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教学实录

答谢中书书的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互动】 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 生:不拘束。 师: 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 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 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 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 里,大家来猜一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 师:为什么是郑呢? 生:关加耳,就是郑! 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我啊,就姓郑。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 课。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 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 生:好!(不够大声) 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 生:好!(齐整、坚定)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 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 前的这幅画面。 生 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 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 3:水清澈如镜。

师: 说得好, 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 描绘得更具体些, 那就更好了。 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 山明水 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 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 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 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 天, 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 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又是一首“流 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 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 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 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 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 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 对啊? 生:对! 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 生:不是。“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 师:讲得真好,说明大家的观察很细心。 2 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 的内容了。 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 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 不会读的字词。(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 生:“颓”、“与” 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 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 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 好吗? 生:好。 师:(配乐范读) 师: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出示课件) 1 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生:tuí、Y 2 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生:四字句每两个字中间稍作停顿。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没有被老师难住。(出示课件) 1 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 2 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现在再请大家来读读,看看这回我们能不能把字音都读准,同时还要注 意把握朗读的节奏。一起来试试,好吗? 生:好!(朗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不好? 生:还不错。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得还不错? 生:字音读准了,节奏也把握了。 师:同学们都能注意到读音和节奏的正确把握,这点很好,不过有一个句子 老师觉得还能读书得再好些。“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意停顿应在“有”字后 面。我们一起再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好吗? 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很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读得更准、节奏把握 得更准确,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来推荐一位班里平常朗读最好的同学,好不好?哪位? 生:…… 师:好,那我们就有请这位众望所归的同学来为我们朗读,大家听听他读得 好不好。 生 1:(朗读) 师:大家说,他读得好不好啊? 生:不是很好,有些字读不准。 师:这位同学可能有点紧张,所以有些字没读好,不过这位同学有个优势, 大家发现了吗他的音色很好,很适合朗读这篇文章,待会我们再请他来读,我相 信他一定能读得更好。那现在哪们同学想要来挑战这位同学啊?谁来? 生 2:(朗读) 师:这位同学有勇气挑战别人,挑战自己,真棒!大家说,他们两位谁读得 更好啊? 生:后面这位同学,读得准,节奏把握得比前面那位同学好。 师:说得好,不过两位同学的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对不对啊? 生:对!(鼓掌) 师:听完两位同学的朗读后,老师发现下面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现在我们 一起来再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比刚才两位同学读得更好,一起来! 生:(朗读)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一)理解课文内容 师:大家这一次读得比上一次进步多了,很好。同学们读了几次课文了,那 对课文的内容你理解多少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不理解的字词或 句子,然后来提问。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有问题想要提出来? 生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她解答这个问题? 生 2: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那你觉得这个“复”字是什么意呢? 生 2:“再” 师:那这句话应该是什么意思会更准确一些? 生 2: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 师:说得真好。 师:(转问提问的学生)这位同学的回答帮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了吗? 生 1:解决了。 师:真是谢谢这位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同学。其它同学还有疑问吗?勇 敢地提出来。 生 3:“沉鳞竞跃”什么是“沉鳞”? 师:这位同学不明白什么是“沉鳞”,谁能来帮她解答呢? 生 4:“沉鳞”指的是潜游在水里的鱼。 师:那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鱼为什么说成是“鳞”呢? 生 4:因为鱼身上有鱼鳞。 师: 哦, 那用鱼身上的鱼鳞来代指鱼, 这种写法是我们学过的哪种修手法啊? 生:借代。 师:说得真好。又有一位同学的疑问得到解决了。还有吗? 师:同学们没问题了,可是老师还是有一些问题没弄明白,想请大家来帮老 师解决。我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1 词语 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欲颓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 师:上面这些加点字的意思老师都不是很明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答呢? 生:“颓”是坠落的意思。 生:“沉鳞竞跃”是说潜游在水里的鱼比赛着要跳出水面。 师:哦,鱼儿在比赛,说得真形象。 生:“歇”是消散的意思。 师:哦,那“晓雾将歇”说的就是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老师明白了,谢谢 大家。那这两个“与”字,两个“欲”字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第一个“与”字是欣赏的意思,第二个“与”字是跟、和的意思。 生:第一个“欲”字是将要的意思,第二个“欲”字指的是七情六欲。 师:哦,有个同学说“欲界”的“欲”是七情六欲,说得真好。因为欲界指

