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黄河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析黄河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析黄河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析黄河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析黄河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摘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分类及分布作普遍意义上的划分,并分析黄河供水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中黄河供水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生态系统;水量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连续列入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中,同时还是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但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对黄河三角洲州生态系统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篇旨在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规律,简要分析黄河供水对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1.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概况及生态系统分布

1.1黄河三角洲生态概况

黄河三角洲根据其成陆时间可以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本文研究中的黄河三角洲主要是指近代黄河三角洲,即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陆地区域,地处渤海湾,东经118度07分至119度10分,北纬37度20分至38度12分。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区总面积8100平方公里,全年平均气温12.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达41.9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23.3摄氏度,平均无霜期210天,年均降水量542.3842mm,多集中在夏季,占63.9%,年蒸降比3.6:1。区内人少地多,土地广袤,土壤以滨海盐土和滨海潮土为主,土壤盐渍化严重,主要是氯化物盐土和氯化物潮化盐土,土壤组成以泥沙为主,养分含量低。地下水埋深一般2~3米,距海近者仅0.5~1.5m,受海水盐分和挥发浓缩影响,土壤极易反盐退化。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植物种类贫乏,野生植被以盐生植被为主,群落种类组成简单。

1.2黄河三角洲资源和灾害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地下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水沙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还有野生动植物1917余种。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常常对区域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土壤盐渍化、风暴潮、干旱、洪涝以及黄河断流。

1.3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分布情况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每次黄河改道均

黄河断流对河口生态的影响

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生态的影响研究综述 管君阳51082601024 摘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特点和原因,黄河断流的历史和现状,以及黄河断流对黄河河口地区、三角洲地区以及附近海域生态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这些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断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叠加所致,但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而气候变化、源区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导致黄河径流减少的重要因子。黄河断流对河口地区及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影响是严重的而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对三角洲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河口地区附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的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黄河下游的断流;生态;影响 1 黄河断流特点和原因的研究进展[1] 1.1 近十年来黄河断流特点 黄河断流的现象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1972年,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首次出现断流,断流天数19d,断流长度310km,此后,黄河断流频繁发生。1972~1999年的28a中,有22a出现断流,断流年份占79%,特别是1986年以来,黄河流域连续严重干旱,断流天数和断流距离呈逐年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断流现象年年出现,其断流天数及断流距离见表1。黄河断流的另一个特点是断流时间的提前,断流开始时间从1991年的5月份,提前到1998年的1月份。另外, 表1黄河断流情况统计表 1.2 黄河断流成因 1.2.1黄河下游断流的人为因素分析 随着黄河流域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激增,人类活动对黄河水文情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黄河干流上的多座大型水利骨干工程,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使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的难度加大,再加上流域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的大幅增加,在没有统一调配、合理控制各段用水量的情况下,造成了上、中游大引,而下游来水量锐减乃至发生连续断流的局面。 1.2.2黄河下游断流的自然因素分析 干旱少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重要客观原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上游地区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降水量及降水格局等发生变化,也是引起黄河下游来水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环境问题 一、基本概念: 生态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区别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①生态破坏、②环境污染;③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咸潮)、固体垃圾污染(放射性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 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等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一般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水文灾害等 气象灾害:台风、寒潮、低温冻害、冻雨、旱涝、沙尘暴等 地质灾害:火山、地震、滑坡、坍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二、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问题 (1)土地荒漠化: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2、土质疏松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人为原因:1、人口增长快对环境压力大大:2、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3、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例题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30分)。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 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 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 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 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 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主导因素 是。限制性因素 是。(4分) (2)分析图示区域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8分)。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水生态过程驱动机制

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水生态过程驱动机制一、研究内容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索总结出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状态规律 ②通过调查研究,探究在景观格局演变时,该地区水生态要素的状态变化规律 ③找寻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演变与水生态变化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总结出该地区的水生态过程驱动景观格局演变的机制 二、研究方案 2.1研究路线图

