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

算书

目录

1 项目概述 (1)

2 评价目的及评价要求 (1)

3 评级依据 (1)

4 理论依据 (1)

4.1 场地径流控制目标 (1)

4.2 场地径流控制模式 (3)

4.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4)

5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 (5)

5.1 场地控制雨量 (5)

5.2 雨量径流系数 (5)

5.3 雨水控制量 (6)

5.4 计算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结论 (6)

1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规划总占地面积7.49公顷。其中公建部分总建筑面积100511m2,地上建筑面积为59901 m2,地下建筑面积为40610 m2。配套办公场所以及居住小区等综合容组成,,机动停车位728辆,自行车停车位500辆。容积率2.46,绿地率35%。

2评价目的及评价要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第4.2.14条对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提出了明确的相关要求。

4.2.14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6分。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3分;达到70%,得6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设计评价查阅当地降雨统计资料、相关设计文件、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运行评价查阅当地降雨统计资料、相关竣工图、设计控制雨量计算书、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报告,并现场核实。

3评级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

《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建筑给排水设计规》GB 50015-2009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2009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GB 50400-2006

委托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景观设计图纸、景观设计说明等图纸资料

委托方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4理论依据

4.1场地径流控制目标

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作为国家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容,对我国未来城市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有长远影响,宜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4 的规定,进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进行控制(如下图)

理想状态下,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应以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开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自然地貌往往按照绿地考虑,一般情况下,绿地的年径流总量外排率为 15%-20% (相当于年雨量径流系数为 0.15-0.20),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实践经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最佳为 80%-85%。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以市为例,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 80%和 85%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 27.3 mm 和 33.6 mm (详见表F2-1),分别对应约 0.5 年一遇和 1 年一遇的 1 小时降雨量。

实践中,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一方面,开发建设前的径流排放量与地表类型、土壤性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应通过分析综合确定开发前的径流排放量,并据此确定适宜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另一方面,要考虑当地水资源禀赋情况、降雨规律、开发强度、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利用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具体到某个地块或建设项目的开发,要结合本区域建筑密度、绿地率及土地利用布局等因素确定。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基础上,当不具备径流控制的空间条件或者经济成本过高时,可选择较低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同时,从维持区域水环境良性循环及经济合理性角度出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也不是越高越好,雨水的过量收集、减排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超过一定值时,投资效益会急剧下降,造成设施规模过大、投资浪费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将大陆地区大致分为五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 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 I 区(85%≤α≤90%)、II 区(80%≤α≤85%)、III 区(75%≤α≤85%)、IV 区(70%≤α≤85%)、V 区(60%≤α≤85%),如下图所示。

4.2场地径流控制模式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有渗透技术和储存技术,设施以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生态设施为主,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狭义)、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等源头分散式的小型设施,及相对末端集中式的大型设施,如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及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径流控制模式包括场地控制和场地外控制,场地控制一般指在本地块实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场地外控制一般指对于径流总量大、绿地及其他调蓄空间不足的地块,统筹周边地块或开发空间的调蓄空间共同承担其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如利用城市公共绿地消纳来自周边道路和地块的径流雨水。两种控制模式如下图所示,两者的主要区别如下表所示

控制模式径流总

量目标

主要设施

类型

对用地布局的一般要求

对雨水管渠或竖向的一般要

4.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定义为: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本条意在对场地雨水合理地实施减排控制。雨水设计应协同场地、景观设计,采用屋顶绿化、透水铺装等措施降低地表径流量,同时利用下四式绿地、浅草沟、雨水花园等加强雨水入渗、降低雨水外排量,也可根据项目的用水需求收集雨水进行回用,实现减少场地雨水外排的目标。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55%、70%时对应的降雨量(日值)为设计控制雨量。设计控制雨量的确定应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将多年的降雨量日值按雨量大小分类,统计计算对应于某一降雨量(日值)的降雨总量(小于等于该降雨量的按真实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大于该降雨量的按该降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两者累计总和)在总降雨量中的比例,取比例为 55%、70%(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对应的降雨量(日值)作为设计控制雨量。统计年限不同时,不同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会有差异。考虑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周期性,推荐采用不少于30年的降雨量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特殊情况除外。

