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建立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立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立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立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建立语言美学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语言美学是人类语言审美实践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任何一门新的学科,都必须有其客观的科学依据,而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想象而定的。我们认为,建立语言美学是人类语言审判实践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类的语言审判实践活动是一种十分广泛且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就语言审美实践的主体而言,它是十分广泛的。在人类语言交际活动中,凡是具有语言审美意识的人,不论其年龄、性别、地位、受教育程度等情况如何,都有可能成为语言审美实践的主体。就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领域而言,它也是十分广泛的。不论是日常语言交际,还是文学创作,抑或是其他专门的语言交际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语言审美实践活动。再从语言和文学的关系来看,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审美实践活动中自然包含有语言审美实践的因素,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有了人类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人类丰富多样且历史悠久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为建立语言美学提供

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其次,语言的美不同于其他形态的美,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结构,语言的美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样,人类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也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审美实

践活动,从审美心理到审美判断,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也都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美和审美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认识和研究价值,这种认识和研究价值在理论上为建立语言美学提供了驱动力。又其次,建立语言美学又是人类语言审美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客观需要。常识告诉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语言实践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有规律可寻的;同时,人类在长期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那么,科学地总结这些经验,深入探索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各种规律,最后形成系统性的科学理论,这对于人类当前及今后的语言审美实践活动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再其次,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语言美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建立语言美学又是这些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正如我们后面所要谈到的,语言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型科学,这种性质决定了它的建立需要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作为指导。十分有利的是,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都是相当成熟和发达的学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果丰硕、能够为语言美学的建立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知识来源。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对象的决定,语言学(主要是修辞学)、文艺学、美学的发展必然要延伸到语言审美实践这个研究领域,并通过对语言审

美实践的研究来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最后,人类语言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为语言美学的建立提供了较为厚实的学术积累。很早以来,中外思想家、修辞学家、美学家和文艺批评家们就注意到了语言审美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对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现象进行过不同程度的

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不少富有开拓性的成果。拿西方说,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就曾对语言美最集中的体现——语言风格美进行过探索,特别是亚里斯多德,他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比较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风格问题,首先建立了有关风格的新理论,为西方古代风格学和修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美学观念在欧州竟雄霸了二千余年之久。紧接着古罗马的西塞罗、贺拉斯、郎加纳斯等人又在亚里斯多德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风格学,其中郎加纳斯的《论崇高》在西方风格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修辞学家、美学家们也很重视语言形式美的研究。在我国,先秦时代就有了语言美学思想的萌芽,孔子提出过“辞达”说,“文质彬彬”说,又主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子则强调“先质而后文”;庄子从其顺应天道自然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出发,主张“希言”、“不言”、“信言”、“善言”,反对“美言”、“多言”。这些主张也许有错有对,但无疑是有关语言运用的美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语言审美观念。到

了魏晋南北朝,则出现一个语言审美研究的热潮:一方面,文学的独立,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人们语言审美意识的大发展,同时也就引起了修辞理论研究的重大变化,即重视语言的对称美、辞采美和音乐美等语言形式美的研究;另一方面,汉语古典风格学也产生并正式建立于这一时期,出现了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一些影响深远甚至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论著。中外先哲们在语言审美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为建立现代语言美

学提供了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二、语言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确定语言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立语言美学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前提,它对于确定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构筑本学科的知识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认为,语言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形式多种多样,其发展又是变化多端的,加之这种语言审美实践活动又是由个体来完成的,因此,有些语言实践的美学现象是带普遍性和规律性的,有些则是个别的,非本质的,那么,语言美学所要研究的只是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普遍规律,而重点又是语言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语言美学是研究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科学,其学科属性是由其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所决定的。从研究对象来看,语言美学与文艺学、美学和语言学中

的修辞学有交叉情况,但又不能为文艺学、美学、修辞学中的任何一门科学所涵盖。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艺学必须研究文学创作中的语言审美问题,但是它不可能研究人类语言实践中所有审美问题;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科学,而语言审美实践又是人类审美实践的一个部分,因此,美学自然要研究人类语言审美实践的问题,但美学只能从最一般、最普遍的角度来研究,而不可能太具体、太深入;修辞学是研究修辞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也要研究语言表达和理解中的审美问题,但其研究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包括人类语言实践中的所有美学现象。从语言美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来看,语言美学必须以修辞学、文艺学和美学的有关原理和原则作为指导,否则,对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就会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也就无法构筑起语言美学的合理的科学体系;但是,语言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上述学科的原理和原则,而必须在科学分析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理论,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综上所述,语言美学既不属于修辞学、美学和文艺学,但又与这些学科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一门新兴的研究人类语言审美实践活动的相对独立的交叉型学科。三、语言美学的框架构想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发展和成熟,都有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必须经过许多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语言美学自然也不能例外。到目前为止,语言学界、文艺学界和