的就是人间, 人间就是充满欲望的世界, 所以这个“欲”指的就是欲望。 其实啊, 相同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它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 象。(出示课件) 1 词语积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指欣赏)夕日欲颓(将要)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欲界之仙都(欲望) 师: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真是谢谢大家,现在老师都明白了, 你们呢,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 既然对字词的意思能理解了, 那相信大家对全篇课文内容也一定能理解 了。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篇文章,好不好?哪位 同学愿意来试试? 生 1:山川的美丽,向来是什么共同谈论的。高高的山峰周围飘着云,水流 很清,可以看见水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青翠的树木,四季都有。早晨的 雾气将要消散, 有鸟在乱叫;太阳快要落山了, 潜游在水底的鱼比赛要跳出水面。 实在是人间的仙界, 从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 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 奇丽景色的人了。 师:这位同学为我们很流畅地翻译了这篇短文,大家觉得他翻译得怎么样? 生:好!(鼓掌)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翻译的,对照一下,看看是我们翻译得好, 还是别人翻译得好。(出示课件)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 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 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 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师:同学们觉得跟刚才那位同学相比,哪种译法更好一些?为什么? 生:这种翻译更好,因为语句更流畅,也更形象。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理解短文的内容了,现在我们男同学 和女同学来进行朗读小竞赛, 大家一边朗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语句中描写的画面, 读出感情。看看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先请我们的女同学先来。 女生:(朗读课文) 师:女同学读得很不错。现在轮到男同学了,有没有信心读得比女生好?

生:有!(朗读课文) 师:是男同学读得好还是女同学读得好啊? 生:男生、女生。 师:大家是各持已见,老师来说句公道话吧,男生女生平分秋色,读得都不 错。如果能够多加些想象,相信一定能读得更好。 (二)理清课文结构 师: 既然有说人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 那这幅画里画了哪些景色呢? 生: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 师:那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 生:不是。 师:对,作者是通过精巧的布局把这些景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那文章的 结构有什么特点呢?大家仔细想一想。 生 1:作者是从按从早到晚这些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从早到晚呢? 生 1:“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晓”和“夕”说明从早到晚。 师:很好,不过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是从早到晚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时间变 化呢? 生:有。还有四季之景。 师:哦,也就是说文章写了四季之景,再来写早晚之景。那文章从一开始就 马上具体地描写各种景物吗?从开始到结尾都写景,没有其它内容了吗? 生:不是从开始就具体写景,而是先总写了山川之景。 生:结尾有不是写景的,“实在欲界之仙都……”是作者的感受。 师:那先总写山川之景,再具体描绘各种景色,最后抒发感慨,这样的结构 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啊? 生:总——分——总。 师:(小结)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写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先向我们概括了山川的美是古往今 来人们所共同赞叹的, 然后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 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 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最后自己作者也忍不住

感慨,这么美好的地方真的是好比人间仙境啊。 师:同学们你们向往作者笔下这个美好的世界吗? 生:向往! 师:好,那么现在带着你的向往,看着屏幕,我们试着把这一幅幅画面带进 我们的脑海里,试着一起来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吧。 生:(背诵短文) 师:相信大家脑海中已经贮存了这些美好的画面了,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 看看大家是否还能流畅地把这篇短文背下来。(出示课件) 总引——山川之美 高峰 四季常景清流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写景 晓猿鸟 晨昏之景夕沉鳞 抒怀——欲界仙都 生:(背诵短文) 师: 看来很多同学们都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色当中了, 基本上能 把这篇短文背下来了,很好。 四研读赏析,体会短文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那到底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哪些美呢?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带着一 双发现美的眼睛,当一次小导游,来带领别人欣赏这片美景。(出示课件) 小组讨论: 1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 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例:“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生:(讨论) 师:这里还有哪些美,哪位同学愿意来为老师和其它同学当一回小导游? 生 1:这里有原始之美,你看,青林翠竹,绿色的树木四季都有,让人感受 到一种原始的气息。 生 2:这里有世纪之绿之美,你看青色的树木,翠绿的竹子,一片让人感动 的绿色。 生 3: 这里有动静结合之美, 你看“高峰入云, 青林翠竹”静静地伫立, “清