2.2具体操作方案 2.2.1黄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2.2.1.1背景资料调查及数据收集 首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这一研究区的概况进行文献和实地的调查了解,主要获取研究区的水文、气象、降水、基本用地类型、主要地面植被物种等情况。 考虑到研究资料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设定研究的时间跨度为近20年,即1997-2017年,收集获取该时间跨度内,每年黄河三角洲的卫星遥感影像一张。考虑到数据的均匀性,并结合之前的研究区资料,尽量获取清晰度较高(如分辨率为30m以上的),无云层遮挡的统一月份(如10月左右,较少有降雨和云层的天气)的遥感影像。 同时,也获取一些之前年份和其他月份的影像,作为背景研究和辅助资料等。 2.2.1.2遥感解译及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使用ArcGIS等软件,对获取的影像进行统一校正,处理,栅格转化等,使研究对象遥感影像格式统一,数据恰和,并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景观格局分析。 将处理好的遥感影像使用FRAGSTA TS、ENVI等软件进行解译与景观格局分析: ?获取到每张遥感影像的景观格局指数,如: ?在斑块水平上的:斑块类型、斑块类型面积、周长、均值标准差等 ?在景观水平上的:分维度指数、多样性指数、聚集度指数、连通性等 ?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等 从而获取到景观格局演变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有一全面的认识,并总结出一些景观格局变化的初步规律及内部的数据间的关联性。

地理简答题关于生态环境问题专题.doc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 ⑴台风 A. 台风多发生夏秋季节,主要发生海域为: 西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孟加拉湾 B. 台风灾害由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C. 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 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D. 如何减小台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⑵寒潮 A. 时空分布: 考虑源地、冬季风强弱、地形地势的阻挡等因素,我国冬半年常发,影响范围 大,除滇南、青藏高原、台湾、海南及四川盆地外。 B. 灾害特点: 降温幅度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冻害等灾害性天气。 C. 寒潮的利:冻杀害虫;大雪缓解春旱。 ⑶厄尔尼诺 A.概念:每年年终圣诞节前后,南美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海温上升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过表 层温度的变化对大气加热场产生变化进而给各地的天气带来变化,使原来干旱 少雨的地方(如秘鲁沿岸)产生洪涝,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亚东 海岸)易出现长时间的干旱少雨。 B.“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 ①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出现洪涝灾害; ②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干旱。 ③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水温高、秘鲁渔场浮游生物减少,鱼得不到食物而大 量死亡,所以以鱼为食的海鸟也将死亡或迁徒。影响生态环境C.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所造成的气候异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台风减少; 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 ③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④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⑷拉尼娜现象影响我国气候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圣女”的意思,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征恰好与赫赫有名的“厄尔尼诺”相反,并与厄尔尼诺同成为当前预报全球气候系统异常的最强信号。 ⑸地震 A.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B. 形成: 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黄河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孙远扩 山东黄河河务局 [摘要]本文在分析黄河河口治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黄河河口物理模型试验基地建设资金尚未到位、管理体制不顺、投资渠道不畅、河道节点工程不完善、防洪形势严峻、海岸线蚀退等问题,提出了保质保量完成河口物理模型建设、理顺河口治理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建设数字河口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口治理现状问题建议 黄河河口是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随着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胜利油田的深入开发,国家高度重视河口治理,相继采取人工改道、加修堤防、整治河道、疏浚河槽等措施,初步建成了河口防洪工程体系。在新的形势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山东黄河哑铃战略的提出,对治理河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沙条件的急剧变化使得黄河河口出现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河口的一些治理措施认识还不一致等,关系河口地区安全、发展的重大问题亦亟待研究解决。 1 黄河清水沟流路治理现状 现行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形成的,原计划行水12~14年。但由于加大了治理力度,先后实施了河口疏浚治理试验、河口治理一期、人工出汊、挖河固堤等工程,加之受黄河流域降雨偏少和引用水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黄河入海水沙量大幅度减少,尾闾河道淤积延伸速率大大减慢。因此,清水沟流路得以行河达30多年。 1.1 疏浚治理试验 为延长清水沟流路行水年限,经黄委同意,1988年4月,东营市、胜利油田和黄河部门联合在河口进行了疏浚治理试验,采取“截支堵汊、强化主干,束

