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对应设计降雨量推求

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对应设计降雨量推求

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对应设计降雨量推求
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对应设计降雨量推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811941628.html, 银川市海绵城市建设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对应设计降雨量推求

作者:董娜杨蓉冯子格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8期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书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 算书

目录 1 项目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评价目的及评价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3 评级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理论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场地径流控制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场地径流控制模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场地控制雨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雨量径流系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雨水控制量...........................................错误!未定义书签。 计算结果.............................................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三、海绵城市设施设计目标 本项目海绵城市设计目标制定参考《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DB22/T168-2017标准,填写相关下表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指标参数表 序号项目指标参数单位

基于水动力模型海绵城市建设分析案例

基于AWater Plan2.0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2017.07.14赖泽辉 联系QQ及邮箱(356290189/356290189@https://www.doczj.com/doc/4811941628.html,) 示范区背景 示范区为广州东濠涌以西某排水子系统,排水体制为合流制。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污水通过下游干管排放至猎德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系统沿东濠涌有截留管道,暴雨条件下,如果下游干管不能满足排放需要,则系统中雨污水通过截留管道直接排放到东濠涌。 示范区位于广州老城区房屋、道路等硬化下垫面所占比例大,排水标准偏低,暴雨情况下,易出现内涝风险和溢流污染风险。

目的 针对示范区下垫面建设情况,现利用海绵设施对其进行改造,以提高排水系统对雨水调蓄能力,减少内涝和溢流污染风险,减少下游污水处理负荷。使示范区排水标准在内涝、排水系统负载、溢流等指标方面达到5年一遇标准。 工具 利用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辅助软件(AWater Plan2.0)。

静态模型构建 收集整理示范区排水设施、河流、下垫面、地形等数据,利用AWater Plan2.0模型建设功能,考虑排水管道拓扑、汇水区划分、系统网络结构、模型概化等内容,构建示范区水动力静态模型,模型参数采用常用的经验参数。

降雨数据制作 根据地方暴雨强度公式,生成1年一遇、2年一遇、5年一遇、10年一遇降雨数据,降雨历时为2小时。 示范区排水能力现状分析 利用设计降雨对示范区排水系统进行现状评估。现状评估情景包

括1年一遇降雨情景、2年一遇降雨情景、5年一遇降雨情景、10年一遇情景。评估结果如下: 地表径流量 累积径流量

瞬时径流量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1背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b开发建设后 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 针对当前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径流总量控制指标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 2015-04-26中国给水排水 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 王文亮1,2,李俊奇2,3,车伍3,赵杨2,4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44;3.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4.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摘要:基于我国目前城市规划体系,提出了城市径流总量控制指标及其量化分解方法,并通过案例,利用SWMM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典型年的连续模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对规划区域内各地块进行控制指标分解,很好地达到了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可用于指导我国实施径流总量控制。 近期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提出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并给出了具体的规划控制指标作为土地出让的约束条件,而在具体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在不具备广泛使用模型工具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将控制指标分解到各类用地中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 场地径流控制模式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途径包括雨水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有渗透技术和储存技术,设施以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生态设施为主,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狭义)、生物滞留设施、雨水罐等源头分散式的小型设施,及相对末端集中式的大型设施,如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及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径流控制模式包括场地内控制和场地外控制,场地内控制一般指在本地块内实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场地外控制一般指对于径流总量大、绿地及其他调蓄空间不足的地块,统筹周边地块或开发空间内的调蓄空间共同承担其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如利用城市公共绿地消纳来自周边道 。 路和地块内的径流雨水。两种控制模式及主要区别分别见图1和表1 表1 径流控制模式比较 2 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要点 ①总体规划 在总体规划阶段,应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确定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提出用地布局等相关要求,并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重点建设区域等;相关专