流见底、沉鳞竞跃”,活灵活现。 生 4:这里有四季和早晚之美,你看,青林翠竹四季长存,早上的雾气,傍 晚的游鱼,生动有趣。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多好啊,他们把我们带进了这片秀美的山川景色中,仿 佛我们也成了其中的一名游客,大家说,他们这份小导游的工作做得好不好啊? 生:好!(鼓掌) 师: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 和情感,那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小组讨论: 2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 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讨论) 师:大家觉得作者的感慨在表达什么呢? 生 1:自豪之感。因为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欣赏这种美景,而作者自己就 是一个懂得欣赏的人,可见他的自豪之感。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他完全理解了作者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思。 师:那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什么呢? 生 2:热爱大自然。 生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师:大家说得真好。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 的大好风光, 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 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 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出示课件) 山水相映之美 意境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 色彩相配之美和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结构美 晨昏变化之美 语言美 动静相衬之美 师: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么能忍得住不把 它再深情地读一读呢?对吗? 生:(朗读文章)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 南美好山水风光, 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 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 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 这是一篇集语言美、 结构美、 意境美、 内容美的文章, 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 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 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 我们也和作者一样, 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 让我们为这份 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出示课件)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师:回去后,请大家(出示课件) 1 默写课文 2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地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取其中 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写一写,读一读。 师:最后,让我们深情地背诵这篇短文,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生:(背诵) 【结语】 师:今天和大家的合作很愉快,谢谢大家,下课。




《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4、朗读训练。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

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全文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略板书设计: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美”点明文章中心。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平看:两

答谢中书书的板书设计 陶先生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把那一处江南的山水之美呈现于纸端.那是一幅 用方块字镶贴出来的山水画呵!陶先生称为“欲界仙都”,然后便有 名作《答谢中书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供大家学习。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 是陶弘景给谢徽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 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 幅能容千里。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 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 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 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 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 阅读能力偏低, 思维能力、 审美能力不高, 因此在教学时, 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 累重点词语 ,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 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写作方法的 独特,语言的精练及优美的意境, 4、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以及写作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

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 教法:诵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第一板块:赏美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 摇。现在,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震撼。(演示) 看:1、大自然的神秘 2、大自然的宁静 听:3、鸟叫的声音 4、瀑布声 欣赏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是的,大自然如此之美,古人不仅陶醉其中,还描山绘水,表明所好。今天 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再一次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 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板书课题 作者) 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 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4、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 因政局动荡, 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5、文体常识:山水小品文是散文 品种之一。 短小灵活、 简练隽永, 具有叙事、 描写、 议论、 抒情的多重功能, 偏重于即兴书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 形式。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 濠江区广澳中学郑会宜 【课前互动】 师:第一次见面,大家觉得拘束吗? 生:不拘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个陌生老师姓什名谁啊? 生:想! 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的姓啊就“埋伏”在下面这两个句子里,大家来猜一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注意哦,在这两个句子里的某个字加起来就是老师的姓了。 生:姓关。 师:不对。别忘了还有一个句子哦。 生:郑! 师:为什么是郑呢? 生:关加耳,就是郑! 师:同学们真聪明,完全正确。我啊,就姓郑。很高兴今天来到这给大家上课。也希望大家能把刚才这种积极的表现带到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啊,让我把我的微笑留下,把大家的精彩表现带走,好不好? 生:好!(不够大声) 师:好不好?(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 生:好!(齐整、坚定)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刚才老师是请大家动了动脑筋,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

《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实录 一、激活思维,导入新课 师: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觉得难读或者不会读的字词。(生:朗读课文。)师:大家觉得哪个字读不好啊? 生:“颓”、“与” 师:那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范读一次,大家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注意听短文里字词的正确发音,其次是要注意听老师在朗读时的节奏是怎么把握的,好吗? 生:好。 师:(配乐范读)

