2月生成的热带气旋不易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5. 小结

通过分析1949~2010年2067个热带气旋生成的气候特征,得到以下结论:

1) 热带气旋生成数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80年代前为热带气旋多发期,80年以后生成频数明显减小,2000年以后生成频数加速减少;

2) 热带气旋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生成频数的活跃期分别为6~9月和7~10月,分别占总生成数的68.4%和69.6%;

3) 热带气旋形成源地主要集中在菲律宾以东125?~155?E和南海附近110?~120?E的洋面上,占热带气旋生成总数的79.8%,近10年热带气旋生成源地略有东移的趋势。且其生成源地与强度有明显关联;

4) 近10年,热带气旋数量减少,但强度较过去51年有所增强;

5) 热带气旋的生成月份与其发展强度有关。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较易生成于8~11月,而12~4月不利于生成台风以上强度的热带气旋。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联寿, 丁一汇. 西太平洋台风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511.

[2]王喜年. 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报与防御对策[J]. 海洋预报, 1998, 15(3): 26-31.

[3]Chan, J.C.L. (2007)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Intense Typhoon Activity. Tellus, 59, 455-460.

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10.1111/j.1600-0870.2007.00241.x

[4]Chan, J.C.L. and Liu, K.S. (2004) Global Warming and Western North Pacific Typhoon Activity from an Observation-

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limate, 17, 4590-4601.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10.1175/3240.1

[5]Ho, C.-H., Baik, J.-J., Kim, J.-H., et al. (2004)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Summertime Typhoon Tracks. Journal of Cli-

mate, 17, 1767-1776.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10.1175/1520-0442(2004)017<1767:ICISTT>2.0.CO;2

[6]Balling Jr., R.C. and Cerveny, R.S. (2006) Analysis of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fication Trends and Variability in the

North Atlantic Basin over the Period 1970-2003.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93, 45-51.

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10.1007/s00703-006-0196-5

[7]陈敏, 郑永光, 陶祖钰. 近50年(1949-1996)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的再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1999,

15(1): 10-15.

郭蓉等

[8]朱乾根, 陈敏. 西北太平洋登陆热带气旋统计特征[C]//中国气象学会第24届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 第十二

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文摘文集. 北京: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02: 15-17.

[9]周俊华, 史培军, 陈学文. 1949~199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时空分异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11(3):

44-49.

[10]王继志. 近百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M]. 北京: 海洋出版社出版, 1991.

[11]王东生, 屈雅.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特征分析[J]. 气象, 2007, 33(7): 67-74.

[12]杨亚新, 邱新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变化特征及与局地海表温度的关系[J]. 气象, 2009, 35(5): 84-90.

[13]杨亚新.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J]. 海洋预报, 2005, 22(1): 86-91.

[14]杨桂山, 施雅风.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变化及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研究[J]. 地理学报, 1999, 54(1): 22-29.

[15]中国气象局. 台风年鉴(1949-1988)和热带气旋年鉴(1989-2010年) [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71-2011.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Submission.aspx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摘要 为减小气象灾害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文章中建立了预测模型对热带气旋的数目进行预测,利用SPSS软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且重新调整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以更好的对热带气旋等级进行划分。 针对问题一,利用SPSS软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由得到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平均速度”与“移动距离”、“寿命”、“维度幅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95、-0.326、0.332,为弱相关关系,而“平均速度”与其余七个信息要素都不具有相关性;“维度幅度”与“经度幅度”也不具有相关性;其他信息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或等于0.8,因此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针对问题二,利用MATLAB绘制热带气旋发生频率的散点图,根据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微扰动法,天气系统具有波动性,因此利用多个正弦函数之和来对散点图进行拟合,由拟合所得的曲线预测得到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在升高,根据拟合所得的函数计算得2014年西北太平洋上会发生29个热带气旋。 针对问题三,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中各等级的气旋数目随时间波动变化,符合天气系统的发展规律,不做改正,根据2008、2009、2010年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均大于或等于59.11米每秒,比往年超强台风都大,所以当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大于或等于59.1米每秒时,划分出一个新等级,叫做甚强台风,当台风到达这个等级时,政府部门应发布更高级别的台风预警,以减小经济损失。 关键字:热带气旋相关性分析函数拟合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一、问题的重述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也重要展现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但是,经济越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大,21世纪人类仍将面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威胁,热带气旋是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 气象灾害频数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这一比率比一般发达国家高,而台风灾害在气象灾害中占有相当一部分。 附录1给出了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附录2给出了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试利用附录1给出的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分析如下问题: 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相关吗?若相关,关系如何? 2)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在升高吗?2014年西北太平洋上会发生多少个热带气旋? 3)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还合适吗?若不合适,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