长春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施工图设计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说明书内容:说明书中应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应包括海绵城市总体说明、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及特点、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计算书、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材料、设施的指标参数应明确。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并且提供海绵城市技术措施相关计算书。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设计依据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及相关图纸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海绵城市设施大样图、透水铺装结构图、下沉式绿地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花园剖面图及详细做法、雨水调蓄、净化回用等海绵城市相关措施的做法详图。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规划背景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为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并做好申报下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准备工作,中心城区需要编制**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目标 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 三、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2.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

能力。 四、规划范围及内容 规划范围为《**城镇群规划(2016-2030)》确定的**区、**区、**区、**县和**新区,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同时,选择高铁新区及周边面积约2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试点建设区域,并做好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规划设计内容:**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试点建设区详细规划。 五、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2017-2030年 六、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4、《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9、《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 10、《**城镇群规划(2016-2030)》 1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般推求方法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般推求方法 发表时间:2018-09-06T10:02:12.0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9期作者:楼剑 [导读] 利用1984年至2014年间日值降雨量数据推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的过程,介绍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般推求方法,同时也为资阳市及其周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 楼剑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提出的海绵城市建设核心指标之一就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南》中依据我国1983年~2012年降雨资料,推求出我国31个重要城市的基础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然而在实际设计工作中,项目所在可能既无海绵城市规划,也不在《指南》附录B的表中,为满足海绵城市建设及海绵城市设计工作需求,本文通过资阳市附近某实际工程中,利用1984年至2014年间日值降雨量数据推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的过程,介绍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一般推求方法,同时也为资阳市及其周边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设计降雨量 1 引言 2014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实施,为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指南》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路径,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应以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综合控制为目标,通过容积法、流量法或水量平衡法等方法计算确定低影响设施总体规模,综合用地性质、建设和改造难度、经济性等方面,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将总体控制目标和设施规模逐层分解落实到城市开发用地上。[1] 近年来,根据我院设计经验,在市政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设计评审过程中,都增加了海绵城市章节内容的审查要求。在实际设计工作过程中,因通过容积法计算目标海绵城市有效调蓄容积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这个指标,而《指南》附录B 中,仅给出了全国约31个重要城市60%、70%、75%、80%、8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而在非目录中的城市海绵城市设计计算过程中,往往只能就近参照,而在西南山区,常常出现地域相隔很近却因为山脉阻断,气候、降雨特征截然不同的情况,这就引出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如何能够在没有海绵城市规划之前,简单快速得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对应设计降雨量指标的关系。