答谢中书书 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杨玉凤,来自山城林口,莲花小镇此时站在这里.心情是复杂的.幸福,因为能走进名校,向九中的师生们学习惶恐,自己才疏学浅,经验不足期待,希望课后能得到各位师生的点拨指导.来九中己近两周,听了二十多节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九中的学生们非常善于积累,能将你们积累的写山水的诗句展示给大家吗? 生: 师从以上描写山水的诗句之中可以看出真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水景物曾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的情思,他们挥毫泼墨.寄情山水,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山水奇文,这节课就让我们到答谢中书书一文中与作者陶弘景共享山水之乐.{板书:答谢中书书__陶弘景} 师:课题中有两个”书”字,各指什么? 生: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古时写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师:现在能解一下文题吗? 生:写给朋友谢徵的一封回信。 师:能介绍一下作者陶弘景吗? 生: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他曾担任诸王侍读,看透了污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惟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日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师:但今天“山中宰相”既不批阅也不谋事,而是倾情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借以表述自己的情感和志趣,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山中宰相”是如何倾情描绘自然万物的] 生:自由轻声读文 师:有字词困难吗?或你认为本文有哪些词应重点理解积累 生:与(yu)参与,文中指欣赏 谈四时仙都交辉俱备竞跃歇颓沉鳞欲界 师:请把以上各词在书中圈记 生:画书中注解或文旁标记 师:这么美的文章,没有朗读的欲望吗?毛遂自荐可以吗?生:朗读课文 师:文美,你读的更美,能说说这篇短文读起来的感觉怎样? 生:骈散结合,朗朗上口。 师:这得益于作者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对偶 师:请指出文章中的几组对偶句? 生: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师:这三组对偶句,应怎样读 生: 师:大家将全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朗读能力较强,我得给你们增加点难度,谁能到前边来看着原文将译文美美地读出来,这叫口译朗读,2分钟准备,可以吗? 生:准备译文 师:谁来试试 生:生口译朗读

《答谢中书书》教案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作家作品;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文中凝练生动的语言。 3.感受陶弘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评价任务】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熟读并背诵课文。 2.疏通文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3.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自然山水图片,谈谈感想。 教师指导: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里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山水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重点文言字词。 2.作家作品。 3.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多媒体展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 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2.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第一层(第1句):总引。 第二层(第2~5句):描写四时之景与一日之景。

第三层(第6~7句):抒发赞美之情。 四、利用翻译记忆法,初背全文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圈点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翻译全文。如有拿不准的可以与同桌商量,仍然无法解决的可以直接写在黑板上老师预留的地方。 2.教师明确重点字词。 3.请一个小组接龙翻译全文。 4.学生尝试背诵全文。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落实文言字词的积累,为学生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 五、品读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背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同学还需努力。为了方便理解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尾,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写景、抒情相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合作学习,赏读语言,朗读全文。 (1)分小组承接任务,小组合作共同描绘美景,赏析重点语句。 师:已经有更多的同学可以背诵本文了,可是我最大的遗憾是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我们却还没有读出情味,让它重新焕发活力。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绘文中抒写的美景,让文字美起来。 (2)集体交流各小组讨论成果,创造意境,描摹美景。 明确:“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灵动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石壁,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

从学习余映潮老师《答谢中书书》课例说开去余映潮老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在对大量课堂教学充分实践的基础上,用丰富的教学实例来诠释了教学设计艺术。余老师的课堂深受大家的喜欢,在余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灵动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得到逐步的提高。 下面我就余老师的课例《答谢中书书》谈谈自己学习的一点感受。从余老师的课例中,可以感受到教学艺术的魅力。 一、魅力之“切分板块,理清思路” 所谓“板块式”教学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的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它与一般语文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一般的语文教学思路是‘线性’的,基本上是开讲后,然后一个段接着一个段地分析,或者一个部分接着一个部分地分析,最后小结课文特点或者进行课堂学习小结”。 在《答谢中书书》中板块呈现: 主问题:理解内容之意,品味课文之美。 板块: 板块一:整体把握 板块二:“热身活动”(自读自讲) 板块三:背读积累 板块四:安静地写(佳句赏评)