中考化学复习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练习题含答案

主题1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建议时间:10分钟) 一、选择题 1.物质的下列性质中,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的是() A. 延展性 B. 助燃性 C. 挥发性 D. 导电性 2. (2019呼和浩特改编)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生产活动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湿衣晾干 B. 水力发电 C. 粮食酿酒 D. 液态空气制氧气 3. (2019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一氧化碳用于炼铁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D. 氧气用于气焊 4. (全国视野创新题推荐,2019安顺)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试管:“干净吧!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B. 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 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 量筒:“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 5. (2019德州)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而且还伴随能量变化。以下能量变化不是 ..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 鞭炮爆炸发声 B. 蜡烛燃烧发光 C. 煤燃烧火力发电 D. 电水壶通电放热 6. (2019眉山)下列描述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氢气难溶于水B.铁在潮湿环境中易生锈 C.浓氨水易挥发D.钨丝难熔化 7. (2019哈尔滨)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8. (2019深圳)下列实验不涉及 ...化学变化的是()

二、填空及简答题 9.根据如图所示水的沸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玻璃片变成水。该变化中,水由液态变为气态,遇冷变为液态。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________(填“有”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______变化。 (2)酒精燃烧发光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10. (2018遵义节选)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1)变化Ⅰ属于________变化(选填“物理”、“化学”);该变化中的“一定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 (2)①从有新物质生成的角度证明变化Ⅱ是化学变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填一种)。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和新预测模型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7年 第37卷 第9期: 1260~1266 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 收稿日期: 2007-04-04; 接受日期: 2007-06-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40620130113, 40523001, 40631005)、中国科学院优秀团队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批准号: IAPX087015132)资助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 和新预测模型 范 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要 研究了冬春季大气环流对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影响, 确定了影响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因子, 它们是冬、春季的北太平洋海冰面积指数、春季北太平洋涛动指数. 并结合前人已有的工作基础, 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一个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新预测模型. 该模型能很好地拟合1965~1999年西太平洋台风生成频次的年际变化, 拟合率是0.79. 这个预测模型比较合理地预测了2000~2006年的台风频次的年际变化. 该研究工作不仅说明了新的预测因子能很好地预测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年际变化, 而且应用它们建立的新台风预测模型, 也将有望应用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的季节预测中, 期望能提高台风活动频次的预测水平. 关键词 预测因子 西太平洋台风活动频次 预测模型 西北太平洋是全球海域内台风生成最多的地方, 并且一年中都可能有台风活动, 但台风活动最集中的季节是6~10月. 中国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和发展与大尺度环流和海温等热力条件密切相关, 并且从天气分析和个例分析角度对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夏季环流特征作了大量的研究. 陈联寿[1]研究了盛夏东亚中高纬流型与台风路径的关系. 许健民等[2]指出夏季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地区, 当对流层上层和下层同时由纬向型转变成经向型时, 往往与强台风或多台风有关系. 方宗义[3]研究了台风发生发展的云型特征与高空环境流场的关系. 丁一汇[4]则比较了西北太平洋台风频繁年和稀少年中热带和中高纬的大气环流特征. 此外, 早期的学者还注意到了南半球大气环流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关系[5~15]. 他们研究表明: 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通常与南半球的经向环流、澳大利亚的冷空气爆发. 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及赤道辐合带等有关. 研究还表明了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通过影响赤道太平洋低纬的纬向环流和赤道辐合带, 进而影响台风的生成频次[16~20]. 在国外也开展了很多关于台风活动年际变化的研究, 其中很多研究都关注ENSO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 此外, Cray [21], Chan [22]的研究揭示了平流层的准两年振荡是影响台风年际变化的另一个因素. 在实际的业务工作中, 建立和发展动力统计预测模型来预测台风活动的年际变化是非常重要 的[23,24]. Chan 等[25]等建立了一个统计模型预测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活动. 在这个模型中, 预测因子包括了反映ENSO 的各项指数和东亚及西北太平洋的环流因子等, 预测因子都是前年的4月-当年的3月的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导学案:认识化学变化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导学案:认识化学变化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并能利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2.能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宏观、微观角度探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 【重点难点】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从宏观、微观角度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燃烧得快,放出热量多,可燃物中的碳、氢元素分别生成和。当氧气不足时,可燃物,燃烧得慢,放出热量少,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等有毒气体和等物质。 2.一氧化碳是色、味气体。吸入人体的一氧化碳与结合,使人体缺氧而中毒。CO也可以做燃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二、探究与释疑 (一)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①③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 (3)实验和实验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同时说明白磷的着火