水导流、定向入海,清障拖淤、疏浚河门,巧用潮汐、以潮输沙,护滩保槽,稳定河势,宽河固堤、确保安全”等措施,进行河口疏浚治理,尾闾河道众流归一,河口河段的防洪形势好转。 1.2 入海流路治理一期 随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石油开发,要求黄河入海流路相对稳定,1989年黄委会同胜利油田等单位编制了《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国家计委于1992年批复,山东河务局又依据批复意见,编报了《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 1996年国家计委对此批复,总投资为3.64亿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10亿元,并负责北岸崔家控导工程以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1.04亿元、山东省0.5亿元,负责南岸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到2003年底,除北汊1改道引河开挖和南防洪堤延长等个别工程未实施外,其他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 1.3 清8改汊 为了缓解河口地区防洪压力,延长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结合胜利油田造陆采油的需要,经山东河务局报请黄委会批准,于1996年5月在清8断面附近实施了人工出汊造陆采油工程,1996年7月14日汊河过流,清8改汊工程实施后河口段河道呈溯源冲刷。1997年利津至西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西河口以下河道 仍受溯源冲刷影响,发生冲刷,河床比降为1.030/ 000,比出汊前增大了0.060/ 000 。 1.4 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 为保证河口治理的连续性,2001年水利部批复了《2000年黄河河口治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主要有:堤防道路、放淤固堤、河道整治等工程以及河口观测研究、黄河口专业机动抢险队建设、丁字路口专用水文站建设等项目。大多数项目均已按期完成。 1.5 挖河固堤 1997-1998年、2001-2002年和2004年分三次在河口河段实施了挖河固堤工程。据分析,挖河工程减淤作用明显,挖河工程在挖河段上下游河段引起了溯源和沿程冲刷,同流量级的水位均有大幅度的降低,平滩流量增大明显,断面形态向着有利方向变化,但挖河工程在减少河道淤积作用方面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约2年。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植物名录

耐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中的应 用 黄河三角洲有大面积的滨海盐碱地,仅东营市就有33.3万hm2。其土壤含盐量多在0.4%~3%,甚至更高。绝大多数绿化植物在此栽植会受到严重胁迫,甚至无法存活,进行常规绿化困难极大。过去曾采用工程措施改良土壤和隔离换土等方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地绿化问题。针对滨海盐碱地的自然状况和目前的绿化现状,我们认为,选择、利用耐盐植物作为绿化树种将是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化的主要途径。 1黄河三角洲的自然概况 黄河三角洲是黄河人海口的扇形冲积平原,土地资源极其丰富。但由于成陆时间较短,成陆前受海水长期浸渍,成陆后由于受到海潮的淹没,整个土体上下都含有大量的盐分,属典型的滨海盐渍土,土 壤改良极其困难由于大部分土地由黄河泥沙沉积而成,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少,漏水漏肥,毛管作用强烈,表层土壤易积盐土壤养分含量低,特别是有机质含量少,土壤瘠薄,也是严重制约绿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夏季受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平均气温12.1℃~13.1℃,极端最低气温-24℃,极端最高气温41. 9℃。平均降水量560~590mm,

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雨热同期,表现为春早多风、夏涝炎热、晚秋干早凉爽、冬季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年均蒸发量大约在1900mm左右。由于地下水位高,潜水矿化度大,地下水中可溶性盐(以氯化物为主)随着水分蒸发,在土壤表层呈现为春季积盐、夏季脱盐、秋季又积盐的水盐运行规律。 2盐碱地绿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黄河三角洲经济的迅速发展,滨海盐碱地绿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的来说大致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用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然后进行常规绿化二是选择不同耐盐范围的植物来适应不同的盐渍土壤。前者采用工程措施,挖排碱沟、蓄淡压碱、引黄压碱,待土壤含盐量下降后,再进行常规绿化,效果显著,但是造价太高,又加上淡水资源日趋紧张,这些有限的水资源,已不能维持已开发土地的压碱和灌溉,更谈不上进一步扩大面积,不能巩固开发成果,有一定的局限特性。后来,在城市绿化中又普遍采用了隔离换土法。如垒池换土、塑料薄膜隔离换土、植物桔秆等隔离换土法,然后进行常规城市绿化,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植物的生长,这种换土法也产生了许多弊端,即由于树冠的扩大,根系会相应突破隔离层后受到盐分的侵害,表现出生长不良、树稍干枯,甚至存在前期暂活,后期死亡的现象,致使树木成活率低,大小不一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_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三地理专题训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原湿地) 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若尔盖湿地(102°29’E-102°59’E,33°25’N-34°00’N),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上游。该湿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首。下图为若尔盖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列举若尔盖湿地的主要补给水源。 (2)试分析若尔盖湿地形成的自然原因。 (3)说明若尔盖湿地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江源区位于省南部,河流密布、湖泊众多,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