美学界已有不少论著从不同角度涉及语言美学的某些问题,但很难想象有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建立起一个稳定、合理的理论体系,我们这里也只是就如何构建语言美学的基本框架谈点设想。要建立语言美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必须明确语言美学的对象、性质、范围和任务,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认为语言美学体系的构成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大块:第一大块是关于语言的审美价值,应着重从人类对语言的审美追求与语言对人和社会的美化功用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语言的审美价值。第二大块是关于语言美的本质、结构和特征,应着重阐述语言美的内容、形式及其构成要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三大块是关于语言审美心理和审美判断的构成要素、语言审美心理过程及其特点,语言审美愉悦的本质和特点,以及语言审美评价和反映。第四大块是关于语言审美意识与语言美的创造,应着重阐述语言审美意识的形成,语言审美意识对创造语言美的作用,以及创造语言美的原则和方法。第五大块是关于语言审美意识与语言风格,应着重阐述语言审美意识与语言风格之间的关系,语言风格的审美价值、语言风格的范畴和语言风格的培养。

人类文化语言学

一. 概论 在国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一类的书上,常常看到“语言与文化”这样的章节,但是在语言学文献里从来未见到“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称(国外正式出版物中收录的相关术语只有:人种语言学(或种族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名称在国内出版物上最早见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三期游汝杰的《方言与文化》,该文是一本当时尚未出版的同名书稿的内容提要。其后,桂诗春、顾嘉祖和陆晟主编的《语言与文化》2002年增改版序言中解释说“文化语言学”乃是译自英文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s)。 而事实上,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这三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创立过程中吸收了西方人类学语言学和人种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但由于它提出并坚持了以汉语人文性论为本体论、以汉语的文化性征和中国语文传统的科学分析、阐释为方法论的两翼这一“向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原则,因此,被它所吸收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很自然地已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文化规定”和“语言型式”中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并融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经改造后的西方人类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与其原初形态已有了本质差异,中国文化语言学成为一种既对立于西方形式主义(或曰科学主义)语言学及其中国变体—中国现代语言学,又有别于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的学术新范型,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 我先分别介绍西方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和中国的文化语言学,再作一个比较。 二. 西方的人类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 西方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又称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成型于20世纪初,是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之集大成。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语言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文化模式和信仰有关的语言变异。其缘起的学术逻辑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崇尚人文的奥尔菲传统,他关注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注重社会政治伦理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命题,从而构成了西方学术中相对于形式主义倾向与流派的一种人文主义倾向与流派。18世纪由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l668- 1774)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中首次依据“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出符号学——文化语言学的思想,开创了把语言作为文化的核心和构成因素来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人文主义传统。 继维柯之后,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角度对文化学一语言学作创造性阐释的是威廉·洪堡特(Wilhelrn Freiberr von Humbolt ,1767-1835)。他首次认定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进而提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特定的认知形式即“内蕴形式”.所谓语言的内蕴形式是一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它决定着语言的各种成分、模式和规则,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对事物、思想的表达方式和对语言的组织原则.包含着该语言集团对世界的一种主观见解.因此,语言的内蕴形式是一种语言的个性,是民族的思想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简言之,语言的内蕴形式只是部分地为人类所共有并属于人类的智力特征,而另一部分则为每种语言所特有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构成该语言与其它一切语言形式的同一和差别.由此,洪堡特建立起著名的语言世界观理论—人类各种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外部声音和感性符号的不同、不在于对某一事物的称谓不同,而在于它的内蕴形式所取的对某一种事物的观点即世界观不同,因此,语言结构具有民族的特点,不能用莫须有的逻辑的普遍语法代替每种语言的独特性。 洪堡特所代表的文化学一语言学传统,在欧洲大陆曾因19世纪后期新语法学派的崛起而出现断裂.不过,一些具有文化哲学洞察力的语言学家还是沿着维柯、洪堡特的理论和克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_

概念做了细致研究,按照他的看法,影像艺术使自发性和共时性成为可能。“视频技术的同步记录传输和多维展示形象的性能对这些艺术家们具有吸引力,探讨时间的瞬间性和同步性成为他们共同关注问题,这一问题恰巧就是电影所忽略的,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的媒介,视频艺术呈现出多种对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被视频技术设备的功能所打乱。”① 影像艺术诗人比尔·维奥拉将影像比喻成一种凝视现实、同时进入藏身于现实中的世界的途径,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探讨,揭示出他对生命弧线的提问和沉思。在他新的影像声音装置作品《致千禧年的五个天使》(Five Angels for the Millennium)中,以五个影像分开陈列于一个L型的大空间里,影像包括“启程”、“诞生”“火”“堕落”“创造”等标题。维奥拉以象征性的手法——高空跳水的动作来描述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对科技媒体、空间、时间与观念的掌握。 尽管新媒体作品喜欢利用空间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表达,虚拟空间却不是真实的空间。“在赛博空间没有空间!”②虚拟空间是另类的空间,它为交互性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节 艺术体验:在线交互式的游戏审美 新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和时空观自然造就了新的艺术体验。比如,录像艺术的空间感必然促使观众参与到录像装置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在场(On Spot)的审美;网络艺术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造者之一,是一种在线(Online)的审美。交互式艺术体验产生是必然的。 艺术家在更加纯熟地运用传统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科学技术的诱导下,开始使用声、光、电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媒介。新时代的艺术家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即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生命本来具有的交融性,由此构成了一部历史上任 ①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54页 ②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2001, Page 252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译本