点比红磷的着火点。 (4)如图2,拿走铜片,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 (5)如图3,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优点是 。 (6)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的事例:①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②熄灭燃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④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包括事例(填序号)。 (7)对于被困在火区的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打电话报警、求救 (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小明同学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以“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的实验装罝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目的,小明应该测量的数据是 (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反应前、后”之一)整个反应装罝(包括锥形瓶、气球和药品)的质量。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方式放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②将碳酸钙粉末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液体里出现的现象之一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巳经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 他感到困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填序号)。 A.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C.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第四单元《认识化学变化》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综合测试卷(A)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宣传科学,反对伪科学,也是我们同学的义务。下列属于伪科学的是( ) A.用催化剂将水变成汽油 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用液态氢发射火箭 D.以煤为原料制造药品 2. 小明同学从222点燃2H +O 2H O 中获得以下信息: ①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②反应条件是点燃;③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④2份 质量的氢气和1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后生成2份质量的水;⑤氢原子和氧原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分子。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⑤ 3. 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保持不变 C. 8 g 干冰变为8g 二氧化碳气体 D. 5 mL 氧气与5 mL 氮气混合得到10 mL 混合气 4. 乙硫醇(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222点燃2X+9O 4CO +2SO +6H O ,则X 是( ) A. C 4H 12S 2 B. C 2H 6S C. C 2H 6O 2 D. C 2H 6 5. 下列图标不适合在加油站使用的是( ) 6. 某同学将燃着的红磷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红磷熄灭,他立刻将 燃烧匙取出,但此时红磷又开始燃烧。解释这种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红磷又接触到氧气 B.红磷的温度还高于它的着火点 C.瓶内的氧气不能耗尽红磷 D.燃烧时红磷转变成白磷,降低了着火点 7.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档案室着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8. 用下列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化学变化的例子50个

化学变化的例子50个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分别有: 1、物理变化 衣服由湿变干、云层化雨、玻璃由整块变成小块、酒香不怕巷子深、气球爆炸、轮胎爆炸、冰融化成水,水气化成水蒸汽,大石块被风化成小沙砾,铁被炼成铁水,蔗糖融解在水中等等。 2、化学变化 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铁遇水生锈、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用醋去水垢、洁厕灵、苏打发面、治胃酸的药是小苏打、食物变坏(微生物作用但也是化学变化在其中)等。 1、物理反应是指物质的状态或存在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而物质本身的性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其它新物质。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 2、化学变化在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镁条的燃烧等等。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总结: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即为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例子:水蒸发和凝固。 糖块融化。 二氧化碳凝华为干冰。 碘单质在加热。 铁水铸成铁锅。

