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复习总结

社会心理学复习总结

社会心理学复习总结
社会心理学复习总结

1.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解读:人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3、社会情境: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个体生存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和法律、历史、地理环境,表现在个体生活中的形式是社会情境。

4、内隐人格理论:是普通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信念,这种信念描述了一些普通、且互不相关的人格特质,即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内隐人格理论决定了个体对其他人基本特性的认识,所以,这个理论从一开始就影响贯穿个体与他人交往过程的始终,也贯穿人际交往中的个体自身发展过程的始终。

5、内隐联想测验:IA 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IAT的原理:内隐态度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态度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测验步骤:⒈呈现概念词:让被试对花的名字(如,郁金香)和昆虫的名字(如,蜘蛛)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花的名字按F键,看到昆虫的名字按J键);

⒉呈现属性词:让被试对积极的词汇(如,可爱的)和消极的词汇(如,丑陋的)做出反应(积极词汇按F,消极词汇按J);

3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花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按J)

⒋让被试对概念词做出相反的判断(花的名字按J,昆虫的名字按F);

5 再次联合呈现概念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昆虫的名字或积极词汇按F,花的名字或消极词汇按J).

使用5减去3就能得出内隐态度。

6、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主要观点:1、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2、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3、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个理论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把人们之间复杂的关系简单化、经济化,用单一理论来解释复杂现象,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纯粹的交换、金钱关系,忽视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奉献等行为,贬低了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它表述明确,可操作性强,强调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重视交往中的物质利益和交往效果。这些观点对后来的人际关系研究,特别是对遵从行为、竞争过程、社会影响等领域的研究是有启发的。

7、社会化: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病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8、再社会化: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

9、角色期望: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战友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这就是。。。

10、“焦虑—亲和”假说:沙赫特对亲和动机提出的一种后天说。他认为焦虑导致的恐惧是促使人们结群的原因,经历过不安的人亲和倾向更强。

11、自我概念:是个体对作为一个整体自己的意识和体验相对稳定的系统观念。

12、自我图式:指影响个体对自己的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结构,是“有关自我的认知类化,它源于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包含在个人经验中有关自我信息的处理”。

13、自我提升:个体在自我知觉过程中产生的积极自我偏见。简言之,就是“吹牛皮”自己夸奖自己、肯定自己、从积极方面评价自己,是个体在社会比较重努力保持和提升自尊的倾

向。

14、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5、社会认知偏差: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社会认知过程,也往往会把人们推向错误或歪曲的社会认知中。图式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面临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时,也可能会保持不变,于是便会产生社会认知偏差。

16、首因效应:即最初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认知产生较强的影响。

17、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人只有强烈的影响,多出现于间断性信息的呈现中,如对人们所熟悉的认知对象的信息。

18、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中个体某些方面印象突出,掩盖了这个人的其他特点和品质,起到了类似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对整个人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

19、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群体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20、印象管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自己,来影响或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就叫做印象管理。

21、可得性启发法: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22、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23、偏见:偏见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与态度。

24、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25、登门槛技术: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求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26、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27、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8、社会人理论:影响人际关系的积极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人际关系的影响尤为明显。

29、公平理论:把人的社会活动看作是以自己的潜能同社会交换的过程,这一过程以个人期待公平结果为前提,公平与不公平是在社会比较中得来的。

30、参照测量法:测量群体最能发挥作用和最有影响力人物的一种方法。

31、贝尔斯测量法:分析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方法。

32、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有的积极态度。

33、曝光效应: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34、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

35、参照群体:也称榜样群体,是个体自觉接受其规范和准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是人们心仪的群体,它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常常是个人的目标或标准。

36、群体规范: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

37、群体内聚力: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的心理结合力。

38、DC理论:

39、社会助长:也叫社会促进,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40、社会惰化: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

41、群体极化:群体讨论使群体成员所持该观点变得更加极端的现象,也称“群体两极分化”,但它不是群体一件分为对立两派,而是意见的最初倾向进一步得到强化。

42、群体思维: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认为他们的决策一定没有错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即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43、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的、无指导的、无明确目的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短暂性狂热行为,也称群集行为、群众行为或集体行为。

44、去个体化:指群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通常所谓的个性感,进而并丧失了他们的个人身份。

45、边际人:

46、从众: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者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47、服从:在他人和群体的直接命令下产生某种行为的倾向。