从翻译美学角度 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 姓名:邢娜 学号:2120111442

从翻译美学角度对比分析《声声慢》英文译本 姓名:邢娜 学号:2120111442 摘要:诗歌是人类文学殿堂的瑰宝,是最为纯粹的文学形式。古诗英译不能仅仅 满足于忠实对等,更要在目的语中再现美感。本文从讨论翻译美学和翻译学“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出发阐述了诗歌翻译美学,并在解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基础上,对美国肯尼思.雷克斯罗斯、我国许渊冲和徐忠杰的三种英文译 本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诠释了翻译诗歌美学,并对比总结出“三美原则” 在译作中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声声慢》,翻译美学,“三美”,译本,艺术 第一章李清照与《声声慢》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 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她写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 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目为婉约派正宗,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其词 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声声慢》,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是李清照后期因国破家亡流落异乡 所作的词,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一共用了九次叠音,尤其是开篇七叠连用,音凄情苦,自古以来令人哀伤叹绝。 李清照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此首《声声慢》是她晚年的 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时正值外敌入侵,她在故乡山东的房子也被敌兵付 之一炬。丈夫已病死,而夫妻二人费尽半生心血所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在慌忙避难 过程中丢失殆尽。作者当时已经年近五十,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于是在深秋的某一天,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

dgs设计美学习题1

一、选择题 1.[ D ] 下列( D )书中指出建筑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工业艺术? A.《应用艺术和结构艺术的风格》 B.《艺术手工艺美学》 C.《通俗美学》 D.《艺术分析》 2.[ A ]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成为任何人工产品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中(A )是产品的物质基础? A.材料 B.结构 C.形式 D.功能 3.[ B ]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B)开创的。 A.马赫 B.特墨 C.本泽 D.苛勒 4.[ C ]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包括不同的三个方面,以下( C )个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 A.产品技术 B.生产技术 C.科学技术 D.操作技术 5.[ C ]所谓经济的合理性指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一下说法正确的是(C )? A.减少投入,增加劳动消耗 B.增加产出,增加能源消耗 C.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原材料消耗 D.降低产出和能源消耗 6.[ A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A )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 A.弗洛伊德 B.赫尔巴 C.费希纳 D.荣格 7.[ D ]( D )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 A.居维埃 B.达尔文 C.穆特修斯 D.沙利文 8.[ D ]波特兄弟在《市场要素设计》一书中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给出它们对使用性能、人机特性、审美要素和工艺性的侧重顺序。其中普及型高尔夫轿车是把( D )放在首位? A.使用性能 B.人机特性 C.审美要素 D.工艺性 9.[ B ]据有关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文献中对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 B )多种。 A.164 B.250 C.264 D.150 10.[ A ]下列( A )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文化? A.中国文化 B.齐鲁文化 C.楚文化 D.两广文化 11.[ C ] 19世纪初叶,物质产品的生产出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下列( C )符合手工艺单件生产的产品? A.设计简陋,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 B.注重装饰,价格低廉 C.精工细作,只能为少数有钱阶层消费 D.制作粗糙,价格昂贵 12.[ A ]设计美的性质、构成,设计美的类型、风格,设计的文化意蕴,设计的形式美,设计的创造性和设计美的境界等等属于( A )。 A.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 B.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 C.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 D.设计美学史问题 13.[ D ] “设计观念要从社会需求和技术可能性两者的综合中产生的”,这句话是( D )提出的? A.布鲁斯.阿舍 B.西蒙 C.阿西莫夫 D.麦克可若 14. [ A ]对美作出全面分析,从而使人能够区分美与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第一位哲学家要算( A )? A.康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保罗.苏里奥15.[ B ]以下( B )不属于绘画形式构成的三大要素? A.色彩造型 B.色调关系 C.艺术变形 D.几何程式 16.[ D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文化可以粗略的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含以下四个层次,其中( D )是文化的核心层面。 A.物态文化层 B.制度文化层 C.行为文化层 D.心态文化层 17.[ D ]人文主义艺术的特点是( D ) A.再现性,非具象性 B.再现性,直觉性 C.具象性,直觉性 D.再现性,具象性18.[ A ] “语言比任何东西都更适宜于使人了解符号学的性质”是( A )说的? A.索绪尔 B.苛勒 C.海伦 D.查.桑.皮尔斯19.[ C ]设计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涉及设计美感构成中快感地位问题,还表现在设计美具有理性美的 1