下面本文就将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我院设计的某项目为例,介绍通过EXCEL等工具快速整理数据获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的方法。 2 项目概况及数据来源 本项目位于成都市以东,资阳市以西,位于《指南》中附录F中III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α≤85%)。《指南》中并未包含成都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关系,本项目距附录B中所列最近城市重庆约180公里,宜宾约150公里,区内无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因此该设计无就近城市可供参照,只能自行计算。 根据项目地理位置以及资料收集情况,本次设计采用资阳市1984年至2014年逐日降雨量数据,本数据可以由《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中获得。 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推求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即通过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作用,为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将雨水渗、滞、蓄、净、用、排后留在场地内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根据《指南》中介绍,要求选取至少近30年(反应长期的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日降雨(不包括降雪)资料,扣除小于等于2mm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将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小于该降雨量的按真实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大于该降雨量的按该降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两者累计总和)在总降雨量中的比率,此比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即为设计降雨量。[2] 3.1数据整理 气象站原始数据为EXCEL文档,按照日期进行排列。先选择所有数据集,选择“数据”分页(本文均以EXCEL2007为例),选择“排序”,并以降雨量列为关键字,进行升序排列。删除降雨量小于2.1mm的数据后,得到有效日值降雨数据序列: [2.1,2.1,2.1,....112.7,143.8] 本次有效日值降雨数据一共有1004个,即1004行。 3.2计算原理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的关系,升序处理后的数据集为{X1、X2...... Xn-1、Xn},我们假设需要计算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P,而P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X,Xi<X,Xi+1>X,从而得到{X1、X2、X3、...Xi、Xi+1、......Xn-1、Xn}。[3] 控制率Pi= 本项目中有效日值降雨数据n=1004。 3.3 公式编辑 (1)将升序后的有效日值降雨量数列在A列中从上往下排列; (2)在B列新建序数列,采用填充序列的方式填充数字1至1004; (3)根据2.2中控制率P的定义,在C列中编辑公式=(SUM($A$1:A1)+(1004-B1)*A1)/(SUM($A$1:$A$1004)),同时注意将C列单元格格式设置为百分比,小数位数为2位。通过下拉的方式,将C列中1004行均使用该公式,得到所有降雨量对应的控制率P: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专题|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消纳、减速与适应 2015-08-13俞孔坚 文章来源:俞孔坚.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 南方建筑,2015, 3:04-07.转至土人设计官微 “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采用,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已经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推广。但是,不难发现相关操作指南主要围绕以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也越来越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的诠释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途径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赖。实际上,“海绵城市”的理念远非如此,它实际上是建立在反思工业化城市建设模式的新概念,反对片面强调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技术来解决诸如雨涝、干旱、地下水下降、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城市绿地缺乏等问题,而是强调用人水共生的理念,用系统的方法和整合的生态技术,来解决城市中突出的各种与水相关的问题;同时“海绵城市”也为城市的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如何适应洪涝提出了新的策略,即与自然过程相适应的策略。另外,“海绵”的概念不但应在城市范围内体现,也应该在区域和国土范围内体现,所以,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海绵国土。 因此,对“海绵城市”概念需要有更深刻的理解,否则“海绵城市”建设将很快就沦为地方政府新的GDP增长点,职能部门又有一个权力寻租机会,各类工程公司又有了谋取暴利的一个借口,甚至是新一轮的诸如河道整治、挖湖堆山之类的“破坏性建设”。“海绵城市”的哲学恰恰是对简单工程思维的反思。海绵城市相对于常规的水利和雨洪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及建筑工程,在哲学层面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完全的生态系统价值观,而非功利主义的片面的价值观;第二、就地解决水问题,而不是将其转嫁给异地;第三、分散式的民间工程,而非集中式的集权工程;第四、慢下来而非快起来,滞蓄相对于排泄;第五、弹性应对,而非刚性对抗 (俞孔坚,2015)。 在具体规划设计和工程上,“海绵”的哲学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本文将举三个实践案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这三大关键策略。消纳的策略 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案例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若干问题探讨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若干问题探讨