48、流言:

49、舆论: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是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性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从中反映了公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取向、需要和期望。

50、旁观者效应:个人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与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51、Sternberg的爱情三元论:爱情由亲密(促进亲近、连署、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激情(爱情中的驱力)和承诺(维持爱情关系的决定)。它们置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三种成分并非平均存在,有多寡之分。

52、攻击-挫折理论:攻击时挫折的结果。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它们之间有普遍的因果关系。

53、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主流(美),传统领域。强调严格的心理学方法和实验,探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变化特点与过程,分析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揭示影响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

代表人物:麦独孤、奥尔波特、勒温、弗洛伊德、马斯洛、班杜拉、海德

研究重点:社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

主要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社会认知论、场论、归因理论

基本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量、观察

标签:量化分析、微观

54、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个体行为,以社会互动或群体变量为分析重点,阐释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揭示其关系。

代表人物:罗斯、米德、库兹明、萨宾、海曼、戈夫曼等

研究重点:群体心理

基本研究方法:调查、访谈、文献、问卷

主要理论:符号交互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角色理论

标签:研究层面广、应用性强;非主流、缺乏精确性,有些仅限于理论。

55、社会心理学危机:信仰危机:二战后一大堆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60年代末)第一:社会心理学实验只是在实验室中的游戏,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第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缺乏普遍性意义和外部效度——解决:折中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

身份危机:想从心理学中独立,被看不起,也被人类学和社会学看不起。

56、自我概念的社会性: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观念,个体对自己所持的看法,个体对作为

一个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没找到它的社会性)

57、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58、符号交互作用论:也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1.

2. 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客观性原则

?分析与综合原则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

?伦理性原则

3. 性别角色的发展的三个领域的发展。

一性别概念,主要指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的发展;二性别角色观,即怎样理解才算得上一名男性或女性,认识到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三性别化行为模式,即儿童采取与性别角色相符的活动倾向和行为表现。

4. 社会化内涵包括哪三个方面?

(1)社会化是一个过程,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2)社会化是经由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

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教化可分为两类: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非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

(3)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

5.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社会化:自理技能的社会化、谋生技能的社会化

(2)生活目标社会化

(3)行为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道德。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4)政治社会化: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5)民族社会化: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6)社会角色社会化的主要任务(简答):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化解角色冲突、适应角色变化的能力

6. 社会角色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上面)

7. 社会认知的特征。

一选择性。人们对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选择的认知对象也有所不同,这显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二协调性。社会认知不局限于或等同于某一单一过程,而是将这些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构成完整的社会认知活动。三投射性。对于一定社会刺激的认知,往往投射着个体的动机、态度、情感和人格等因素。

8. 图式的种类。

(1)自我图式——对自我概念的解释

是影响个体对自己信息编码存储提取的认知结构。自我图式来自过去的经验,组织并指导对

于个体社会经验中与自我有关的信息进行加工。自我图式组织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质和特征的概念。人们运用自我图式的维度来衡量自己。帮助人形成一个处理自我信念的心理框架。(2)人的图式———对人格的解释

人的图式是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构,一般应用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典型的一类人。用以组织某个特定个体的信息和对此个体的感受。内隐人格理论

(3)角色图式-对角色的预期。对社会角色的心理分类,包括归属的角色图式(如父母)和成就的角色图式(如医生)

(4)事件图式:人对社会情境中会出现何种情况的一般预期的表征,对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如去看电影的图式

(5)群体图式-就是刻板印象

9. 图式的功能。

(1)注意、编码、整合和检索功能:试图回忆的时候,人们比较容易快速的回忆起那些和既有图式相符的事实。与期望一致或相反的材料比与图式毫无联系的材料更容易被回忆起来)例如看到一个邋遢的语无伦次的人——“是酒鬼还是精神病患者呢?”和已有图式对比

(2)整合功能:通过认知图式将外部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3)理解功能:当知识出现欠缺的时候,图式可以补充缺失的信息。一个完整的、正确的图式,还可以帮助推测新的事实。例如,A认为他的朋友B是一个非常容易患胃肠炎的人。如果一次聚餐之后的第二天B因病没有上班,那么A就很可能推测B得了胃肠炎。