化学变化的例子:氢氧化钠变质、植物光合作用、.盐酸除锈、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用氢气还原氧化铜。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还有物质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微观粒子(电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都是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 化学变化过程中总伴随着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有发光、放热、也有吸热现象等。按照原子碰撞理论,分子间发生化学变化是通过碰撞完成的,要完成碰撞发生反应的分子需满足两个条件(1)具有足够的能量和(2)正确的取向。因为反应需克服一定的分子能垒,所以须具有较高的能量来克服分子能垒。两个相碰撞的分子须有正确的取向才能发生旧键断裂。

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6卷第1期 2011年1月V ol.66,No.1Jan.,2011 收稿日期:2010-08-09;修订日期:2010-10-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527);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项课题(2009AA12Z205)[Foundation: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0730527;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D Program of China,No.2009AA12Z205] 作者简介:罗文(1986-),男,硕士,主要从事海面变化及GIS 时空分析研究。E-mail:luow1987@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 通讯作者:袁林旺(1973-),男,教授,主要从事海面变化与地理建模研究。E-mail:yuanlinwang@https://www.doczj.com/doc/e44730879.html, 111-122页 基于验潮数据的西北太平洋区域海面变化预测 罗文,袁林旺,易琳,俞肇元,谢志仁 (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46) 摘要:区域海面变化研究受到验潮站数据时段不一致、空间分布不均匀及影响要素复杂性和不 确定性等因素制约。本文基于西北太平洋海域22个站位的验潮数据,应用RegEM 及MTM 方法 探讨其多尺度波动过程的时空差异,基于空间邻近性及有序聚类方法,将区域海面变化划分为5 个区段(渤海—黄海北部沿岸、黄—东海中国沿岸、东海海域日本沿岸、东海南部沿岸以及南海 西北部沿岸),进而利用MGF 方法对各站位进行中长期的统计预测,并结合主成分方法进行区域 综合。结果显示各区2001-2030年的海面变化平均速率分别为:1.23~1.27mm/a ,3.30~3.34mm/ a ,2.72~2.76mm/a ,1.43~1.47mm/a 和1.13~1.15mm/a ,而区域海面上升速率为2.01~2.11mm/a 。 关键词:海面预测;时空分异;RegEM ;MGF ;MTM ;西北太平洋 作为21世纪海面变化预测两个基本目标的全球平均与区域性相对海面变化预测,在预测方法上可分为动力预测和统计预测两大类。国内早期的相关研究多基于统计模型[1-3],其预测结果往往受基准数据起迄时间不同及基准序列长短不一的影响,且对海面变化物理过程与历史背景揭示不足,从而使预测结果的可对比性变差,此类研究在经历了短暂的热潮后渐归于冷寂。IPCC AR4评估报告基于气候—海面变化系统中各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构建以海洋—大气环流模式为核心的多种动力模式,并对自然驱动与人类活动影响不同场景下的全球性及区域性气候—海面变化特征、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及影响评价[4]。然而,由于海面 变化驱动过程的复杂性所导致的物理机制的不明晰[5-6],以及动力模式对关键参数的极端敏 感[7-8],使得现有的动力模式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间仍存在相当的差异[9]。Rahmstorf (2007)提出了一种半经验统计模型对21世纪全球平均海面上升速率进行预测[10],Grinsted 等基于蒙特卡洛反演的方法给出了2000-2100年海面变化的可能场景[11],两者结果均对IPCC AR4预测结果提出质疑,并引发了广泛争论。基于历史观测数据及统计模型的海面变化预测研究重新得到海面变化研究者的重视,并将在海面预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验潮数据是海面变化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由于验潮站点分布不均和受陆地垂直运动的影响,数据整理与分析至关重要[12]。近年来,基于主成分及虚拟站位等方式进行序列插补及平均序列重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1,13],但该类方法仍受原始序列的波动结构及精度影响,且其在空间结构的敏感性,重构序列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14]。综合卫星及验潮数据的海面变化时空综合研究也得到了逐步的开展,但在研究时段及分析方法受限的前提下,对于海面变化上升速率至今仍无定论[15-16]。海面变化数据长短不一,精度各异,在时域上呈现非线性、多尺度性,在空间上呈现的区域不一致性,使得对区域海面变化的整体研究相对较为困难。引入多尺度视角,从序列重建、谱系特征、波动过程特征和时空结构特征上对海面变化的历史过程进行综合集成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于预测,是区域海面预测研究值得尝试的新思路。本文综合多种数学方法进行海面变化预测的区域综合集成研究,尝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问题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问题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在扩大,热带气旋作为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一直是人类重点研究关注的对象。本文从热带气旋信息基础要素之间相关性关系,以及构建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模型和对热带气旋等级标准的评估与优化展开讨论。 针对问题一,基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数据,利用相关性和显著性指标分析各信息要素间相关性水平,分析出各个基础信息要素之间是否存在的相关关系,以及其相关关系程度。 针对问题二,根据所给数据中历年台风发生次数,建立台风发生次数模型,并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图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优化,使得模型拟合度最高。经分析近年来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整体呈震荡趋势,在最近三年有所上升,并根据此模型预测2014年发生频率为21次。 针对问题三,经过问题分析我们发现国家等级划分标准过于单一,无法准确评估热带气旋,因此本文引进多项指标作为评定标准。首先将热带气旋各信息要素进行聚类,从而简化信息要素,再根据简化后各要素对数据进行聚类,依据各类的指标,将其划为四类,接着对所划分标准与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比对和考证,说明划分标准的可靠性。 关键词:相关性、曲线拟合、聚类