布最集中的湿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此,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材料二省及周边地区略图 (1)分析三江源湿地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三江源湿地的重要生态价值。 (3)为遏制三江源地区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高纬湿地)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 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 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 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 积已大大缩小,2006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 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 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 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4)推测当地政府保护大熊森林可能采取的措施。 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泥炭是由很多年前沼泽地中的各种植物(其多数是蕨类植物)死亡后,堆积变化而成的,多分布于冷湿地区的低洼地。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极为丰富,泥炭资源的开发有近百种产品,但主要应用于制作各种泥炭肥料,应用于园艺、饲料、土壤改良剂等方面。 (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泥炭资源丰富的原因。 (2)泥炭是一种天然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市场需求量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 摘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需水量是黄河健康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对黄河干流重点河段环境需水量的分析认为:1现状纳污水平下,黄河干流所需流量很大,在目前水资源条件下很难实现;o阶段目标控制水平下,龙门以上河段所需流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但龙门以下河段难以得到保证;?要实现黄河/污染不超标0的目标,入黄支流必须满足入黄水质目标要求,入黄排污口必须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是一种全新的治河理念,其核心是解决黄河”水少”、”沙多”和”水沙不平衡”,以及如何保持以黄河为中心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问题[1]。黄河干流生态环境水量是黄河生命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关键,也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1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污染形势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由于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变化和沿黄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沿黄地区近10年(1988~1997年)平均总用水量498亿m3,其中地表水量381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0%以上,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警戒线。其结果是黄河下游频繁断流,入海水量锐减。黄河水资源量的减少不仅加剧了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而且挤占了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1.2 水污染形势分析 据近年来非汛期水质监测资料初步评价结果,在黄河干流5 464 km河长中,?、ò类水质河长为2 10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38.5%,主要分布在兰州钟家河桥以上河段;ó类水质河长为325 km,占总评价河长的5.9%,主要分布在兰州)下河沿河段;?类水质河长为714 km,占总评价河长的13.1%,主要分布在下河沿)青铜峡、府谷)龙门等河段;?~劣?类水质河长为2 320 km,占总评价河长的42.5%,主要在宁、蒙间的叶盛公路桥)头道拐、喇嘛湾)府谷以及潼关以下河段。水污染因子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Cr)和氨氮。上述结果表明,黄河干流除源头至下河沿河段水质较好,能基本满足水体功能要求外,下河沿以下河段现状水质都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其中石嘴山)头道拐、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河段更为突出,以上河段应是研究生态环境水量重点关注的河段。 2 黄河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黄河水生生物调查可知,黄河水生生物种群结构相对较为简单,生物种类、生物种群数量相对较少,这是黄河的自然属性和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所决定的。黄河干流已修建了12个大型水利枢纽,这些工程在修建时都没有考虑生物通道问题,不但人为改变了河流形态,阻断了水流的连续性和水体自然状态的交换,而且阻隔了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洄游。20世纪80年代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上的一些鱼类产卵场大多已经消失或发生了相应变化,如伊洛河口的鱼类产卵场由于水污染问题已遭到很大程度的损害。从生态学意义上讲,水利工程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河流的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时,重视利用非工程措施协调人水关系,最大限度减轻水利工程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但是,也不能片面地强调生态保护而简单地否定修建任何水利工程,这同样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应该看到,以鱼类为顶级物种的黄河水生态系统有着较强的自身修复功能和适应调节能力。1999年3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由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水文意义上的断流,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Huang Ho Delta 一、简介 1855年以後,黄河在山东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以利津为顶点,北到徒骇河口,南到小清河口,呈扇状三角形,面积5450平方公里。地面平坦,在海拔10公尺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高程4公尺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烂泥湾内水深1~2公尺,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 广义的指北至中国天津市、南至废黄河口、西起河南省巩义市以东黄河冲积泛滥地区;狭义的指1855年以后,黄河在山东省利津县以下冲积成的三角洲。海拔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大部仍为荒地。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形成拦门沙、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海岸线平缓。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凌汛冰塞壅水或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自1855年,已知南半部大致有16次,北半部有10次,平均约8年改道一次。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是1976年5月形成的。三角洲位于地壳长期下沉区,第三纪即有石油形成。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 黄河从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徒,由原来注入黄海改注入渤海,经过百年来的沧海变化,才塑造出这个近代三角洲。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之间,是一个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的河口,其特点是水少沙多,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输。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2亿吨,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安家落户”。黄河三角洲一般是指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面积5400多平方公里。五十年代采取工程控制,使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附近,缩小了三角洲的范围,加快了河道延伸速度,平均每年造陆31.3平方公里,海岸线每年向海内推进390米,黄河填海造陆的功绩是很大的,不仅每年可以为我们创造四万多亩土地,而且还改善了河口石油开采条件,变海上开采为陆地开采。 黄河三角洲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是一块有待于开发的处女地。建国以后,农林牧渔业有了较大发展,在三角洲上相继建立了一些农场、林场和军马场,特别是从六十年代开始,陆续开发了胜利、孤岛、河口等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1983年10月,经国务院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生态环境问题专题复习 一、生态破坏问题 1.(2008年江苏卷)图2l为“195l~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圈”。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1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植被稀少,且常有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2分)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为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总结反思: ①沙尘暴的分布: ②沙尘暴的形成原因: ③沙尘暴的影响: 2.(2009年海南卷,26)(10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灌渠附近农业用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6分) (2)简述聚落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4分) 总结思考:干旱、半干旱地区内流河沿岸发展灌溉农业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基 沙 聚 图10 我国半干旱地区某地的地形剖面示意

