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家角古镇开发影响下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朱家角古镇开发影响下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

朱家角古镇开发影响下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研究摘要:本文以朱家角古镇为观察点,在对几位古镇居民的访谈资料分析的

基础上,讨论了古镇旅游开发给居民生活方式变迁造成的影响以及居民对这一影响的看法。认为朱家角古镇开发并未给本地居民带来收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生活方式变迁的过程,造成了居民的迷茫与痛苦。

关键词:朱家角;古镇开发;生活方式

古镇开发是旅游业发展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伴随着一个个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古镇走上了旅游开发的道路。做为古镇中的一员,古镇居民在古镇开发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开发的参与者和既得利益者,更是开发的重要对象。因此,古镇居民对开发的认同与否,将直接影响古镇旅游开发的质量与效果,只有古镇居民认可开发,并积极参与其中,古镇开发才能做到真正的名利双收。生活方式做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居民的评价体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古镇开发的影响下,许多古镇居民从农业劳动者直接转向城镇居民,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古镇居民对这种生活方式转变的看法,将会在根本上决定旅游开发的效果。

学界对生活方式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活方式是个回答人们“怎样生活”的概念,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文化模式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运用社会环境提供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活动方式、“配置方式”。(王雅林,1995)《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生活方式作了如下定义性表述:“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是比较严整的科学表述。但是,由于人们对“生活”的含义理解不一致,因而生活方式概念可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一种意思认为,人们的生活领域应当涵盖劳动生活、政治生活、物质消费生活、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交往生活、宗教生活等广阔领域,因而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活动应当包括上面所指这些“一切”方面。按照对生活含义的这种理解,形成了生活方式的广义概念。第二种意见是主要把“生活”限定在日常生活领域,如物质消费、闲暇和精神文化生活、家庭里的生活活动等,

或简单地说限指“衣、食、住、行、乐”领域。按照这种理解,则形成了生活方式的狭义概念。笔者认为,生活方式应当从一个广义的概念上进行界定。一方面,由于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人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一个范围宽广的领域,而且由于阶层属性的存在,不同阶层的人们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维度的侧重点会有差异,所以不能将生活方式局限于某些维度,而将其他或许更重要的方面排除在外。另一方面,随着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公共事务,并且积极参与其中。因此,做为政治生活等维度应该进入生活方式研究中。

就本研究而言,由于访谈时间的仓促跟笔者研究能力的有限,因此,在生活方式的维度中,主要选择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访谈和分析:第一,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领域,大体分为:房价物价、工作机会、环境污染、娱乐活动(夜生活)。第二,宗教生活以及人们的情感关系。这里需要指出,之所以把宗教放进去,是因为朱家角有一个天主教堂,信教的人较多,宗教生活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还有一点,那就是此研究没有包含政治生活这一方面。虽然政治诉求或许会是朱家角居民的一项重要生活方式,但是由于政治的敏感性,研究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笔者只能将之排除在外,这也是本研究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朱家角古镇

朱家角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侧,濒临淀山湖畔,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宋元时形成集市,商业日盛,明万历年间成为大镇。民初商业鼎盛,“长街三里,店铺千家”,是个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136座石桥古风犹存,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市区级保护的文化古迹就有十多处。1991年朱家角镇被上海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四大历史文化名镇,1993年编制了上海市第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朱家角镇保护规划》,1998年开始旅游开发。(王维工、仓平,2001)

本研究选择朱家角做为观察点,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朱家角临近上海,旅游资源丰富,所以每年游客较多,在2008年旅游人数就达到了400万。因此,朱家角旅游经济就发展得较好,由此带来整个城镇的基础设施建

设也大为改观,使整个城镇更宜居,朱家角本地人也更愿意留下来。现如今,你可以发现大部分古镇居民都是本地人,他们或者把朱家角当做养老的地方,或者在附近工业区上班,或者在古镇上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所以,在小镇上你随时可以发现经历过古镇开发的居民,他们的生活经历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相对比其他江南古镇而言,朱家角旅游开发起步较晚,但是依托政府支持和上海的辐射,发展速度非常快。古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伴随着旅游开发的“大跃进”也发生着快速的转变。这一快速变化的过程给居民带来了深刻的体会,使朱家角居民对古镇开发导致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的看法更真实、深刻!