1.问题的重述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世纪,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也重要展现了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但是,经济越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越大,21世纪人类仍将面临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威胁,热带气旋是世界上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我国, 气象灾害频数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这一比率比一般发达国家高,而台风灾害在气象灾害中占有相当一部分。 附录1给出了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附录2给出了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 试利用附录1给出的2000-2013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分析如下问题: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础信息要素之间相关吗?若相关,关系如何? 2)近年来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率在升高吗?2014年西北太平洋上会发生多少个热带气旋? 3)2006年修订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还合适吗?若不合适,你认为应该怎样调整?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年代变化的研究

学年论文(课程设计) 题目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 变化的研究 学生姓名马昊 学号20081301395 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专业大气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陆维松 二O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的研究 马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20081301395 摘要:在学习和研读了多篇研究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WNP TC)的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西北太平洋热 带气旋的源地水平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南半球环流异常、南海夏季风、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亚洲_太平洋涛动(AP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以及ENSO现象等诸多影响西北太平 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因素,多方面介绍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气候特征以及年际变化。最后 简单阐述了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节;南海夏季风;年际;频数 Overview of the Study on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and variability of tropical cyclones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 Ma Hao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ading and studying enormous documents on the tropical cyclones over Western North Pacific,I introduce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frequency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NP TC from the sources ,including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typhoon′s source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also review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WNPTCF(Western North Pacific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such as the circulation anomali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onset、subsurfac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of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large-scale zonal wind anomalies、Asian-Pacific Oscillation、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and ENSO.Finally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C is discussed. Key words:WNP(Western North Pacific);TC(tropical cyclone);seasonal;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interannual;Frequency 1、引言 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活动最频繁的海区, 平均每年有20多个热带气旋生成,约占全球TC生成总数的1/3。因而热带气旋便成为影响我 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其活动过程中,常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对我国沿