①不合理用水地区: ②河流下游地区: 3.(2012年山东卷)(10分)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 读表回答问题。 (km2) 总结反思:土壤次生盐碱(渍)化的问题总结: ①形成原因: ②中国和世界的可能分布地区: ③治理措施:

4.(2009年江苏卷) [环境保护]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主要原因是、。(3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等生态价值和、等经济价值。(4分)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总结反思: ①湖泊萎缩的类型和原因分别为: ②湖泊萎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估算_单长青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6):42~44Heilong jiang Ag ricultural Sciences 土壤·资环·能源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估算 单长青,李甲亮,刘娟娟 (滨州学院城市与环境系,山东滨州256603) 摘要:估算地区水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是合理进行水资源规划和保护水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采用浓 度-价值损失率法和恢复费用法等估算了黄河三角洲地区2009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价值损失,结果表明:生活污水中东营、滨州、寒亭区和寿光市达到了功能丧失的程度,昌邑市达到了重度损害的程度,工业废水中乐陵市和庆云县达到了功能丧失的程度,滨州和寿光市达到了中度损害的程度,东营、寒亭区和昌邑市为轻微损害;由于COD 和氨氮的污染,2009年黄河三角洲地区污废水价值损失为47778.497万元,其中生活污水价值损失为30423.712万元,工业废水价值损失为17354.785万元,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地区;水污染;价值损失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67(2011)06-0042-03 收稿日期:2011-03-18基金项目:滨州学院重大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10ZDL04)第一作者简介:单长青(1980-),男,山东省滨州市人,硕士,讲师,从事环境污染治理与评价研究。E -mail :sdscq @https://www.doczj.com/doc/e94645740.html, 。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各种水体的价值和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有的甚至丧失,因而定量地估算水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已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合理进行水资源规划、保护水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很多学者已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地区的水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进行了估算[1-3],现采用浓度-价值损失率法和恢复费用法等估算了2009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价值损失,以正确认识该地区的水污染现状,为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一些参考。 1 研究地区及污染物排放量 黄河三角洲地区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 以及潍坊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 云县,烟台莱州市和淄博高青县等19个县(市、 区),总面积2.65万km 2 ,约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是我国最年轻的有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该地区覆盖面广,个别地区数据搜集困难,加大了水污染价值损失估算的难度。2009年黄河三角洲各地区污染物排放量可通过山东潍坊、德州、烟台和淄博统计年鉴(2010)获得[4-5](见表1)。其中德州乐陵市和庆云县缺少生活污水排放量,烟台莱州市仅有工业废水排放量,淄博高青县缺少相关污染物排放量,因此价值损失估算中会参考烟台和淄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其数据见表1。 表1 2009年黄河三角洲等地的污染物排放量 区域 污废水排放量/万t COD 排放量/t 氨氮排放量/t 生活 工业生活工业生活工业黄河三角洲地区 东营64151007910131214161575815滨州667414097151183311617181838寒亭区6182223914 383016384寿光市2484292325333427660364昌邑市134219491809214472115乐陵市-2112019127424325庆云县-2761374135214827莱州市-864.93----高青县 ------烟台16751760030313124343234598淄博 12892 19608 12609 24912 1665 1912 2 估算方法 2.1 浓度-价值损失率法 1984年,詹姆斯L .D .研究发现[6],污染物对 42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对海河河口生态进行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张征云1,孙贻超1,韩冰2,孙静1,邵小龙1,李红柳1 (1.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2.宁河县环境保护局,天津301500) 摘要:通过对海河河口生态的各项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由于海河河口生境自然条件不可逆转的改变进行历史生态系统原貌的恢复已不可能,建议对该类地区进行生态重建。关键词:海河;河口;生态恢复;天津中图分类号:TV2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28(2007)04-0014-03 收稿日期:2007-04-30 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06YFSYSY02700)作者简介:张征云(1976-),女,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生态评价与 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 海河口位于渤海湾西北隅,属于淤泥质海岸,为每日二次涨落的半日潮型,平均潮差约3.0m,最大可达5m,长时期接受黄河和海河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其特点是岸线平直,底坡平缓,近岸带坡度为1‰ ̄0.8‰,潮间带浅滩宽4 ̄6 km,河口沉积物极细,粒径均在0.02mm以下,基本 属于径流-潮汐型三角洲[1]。 