二、对房价物价的看法

房价物价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方面,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访谈中,我们不难发现朱家角居民对古镇物价房价的快速增长带有很大的不满,特别是一些没有收入的老人。

一位庙门口遇到的老人回忆说:十几年前青菜都是几毛钱一斤,现在倒好,好几块了。他说他现年65岁,居住在周边小区,平时没什么收入,就是靠退休金过维持生活。他原先是在一个食品厂上班(国企),因此退休金相对来说还算多,但是也仅仅够维持生活,如果万一生个什么病或者要买房等需要大量支出的时候,就会显得十分的困难。因此,他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物价和房价的快速提高比较反感,他说他现在买东西都是去边上的超市买,从不在旅游区里面买。他强调旅游区的东西又贵质量又差,全都是赚你们这些外地人的钱。因此,他每天都只是来景区逛逛,休闲休闲,但是从来不花钱,因为他老婆和女儿都住市区,老婆在那边帮女儿带孩子。

但是,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外地来打工的小伙子。他们对这些的想法就和本地居民有一些差别。虽然他们也认为房价和物价长得过快,但是他们对本地人的想法表示不认可。因为他们认为本地人其实是最大的受惠者。一位80后小伙子和我们说,他来这边打工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了,他说房价、物价确实涨得非常快。但是,他认为本地人其实很合算,他给我们举了个例子:“就拿江边那房子说吧,那房子10年之前2、3万一套都没什么人要,现在都涨到200多万都不舍得卖了,而这里所有的房子几乎都是本地人的”。他还指出,其实很多本地人都不住镇上,

他们都住上海去了,而把这里的房子租给别人做生意,一年租金20几万,比自己住合算多了。所以,他认为本地人完全没必要担心房价高,因为房价越高,越合算的反而是他们自己。

总的来说,朱家角的居民对房价、物价的快速增长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意见,特别是景区的物价,但是,他们都觉得情有可原。而且他们都有自己的渠道去更便宜的地方采购生活用品,只不过麻烦一点罢了。

三、娱乐与夜生活

在访谈过程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朱家角居民的夜生活。因为朱家角的特殊地理位置跟旅游项目的数量较少,导致几乎所有的游客都是只进行一天的游玩,都不在朱家角过夜。于是,这便导致了朱家角白天人满为患,晚上却冷冷清清的极大反差。这对居民的娱乐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以下便是几位朱家角居民的相关叙述。

一位倒垃圾的阿姨向我们吐槽,说在以前左邻右坊都认识,彼此之间关系都很好。他们都是白天去农田里或是周边工厂上班,晚上回来就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娱乐活动十分丰富。她还说,她们以前吃饭都是端着碗去路边、桥上吃的,说那时人多,大家都边吃边聊。但是现在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周边的人这位阿姨都不太熟。白天路上碰到的都是来游玩的生面孔;就连晚上也很难碰到熟悉的人。他说现在大家都是白天忙着做生意,晚上都很累,都不去串门了,而且很多都是外地来做生意的,也就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

一位路边卖小吃的老板也说,白天的朱家角确实很热闹,但是晚上的朱家角就像一个鬼城,路上都没什么行人,很多店面也都关了。他说,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去青浦打工了,这边留下的几乎都是些老人和小孩,仅有的一些年轻人都是外面来朱家角开店的,和他们都不是非常熟。所以,他现在晚上想找个人打麻将都找不到,休闲娱乐都只局限于在家里上上网,看看电视等较私人的方式。

由此可见,在古镇开发之后,居民的娱乐方式由“集体娱乐”转向了“私人娱乐”,古镇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遭到了一定的破坏,进而生成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在引入投资之后,外来商家的进入进一步导致了这种新关系网的形成,原有的熟人社会的结构逐渐变为现代社会结构。

当然,这一过程肯定伴随着人们的不解、迷茫甚至是不认同,这是任何转变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的阶段。然而,问题在于朱家角是一个特殊的城镇,他是被定位为“江南古镇”的旅游景区。我们是否应该把他原有的社会结构也当成一种旅游资源而进行开发,而不仅仅是打造虚有其表却没有其实的“景区”?我们可以明显得看到居民对古镇开发所带来的娱乐方式转变的迷茫与不适应,特别是夜生活的缺失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他们白天积累的压力无法在夜晚娱乐中得到释放。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像以前那样通过夜间娱乐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感情,幸福感普遍下降。

四、工作机会

一般认为,景区的开发会带来工作机会的增多跟就业类型的转变。但是,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其实城镇居民对工作机会的增多以及就业类型的转变的感触却大为不同。他们认为,景区开发给他们带来的其实是就业机会的减少。

以下是卖小吃的老板的一段话:哪有什么工作机会的增多?你们把这东西都看得太好了,其实这里的生活和以前都差不多。以前这地方也是开店的,人也很多。没听过“三泾不如一角”么?以前这里可是一个大集市啊,做生意的都往这里走。现在一开发啊,特别是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搬离,镇上的人很多都去青浦了,在那边买房的人可多了呢。毕竟那边工作好找,工资也高。他强盗镇上开店的90%都是外地人,对本地人的影响只有不好,年轻人都往外地跑,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生活不像以前那么好了。