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单元基础练习(含答案)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单元基础练习 (满分:100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K-39 Mn-55 Zn-65 Ca-20 Cl-35.5 第I卷选择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计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在身处“火海”的高楼内,在自救时不可取的方法是() A.撞破玻璃呼吸新鲜空气 B.从窗口跳下 C.用湿毛巾捂鼻,沿墙根爬出火灾处 D.拨打119求救 2.下列有关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油燃烧时冒黑烟是因为不完全燃烧 B.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C.相同质量的碳发生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一样多 D.让日常生活中燃料能完全燃烧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C.只要是不能燃烧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都可以灭火 D.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即可发生爆炸 B.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就不会燃烧 C.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D.在有易燃易爆物的工作场所,严禁穿化纤类衣服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 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6.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其根本原因是 ( ) 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相对原子质量也没有改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分子的数目都没有改变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以及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7.下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正确的是() A.CaCO3CaO+CO2↑ B.NH4HCO3 NH3↑+CO2↑+H2O C.Mg+O2 MgO2 D.4P+5O2 2P2O5 8.下列事实:①汽油挥发,质量减少;②红磷燃烧,生成物的质量增加;③硫酸铜溶液

气候特征描述带答案

气候特征的描述模式: 1.指出气候类型 2.从气候要素入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气温 降水冷暖(最高温、最低温、均温)温差:日、年较差多少(年降水总量)变化:时间(季节变化、雨 季长短、年际变化)空间 1、归纳D 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参考答案: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 可)毫米(2分),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 年3月)(2分) 2、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

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 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3、指出河套平原年降水量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 降水量大多在150—400mm之间,自西向东逐渐增多,(或自东向西减少).从西(东)向东(西)距海(或太平洋)越来越近(远),受夏季风影响逐渐减弱(增强)。 4、下图为某国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描述图示区域的气候特征 此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高,降水量大,分雨(湿)季和干(旱)季。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①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 ②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 ③5—10月(或者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 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 6、读下图回答: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专题复习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物质三态间的转化,物 质形状的改变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4、常伴随发生: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能量改变(如吸热、 放热、发光等)现象 5、化学变化的条件有常温、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等二、催化剂 1、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3、一个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不止一种,一种物质也不能催化所有的化 学反应三、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等 3、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1、化合反应 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多变一” 反应物可以是单质或化合物,但生成物一定是化 合物通式:A +B→AB 2、分解反应 定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特点为:“一变多”反应物一定是化合物,生成物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 化合物 通式:AB→A+B 3、置换反应

定义: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一换一” 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通式:A +BC→B+AC 4、复分解反应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别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双交换,价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通式:AB +CD→AD+CB 五、按得失氧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定义: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燃烧、爆炸等分类 2、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也就是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C+CO2=2CO 六、按能量变化分为应等 七、反应规律 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的金属能与稀盐酸 和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同时生成盐 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逐渐减弱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大部分位于金属活动顺序表前面的金属能把 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 、C a 、N a ) 八、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及其渔场

西北太平洋秋刀鱼资源及其渔场 发布时间:2011-10-31信息来源: 来源:沈建华等 收稿日期: 2003212208 资助项目: 国家863 计划海洋领域项目(2003AA637030)“ 作者简介: 沈建华(1956 - ) ,女,上海市人,副研究员,从事渔业遥感与渔场海洋学研究。Tel :021 - 65684690 - 8042 ,Email :dhyqzh @public4. sta. net. cn 沈建华, 韩士鑫, 樊伟,周甦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资源遥感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 摘要: 秋刀鱼渔业是西北太平洋的重要渔业之一,现在开展这一渔业的有四个国家和地区。秋刀鱼渔获量有着十分剧烈的年间变化,渔场位置也随着环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对渔场变动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分布、浮游生物的分布、黑潮各分支的强弱配置状况和亲潮的强弱配置状况等。 关键词: 秋刀鱼;渔业和渔场;西北太平洋 中图分类号: S931 文献标识码: A Saury Resource and Fishing Ground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SHAN Jian2hua , HAN Shi2xin , FAN Wei , ZHOU Shu2fang ( Key and Open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in Fishery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 , East China Sea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 Shangha 200090 , China) Abstract : Saury fishery is an important fishery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Now there are four countries and regions engaged in the fishery. The catch has been changed dramatically from year to year. The distribution of fishing grounds is varied largely with the environmental features such as temperature , phytoplankton , strength of the Kuroshio and Oyashio , etc. Key words : Saury ; fishery and fishing grounds ; the Northwest Pacific 西北太平洋的秋刀鱼( Cololabis saira) 渔业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渔业,日本的捕捞历史长达