(4)计划功能

10. 不同理论所认为的引起偏见的原因。

一利害冲突论。这一观点假定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或者说是稀缺的,某一个体或群体利益及资源的获得,往往导致牺牲另一个个体或群体的利益或资源,这就是造成冲突与偏见的基础。也就是说来自于许多群体对稀少而宝贵资源的直接竞争。

二社会学习论。偏见是习得的。除直接学习还有模仿学习。

11. 态度的功能。

一顺应。保持与环境的平衡关系。

二认知。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以利于意识清醒、行为正确定向。三防御。它决定行为潜在动机,能踧踖个体解决心理冲突,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以实现预期目标

四调节。帮个体摆脱内部紧张状态,调节行为以及人际关系。

12. 态度形成的心理过程。

凯尔曼提出三阶段论即服从、同化、内化。

1.模仿服从阶段: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而按照别人的意志所采取的观点、行为。

2.同化认同阶段:个人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念,并使自己态度与他人要求相近或一致的过程。

3.内化阶段: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内化以同化为基础。内化阶段是人的态度真正形成和彻底转变的阶段,也是态度和行为最稳定和较为一致的阶段。

13. 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影响态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发信者提供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内容结构、收信者的特点、收信者参与传递活动等。信度高比信度低更能引起态度的变化;被试的立场与信息传递的内容一致时,更多的是接受单一传递; 在文化教育低的被试中,单一传递更有效。1959 年,Hovland 在其信息传递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

Hovland 的信息传递理论把复杂的态度变化放到程序化的信息模式中去考察、去理解,从而使复杂的态度改变问题简单化、明了化,打开了态度改变研究的新思路,而他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更是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情绪、情境、人格特点等因素对态度改变的影响。因此,该模型的有效性得到了社会心理学界的公认

14. 海德关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

【P认知主体,O态度的另一个人,X态度的某个对象。他们之间存在三角关系,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是相乘为负。】

在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感情或评价之间趋向一致的压力。

我们的认知对象组合成一个整体被我们所认知。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人们与认知对象发生心理联系时,都会产生喜欢或厌恶,赞成或反对的评价或感情即感情关系。单元关系和感情关系相联系,就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和结构。

P(主体的人)、O(客体的人)、X(客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状态,另一种是不平衡状态。如果个人对单元中两个对象:即另一个人和客体的态度是属于同一方向的,则关系是协调的,态度体系便呈现出平衡状态。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矛盾时,其态度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态。根据P—O—X模型推出了八种模式状态,其中四种平衡,四种不平衡。平衡结构必须符合三条边的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结构必然是三条边符号相乘为负。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

设法解除不平衡状态,P可以:

①将O—X之间的关系变负为正

②将P—X之间的关系由正变负

③学生(P)改变对老师(O)的评估。即P—O之间的关系由正变负。

15. 梅奥对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内容。

1、认识社会人。影响人际活动的积极性因素,除客观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

2、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工人生产量的多少事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企业中出了正式组织外,还有非正式群体,它与正式群体是相互依存的,对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16. 符号交互作用论依据的3个基本假设。

(1)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也就是,以交往者在人际关系中所担当的角色来估计他人的反应

(2)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所谓符号就是一种刺激物,有两类,一类是具体的自然符号,另一类是人为的抽象符号。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人们用它只带交往中信息的含义,以及语言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背景,作为交往中的外在载体。

(3)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相当于新行为主义的S—O—R。他强调主观我与客观我

的相互作用,语言与对象的相互作用,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以对符号的统一理解为基础的。

17. 社会测量法的内涵及作用。

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等情感关系。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选择,实际上反应了他们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人际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人际关系意味着排斥。人际选择状况的不同,不仅是人们在心理学意义上对对方的一种评价,也体现了心理距离或心理上的联系,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状况。

运用时首先要确定选择内容的标准,接着规定选择数量,再向群体成员提问。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表示法。

作用:可以较快地揭示群体人际关系的状况,并能进行量化的描述,尤其在测量松散的非正式群体人际关系时颇有使用价值。

18. 群体规范的作用。

一保持群体一致性。情感与认知上的一致性,一方面制约思想、行为等,另一方面提供彼此认同的依据。

二为成员提供认知、行为准则与判断、评价标准。

三有惰性作用。有时会制约他们的努力水平,它要求成员不能表现得太坏或太差,而是保持在适中的位置上。

19. 为什么他人在场会引起社会助长?不同理论的解释

(1)驱动理论/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他人在场唤醒并增强了优势反应的倾向。

他人在场→提高动机水平→增强优势反应→促进熟练工作成绩,干扰非熟练工作成绩(2)评价顾虑说。认为他人在场时决定社会助长的最关键的因素,正式由于他人在场,使得唤起水平高,进而影响任务的完成。但是还有许多研究发现,对他人在场而体验到的评价顾虑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比如,如果观众被蒙住眼睛,社会助长效应就不会产生。