河口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带,各种过程(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同时,流域的高强度开发,如森林的破坏、高坝的建设、跨流域的调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响到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 1海河建闸对河口地区的影响1.1建闸前河口情况 纳潮量:大潮汛进潮量为2800万 ̄3600万 m3,小潮汛进量为1400万 ̄2200万m3,年平均进潮量为2400万m3。 含沙量:1950—1956年多年平均涨潮含沙量为0.773kg/m3,落潮为0.674kg/m3,年平均为0.775kg/m3。 由于上游各河多流经黄土地区,土质松散,泥土易于流失,给海河带来大量泥沙。1919—1958年随上游径流输至海河的泥沙总量为3亿m3,年均790万m3,输出口外的流域来沙和海域来沙总量为3.1亿m3,年均820万m3。上游来沙有90%以上集中于汛期, 其中3/4来自永定河。 1.2建闸后河口情况 1958年,为了实现“ 咸淡分家,清浊分流”,在大沽口北炮台附近修建海河防潮闸,共分8孔,每孔净 宽8.0m,总净宽64m,每孔各设上、 下两扇平板钢闸门。上、下游各开挖一条引河与海河故道衔接,引河平均宽度250m左右。其中,上游引河河底挖至-6.0m,河长300m;下游引河底高程由-6.0m抬高至-4.0m,河长700m。防潮闸与左右岸的轮船闸和渔船闸相结合,组成比较完整的水利枢纽,河口水文特性发生变化。 潮流情况:由于闸前潮波反射,原来的推进波变为立波,闸下潮差增大,且涨落潮历时也发生变化,涨潮历时增加,落潮历时缩短。由于纳潮量减少,径流基本消失,涨潮历时仍小于落潮历时,使涨落潮流速大为减低。如,大沽航道建闸前涨落潮流速均大于 0.5m/s,且落潮流速均大于涨潮流速;而建闸后,大 沽航道流速一般只有0.2~0.3m/s,闸前流速更小,落 潮流速反小于涨潮流速,随涨潮而来的海相泥沙,因落潮流速减低而在闸下沉淀,因而造成闸下河段及大沽航道严重淤积。 纳潮量:纳潮量大大减少,由原来1400万 ̄3600万m3减少到300万m3。 含沙量:河口段由于上游下泄径流减少,加上上游拦沙治理工程的实施,来水含沙量较小,在0 ̄0.12 kg/m3之间,而河口下游每当遭遇风暴潮以及强向岸 风,风流作用也使潮流含沙量增加。 海河口建闸前,在潮流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主要在现闸下5km以外淤积,在闸下10km附 海河水利 2007年8月 14??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1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黄河三角洲泛指黄河在入海口多年来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和沉淀而形成的一个扇形地带,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东经118°10′至119°15′与北纬37°15′至38°10′之间,行政区划划分为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为研究方便,习惯上又根据年代不同以及具体地理状况分为近代三角洲和现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是指以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成135°角,面积约为6000余km2,海岸线长约350km,大致于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而形成的;现代三角洲指以渔洼为顶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扇形地带,面积约2400km2,主要是由建国后为大力发展河口经济、保护河口工农业发展、防洪防凌等目的而人工改道控制而成。 1.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自古历经多次改道,曾北抵天津,南至江淮,纵横25万km2,塑造了华北大平原。因此,从黄河出孟津峡谷,上至天津下至江淮统称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而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复流渤海,从1855年至1934年,改道6次,行河79年,最少数年、最多22年改道一次,最终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东起支脉沟、西至套尔河口、向海延伸至深约15~16m等深线附近的扇形堆积体。从宁海至入海口大约有100km。其中各行河河道和年限见表1-1。这一时段的改道基本上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 1855~1904年间,三角洲主要向东淤进,共大约推进了20km,平均0.4km/a;1904~1929年间,主要向北淤进,共淤进大约18km,平均0.72km/a;1929~1935年间,黄河改道主要向东南淤进,共淤进约4~5km,平均0.8~1km/a。一般规律为尾闾摆动扫过面积越大,淤进速度越慢;扫过面积越小,淤进速度越快。 随着黄河的继续向海淤进,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自1934年开始,尾闾河道以渔洼为顶点进行摆动,进行第二个亚三角洲的淤积。从1934年到1996年,62年间共改道3次,逐渐形成以渔洼为顶点、北至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具体改道情况见表1-1。其中在1934~1976年的42年中,在挑河口和黄河海港之间淤积最快,岸线向北推进20km,平均0.5km/a。在大汶流海堡至永丰河之间,由于在1934~1964年间是强烈淤进区,而在1964~1976年间又处于侵蚀状态,在1934~1976年间,岸线仅推进5km左右,平均淤进速率仅为0.12km/a。其他岸线变化不大。1976年5月,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成功,炸开西河口引河挡水坝,改由清水沟入海。该河道为现行流路,行河时间已达36a,岸线最大淤进40km(见图1-1,表1-1)。 1996年,黄河人工改道,在清8断面改向东流入海。由于本次改道位于清水沟流路上的清8断面,因此可视为顶点下移,由此视为黄河的第11次改道。1996年至1999年,沙嘴的形态随着黄河入海泥沙的多少有淤有蚀,河口口门走向不断向东偏北方向调整,这一阶段共向海中淤进了5.36km,造陆面积约为19.13km2,1999年至2003年入海沙嘴形态随着随着水沙变化发生淤进、蚀退交替变化。2004年开始进行口门疏浚试验工程,再加上汛期的调水调沙,洪水冲刷改变河道,使口门位置向南偏移。2004年汛后至2006年汛前,入海河道都是单一顺直入海,并向前延伸,沙嘴形态由宽沙嘴逐渐变为“楔形”。从2006年汛期开