【瑾】汉语言文学专业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文传美学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他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通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 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美学范畴的是【朗吉弩斯】 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说明【形象性】 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5.意大利美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提出【美是一种直觉】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天空,我们绝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闪烁着光 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 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 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直觉 性】 10.“花是红的”这是【认识判断】,而“花是美的”是【审美判断】 二选择题 1.我们平时的“睹物思人”,在性质上属于【接近联想】 2.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 爱。”这一观点表明他理解美的角度是【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3.【恐惧】不是壮美的对象的特点 4.“对牛弹琴”除了说明弹琴者不看对象外,还说明【艺术接受者没有审美能力】 5.朱自清的散文《绿》这样描绘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里表 现出的风格是【优美】 6.钱钟书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经验中的 【理解】 7.在美学家柏格森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笑和喜剧感,是由【生命的机械化】造成的 8.“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通感】 9.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在距离】 10.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壮美】类型的景象 三:判断题 1.【√】“完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 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 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 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 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根本的 原因 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四:名词解释 荒诞: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中的一种审美形态。其实质是本质与现象的分裂,动机与与结果的背离,最具代表性的表征是非理性和异化。 审美关系:就是根植与人生在世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自由情感关系。 审美趣味:①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什么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②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必读书目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必读书目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必读书目 1. Pragmatics ............ by Levinson 2. Semantics.............. by Geoffrey Leech 3. Discourse Analysis............ by Brown and Yule 4.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y Sperber and Wilson 5. Metaphors We Live by...................... by Lakoff 6、西方语言学流派刘润清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7、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桂诗春宁春岩著1997 8.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Leo Hickey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Mona Baker 外研社 10.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 Samovar et al 外研社 11.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寥七一湖北教育出版社 12.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郭建中湖北教育出版社 13. 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4. 文学解释学金无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5. 红楼梦(中英版)外文出版社 推荐阅读书目 1、20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2、语言哲学 3、语言逻辑分析J.D.麦考莱著王维贤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4、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钱冠连著海天出版社1993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笔杆子写材料必不可少的语言美学(一) 写材料,离不开材料自有的语言特点,简单点概括便是于语言的平淡中见功力。在相关规定中对写材料的语言特点的要求便可见:“情况确实,观点明确,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直述不曲,字词规范,标点正确,篇幅力求简短。” 将要求简化的理解便是材料语言将就准确、简单朴实、行文规范,符合所属单位和个人的角色定位。 那么,我们作为笔杆子在写材料的时候,常见的问题便是经常把材料写的太过口语化,在文中加入了个人情感倾向以及用词不当的情况。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逐一为大家展开来分析一下: 口语化的问题 材料的作用首先是传情达意,我们在写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新晋笔杆子在起步的时候,很容易出现的便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看到的材料素材是什么样的就怎么样写。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个人写材料功力的欠缺,思考的深度不够,只能够按照最快捷的方式组稿了。因此,写出来的材料口语化较重,写的有点随心所欲,从而失去了材料应该有的行文规范,没有做到简单朴实的准确。 其次便是写材料的时候,自己输入和吸收到的材料较少,没有充足的素材,便按照自己所能接触的素材写,素材的局限性将自己限制在了所在片区,所在地域,方言或者地方特色在文中频繁出现,讲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特色呈现在材料中,是不太恰当的,材料走出所在地域

便会带来理解的困惑。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便是习惯性的使用俚语,使得材料显得油腻,让原本应该严肃认真的材料变得过于随意,也不容易唤起材料接收方的重视。 一些个别笔杆子写材料的时候,还会滥用或者过度使用缩略语,虽然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的缩略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如果这些缩略语或约定俗成的用词是众所周知的,使用在文中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正式的材料中,要尽可能的准确,减少他人误解的可能,毕竟读你材料的人不是你脑中的细胞,你所认为的那个称呼并非他也这么认为。比如:很多人在文中写人大,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么?其实不然,如果是教育圈的人看人大,更容易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 个人情感倾向问题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都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带有个人情绪的表述一些问题,这个习惯会不自觉的在写材料的时候也带入进去。一旦带有个人情绪的描述现状和问题,就会使用一些偏激的词语,但是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客观,要求的是公正,因此我们应该使用的是理性的词语,中性的描述为主。 带有情绪的材料用词多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不必对号入座,但请理性对照自检: 第一种情况便是在文中使用过多的形容词 但凡领导讲话都会加上重要讲话;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doc