(3)分心—冲突理论。他人在场,个体需要同时努力去注意他人和自己的工作,由此产生的冲突会引起社会助长现象。当必须同时注意观众和任务时,既会使唤起水平提高又有认知超载的可能性,认知超载反过来会限制个体的注意广度,使注意力只可能放在关键线索或突然出现的无关刺激上。但按照分心—冲突理论,他人在场会使人更容易去关注重要线索,而这些线索对完成任务又很重要,所以成绩将会提高。

20.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个性理论

经常从众的人一般来说具有较少的自我力量,较少忍耐自己冲动的能力以及忍耐模糊性的能力,不愿接受责任和委托,较少自省,较少创造性,而具有较多偏见。

该理论虽然能够有助于人们弄清楚有可能从众的个体,但不能完全解释人们为什么会从众,以及人们最可能从众的特殊情境。

(2)群体压力理论

群体压力指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信息性压力提供有关个体应该如何行动,把事情办好的信息。规范性压力就是如果个体不从众的话,群体拥有拒绝该个体的可能性。

21. 亲社会行为及影响因素、分类

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行为者本身无明显好处,而行为者却自觉自愿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

影响因素:外部:1、旁观者效应。指个体在面对紧急事件时,单个人同他人在一起时的反应不一样,他人在场会抑制亲社会行为的发生。2、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行为会引发他人

亲社会行为。3、情景的模糊性。个体在不能确定发生了什么事,是否需要自己提供帮助时,往往会退缩。任何增加情景模糊性的因素,都会抑制旁观者采取有效的利他行为。

内部:1、认知因素。2、个体的情绪状态。3、个体的人格特征。

22. 攻击行为及影响因素、分类

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影响因素:外部:1、挫折。“挫折—攻击假说”,剧烈的挫折会激发直接的、指向挫折来源的攻击;较弱的、来源不明的挫折只引起间接性、替代性的攻击行为。修正后的假说认为,挫折主要引发一众准备攻击的状态,行为要受到情绪唤醒等中介变量的制约。2、挑衅。岁挑衅的认知过程影响攻击行为。3、诱因。包括厌恶性刺激诱因、奖励性诱因、示范性诱因、训导性诱因和幻觉性诱因。

背景因素:1、温度。潜在温度,当时周围环境的温度;有效温度,个体对潜在温度的知觉,它会受到湿度的影响。2、家庭冲突和暴力。过分溺爱也会导致较高频率的的攻击行为。3、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

个体因素:1、控制性。“控制不足攻击型”和“长期过分控制攻击型”。2、归因方式。外控型大于内控型。3、性格类型。A型大于B型。4、敌意性偏向。

23. 利用凯利的归因理论解释偏见现象。

他认为,归因理论应该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是什么引起的,行为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归因于什么”。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方面:行动者、刺激对象和环境背景。在归因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关注: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1、区别性信息:区别有关行为仅仅是对特定客观刺激的反应,还是多种客观刺激的反应,即与众不同。

2、一致性信息:在特定场合下,某个个体周围人表现出的行为与该个体行为的类似或相同情况,即众人皆然。

3、一贯性信息:行为者对刺激反应的频率和稳定程度,即始终如一。

24.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1、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传达者威信、传达者立场、传达者的目的指向、传达者的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信息的差异、信息对情绪的唤起、信息的倾向性、信息提供的方式

3、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既有态度系统的自我防卫倾向、既有态度系统本身的特点、个人的个性因素、个人同群体的关系

25 分析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体特点:1、个体的处境。当个体期望将来还需要与该群体交往时,群体对他都较大吸引力时,地位较低时,或群体对他没有全然接受时。2、个体能力。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时,他就不太可能从众。3、性别差异。女大于男。4、文化差异。