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为进一步动员全镇上下发现和整治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全面提升我镇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水平,根据省委、 __关于开展“明查暗访督查年”活动的安排部署和《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县整改“1+6”行动方案》、《**县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制定本方案。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以“真走实看找问题、上下联动抓整改、全民行动靓家园”为主题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 (一)全镇行动,全员下沉。由党政 __牵头,带领班子成员和全镇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广泛动员村组干部和广大群众,紧盯河流沟渠、集镇村庄、工矿企业、学校医院、农田林网、农牧设施、车站广场、旅游景区、城乡道路、建筑工地、村内死角等重点区域,集中时间、人力和精力,拉网式排查整治各类生态环境问题。 (二)发现问题, __整改。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汇总排查出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制定整改措施,逐项明确牵头村(单位)、责任人、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确保排查问题不留死角、整改问题全面到位。

(三)现场督办,严禁作假。由党政 __带队,抽调班子成员和驻村干部组成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开展全面复核检查,对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进行现场督办,督促问题村(单位)全面落实责任、全力推进整改。坚决杜绝工作作假和数字造假,确保情况反映、汇报材料、数据统计真实可靠。 (四)落实不力,严肃追责。坚决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对生态环境问题“大发现大整治”专项行动中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行动不积极的村和单位,依照党政纪对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追责,倒逼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坚持发现问题和整治问题双管齐下,通过“十一走行动”发现问题、“四治措施”落实整改,全覆盖、无死角发现和整治全镇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一)“十一走行动”发现问题 全镇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精心设计“走”的路线,合理搭配工作力量,带领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开展“河流渠道走两岸、集镇村庄走外圈、工矿企业走周边、学校医院走四边、农田林网走地坎、农牧设施走四旁、车站(广场)市场走外环、城乡道路走路肩、旅游景区走沟沿、建筑工地走现场、村内卫生走死角”的“十一走行

浅析黄河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浅析黄河水量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摘要】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分类及分布作普遍意义上的划分,并分析黄河供水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中黄河供水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生态系统;水量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成土最快的河口三角洲,“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连续列入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计划中,同时还是山东省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但由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对黄河三角洲州生态系统特点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篇旨在从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规律,简要分析黄河供水对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影响。 1.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概况及生态系统分布 1.1黄河三角洲生态概况 黄河三角洲根据其成陆时间可以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本文研究中的黄河三角洲主要是指近代黄河三角洲,即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陆地区域,地处渤海湾,东经118度07分至119度10分,北纬37度20分至38度12分。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全区总面积8100平方公里,全年平均气温12.3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达41.9摄氏度,极端最低温度-23.3摄氏度,平均无霜期210天,年均降水量542.3842mm,多集中在夏季,占63.9%,年蒸降比3.6:1。区内人少地多,土地广袤,土壤以滨海盐土和滨海潮土为主,土壤盐渍化严重,主要是氯化物盐土和氯化物潮化盐土,土壤组成以泥沙为主,养分含量低。地下水埋深一般2~3米,距海近者仅0.5~1.5m,受海水盐分和挥发浓缩影响,土壤极易反盐退化。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但是植物种类贫乏,野生植被以盐生植被为主,群落种类组成简单。 1.2黄河三角洲资源和灾害 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地下石油地质储量38亿吨,水沙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还有野生动植物1917余种。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常常对区域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对区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土壤盐渍化、风暴潮、干旱、洪涝以及黄河断流。 1.3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分布情况 近代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以来黄河尾闾不断摆动形成的,每次黄河改道均