从设计美学角度看设计作品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自产生之日起就对设计领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设计美学领域的审美学说,对设计师来讲,更是衡量其作品好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下面,我就选取古今中外历史上几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设计美学角度简要分析一下。 一、唐代曲辕犁 唐代曲辕犁设计精巧,同时亦符合一定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犁辕有优美的曲线,犁铧有菱形的、V形的,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下面,我就从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和结构美四个方面分析一下。 1、功能性分析 功能美不是“有用即美”,而是使用价值和技术美的结合,在注重物品使用价值的时候不能忽略了其技术性。 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犁架加大,显得更加稳定,便于在耕地时的控制,犁铧多为V形,尖头更加锋利,便于入土。曲辕犁的使用功能相当完善,使用性加强。同时,从技术美学角度看,唐代曲辕犁的设计更加先进,犁的规格、种类多样,形制亦因需要而有差异。犁铧、犁壁、犁头等也是根据需要而不断改进,技术含量可谓相当高。 2、形式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在形式上,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均衡与稳定,是美学规律中重要的一条。均衡是指造型物各部分前后左右间构成的平衡关系,稳定则是指造型物上下之间构成的轻重关系,给人以安定、平稳的感觉。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着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的,而铁也是冷色,可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犁铧为V形,是一种对称,可以给人以舒适、庄重、严肃的感觉,对称本身亦是一种很好的均衡。稳定,则主要表现在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无论从造型上看还是从视觉平衡上看,都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3、材料美分析 唐代曲辕犁的用材主要是木材和铁。二者皆为冷色,极易达到平衡。而且,唐代时候的冶铁技术已十分成熟,铁已经广泛运用于各种器物上。这样,唐代曲辕犁的设计,就更加经济适用,适合于普通老百姓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木材和铁,二者均为冷色系的实物,搭配起来很容易,不会显得突兀。 4、结构美分析 在产品造型中,变化与统一是一条很重要的美学规律,为取得产品造型的变化与统一,主要采取的造型手法是:在变化中寻统一;在统一中寻变化。 在唐代曲辕犁造型中,虽有直线的犁底、压镵、侧额、犁箭和曲线的犁辕、犁梢,但它们的连接方式是相同的,大多用楗、梢、榫来连接固定,且主体以直线为主。这就是在变化中寻统一;以直线型为主,给人以硬朗稳定的感觉,但犁辕和犁梢的曲线又使造型富有变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起对比和烘托作用。曲辕犁以木材为主,而铁质的犁铧与木质的犁架形成了对比,这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 综上所述,唐代曲辕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不仅有着精巧的设计,精湛的技术,还蕴含着一定的美学规律,其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影响深远。 二、流水别墅 著名的流水别墅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为卡夫曼家族设计的。这座位于瀑布之上的别墅实现了赖特“方山之宅”的梦想。整个建筑构思是大胆的,因而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下面,就从设计美学角度,从不同方面看着做瀑布之上的人居典范。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一、以下选题目录属参考选题,具体由毕业生自定,但内容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目录》所列题目是一个研究方向,可围绕该问题查找资料,撰写提纲,题目可以适当修改,但必须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 一、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 1 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2 神话与中国文学 3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 4 《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 5 雅颂新论 6 《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 7 《左传》的思想和艺术 8 《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 9 《左传》的叙事艺术 10 《左传》﹑《国语》之比较 11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 12 《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 13 《论语》的文学价值 14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 15 庄子思想的新评价 16 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17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 18 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 19 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 20 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 21 赋体溯源 22 汉赋新论 23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 24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 25 《史记》——“无韵之《离骚》” 26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27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 28 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9 《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 30 《古诗十九首》综论 31 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2 论曹植的诗歌创作 33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34 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35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 36 论陶渊明的归隐诗 37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 (二) 38 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9 中国神话传说浅探 40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41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 42 《诗经》弃妇诗怨情探析 43 《诗经》情歌古朴的抒情方式 44 论《诗经》征戍诗的风格特征 45 《郑风》的思想价值新探 46 论“国风”中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 47 春秋行人形象论析 48 试论《战国策》中策士的悲剧 49 《楚辞》和韦庄的诗歌创作 50 宏旨与心路:《离骚》的结构艺术 51 试论屈原《离骚》的神话寓意 52 《九歌》主题新解 53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文学性 54 《史记》人物传记中材料的选择、处理艺术初探 55 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 56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分析 57 《艳歌行》浅说 58 论建安士风之嬗变 59 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与人格 60 浅谈建安文学的生命精神 61 浅析洛神形象:曹植对于前代女性描写的继承和发展 62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63 阮籍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 64 从《咏怀诗》看阮籍的理想及其幻灭 65 鲍照边塞诗论略 66 《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 67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 68 陶渊明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 二、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 (一) 1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 2 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3 谈谈初唐四杰在唐史上的重要地位 4 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 5 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 6 试论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荣的原因

镜头语言与美学

镜头语言与美学 鏡頭語言與美學 電影的語言由攝影的角度(Camera angle)、分鏡的連續性(Continuity)、影片的剪接(Cutting)、特寫(Close up)、取景與構圖的組合(Composition)所串連而成,螢幕影像的作業過程大多相同,利用人類視覺暫留的原理,電影一秒鐘24格畫面,電視則為一秒30掃瞄圖框。因此討論影像的概念,可以從攝影機拍攝與運鏡技術著手。基本來說,其攝製作業在內容上可包括動作、構圖、燈光、剪輯與 成音等五大要素。 在拍攝運作上,除了類似照片拍攝的考慮與思維之外,這種連續性影像的線性時間敘述,還得考慮攝影機的設定位、取景構圖運鏡的變化、燈光照射之配合、 攝影機的運動與演員表情與動作的連續,而後製作的剪輯與音效也是要納入構思 的範圍。 觀眾也許是無知的,他們只能從被限制的視野框架中來瞭解事情的真相與意義,因此這種整體意念的傳達,不只是依賴動作的銜接順暢而已。這種連續影像 的錄製,最大的不同是要隨時注意演員的前進方向、視向和在動向無形中所產生 的假想線(Image line)。這種假想線的錯誤在單機作業中,特別容易發生視覺方向