群体特点:1、群体的规模。规模越大,从众程度越大。2、群体的一致性。一致性水平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压力越大,从众行为越有可能发生。

任务特点:任务越难或越模糊时。

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社会心理学实验案例 道德的起源: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後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後,发现莫不如此,於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後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想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 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後来实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猴子打的特别用力(这叫老兵欺负新兵,或是媳妇熬成婆),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作罢。後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麽,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阶级的起源:实验人员继续他们的实验,不过这个次他们改变了喷水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拿香蕉的猴子,而不是全体。然后实验人员又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C,不同以往的是猴子C特别的孔武有力,当然猴子C看到香蕉,也马上想要去拿,一如以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也想海K猴子C一顿,不过他们错误估计了C的实力,所以结果是反被C海K了一顿。于是猴子C拿到了香蕉,当然也被淋了个透湿。C一边打着喷嚏一边吃着香蕉,美味但是也美中不足。A、B、D、E没有香蕉吃却也比较快乐,毕竟没有被淋到嘛。后来C发现只有拿香蕉的那个才会被淋到,他就要最弱小的A替他去拿。A 不想被K,只好每天拿香蕉然后被水淋,B、D、E越发的快乐了起来,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嘛,于是五只猴子有了三个阶级。这下子阶级也随着道德的起源了。 道德的沦丧:天变热了,笼子里的猴子们想冲凉却找不到地方。终于出现了一位反潮流英雄,猴子 HERO。HERO在无意中碰到了香蕉,理所当然的引来了一顿饱打。但在挨打的过程中,猴子们享受到了冲凉的乐趣。等身上的水干了之后,猴子A在无意中碰撞了HERO,使HERO又一次接触到了香蕉,于是,猴子们享受了第二次冲凉,HERO遭到了第二次痛殴。在此之后,只要大家有冲凉的需要,就会有一只猴子X挺身而出,对HERO实行合理冲撞。大家对HERO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平时大家会对HERO异常温和,以补充在冲凉时,为维护规则而不得不对它实行的暴力举动。一天,在大家冲凉时,饱受折磨的HERO闻到了香蕉的清香,生物本能使它在别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社会心理学学习心得 这学期学习了社会心理学,有一点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结构。本书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历史、理论、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社会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加以分析这些领域包括: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社会态度,人际关系,社会交换与影响,团体与组织心理,以及最新受到重视的文化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在对这些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力图使其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联系在一起,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可能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远远少于他人或者事件的认识。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一个好处是认识自己。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我也学会了认识他人。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尽管不同的人的行为差异很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渐渐了解自己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件小事考虑的很复杂。但是现在我发现所学习的心理学的知识在我脑中结成了一张大网,活生生的经历时时接受着理论的检验。我了解了,我不怨了。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有人说:“主动与被动紧一线之隔,而生命情

调却神情悬隔。”还有人说:“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改变自己。”也有人说:“当你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请马上改变。”于是,我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所谓的“改变”,虽然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并且希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第三个好处是认识社会。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能够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的特性,了解了在这样的社会中应该如何生存下去,这对即将毕业的我有很大帮助。 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最大好处是认识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有钱或者名声响亮,而是在于: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够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我的性格,为人处事的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了些。逐渐开始观察、理解朋友的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的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微乎其微的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课对我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使我无论从文化知识上,

社会心理学(案例)培训课件

狼孩的故事社会化的角度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具备很的特点:吞食生肉;四肢爬行;目光锐利;不会说人话,夜阑人静发出阵阵长嗥。辛格牧师夫妇俩为使两个狼孩能转变为人,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 其中的一个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遗憾的是,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另一个卡玛拉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将近5年的时间学会了两脚步行,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经过5年,她能照料孤儿院幼小儿童了。她为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解纽扣儿)做不好而哭泣。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顺水推舟情绪与认知角度 有一位英语老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的不满。有一次。这位老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机会,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气地指正。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位英语老师以非常温和的神