黄河干流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研究综述

【摘要】本研究在收集分析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黄河水环境和水生态特点, 界定了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内涵和组成。对宁蒙(下河沿—头道拐) 、龙三(龙门—三门峡)和下游3个重要河段的河道生态需水量、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及生态需水量、环境需水量耦合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黄河干流10个重要水文断面的适宜生态环境水量和最小生态环境水量。【关键词】生态需水量; 环境需水量; 水质目标; 河道湿地; 耦合研究; 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代写论文以其占全国河川径流2%的有限水资源, 承担着本流域和下游占全国15%耕地面积引黄灌溉、12%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近20年来, 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 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日益增加的污染排放量, 致使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水污染问题愈加突出, 也导致了诸如河道频繁断流、河槽萎缩、水质恶化、鱼类产卵场退化、河口湿地面积萎缩等一系列问题,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整体呈恶化趋势。1 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及内涵国外对生态环境需水的研究始于20 世纪40 年代, 主要侧重于河道内流量的研究, 这期间有很多定量研究的方法( tennant, 7q10法, 河道湿周法, if-im法, r-cross法等等) 。在我国, 更多的是对流域生态需水和区域生态需水的研究, 特别是对西北内陆河生态需水和黄淮海流域生态需水的研究。尽管目前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需水量”方面研究很多, 但对其概念界定尚无统一的认识, 研究者多根据其研究目标及其要保护的主要功能提出相应的定义[ 1 - 3 ] 。基于对黄河生态系统、水文水资源特性、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水环境状况的认识, 本文认为黄河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为: 生态需水量是指为维持黄河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正常生存繁殖, 满足河道湿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和维持一定规模的水量。环境需水量是指为改善黄河水体水质, 基本满足其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环境需水量实质上有着满足水量和水质的双重概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河道内水生生物正常生存繁殖的水量; 二是维持河流水体功能水质的水量; 三是满足河道湿地基本功能的水量; 四是维持河口一定规模湿地的水量;五是有利于河口水生生物生存及河口生态修复的水量。黄河适宜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系黄河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较佳水量, 此时系统状态较理想, 能够发挥较好的生态环境功能。在此状态下, 黄河系统的恢复目标为: 一是黄河水质满足水功能目标要求, 水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二是黄河主要保护物种鱼类能够获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遭到破坏的鱼类产卵场得到逐步恢复; 三是河道湿地和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完整性能够得到维持, 发挥湿地应有的生态环境功能。最小生态环境水量是指维持系统生存所需的最低水量或底限阈值, 若低于该水量, 系统会发生退化。代写毕业论文对于黄河下游河道来说, 最小生态环境水量也是为了防止河道水体断流并发生功能性裂变, 维持河道水流循环的最小流量。2 理论及方法 2.1 生态需水量根据黄河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黄河缺乏长期的水生生物的调查及其生长习性的观测数据, 缺乏相应典型河段主要保护物种生理需水的基础研究支持, 另一方面考虑黄河水生生物并不丰富的实际, 因此, 现阶段很难做到完全生态学意义上的定量研究。足够流动的水体是构成河流生态系统的基础, 从水量及其相关因子考虑,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利用历史流量法和水力学参数法来计算研究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这种保持河流一定流态的流量可认为是维持河流生命的基本水量。因此研究利用历史流量法(tennant法和90%保证率设定法)计算河道基流,在环境水量研究的基础上, 考虑河口生态修复需水,结合水力学参数法, 对该流量级下的水文要素(如水深、流速、湿周等) 能否满足黄河鱼类的生存空间进行判别, 以体现保护鱼类生存繁衍和维持生境的生态水量需求。(1)tennant法: 脱离特定用途的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方法, 也叫tennant法或montana法, 是非现场确定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典型方法。该方法以河流水生态健康情况下的多年平均流量观测值为基准, 将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河流流量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推荐的标准值是以河流健康状况下多年平均流量值的百分数为基础。tennant法生态环境水量计算的核心问题是必须给出一个预先确定的年平均流量。本研究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