的錯誤。這便關聯於攝影機的設定位、視線觀點以及出入鏡的位置關係,甚至道 具設置的空間關係也要注意。 攝影機的基本操作,對於攝影機本身和三角架的性能要熟練,平時也要多練習各種運鏡姿勢,求其穩定有效,否則補拍耗時費工,會嚴重耽誤進度,也會造 成色溫、光影的前後差異,而破壞了情境效果。 為追求預期的效果,攝影師的運鏡動作可參考如下: 1. 合乎人體工學的姿勢運用,呼吸長而穩定。 2. 器材要熟練才不致緊張,上半身盡量不要晃動,而以腰部和雙腳來調整 與移動,移動時一次只移動一隻腳,避免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3. 使用全景或廣角的鏡頭,或靠近被攝體拍攝,可以減低晃動感。 4. 利用環境中可以依靠的物體,動態物體可以輪架、推車等工具協助。 5. 剪輯時可用短鏡頭、快節奏的影像剪輯方式,使晃動感降低。 如果企圖達到緊張、意外、震撼的效果,當然可以逆向而行,但是這是在一個精密設計下的過程,而不是意外連連之後的慌張掩飾才好。視覺感受對於構圖有強烈的影響力,例如光線、布景、大小、黑白、明暗對比色彩以及鏡頭的選定 等等,在錄影藝術中,構圖主要功能是建立主體與環境的關係,清楚交代人物的 動作與表情,呈現一種秩序的美感(並非呆板,而是不讓觀者發現攝影者的存在)。 構圖與視角 以眼睛的視平線為參考水平,站立與蹲下的地平線高低便不相同。視角的改

艺术设计审美分析

艺术设计审美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30T15:15:09.67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牛艳君 [导读] 这一层面的审美来自用户维度的评价,是产品的基础审美,是产品最先应该达到的。 牛艳君(新密市园林局;河南工业大学,河南新密 452370)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09-02 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设计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心里过程。无论是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里矛盾的统一体。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 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个性;设计 一、工业产品:The Light Drop(水滴灯) 设计师:Rafael Morgan(巴西) 品质卓越的工业产品固然是好的,而具备一定艺术设计感的工业产品更是能使产品本身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趣味性的升华,因此各类工业产品在设计规划、实施生产和服务运营的过程中,亦是需要诉求艺术美感以达到由内至外的卓越。 总体来说,工业产品的审美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直观评价和直接感受的审美。是根据产品外观,或者用户交流体验产生的审美。这一层面的审美来自用户维度的评价,是产品的基础审美,是产品最先应该达到的。 2.深刻理性的审美。是在产品的设计和工程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实现产品的各功能细节和配置的平衡之美。这个审美来自设计师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水准的客观评价。 3.设计理念的审美。是产品的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最有力和最值得尊敬的产品诉求和真正价值的体现。一个具备卓越品质符合科学理性的产品,在是否尊重人性、体现社会责任、蕴藏文化内涵的方面,同样不可或缺。 下面就通过这三个层面对“水滴灯”进行审美分析。 1.外观审美。 按照风格的差异,可以简单地把灯具分为欧式灯、中式灯、美式灯、现代灯。根据资料介绍,这款“水滴灯”即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灯具。水龙头和水滴在日常生活中本是平平常常不惊不奇的,但设计师把这些普通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且赋予其新的表意和功能,整个物件就变得不再普通,甚至是令人啧啧称奇的。 另一方面,根据产品的外观特征,造型可分为三类:模仿;变形;抽象。由此看来,此款“水滴灯”只是套用了水龙头的自然造型,对水滴进行了简单的变形再加以组合,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独特灯具。其外观造型虽并无过多奇异变化,却使人眼前一亮,散发着足够的彰显力和震撼感。 2.理性审美。 想必看到这款“水滴灯”的人们都能猜到,其照明开关配置应该是在水龙头上,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和水龙头能够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取水停水一样,这款“水滴灯”也是通过对其水龙头造型的开关进行旋转以实现开灯灭灯的命令。由此可见,其操作性非常符合人们的潜意识习惯,令人能够使用自如。 3.理念审美。 “水滴灯”的设计师Rafael Morgan在官网里针对这款灯具如是说:“The Light Drop is supposed to make people think about how we are dealing with our natural resources,in this particular case,the water,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energy for every living organism in this fantastic world。Water is energy indeed。I really hope that people really get my message。” 其大意就是希望人们在使用这款灯的时候,能够由于他直白的外观表意产生一种环境资源缺失的危机感,从而使自己产生节约用水的行为。这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潜在联系,由发自内心的设计所带来的神秘力量。 二、视觉艺术:Animals’Eyes(摄影) 摄影是光的艺术,用光线、线条、影像有机地组合,通过画面把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表达出来。镜头是摄影师交流的武器,是自己身体的一种延伸。 摄影师:Suren Manvelyan(亚美尼亚) 世界摄影史是摄影摆脱绘画,形成独立的艺术手段的斗争过程。摄影发展到今天,无论从摄影器材、参与人数、摄影技术、画面风格来说,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由于拍摄器材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持,因此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人物、风景、纪实等摄影类别,当今又有一种另类的摄影风潮悄然兴起——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是近距离捕捉画面的技术,专门从事这项技术的人通常还会使用特殊的镜头,这些镜头擅于捕捉微小动物或物体的细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这些微小的细节常常被肉眼所忽视,但得益于微距摄影技术,我们可以欣赏到更多的细节画面。 Suren Manvelyan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他曾推出过一组惊人的人眼超近距离摄影《你美丽的眼睛》。Suren发布的《动物的眼睛》这组作品,由于其超近距离的拍摄角度令人感到逼迫和震撼。一方面,它们有力地说明了最自然即是最美丽,另一方面,Suren也是通过这些美得让人瞠目的眼睛告诫人们动物需要更加安全、自然地存在。 三、室内设计:anzas(舞蹈工作室)为例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生活、科学和艺术三方面的内容。一间尚未装修的毛坯房在室内设计师的手中就如同一张白纸,铺墨着色后,或体现着业主的风格,或透着设计师的风格。 室内艺术设计是艺术文化知识与室内设计之间的融会贯通,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1.功能性设计原则:满足使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整个室内空间功能设计必须层次分明、统一协调、简单实用、朴素而又不过分奢华; 2.室内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做室内设计规划时,必须了解使用者的文化与社会背景,选择适合他们的社会身份的艺术设计风格。