场地设计应合理评估和预测场地可能存在的水涝风险,尽量使场地雨水就地消纳或利用,防止径流外排到其他区域形成水涝和污染。径流总量控制同时包括雨水的减排和利用,实施过程中减排和利用的比例需依据场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最优方案。

从区域角度看,雨水的过量收集会导致原有水体的萎缩或影响水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使硬化地面恢复到自然地貌的环境水平,最佳的雨水控制量应以雨水排放量接近自然地貌为标准,因此从经济性和维持区域性水环境的良性循环角度出发,径流的控制率也不宜过大而应有合适的量(除非具体项目有特殊的防洪排涝设计要求)。本条设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宜超过85%。

设计时应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来确定雨水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利用模型进行设计计算;也可采用简单计算方法,结合项目条件,用设计控制雨量乘以场地综合径流系数、总汇水面积来确定项目雨水设施总规模,再分别计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实现的控制容积,达到设计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

要求,即达标。

5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

5.1场地控制雨量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如下表,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5%进行控制:

场地控制雨量=场地面积*设计控制雨量/1000=236.127m3。

城市场地面积(m2)年均降雨量(mm)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

(mm)

55% 70% 85% 24343 852.6 9.7 17.1 31.3

5.2雨量径流系数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式如下:

式中:

n——下垫层数量;

——径流系数;

——下垫层面积,m2。

本项目各下垫层雨量径流系数及如下表所示:

场地类型下垫层类型径流系数面积(m2)

0.8 10449.00

硬质屋面硬屋面、未铺石子的

平屋面、沥青屋面

0.8 5374.93

道路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

广场

绿地绿地0.15 3032.30

铺装干砌砖石或碎石路面

0.4 5486.77

及广场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0.63 24343.00

5.3雨水控制量

入渗控制雨量采用容积法进行计算:

式中:

V——入渗控制雨量,m3;

H——设计降雨量,mm;

——综合雨量径流系数;

F——场地面积,m2。

经计算,入渗控制雨量为352.17m3。

5.4径流控制率

雨水控制总量=入渗控制雨量+Σ雨水控制措施的雨水控制量

得到的计算结果如下表,其雨水控制总量小于场地控制雨量。

径流控制率=((0.7-0.15)*(352.17-236.12)/(416.27-236.12))+0.55=0.647 6结论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14第 4.2.14 条:“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6分。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3分;达到70%,得6分”。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64.7%,得3分。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 算书