九年级化学“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知识归纳练习题(新人教版)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知识归纳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胆矾研碎 B. 木炭燃 烧 C. 氢气爆 炸 D. 钢铁生锈 2.生活中的下列变化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A. 二氧化碳常用作气体肥 料 B. 用秸秆、粪便等发酵制得沼气 C. 净水滤芯填充活性炭净 水 D. 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3.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升华 B. 食物腐 败 C. 活性炭吸附色 素 D. 矿石粉碎 4.日本强行宣布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国有化以来,全球华人在世界各地爆发保钓游行示威活动。在下列示威活动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高呼口号:钓鱼岛,中国的! B. 高举鲜艳的五星红旗,齐唱国歌 C. 焚烧象征日本军国主义的画像 D. 极个别人违法打砸同胞的日系车 5.绿茶是安徽的特产,种类很多,绿茶制作过程如下,其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 采摘嫩 叶 B.

炒熟氧化 C. 揉捻成 型 D. 干燥装袋 6.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成酒 B. 气球爆 炸 C. 用活性炭吸附有毒气 体 D. 湿衣服晾干 7.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西瓜榨汁 B. 给球打气 C. 蜡烛燃 烧 D. 电灯发光 8.下列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A. 铁水铸成锅 B. 瓷器破 碎 C. 酒精溶解 碘 D. 铁矿石炼成铁 9.成语被誉为中华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 积土成山 B. 铁杵成针 C. 滴水成 冰 D. 煽风点火 10.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我国夏天的天气 、一、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介: 1、形成和结构 赤道附近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向南北两侧流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变成纬向气流,在南北纬30°附近上空聚集下沉,在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由于海陆热力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带常分裂成几个具有闭合中心的高压单体,主要位于海洋上,常年存在,夏季增强。 北太平洋副高多呈东西扁长形状,夏季有时是一个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岛附近,故又称为夏威夷高压,有时分裂为东、西两个大单体,分别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影响我国天气的是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部的高压脊或着高压单体,统称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除在盛夏时偶呈南北狭长形状外,一般呈东西向的椭圆形。 2、位置和范围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系统是个“庞然大物”,范围很大,在南北方向上往往有1000多千米,约跨10 个纬度,在东西方向上可达3000—4000千米以上,系统从地面到200hPa等压面(相当12千米)高空都表现得很清楚。 7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强度达1027hPa,比冬季位置偏北偏西,势力也强,其活动位置有多年变化:有的年份偏向平均位置的东南,有的年份偏向平均位置的西北,这种中心位置的变动必然会引起东亚甚至全球性气候振动。 3、气候特征 在副热带高压的内部,由于空气下沉增温的缘故,地面炎热,日照强,少云,大气稳定,气候干燥。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面是中纬西风气流,西北侧边沿,是偏南暖湿气流(即夏季风)与北方南下冷空交绥的地带,气旋和锋面系统活动频繁,常常有大范围阴雨和暴雨天气,形成极锋雨带,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强降雨带。这条雨带大致呈东西向,距离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南北宽约200—300千米,东西长却可达2000千米左右,梅雨季节横贯在长江中下游,向东一直可以伸展到日本,使得日本的梅雨也很明显。 西北太平洋副高是天气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与热带气旋、江淮梅雨、暴雨以及持续性高温干旱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它随着季节变化北抬或南移,西进或东撤,其位置、强弱的变化对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活动、旱涝以及台风路径等产生重大影响。 二、西北太平洋副高脊线和极锋雨带的移动规律 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性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从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动,强度增大,自夏至冬则向南偏东移动,强度减弱;副高西北的极锋雨带也随之发生相应的移动。 根据500hPa等压面(相当5500米)的分析,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 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陆,5月到南岭。 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 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 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