雨水径流总量控制——困惑与质疑 1、海绵城市只考虑总量控制,不考虑峰值、暴雨洪涝控制 2、总量控制的目标仅是为了解决径流污染 3、总量减排会造成河道干涸 4、总量减排就是通过入渗和回用实现“不外排” 5、我国的总量控制目标定得偏高 6、总量减排影响因素多: 实际降雨、指标要分解到单项设施、模型计算 法比容积法更准确 7、无法考核一、海绵城市概述 二、径流污染控制与恢复自然水文状态 三、基本定义 四、目标确定与优化——分区 五、实际工程落地效果的影响因素 六目标考核

背景: -1972 修订《清洁水法》,试行“国家污染排放许可制度(NPDES )”-1976~1977 美国环保局,全国合流制溢流和城市雨水径流排放评价项目 (Nationwide evaluation of CSO and urban stormwater discharges volume ),-1979~1983 美国环保局,全国城市径流项目(Nationwide urban runoff program ),-1987年 再次修订《清洁水法》,将城市雨水径流由面源定义为点源,将城市雨水纳入NPDES 管辖范围。 前期问题识别、评估、决策国家重大决策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中国还落后至少30年?

年径流体积控制率、年均雨量控制率、年均场次控制率 (1)1977,美国环保局组织美国芝加哥公共工程协会(APWA)、佛罗里达大学等实施了涵盖全国248个城市区域的合流制溢流和城市雨水径流排放评价研究项目 (Nationwide evaluation of CSO and urban stormwater discharges volume)。 -数据——连续25年的小时降雨量; -水文计算——Storage Treatment and Overflow Model(STORM); -指标——CSO次数、年径流(体积)总量控制率、年雨量控制率、污染物总量控制率、成本;-技术——“调节/储存/调蓄-处理(Detention/Retention/Detention and Retention-Treatment)”、BMPs最佳管理措施(道路清扫等)。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项目设计依据、设计指标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及其组成。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并且应提供项目雨水管网规划图及相应说明。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3、海绵城市设施应用情况一览表 根据吉林省地方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 DB22/JT168-2017~报送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所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及内容。 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应用情况一览表技术类型 单项设施是否应用 ,按主要功能, 透水砖铺装 缝隙透水砖铺装 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沥青混凝土 屋顶绿化渗透技术下沉式绿地,包括下凹式绿地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终审稿)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

第一章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一、设计总则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而天好及干旱的时候,又能把吸的水“吐”出来综合利用,节约水资源。 1.1 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针。 1.2 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 1.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满足规划要求,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 80%,改建不低于 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 75%,改建不低于 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 90%,改建不低于 85%。 1.4 鼓励采用透水铺装、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 1.5 透水铺装设计及施工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1.6 对有条件的工程项目,宜考虑雨水资源化利用。 1.7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或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1.8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碱、耐水湿、耐污染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 二、建筑与场地 2.1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局部采用小型的、分散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通过这些绿色生态措施收集、滞留、净化、渗透、原位利用小区内屋面、道路、停车场的雨水径流,削减了进入市政管道和水体的雨水量及污染物,节省了雨水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同时提供了健康、生态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2.2 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体和绿地设计有雨水储存和调节功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植物,减少浇灌要求。当进行浇灌时,采用高效设备,并且根据气候进行控制。 2.3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外落水雨水立管底部采用间接排水。通过模块式蓄水箱收集到的雨水资源用来冲洗厕所、浇洒路面、浇灌草坪、水景补水。 2.4 新建排水管网采用以下标准: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 5 年一遇,重要公共建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 10 年一遇;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 3 年一遇,重要地区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 5 年一遇。 2.5 设置在道路、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的绿地宜采用下沉式做法,并采取措施将雨水引至绿地。建筑与小区下沉绿地占总绿地面积比值不低于 30%,下沉式绿地内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高于绿地50-100?mm。 2.6 除机动车行车区域外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 2.7 建筑屋顶绿地面积不低于屋顶可绿化面积的 50%,屋顶绿地覆土厚度不低于 30cm。 2.8 建筑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利用建筑场地附近河流作为雨水调蓄设施,不必再设人工池体进行调蓄。 2.9 地面停车场通过设置的停车位分隔绿带等形式调蓄、净化停车场径流雨水,停车场铺装具备透水功能。 三、绿地与广场 3.1 城市绿地与广场在满足自身功能条件下,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绿地与景观水体,设置渗透塘,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设置渗透塘前需做好沉砂池、前置塘等预处理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有降雪的城市,应采取弃流、排盐等措施防止融雪剂侵害植物;渗透塘边坡坡度(垂直:水平)一般不大于1:3,塘底至溢流水位一般不