那位80后的打工小伙对工作机会反而呈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旅游开发带来了工作机会和类型的增多。他说他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是在酒吧上班的,没有旅游哪里来的酒吧啊?而且不止酒吧,服务业的从事人员也是旅游开发带来的。他还举了几个例子:1,茶馆、饭店里的服务员。2,街上的小摊贩(包括放生桥边上卖放生鱼,路边卖绿色小甘蔗的)。3,旅游管理处的。

五、宗教生活与情感关系

由于笔者去的那天不是礼拜天,所以教堂的门关着,周围也见不到什么信教

人士,但是,在访谈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几个天主教徒。以下是他们关于宗教生活和情感关系的看法。

在敬老院工作的阿姨说,宗教?你指的是天主教吧。我们这里有个教堂的,我每周都要去做礼拜的,现在不是星期天,教堂是关着的,你们进不去,其实我们这边很多人都会去的。大家以前去是感觉人多、热闹,别人都去你总要跟着去吧?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发现其实去教堂很好。因为现在很多你周边的人都是外地的,大家都不怎么熟,去教堂主要都是本地人,外地人都做生意呢,哪有那么空,所以你去那边大家说着家乡话,聊聊天啊,感觉又回到旅游开发前得生活一样,非常好。

一位敬老院的老奶奶也表示她自己也会去教堂。她说她以前都在田里工作,15年前开发,田被收上去了,房子也被拆,补贴的钱不够在浦东买房。儿子和媳妇都在上海买房(收入一人一万多,孙女25岁,大专毕业)。现在自己在敬老院,吃饭什么的都自己解决,补贴的钱够自己花销(每个月1000,敬老院扣了房租还有800左右)。她说儿子儿媳一个月来看自己一次,平时的话电话打到社区里让她接。她说这几年下来都没什么生活乐趣,不像以前家人在身边。所以她周日都去教堂,那边人多,很多人都是原先认识的,都是本地人。

由此可见,伴随着旅游开发,外地人的涌入跟本地人的外出,给古镇居民带来了一定的情感上的伤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寂寞与孤独。天主教的进入为居民搭建了一个新的情感链接纽带,以做礼拜的方式将原有分散在古镇各角落的居民重新集中在一起,给他们带来了一个情感归宿。

六、讨论

古镇开发这一过程以强力的手段打破了朱家角原有的社会结构,加快了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造成了居民的迷茫与痛苦。朱家角也远没有实现“宜居”的目标,伴随古镇开发而来的反而是物价的飞涨,居民娱乐生活的缺失跟情感的淡化,虽说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的寂寞与孤独感,但也远远弥补不了亲情缺失所造成的巨大伤害。更为重要的是,“环境污染”这一字眼也伴随着古镇开发而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眼。许多古镇居民最为深刻的感受是,以前夏天很多人都在家门口的小河里洗澡、游泳,甚至是直接打水来喝,但是现在拿来洗衣服都嫌脏。

由此可见,朱家角古镇开发正处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巩固阶段。在朱家角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主体之后,镇上的本地居民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不但未能从旅游中受益,反而连社区的娱乐和社区文化也被剥夺,造成了人与地的不协调发展。

要打造真正“宜居”的品牌,就必须先解决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问题,改造与转变居民不认可的生活方式维度。首先最应着手解决的应该是居民的娱乐与夜生活,特别是其中的夜生活,因为夜生活的缺失会对居民的生活和情感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开发夜间旅游项目,争取使朱家角的夜晚和白天一样热闹。其次,应把重心放在居民精神文化建设上,培养符合古镇“诚信、友好、和谐”的古镇文明,造就古镇居民之间相亲相爱的文明之风。最后,大力改善古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居民才愿意回来居住,而且各种艺术人才也才会进入朱家角。而环境则是古镇旅游的生命保障,良好的环境条件会给旅游加分,而不良的环境条件则会直接导致景区的没落。

七、参考文献

[1]王雅林. 生活方式研究评述[J].社会学研究,1995(04).

[2]王维工,仓平. 朱家角古镇旅游功憾定位与开发问题探衬[J]. 旅游科学,2001(04).

[3] 林炜铃. 旅游影响下的鼓浪屿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硕士生学位论文,2012.

[4] 卞显红. 江浙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比较[J]. 城市问题,2010(12).

[5]黄瑞华. 朱家角古镇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7.

[6] 熊侠仙,张松,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对周庄、同里、甪直旅游状况的调查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2(0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