目的: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沉淀,品味体验 板块式教学思路能够大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步骤不清、思绪杂乱的现象,它以一条清晰明朗的路线,一个板块一个板块的安排,解决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板块式”教学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从一篇课文的“整体”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独立性,而不是分散地、零碎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因此,”板块式”教学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喜欢。 二、魅力之“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余老师在《答谢中书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精心设计导语,而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文,以“今天我们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的标题读一下,看怎么读最好”直入教学情境,很干脆,很简洁。 这一开头乍一看,很平常,很平淡,不生动、不激情、无“渲染”,但它省时省力,为后面环节学生品读课文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又能让学生理解标题的断句与含义,避免了标题中两个“书”的误解。 三、魅力之“整体反复,多角理解” 余老师接下来从“整体”上,以“全文”的面貌,引导学生整体性地理解课文。这里所谓的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这种技法在于“关注文本,突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余老师在“整体把握”环节,主要从“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简介课文”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理解课文。特别是在“简介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多姿,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用妙笔为我们描绘了奇山异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 二、介绍课题、作者。 1、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全班解决。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及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景物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一)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 (二)小组合作学习文言文,合作探究文章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赏析景物之美,探究景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心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走近作者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解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一)解题: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二)作者简介。 (三)写作背景简介。 板块二:美文美读 一、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老师范读。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节奏、韵律,感受情感。) 二、读准字音,学生抢答。 三、分男女同学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四、学生齐读课文。 板块三:理解美文 一、学生对照注释读课文,掌握重点语句: (一)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二)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抢答的形式翻译重点语句和全文。 (四)学生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二、理清本文写作思路。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开头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川之美”。 (三)结尾议论抒情,总括全文。 板块四:美文共赏 一、导入: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请以“山川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石泉县城关中学李碧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7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学生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积累“交辉、歇、颓”等文言词语; 2、简介作者及相关文体知识; (二)能力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增强学生文言语感;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融于其中的感情; (三)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教读课; 2、思路:以读带学。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读通文句、读出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释题:简介陶弘景及“书”这种文体;(向学生分发相关文字资料,请一名学生为大家介绍。)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明确:让学生听准读音,听清朗读节奏、语气、语速等; 2、学生自读课文一遍; 明确:让学生印证读音及朗读节奏等;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点评; 4、自由读两遍课文; 明确: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做到流利朗读;

《答谢中书书》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江南的山水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师:课文的题目怎么读? 生:答谢中书书 生:答谢中书书 师: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答”是什么意思? 生:回复 师:那“书”呢,怎么做解释? 生:写,书信 师:这里是书信的意思,是名词。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古人的书信多记事陈情。同学们完成一篇简易的文言文我们可以试着按照“读----译----读----解”的步骤完成感知课文内容。 二.感知课文内容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字的读音我们需要掌握。 生:(自由读文)

师:下面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老师哪些地方的朗读和大家读的不一样?(朗读课文) 生:最后两句朗读的不一样。老师朗读的声音缓慢而且声音高昂。 师:什么是“欲界之仙都?” 生: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呀! 师:人间仙境,人间天堂,多美呀!“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 师:“为复有能与其奇者”是什么意思? 生: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师:意思是不在有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了。那“康乐”是谁呢? 生: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师: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生:作者 师:还有呢? 生:谢中书 师: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作者在这里和谢灵运相提并论言语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 生:自豪 师: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 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配画朗读。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水美。(二)初读课文,感知节奏美。 (三)再读课文,欣赏结构美。(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五)研读课文,体会意境美。(六)小结,引发共鸣 (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八)诵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指导学生阅读,明确:“中书”是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由学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背景情况。