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才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发觉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 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位同学的对立情绪消失了。这时,这位英语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说:“像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接着,老师便继续讲解其他内容。 想象权贵刻板印象 从前有对乡下夫妻在门口纳凉,老婆问:“当家的,皇上天天上山打柴用的一定是把金斧子吧?”老公冷笑道;“蠢婆娘!当了皇上还用打柴吗,他老人家一准儿天天在院子里摇着扇子乘凉的,喝小米粥还有人伺候着呢!”估计,摇着扇子喝小米粥,就是这位农夫最大的理想。 美国前总统里根夫人南希入住白宫一个月后,收到膳食开支帐单时,大吃一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总统每吃一顿饭都要付钱的,而且干洗和使用牙膏等卫生用品也都要收费。”白宫就像一座豪华酒店,所有住在里面的人都要交纳餐费和杂费。连南希那样的美国人,在成为权贵前,都以为白宫的午餐是免费的。可见权贵的神秘,非常人所能想象。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总结

“第1章绪论 第1节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研究核心是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学科; 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特点:哲学性强 (2)产生阶段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标志:奥尔波特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3)迅速发展阶段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结合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一)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1.联结 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也能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例如,谈虎色变”。 2.强化:最核心的概念 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模仿 模仿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组织反应(动作复现)——反馈 (2)发展: 首先,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分开。获得以后未必立即执行有可能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执行;其次,发展了强化的概念:提出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的概念 (3)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的观点: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所获得的结果。 认知会影响行为,而且行为也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调节作用;行为改变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 (四)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 主要观点: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个体得到奖赏越多,就越愉快,并倾向于增加有关行为或活动;当前活动与过去得到奖赏的活动越相似,人就越易于由于收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讲体验社会心理学 1、无名效应 2、皮革马里翁效应 3、如何识别部属的谎话(言语表情动作)(眼睛)(细节与情节梗概) 4、如何识别部属的性格(坐车奇遇) 5、如何识别部属的气质(看电影受挫后的不同反应) 第二讲导论心理学面面观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学( psychology )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 心理的实质——社会生活条件下的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心理的结构 1、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 过程。 (1)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 (2)情绪过程(emotional process)是个体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A、愤怒:包含生气、微愠、愤恨、暴怒、敌意..等。 B、悲伤:包含忧伤、抑郁、寂寞、沮丧、绝望..等。 C、恐惧:包含焦虑、惊恐、恐慌、紧X、忧心…等。 D、快乐:包含高兴、喜悦、满足、幸福、兴奋、狂喜…等。 E、厌恶:包含轻视、轻蔑、讥讽、不屑、排拒…等。 F、惊讶:包含震惊、讶异惊喜、叹为观止…等。 G、羞愧:包含愧疚、尴尬、懊悔、耻辱…等。 (3)意志过程(will process)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指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倾向性——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价值观则处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制约和调节着人的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成分。 (3)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和。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征。 A、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B、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灵 活性、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C、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mental state)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如思维活动的灵感状态或刻板状态;情绪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心境或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社会心思学是古代心思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思学、实验心思学和认知心思学一同造成了古代心思学的基本结构。下面我们来看看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1 心思学是一门并不陈旧但却十分奥秘的学科,许多人都对它充满了幻想。认为它可以使人了解他人的心坎世界,控制他人的思维。我也是怀着异样的想法才选了社会心思学这门公共选修课。 在接触社会心思学课程以前,我总以为社会心思学很虚幻,但是经过这几次课程的学习,我懂得社会心思学的根本成绩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成绩,人的本质成绩是人存在的根据成绩,人的发展成绩是人存在的价值成绩。因此,认真学习社会心思学,深刻把握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成绩, 如今的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普通都是这样,不会去顾及旁边人的感受,以及一切人的感受,不管是在家里,还是任何一个中央,他们都是这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总要找中央去发泄,这是一种极其不好的行为。他们只会在他人的身下来找缘由甚至动手,所以往往这种人不会有任何人和他去接触。

咱们大先生都觉得本人最了解本人,但是随着对社会心思学课程的学习,我发现结果并非如此。咱们思考过本人的心思瘦弱吗?咱们思考过本人的追求和动机与心思学的关系吗?咱们认真地总结过本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吗?咱们关注过本人的逆商吗?没有,素来都没有过,咱们只关怀高数考了多少分?谁得了一等奖学金····· 通过对社会心思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其实社会心思学,也包括其他一些心思学课程与咱们是严密相干的,对咱们的个人发展很有协助。此外想要了解本人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事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本人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本人,自我认同才可能失去别人的认同;其主要学会善待本人,在气愤时心疼一下本人,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本人,找一些本人可以信任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操劳时,要心疼一下本人,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本人,打败疾病的力量还是在本人坚强的意志。 咱们以前总是在怨天尤人,不只如此,还喜爱把一件大事思考的很复杂。把一些小成绩看得太重,但是如今社会心思学的知识使我我学会了忍受,学会了宽容要学会退一步海