汉语言文学专业答题技巧

考研笔记之答题技巧——汉语言文学 最近闲暇时间过多,在憧憬未来的同时顺便过滤了一下过去,觉得有必要把曾经的必胜法宝拿出来分享,前慰逝者,后促来人。 其实,中国目前的阅卷流程依然十分机械,基本上很难从卷面看出你的真实水平,除非你真的是博通中西学贯古今。所以,怎样让自己的卷面出彩就是当前考研的学弟学妹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了。这里的文学类答题技巧也只是纸上谈兵,说不上十分高明,但我颇以为傲,大家先浏览下吧。 开头篇 一、 从大框架概言之 每个问题都会有一个大框架,比如说时代背景、地域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如此等等,这些大框架的东西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但是也有捷径,如果现在已经来不及去积累,那就翻一翻一些大家的著作吧,那上面会有他们对古人古时古事的精湛演绎。 例:问题——谈谈阮籍的诗作特色(涉及魏晋正始时期) 李泽厚《美的历程》有言: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 宗白华《美学散步》有语: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鲁迅在《魏晋风流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认为:魏晋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再标榜一下魏晋风流——魏晋时期一代新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的人格美,是乱世之下痛苦心灵的折射,具有颖悟旷达真率之美,阮籍、嵇康、陶潜都是代表人物,《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答:A方案 第二代美学大师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有言: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该评价的为确论。在这样一个时期,阮籍的横空出世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诗作无一不带有这种自觉意识。然后开始谈他的咏怀八十二首,举例是必须的,“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之类,最好加上比较经典的评论,鈡嵘《诗品》云其“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等等。 B方案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是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肺腑之言,十分精湛。魏齐王曹芳正始时期,这混乱与苦痛达至顶峰,诗人阮籍正是这乱世里吟唱“正始之音”的第一人。然后同上,也可以顺便谈谈弃经典而尚老庄的“竹林七贤”,视野放开阔些,不能就诗谈诗,以诗作为主,适当谈谈时代、谈谈作者、甚至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当然,最好保持中立,有褒有贬可也。比如阮氏不满于司马氏的铮铮铁骨固然可歌可泣,但诗作就过于隐约曲折了,有失真美。 同样,每一门课都会有框架性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答题。刚才说的是古代文学,现当代、外国、文艺学、语言学同是如此。