目录 1 项目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评价目的及评价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评级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理论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场地径流控制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场地径流控制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场地控制雨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雨量径流系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雨水控制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结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径流总量控制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 2015-04-26中国给水排水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 王文亮1,2,李俊奇2,3,车伍3,赵杨2,4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44;3.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4.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摘要:基于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体系,提出了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及其量化分解方法,并通过案例,利用SWMM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典型年的连续模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规划区域内各地块进行控制指标分解,很好地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可用于指导我国实施径流总量控制。 近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提出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并给出了具体的规划控制指标作为土地出让的约束条件,而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在不具备广泛使用模型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将控制指标分解到各类用地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场地径流控制模式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途径包括雨水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有渗透技术和储存技术,设施以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生态设施为主,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狭义)、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等源头分散式的小型设施,及相对末端集中式的大型设施,如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及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径流控制模式包括场地内控制和场地外控制,场地内控制一般指在本地块内实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场地外控制一般指对于径流总量大、绿地及其他调蓄空间不足的地块,统筹周边地块或开发空间内的调蓄空间共同承担其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如利用城市公共绿地消纳来自周边道 。 路和地块内的径流雨水。两种控制模式及主要区别分别见图1和表1 表1 径流控制模式比较 2 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要点 ①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阶段,应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确定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提出用地布局等相关要求,并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点建设区域等;相关专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般推求方法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般推求方法 发表时间:2018-09-06T10:02:12.0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9期作者:楼剑 [导读] 利用1984年至2014年间日值降雨量数据推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的过程,介绍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般推求方法,同时也为资阳市及其周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 楼剑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之一就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南》中依据我国1983年~2012年降雨资料,推求出我国31个重要城市的基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然而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项目所在可能既无海绵城市规划,也不在《指南》附录B的表中,为满足海绵城市建设及海绵城市设计工作需求,本文通过资阳市附近某实际工程中,利用1984年至2014年间日值降雨量数据推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的过程,介绍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般推求方法,同时也为资阳市及其周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 1 引言 2014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实施,为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指南》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路径,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应以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综合控制为目标,通过容积法、流量法或水量平衡法等方法计算确定低影响设施总体规模,综合用地性质、建设和改造难度、经济性等方面,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将总体控制目标和设施规模逐层分解落实到城市开发用地上。[1] 近年来,根据我院设计经验,在市政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设计评审过程中,都增加了海绵城市章节内容的审查要求。在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因通过容积法计算目标海绵城市有效调蓄容积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这个指标,而《指南》附录B 中,仅给出了全国约31个重要城市60%、70%、75%、80%、8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而在非目录中的城市海绵城市设计计算过程中,往往只能就近参照,而在西南山区,常常出现地域相隔很近却因为山脉阻断,气候、降雨特征截然不同的情况,这就引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何能够在没有海绵城市规划之前,简单快速得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对应设计降雨量指标的关系。下面本文就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我院设计的某项目为例,介绍通过EXCEL等工具快速整理数据获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2 项目概况及数据来源 本项目位于成都市以东,资阳市以西,位于《指南》中附录F中III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α≤85%)。《指南》中并未包含成都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本项目距附录B中所列最近城市重庆约180公里,宜宾约150公里,区内无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因此该设计无就近城市可供参照,只能自行计算。 根据项目地理位置以及资料收集情况,本次设计采用资阳市1984年至2014年逐日降雨量数据,本数据可以由《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中获得。 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推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通过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作用,为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将雨水渗、滞、蓄、净、用、排后留在场地内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根据《指南》中介绍,要求选取至少近30年(反应长期的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日降雨(不包括降雪)资料,扣除小于等于2mm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将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小于该降雨量的按真实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大于该降雨量的按该降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两者累计总和)在总降雨量中的比率,此比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即为设计降雨量。[2] 3.1数据整理 气象站原始数据为EXCEL文档,按照日期进行排列。先选择所有数据集,选择“数据”分页(本文均以EXCEL2007为例),选择“排序”,并以降雨量列为关键字,进行升序排列。删除降雨量小于2.1mm的数据后,得到有效日值降雨数据序列: [2.1,2.1,2.1,....112.7,143.8] 本次有效日值降雨数据一共有1004个,即1004行。 3.2计算原理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升序处理后的数据集为{X1、X2...... Xn-1、Xn},我们假设需要计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P,而P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X,Xi<X,Xi+1>X,从而得到{X1、X2、X3、...Xi、Xi+1、......Xn-1、Xn}。[3] 控制率Pi= 本项目中有效日值降雨数据n=1004。 3.3 公式编辑 (1)将升序后的有效日值降雨量数列在A列中从上往下排列; (2)在B列新建序数列,采用填充序列的方式填充数字1至1004; (3)根据2.2中控制率P的定义,在C列中编辑公式=(SUM($A$1:A1)+(1004-B1)*A1)/(SUM($A$1:$A$1004)),同时注意将C列单元格格式设置为百分比,小数位数为2位。通过下拉的方式,将C列中1004行均使用该公式,得到所有降雨量对应的控制率P: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若干问题探讨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若干问题探讨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困惑与质疑 1、海绵城市只考虑总量控制,不考虑峰值、暴雨洪涝控制 2、总量控制的目标仅是为了解决径流污染 3、总量减排会造成河道干涸 4、总量减排就是通过入渗和回用实现“不外排” 5、我国的总量控制目标定得偏高 6、总量减排影响因素多: 实际降雨、指标要分解到单项设施、模型计算 法比容积法更准确 7、无法考核一、海绵城市概述 二、径流污染控制与恢复自然水文状态 三、基本定义 四、目标确定与优化——分区 五、实际工程落地效果的影响因素 六目标考核

背景: -1972 修订《清洁水法》,试行“国家污染排放许可制度(NPDES )”-1976~1977 美国环保局,全国合流制溢流和城市雨水径流排放评价项目 (Nationwide evaluation of CSO and urban stormwater discharges volume ),-1979~1983 美国环保局,全国城市径流项目(Nationwide urban runoff program ),-1987年 再次修订《清洁水法》,将城市雨水径流由面源定义为点源,将城市雨水纳入NPDES 管辖范围。 前期问题识别、评估、决策国家重大决策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中国还落后至少30年?