社会心理学案例

1、案例:某超市原定感恩节清晨5时开门,但约2,000名经已等得不耐 烦的顾客,在4时55分强行一涌而进,混乱中一名职员被推倒在 地,从后涌上的人潮更将他踩至重伤。该名34岁的职员送院后,在早上6时证实不治。据报其他职员曾试图营救达穆尔,但顾客却无视职员劝阻。甚至当职员表示有人死亡而要暂停营业时,更有顾客怒哮:“我由昨天早上已开始排队了!”并继续“扫货”。超市保安及警方到场后,始能驱散人潮。惨剧中还有4人受伤送院,包括一名怀孕8个月的妇人,据报已经流产。 1)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2)攻击行为:企图伤害那些不愿被伤害的个体。 文中提到的应该是“工具性攻击”:不以伤害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商品)。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3、美国一家公司曾研制成一种猪皮便鞋,该鞋特点是轻便、舒适、走路无声,故起名为“安静的小狗”。为了解市场反映,公司采用了免费试穿的方式,规定试穿8周后将鞋收回,也可在8周后付5美元将鞋留下。结果大多数试穿者都选择了将鞋留下。此后,公司将这种鞋全面投放市场并大获成功。几年后,美国成年消费者中90%的人都熟知该品牌产品。 这公司推出这种方法的人太有才了,首先将鞋以免费试穿的方式放出去,这样会有一定的人回去试穿的,这样就有了群众基础,这是利用人爱占小便宜的心里。即使不满意也没什么损失最多就是在8周后在送回去。而在穿了8周,在加上鞋本身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的热评也不是难事。有人群众基础后,在将这种鞋全面投放市场,取得成功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东西要卖出去,得让人们熟知才行,与其花大代价去做广告,在广告中说这鞋有多好还不如让人们自己去发现鞋的好。这其实比做广告的效果好多了。人们总是不会轻易相信广告中所说的。而是有从众心里,用葛优的话来说就是,哪人多我去哪,我相信群众。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 社会思维 1. 自我 (1) 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 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 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4) 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 、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 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 自我关联效应; 巴纳姆效应; 自我增强( 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 归因 (1) 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 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 归因的理论: 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 进行对应推断。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 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 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 自我贬损;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 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 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 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 --- 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 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 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

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 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 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 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 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 体。 简答论述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 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 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 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 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 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 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 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 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 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 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 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 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 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 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 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 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 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 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 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 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1、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诞生至今才有百年的历史。 2、J.H.戈尔茨坦认为:对于社会心理学,“我们的暂时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 样影响其他人行为的研究”。J.L.弗里德曼等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A.J洛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D.O德尔斯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 3、安德烈耶娃在她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方法论不等同于具体研究方法。她 认为方法论这个术语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 <1>第一级水平是一般哲学观点,成为一般方法论。 <2>第二级水平是专门学科的一般理论观点。 <3>第三级水平是适合于一般哲学观点和专门学科一般理论观点的具体研究 方法。 4、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介于观察法和实验法之间的一种方法,所以人们 把它列入观察法。既有良好的内在效度,又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5、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 同的科学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从促使其诞生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诞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6、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恋父情结:厄勒克特拉情节。 7、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心理学理论中的格式塔学派和温勒的场论。 8、心理学家赫斯与托尼:儿童的国家意识以三个连续阶段逐渐发展。 <1>国家象征期。<2>抽象国家观念期<3>国家组织系统期。 9、环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0、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人类学家林顿较早的把“角色”这个概念引入了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角色理论也就成了社会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1、男女两性的智商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的差别。 12、詹姆斯将自我意识分为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3、态度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中成分。 14、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 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15、凯利的理论通常被称作是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 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做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景或关系。 16、加量总表:利克特在1932年创制。 17、寂寞;指当人们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关 系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 18、得失原则:阿伦森发现人际吸引的增减规律。人们对于一直否定自己最终肯 定自己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交往对象。反之亦然。 19 熟悉性: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20六度间隔理论: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间隔理论又称为小世界现象,即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最多需要通过六个人。 21、文化障碍:美国老师——中国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