翻译美学论

翻译美学论 湖北荆州长江大学东校区外语系 蔡银慧 [摘 要]翻译与美的结合产生了另外一门年轻充满活力的学科:翻译美学。翻译美学以美为特征。本文先简述美的渊源及表现,接着强调了译者求美的要求,最后论述了如何求美。 [关键词]翻译 美学 美 真 一、引言:在众多的人文学科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乃珠联壁合;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乃人作之合。 二、翻译美学的渊源及表现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史悠久,若从最初的佛经译论算起,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回顾其漫长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译论命题都有其美学渊源。历史的定势和文化整体形态的趋现促使译学与美学“相融”,且“浑然一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付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以及许渊冲的“三美论”(音美,形美,意美)等等,皆表明译学与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译论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文论色彩和贵信,贵和,贵含蓄的美学特征。从美学的特定视角来考察我国译论的思维模式:它更倾向于感情地而非理性地,体验地而非分析地,主观地而非客观地看待翻译及欣赏译文。同时,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基础就是美学。显而易见,中国的翻译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言求美,达意求美,中外皆然也!为求“联想之美”汉语形容女孩子的脸为“鹅蛋脸”(o val face),而不说“鸭蛋脸”;为求“形象之美”,英语用“zebra cr ossing”(斑马线)来表示人行横道线;为求“幽默之美”,英语称第二职业者为“mo onlig ht”(to w or k at anot her job,o ften at nig ht,in additio n to o ne's full-tim e job);为求“静态之美”,英语翻译不管成功与否,我要试一试.“为”I'll have a tr y,sink or sw im.“中外虽然文化习俗各异,也同时求含蓄之美。如,He w as bot h out of po ckets and o ut of spir its by t hat catastr ophe,faild in his health and pro phesied t he speedy r uin of the empir e.(J.M.T hacker ay V anity Fair)其译文为:灾难过后,他的精神蔫了,口袋扁了,身体也不好了,还预言大英帝国很快就会垮台。原文用委婉语o ut of po ckets来替代po or,bankr upt等刺耳而又难以启齿的词,且与o ut of spirits两相照应,对比成趣。译者为了再现其含蓄美,通过联想,用口袋扁了来译之,又一次地把“幽默之美”,“智慧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美的形式,美的表现有多种,这就使得翻译美学的美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三、译者求美的要求 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美化的过程,译者犹如美的使者,把一种美诠释为另一种美。美感就是译者的直觉,是译者艺术气息的挥洒。美感之与他们,犹如灵魂之与肉体,依附于它,却又漂浮不定,译者的翻译若能达此境界,实在是难能可贵。因此,译者在展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求真尽管爱因斯坦说过,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求“真不得”,怎言“美”?美富于创造性,美富于想象性。然而美只有在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译语的优势,才能上升为真正的“美”。请看译例: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其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分别被译为: 1.T he ho st alig hts fr om his hor se,the g uest is aboar d.(唐诗选) 2.I,the host,dismo unted and saw the guest in the bo at. (许渊冲译) 3.Hav ing dismounted our ho rses and boar ded his boat.(张廷琛,魏博思译) 译文1可以把它回译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就想是主人下马了之后,目送客人乘船而去。这就和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了;译文2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此句可以回译为“我下了马,看见客人上了船”,好象主人站在岸上目送客人离去。只有译文抓住了原句互文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的意境和原文的意境达到了统一,且没有更改原文的意思。这才真正体现了翻译的真。译文3可以回译为“我们下了马,一齐上了船。” 亦步亦趋,从遣词到选句只是一味得临摹原文,那只是一种机械的翻译方法。没有再现原文的意境,没有转换原文的修辞,没有保持原文的韵味,那就算不上真,更谈不上美。因此,译者不能顾此失彼,应始终以真为根基,然后再去求美。 (2)求全这里的全不是指较全面地反映原文的内涵,而是指应该较全面地存储另一种语言文化,语言背景。这样才能折射出译者的文化内涵修养及智慧之美。如Q ueen's English就不是指女王的具体言辞,而是代表正统的标准的英语。Baby kisser 是“吻婴儿的人”,但暗指那些为拉选票,讨好选民的政客。A m-bulance Chaser不是“追赶救护车的人”,而是指见了官司就趋之若骛的“惟利是图的低级律师”。再来看看另外一个谚语的精彩翻译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其译文为:O ne bo y is a bo y,two bo ys half t he boy,t hr ee boys no bo y。如能透彻理解此谚语寓意,在翻译中就无障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另外一种语言无法对等解释的。这就需要译者不断积累,不断补充,再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美的影子才会突现出来。 (3)求合这里的合指原文的意境与译文的意境相吻合。虽然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另一种语言无法对等解释。但这就又给译者一个巨大的挑战。译者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功能,从而达到两种不同语言的“意合美”。Ev ery life has its ro ses and t ho r ns.译文为每个人的生活有苦有甜。这里把ro ses 和tho rns这两个具体的形象引申为这两个形象所代表的属性甜和苦。这里的译文既完美地展现了原文的意境,有表明了译者扎实的语言转换功底,美感就随之跃然纸上。再来看看这句俗话生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从表现看,如缺少语感美,其译文将是It's g oo d to live in Hangzhou,t o eat in G uang zho u,and to die in L iuzho u.这当然不算错,可是总是感觉它缺少了一种美的东西,没有将原文的那种意合之美展现出来。然而译者就不能简单机械翻译,需要尽可能地对等再现原文的韵味。富有语感美的译者,其译文将是:T her e ar e thr ee best cho ices in chi-na——living in Hang zho u,eat ing in Guangzhou and buy ing a wo oden co ffin in L iuzho u. 四、如何求美 (1)音韵美节奏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好的诗歌在欣赏时若能把握其格律,那就是在欣赏一首动听的歌。好的译者在解译时若能用心去感知去品味,那他也是在谱写另一首动听的歌。看看下面的原文与译文: O,Capta in!M y Capt ain! O Captain!M y Captain!Our fearful tr ip is do ne, T he ship has w eather'd ev ery r ack,the pr ize w e soug ht is wo n, T he por t is near,the bells I hear,the peo ple all ex ulting, While follow eyes the steady keel,the vessel g rim and dar-ing, But O heart!heart!hear t! O the bleeding dr ops of r ed! Wher e on the deck my Ca ptain lies, Fallen cold and dead. (W alt Whitm an) — 115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