年径流体积控制率、年均雨量控制率、年均场次控制率 (1)1977,美国环保局组织美国芝加哥公共工程协会(APWA)、佛罗里达大学等实施了涵盖全国248个城市区域的合流制溢流和城市雨水径流排放评价研究项目 (Nationwide evaluation of CSO and urban stormwater discharges volume)。 -数据——连续25年的小时降雨量; -水文计算——Storage Treatment and Overflow Model(STORM); -指标——CSO次数、年径流(体积)总量控制率、年雨量控制率、污染物总量控制率、成本;-技术——“调节/储存/调蓄-处理(Detention/Retention/Detention and Retention-Treatment)”、BMPs最佳管理措施(道路清扫等)。

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

2015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2015-04-24中国给水排水 2015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 李俊奇1,2,王文亮2,3,车伍1,刘超1,赵杨2,4 (1.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44;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4.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摘要:为切实贯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科学合理地确定控制目标,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对我国大陆地区设计降雨量的地域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确定的影响因素,论述了我国大陆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的原则、方法及应用的注意事项,以指导相关规范标准和地方性技术导则的编制,及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 为大力推进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排放的“海绵城市”,指导各地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缓解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内涝问题,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住建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指南》提出了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而此目标的确定既要符合自然水文循环规律,也要符合技术经济合理性原则,还要可实施性强,具体受各地气候特征、水资源禀赋情况、城市开发强度、雨水资源化利用与排水防涝需求、土壤地质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如何根据这些因素合理确定各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是落实径流总量控制需要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及其落实途径 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各地应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除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也称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或大排水系统)和雨水管渠系统(也称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或小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外,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重要控制目标。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有渗透技术和储存技术,主要设施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狭义)、生物滞留、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及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当地多年日降雨量数据统计得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集蓄利用、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与设计降雨量(H,mm)为对应关系,当以径流总量为控制目标时,设计降雨量可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规模。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的。根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数据,选取至少近30年(反映长期的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日降雨(不包括降雪)资料,扣除≤2 mm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一般不产生径流),将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在总降雨量

雨水径流控制方案15.12.24.详解

白云致友汽车配件交易中心雨水径流控制

一、雨水径流量计算 建设前本项目占地面积47798m 2,下垫面主要为碎石路面、土路面和公共绿地。碎石路面占地面积12000m 2,土路面占地面积17198m 2,绿地占地面积18600m 2。 表1 建设前下垫面面积统计 建设前综合径流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m ld ld kst kst fst fst S )F ()F ()F (''''''ψ?∑+ψ?∑+ψ?∑= ψ= 【12000x0.40+17198x0.29+18600x0.15】/47798=0.263 采用广州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总公式: 750 .0)259.11() lg 438.01(427.3618++= t P q =357.5L/s.ha=0.357 L/s.m 2 1).设计重现期:P=5a 2).设计降雨历时:t=20min 3).地面综合径流系数:取Ψ=0.263 建设前雨水径流量为Q (jsq ),建设前没有雨水径流削减措施,因此Q d (jsq )=0 Q (jsq )= Q s (jsq )-Q d (jsq ) =0.263x47798x0.357=4490L/s 式中:Q (jsq )——建设前雨水径流量(L/s ); Q s (jsq )——建设前雨水设计流量(L/s ); Q d (jsq )——建设前雨水径流措施径流削减总量(L/s )。 建设后下垫面主要为透水地面、绿地和不透水地面。透水性人行道、露天停车场、铺装地面面积8184m 2,绿地占地面积18600m 2,硬屋面硬化面积9500m 2,非渗透车道路面7000m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