出示幻灯片明确: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①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节奏、感情等); ②示范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出示: 1你能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吗?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tuí)(yù) 2你能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吗? 四字句两字一顿。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③指名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④全班齐读,教师稍做点评。 (三)再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问题一:“歇”、“颓”的意思。 问题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翻译。 问题三:“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活动:你言我语 每人选择一句来翻译,再找1-2名学生做通篇介绍,要求优美流畅,师生点评。 在理解的基础上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②理清思路,欣赏结构美。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出示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师: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我们首先来结合书下注解,翻译课文,要求达到:语言流畅、翻译准确、仪态大方。 生1:山川的美丽是古往今来人们谈论的话题,山川高耸入云,水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由于日光的照射五色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季都具备,当早上的雾气要散去的时候,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在晚上夕阳将要下沉的时候,鱼儿竞相跳出水面,真是人间仙境一般,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能体会自然的奇景。 师:翻译的基本准确,翻译课文有几种境界,一种是根据字义一一对应的翻译,一种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在保留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富有文采的翻译。第二种显然是更高级的,我们应该向这样的目标努力。 生2:壮丽的山河,自古以来人们都共同赞赏。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两岸山石峭壁,在阳光下各种色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年四季全都具备。清晨的雾气还未消失,活泼的猿猴就长啸起来,鸟雀也百啭干鸣。而夕阳将落,水中的鱼儿就竟相跳跃。这确实是人间的天堂啊! 可是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人能置身品评这奇山妙水之中了。 师:翻译的很美,似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当中,同学们看短短的几十个字就能让我们身临其境,作者的语言功力的确值得我们学习,那么现在我们就走进文章中去品味。下面做一个小练习,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生:文章可以分为三个自然段,因为结构为(总分总) 师:其他的同学的看法呢? 师:看来大家都看出了文章的结构,明晰文章的结构是分析文章的前提,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步学习,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妙用词语”“动静结合”“角度变换”“巧用修辞”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生:讨论。。。。。 师:下面请同学们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生1:大家好我向大家展示的是我们组的结果,我们的任务是寻找文中妙用的词语,我们组找到了这样几个词语:入和见这两个字向我们形象的展示了山峰的高大和水流的清澈,青和翠写出了自然界的两种不同的绿色,乱和竞能看出自然界景物的充满生机的特点,谢谢大家。 师:有没有同学想要补充或者质疑?

《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现在啊,老师要请大家来欣赏美丽的风景。(出示风景图),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生:山,水,树…… 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生1:翠绿的树,清澈的水。 生2:树很绿,水很清,很有大自然的气息。 生3:水清澈如镜。 师:说得好,老师觉得如果能多运用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描绘得更具体些,那就更好了。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又如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 生:“青山郭外斜” 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马上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课题。 师:大家注意这个课题,“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谢中书”是个人名,题目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师:哦,这位同学认为最后一个“书”是指信,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以及他当时写作的背景,看看这位同学的解释对不对。(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师:通过对作者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大家说,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对不对啊? 生:对! 师:不过,刚才那位同学说“谢中书”是一个人名,是不是完全正确呢? 生:不是。“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 师:讲得真好,说明大家的观察很细心。 2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师:刚才我们说,这篇文章被称为:“清丽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到底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一首什么样的诗呢?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文章的内容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试读这篇短文,一边

诫子书课堂实录

《诫子书》课堂实录 执教者:王正玲 (课前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诸葛亮的《诫子书》。(屏显:题目、作者)哪位同学能看着题目,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1:诸葛亮告诫儿子好好学习。 师:从题目中就能看出好好学习吗? 生1:应该是警戒儿子要心静,不能烦躁。 师:哪位同学能直接解释一下题目? 生2:我认为本文的题目就是警戒自己的孩子作为例子。 师:诫子就是警戒、告诫自己的孩子,书是什么意思? 众生:信。 师:对,我们学过《答谢中书书》,“家书抵万金”。 师: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古代名人是喜欢写信来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古代家长教育的方式,我们知道的《傅雷家书》,大家课下可以读一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起去了解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父亲会对他八岁的儿子说些什么呢?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屏显:《诫子书》全文) 生3:(朗读全文) 师:哪位同学能更正一下? 生4:他第一个字就读错了,把夫(fú)君子之行读成了夫(fū)君子之行,遂(suì)成枯落读成了遂(zhú) 成枯落。把淫慢则不能励精读成了精励。 师:遂(suì)成枯落,遂是什么意思? 众生:终于。 师面向生3:希望你一定要记住。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生5:(朗读全文) 师:订正一下。 生6:夫(fú)不是夫(fū),遂(suì)不是遂(suí)。 师:第一个字这两个音都有,做句首发语词时我们要读二声夫(fú),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7::(朗读全文) 师: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小组内比赛,比一比,看谁读得好,互相更正一下。生读 师:读完就停下,我们齐读一遍。 众生齐读 师:文言文的翻译是一项很扎实的基本功,请同学们小组或同桌合作翻译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圈画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讨论。 (学生组内合作翻译,师巡视指导。) 师: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是不好翻译。同学们在翻译讨论时,你觉得有哪些不好翻译的地方? 生8:非淡泊无以明志 师:有哪个同学帮忙解决一下?