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

2015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2015-04-24中国给水排水 2015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解读之降雨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 李俊奇1,2,王文亮2,3,车伍1,刘超1,赵杨2,4 (1.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4;2.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筑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044;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4.北京雨人润科生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44)摘要:为切实贯彻《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科学合理地确定控制目标,落实年径流总量控制,对我国大陆地区设计降雨量的地域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确定的影响因素,论述了我国大陆地区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区域划分的原则、方法及应用的注意事项,以指导相关规范标准和地方性技术导则的编制,及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目标。 为大力推进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排放的“海绵城市”,指导各地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缓解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内涝问题,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住建部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指南》提出了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而此目标的确定既要符合自然水文循环规律,也要符合技术经济合理性原则,还要可实施性强,具体受各地气候特征、水资源禀赋情况、城市开发强度、雨水资源化利用与排水防涝需求、土壤地质条件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如何根据这些因素合理确定各地径流总量控制目标是落实径流总量控制需要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及其落实途径 建设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各地应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合理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除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也称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或大排水系统)和雨水管渠系统(也称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或小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外,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重要控制目标。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途径包括雨水的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主要技术措施有渗透技术和储存技术,主要设施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狭义)、生物滞留、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及大型(多功能)调蓄设施等。 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径流总量控制一般采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控制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根据当地多年日降雨量数据统计得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是指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集蓄利用、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α)与设计降雨量(H,mm)为对应关系,当以径流总量为控制目标时,设计降雨量可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规模。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的确定,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的。根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数据,选取至少近30年(反映长期的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日降雨(不包括降雪)资料,扣除≤2 mm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一般不产生径流),将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在总降雨量

海绵城市规划简要说明

海绵城市规划简要说明 阜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20.7.10

一、规划背景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并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 二、编制过程 我市于2016年4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规划院接到任务后,于4月底完成规划大纲的编制工作,5月开始,对编制规划所需的现状基础资料进行调查,同时进行规划方案编制,7月底完成编制任务,12月完成专家评审工作并进行修改完善。2020年4月由市自然资源局征求相关委办局的意见,汇总后完成修改工作。 三、规划内容 1、海绵城市基础特征现状分析 (1)通过多年降雨量分析,测算得出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 (2)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的分析,总结阜新市海绵城市建设拟重点解决的问题:雨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系统恢复、水体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 2、规划范围 阜新市主城区及行政区内镇村用地,东至高林台河、西至阜锦高速、南至塔子沟山、北至玉龙山与松涛湖南山山脊连线处,规划区面积262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99平方公里。 示范区15.5平方公里,南起东风路,北至玉龙路,东起东新大街,西至四合大街。 3、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年为2015年,规划近期到2020年,规划远期到2030年 4、规划指标体系 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不低于80%。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 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5、海绵功能分区划定 天然海绵涵养区、海绵缓冲区、水生态保护区、建设用地海绵修复区、海绵提升区。 6、海绵建设分区规划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说明

10、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在全国全面展开,各个城市均以试点项目为先导。本项目的建设具备良好的场地条件和较大的占地面积,并具备良好展示效果,同时又有利于公众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教育。在场地的规划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使得雨水管理在场地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展示,相关技术措施还可以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景观,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设海绵城市可持续雨水管理的基本原则: (1)、将雨水作为一项宝贵资源:水资源管理是可持续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收集净化雨水来冲洗场地、停车场,浇灌绿地和为景观水体补水,可以减少对传统水资源的消耗,缓解场地内涝积水现象,改善水生态环境。 (2)、重视对流域水系统的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其积极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项目场地,同时会对所在的流域水文循环产生积极影响,减少下游内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促进健康水文循环。 (3)、和项目规划设计结合:在项目建设初期,通过将绿色基础设施与开放空间、道路、建筑和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能够在保障各项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大幅减少雨水设施的占地面积和成本,提高雨水系统的总体效益,实施可持续雨洪管理理念。 (4)、应用种类多样的技术措施:场地内有相当比例的绿地面积,屋顶、广场、停车场面积等,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取多样化的非工程和工程措施,可以实现综合性雨洪控制利用目标,同时提高低影响开发措施的丰富性和展示度。 (5)、进行合理的排水分区设计和分区建设;综合考虑项目区域与周围水系和地块的排水关系,充分利用竖向设计调整原有排水组织方式;综合考虑校园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性、改造措施的实用性和场地开放性等需求进行设计。 (6)、充分结合“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多种设计和建设手段,提供多维整合的建设措施组合,以满足海绵建设的功能、技术和景观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