《短文两篇》课堂实录 执教:沈国华 学生:杭州湾初级中学八(5)班 时间:第一课时,2017-9-11周一第二课时,2017-9-12周二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短文(板书:短文两篇),一篇叫《答谢中书书》,另一篇叫《记承天寺夜游》(板书两篇文章的题目)。《答》文是陶弘景写的,《记》文是苏轼写的(板书两位作者)。关于这两位作者,由谁能介绍一下? 生: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的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苏轼就是苏东坡,北宋时期人,苏洵、苏轼、苏辙“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咱先来看陶弘景其人(屏显: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由一生读介绍。 师:陶弘景是南北朝时南朝人,苏轼是北宋时期人,这两人生活年代相隔六七百年,人生际遇更是大相径庭,然而,你感山水之灵

秀,我寄风物于情怀,他们的文章“有缘千年来相会”,共同出现在我们的课文中。《答》文68字,《记》文85字,可谓字字珠玑,清音幽韵。现在就让我们来享受美文,美景,美情! 二、析题 师:咱先来看两个题目,《答谢中书书》,两个“书”,有谁能解释? 生:“中书”是官名,谢中书就是谢征,他曾当过中书舍人。第二个“书”是指书信。 师:“答”可以理解为—— 生:答复,回复。 师:合起来就是—— 生:答复谢中书的书信。 师:看来这是一封书信,还是回信。古人的书信也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古代的文人把谈山论水、品诗析文作为一件雅事,写信的时候也喜欢描绘一番,寄寓情怀。再来看《记承天寺夜游》,这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生:“游”。 师:“游”,表明这是一篇游记。谁能说说什么叫游记? 生:游记就是将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 师:从这个题目中还可以看出哪些信息? 生:游的地点是在承天寺,游的时间是晚上。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弘景、了解南北朝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欣赏不同文人笔下山川之美。 3、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诵读并联想,进入诗文的意境,欣赏不同文人笔下山川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阅读,能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词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纵观古今,大抵如此,正所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吾虽不见古时景,美景依旧文字中。今天,我们不妨就文字穿时空,梦回千年,去赏风景,体情怀! 请先翻到10课,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二、入课题,知人论世 屏显 1 (生读)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既表明自己所好,又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屏显 2 (生读)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征。 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初读感知 屏显 3 学习活动吟读———感受文中的美景 吟读之前,在书中勾画出这样几个地方。 (“颓”、“欲界”、“康乐”、“与yù”)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被封康乐公。

“与yù”这里本意是“参与”,引申为“欣赏”。 1、学生齐读课文。 2、发现问题,指导朗读。(节奏、作者心情) (师: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了,请划出短文的朗读节奏。) 屏显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明确:注意到读音和节奏的正确把握。需要注意一点“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意停顿应在“有”字后面。 四、入意境,赏美景 1、思考问题:文中美景如何呢?说说你你看到的美。(师生交流。) 2、师归纳,美之所在: 屏显 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意境优美,情怀高雅。 比肩高士,人生大乐。 我国古代有太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与自然融为一体是这些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又融入自己的细腻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 当然他们又深谙“诗中有画”妙处,在写作技法上妙笔生花。 屏显 6 课中写作技法(一)“诗中有画”语言营造画面感 选取的景物讲究结构布局、色彩处理,通过远近、明暗、虚实、浓淡、藏露、疏密等对立关系的和谐统一表现,实现景物的立体感、层次感。 屏显 7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明确)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有画一样的构图,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在色彩上也很丰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